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綜合檢測卷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綜合檢測卷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綜合檢測卷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綜合檢測卷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綜合檢測卷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其次單元綜合檢測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漢趙政權時以漢朝的繼承人自居;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夏政權,“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鮮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自認為是神農氏的后裔。這反映了當時()A.多民族政權并立相互爭奪B.民族交融推動文化認同C.戰亂頻繁導致了國家分裂D.黃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2.據史料記載,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制定國家律令《辛亥制度》供國人學習;前秦王猛幫助苻堅治理國家“明法峻刑”;后秦之主姚興在長安建立律學,讓郡縣散吏來京進修法律。這些做法()A.體現了“天下有法”的觀念B.供應了胡人完全漢化的證據C.證明白五胡政權的混亂暴虐D.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制度基石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漢文化造詣,如前趙的劉淵(匈奴)“《史記》、《漢書》、‘諸子’,無不綜覽”,前燕的慕容皝(鮮卑)“尚經學,善天文”,前秦的苻堅(氐)“博學多才藝”等。這一現象的出現()A.消退了胡漢之間的民族沖突B.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C.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鞏固D.加速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走向衰落4.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載了當時中原漢人飲食中出現多種“胡物”,如胡飯、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進墓志》記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習漢文、崇儒學,并將籍貫由“上源西域人”改為“恒州靈壽(今河北靈壽)人”。上述現象主要反映魏晉時期()A.南北方生活習慣趨于一樣B.人口流淌趨勢明顯C.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D.民族交融內涵豐富5.有學者認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實踐,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聞名的改革家;但他沒有充分相識和考慮本民族的特點,沒有對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區分,既引起了鮮卑貴族的劇烈不滿和對立,也造成了鮮卑貴族的快速腐化。由此可知,該學者()A.認為北魏滅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對民族交融力主維護本民族特色C.主見應辯證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強調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的交融6.隋朝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積儲豐富。據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濟制度B.社會賑濟完全由政府主導C.政府重視社會保障救濟D.特殊關注弱勢群體的優撫7.(改編)唐朝時,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心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這反映出唐朝這一政策()A.加強對邊疆的干脆管理B.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C.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8.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留意調整統治政策,統治期間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下列史實中屬于唐太宗的統治措施的是()A.設立中朝并向地方派駐刺史B.把都城從平城遷移到洛陽C.選官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D.設文淵閣高校士以備顧問9.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和西部少數民族關系的晴雨表之一,歷經變遷。下列有關安西都護府推斷正確的是()A.為協作管理東突厥政權而設置B.唐蕃聯合滅西突厥后治所遷到龜茲C.治所遷回龜茲得益于文成公主入藏D.唐蕃會盟發生在其與唐中心政府失聯后10.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總體來說,大部分史學家對武則天是持確定的看法,這主要是因為()A.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在其當權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C.發展科舉制,首創武舉和殿試D.打擊門閥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11.唐朝劉禹錫詩曰:“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自吟白雪詮詞賦,指示青云借羽翰。借問至公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觀。”這首詩描寫的是()A.分封制的等級規定B.科舉考試后的盛況C.察舉制選才的程序D.長安城的節日氣氛12.有學者在評論某稅制時說:“它舍棄了按人征稅的傳統人頭稅,全面開啟了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稅制新里程,對當時唐朝的統治,以及唐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分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選項中對這一稅制的內容表述有誤的是()A.取消了租庸調制度B.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C.依據田畝繳納地稅D.分春季和冬季兩次征稅13.唐玄宗時,以中書省事務繁多、文書多雍滯,選用一些文人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后正式改名為“翰林學士”。安史之亂后,“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被稱為“內相”。這一做法表明()A.權力運行機制遭破壞B.中心集權的進一步加強C.三省六部制正式廢除D.官僚政治體制基本確立14.史載,唐太宗私自去視察御史府(進士考試的地方),看到很多新錄用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在此,唐太宗看重的是科舉制有利于()A.提高官員素養B.擴大統治基礎C.減弱丞相權力D.提高行政效率15.介紹唐朝時人們會想到“三省六部”“科舉選才”“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最能概括這些主題的是()A.國家的統一與強盛B.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C.旺盛與開放的社會D.制度創新與文化溝通16.(改編)某部藥典的編著以《本草經集注》為藍本,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利用13個道、133個州開展藥物普查。它由朝廷頒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這部藥典是()A.《神農本草經》B.《千金方》C.《唐本草》D.《黃帝內經》17.《佛說父母恩重經》是唐代以來民間最為流行的一部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經。它主動提倡孝道,強調報恩的思想,是佛教中國化的重大發展。這說明()A.宣揚儒家思想是佛經主要內容B.佛教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C.佛教迎合中國文化以加強傳播D.佛、儒兩派思想的漸漸趨同18.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描繪女范事跡為主題,現存9段。其中《馮媛擋熊》為漢代馮媛以身擋熊,愛護漢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辭輦》為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貽誤朝政的故事。這可以用來說明()A.東晉繪畫以女性人物為主要題材B.藝術作品兼具審美與教化功能C.漢代和晉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D.佛道觀念對藝術創作影響深遠19.該作品出現于國力強盛的時代,用筆一絲不茍,清勁腴潤,秀美多姿,結體嚴謹端莊,點畫千姿百態中而又中規中矩,融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下列作品中符合這一特點的是()20.下圖是古代登封少林寺的“混元三教九流圖碑”臨摹圖,整體上看為一人,分開看則為三人,從正面整體上看,中間一人,光頭盤膝而坐,釋迦牟尼是也。單看右側,一人頭載道冠,屈身站立,乃老子,單看左側,一人頭帶儒巾,屈身站立,乃孔子。對該圖碑的歷史說明較為合理的是()A.釋迦牟尼居中說明佛教在古代處于主流地位B.圖碑反映了儒、道產生于佛教的歷史C.圖碑體現了三教相互融合的理念D.圖碑是三教誕生于河南的見證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8分)材料一很多王國即被撤銷,余存的不僅面積減縮,而且內部的行政權也被中心政府接收,至漢武帝在位期間達到極點。漢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識形態的立場,將所謂的“儒術”擴展之后又延長。向商人抽資產稅,政府專利于鹽、酒及鐵……使中心集權之趨勢有進無退。——摘編自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材料二唐代的兩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備了現在“民主”的因素。一個在確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權,折射了現代三權分立和內部民主的影子;另一個和當今的公務員制度相像,為國家選拔了人才,實現了社會的有效流淌。盡管受時代的制約,唐代的“民主”制度終沒能有效地接著運行,只能稱其為“閃落的民主”,可歷史見證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進行過的不懈努力。——摘編自楊春莉《封建制度下閃落的民主》(1)依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唐朝兩大“閃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稱,并分別說明它們被稱為“民主”的理由。(18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示意圖提取材料中兩項反映該時期歷史發展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簡要說明。其次單元綜合檢測卷1.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者都認為其是華夏祖先的繼承人,這反映出在民族交融過程中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與多民族政權并立無關,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對于華夏文化的認同,與國家分裂無關,解除C項;“各民族”表述過于確定,解除D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石勒制定國家律令《辛亥制度》供國人學習;前秦王猛幫助苻堅治理國家‘明法峻刑’;后秦之主姚興在長安建立律學”可知,這些統治者都比較重視法律建設,體現了“天下有法”的觀念,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后趙、前秦、后秦都重視法律,漢化主要指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法律只是漢族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說明完全漢化,解除B項;材料主旨是后趙、前秦、后秦都重視法律,是一種文明的表現,而非政權的混亂暴虐,解除C項;據所學,隋唐盛世的制度基石主要是政治制度的成熟,而非法律制度,解除D項。3.答案:B解析:北方少數民族的君主普遍具有較高的漢文化造詣,會導致他們因為相識到漢文化的先進,而實行學習漢族先進文明和文化的舉措,從而推動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加快,故選B項;胡漢之間的民族沖突會因為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而有所緩和,但不會消退,A的說法過于確定,不符合史實,解除;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了沖擊,并沒有得以鞏固,C的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北方政權的統治者由于具有很高的漢文化造詣,會推動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的進程,但不會因此使少數民族文化走向衰落,二者沒有必定關聯,解除D項。4.答案:D解析:由“當時中原漢人飲食中出現多種‘胡物’”、“西域胡人戎氏家族習漢文、崇儒學”和改籍貫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原漢族和西域胡人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內彼此交融,反映了魏晉時期民族交融頻繁且內涵豐富,故選D項;題干體現的是中原漢族與西域胡人之間的民族交融,全部發生于北方,所以不能得出南北方生活習慣趨于一樣的結論,解除A項;題干提到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各方面的交融,但并沒有提到人口流淌的趨勢是否明顯,解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中原漢族與西域胡人之間的民族交融,全部發生于北方,沒有涉及南方,解除C項。5.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內容可知,該學者一方面認為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聞名的改革家”,同時也指出其改革的一些缺陷,如“沒有充分相識和考慮本民族的特點”“沒有對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區分”據此可知,該學者主見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孝文帝改革,即采納辯證的觀點,故選C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述及孝文帝改革“引起了鮮卑貴族的劇烈不滿和對立”“造成了鮮卑貴族的快速腐化”,但是并沒有述及北魏滅亡的緣由就是孝文帝改革,解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述及孝文帝改革“沒有充分相識和考慮本民族的特點,沒有對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區分。”即對本民族特點和中原文化缺乏正確的認知,這與“反對民族交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解除B項;題干內容的著重點在于強調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孝文帝改革,而不是強調其促進“民族交融”,解除D項。6.答案:C解析:隋朝的倉庫既有保障朝廷糧食和物資供應的倉庫,也有備水旱賑濟的鄉間義倉,這說明政府重視社會保障與救濟,故選C項;題干僅提到了隋朝倉庫設置的狀況及功能,并沒有與其他時期進行比較,也沒有提到其他救濟方式,所以沒法得出隋朝建立了完善的救濟制度的結論,解除A項;題干提到的倉庫都是由政府主導設立的,但是這并不能證明當時社會賑濟完全由政府主導,在當時還存在一些家族內部對本族窮苦族人的賑濟行為,這并不是由政府主導的,解除B項;題干中提到隋朝的倉庫有不同的類型,但并沒有說哪種類型是最主要的,所以不能得出特殊關注弱勢群體的優撫這樣的結論,解除D項。7.答案:D解析:據材料“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及所學學問可知,唐朝在治理邊疆時實行羈縻政策,加強管理,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故選D項;據材料“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心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及所學學問可知,唐朝在少數民族地區由少數民族首領管理,并未體現加強對邊疆的干脆管理,解除A項;材料講的是唐朝在治理邊疆時實行羈縻政策,加強管理,實行因俗而治的原則,并沒有提到民族之間的交融,解除B項;唐朝的羈縻政策在加強中心集權的同時,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但與材料主旨無關,不能體現材料的中心思想,解除C項。8.答案:C解析:唐太宗時期,科舉考試增加了考試科目,明確了科舉考試以進士和明經科為主,故選C項;設立中朝并向地方派刺史是漢武帝加強統治實行的措施,不是唐太宗實行的,解除A項;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實行的舉措,不是唐太宗時期的,解除B項;設文淵閣高校士以備顧問是明成祖朱棣實行的舉措,而不是唐太宗時期的,解除D項。9.答案:D解析:由材料“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和西部少數民族關系的晴雨表”可知,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雙方派使節,先在唐京師長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邏些重盟,史稱唐蕃會盟,發生在安西都護府與唐中心政府失聯后,故選D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管理西突厥的一個軍政機構,與東突厥無關,解除A項;唐太宗派兵折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解除B項;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解除C項。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大部分史學家對武則天是持確定的看法”結合所學,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得到史學家的認可和確定,故選B項;史學家對武則天的確定源自于她對歷史發展的貢獻,而非因為她是女皇帝,解除A項;武則天統治時期,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這是武則天的歷史功績之一,不是史學家確定其歷史功績的主要緣由,解除C項;由材料“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可知打擊門閥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的重要功績之一,不是主要緣由,解除D項。11.答案:B解析:題干詩文出自《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后》,緊扣題干“唐朝”“禮闈新榜”,“春官”為掌管科舉制的機構禮部的別稱,故選B項;分封制為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解除A項;察舉制為漢朝的官吏選拔制度,解除C項;題干未提及長安春節、中秋等節日,解除D項。12.答案:D解析:據材料“它舍棄了按人征稅的傳統人頭稅,全面開啟了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稅制新里程,對當時唐朝的統治,以及唐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分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知為唐代的兩稅法,即分夏秋兩季征收,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因均田制遭到破壞,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制,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兩稅法依照壯丁和財產的多少定出戶等,以此來征稅,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13.答案:A解析:據材料“唐玄宗時,以中書省事務繁多、文書多雍滯,選用一些文人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詔書”以致后來出現“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的局面,相較于傳統三省六部進行中樞決策相比,變更了三省六部這種權力運行的機制,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即專制主義,并非中心與地方的關系,解除B項;三省六部并未廢除,解除C項;官僚政治體制確立的時間是秦朝,解除D項。14.答案:B解析:據材料“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可知唐太宗認為通過科舉制讓更多有才能的人通過考試入朝為官,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故選B項;提高官員素養主要體現在科舉制將讀書與考試做官相結合,材料未體現,解除A項;材料中并未對科舉制與相權的關系進行說明,解除C項;科舉制的推行有利于擴充官僚隊伍的人數,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除D項。15.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科舉選才”體現的是制度創新,而“玄奘西游”“鑒真東渡”體現的是中外文化溝通,故選D項;題干主要體現的是唐朝的制度創新與文化溝通,并沒有體現國家的統一與強盛,解除A項;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只能反映在“玄奘西游”“鑒真東渡”,而不能體現在“三省六部”“科舉選才”上,解除B項;題干主要體現的是唐朝的制度創新與文化溝通,與開放相關,而與旺盛沒有干脆關聯,解除C項。16.答案:C解析:據材料“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利用13個道、133個州開展藥物普查。它由朝廷頒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可知唐前期的地方行政機構主要是道,因此該醫書主要出自唐朝,故選C項;《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時間不符合,解除A項;《千金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個人所著的中醫學著作,不是國家藥典,解除B項;《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時間不符,解除D項。17.答案:C解析:中國僧人撰述的佛經,主動提倡孝道,強調報恩的思想,所以才會成為唐代以來最為流行的佛經,這說明佛教迎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才更簡單傳播,故選C項;題干中的佛經加入了中國化的成分,但仍舊是佛經,所以不能說宣揚儒家思想是其主要內容,解除A項;儒家思想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而不是佛教,解除B項;題干只是提到了佛教因為汲取了儒家文化而更便利傳播,并沒有提到佛、儒兩派思想漸漸趨同,解除D項。18.答案:B解析: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本身是一幅名畫,所以具有審美功能,《馮媛擋熊》為漢代馮媛以身擋熊,愛護漢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辭輦》為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貽誤朝政的故事,這些內容含有忠君和規勸君主勤政的色調,說明其還具有教化功能,故選B項;題干僅提到《女史箴圖》,并未提到其他繪畫作品及其題材,不能單憑一幅畫就得出東晉繪畫以女性人物為主要題材的結論,解除A項;僅以《女史箴圖》中兩個女性的故事就得出漢代和晉代的女性地位空前提高是不符合史實的,因為藝術作品具有虛構的色調,只能確定程度上反映現實,解除C項;《女史箴圖》隱含的思想屬于儒家,而不是佛道觀念,解除D項。19.答案:C解析:由材料“國力強盛的時代”“融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并結合所學可知生于大唐盛世時期的顏真卿,其書法風格融匯南朝和北朝的優點,故選C項;王羲之書法體現出南朝的秀美,且所處時代動蕩擔心,解除A項;北魏時代的作品不符合秀美多姿的特點,解除B項;懷素史稱“草圣”,以草書聞名,作品不符合中規中矩的特點,解除D項。20.答案:C解析:題干提及“混元三教九流圖碑”臨摹圖,整體上看為一人,分開看則為三人:佛教、道教、儒家的創始者,結合所學可知,道教、佛教、儒學相互汲取,又相互融合,圖碑正是這一思潮的體現,故選C項;在古代中國,占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解除A項;儒學、道教產生于中國本土,且在佛教傳入中國前就已形成,而佛教在兩漢之際才傳入中國,解除B項;儒學產生于山東,道教產生于江西,佛教產生于印度,解除D項。21.答案:(1)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勝利減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思想上,尊崇儒術,加強思想上大一統;經濟上,將鹽、酒及鐵的經營權收歸中心(鹽鐵官營),向工商者征稅。(2)名稱: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理由:中心決策機制上,形成了中書省草擬政令、門下省審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書省執行的流程;三省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三省長官共議國事;確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科舉制不分門第,打破了士族門閥特權,使很多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允的考試參加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