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2025屆高考歷史四模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37年4月,周恩來率團從延安出發去和國民黨談判紅軍的改編問題,一行人在勞山遭國民黨襲擊。同年6月,周恩來同蔣介石在廬山舉行會談并提交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御侮救亡、復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蔣介石提出:紅軍編制為3個師,45000人,朱德、毛澤東必須離開紅軍,談判最終未獲結果。這表明A.國民黨抵制國共兩黨合作 B.第二次國共合作歷經艱難曲折C.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廬山談判成為國共關系轉折點2.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曾經提及:西漢武帝時,大將軍霍光廢昌邑王而丞相楊敝事先并不知曉,光謂:“此內朝事,無關外朝也”。這段材料說明當時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權重的地位 B.已失去了皇帝對其的信任C.對政事的決策權大大的削弱 D.開始接受外朝官員的監督3.據統計,1936年時國家資本與民間資本的占比分別為49.21%和50.79%,1947—1948年分別為58.43%和41.57%。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資本借戰時體制迅速膨脹 B.列強卷土重來使民間資本萎縮C.戰爭使民族資本主義遭受重創 D.國民政府在戰后興辦國有企業4.1945年6月的七屆一中全會上,中共提出:“我們的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則是穩當的,有利無弊的,它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向聯合政府發展,選舉一個解放區聯合會,另一個也是向聯合政府發展,但要經過一個曲折。成立一個解放區聯合會,這是一個重大的步驟,前途就是成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政府。”這表明中共A.以解放區聯合政府統一中國B.獨立于國民政府之外謀求中國統一C.建立聯合政府謀求國家統一D.以新民主主義的政府謀求國家統一5.卞悟在《公社之謎一一農村集體化再認識》中談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傳統村社農民反而比具有一盤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難集體化,與斯大林的設想相反,傳統村社的自治功能與‘集體主義’紐帶恰恰成了農民擁有的組織資源,使其更能抵制來自外部的強制。”蘇聯農民“抵制來自外部的強制”實質上說明農業集體化A.無法適應蘇聯工業化的需要B.是對農民利益最好的保護C.有利于加強農民的集體意識D.與農民的利益訴求相悖6.“第十二條:本條約實施時,青島海關應即完全為中國海關之一部分。第十三條:一千九百十五年八月六日中、日所訂關于重開青島中國海關之臨時合同,于本約實施時應歸無效。”材料所出的條約A.引發了近代中國五四運動 B.尊重了中國之主權與獨立C.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 D.成為中國的重大外交成果7.1861年咸豐帝批準了奕?等人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奏請,頒布“關防”(由臨時派遣的官員使用,用長方形的官印),并規定其職責只限于通商。這反映了清政府A.已認識到外交走向國際化的必要性 B.中央機構完全半殖民地化C.仍固守“天朝上國”傳統外交觀念 D.重視處理龐雜的洋務事宜8.1836年,在廣州商館中落腳的外國商人約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蘭、法國商人各一家,還有“港腳”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謂“自由商人”)11家。這反映出A.西方列強已經打開中國市場 B.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爭奪對象C.清朝并未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D.中國對外貿易潛伏重大危機9.張賽說:“二十年來,所見諸企業之失敗,蓋不可以卒數,推原其故,則由創立之始,以至于業務進行,在皆伏有致敗之釁,則無法律之導之故也。……無公司法,則無以集厚資,而巨業為之不舉;無破產法,則無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喪。”據此,他認為民族工業進程遲緩的主要原因是A.受中外反動勢力雙重壓迫B.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C.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D.缺乏充足貨幣資本的支持10.1980年,步鑫生接任瀕臨破產的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采取“聯產計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額好壞對工人進行考核,實行實超實獎,實欠實賠,超產得獎不封頂,欠產扣賠不保底,使企業面貌煥然一新。他這一做法A.為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供了借鑒B.引入市場化管理沖擊了企業僵化的局面C.貫徹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精神D.旨在建立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的現代企業制度11.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凡爾賽當局的用意是A.挑起巴黎公社的內部矛盾 B.破壞法國的工農聯盟C.防止普魯士軍隊支持公社 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爭12.《魏書?食貨志》載:“初,百姓咸以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A.遷都洛陽 B.整頓吏治 C.推行均田制 D.革除舊俗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亂”的發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導致的全球化與中國市場需求之間相互矛盾和沖突的結果。1567年,嘉靖皇帝癡逝,隨后隆慶皇帝即位。隆慶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開海,允許津泉兩府商人出海貿易,“準販東、西二洋”,從而形成隆慶開海的局面。有人測算,晚明從月港流入中國的白銀,16世紀七十年代年均約28.5萬兩,八十年代年均約88.9萬兩,到1600年以后年均達到100萬兩的規模。伴隨著白銀的大量流入,中國的商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東南亞各港口。與此同時,明末的海外市場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闊、亭、數等地區的絲織業、棉織業、染織業、制殼業、鐵器業、制糖業等行業的發展。——摘編自陳高勝《隆慶開海:明朝海外貿易政策的重大變革》材料二1898年,清廷下話:“歐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國均不侵占。現當海禁潤開,強鄰環何,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視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經過新政期間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國自開商峰(意即中國主動開放的通商口岸,它與條約口岸的實質區別在于是中國政府還是西方列強控制了口岸的政治決策權及行政管理權)的數量已由成成時期的3個增加至19個,如果加上同時期東北開放的16個,其數量已多達35個。——摘編自楊天宏《近代中國自開商峰研究述論》材料三自2013年設立上海自貿區至令今,我國已設立四批自貿區,再加上剛剛宣布的海南自貿區(港),我國的自貿區數量將達到12個,正是這些自貿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門戶。除了海南的跨“級”連跳,直接批準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和自由貿易港外,其他已經獲批設立的10個自由貿易區最有機會實現升級“自貿港”。——整理自候名芬《我國創辦經濟特區的歷史進程和當代價值新論》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隆慶開海的歷史背景,并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比較隆慶開海與晚清自開商埠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晚清自開商埠。(3)根據材料三,簡析新時期中國自貿區(港)設立的作用。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鄉里制度在清代有許多方面的變化。明代的保甲還未形成全國范圍的鄉里組織。到了清代,隨著順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慶諸帝的倡行和推動,以及李光型、包世臣、于成龍、袁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熱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為清代鄉里制度中最為核心的制度,從而得以普遍實行。清代保甲對常住人口的流動進行嚴格管理,如在對鄉里社會進行編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產急病請穩延醫之類,經保甲長驗明給予夜行牌,方準放行,回時即將講牌繳回”,若有造假、作弊,將予以定罪。對流動人口也嚴加約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實行編甲。--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等材料二真正代表民國以來鄉里制度民主制的最為突出的是陜甘寧邊區。總體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鄉里制度可分為鄉鎮、村二級制,“鄉鎮”一般設專門的行政機構,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眾大會討論處理。鄉正式成為一級權力機關,人民成為它的主人。民眾參與政治,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在邊區,“實行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的地位”,邊區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導鄉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良耕種,增加農業生產,組織春耕秋收運動”“保育兒童”“撫恤老弱孤寡,救濟難民”“發展民眾教育,消滅文盲”。--摘編自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鄉里制度的新發展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陜甘寧邊區鄉里制度的特點及其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1937年4月周恩來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去與國民黨于廬山談判途中“一行人在勞山遭遇國民黨襲擊”,同年6月,周恩來同蔣介石在廬山進行了艱苦的談判,始終力促國共第二次合作,但過程中歷經曲折,故答案為B項;國民黨沒有抵制廬山談判,排除A項;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排除C項;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國共關系的轉折,排除D項。2、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A項“完全失去”犯了絕對化錯誤,排除;B項錯誤,“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實;D項與題干信息無關;漢武帝時重用近臣組成內朝,削弱三公權力,故C項符合題意,本題答案選C項。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漢政治制度·中外朝3、C【解析】

從1936年到1948年,國家資本比重上升,民間資本比重下降,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影響,官僚資本主義膨脹,民間資本萎縮,故選C項;A項沒有體現民間資本的萎縮,排除A項;列強卷土重來是一戰后,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國民政府在戰后并沒有大規模興辦國有企業,排除D項。故選C。4、C【解析】

材料信息“一是向聯合政府發展,選舉一個解放區聯合會……這是一個重大的步驟,前途就是成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政府”表明中共意圖通過建立聯合政府來成立新民主主義政府,進而謀求國家統一,故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解放區聯合會,不是解放區聯合政府,故A錯誤;材料主旨未強調獨立于國民政府之外,故B錯誤;材料主旨強調的是建立聯合政府,故D錯誤。5、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準確認識,材料中“‘公有私耕’的傳統村社農民反而比具有一盤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難集體化”強調了在蘇聯傳統村社對農業集體化的反對,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富農的政策,是以損害農民的利益,發展蘇聯的工業,因此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即農業集體化與農民的利益訴求相悖,故選D選項。A選項說法不正確;B選項說法錯誤,這需要從實際考慮;C選項與此無關。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模式”·農業集體化6、D【解析】

依據材料“第十二條:本條約實施時,青島海關應……,于本約實施時應歸無效”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將巴黎和會上被日本奪取的山東的權力交給中國,這是中國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D正確;材料所示內容是1922年華盛頓會議內容,時間不符,A錯誤;《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收回了山東,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的特權,而且中國仍處于被列強侵占的局面,B錯誤;《九國公約》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C錯誤。7、C【解析】

材料反映了總理衙門是由臨時官員管轄的,而且職責范圍狹窄,表明其對與其他國家的外交并不重視,“天朝上國”的觀念仍未改變。C正確;通過材料中總理衙門的官員職責來看,清政府并不重視國際化的外交,A錯誤;總理衙門的設立與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是一致的,八國聯軍侵華才完全淪為半殖民地,B錯誤;外國侵略者不滿清政府原有外交體制,要求清政府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不是清政府的重視,D錯誤。故選C。8、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中國落腳的外商以英商居多,反映了英國的商業利益與中國聯系越加緊密,體現了英國工業革命即將完成對原料及市場的需求,中國閉關鎖國政策面臨嚴峻挑戰,對外貿易潛藏危機,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開放使中國市場被打開,排除A項;此時中國尚為獨立主權國家,排除B項;清朝此時仍繼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C項。故選D。9、B【解析】

由題目中的信息“諸企業之失敗....無法律之導之故也”可知張謇認為民族工業進程遲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故選B項;題目中未涉及中外反動勢力對民族工業的壓迫,故排除A、C兩項;D項的表述無法體現題目中的信息“無破產法,則無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喪”,故排除D項。10、B【解析】

改革開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膽在海鹽襯衫總廠進行企業改革,創品牌、闖路子,努力搞活經營,嚴格內部管理,打破“大鍋飯”“鐵飯碗”,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B項符合題意;步鑫生采取“聯產計酬制”的做法,是借鑒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做法,A項不符合題意;《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1984年通過的,故C項不符合題意;建立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的現代企業制度是1992年以后國企改革的目標,D項不符合題意。11、D【解析】

據材料“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可知,凡爾賽當局目的是強調公社戰士孤軍奮戰,沒有外援且公社戰士已經不純潔,其用心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爭,D正確;據材料“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當局大肆宣稱:外省農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國人則已經混入了社員之中。”可知,材料并沒有涉及到內部矛盾,且巴黎公社革命運動中并沒有工農聯盟,不存在破壞一說,A、B錯誤;普通魯士軍隊不可能支持巴黎公社,C項錯誤。12、C【解析】

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詳解】試題分析:本題關鍵在于釋讀材料,“《魏書?食貨志》”反映了北魏時期的經濟情況;“豪富”和“土地兼并者”不愿意這一措施實行;這一措施實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國家賦稅收入增加了十幾倍。從經濟情況、打擊土地兼并、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這三條標準,綜合判斷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的經濟措施——推行均田制。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背景:海禁政策加劇了社會矛盾;新航路的開辟;明朝政局的變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影響:白銀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國白銀貨幣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場的拓展)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了中國同世界的交流,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2)異:隆慶開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開商埠開放地域范圍廣;隆慶開海主要是因為海禁加劇了社會矛盾,而晚清自開商埠則是民族危機加深后的調整。同:都順應了世界潮流,維護了國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聯系。評述: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促進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體現了國人的危機認同感及對外觀念的近代化;但是晚清自開商埠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廣開口岸”和外國經濟勢力占優勢的不利局面;隨著自開商埠的增多和地區的擴大,自開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3)作用:擴大了對外開放格局;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

(1)背景,根據材料一“全球化與中國市場需求之間相互矛盾和沖突的結果……隆慶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開海,允許津泉兩府商人出海貿易”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社會矛盾、新航路開辟、政局變動、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等方面概括隆慶開海的歷史背景。影響,據材料一“伴隨著白銀的大量流入,中國的商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東南亞各港口。與此同時,明末的海外市場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業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白銀流入、財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國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響。(2)異同,根據材料二“現當海禁潤開,強鄰環何,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視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中國主動開放的通商口岸,它與條約口岸的實質區別在于是中國政府還是西方列強控制了口岸的政治決策權及行政管理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通商地域范圍、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較隆慶開海與晚清自開商埠的不同,從世界潮流、國家利益、中外聯系等方面比較隆慶開海與晚清自開商埠的相同。評述,結合所學知識從維護主權、城市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觀念近代化等方面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