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_第1頁
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_第2頁
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_第3頁
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_第4頁
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點總結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1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分類從程度看:(1)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2)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從內容看:(1)政治改革;(2)經濟改革;(3)軍事改革和改革從性質看:(1)奴隸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義的改革;(3)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1)確立封建制度:商鞅變法;(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王安石變法;(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2)確立資本主義:1861年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3)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改革的實質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改革的原因(背景)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1)社會發展趨勢:經濟條件(根本原因);(2)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原因)(3)社會危機:內憂(財政危機、三大矛盾導致政治危機)外患(民族危機)(必要條件)(4)改革力量:階級條件(組織條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識:思想條件(主觀條件)(6)催化劑、導火線(直接原因)改革的結果成功:建立一種新制度,它能自我調整,釋放出社會內的壓力;失敗:導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壓力的釋放速度太慢,社會內部矛盾加劇,最后改革轉化為革命;改革成敗的原因(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者的素質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是否行之有效。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行。(2)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改革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與保留。(3)成功的改革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4)失敗的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規律性認識或啟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習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3)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教訓,我們要從中獲取啟示。(6)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原則:(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中國封建王朝地主階級改革成敗規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決定了統治階級必須恢復并發展經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這為新王朝的改革減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統治者能吸取前代滅亡教訓,大力調整統治政策,這種改革符合當時社會不同階級、不同政治集團的共同要求;②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強大的王權作保障。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敗中后期:統治階級內部保守勢力強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制度和舊勢力的頑強抵抗。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2梭倫改革背景措施(1)頒布解負令,廢除債務奴隸制(2)確立財產等級制,按財產多少劃分等級,等級不同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改革國家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創立四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即民眾法庭,由公民抽簽組成)(4)鼓勵發展農業、工商業作用(1)保護平民的財產和人身權利(3)提高了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4)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性質奴隸主階級為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奴隸主貴族統治秩序的改革影響積極:(1)改革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工商業奴隸主階層的崛起,為雅典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2)動搖了氏族貴族的世襲特權,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最重要),為后來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鑒。局限:“中庸”(折中)原則決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貴族有更多的政治權利,氏族制度殘余仍得以續存。它的民主政治實質上只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補充: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和完善克里斯提尼改革措施:第一,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第二,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第三,成立十將軍委員會;第四,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第五,實行陶片放逐法。作用: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最終在雅典確立了民主體制。伯里克利改革措施:第一: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第二: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第三: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第四:公職人員發放津貼。作用: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榮。雅典民主制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局限: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他國公民,都沒有民主的權利;雅典婦女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參加公民大會。高中歷史改革的知識3商鞅變法背景(1)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經濟基礎變化;(2)新興地主階級興起,階級基礎變化;(3)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思想的影響奠定了思想基礎;(4)秦孝公順應時代潮流措施經濟:(1)經濟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3)統一度量衡政治:(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世卿世祿(2)嚴格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3)推行郡縣制,強化中央集權(4)制訂《秦律》文化:焚燒詩書風尚:改革社會風尚性質加強地主階級中央集權的封建化改革影響(1)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改革(2)確立了確立土地私有制度(3)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從此開始(4)提高軍隊的戰斗力,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為秦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5)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原因(1)順應歷史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商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