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南京、淮安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關于啟蒙運動的敘述,較為恰當的是A.闡明基督教義,促使歐洲人重新領會神的啟示B.宣傳自由與理性,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社會問題C.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人開始探索東方未知世界D.宣傳新教思想,戰勝封建專制與天主教會的愚昧2.雅典執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選區時,“把全村社分為三十區,十區在城市附近,十區在沿海,十區屬于內地;……并用抽簽的辦法把這些區指定給各個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區,這樣就使一個部落在所有這些地區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這一措施A.確立了依據財產多寡劃分等級的參政制度 B.廢除了債務奴隸制以使債務奴隸重獲自由C.打破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貴族專權局面 D.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進入到“黃金時代”3.“九鼎既成,遷于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說的“九鼎”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并在夏商周流轉,主要因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憑據 B.國王祭祀的重要禮器C.青銅工藝水平高的標志 D.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4.西歐中世紀末期常常被稱為“‘人’的發現和‘世界’的發現時代”。這里的“‘人’的發現和‘世界’的發現”分別是指A.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 B.啟蒙運動和殖民擴張C.啟蒙運動和新航路開辟 D.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5.毛澤東說:“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論持久戰》C.《新民主主義論》 D.《論聯合政府》6.下表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拖拉機及機耕面積完成情況表計算單位1957年計劃實際比計劃增長%拖拉機標準臺514612000133.2機耕面積萬畝7582754263.3據此能夠得出的結論是A.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 B.一五計劃超額完成C.三大改造效果顯著 D.農村生產力水平提高7.1882年,某官員因洋布、洋紗輸入額逐年增加,“奏請設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后來“堵塞漏卮”成為了晚清官場的一個熱詞,這反映了當時A.列強侵略促使民族主義興起B.政府推動下洋務運動開始興起C.中國被完全卷入到世界市場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8.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A.武昌起義B.南昌起義C.抗日戰爭D.北伐戰爭9.有學者認為,重農抑商政策基本上貫穿中國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時期,其中秦朝、漢朝、唐朝、明朝、清朝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這一觀點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權加強對社會經濟的干預B.重農抑商政策多出現在統一王朝C.重農抑商的程度與王朝興衰相關D.商業過度發展往往影響社會穩定10.這次戰事(役)結束后,南線國民黨軍主力全部被殲,南京、上海及武漢已面臨嚴重威脅。紐約《先驅論壇報》感嘆:“中國打完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南京國民政府遭到的悲劇,顯示出一個時代的結束”。材料反映的是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徐州會戰 D.淮海戰役11.下圖曾是非常流行的《升官圖》游戲,圖版上標明各種官銜,從“白丁”開始,依照轉動的陀螺所獲的判語升遷或貶黜,以最先升任最高位者為勝。此游戲反映了A.讀書致仕和傳統社會觀念 B.科舉致仕改變命運的理想C.官場等級分明且升遷有序 D.官場黑暗與升遷無常心態12.蘇聯自1928年起大規模進口機器設備,1932年蘇聯購買了世界出口機器總額的一半。但到1937年,蘇聯的機器進口量大幅減少,僅占機器需要量的1.9%。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A.西方開始對蘇聯實施技術封鎖 B.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西方工業C.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D.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敦刻爾克大撒退從1940年5月26日開始,在這幾天,敦刻爾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使得德軍只進行了兩天半的大規模轟炸。而海面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幾天出人意料的風平浪靜。敦刻爾克松軟的沙灘,是英法聯軍的救星。德軍的炸彈大多陷入沙灘,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降低。英法后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撤退的部隊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期間,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后的混亂情況,這使整個撤退過程非常順利。撒退的組織者,那些海軍軍官有著杰出的組織才能,他們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種船只:駕駛這些船只的有銀行家、牙科醫生、出租汽車司機、快艇駕駛員、碼頭工人、工程師、漁夫和文職官。這只奇怪的船隊在炮火的轟擊下,沒有武裝、沒有護航。但是,勇敢的人們卻迎著槍林彈雨和硝煙烈火,靈活地向前行駛著。6月4日,歷時9天的大撤退宣告結束。英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摘編自孔輝.丁舞昌《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原因再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敦克爾退大撤退的歷史意義。14.(20分)“海外發現”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柵欄,一個終點。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變而成為一座橋梁,一個啟程之地,其巨大的影響波及各方。一般看來,這一變化對歐洲人是有利的,但對其他地方的人則意味著災難,如……因此,舊的慶祝歐洲“海外發現”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觀點探討歐洲擴張經歷的歷史學家的廣泛挑戰。——(美)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請問:(1)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變化與哪一系列重大史實直接相關?(2)請列舉3項史實,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內容。(3)根據材料最末一句所述“觀點”,對“發現新大陸”將如何評價?(4)請列舉評價“發現新大陸”的兩對(組)視角。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啟蒙思想家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宣傳自由與理性,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故B正確,AD錯誤;新航路開辟在1500年前后,啟蒙運動發生于17、18世紀,故C錯誤。2、C【解析】

根據“把全部村社分為三十區,十區在城市附近,十區在沿海,十區屬于內地”,結合所學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血緣部落,建立十個行政選區,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故C正確;AB項中確立財產等級制和廢除債務奴隸制都是俊倫改革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進入到“黃金時代”,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把全部村社分為三十區,十區在城市附近,十區在沿海,十區屬于內地”,聯系所學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內容分析解答。3、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隨著夏商周政權更迭,在夏商周流轉,說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統治權力的象征,故D項正確;ABC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等級制度(九鼎)4、A【解析】

與“人”被發現有關的事件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開始于14世紀的意大利,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這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與“世界”被發現有關的是新航路開辟,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故選A;啟蒙運動崇尚理性,不符合“人”的發現,B錯誤;殖民擴張是新航路開辟后建立世界市場的途徑,宗教改革將西歐人從基督教神權中解放出來,與“世界”的發現無關,排除CD。5、C【解析】

由材料“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可知,所述是對中國革命發展階段的闡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經歷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由此可知,該材料出自《新民主主義論》,故C正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主要涉及農民和農村革命問題,故A不正確;《論持久戰》是對抗戰形式的分析,故B不正確;《論聯合政府》是對抗戰勝利后中國政治走向的預期,故D不正確。6、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此時全國拖拉機及機耕面積增長迅速,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也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因此D選項正確;中國農業機械化至今尚未實現,A選項錯誤;僅依據材料中拖拉機的使用情況不能得出一五計劃超額完成,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對生產關系的改革,C選項錯誤。故選D。7、A【解析】

“堵塞漏卮”指堵塞住利益外溢的漏洞。材料反映面對列強的經濟侵略尋求維護民族利益的途徑,故選A;早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就興起了,時間不符,排除B;鴉片戰爭后,我國逐步卷入到世界市場,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官府制約的信息,排除D。8、D【解析】

依據材料中的“土匪軍閥;帝國主義。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革命運動的目標是打到列強,除軍閥。結合所學知識,為國民大革命運動中北伐戰爭時期。故選D。武昌起義主要推翻清政府,A錯誤;南昌起義針對的是國民黨,B錯誤;抗日戰爭主要是針對日本的侵略,C錯誤。9、A【解析】

根據“秦朝、漢朝、唐朝、明朝、清朝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漢唐明清時期作為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封建政權更加徹底的貫徹了重農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權對社會經濟干預的加強,故選A項;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中國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時期,故排除B項;重農抑商的程度與王朝興衰相關和商業過度發展往往影響社會穩定的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D項。【點睛】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因此在大一統王朝時代為了鞏固統治,對重農抑商政策貫徹的往往更加徹底。10、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南線國民黨軍主力內全部被殲,南京、上海及武漢已面臨嚴重威脅”、“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并結合三大戰役可知,淮海戰役使南線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基本被消滅,國民黨統治的中心處在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加速了國民黨政府的崩潰。D正確;遼沈戰役發生在東北地區,A錯誤;平津戰役發生在北京、天津一帶,B錯誤;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組成部分,發生在山東、江蘇一帶,C錯誤。故選D。11、C【解析】

《升官圖》中標注的官職從白丁開始,按照順序逐漸逐漸提高,升遷或者罷黜的主要依據是判語,體現了古代官僚體制下,官場等級分明,且升遷有序,C正確;題干中未能全面反映出傳統社會觀念,排除A;《升官圖》是整個官僚系統,科舉入仕只能反映出部分內容,不能包含整個官場升遷罷黜及其運行規則,排除B;從《升官圖》來看,升遷有序,而非無常,排除D。12、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蘇聯工業化實現,從而減少了機器的進口,故C項正確;十月革命后,西方國家就對蘇俄進行了技術封鎖,故A項錯誤;1937年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正在緩解,故B項錯誤;機器進口量的大小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無關,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時注意時間信息“1937年”,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蘇聯完成了工業化,因此減少了機器進口。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正確的戰略決策;嚴格的組織紀律;英法部隊的英勇抵抗;民眾的愛國精神;有利的自然環境。(2)意義:保存了主力;鼓舞了士氣;加強了盟軍的團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解析】

(1)根據材料“敦刻爾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風平浪靜……德軍的炸彈大多陷入沙灘,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降低”可知有利的自然環境;根據材料“英法后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撤退的部隊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期間,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可知嚴格的組織紀律;英法部隊的英勇抵抗;嚴格的組織紀律;根據材料“他們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種船只:駕駛這些船只的有銀行家、牙科醫生、出租汽車司機、快艇駕駛員、碼頭工人、工程師、漁夫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