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中歷史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新教材2024高中歷史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新教材2024高中歷史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新教材2024高中歷史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新教材2024高中歷史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1.(2024·廣東佛山)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方法編排戶口。這反映了 ()A.戶籍制度起源于秦國B.中心集權制興起C.宗法分封制徹底瓦解D.土地私有制確立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戶籍是國家征收賦稅和派發勞役的重要依據,戶籍制度的實質是中心加強對百姓管理的工具,因此材料中秦獻公整編戶籍反映出當時中心集權制度的逐步興起,故選B項;戶籍制度起源于秦國的說法不精確,材料中的內容不能得出這一結論,解除A項;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徹底瓦解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解除C項;土地私有制在戰國時期就逐步確立,材料中的內容主要反映的是賦役制度,未體現土地私有制的相關內容,解除D項。答案:B2.漢承秦制,在建立官僚制度的同時,實行編戶制度。戶籍不僅登記人口數量、性別、狀貌,而且登記田產的畝數、方位、土質。這一做法是為了()A.保障封建國家稅收 B.促進人口快速增長C.確保制度的持續性 D.加速土地私有化解析:秦漢時期,將人口數量及其他狀況登記在冊主要是為了駕馭人口變動狀況,以便征發賦役,故選A項。人口登記管理不會促進人口增長,解除B項;秦漢時期這一做法并不是為了確保制度的持續性,解除C項;秦漢時期的這一做法是土地私有化的結果,解除D項。答案:A3.公元628年,唐朝政府在各地設置義倉,規定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給民戶作為種子。此后,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于備荒,不許雜用。這表明當時()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勢群體B.重農恤民思想得到了實踐C.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加D.建立起完備社會保障體系解析:依據材料“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給民戶作為種子”“專用于備荒”可知,唐代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故選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立法手段,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縱向對比,體現不出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加,故C項錯誤;社會保障體系是指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材料體現的是社會保障的一個方面,不能體現完備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故D項錯誤。答案:B4.宋代張載提出:“宗法若立,則人人各知來處,朝廷大有所益。”歐陽修、蘇洵等眾多學者提倡敬宗收族、義恤鄉里以及設立“義倉”“義學”“義冢”等。這一風氣逐步盛行是由于()A.重建宗法制度須要 B.社會沖突日趨激化C.強化對戶籍的管控 D.儒學深化社會生活解析:材料“宗法若立,則人人各知來處”“提倡敬宗收族、義恤鄉里”“義倉”“義學”“義冢”等體現了儒家思想的觀念,由此可知儒學已深化社會生活,故D項正確。B、C兩項材料沒有涉及;張載、歐陽修等眾多學者提倡“宗法”“敬宗收族”是為了規范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和諧,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項錯誤。答案:D5.明朝統治所及的范圍內,包括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編造了黃冊,以戶為單位,具體登載姓名、年齡、田宅、資產,并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明政府編造黃冊的干脆目的是()A.加強中心集權 B.便于征收賦稅C.抑制土地兼并 D.緩和社會沖突解析:黃冊是明政府為核實戶口、征調賦役而制成的戶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編造黃冊的干脆目的是便于征收賦稅,故B項正確。編造黃冊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但不屬于干脆目的,解除A項;明政府編造黃冊對抑制土地兼并有肯定作用,但不是干脆目的,解除C項;明政府編造黃冊與緩和社會沖突無干脆聯系,解除D項。答案:B本課提要重要學問點(1)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駕馭人口變動狀況,以便征發賦役。(2)封建時代基層組織的任務是征發賦役和維護穩定。(3)歷代社會救濟主要由政府實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漸漸增大。基礎鞏固1.西漢時期政府實行編戶制度,將民戶的一些基本狀況具體登記在戶籍上。這一制度的實施 ()A.增加了國家治理實力B.加重了一般民眾的負擔C.旨在駕馭人口真實狀況D.增加了封建國家的財力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編戶制度能使國家駕馭人口的真實狀況,為征發賦役供應依據,增加了國家治理實力,故選A項;編戶制度是國家治理的舉措之一,不會干脆加重一般民眾負擔或增加國家財力,故解除B、D兩項;編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封建專制統治,駕馭人口真實狀況只是其中一個目的,C項中“旨在”表述錯誤,故解除。答案:A2.南宋起先盛行以職業劃分戶種的做法,到元代發展為“諸色戶計”,各色職業戶均要向官府供應不同的勞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這反映出()A.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日益松弛B.政府重視對經濟活動的限制C.戶籍政策的變動具有開放性D.私營手工業已占據主導地位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初的戶籍政策保持了元朝的“諸色戶計”,并且“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可見政府重視對經濟活動的限制,故選B項。材料中國家對“諸色戶計”嚴加限制,可見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沒有松弛,解除A項;由材料“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可見戶籍政策的變動沒有開放性,解除C項;材料沒有比較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的信息,解除D項。答案:B3.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普查戶口,編成戶口黃冊,以戶為單位具體登載各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并依據人們的職業分為軍、民、匠三大類。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 B.發展資本主義C.調和階級沖突 D.強化社會限制解析:普查戶口,編成戶口黃冊,加強戶籍的管理,是強化社會限制的手段,故D項正確。材料只強調戶籍管理,并沒有涉及土地制度問題,故A項錯誤;明朝初期沒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解除B項;普查戶口,編成戶口黃冊只是進行戶籍管理的一種手段,并不能有效地調和階級沖突,C項錯誤。答案:D4.下圖為秦漢郡縣鄉里組織圖。據圖可知,秦漢時期 ()A.官僚政治的發展走向完善B.地方行政機構分權明顯C.制度變革消退了割據隱患D.地方治理體系基本形成解析:材料體現的是秦漢時期在地方主要推行郡縣制,形成地方基層治理體系,有利于中心集權的加強,D項正確。秦漢時期是官僚政治發展時期,并未走向完善,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權,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答案:D5.唐代實行外出人員報告制度。按規定:離鄉外出必需申請過所(通行憑證),由里正(地方官)對其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外出人的戶等、本人外出后賦稅是否有人代為擔當等,然后開具證明申報上級審批是否賜予過所。這一制度旨在()A.強化重農抑商政策 B.愛護地方文化傳承C.維護傳統倫理孝道 D.保障國家財政收入解析:依據材料“由里正(地方官)對其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外出人的戶等、本人外出后賦稅是否有人代為擔當等”可知體現的是封建政府對人身的束縛,主要目的是保障國家財政收入,D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重農抑商政策,解除A項;材料與地方文化傳承無關,解除B項;材料與傳統倫理孝道無關,解除C項。答案:D6.明初推行里甲制,并在鄉里組織中設老人制度與里甲制并軌,以便強化對基層政權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帝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上述現象表明()A.農村地區宗法觀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會階層變動引發社會變革C.地方基層管理的變革與困局D.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統治日益固化解析:“以便強化對基層政權的管理”等信息意在強調中心加強對地方的限制,即表明白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統治的日益固化,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觀念的問題,也未涉及社會變革,所以A、B兩項不符合題意,解除;材料只是體現了地方基層管理組織形式的變革,并未體現困局,C項不符合題意,解除。答案:D7.開皇五年,文帝接受長孫平建議,勸募當社成員捐助谷物,設置義倉,由當社為首的人負責管理。開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吩咐西北諸州的義倉改為州或縣管理,勸募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納稅。這種改變主要反映了 ()A.義倉從根本上解決了饑民問題B.義倉客觀上加重了農夫負擔C.中心對地方管理的不斷加強D.隋朝農業發展,農夫富足解析:題干反映的是義倉的勸募形式由“當社成員捐助谷物”到“改為按戶等定額納稅”的改變,由“捐”到“納”事實上等于由自愿變成了義務,所以客觀上加重了農夫負擔,故選B項。答案:B8.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記載:“(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賑糶(賣出);義倉以賑濟;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這表明()A.賑濟的對象沒有選擇性 B.否定利用市場調整手段C.賑災救助措施的多樣性 D.富民沒有參加災荒賑濟解析:宋代救荒之法大致有五種,這充分體現了宋代賑災救助措施的多樣性,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出賑濟的對象是有選擇性的,主要針對災荒人群,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說明利用了市場調整手段,故B項錯誤;“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說明富民參加災荒賑濟,故D項錯誤。答案:C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地方官就要對所掌戶籍和賦稅造冊“上計”中心,以查考其政績。秦朝對人口的管理和限制進行了改革。不僅按不同狀況區分了各種不同的戶籍,還確定了戶口的什伍編制方式,規定了生著死削的統一方法,制定了戶主申報和典老(基層管理人員)審查核實的登記戶口的程序。登記的內容有戶主及成員的具體信息、祖宗三代出身狀況及家內人員與財產類別等項內容……唐朝還通過加強立法,把戶籍事務列入法治范圍,從而加大了這一制度的限制力度。宋代戶籍分主戶和客戶,主戶有土地要交地稅,客戶為無地佃農要交丁口稅。地籍與戶籍起先分別。地籍單獨出現,而且與戶籍并舉,地位同等。明代戶籍黃冊與魚鱗冊交相運用。明代中期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更重視地稅,使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基本脫離,黃冊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摘編自張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化及其政治邏輯分析》材料二在20世紀之前只有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現代意義的戶口和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其次次世界大戰后,絕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建立健全了這一制度。以美國為例,最能證明個人身份的資信材料為社會保障號碼。人們可以憑借社會保障號碼證明自己的身份,或者辦理銀行卡、信用卡、醫療卡、駕駛證等,或者依法申請失業救濟。……美國國會利用人口普查得來的人口總數確定各州在美國眾議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還依據這些數字來安排其立法機構中的席位。……企業則利用這些數字來降低金融風險、定位潛在市場。(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化過程,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分析其緣由。(2)依據材料二指出,與中國古代以社會限制為主的戶籍管理制度相比,現代西方戶籍管理制度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其作用。解析:第(1)題第一問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化過程,材料一分朝代介紹,因此概括時亦按朝代梳理提取關鍵詞予以表述即可,同時依據材料一可知戶籍制度的演化呈現由緊到松,逐步同土地分別的趨勢。其次問演化緣由,基于不同的演化趨勢予以說明。比如說戶籍制度日趨嚴格是由于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加強,而由緊到松則是由于賦稅制度的改革,而明清時期戶籍制度放松及征銀則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第(2)題第一問特點,西方主要是服務于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其次問作用,戶籍制度為民主政治的完善、社會福利服務、經濟運行、行政管理等供應依據。答案:(1)過程:春秋戰國時期起先出現;秦朝建立起戶籍、土地、賦稅三位一體的戶籍管理制度;漢至唐不斷強化(或至唐朝,把戶籍事務列入法治范圍);宋朝起先,土地、賦稅與戶籍起先分別(或地籍與戶籍起先分別);明清時期賦役與戶籍進一步分別,傳統的戶籍制度退出歷史舞臺。緣由: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人身依附關系的不斷松弛;政府的不斷改革(或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改變,如唐“兩稅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等)。(2)特點:以社會保障和服務為主。作用:為民主政治的完善供應信息服務;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供應依據;推動經濟決策的科學化;為社會管理供應服務。拓展提高10.北宋太宗年間準奏大臣上言:“田之未墾者,募民墾之,歲登所取,其數如民間主客之例。”這說明北宋()A.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發展B.通過土地國有抑制土地兼并C.政府通過墾田解決財政危機D.農業領域雇傭關系已經產生解析:材料中“田之未墾者,募民墾之”反映了政府激勵墾荒的政策,材料中“其數如民間主客之例”反映了墾田數量較多,主戶與客戶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說明北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發展,故A項正確。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解除B項;材料只介紹北宋政府的墾田政策,但沒有涉及此舉的目的,解除C項;主戶與客戶間是租佃關系,而非雇傭關系,解除D項。答案:A11.(2024·廣東梅州)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舊洲島上修建了9間庫房,安放30個檔案架,用來存放戶籍冊“黃冊”。到明朝后期,庫房已達到667間,收貯黃冊153萬多本。收貯黃冊的玄武湖成為明朝的禁地,由戶部派官員特地管理,一般人不得輕易進入。明王朝特別重視戶籍的編制和管理的主要緣由是 ()A.“大索貌閱”后嚴防戶籍不實B.明朝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C.戶籍用于政府登記人口數量D.戶籍是封建國家征發賦役的依據解析:明朝的這種用來存放戶籍冊的“黃冊”就是用來征收賦稅的依據,關系到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政府特殊重視,故選D項;“大索貌閱”是隋朝對戶籍制度的一種嚴格措施,明朝已不存在,解除A項;元朝的戶籍管理稱為“諸色戶計”,用來區分不同的種族和身份,明朝的“黃冊”具體說明人口和資產,用來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兩者并不相同,解除B項;“黃冊”是明朝的戶籍,詳列各戶人口、土地、房屋,而不僅僅是人口的數量,解除C項。答案:D12.(2024·廣東惠州)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用鄉亭什伍保甲作為縱向管理,用宗族組織、村落組織的自治自管作為橫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與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縱橫管理的交叉點,從而真正構成了限制基層鄉里社會的管理網絡。這段材料意在說明中國古代 ()A.基層管理系統的獨立性B.親民睦鄰色調的自治性C.宗族組織溶于鄉黨里閭D.基層管理組織的嚴密性解析:依據材料“用鄉亭什伍保甲作為縱向管理,用宗族組織、村落組織的自治自管作為橫向管理……從而真正構成了限制基層鄉里社會的管理網絡”,說明中國古代在基層進行了嚴密的管理,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基層管理組織的嚴密性,不能反映基層管理系統的獨立性,解除A項;B項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強調了材料其中的一個方面,解除B項;C項也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強調了材料其中的一個方面,解除C項。答案:D明正德十三年,王陽明領兵進入廣東龍川,剿滅山中之賊后,告諭百姓:嫁娶之家,豐儉稱貲,不得計論聘財妝奩,不得大會來賓,酒食連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賽會,百千成群。凡此皆靡費無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鄰相互糾察;容隱不舉正者,十家均罪。此舉根本目的是()A.嚴禁聚會,避開盜賊再起B.提倡節儉,形成淳樸民風C.推行連坐,維護社會穩定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機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王陽明是明代儒學大師,心學的集大成者,材料中的舉措反映了王陽明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機的目的,故D項正確。嚴禁聚會,避開盜賊再起,不是根本目的,故解除A項;提倡節儉,形成淳樸民風,也不屬于根本目的,故解除B項;推行連坐,維護社會穩定,也是為了挽救封建危機,故解除C項。答案:D康熙二十年二月,山西遇災,巡撫穆爾賽奏請皇帝開本地常平倉儲,發帑銀二十萬賑濟饑民,康熙帝回復“亟宜賑濟,稗各得所”,遂開倉賑災。數年后山東遇災,巡撫王國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動常平倉米谷賑濟”,被降職一級,并要求賠補所動米糧。清初巡撫的賑災舉措表明()A.官員命運由君臣親疏關系確定B.地方官有執行權而無決策權C.區域位置確定了巡撫職權不同D.君主決策的隨意性漸漸增加解析:同為巡撫,在賑災活動中,穆爾賽先奏請皇帝,得到回復后順當開倉賑災,王國昌等未上奏皇帝,擅自開倉賑災被降職、懲罰,區分產生的關鍵在于賑災舉措是否經過皇帝同意,可見中心集權體制下,地方官有執行權而無決策權,B項正確。兩位巡撫在賑災程序上的不同行為導致不同結果,與兩人和皇帝的親疏無關,解除A項;兩人不同結局與區域位置、職權差異無關,C項錯誤;王國昌等人因未上奏擅自作主而受罰,不能說明君主決策具有隨意性,D項錯誤。答案:B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劇烈自治色調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組成(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在行政司法、經濟活動、精神生活等方面,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費正清曾說:“政府統治的活動可以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往下只到地方縣一級的正規官僚機構的活動,另一類是由各地縉紳之家進行領導和施加影響的非正規的網狀系統的活動。”“地方長官是中心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親密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材料二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幾種具有公共權力性質的組織機構,他們的首領人員恰恰就是各地的士紳。如縣議(事)會、參事會、城鎮鄉議(事)會、董事會、鄉董(佐);各縣的教化、警務、實業和財務等四類局、所,縣、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