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1頁
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2頁
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3頁
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4頁
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水平測試知識點復習提綱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1.天體系統概念: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

天體系統。

2.層次(級別):I地月系I一面航—>1銀河系I1

總星系

I河外星系I

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條件及形成這些條件的原因

1.安全的宇宙環境

(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使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九大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大

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2.適宜的自身條件

(1)日地距離適中,擁有合適的溫度,有利于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有利于液態

水的存在。

(2)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能夠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

(3)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4)自轉周期不長

(二)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

1.太陽系\金星距地球最近

哈雷彗星:公轉方向(自東向西)

I公轉周期(76年)

太陽系模式圖

2.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C同向性:繞日公轉方向都為自西向東

①運動特征4共面性:繞日公轉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

〔近圓性:繞日公轉軌道都為近似于正圓的橢圓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②結構特征:質量、體積、距離\巨行星:木星、土星3

I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

星。

(三)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氫

(2)太陽輻射含義: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4H-He)

(4)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①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光熱資源,生物生長離不開太陽;

②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③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太陽能、煤、石油等能源

(四)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層由外到內分層:日冕、色球、光球(用肉眼所看到的是太陽的光球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黑子、耀斑

(1)黑子:發生在光球層,溫度比其他地方低;

(2)耀斑:生在色球層,色球的某些區域突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

(3)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體現太陽活動的整體性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擾動電離層,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

(2)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3)兩極地區產生美麗的極光;

(4)許多自然災害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

(五)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方向周期速度

自西向東角速度:兩極為零,其余各點均為157小時

自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

《北極:逆時針線速度: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兩極為零。

轉太陽日:24小時

南極:順時針)兩極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

公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近曰點(1月初):最快

自西向東逆時針

轉回歸年:36505時48分46秒遠日點(7月初):最慢

自轉圖:

公轉示意圖:

(六)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地球自轉運動的意義

1.晝夜交替

(1)晝夜產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

⑵晨昏圈: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鬻I-

L昏線:晝夜

(3)晨昏線(圈)與太陽光線始終垂直。晨昏線的位置在不斷向西移動。

(4)晝夜交替的周期:24小時,一個太陽日。

(5)晨昏線上的時間問題:晨線與赤道交點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為18點.

(6)晨昏線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與經線圈重合,其余日期斜交。

(7)晝夜交替:地球的自轉

2.時差

(1)地方時的產生: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地點的時刻要早。

(2)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不同經線上地方時不同。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

1小時。

(3)區時:全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

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4)北京時間:東八區的區時,東八區中央經線即東經120。上的地方時。

(5)日界線一地球上不同的地區會出現兩個不同的日期。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國際

上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

:簡稱“日界線"。

(6)簡單區時計算:某地的區時=已知時間土時區差,東加西減,即所求地點位于已知

地點的東側,用所求地點在已知地點西側,用

例:己知北京時間為4月9日16時,求紐約(西五區)的區時,莫斯科(東三區)

的區時

3.產生地轉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轉,沿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物體的方向會發生偏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

向左偏,赤道上不發生偏轉。

(七)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地球自轉:赤道平面

地球公轉:黃道平面

2.黃赤交角的意義: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如圖)

節氣(二分二至)日期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陽直射的范圍,最北到達北緯23°26',最南到達南緯23°26'.北半球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緯23°26';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

直射在南緯23°26';春秋二分直射赤道。

3.晝夜長短的變化

(1)在春、秋分日,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

越長;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

(3)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達一年中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

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晝達一年中最短,北極圈及其

以北地區出現極夜;南半球反之。

(4)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變化規律:同一時刻,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特殊日期的太陽高度

a.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b.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回歸線上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

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c.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南回歸線上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

一年總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四季的更替

(1)產生原因: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2)從天文含義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冬季就

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是冬夏的過度季節。

實際四季劃分(氣候):現在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為春季;6、7、

8三個月劃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為秋季;12、1、2三個月劃為冬季.

(八)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了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L地震波{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通過一固體、液體、氣體傳播

2.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大陸部分):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墻施

3.地球的內部圈層: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

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和地震的發源地。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巖石組成。包含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4.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

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氣受熱過程

結論: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

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一具有選擇性。(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

(2)反射作用一無選擇性。(如白天有云溫度不會太高)

(3)散射作用一有一定選擇性。(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3.大氣的保溫作用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得較少,大部分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使地面增

溫;而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的都比較多,地面輻射放出的絕大部分熱量能夠被大氣截

留下來,并受到大氣逆輻射將熱量又還給地面,從而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維度間的溫度差異。

2.熱力環流的形成(如圖)

近地面空氣受熱或冷卻(冷熱不均)一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的垂直運動

是氣溫差異的結果)一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水平氣壓梯度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

果f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三)大氣的水平運動

1.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熱不均

2.形成風的制約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一始終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2)地轉偏向力一垂直于大氣運動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變風的方

向,不改變風的大小。

(3)摩橡力一方向與風向相反,既改變風的方向也改變風的大小。

3.不同作用力影響下的風向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一風向與等壓線垂直(理想狀態)

(2)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一風向與等壓線平行(高空狀況)

(3)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一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近地

面狀況)

在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

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風(北半硅)

【規律總結】

如何在等壓線圖上確定任一地點的風向?

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的切線,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該切

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氣壓梯度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

偏轉30°—45°,畫出實箭頭,即為經過該點的風向。

(四)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

(1)分布:(如圖)

極地高氣壓超90,

7副喇希\

/_//中.西.需\

30/西不老\

上/低.信鳳蕾\

賽道一氣田?

、\、^、\.瑋信鳳./

副熱磊5氣一帶

、、中.西鳳帝/

城'、_型被培壓帶/

—氣壓藍

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困

(2)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與太陽直射點移動方

向一致)

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形成原因氣候特點典型分布地區

終年受赤道低氣亞馬孫平原、

大致分布在南北

熱帶雨林氣候壓帶控制,盛行全年高溫多雨剛果盆地、

緯10,之間

上升氣流東南亞

大致分布在南北

終年受盛行西風

溫帶海洋性氣候緯40-60°之間全年溫和多雨西歐

影響

的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

大致分布在南北地中海沿岸、

氣壓帶控制;夏季炎熱干燥;

地中海氣候緯30,-40,之間舊金山、洛杉磯

冬季受盛行西風冬季溫和多雨

的大陸西岸開普敦

影響

(五)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

1.定義: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向隨季節而有顯著變化的現象,稱為季風。

2.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對于南亞季風環流(夏季風),

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也是一個原因。

冬季:西北風一一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東亞

夏季:東南網一一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季風環流

冬季:東北風一一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南亞

夏季:西南風一一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4.特點:冬季一偏北風一低溫干燥

夏季一偏南風一高溫、濕潤多雨

5.典型地區一東亞。原因是東亞地處最大的海與陸之間,海陸熱力對比顯著,產生的

氣壓梯度力最大,季風最典型。

成因:均可回答為受季風環流影響(或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I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明顯旱雨兩季

(六)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冷鋒

概念泠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暖氣團上升狀況被迫抬升主動徐徐爬升

降水位置鋒后鋒前

圉示/

過境前單一暖氣團控制,溫暖晴朗單一泠氣團的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居天氣連續性降水

天氣

特征冷氣團替代了原來暖氣團位置,氣壓升暖氣團占據原來冷氣團的位置,氣溫

過境后

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暗。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我國北方夏季的嶷雨;冬季暴發的寒郭;

天氣實例

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嶷、風沙天氣

(七)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氣族反氣族

氣壓狀況低氣壓高氣壓

北半球水平氣流逆時針向中心輻合順時針向四周輻散

南半球水平氣藻順時針向中心輻合逆時針向四周輻散

垂直氣及上升下沉

天氣狀況多陰雨天氣多晴朗、干燥天氣

TM

))(

示意圖a匕半球)

O

夏秋季節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我國北方“秋高氣爽”的天氣;冬季爆發的

我國典型的氣隹

的“臺風”寒疑;長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天氣

(八)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影響

1.特點:

(1)歷史時期全球氣溫變化呈波動上升趨勢

(2)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2.原因:

(1)自然原因:現今正處于地質歷史時期的溫暖期

(2)人為因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尤其是熱帶雨林的破壞

3.影響:

(1)海平面上升一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海水上漲

(2)影響農業生產一就地區而言,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產;而高

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產。

(3)影響水循環過程,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和供需矛盾。

4.適應對策:

(1)減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

(3)建設海岸防護堤壩防止海水入侵等;

(4)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適應氣候的變化;

(5)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植樹造林、固碳技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結合實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相互聯系的水體

(1)水圈一連續但不規則

(2)存在形體:固態(主要在高緯、高山地區)、液態(數量最大)、氣態(分布最

廣)

(3)存在空間:海洋水、大氣水、陸地水

2.河流的補給

(1)河流補給即指河水來源

(2)主要補給形式:

①雨水補給一河流最主要的補給形式一河流徑流變化與降水量變化一致

②冰雪融水補給一河流徑流變化與氣溫變化有關

③地下水補給一河流最穩定的補給方式

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常形成相互補給關系

3.水循環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

續運動的過程。

水循環示意圖

(2)主要類型:海陸間大循環、陸地循環、海上內循環

4.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①促進陸地上水資源不斷更新

②維持全球水體的動態平衡

③調節全球熱量平衡

④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⑤是海陸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

(二)了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結合實例說明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定義:海水常年比較穩定的沿著一定的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2.性質分類:暖流一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水溫較高的海區流向水溫較低的海區)

寒流一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水溫較低的海區流向水溫較高的海區)

3.主要成因: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陸地形狀的限制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4.分布規律:

(1)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中低維度):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中高緯度):北逆南無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自西向東流)冬逆(自東向西流)

5.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①暖流增溫增濕一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

②寒流降溫降濕一秘魯沿岸的荒漠地帶

(2)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一形成著名的四大漁場

a.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

b.紐芬蘭漁場一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

c.北海漁場一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匯

d.秘魯漁場一沿岸上升流的影響

(3)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a.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航海不利:

c.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給海上航運帶來較大威脅.

(4)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

a.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

b.使污染范圍擴大。

(三)結合實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

意義(以水資源為例)

1.水資源

(1)定義:廣義一水圈內的水體總量

狹義一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地區差異: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

降水量小、水循環不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貧乏。

(3)衡量指標:多年平均徑流總量

(4)世界分布狀況:從大洲看亞洲最多,大洋州最少

從國家看巴西最多,我國居第六

(5)我國分布特點:地區上看一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時間上看一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關系

(1)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

(2)水資源的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3.合理利用水資源

(1)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原因: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加劇

水資源短缺。

(2)解決措施:開源節流,加強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

開源措施:

a.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

b.修筑水庫,把大氣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積起來;

c.開渠引水,將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的水調入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加強對水資源

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節;

d.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節流措施:

a.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b.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

c.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L分類: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較分析

形式能里來源主要形式作用結果綜合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地殼運動、巖漿活使地表形態變得高

內力作用

變產生的的熱能動、變質作用低不平

地表形態是內外力

共同作用的結果

風化、侵蝕、搬運、使地表形態趨向平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陽輻射能

堆積、固結成巖坦

3.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

(二)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外力作用侵蝕地貌堆積地貌

流水河谷、雄谷、渥布、黃土高原上的溝壑沖積平原、洪積扇、沖積扇、三角洲

風力風濕蘑菇'風蝕城堡、沙漠、戈壁沙丘、沙壟黃土高原

冰川冰斗、角嵯冰硅湖、冰磺丘陵

(三)知道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侵入巖:花崗巖

巖漿巖

噴出巖:玄武巖

1.三大類巖石<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礫巖、砂巖、煤(層理構造、有化石)

I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形成各類巖石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過程

A

IME

Y

巖漿

變質怫

變質巖

外力作用

(四)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1.褶皺

形態巖層新老關系一般地貌地形倒置原因實踐意義

背巖層向上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易

中老兩新山嶺石油、天然氣

斜拱起地被侵蝕成谷地

向巖層向下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擠壓,巖

中新兩老谷地地下水

斜彎曲地性堅硬,不易被侵蝕

2.斷層

(1)定義:地殼運動產生強大的壓力或張力,超過巖性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發生斷

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斷層。

(2)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

(3)斷層中上升一塊為地壘,形成塊狀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斷層中下降一塊為地塹,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應用:水庫等大型工程應避開斷層

3.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1.交通方式:以公路為主,其次是鐵路

2.線路分布: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3.線路設計:迂回前進。

(五)河流地貌

1.侵蝕地貌

(1)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

(2)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叫溯源侵蝕,它使河流不斷變長;下蝕則使河床變深;

側蝕使河流變寬。

(3)河谷的發育

溝谷s.使*河谷(橫剖面呈“V”形

(例過

——―------>河谷展寬(橫剖面呈情形

2.堆積地貌一沖積平原

(1)洪積一沖積平原:山區

(2)河漫灘平原:中下游

(3)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高原: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呈條帶狀

(2)山區:山前的洪積扇、沖積扇和沿河流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呈條帶狀

(3)平原:聚落分布最密集

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知道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

作用;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

影響

1.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

2.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3.整體性的內涵: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地理環境

整體性。

4.表現:

(1)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發展和變化著(各要素統一演化)

(2)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牽一發而動

全身)

5.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功能:

(1)生產功能一主要依賴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

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一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

定(自然地理環境擁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備的平衡功能

(二)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陸地環境差異的體現一陸地自然帶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

類型特征基礎因素分布

由赤道向兩極東西延伸(緯線方向延伸)低緯和高緯及中緯度的

熱里

(緯度地帶性)南北更替(緯度變化方向更替)一定范圍內

由沿海向內陸南北延伸(經線方向延伸)

水分中緯度

(經度地帶性)東西更替(經度變化方向更替)

從山麓向山頂水平延伸

水熱組合變化

(垂直地帶性)垂直更替

3.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的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

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

4.地域分異是農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的一個根本原因。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知道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

要特點

1.人口的自然增長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公式:人口的自然增長=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個地區人口增長的數量由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共同決定,如中國自然增長率低,

但每年凈增長的人口數量依然很多,是因為人口基數大。

(2)不同歷史時期,世界人口的增長:

①農業革命之前,人口呈低水平緩慢增長;(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緩慢)

原因: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食物供給不穩定

②農業革命期間及其后一段時間,人口增長率有所提高;(人口數量增多,人口增長

速度加快)

原因: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耕作和灌溉技術的發展

③18世紀以來,人口高速增長。

原因:工業命使生產力有了更大飛躍,經濟快速發展

(3)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特點及原因

①發達國家一人口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如俄羅斯、德國、日本

原因: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等事業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育觀念轉變

②發展中國家一人口呈高速增長態勢

原因: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2.人口增長模式

(1)構成指標: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主要模式:

①原始型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

②傳統型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

③現代型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

(3)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由原始型向傳統型,繼而向現代型轉變

(4)大多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模式一現代型

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模式一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

世界人口增長模式一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

我國人口增長模式-現代型(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

(5)人口增長模式轉變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

降開始的。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人口增長特點增長緩慢快速增長

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青少年人口比重過高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

原因

人們的生育觀念轉變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產生的問題勞動力不足,社會贍美負擔加重等就業壓力大、資源緊缺'環境問題

解決措施鼓勵生育,弓1進移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

典型國家曰本、俄羅斯等中國、印度等

(二)結合實例,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遷移

(1)定義: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2)分類(是否跨越國界):

I.國際人口遷移

①二戰前:

a.特點: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b.原因: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

c.路線:大批歐洲人移向美洲、大洋洲;非洲黑人被掠奪到美洲;亞洲的中國人、印

度人等遷往東南亞、美洲

d.影響:促進新大陸開發,種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

②二戰后:

a.特點: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工人增加

b.原因:世界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

c.路線: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d.影響:緩和遷出國人口壓力,但也造成人才外流;對移入國提供廉價勞動力,促進

經濟發展。

遷出地遷入地

二戰前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大洋洲

二其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北美、大洋洲、西亞和北非

n.國內人口遷移

①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a.特點:有計劃、有組織地遷移,規模小、頻率低

b.原因: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C.路線: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邊疆的建設;大量農村人口

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地廣人稀的西北和東北。

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a.特點:自發的,規模大、頻率高,流動人口數量逐年增長

b.原因: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往來、交通條件日益便利

c.路線:由內地向沿海、由農村向城市

d.影響:調節人口的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

和縮小地區差異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①自然環境一氣候、水、土壤和礦產資源等

②社會經濟環境一經濟發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等

(2)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3)政治因素一政治變革、政策及戰爭等

【規律總結】

"民工潮”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

L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提高了農民工的勞務收入、文化技術水平,也加快了農

村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客觀上起到了調節各地的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縮小城鄉、工

農差別。加強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一有利影響

2.可能加重城市的就業壓力,造成部分農村主要勞動力的流失,特別是盲目無序的人

口流動,也會加重城市和交通的負荷,加重城市環境問題,影響社會治安的穩定等。一不

利影響

(三)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1.環境人口容量

(1)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

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

口數量

(2)影響因素:

①資源一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一正相關

②科技發展水平一正相關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一負相關

(3)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的確定性

2.人口合理容量

(1)定義: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

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理想值。

(2)影響因素:

①資源一正相關

②科技發展水平一正相關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一負相關

(3)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的確定性

(4)措施:不論是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規律總結】

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1.環境承載力: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衡量的重要指標就是人口數量。

2.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最大容量,而是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雖然是一個"虛數”,

但卻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警示作用。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特點,解釋其形成原因

1.城市形態

(1)定義:城市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

(2)類型及影響因素:

①團塊狀一平原地區(地形)一成都、合肥等

②條帶狀一地形、交通、河流一蘭州、洛陽等

③組團狀一地形、交通、河流一重慶等

2.城市功能區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

化用地、交通用地、農業用地

(2)主要功能分區

①住宅區:地位一城市中最為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一中高級住宅區、低級住宅區

中高級住宅區分布在城市的外綠:地勢較高、上風地帶;多與文化區、旅游區相聯系

低級住宅區分布在內城;地勢較低,多與工業區相聯系

②商業區:位置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

分布形態一點狀或條狀

特殊形式一中心商務區,既是商業活動中心也是服務中心

③工業區:形成一工業相互集聚而形成

區位因素一協作條件、交通運輸等

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定義: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與組合,即城市地域結構

(2)代表模式:

①同心圓模式一地租因素

②扇型模式一交通的發展

③多核心模式一地租、交通、環境等

(3)影響因素:

①經濟因素一主要因素

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②歷史因素

③社會因素一種族和宗教、知名度等

【規律總結】

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1.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距市中心遠近和交通通達度

2.城市中每塊土地用于哪種活動,主要取決于各種活動愿意付出的租金高低。

3.商業、住宅、工業對地租的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商業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最大,住

宅次之,工業最小。

商業區(0A段)一商業付租能力強,布局市中心有便利的交通和廣大的消費人群。

住宅區(AB段)一既便于上下班又方便購物,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工業區(BC段)一遠離市中心,工業付出租金最高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隨城市發展而逐漸形成和變化

①早期:功能分區不明顯,市中心以市場、交通等優勢吸引工業集聚。

②中后期:由于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工廠企業向外搬遷,城市內

部空間結構發生變化。

(二)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知道城市規模與其功能的關系,比較不同規模城市服務

功能的差異

1.城市的不同等級

(1)劃分依據:人口規模

(2)分類: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等級提升:

①上海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②石家莊一鐵路交通線的發展

③大慶一石油資源的開采和加工

2.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中心。

(2)服務范圍:除了城市本身,還包括這個城市附近的小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地區。但

是這個范圍通常是不確定的,也沒有明確界線。

(3)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

小城市一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一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3.城市等級與空間分布的關系:

(1)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等級的城市數目和相互距離是不同的。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

等級較高的城市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相距較近。

(2)就整個區域而言,不同等級的城市的服務范圍是層層嵌套的。

(三)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

(1)涵義: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人口:農業人口一?市人口

(2)標志:①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4)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

①推力:農村地區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收入低,社會服務短

缺;醫療衛生條件差;受教育機會少等。

②拉力:城市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收入高,生活水平

高;醫療衛生條件好;受教育機會多等。

(5)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會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2.世界城市化進程

(1)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呈〃S〃形曲線。

雪域*化水十比收金.城中人。比★妁修太無級

*曼伶哥.A方冬檢&,*中化兒*不斷向B討

r------?力?.一步大城*/人口加,奇*迂八鳥城本

?11a..!2a的我村“小*”?使*不大人。*夕.

2fl人。的城中&<*■?域,化器遺及錢.

---------——?人。加產業的慶率$口土見了勢動力過

a義通■梆,跖發3億不同?.小

洋5人”企業開柚比&”瓜.i

見『務區城中包現今.

--------------------------1---------?城卡化孝今牧優.

城市化出現的

特征出現的問題發展新趨勢

發展階段國家和地區

城市化水平低、

初級階段問題較少,處于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緩慢

出現了勞動力過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發展中國家

中期剁、交通擁擠、住出現了

速聚集,城市化推進

加速階段房緊張、環境惡化郊區城市化

很快

等問題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

后期中心區表現出出現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發達國家

成熟階段衰落的跡象逆城市化現象

趨勢趨緩甚至停滯

(2)地區差異:發達國家大都進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階段

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處于初期階段和中期加速階段

(3)特點:發展中國家一起步晚、發展快、水平低;城市發展不合理。

發達國家一起步早、發展慢、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

使得環境向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

壓力。

(2)過快的城市化會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a.城市數量增加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如耕地的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

b.城市管理不當導致居住地環境狀況變得惡劣。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

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城市病):

①環境質量下降(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噪音污染)

②交通擁擠

③住房困難、居住條件差

④就業困難

⑤失業人口增多

⑥社會秩序混亂。

(四)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1)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飲食、服飾、

居民心理、習俗等方面,但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征的還是城市中的建筑。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結構、建筑風格等方面都有影響。

①發展歷史不同導致城市景觀差異:美國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樓、歐洲中心多廣場和教

堂、北京中心為皇宮建筑群。

②統治權利不同導致城市格局不同:華盛頓以國會大廈和白宮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兩軸

線及其交會處為城市中心。

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L農業區位因素

(1)農業的區位含義:一方面指農業生產所選擇的地理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2)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等

(3)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2.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1)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2)自然因素變化: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

位范圍。而且人類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

宜農業發展.

(3)社會經濟因素變化: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

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3.農業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

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

(2)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大牧場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