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方志史-第七章-清代方志_第1頁
7-方志史-第七章-清代方志_第2頁
7-方志史-第七章-清代方志_第3頁
7-方志史-第七章-清代方志_第4頁
7-方志史-第七章-清代方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志學概論第七章

清代方志【教學目標】一、知識:掌握下列基本概念:[順治]《河南通志》、考據派、文獻派、戴震、章學誠、《湖北通志檢存稿》、[乾隆]《永清縣志》、[嘉慶]《廣西通志》、[乾隆]《汾州府志》、[嘉慶]《涇縣志》;清代方志發展的特點。二、理解:準確理解清代修志兩大流派——考據派與文獻派的異同?!窘虒W重點】清代修志的兩大流派?!窘虒W方式】講授6課時【教學工具】課件【教學環節】一、清代方志編修概況二、清代方志流派分析三、清代方志述評一、清代方志編修概況清代方志發展的特點

清代,進入方志發展的第四個高潮。①最高統治者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大力提倡修志,編修方志在全國蔚然成風,特別是乾嘉時期,甚至形成了舉國上下編修方志的高潮。清康熙、乾隆、嘉慶三次編纂一統志,并以賈漢復所修之順治十八年(1661年)《河南通志》“頒諸天下以為式”。②加強了對修志的控制,清朝統治者對修志工作從不放任自流,而是嚴加控制,層層把關。統觀清代方志,通志總是以總督、巡撫領銜,府、州、縣志,則由知府、知州、知縣領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直言不諱地提出:“通志皆以總督、巡撫董其事。然非所纂錄,與總裁官之領修者有別。故今不題某撰,而題某監修,從其實也。監修每閱數官,惟題經進一人,唐宋以來之舊例也?!?/p>

③清代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屢興“文字獄”,一般學者們既不能私家修史,又不能記述現實,于是許多人就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于方志編修方面,尤其是乾嘉時期,許多著名學者參與地方志的編纂或主編,大大推動了修志事業的繁榮和志書質量的提高。④從地域上看,清代北方許多省份如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省,方志的編修遠遠超過以往修志發達的江蘇、浙江等省,從而打破了自宋以來方志編修獨以江、浙等省為盛的局面?!俄樦魏幽贤ㄖ?凡例》(1)通志與一統志不同。一統志別有會典,故職官、選舉、戶口之數不載焉。古今之文,皆藝文也,故藝文不載焉。通志系一方典制,概不得遺,因分類三十。(2)通志與諸史不同。史垂法戒,善惡并書;志以扶獎為主,故紀善不紀惡;要其指一也。(3)舊志圣跡一條,載孔子及諸賢列傳。夫先圣先賢,非盡產中州也,何必飾以為重,故刪之。(4)圖考皆重核訂正,至星野、河渠與舊圖迥別,務期詳確,不敢因循。(5)建置沿革,表、注相符,以便稽考。惟南北朝最繁,尚有未備,俟好古者增輯焉。(6)山川古跡,舊志遺缺頗多,今擇其必宜錄者,確訂增入。(7)古跡見存者書,廢置者亦書,既興懷古之思,亦商存羊之意。(8)衛所業經奉裁,茲附載兵御一條,仍存前制,以備稽考。(9)戶口、田賦,悉依順治十二年刊定《賦役全書》及十五、十六年自首勸墾地畝糧數,細為開載,仍列歷朝舊額于后,恐有損益,便于考鏡也。(10)職官止載前朝,選舉止于科目,皆失之簡。今將歷代薦辟甲科,廣搜補入,并錄舉貢,以成偉觀。其?。☉c)萬(歷)以后,河決會城,各署題名碑,滅沒靡存,間或有遺,非敢疏忽。(11)漢唐名臣,舊志多遺,一時促未及補傳,止附見于職官之前。(12)通志最慎重者,尤在人物。中州名賢代出,自上古迄明初,舊志已有定論。其后續入,非勛績品望卓然表著者,不取濫及也。無孝義節烈風化攸關,必確采輿情,用昭公道。(13)寇躪多年,屠戮甚慘。凡被難者,盡云忠義可乎?今概從實錄,罔有所飾。(14)州邑志中,有以人物稱鄉賢者,似不若人物為當。至孝義、隱逸暨列女、仙釋、方伎,則宜盡歸人物。今別列之,從舊志也。(15)藝文,各州縣所載,近篇不啻充棟,今登選頗嚴。至前代詩文,舊志逸者,搜補十之三四,蓋以古人舊作,流傳已久,不可或略也。(16)舊志詩文具載各條之下,惟贈言懷人諸作,則另載耳。今悉匯為一編,以便觀覽,仍各分體裁,復序世次,庶便展卷了然。(17)奏議移文獨詳本朝者,皆系地方利害,盡為載入,不厭其蕪。(18)小序止言大略,意有未盡,復于題辭總論見之。(19)舊志成于明嘉靖三十五年,距今百余歲矣。況兵燹之后,文獻無征,兼以克期告竣,考訂雖費苦心,采輯猶虞疏漏,觀者諒之。(20)是書觀成雖速,然采輯之后,復加增訂;仇校既詳,剞劂亦善;方諸舊乘,或免魯魚帝虎之誚云?!俄樦魏幽贤ㄖ尽し怖贰都螒c重修一統志》附表:《大清一統志》、欽定省志程式與方志類目比照表《大清一統志》(順治)《河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乾?。稖嬷葜尽穲D表圖考圖考分野星野(祥異附)星野(祥異附)星野建置沿革建置沿革建置沿革沿革形勢疆域(形勝附)疆域(形勢、封爵附)疆域(形勝、山川、村莊)山川山川(關梁、橋梁附)山川風俗風俗風俗(物產附)禮制(風俗附)土產物產物產城池城池公署城池公署(學校、貢院、書院附)建置(城池、公署、驛遞、鋪舍、坊表、道路、坊集、津梁)學校學校選舉(武勛附)學校選舉學校選舉職官職官封建職官職官戶口田賦戶口田賦戶口(田賦、蠲恤附)賦役鹽政古跡古跡(寺觀附)古跡(寺觀附)古跡(冢墓附)關隘津梁兵御(驛鹽、漕運、關稅附)津梁兵防堤堰河防水利陵墓陵墓寺觀祠祀祠祀(丘墓附)祠祀(壇墶、祠廟、寺觀附)名宦名宦名宦人物(名宦、宦績、武功、忠義、儒林、文學、孝友、義行、隱逸、寓賢、方技、仙釋、后妃、列女、節孝、賢淑)人物人物人物流寓流寓流寓列女列女列女仙釋帝王(后妃附)孝友孝義隱逸隱逸方技方技藝文藝文(御制、表、箋、疏、賦、詩、序、記、碑記等)藝文(誥敕、奏疏、表、碑文、序、傳、記、雜著、賦、詩等)雜辨(備遺附)記事遺聞

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所載,現存清代方志五千七百零一種,約占現存全國地方志總數八千二百余種的百分之七十。其中康熙、乾隆時期分別編纂過一千三百九十七種和一千一百五十四種,成為清王朝修志最旺盛時期。其中通志有八十六種,府州志有九百零一種,縣志四千七百一十四種,僅縣志一項,就占清代地方總數五千七百零一種的百分之八十二。全國除新疆、西藏及西南個別省份外,幾乎所有縣一級基層行政單位都修了志書。除省、府、縣志外,還有州志、廳志、道志、關志、衛志、所志、鄉鎮志和鄉土志等。特別是南方數省,由于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許多鄉鎮發展很快,多修有志書。據統計,江蘇一省今存清修鄉鎮志七十七種,明代五種,浙江省今存清修鄉鎮志也有四十多種,明代六種,兩者相比,增加速度之快可以想見。

有清一代志書不能評價過高,誠如梁啟超曰:“方志中什之八九,皆由地方官奉行故事,開局眾修,位置冗員,鈔撮陳案,殊不足以語于著作之林”。但畢竟也涌現了不少名志、佳志:如周永年、李文藻合撰的《乾隆歷城縣志》,萬經、全祖望參與編修的《乾隆寧波府志》,邵晉涵等纂修的《乾隆杭州府志》,聞性道纂修的《康熙鄞縣志》,錢大昕等纂修的《乾隆鄞縣志》,董沛、張恕、徐時棟等纂修的《同治鄞縣志》,戴震編纂的《乾隆汾州府志》、《汾陽縣志》,孫星衍主修的《乾隆松江府志》、《三水縣志》等,謝啟昆為廣西巡撫時,主持編纂的《嘉慶廣西通志》,阮元編纂的《廣東通志》,章學誠編纂的《永清縣志》、《和州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二、清代方志流派分析清代修志的流派

第一、考據派,亦稱厚古派、地理派或舊派。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孫星衍、李兆洛等,其中尤以戴震影響最大。第二,文獻派,也稱詳今派、歷史派或新派。代表人物有章學誠、謝啟昆、阮元、繆荃孫等,其中尤以章學誠影響最大。第三,也有的著作還提到“官紳派”或“功令派”。指的是舊志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官吏應命而修,他們旨在完成任務,臨時召集一批地方士紳,草率從事,既無文筆,又無史法,更不知方志是何種著作,故而談不上發凡起例,一般都是依樣葫蘆,有的甚至將舊志重抄上報,在凡例中則公開規定:“乃依舊志”,“凡舊志所載諸事,不敢妄減一字,惟補其闕”(康熙四十三年《重修薊州志》),故稱其為“官紳派”或“功令派”。但一般不稱其為派。考據派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出身貧苦,當過商販,后又以教書謀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近四十歲時才中舉人,后屢考進士不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受詔入《四庫全書》館,參加《四庫全書》經部的修纂,賜同進士出身,任翰林院庶吉士。他是乾嘉時期的第一流學者、考據學大師,考據學皖派的開創者,在學術上造詣很深,于經學、天文、地理、數學、歷法、音韻、訓詁、方志皆卓有成就。乾隆三十四年(1769),戴震主講山西壽陽書院時,汾州太守孫和相聘其纂《汾州府志》三十四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應汾陽縣令之邀請編修《汾陽縣志》。

戴震秉承方志乃地理書的傳統觀點,重地理,力主把研究古地理學的方法付諸修志實踐,對地理沿革尤為重視,他說:“古今沿革,作志首以為重”,“志之首沿革也,有今必先有古”,“沿革定而上考往古,乃無惑”,“而沿革不明,不可以道古”,“甚矣,沿革之不易言也”,在修志實踐中往往對一地的建置變遷沿革作出詳盡考證。對此,不少學者都作了充分肯定,朱士嘉引評說:“王葆心持論公正,認為‘此乃戴氏一家之學說,存其義,深有益于方志’”,這也是戴震被后世視為地理學派的主要原因。其修志思想的缺陷是:受當時社會風氣所制約,厚古薄今,謂修志但當詳地理沿革,不當侈言文獻,不重視當代文獻,一意抄摘舊的典籍,反映了考據學派在修志中的重古輕今、詳古略今、對志書的現實實用價值重視不夠的傾向。

但是,戴震并非“唯地理沿革論”。戴震重地理沿革,但并不主張方志中全然不載非地理方面的內容。如《汾州府志》目錄:卷首、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官署、倉廒、學校、壇廟、關隘、營汛、驛鋪、戶口、田賦、監稅、職官、宦績、食封、流寓、人物、義行、科目、仕實、列女、古跡、塚墓、祠廟、事考、雜識、藝文。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戴氏絕非“悉心地理沿革,則志事已竟”,而是“于沿革之外”多有“別裁卓見者”,如基本否定“星野”說;記敘山川,各歸條貫;繪制地圖必須精確;反對陋習套語;主張“生不立傳”,“詳善而略惡”,“名宦必其德澤于民,操持可法,流寓非名賢不錄”,“人物必大節卓然,義行必為善足風,或一事之有益于人亦附焉”,逸事異聞“涉鄙俚荒謬亦不錄”,風俗物產“無取乎泛常瑣濫”等等?!洞髡鹑贰墩摯髡鹋c章學誠》

這一派代表人物,還有洪亮吉,江蘇陽湖(今武進)人,編纂過《固始縣志》、《長武縣志》、《懷慶縣志》、《涇縣志》、《寧國府志》、《延安府志》等10多種志書;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武進)人,編纂過《長安縣志》、《咸寧縣志》、《醴泉縣志》、《直隸邠州志》、《三水縣志》、《偃師縣志》、《廬州志》、《松江府志》等;李兆洛,江蘇陽湖(今武進)人,編纂過《鳳臺縣志》、《東流縣志》、《懷遠縣志》、《道光江陰縣志》等??偟膩碚f,舊派勢力大,這是因為考據已成為當時的時代精神,它得到官府的支持和提倡,他們的體例不僅能在全國范圍得到廣泛推行,而且其影響也十分深遠,直到清朝末年,如《光緒吉林通志》序曰:“方志之書,首重沿革”,并且反復說明“沿革之難志”。文獻派

文獻派的主要代表是章學誠,他認為:首先,肯定方志如同古代諸候國史,本非地理專門,而地理沿革僅是方志內容的一個部分,不能以此來概括全書,況且“考沿革者,取資載籍,載籍具在,人人得而考之。雖我今日有失,后人猶得而更正也。”方志既是一方之史,而不是簡單的資料匯抄,就要靠搜羅大量地方文獻加以編纂,“若失一方文獻,及時不與搜羅,編次不得其法,去取或失其宜,則他日將有放失難稽,湮沒無聞者也”,所以,“如余所見,考古固宜詳慎,不得已而勢不兩全,無寧重文獻而輕沿革耳。”

其次,“修志者,非示觀美,將求其實用”,在材料的取舍、古今的詳略、內容的比例等方面應以實用為原則。內容不能專記古代,必須詳近略遠,材料不能專抄古籍,必須依靠當代文獻,這樣所編志書,才能具有實用價值“史部之書,詳近略遠,諸家類然,不獨在方志也。太史公書,詳于漢制,其述虞、夏、商、周,顯與《六藝》背者,亦頗有之。然《六藝》具在,人可憑而證史遷之失,則遷書雖誤,猶無傷也。秦楚之際,下逮天漢,百余年間,人將一惟遷書是憑。遷于此而不詳,后世何由考其事邪?!?/p>

再次,“方志之修,遠者不過百年,近者不過三數十年”,因此不必如時人盛行的那樣,每部方志都要統貫古今,“方志統合古今,乃為完書”?!叭缜爸緹o憾,則但當續其所有;前志有闕,但當補其所無”。這些觀點,顯然也與考據派相對立。

這一派的代表人物,還有謝啟昆,江西南康人,官至廣西巡撫,主修《嘉慶廣西通志》;阮元,江蘇儀征人,繼謝啟昆任浙江巡撫,歷任湖廣、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主修《道光廣東通志》;繆荃孫,江蘇江陰人,清末著名學者,總纂《光緒順天府志》、《湖北通志》、《江蘇通志》、《江陰縣志》等。他們在推行新派修志主張,發展新派修志理論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從乾嘉時代看,舊派占絕對優勢,但從發展的眼光看,新派無疑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當時,采用章學誠的主張編修方志的也不乏其人,如張維祺所修的《乾隆大名縣志》便是采用章氏之說。此外,用章氏之說來編修方志的還有蔣湘南的《同州府志》、董祐誠的《咸寧縣志》、姚文田的《揚州府志》、趙希璜的《安陽縣志》、汪士鐸的《江寧府志》、周棨的《獲鹿縣志》、謝啟昆的《嘉慶廣西通志》、阮元的《道光廣東通志》、陶澍的《安徽通志》、陳壽祺的《福建通志》等。三、清代方志述評1、乾隆《湖北通志》

作者章學誠,在湖廣總督畢沅任上,章學誠曾編過一部乾隆《湖北通志》,但后因畢沅離任,志稿未付刊印,現在我們看到的乾隆《湖北通志》是另一部,不是由章學誠纂修。章學誠后來將他保存的《湖北通志》原稿手稿本,匯訂為《湖北通志檢存稿》二十四卷,又得《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章學誠遺書》全文付印,可供參考。

章學誠方志理論的核心是“方志分立三書”,《湖北通志》正是全面體現這一思想的唯一一部著作,該志在結構上除主體志外,尚有《湖北掌故》、《湖北文征》、《湖北叢談》,《湖北掌故》即仿政府六部例,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凡66篇;《湖北文征》分為甲、乙、丙、丁4集,分別裒錄正史列傳、經濟策畫(即臣工奏議、策論)、辭章詩賦、近人詩文;每集又分上、下編,上編載他處之人為湖北而撰者,下編為湖北人所自撰。三書分立,條理井然,相得益彰三書之外,又編考據、軼事、瑣語、異聞,別為《叢談》4卷,但屬可有可無,故不被視為通志的一種體例,按章學誠的話說“三書皆關經要,《叢談》非其類也”。

主體“志”,仿紀傳正史體而作,《湖北通志》最為完備,分紀、圖、表、考、政略、傳六體。紀指按編年寫的大事記,《湖北通志》有紀二,皇言紀、皇朝編年紀(附前代),也是章學誠所纂各志中唯一一部有大事記的志書。

《湖北通志》有圖三,方輿、沿革、水道;表五,職官、封建、選舉、望族、人物;考六,府縣(建置)、輿地、食貨、水利、藝文、金石。政略乃章學誠首創,即他志之名宦傳,分經濟、循良、捍御、師儒四門,止載官員宦該地時政績,而不象人物列傳那樣,須蓋棺論定。人物列傳,《湖北通志》有傳五十三,既有獨傳、合傳,亦有《理學》、《文苑》、《列女》等類傳,更兼以事命篇,如《開禧守襄陽傳》、《明季寇難傳》、《平夏逆傳》等,還新創了《前志傳》,有別于近世志人物者每好合并成類傳的做法。

《湖北通志》也存在著嚴重不足,包含著有待拋棄的封建糟粕:首先,作為封建時代的方志學家,章學誠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忠君思想和封建正統觀念根深蒂固。其次,章學誠所修的方志是為世家大族服務的,小民難以有入志的機會。《湖北通志未成稿》所立《義仆傳》,旨在表彰忠心耿耿為統治者效勞的人,并不是真正為勞動群眾寫史。

復次,章學誠在志書中特別重視《列女傳》的撰述,大力宣揚節孝貞烈等封建倫理綱常。為編好《列女傳》,他多次不辭辛苦,訪問現存的節婦烈女,或安車迎至館中,或走訪其地,搜尋婦女“貞節”的材料,甚至不惜違背生人不立傳的原則,反映其濃厚的封建衛道思想。再次,章學誠所修的志書仍不可避免地帶有迷信色彩的內容,如對星土之說存其大概,而不能象民國方志學家那樣根本杜絕之。最后,盡管章學誠一再表示修志應褒貶并用,但所編《湖北通志》仍然是有褒無貶,反不如康海之《武功縣志》。2、乾隆《永清縣志》

作者章學誠,乾隆四十二年(1777),永清知縣周震榮延請章學誠主修《永清縣志》,至四十四年(1779)七月書成,凡6體,共25篇,另有《文征》5卷。

《永清縣志》也是章學誠編纂的唯一刊刻、現存完好的一部志書。

現抄《永清縣志》目錄如下:紀二:皇言、恩澤;表三:職官、選舉、士族;圖三:輿地、建置、水道;書六:吏、戶、禮、兵、刑、工;政略一;列傳十:龍敏、史天倪、史天安史天祥、史天澤、杜時升張思忠郝彬、諸賈二張劉梁、義門、列女、闕訪、前志;另附有文征五:奏議、征實(家傳二、行狀一、碑刻十七)、論說、詩賦、金石。

《永清縣志》體現了章學誠“方志分立三書”的編纂思想,正志之外,尚有文征;筆法上反映了章氏史志義旨:為“前志”、“闕訪”立傳;首創“政略”篇目;剔除“八景圖”,詳繪“河防圖”;“碑刻之文,有時不入金石者,錄其全文,其重在征事得實”;“士族表”收載了城內北街賈氏、柴氏、朱氏,南街劉氏,東鄉大站趙氏等家譜22種。寓褒貶于志書的編纂之中,對“選舉表”、“職官表”、“列女”、“政略”有關人物的記述,進行了獨到的處理,“選舉有表,而列傳無名;與職官有表,而政略無志,觀者依檢先后,責實循名,語無褒貶,而意具抑揚,豈不可為后起者勸耶?”

該志也存在著一些封建糟粕:志首首列“皇言”、“恩澤”兩紀,卻沒有大事記;苦心經營“列女傳”,甚至不惜違背生人不立傳的原則,大力宣揚節孝貞烈等封建倫理綱常,打上了深深的封建時代的烙印。3、嘉慶《廣西通志》

作者謝啟昆(1737——1803)字蘊山,江西南康人,著名學者和修志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進士,朝考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供取史館,后歷任鎮江知府、揚州知府、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謝少以文學著名,博聞強識,“而生平好治經義,枕藉諸史,務為有用之學”,著作甚豐,有《樹經堂集》、《小學考》、《西魏書》、《山谷外集?別集補》等,并修有乾隆《南昌府志》、嘉慶《廣西通志》。

嘉慶《廣西通志》始纂于嘉慶五年(1801年),次年完成,嘉慶七年(1803年)二月開刻,九月竣工,頒行天下。全志280卷,門類齊全,涉及方面相當完備,體例也仿《史記》、《通志》之體,稍加變通,創典(即訓典,按年次記載詔諭、敕令和恩澤)、表、圖、略(即書、志)、錄(處訓典、列傳間,猶如世家,包括宦績和謫宦)、傳之體,是清代最負盛名的一部通志,素被推崇。近人梁啟超在《論方志》中云:“嘉慶《廣西通志》其價值與章氏鄂志埒,且未經點污,較鄂志更完好也?!屎笾髡撸苑顬槟?伞保钤藜螒c《浙江通志》、道光《廣東通志》、《云南通志》,“體例全師蘊山”。

嘉慶《廣西通志》的編纂特色包括:①取材廣泛,資料豐富,且都注明出處,以明資料來源,述而不作,全書訛誤之處甚少,體現了乾嘉學派的治學風格。②反映地方特色。廣西自古是多民族地區,該志特設土司、諸蠻等目,詳記廣西土司制度和人物,以及瑤、壯、侗、苗等少數民族的歷史、風俗。

③對地方文獻的著錄編排方式也較舊志不同。我國書目著錄有四部和七部分類法兩種,謝啟昆則分藝文略為上下部,上部以經、史、子、集分類,“專載粵西人作述,以正著錄之體”;下部則為事記、傳記、地記、雜記、志乘、雜部等,“乃游宦粵西者,據所見聞,專為紀載”。藝文略也一改過去有些舊志全錄著作全文的傳統,僅著錄文章著作的篇目和序跋,不錄正文,猶如廣西經籍志。詩文不入藝文,而入有關事條下,悉用小字雙行書之,使有關文獻系于各事記載之下,便于稽考。

④該志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第一,大事記一般置于首卷,然本志前事略卻置卷中,起不到了解一地概貌作用,亦不合志體。第二,有些記載過于簡略。第三,某些記載在時間上未做到統合古今。凡涉及禁忌史事和可能犯禁之事,均不敢收錄。封建表、仙釋傳、前事略、謫宦錄僅載至明代;金石略更甚,僅及元末。此外,統合古今的上限也參差不齊,有的始于秦,有的起于唐。4、乾隆《汾州府志》

作者戴震。乾隆三十四年(1769),戴震主講山西壽陽書院時,汾州太守孫和相聘其纂《汾州府志》三十四卷。該志是戴震方志學理論付諸實踐的典型志書,在方志史上多有好評,甚至有的奉為“修志楷模”。戴震曾謂自己纂志“絕不異人”,是針對章學誠的某些創例而言,戴震看不慣章氏喜歡變換名稱和強應舊史的做法,故說“修志不貴古雅”,而他的做法“絕不異人”,實際上,戴震纂修的志書,“于沿革之外”多有“別裁卓見者”。

現抄《汾州府志》目錄如下:卷首、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官署、倉廒、學校、壇廟、關隘、營汛、驛鋪、戶口、田賦、監稅、職官、宦績、食封、流寓、人物、義行、科目、仕實、列女、古跡、塚墓、祠廟、事考、雜識、藝文。

《汾州府志》的編纂特色包括:①體例嚴謹得當,考核精善,糾正了不少舊志、正史中的錯誤,辨析地理沿革、條理山川脈絡,均超乎前人?!斗谥莞?例言》曰:“沿革不明,則志中述古未有能免于謬悠者,故考沿革為撰志首事?!雹谠撝舅囄南涤谥灸?,收錄與一地相關的詩詞、奏疏、論文等,與前者起相互參政作用,便于讀者檢閱,若置于文征之中,不便起到參證的作用。又收錄孫和相、曹學閩、諸世器、丁宗懋、朱濬等當世多人的作品,如孫和相的《治汾說》、曹學閩的《西河考》等,顯與章學誠不同,這與戴氏撰志以民事為急務的宗旨相吻合。

③戴震以名僧必居古寺,故在《汾州府志》中仙釋附于寺觀中,意在“明非正也”,打上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深深的時代烙印。④新創“仕實”一門,《汾州府志·例言》曰:“志之人物,以人品學問德業,而忠孝固德之大端也。有德有文者與人物見之,專以文著者于科目、仕實中散見之,無庸復列?!贝魇现?,以德才兼備能為人之楷模者入于人物,此為舊史之例,仕實僅錄事之可傳者,即對事而不對人,此舊史所不取,而戴氏本著“善善從長”之意而入之,亦出自勸善懲惡之微旨。5、嘉慶《涇縣志》

作者洪亮吉(1746——1810),江蘇陽湖(今武進縣)人,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清代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方志學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相繼任國史館纂修、貴州學政。嘉慶時,因批評朝政而遣戍伊犁,不久赦還,遂改號更生居士。著有《春秋左氏詁》、《三國疆域志》、《東晉疆域志》、《十六國疆域志》、《乾隆府廳州縣圖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