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科學報告單_第1頁
小學五年級科學報告單_第2頁
小學五年級科學報告單_第3頁
小學五年級科學報告單_第4頁
小學五年級科學報告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五年級

實驗名稱:觀察物體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第2面

實驗目的:

1、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展示他們對沉浮判斷的初始概念。2、觀察不同物體的沉浮情況,并與預測進行對照,發現問題。3、引發思維,初步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浮。

實驗器材: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空瓶、蘋果、橡皮、水槽實驗步驟:

1、預測七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并說明理由。2、依次把七種物體放入水中,觀察記錄。

3、把實驗結果和預測情況進行對比,討論影響沉浮的因素。實驗記錄單:

小石塊

泡沫塊

回形針

蠟燭

帶蓋空瓶

蘋果

橡皮

我的預測

實驗結果

現象和結論:

沉的物體有小石塊、回形針、橡皮,浮的物體有泡沫塊、蠟燭、帶蓋空瓶、蘋果。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

實驗名稱:觀察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第3-4面實驗目的:

1、知道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實驗器材:橡皮、蘋果、回形針、小木塊、小刀、膠帶、水槽實驗步驟:

1、把橡皮和蘋果放入水中,觀察沉浮狀態。

2、把橡皮和蘋果分別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預測沉浮并說明理由。3、把回形針和小木塊放入水中,觀察沉浮狀態。

4、把幾個回形針串在一起,把2個小木塊粘在一起,預測沉浮并說明理由。5、觀察記錄,討論實驗發現。實驗記錄單:

整塊橡皮

1/2塊橡皮

1/4塊橡皮

1/8塊橡皮

更小塊橡皮

我的預測

實驗結果

整個蘋果

1/2個蘋果

1/4個蘋果

1/8個蘋果

更小塊蘋果

我的預測

實驗結果

1個回形針

2個回形針

3個回形針

1個小木塊

2個小木塊

我的預測

實驗結果

現象和結論: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實驗名稱: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課題和頁碼:《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第5-6面實驗目的: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2、知道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實驗器材:同體積不同重量的一組物體、同重量不同體積的一組物體、水槽。實驗步驟:

1、把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一組物體按輕重順序排列,推測沉浮并說明理由。2、按輕重順序依次放入水中,觀察記錄。3、討論、概括實驗結論。

4、把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組物體按大小順序排列,推測沉浮并說明理由。5、按大小順序依次放入水中,觀察記錄。6、討論、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研究的問題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實驗材料一組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推測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

)重的(

)。

實驗現象

我們的結論

小學五年級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

研究的問題物體的大小對沉浮的影響實驗材料一組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推測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

)小的(

)。

實驗現象

我們的結論

現象和結論:在大小相同的情況下,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在輕重相同的情況下,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也可以這樣說: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實驗名稱: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課題和頁碼:《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8面實驗目的:

1、會用燒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知道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3、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實驗器材:橡皮泥、燒杯、水實驗步驟:

1、在燒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實心球形,預測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記錄沉浮狀態和排開的水量。

3、把同樣體積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實心形狀,比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預測沉浮后再實驗觀察,記錄排開的水量。

4、用同樣體積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狀(船形、餃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嘗試讓馬鈴薯浮起來,記錄排開的水量。

5、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橡皮泥形狀預測沉浮實驗現象排開的水量我們的發現實心球形

正方體

長方體

圓柱體

船形

現象和結論:只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改變排開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變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探究衣服是否能為身體增加熱量。3、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邏輯的實驗結論。實驗器材:衣服、溫度計、書本、一小瓶溫水實驗步驟:

1、測量書本在空氣中的溫度。

2、測量書本包在衣服內一段時間后的溫度。3、測量一小瓶溫水在空氣中的溫度。

4、測量一小瓶溫水在衣服內一段時間后的溫度。5、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在空氣中的溫度

包在衣服內一段時間后的溫度2分鐘4分鐘8分鐘書本

溫水

我們的發現

現象和結論:衣服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

實驗名稱:研究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課題和頁碼:《給冷水加熱》第29面實驗目的:

1、知道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2、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實驗器材:天平、酒精燈、試管、氣球皮、夾子、燒杯、冷水、熱水實驗步驟:

1、裝滿一試管冷水并把試管口用氣球皮包緊。2、用天平稱出裝滿冷水的試管的重量。3、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冷水。4、用天平稱出加熱后試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氣球皮的試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熱水杯中,觀察變化。

6、分析實驗現象,概括結論。

實驗記錄單:

加熱前的重量

加熱后的重量

放入冷水杯中

看到的現象放入熱水杯中

看到的現象裝滿水的試管

現象和結論:加熱前的冷水和加熱后的熱水重量沒有改變。

實驗名稱: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課題和頁碼:《液體的熱脹冷縮》第30-31面實驗目的:

1、知道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2、制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

3、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實驗器材:燒瓶、燒杯、帶塞子的玻璃管、冷熱水、紅墨水實驗步驟:

1、在燒瓶中裝滿滴加了紅墨水的水,塞上帶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滿上玻璃管,并在水的最高處做上記號。

2、把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3、再把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4、分析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現象和結論:

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

實驗名稱: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課題和頁碼:《空氣的熱脹冷縮》第33-34面實驗目的:

1、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2、能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實驗器材:錐形燒瓶、大燒杯、氣球、冷熱水實驗步驟:

1、在空錐形燒瓶口套上一個氣球。2、把套上氣球的錐形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3、取出錐形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4、分析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套上氣球的錐形燒瓶在室溫里在熱水中在冷水中實驗現象

我們的發現

現象和結論:在熱水中時氣球膨脹起來了,在冷水中時氣球癟下去了,說明氣體會熱脹冷縮。

實驗名稱: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

課題和頁碼:《金屬熱脹冷縮嗎》第36面實驗目的:

1、設計簡單易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2、知道許多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3、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實驗器材: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水槽實驗步驟:

1、演示在常溫下銅球能順利地通過銅環。

2、在酒精燈上加熱銅球,然后把加熱后的銅球放在銅環上,觀察現象。3、將銅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卻,再把冷卻后的銅球套進銅環。4、分析實驗現象,概括結論。

現象和結論:加熱前的銅球能通過銅環,加熱后的銅球不能通過銅環,重新冷卻后的銅球又能通過銅環,說明銅能熱脹冷縮。

實驗名稱: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課題和頁碼:《熱是怎樣傳遞的》第39面實驗目的:

1、熱總會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變較低的一端(物體)。2、能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于熱是怎樣傳導的現象。3、能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實驗器材:鐵絲、火柴棒、蠟、鐵架臺、酒精燈、金屬圓片等實驗記錄單:實驗步驟:

1、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臺上,火柴都向下懸掛。

2、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端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3、分析實驗現象,概括結論。

現象和結論: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

實驗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課題和頁碼:《熱是怎樣傳遞的》第40面實驗目的:

1、進一步知道熱總會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變較低的一端(物體)。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于熱是怎樣傳導的現象。實驗器材:蠟、鐵架臺、酒精燈、金屬圓片實驗步驟:

1、在兩片金屬圓片上涂上蠟并先后固定在鐵架臺上。

2、用酒精燈在第一塊金屬圓片的中心加熱,觀察蠟的融化情況。3、在金屬圓片的邊緣的一個點上加熱,觀察蠟的融化情況。4、用文字或者圖示記錄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在金屬圓片中心加熱時蠟從中心開始先融化,然后逐漸向邊緣融化。在金屬圓片的邊緣的一個點上加熱時蠟從加熱點先開始融化,然后呈扇形狀向金屬圓片的另一側逐漸融化。

實驗名稱:傳熱比賽

課題和頁碼:《傳熱比賽》第42面實驗目的:

1、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2、進行不同材料物體熱傳導性能的比較實驗。3、分析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在生活中的運用。

實驗器材:塑料勺、木勺、鋼勺、熱水,金屬傳熱演示器、酒精燈、火柴、蠟實驗步驟:

1、把塑料勺、木勺、鋼勺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會用手分別感覺手柄的溫度。2、討論實驗現象,聯系生活說說熱的良導體與熱的不良導體在生活中的運用。3、在金屬傳熱演示器上粘上火柴,并用酒精燈加熱這端。4、觀察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有的物體容易導熱,有的物體不容易導熱。不同金屬的傳熱性能不同,傳熱性能銅最快、鋁其次、鐵最慢。

實驗名稱:哪個涼得慢些

課題和頁碼:《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第43面實驗目的:

1、知道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2、研究哪種保溫方法保溫效果較好。

實驗器材:不銹鋼杯、陶瓷杯、塑料杯、熱水、溫度計實驗步驟:

1、在三個杯子中倒入同樣多的相同溫度的熱水。2、用手摸三個杯子的外壁,感受溫度的變化。

3、幾分鐘后推測三杯水的溫度是否一樣,然后用溫度計測量出各自的溫度。4、記錄和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不銹鋼杯

陶瓷杯

塑料杯

我們的發現

手杯子外壁

溫度計測量水溫

現象和結論:剛倒入熱水時用手摸,不銹鋼杯的外壁感覺最燙。幾分鐘后測量,不銹鋼杯中的熱水溫度最低。不銹鋼、陶瓷、塑料的傳熱性能(保溫性能)不同,傳熱性能好的則保溫性能差。

實驗名稱:做保溫杯比賽

課題和頁碼:《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第44面實驗目的:

1、根據熱傳遞的原理設計制作保溫杯。

2、激發設計研究保溫杯的興趣,能不斷進行嘗試和創新。實驗器材:帶蓋杯子、毛巾、塑料泡沫、熱水、溫度計等實驗步驟:

1、在三個同樣的不銹鋼杯中倒入相同溫度同樣數量的熱水,并測量出熱水的溫度。2、一杯不蓋蓋子,一杯蓋上蓋子,一杯蓋上蓋子后在外面包上毛巾。3、10分鐘后同時測量出三個杯子中熱水的溫度。

4、整理分析相關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開始溫度

10分鐘后溫度

降溫多少

我們的發現

無蓋的杯子

杯上加蓋

加蓋、外包毛巾

杯子嵌入泡沫塊中

現象和結論:傳熱性能差的材料保溫性能好。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實驗名稱:用光影來計時

課題和頁碼:《太陽鐘》第53面實驗目的:

1、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2、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與方向的變化。3、討論太陽光影是怎么被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實驗器材:陽光、細木棒、尺、指南針實驗步驟:

1、將一根細木棒豎直插在有陽光的地上。2、測量記錄細木棒的長度和方向。3、每隔一定的時間重復測量一次。4、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時間

細木棒長度

細木棒方向

現象和結論:上午,陽光下的物體影子會越來越短,正午達到最短,下午物體影子又會逐漸變長。一天中陽光下的物體影子方向從西逐漸向北再向東。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方向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慢慢地發生變化。

實驗名稱:滴漏實驗

課題和頁碼:《用水測量時間》第55面實驗目的:

1、初步理解流水為什么能夠用來計時,以及存在的問題。2、記錄100毫升水緩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時間。

3、根據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時間,推測10、50、300毫升的水流完需要的時間。實驗器材:蓋上有小孔的飲料瓶、量筒、鐵架臺、計時器實驗步驟:

1、把一個透明塑料飲料瓶去掉底部,倒過來盛水,在瓶蓋上扎一個小孔,讓水可以從小孔中緩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裝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從瓶子中漏出的水。3、觀察記錄從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重復兩次。4、觀察記錄量筒的水積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時,分別需要的時間。5、觀察記錄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6、分析實驗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

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

量筒水積聚到10毫升需要的時間量筒水積聚到10毫升需要的時間漏完全部300毫升水需要的時間

我們的發現

現象和結論:從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時間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積聚到50毫升的時間比積聚到10毫升所需的時間的5倍還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時間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時間的3倍還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會越來越慢。

實驗名稱:設計制作水鐘

課題和頁碼:《我的水鐘》第56-57面實驗目的:

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簡單工具和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水鐘。

2、經歷思考方案一制定計劃一實施方案一檢驗成果一尋找原因一改進實驗的探究過程。

3、體會到在科學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諧的開展探究是重要的。4、體驗到完成一個科學制作需要不斷重復實驗,在實驗中逐步完善。實驗步驟:

1、討論水鐘設計方案(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是泄水型還是受水型?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

2、制作一個滴漏,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記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3、依水位來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4、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檢測我們的水鐘計時是否比較準確。5、改進水鐘。

實驗器材:飲料瓶、水、剪刀、筆、手表等

現象和結論: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

備注:可以用醫療用的輸液裝置從而讓實驗更準確。

實驗名稱:觀察鐘擺

課題和頁碼:《機械擺鐘》第58面實驗目的:

1、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

2、知道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3、理解重復實驗的意義。實驗器材:擺鐘、秒表實驗步驟:

1、確定單擺怎樣才算是擺動一次。

2、用秒表測擺鐘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3、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次數

現象和結論: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

實驗名稱:觀察我們的擺

課題和頁碼:《機械擺鐘》第59面實驗目的:

1、動手制作一個單擺。

2、觀察和測量在相同時間內擺擺動的次數。.3、發展對計時工具研究的興趣。實驗器材:鐵架臺、線、螺帽、秒表等實驗步驟:

1、利用螺帽和線做一個擺并固定在鐵架臺上。2、讓擺自由擺動,記錄每隔10秒擺動的次數。3、整理記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4、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擺動次數

現象和結論:同一個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相同。不同的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不同。

實驗名稱:觀察我們的擺

課題和頁碼:《機械擺鐘》第59面實驗目的:

1、動手制作一個單擺。

2、觀察和測量在相同時間內擺擺動的次數。.3、發展對計時工具研究的興趣。實驗器材:鐵架臺、線、螺帽、秒表等實驗步驟:

1、利用螺帽和線做一個擺并固定在鐵架臺上。2、讓擺自由擺動,記錄每隔10秒擺動的次數。3、整理記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4、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擺動次數

小學五年級現象和結論:同一個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相同。不同的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不同。

實驗名稱:觀察我們的擺

課題和頁碼:《機械擺鐘》第59面

實驗目的:

1、動手制作一個單擺。

2、觀察和測量在相同時間內擺擺動的次數。.3、發展對計時工具研究的興趣。

實驗器材:鐵架臺、線、螺帽、秒表等實驗步驟:

1、利用螺帽和線做一個擺并固定在鐵架臺上。2、讓擺自由擺動,記錄每隔10秒擺動的次數。3、整理記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4、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擺動次數

現象和結論:同一個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相同。不同的擺,相同時間擺動的次數不同。

實驗名稱:擺錘重量與擺的快慢的研究

課題和頁碼:《擺的研究》第60面實驗目的:

1、知道擺的快慢和擺錘的重量無關。

2、進行改變擺的擺錘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3、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復測量的。實驗器材:鐵架臺、線、螺帽三個、秒表實驗步驟:

1、把細繩固定在掛鉤上,下端掛1個螺帽,讓擺小幅度自由擺動。2、測出用1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3、測出用2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4、測出用3個螺帽做擺錘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5、整理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

原來重量

兩倍重量

三倍重量

我們的發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現象和結論:擺的快慢和擺錘的重量無關。

實驗名稱:擺繩的長短與擺的快慢的研究

課題和頁碼:《擺的研究》第61面實驗目的:

1、知道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2、進行改變擺的擺長對擺的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3、初步意識到精確測量結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復測量的。實驗器材:鐵架臺、線、螺帽、秒表實驗步驟:

1、測出擺繩長是15厘米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2、測出擺繩長是30厘米的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3、分析數據,概括實驗結論。

實驗記錄單:15秒內擺動的次數第一次第二次三次我們的發現原來繩長

兩倍繩長

現象和結論:擺的快慢和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實驗名稱:金屬圓片對擺的快慢的影響

課題和頁碼:《做一個鐘擺》第62-63面實驗目的:

1、知道加金屬圓片會影響擺擺動的速度。金屬圓片在最下端時擺擺動的速度最慢。2、運用測量與比較的方法來研究鐘擺的擺動快慢。

實驗器材:鐵架臺、線、木條、金屬圓片、圖釘、秒表實驗步驟:

1、用長木條做一個擺,然后測出15秒內擺動的次數,重復3次。

2、在長木條的最下端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3、在長木條的中段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4、在長木條的最上端固定一塊金屬圓片,然后測出固定住金屬圓片的擺15秒內擺動的次數。

5、分析實驗數據,概括實驗發現。實驗記錄單:

沒有金屬圓片金屬圓片在最下端金屬圓片在中端金屬圓片在最上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現象和結論:加金屬圓片會影響擺擺動的速度。金屬圓片在最下端時擺擺動的速度最慢。

實驗名稱: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課題和頁碼:《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第64-66面實驗目的:

1、知道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2、制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簡易擺鐘。

實驗器材:卡紙制作的齒輪操縱器、指針、鐘面、擺錘、線等實驗步驟:

1、用我們制作好的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擺錘,組裝一個齒輪操縱器。2、在齒輪中間安裝一個指針和鐘面,標出時間刻度。3、輕輕撥動擺錘,看看“擺鐘”能否自由地運轉起來。4、調整好每個部件的位置,使它們能協調運作。

現象和結論: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擺鐘的幾個部件主要是:齒輪操縱器、擺錘、垂體、齒輪。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實驗名稱: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

課題和頁碼:《晝夜交替現象》第73-74面實驗目的: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并且進行驗證,根據實驗的情況修正自己的解釋。

實驗器材:手電筒、乒乓球等實驗步驟:

1、提出晝夜交替的各種假說。(a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c地球自轉。d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

2、討論晝夜交替的模擬實驗方案。(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用乒乓球模擬地球,在乒乓球上選一個點作為我們的觀察點。)

3、模擬假說a:乒乓球不動,手電筒圍繞著乒乓球轉動。4、模擬假說b:手電筒不動,乒乓球圍繞著手電筒轉動。5、模擬假說c:手電筒不動,乒乓球自己轉動。

6、模擬假說d:手電筒不動,乒乓球自己轉動的同時圍繞手電筒轉動。7、畫出實驗的示意圖來,用箭頭線表示手電筒和乒乓球的運動方式和方向。8、分析和歸納。

實驗記錄單:

內容

實驗示意圖有無晝夜交替

假說a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

假說b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

假說c地球自轉。

假說d

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

假說e

現象和結論: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實驗名稱:擺的方向的研究

課題和頁碼:《證明地球在自轉》第77面

實驗目的:

1、知道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2、通過擺的實驗探究,了解擺的特點,并借此理解“傅科擺”的原理。實驗器材:擺、圓形底盤實驗步驟:

1、用鐵架臺做支架,掛上一個擺。2、將鐵架臺和擺一起放到一個圓底盤上。

3、讓擺前后來回擺動起來,然后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圓底盤,觀察擺擺動的方向是否發生變化。

4、再做一次圓底盤轉動的實驗。

5、記錄實驗現象。交流和討論,概括實驗結論。實驗記錄單:底盤和擺架轉動情況擺擺動方向(第一次)擺擺動方向(第二次)未轉動時

前后來回前后來回緩慢而平穩地轉動90度后

緩慢而平穩地轉動180度后

緩慢而平穩地轉動360度后

我們的結論

現象和結論: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實驗名稱:誰先迎來黎明(模擬實驗)

課題和頁碼:《誰先迎來黎明》第79-80面實驗目的:

1、知道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2、通過生活經驗和體驗活動,理解相對運動,并用來解釋太陽等天體的視運動。.根據天體視運動的方向推導地球自轉的方向。

實驗器材:代表不同地區與太陽的紙片等實驗步驟:

1、觀察地球儀或地圖上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并確認它們的位置關系。2、小組的同學手拉手面朝外圍成一個圓圈模擬“地球”。

3、其中一個同學身上貼上寫有“北京”和“東”的紙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邊的一個同學身上貼上“烏魯木齊”和“西”的紙片,代表“烏魯木齊”。

4、一個同學站在圈外舉一個紅色紙片,代表“太陽”。

5、大家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即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看看“北京”和“烏魯木齊”誰會先見到“太陽”。然后大家再按照由東向西的方向(即順時針方向)慢慢轉動,看看又是誰先看到太陽。

6、總結實驗發現。

現象和結論: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也就不同。按逆時針的方向轉動,北京將先迎來黎明,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烏魯木齊將先迎來黎明。

備注:北京和烏魯木齊相對位置是北京在東。

實驗名稱:認識時差

課題和頁碼:《誰先迎來黎明》第80-81面實驗目的:

1、知道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2、知道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實驗器材:世界時區圖實驗步驟:

1、觀看世界時區圖,說說發現什么。

2、教師介紹時區的知識: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準,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3、由于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或順時針),也就意味著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

4、看時區圖,計算北京和烏魯木齊、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紐約的時間相差幾小時。結論:北京和烏魯木齊的時差是2小時,北京和巴黎時差是7小時、北京和紐約的時差是13小時。

實驗名稱:對北極星“不動”的解釋

課題和頁碼:《北極星不動的秘密》第82-83面實驗目的:

1、結合地球運動的特點,合理解釋北極星為何“不動”。2、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實驗器材:籃球、代表人與北極星的紙片

實驗步驟:

1、用籃球來代表地球,在球上貼幾個小紙片,分別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2、在一面墻上貼一顆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極星”。3、讓球自轉起來并把轉動的中心點對準墻上的星。4、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概括實驗結論。

現象和結論:能看到“北極星”不動,而其他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

實驗名稱:模擬地球公轉實驗

課題和頁碼:《地球在公轉嗎》第84-85面實驗目的:

1、恒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2、在模擬實驗中,觀察并做出恰當描述,結合模擬實驗進行推理。3、意識到對科學現象的解釋需要得到證據的支持和從已知出發進行推理。實驗器材:操場、代表太陽等星球的木竿實驗步驟:

1、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心放一個紅色的圓紙片,代表太陽。2、把兩根木竿分別立在離圓圈遠近不同的地方。

3、在木竿的頂端分別貼上兩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