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6-江蘇省無錫市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選修,含解析)一、單項選擇題1.據《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據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起先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經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心集權制度”正式確立D.商朝末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答案】D【解析】【詳解】因其母是正后,少子辛是嫡長子,得以繼承王位,說明商朝末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故答案為D項。“家天下”制度起先形成是在夏朝建立時,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分封制,解除B項;商朝時期沒有確立中心集權制度,解除C項。【點睛】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詳細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肯定程度上避開了繼承中的沖突沖突。2.有學者認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家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變更的主要趨勢A.從天下共主到中心集權 B.民族認同感的增加C.各地區經濟聯系加強 D.中原文化已經統一【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可知從先秦到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變更的主要趨勢是從天下共主到中心集權,不能體現民族認同感的增加和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故解除B、C項;中原文化已經統一的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故解除D項。故選A。3.元朝廷若干脆利用二百多個路及直隸州(府),征集和限制各地賦稅,自然會出現頭緒零散紛雜等狀況。尤其是腹里以外的邊遠地區,更顯得鞭長莫及。而通過十個行省的綜領督辦,朝廷征集、轉運各地賦稅及對課稅過程進行限制,就可以綱舉目張,簡便易行了。由材料可知()A.最初基于經濟目的設置行省 B.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限制全國稅收C.行省制有效加強了君主專制 D.行省制便于簡化機構提高辦事效率【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說明在行省建立之前收稅比較難,利用行省進行收稅可以“綱舉目張,簡便易行”。說明行省制度的設立便于中心限制地方的稅收,故B正確;行省設置的最初目的是限制地方,并不是經濟目的,解除A;行省設置是加強中心集權,不是君主專制,解除C;材料是說明行省設置對于稅收的好處,并不是簡化機構提高辦事效率,解除D。故選B。4.據圖1和圖2,清政府這一調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區層級 B.限制省級官員的職權C.防止地方勢力的膨脹 D.緩解基層官員的冗濫【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圖片結合所學可知,乾隆年間江南省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劃,有利于減弱地方省實力,加強中心集權,故C項正確;江南省由一省分為三省,未體現層級細化,解除A;江南省的分割無法體現官員職權的變更,解除B;圖片信息與緩解基層官員的冗濫無關,解除D。5.1840年英國誕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為畫面。1878年(光緒四年)中國首枚郵票大清“龍票”誕生。視察這兩幅郵票的畫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英國政體對晚清產生重要影響 B.中國的專制制度已經起先衰落C.兩國都存在著王權思想的影響 D.兩國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答案】C【解析】【詳解】英國以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為畫面、中國的大清“龍票”都體現了受王權思想的影響,C正確;英國政體對晚清產生重要影響不符合史實,A錯誤;“龍票”誕生體現不出專制制度已經起先衰落,B錯誤;中國為封建專制制度,英國為君主立憲制,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明顯不符合史實,D錯誤。故選C。6.美國總統特朗普頒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運,先是聯邦法官做出了暫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隨后特朗普政府針對暫停禁令提起上訴。之后該上訴又被駁回,日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級法院的判決,允許總統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這主要體現了A.美國司法程序的困難性B.美國憲政民主的制衡性C.美國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美國行政吩咐的隨意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考查美國共和制。A項,題干沒有體現出司法程序。故A項錯誤。B項,依據題干“暫停”“上述”“駁回”“推翻”“允許”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國總統和最高法院之間關于制定移民限令的相互制約,這體現了美國憲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項正確。C項,題干體現不出美國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項錯誤。D項,材料信息體現不出行政吩咐的隨意性。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B項。7.1858年4月,當英法聯軍抵達天津時,咸豐帝為打算出面的交涉人員制訂了“詳盡”外交方略:對俄表示和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說,對英嚴詞詰問。這說明當時A.俄美為獲得利益而支持清廷B.英國極力對華進行侵略C.清政府對列強缺乏醒悟相識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答案】C【解析】【詳解】咸豐帝為打算出面的交涉人員制訂了“詳盡”外交方略:對俄表示和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說,對英嚴詞詰問。說明清政府對西方列強缺乏醒悟的相識,沒有相識到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本質,故C正確;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實行的政策,無法體現俄美支持清廷,解除A;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質,解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舊推行中國傳統外交,D錯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對俄表示和好,對美設法羈縻,對法進行勸說,對英嚴詞詰問”,緊扣關鍵信息并聯系所學其次次鴉片斗爭的目的和實質分析解答。8.錢穆提出了對太平天國的看法:“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大抵他們是有此想法的。”能夠證明這一觀點的是太平天國A.頒布《資政新篇》 B.頒布《天朝田畝制度》C.定都天京 D.發動北伐【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主見平均安排土地,實行圣庫制度,這和“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符合,故選B;《資政新篇》沒有涉及土地問題,解除A;定都天京、發動北伐與“想推行均田制度”無關,解除CD。9.如圖為19世紀末日本所繪漫畫《李鴻章大頭痛》:拿著十字架的外國傳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經兵臨城下,中國人用鐮刀等農具應戰。該漫畫表明A.洋務運動未能振興中國 B.甲午斗爭中國全民皆兵C.清政府遭遇眾列強瓜分 D.日本與列強的斗爭加劇【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日本已經兵臨城下,中國人用鐮刀等農具應戰”,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斗爭爆發,漫畫說明甲午斗爭中國面臨危機,洋務運動未能振興中國,故選A;甲午斗爭,中國并非全民皆兵,只是政府和軍隊參加斗爭,解除B;C漫畫無法體現,解除;漫畫反映的是中國與日本的斗爭,解除D。10.紀錄片《大國崛起》里說:在20世紀的大幕拉開的時候,當時的世界大國在東方進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體亮相。這一“集體亮相”帶來的嚴峻后果是A.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B.列強在華設廠開礦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斗爭和《辛丑條約》的影響。迫使中國打開閉關鎖國大門的是鴉片斗爭,故A錯誤。允許列強“設廠開礦、修建鐵路”是1895年《馬關條約》的內容,故B錯誤。八國聯軍侵華斗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C正確。列強共同宰割中國是19世紀末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非八國聯軍侵華斗爭和《辛丑條約》的影響,故D錯誤。11.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寫道:“……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這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終一份皇帝詔書,也被稱為新時代起先的一個重要見證,是因為它:A.宣告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B.標記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確立C.意味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D.宣告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答案】A【解析】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統治結束,也表明二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結束,故A選項正確。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D選項錯誤,B、C選項無法體現。12.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黨員占全體黨員比例變更狀況,導致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黨員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B.黨的工作重心的轉變C.黨的執政地位的不斷鞏固D.黨員呈穩步發展態勢【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反映1928年-1930年工人黨員占全體黨員比例顯著下降,依據所學,這是土地革命的影響,即黨的工作重心的轉變到農村的結果,故選B;材料體現不出黨員結構的優化,解除A;此時中共還沒有成為執政黨,解除C;材料體現不出黨員穩步發展,解除D。13.陜甘寧邊區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依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動身,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確定的依據……現在則工人、農夫、地主、資本家,都是同等的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當開展B.適應了民族斗爭新形勢的須要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D.壯大了抗拒國民黨政府的力氣【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學問,陜甘寧邊區為抗日斗爭時期的中共中心所在地和抗日依據地,再依據材料“應當依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動身”“現在則工人、農夫、地主、資本家,都是同等的權利”,可見有利于團結全民族一切力氣抗戰,明顯這一舉措適應了民族斗爭新形勢的須要,B正確;土地革命發生在1927-1937年國共十年對峙時期,A錯誤;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屬于國內革命斗爭而非民族斗爭,C錯誤;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戰勝全民族共同敵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抗拒國民黨政府,解除D。14.解放斗爭中,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曾回憶說:“前幾個月在冀魯豫地區拉鋸式的戰斗,打過來,打過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豬、羊、雞、鴨幾乎全打光了。地里種不上糧食,部隊沒飯吃,怎么能打仗。……我們早一點打出去,就可以早一點減輕解放區人民的負擔。”為此,中共中心做出的決策與如圖相符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題干“……我們早一點打出去,就可以早一點減輕解放區人民的負擔”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斗爭中在粉碎國民黨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后,我軍掀起外線作戰,起先由戰略防衛轉變為戰略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故A項正確;B圖為遼沈戰役地圖,解除;C圖為淮海戰役地圖,解除;D項圖為平津戰役地圖,解除。故選A。15.下圖描繪的分別是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走訪工人區、恩格斯陪伴馬克思與曼徹斯特紡織女工交談。這主要反映了A.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主要創始人 B.科學理論的創立離不開社會實踐C.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 D.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弊端日益暴露【答案】B【解析】馬克思主義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提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恩格斯陪伴馬克思與曼徹斯特紡織女工交談說明二人在實踐中探究理論,故B項正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故A項錯誤;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了解工人生活狀況,并不是杰出代表,故C項錯誤;圖片并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弊端暴露,故D項錯誤。16.布爾什維克黨在《四月提綱》的指引下,深化工廠和農村,宣揚組織群眾認清蘇維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擴大黨在蘇維埃中的影響。此時,布爾什維克黨的活動A.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 B.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專制統治C.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D.響應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答案】D【解析】【詳解】《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布爾什維克黨宣揚組織群眾認清蘇維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擴大黨在蘇維埃中的影響,這是響應《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故D正確;二月革命后出現兩個政權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專制統治,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解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除C。17.《五四憲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丟失勞動實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這充分體現了憲法的A.社會主義性B.完備性C.過渡性D.人民性【答案】D【解析】【詳解】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丟失勞動實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說明憲法愛護廣闊人民的社會保障權力,體現了憲法的人民性,故D正確;社會主義的基本要素是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不符合題意,解除A;材料只是反映憲法關于社會保障的規定,無法體現憲法是否完備,解除B;材料只是反映憲法關于社會保障的規定,無法體現憲法的過渡性,解除C。18.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對參選香港議員的法律資格進行重新說明說明。人大釋法即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說明法律權”,對特區因為法律學問不足和其他特殊緣由(紛爭、訴訟不清)而進行定調。因為香港的司法獨立是依據香港基本法由中心授權,香港法院說明基本法的權力也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即規定:說明權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人大釋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人大釋法有利于清除港獨勢力B.人大釋法是香港旺盛穩定的根本保證C.人大釋法肯定程度上有違港人治港的原則D.人大釋法彰顯了中心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民主制度發展和祖國統一的相關學問,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實力。“人大釋法即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說明法律權’,對特區因為法律學問不足和其他特殊緣由(紛爭、訴訟不清)而進行定調”可知其主要的功能是為法律定調,作用體現在法律層面,故A項錯誤;“人大釋法”強調香港法律和全國人大的從屬關系,不干脆對其旺盛穩定起作用,故B項錯誤;“香港的司法獨立是依據香港基本法由中心授權”可知,人大釋法不變更其治理的方式,故C項錯誤;“香港法院說明基本法的權力也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即規定:說明權屬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知其強調香港基本法的權力來源,重申國家對其領導地位,故D項正確。故選D。19.20世紀50-60年頭,中日民間外交取得豐富成果,在經貿上達成了很多重要的貿易協定和漁業協定,在文化溝通上兩國文藝界人士和團體互訪頻繁。這種現象說明A.中日兩國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B.中國放棄了“一邊倒”外交方針C.日本放棄敵視孤立中國的政策 D.中日有改善政治關系的民眾基礎【答案】D【解析】【分析】
【詳解】從材料來看,中日的民間交往在20世紀50-60年頭非常頻繁,這對后面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要的意義,D正確;A錯誤,中日關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B錯誤,當時的中國照舊實行的是“一邊倒”的政策;C錯誤,這只是民間層面的來往,并不能的出政府的看法。故選D。20.《劍橋美國史》:“在冷戰的背景下,困難的問題得以簡潔化,美國的主要威逼來自里根所稱的‘邪惡帝國’蘇聯。1991年蘇聯的解體摧毀了這個框架,開啟了通往喬治·布什樂觀地稱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或許不行避開地注定是一條混亂之路。”這段話旨在強調A.冷戰客觀上緩和了國際局勢B.美蘇對抗導致世界秩序穩定C.美國主導新世界秩序的重建D.新舊秩序轉換中的局勢動蕩【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1991年蘇聯的解體摧毀了這個框架,開啟了通往喬治·布什樂觀地稱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或許不行避開地注定是一條混亂之路”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一些地區間的沖突加劇,引發局部斗爭,導致世界秩序動蕩。故答案為D項。A項冷戰客觀上緩和了國際局勢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B項材料主要說明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局勢,而不是美蘇冷戰的作用,解除;C項材料未體現冷戰結束后,美國主導新世界秩序的重建,解除。【點睛】“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是國際形勢的主流,但各種沖突仍舊存在,民族沖突和宗教沖突在有些地方照舊尖銳,造成地區斗爭和局部沖突時有發生;極端組織活動頻繁,恐怖事務屢屢出現,嚴峻影響著世界平安。二、非選擇題21.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四運動過程簡表——摘編自“五四運動紀念館”之“五四運動前后大事記”材料二1924年4月,中共中心局發出通告:“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運動的精神仍有發揮之必要。”1938年5月4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青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建立獨立、自由、華蜜的新中國奮斗。1948年周恩來認為五四運動劃時代的意義之一在于新民主。新民主就是人民民主。1979年,共青團中心向全國團組織發出通知,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五四運動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像老一輩革命家和五四運動先驅者那樣,以天下為已任,以祖國旺盛富強為已任,同心同德搞四化。五四運動跨時代的期許,在于喚醒民眾、匯聚力氣,實現中華民族宏大復興。——摘編自胡獻忠《中共話語體系中的“五四”敘事》材料三“五四”……價值取向沒有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回願中國這90年的歷史,我們找不到任何時段和時刻,標記著“五四"提出的任務已經完成或大致完成。相反,除了外敵入侵,我們這個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傷,幾乎多多少少與“五四"精神失落、啟蒙規劃受阻有關。我們今日紀念“五四",不僅僅是懷念歷史,而是著眼于現在和將來。——徐友漁《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五四”》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述五四運動所取得的成果及取得成果的主要緣由。(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學問,就“五四精神與中華民族復興"為主題寫篇小論文。(要求:概念清楚,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流暢;250字左右)【答案】(1)成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章、陸;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因素: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學問分子的領導;社會各階層的主動參加。(2)評分參考: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論點五四精神推動了中華民族宏大復興的進程。論據五四運動促使工人階級的壯大,推動了中共的誕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五四運動的抗拒斗爭精神,有力地助推國民革命運動的綻開。五四精神增加了民族凝合力,全民族團結抗戰推動了抗戰的最終成功。五四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追求人民民主。五四精神是新時期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氣。【解析】【詳解】(1)依據“上海工人起先罷工,要求釋放學生”、“天津工人醞釀大罷工。徐世昌被迫下會準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人辭職”、“在海內外各界的強大壓力下”等信息可知,五四運動取得的成果主要是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章、陸,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取得該成果的緣由則是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學問分子的領導下社會各階層的主動參加。(2)五四運動是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的起先,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宏大復興。可結合五四運動增加民族凝合力、鼓舞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和推動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事業蓬勃發展的相關內容綻開論述。22.有學者提出,二戰以來,美歐關系經驗重大調整,實現了從“特殊關系"向“正常關系”的轉變。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戰后)至1949年,美國和西歐國家最終建立了大西洋聯盟,戰后美歐關系的基本框架由此確定。50年頭,盡管雙方在西德重新武裝、對蘇看法以及蘇伊士危機等問題上出現分歧.美歐仍存在根本利益的一樣,加上這一時期保守主義在大西洋兩岸盛行以及美歐領導人之間的友情,大西洋聯盟的運轉基本正常。——摘自趙懷普《從“特殊關系”走向“正常關系"——戰后美歐關系縱論》材料二1958年10月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他認為提升法國影響力首先要改善法德關系,歐洲面臨著干脆或間接威逼,要使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保持和平、發展和自信,關鍵是要有一個強大的歐洲共同體,其軸心應是法德合作。1959年起先,法國逐步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1960年法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后,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法國將核力氣交給北約組織,并由美國擔當愛護法國責任,遭到戴高樂拒絕。1964年,法中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使得法國成為能同時與中、美、蘇三大國干脆對話唯一的西方大國。1966年戴高樂正式訪蘇,邁出東西方關系緩和的第一步。——捕鳊自肖月、來立群《簡明國際關系史》材料三短期內,英國脫歐已觸發了其國內政治的變更,加劇了國內政治的碎片化;脫歐公投所凸顯的經濟、社會和地區之間的分裂不僅須要長時間去彌合,甚至可能影響英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完整性。脫歐也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猛烈波動,增加了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并對歐洲一體化的路徑和前途產生深遠影響,激發了歐盟范圍內疑歐政黨的反彈,變更內部的立場平衡并加劇歐盟發展的方向之爭。脫歐的沖擊效應是長期的,尤其對歐盟將來一體化發展,以及對國際政治格局走向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顯現。——摘編自金玲《英國脫歐:緣由、影響及走向》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美歐“特殊關系”及“根本利益的一樣"分別指什么?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影響二戰后初期美歐“特殊關系”的國際性因素。(2)據材料二,歸納“戴高樂主義”的主要目標。“戴高樂主義"剛提出時,在西歐還不受歡迎,但到了60年頭末,大多數西歐國家都贊同其外交政策。請分析這一變更的緣由。(3)據材料三,概括英國脫歐產生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美歐關系演化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殊關系:美國主導下的美歐聯盟。根本利益: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因素:冷戰爆發(兩極對峙);美國綜合實力強大,西歐力氣的衰退。(2)目標:重振法國大國地位;留意法德關系的發展;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緣由:歐洲一體化,推動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加,歐洲國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軍事實力的增加;多極化趨勢起先出現。(3)影響:加劇了英國政治、社會的分裂;增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嚴峻沖擊了歐盟一體化的發展;將長期影響國際政治格局的走向。(4)因素:國家利益;國際形勢(國際格局);綜合國力;領導人個人因素;外交政策調整。【解析】【詳解】(1)依據“二戰后)至1949年,美國和西歐國家最終建立了大西洋聯盟”并結合所學可知美歐之間的“特殊關系”指的是美國主導下的美歐聯盟。“根本利益的一樣"指的是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響二戰后初期美歐“特殊關系”的國際性因素主要是兩極對峙的形成,美國實力的強大和西歐自身力氣的衰退。(2)依據“提升法國影響力首先要改善法德關系”、”要有一個強大的歐洲共同體,其軸心應是法德合作“、“要求法國將核力氣交給北約組織,并由美國擔當愛護法國責任,遭到戴高樂拒絕”等信息可知戴高樂主義的目標是重振法國大國地位;留意法德關系的發展;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大多數西歐國家都贊同其戴高樂主義的緣由結合所學可知主要和歐洲一體化發展,歐洲經濟實力復原,要求獲得更多的國際政治話語權,美國實力相對下降,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蘇聯軍事實力增加和多極化趨勢起先出現有關。(3)依據“英國脫歐已觸發了其國內政治的變更,加劇了國內政治的碎片化”、“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猛烈波動,增加了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并對歐洲一體化的路徑和前途產生深遠影響”等信息可知英國脫歐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加劇了英國政治、社會的分裂;增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嚴峻沖擊了歐盟一體化的發展;將長期影響國際政治格局的走向。(4)綜合材料內容可知,影響美歐關系演化的因素主要和國家利益;國際形勢(國際格局);綜合國力;領導人個人因素;外交政策調整等有關。23.商鞅變法移風易俗,后世褒貶不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與戎瞿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戰國策魏策三》材料二通過《分戶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從大家庭內挖出很多閑散勞動力。通過析分民戶,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為秦國社會最小的組成單位,形成了大批的個體小農,不但運作力強,而且家庭成員都能“人盡所能”地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摘編自高士榮《秦國商鞅變法中<分戶令>的重大意義)》材料三商鞅在風俗方面的革新曾受到一些人的詬病,特殊是漢代學者的指責。其中,漢初儒生賈誼的上疏最為出名:“商君遣禮義,棄仁思,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漢書賈誼傳》)他認為改革后,泰國風俗日漸變壞,表現為富有家庭中的男性成年后就各自分家,窮苦人家的兒子只能入贅到富人家,這就使得儒家所憧憬的幾代同堂、父慈子孝的氛國不復存在。——摘自張濤《移風易俗:商鞅變法的重要側面》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秦國民風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商鞅“分戶令”的重大意義。(3)材料三中賈誼對商鞅變法的看法是什么?說明其持此看法的主要依據。【答案】(1)特點:尚武(強悍);輕義重利;缺乏誠信。(2)重大意義:形成數量眾多的個體小農;調動了農夫生產主動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政府賦役收入;為實行什伍連坐制創建條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為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基本單位。(3)看法:指責(否定)。依據:舍棄禮儀;破壞了風俗;破壞了家庭倫理關系。【解析】【詳解】(1)特點:依據“有虎狼之心”得出尚武(強悍);依據“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得出輕義重利、缺乏誠信。(2)重大意義:依據“形成了大批的個體小農”得出形成數量眾多的個體小農;依據“家庭成員都能‘人盡所能’地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得出調動了農夫生產主動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依據“一夫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非標設備安裝合同協議
- 2025成都市房屋租賃合同標準范本
- 集體維修農田合同協議
- 隔層木板采購合同協議
- 音響轉讓合同協議書范本
- 韶關托育服務合同協議
- 院子護欄代理合同協議
- 雇傭水泥工合同協議
- 音樂專輯贊助商合同協議
- 風電檢修工合同協議
- 船舶管路系統專題培訓課件
- 達美樂比薩線上整合營銷規劃方案
- 水泥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
- 德意志意識形態
- GB/T 20041.21-2008電纜管理用導管系統第21部分:剛性導管系統的特殊要求
- GB/T 14054-1993輻射防護用固定式X、γ輻射劑量率儀、報警裝置和監測儀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第六章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第一個重大成果
- 粵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全冊課件
-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模擬實訓報告
- 八年級英語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會寶嶺選礦廠集中控制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