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觀察“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地域分布情況表”,下列對表中反映的情況表述不正確的是地域工人數(單位:個)占工人總數的%上海3622047.75—46.40漢口12850—1335016.94—17.10廣州1030013.58—13.20天津3080—41804.06—5.35其他7630—767010.06—9.83A.近代產業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B.是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反映C.中國近代工業主要集中于輕工業D.中國近代工業力量薄弱2.漢十年“七月癸卯,太上皇.八月,令諸侯王皆立太上皇廟于國都?!眱赡旰?,高帝逝世。即位后的惠帝下達詔書,“令郡、諸侯王立高廟”。這些做法意在A.打擊豪強地主 B.實行“推恩令” C.強化政權認同 D.推行“無為而治”3.1830年,法國作家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問世,真實地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法國社會的狀況,標志著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小說中的“紅”代表了A.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時代 B.貴族復辟勢力及教會組織C.歐洲蓬勃興起的工人運動 D.新興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4.斯大林1930年3月2日在《真理報》發表了《勝利沖昏頭腦》一文,批評全盤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愿原則的過火行為,嚴厲指出:“某些同志被勝利沖昏頭腦,失去了理智和冷靜的眼光。我指的不僅是地方工作人員,而且是個別省委工作人員和個別中央委員。”斯大林的這一做法A.徹底終止了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B.失去了蘇聯廣大農民信任與擁護C.有利于糾正集體化運動中的錯誤D.促進了集體化運動健康穩定推進5.下表為“東漢、西晉政府戶數、口數統計表”,據此可推知A.西晉時期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得到加強B.從東漢到魏晉土地集中現象十分突出C.戰亂死傷是魏晉戶口統計下降的主因D.東漢后期自耕農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6.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出自于A.兩河流域 B.黃河流域C.印度河流域 D.尼羅河流域7.15、16世紀之交,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其中率先沿非洲西海岸南下,駕船繞過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東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礙的航海家是A.達.伽馬 B.迪亞士 C.麥哲倫 D.哥倫布8.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規定:“內地奸民在洋行充當通事買辦,設計誘騙愚民,雇于洋人承工?!T拐已成,為首斬立決,為從絞立決”,“其華民情甘出口……仍準其立約”。這反映出A.誘騙華工出國成為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B.清政府以華工出國來討好西方列強C.清政府已初步意識到維護主權的重要性D.中國律例的修訂具有半殖民地色彩9.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找政府’的消費心理使得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該現象A.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B.導致混合經濟的發展C.反映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D.推動了新經濟的出現10.羅馬共和國末期法律規定,妻子結婚帶來的嫁資不再是她對丈夫的贈與,丈夫只獲得對嫁資的使用和收益權,妻子保留其所有權,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還嫁資的義務。據此可知當時羅馬法A.注重男女平等B.缺乏契約精神C.忽視社會民情D.重視私產保護11.“一國兩制”基礎上回歸的香港和澳門,發生的最主要變化是A.社會制度 B.主權歸屬 C.經濟制度 D.社會生活12.八路軍在根據地的宣傳工作力求通俗化和大眾化,使用話劇、歌曲等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講述戰爭中的英雄事跡,有些八路軍部隊還邀請地方群眾代表到部隊參觀。這些宣傳工作A.為鞏固根據地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B.加速了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C.增強了群眾對反蔣抗日方針的認同D.推動了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13.恩格斯說:“和啟蒙學者的華美語言比起來,‘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在這種“令人極度失望”的社會背景下興起的文學流派是A.啟蒙文學 B.浪漫主義文學 C.現代主義文學 D.古典主義文學14.從15世紀末西方國家開辟新航路開始,18世紀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向世界各地大肆殖民掠奪,至19世紀中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世界市場成為了調節全球經濟發展的杠桿。請回答下面小題1.從整體史觀講,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這種“融合為一部統一實現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奪 B.東方的借鑒學習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2.19世紀中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在這個市場里,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渡過大海,越過高山。沖破一個個封閉的國界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下列關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B.資本主義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C.它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D.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3.1876年葛元煦《游滬雜記》言:“向稱天下繁華有四大鎮,曰朱仙、曰佛山、曰漢口、曰景德,自香港興而四鎮遜焉,自上海興而香港又遜焉”“香港興”“上海興”都是因為簽訂了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5.下圖是根據我國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外政策部分中“革命”“和平”“斗爭”三個詞匯出現的頻率而制作。對圖中現象理解正確的是A.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被動 B.國內外形勢影響外交戰略C.外交領域的意識形態增強 D.我國在國際事務中貢獻大16.據歷史記載,羅馬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逐漸確認了某些奴隸解放制度,父親的主宰權力逐漸受到削弱,家庭因經濟因素開始了緩慢但不可逆轉的解體,子女、婦女的主體身份也日益受到廣泛承認。由此可見,古代羅馬A.私有財產受到保護 B.司法過程主觀隨意C.法律至上觀念普及 D.立法追求公平公正17.觀察如圖,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關國際關系的史實,補充圖中①②兩處相應的事件最為合理的是A.華約建立、蘇聯解體 B.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歐元正式啟用C.柏林墻的修建、蘇聯解體 D.華約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8.英國傳教士埃德溫·J丁格爾的《中國革命記》一書中這樣評價辛亥革命:“中國人不再被他們傲慢的西方鄰居排擠和強迫做生意的時代終會到來。相反地,很快地我們會和這里的人民進行一場艱難的國際性商業競爭?!边@是因為辛亥革命A.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9.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話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A.政治權利的下移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C.社會動蕩紛爭 D.經濟領域的變革20.20世紀70年代,中國之所以能夠擺脫某些大國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對付蘇聯,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識形態上沖破了與西方國家交往的障礙,拋棄了非敵即友的陳腐觀念。但是,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卻認為中國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這表明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A.擺脫了蘇聯的威脅B.延續意識形態外交C.拯救了美國的衰落D.奉行國家利益至上21.下圖分別為中國和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圖,出現這種變化的共同因素是A.戰爭的影響 B.經濟政策的影響C.“左”傾思想的影響 D.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的影響22.據史書記載:九品中正制下,選擇中正的權力在中央,政府選擇中正非常慎重,多數中正都符合“賢有識鑒”的標準;中正必須認真負責,不負責者都要受到彈劾。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強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識 B.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C.安撫了世族的不滿情緒 D.消除了士族對吏治的影響23.毛澤東曾說:“對付蔣介石,就要像陜北農民趕著毛驢上山,前面要人牽,后面要人推,牽不走還得用鞭子抽兩下,不然它就耍賴、搗亂?!泵珴蓶|這一說法A.進一步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B.使國共兩黨的黨內合作得以基本實現C.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D.促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24.1969年冬,聯邦德國領導人勃蘭特主動提出“新東方政策”,主要包括承認歐洲各國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愿意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這反映出A.冷戰的中心將發生轉移 B.西德積極謀求政治影響力C.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發展 D.東西歐間的矛盾得以化解25.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用解剖、明暗、透視法等方法對人物和景致進行現實主義的“逼真”刻畫,由此達·芬奇稱畫家是“一切看得見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這表明,在文藝復興運動中A.現實主義作品追求體現求真訴求B.透視畫法引發了技法與視覺革命C.畫家運用科學知識表現真實世界D.人物畫和風景畫取代宗教畫地位26.根據羅馬帝國查士丁尼時代法學家的解釋,萬民法的地位優于公民法,意味著公民與臣民之間差別的消失,除奴隸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平等地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平等”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②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③公民法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④萬民法使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差別消失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7.兩漢刺史按“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刺史只能檢查郡守執行公務的情況,如發現其有不法行為,只能向朝廷“劾奏”?!逗鬂h書·朱浮傳》載,“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驗案,然后黜退”。這反映出()A.中央旨在實現集權 B.地方吏治較為敗壞C.朝廷強化監察地方 D.刺史州牧位卑權重28.至1952年,我黨共接管官僚企業數量:2400多家銀行,2858家工礦企業,還有交通運輸招商局系統所屬企業和十多家壟斷性的內外貿易企業,并將它們逐步改造為國有。這反映了我國A.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并舉 B.社會主義改造全面推開C.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初見成效 D.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確立29.《民法大全》中規定:一切債務,由于以應給付的物消償,或經債權入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而消滅。債務是由債務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消償,……債務人仍免除其債務。主債務人清償時,替他作保的一切人因而免去其債務,相反的情形也一樣,即若保證人清償,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債務人也免去其債務。這此規定主要是A.界定了債務人的職責 B.保障了債權人擁有的權利C.明確了擔保人的職責 D.提供解決債務糾紛的依據30.《晚清軍機處研究》(1861—1883)一文中指出“軍機處擁有提名各級官員的權力,各地督撫的任命、轉任均需軍機處向皇帝提交名單,以待皇帝裁決。由此推知A.軍機處有利于抑制“督撫專政” B.軍機處可以任免地方官員C.軍機機處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D.軍機處的權力空前的強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中華民族”——從自在發展到自覺聯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時期齊、魯、晉、鄭等文化先進的中原諸侯自稱為“中國”、“諸華”或“華夏”,居住在中原外緣的秦、楚、吳、越乃至于燕等,則被稱或自稱為“夷狄”。隨著秦、楚、吳、越等參與中原的爭霸,不斷交融,至戰國,七雄并稱“諸夏”,同列“中國”。與春秋時代以前“夏夷之防”、華夷貴賤尊卑的的觀念不同,當梁襄王問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時,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妒酚洝贰疤熳臃Q本紀,諸侯曰世家”,“十二本紀”記載的是從五帝(黃帝——華夏始祖、顓頊、帝嚳、堯、舜)夏商周秦到漢武帝。司馬遷將原屬戎狄之秦納入“本紀”,讓蠻夷之楚、吳、越進入“世家”,為蠻夷之“匈奴”、“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等立傳?!妒酚洝で乇炯o》:“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薄妒酚洝こ兰摇罚骸俺茸娉鲎缘垲呿湼哧?。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妒酚洝ば倥袀鳌罚骸靶倥?,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材料二甲午戰后,華夏中心主義衰落。維新派號召保國、保種、保教,主張“滿漢平等”,“合舉國之民心”;立憲派主張“合族救國”。1902年,梁啟超首次引入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現代觀念,指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將“驅除韃虜”轉變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堅民族的規模,把漢、滿、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組成一個民族的國家”“使世界強國不敢輕視中國”。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澤東提出“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間的平等”。(1)依據材料一,概括司馬遷“華夷觀”的內容,分析其“華夷觀”形成的背景。(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概括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的特點。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傳教士為媒介,還進行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穌會士的來華傳教,是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為背景的?!瓉砣A較早并影響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瑪竇(1552—1610年)。德意志人湯若望(1591—1666年)、比利時人南懷仁(1623—1688年)等?!d會士在傳教的同時,除了向中國朝廷和士大夫進獻一些新奇工藝品外,也介紹了某些科學知識。利瑪竇帶來的《萬國輿圖》,第一次向中國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妒澜缡贰そ贰罚ㄉ暇恚┎牧隙话銇碚f,“五四”以前中國知識分子的“格義“方式(“格義”就是用比較和類比的方法來解釋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學概念。)主要是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們的主要傾向則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觀點評析、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獨W陽哲生《嚴復評傳》材料三“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痹?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先進中國人開始了“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的漫長歷程,中國人對西方事物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漸接受西學甚至要求“全盤西化”。他們的探索活動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東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2)材料二認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別出現了怎樣的文化傾向?各舉一例加以說明。(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先進中國人“吸收外國進步文化”的特點。33.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傳統的重建,并不僅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這里強調的是對永恒真理的溫習,而不是對過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使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編自雅斯貝斯《大哲學家》材料二無論何種學派,均不能定為一尊,以阻礙思想文化之自由發展。況儒術孔道,非無優點,而缺點則正多。尤與近世文明社會絕不相容者,其一貫倫理政治之綱常階級(等級)說也?!w清、鄭城《吳虞文集·陳獨秀復吳虞信》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價值觀,這是與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關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結合自己的國情賦予“忠孝仁愛禮儀廉恥”以新的內涵,把他們理解的重整體、重義務、重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進行現代化,而提出了作為他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共同價值觀。——摘編自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問題:(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孔子對“古代傳統重建”和“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的內涵。(2)在材料二中陳獨秀如何評價孔學?中國近代以降,為何說儒學不利于中國近代化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當今新加坡是如何體現儒學的社會價值?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數據沒有體現輕工業發展情況,故C選項符合題意;據材料數據可知,這時期中國產業工人集中在上海,說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體現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區較開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選項不符合題意;據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區外的產業工人比例較少,體現了中國近代工業力量的薄弱,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2、C【解析】
西漢前期,中央政府先后下令,讓全國各地的諸侯王都在其封地內為太上皇和高祖皇帝立廟,其目的在于強化對中央政權的認同,C項正確;在諸侯王的封地內為皇帝們立廟,與打擊豪強地主無關,A項錯誤;實行“推恩令”是在漢武帝時期,B項錯誤;為皇帝們立廟與推行“無為而治”不符,D項錯誤。3、A【解析】
根據“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法國社會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小說中的“紅”代表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時期,故A正確;“黑”代表貴族復辟勢力及教會組織,排除B;C不符合題意,排除;1870年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排除D?!军c睛】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解題的關鍵是“再現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法國社會的狀況”。4、C【解析】
據所學可知,斯大林對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過程中出現的違背農民意愿的行為進行了批評,這有利于糾正集體化過程中的錯誤,促進農業發展。C正確;徹底終止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A錯誤;斯大林這一行為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得到了農民的信任與支持,B錯誤;依據所學可知,在這一行為之后蘇聯出現了退社行為,導致蘇聯再次展開集體化運動,因此過程并不穩定,D錯誤。故選C。5、B【解析】
表格內容反映了東漢到西晉人口數目出現大幅度下降,并不能體現西晉時期對地方控制力的強弱,也沒有說明人口下降的原因,排除AC;人口的大量減少勢必造成土地的集中,所以可以說明從漢到魏晉土地集中現象比較突出,故選B;人口數目的下降與自耕農經濟的是否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故排除D。6、A【解析】
結合課本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出自于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國王頒布的,故A正確;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不符合題意,故BCD錯誤。7、B【解析】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最南端,發現好望角,故B正確;達.伽馬是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亞洲的航海家,排除A;麥哲倫船隊是實現環球航行,排除C;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排除D。故選B。8、D【解析】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定,允許華工出國,材料中說明只要華工情愿出國,就允許訂立合同,這反映了中國律例的修訂具有半殖民地色彩,D正確;19世紀末列強侵華的主要手段是“資本輸出”,而不是“誘騙華工出國”,A錯誤;BC與材料不符,排除。9、C【解析】
結合材料“明日無酒找政府”“西歐各國儲蓄率明顯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和時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國家”制度使人們重視享樂,缺少奮斗的動力,故C正確;材料未體現經濟危機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故A錯誤;混合經濟是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經濟形態,與材料不符,故B錯誤;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的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與材料不符,故D錯誤。10、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丈夫只獲得對嫁資的使用和收益權,并不享有所有權,婚姻解除后,妻子結婚帶來的嫁資不再是她對丈夫的贈與,這說明當時羅馬法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男女平等的內容;B選項錯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契約”問題;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不能得出羅馬法忽視社會民情。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1、B【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能力。根據所學可知,香港回歸后,主權回歸中國。故B項符合題意??键c: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香港回歸的意義【詳解】12、A【解析】
“通俗化和大眾化”“邀請地方群眾代表到部隊參觀”都是為了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八路軍,擴大群眾基礎,因此A項符合題意;材料與抗戰進入哪個階段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材料并沒有說要反蔣,排除C;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排除D。13、B【解析】材料“‘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指的是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述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對“理性王國”深感失望,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故B正確;啟蒙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點睛:抓住關鍵信息“‘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辈⒔Y合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分析解答。14、1.A2.D3.A【解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的主要方式是西方的殖民掠奪,故A正確;東方的借鑒學習不符合史實,故B錯誤;正常的文化交流不是主要方式,故C錯誤;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碰撞是在工業革命后,故D錯誤。2.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落后國家和地區是不公平的,故D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故A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本身具有擴張性和開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故B不符合題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以歐美先進的工業國為主導,故C不符合題意。3.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興”“上海興”都和《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有關,故A正確;《北京條約》只開放了天津,故B錯誤;《馬關條約》是在1895年,故C錯誤;《辛丑條約》是在1901年,故D錯誤。15、B【解析】
據圖表信息可知,“斗爭”、“革命”一詞在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出現頻率很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走低,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為鞏固政權、恢復發展經濟,此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文革時期把階級斗爭作為主要矛盾來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故此時“和平”一詞出現頻率走高,B符合題意;A片面;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應該是重國家利益的外交,而不是強調意識形態,C違背史實;D與題意無關。【點睛】新中國的外交由重意識形態的革命性外交到重國家利益的國家外交。16、D【解析】
材料“父親的主宰權力逐漸受到削弱,家庭因經濟因素開始了緩慢但不可逆轉的解體,子女、婦女的主體身份也日益受到廣泛承認”反映出此時的羅馬法立法追求公平公正,而不是考慮到家庭父親的權力與家庭的經濟因素,故D項正確;ABC三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17、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55年華約建立,1991年蘇聯解體,故A符合題意;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2002年歐元正式啟用,排除B;1961年柏林墻修建,排除C;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排除D?!军c睛】抓住關鍵信息“1955年”和1985-1995年之間的時間信息,聯系華約建立、蘇聯解體的史實分析解答。18、B【解析】
埃德溫認為辛亥革命會讓中國與西方形成商業競爭,可見其落腳點是辛亥革命的經濟影響,即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B正確;選項A是辛亥革命的政治成就,排除;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排除C;辛亥革命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D排除。19、A【解析】
孔子的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就出自天子,世道混亂,那么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就出自諸侯,表明西周時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諸侯割據爭霸,周王室衰微,政治權力下移,故A正確;BC是材料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對分封制影響的理解。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20、D【解析】
20世紀7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中國面臨著蘇聯的威脅,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中國和美國關系進行改善,D正確;當時中蘇關系正處于惡化時期,擺脫了蘇聯的威脅的說法有誤,A錯誤;中國當時已經突破意識形態外交,B錯誤;中國并不能拯救美國的衰落,C錯誤。點睛:中美關系發展【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21、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949年到1952年中國糧食產量上升,主要和土地改革有關,從1953年到1960年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有關;蘇俄從1921年到1925年糧食產量回升,主要和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有關,因此二者體現的是經濟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B正確;蘇俄在1921年后國內處于和平狀態,A排除;中國在1958年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和左傾思想有關,不適合蘇俄,C排除;蘇俄農業集體化道路是在1928年后推行的,D排除,故選B。22、B【解析】
由于選擇中正官的權力在中央,中央對中正官有嚴格的要求,故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地控制官員的任選,B項正確;選擇中正官的要求是“賢有識鑒”“認真負責”,強調除了道德,更重要的是“鑒人”能力,A項不全面,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世族”的不滿情緒,九品中正制并非意在“安撫”世族,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對官員的考核任用的影響貫穿始終,排除D項23、C【解析】
材料中毛澤東針對蔣介石的說法符合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的態度,這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C項正確;A產生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產生與大革命時期,排除;D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24、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德在經濟實力擴大的基礎上,提出有別于當時美蘇“冷戰”的政策,以此謀求政治影響力,故答案為B項;冷戰的中心仍然在歐洲,沒有轉移,排除A項;“新東方政策”與歐洲統一大市場沒有關系,排除C項;D項中的“得以化解”說法絕對,排除。25、C【解析】
從材料中的“用解剖、明暗、透視法等方法”和“一切看得見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等信息來看,表明在文藝復興運動中畫家運用科學知識表現真實世界,故答案為C項;材料不是反映現實主義作品的追求,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科學對繪畫技法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美術作品主題的變化,排除D項。26、C【解析】
據材料“除奴隸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平等地位”可以得出“平等”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故①正確;據“萬民法的地位優于公民法”結合所學可以得出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故②正確;公民法是早期羅馬的主要內容,故③正確;萬民法使法律上的平民與貴族差別消失,并未使在其他實際生活方面差別消失,故④錯誤,故C項正確,排除ABD。故選C。27、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兩漢時期的刺史主要職責是郡守執行中央政策的情況及是否有違法行為,凸顯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A正確;材料與地方吏治敗壞無關,B排除;監察地方只是材料的表現,C排除;材料未涉及刺史的地位,D排除。故選A。28、A【解析】
把帝國主義企業轉變為國有企業一方面是反帝的表現,另外一方面是把私有制變成公有制,既有民主革命的性質,又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故選A;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開始,B錯誤;社會主義工業化從1953—1957年,C錯誤;計劃經濟得以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D錯誤。29、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旨在明確在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以應給付的物消償債務后,主債務人或代償擔保人之債務即行終止,為解決債務糾紛提供了可行方案,故D項正確;題干明確解決債務問題的方案并非強調債務人或擔保人的職責問題,排除A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有關保障債權人權利的信息,排除B項。故選D。30、A【解析】
據材料“軍機處擁有提名各級官員的權力,各地督撫的任命、轉任均需軍機處向皇帝提交名單,以待皇帝裁決。”可知,不僅軍機處擁有地方督撫任命、轉任的提名權,而且提交名單也需由軍機處遞交給皇帝,故軍機處有利于抑制“督撫專政”,A符合題意;軍機處掌握的是提名權并非任免權,B錯誤;軍機處的出現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C錯誤;D與材料無關,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內容:華夷同等地位,視華夷各族為中國歷史的共同創造者;華夷共祖,有共同血緣。背景:從春秋到戰國,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認同于華夏民族。戰國時期,原先“夷夏”對立觀念逐漸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統觀念”形成。華夷一家、華夷共祖同源的觀念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國家的鞏固(2)特點:受傳統文化與西學共同影響;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面對外來侵略時自覺形成);內涵不斷豐富【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華夷觀念。(1)第一小問內容:根據材料中的“同列‘中國’……‘四海之內若一家’”等處信息可知司馬遷的觀點是華夷同等地位,視華夷各族為中國歷史的共同創造者;華夷共祖,有共同血緣。第二小問背景:可以從材料一中提到的史實中去羅列,例如從春秋到戰國,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認同于華夏民族。戰國時期,原先“夷夏”對立觀念逐漸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統觀念”形成等等。(2)根據材料二中的“甲午戰后,華夏中心主義衰落……滿漢平等……合族救國……中華民族……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間的平等”等處信息可知,近代民族主義的特點主要有:受傳統文化與西學共同影響;與救亡圖存相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03月南通市市屬事業單位統一工作人員8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用外購和進口鋼材、鐵合金再加工生產鋼材、鐵合金項目安全風險評價報告
- 河北省滄州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學業質量陽光指標調研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讀寫(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影視聲音后期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紹興文理學院《數值計算方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科信職業技術學院《裝置藝術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數字繪畫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土力學及工程地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漳州理工職業學院《外國戲劇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第9課《桃花源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
- 2025年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網絡系統維護記錄日志表
-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統測英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八校聯考七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含答案)
- deepseek的使用技巧與實際應用培訓課件
- 禁食病人護理措施
- 存款保險知識競賽
- 信息技術必修1數據與計算2.2《做出判斷的分支》教學設計
- 2025年臨床醫師定期考核必考復習題庫及答案(1000題)
- 保安指揮車輛標準手勢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