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說“木葉”學習目標1.學習本文的語言風格——文學性。提高對詩歌意象的比較、辨析、品讀實力。2.了解中國古代詩歌語言富于示意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實力。3.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酷愛。情境任務“東方樹葉”和“東方木葉”同學們會選哪瓶喝(樹葉or木葉)?為什么?“木”與“樹”在概念上差不多,但是給人的感受卻相差很遠。作為飲料的形象,同學們那么突出地鐘愛“樹葉”;作為詩歌的形象,北大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發覺,詩人們卻特別鐘愛“木葉”,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林庚先生是怎么說“木葉”的。課|前|預|習1.作者簡介[生平]林庚(1910—2006),字靜希,祖籍福建閩侯(今屬福州市),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華高校物理系,后轉入中文系,曾參加創辦《文學月刊》。1933年畢業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參加編輯《文學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國學院、北平師范高校等校授中國文學史課程,接著寫詩。這時期是他寫自由詩的時代。1935年以后對詩的形式有進一步的追求,從現代生活、語言的節奏與民族詩歌發展的規律中探究新的格律體詩。“七七”事變后,赴廈門高校任教。1947年北歸任燕京高校中文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聯理事、《文學遺產》編委,始終擔當北京高校中文系教授,對于新詩的形式、中國古典詩詞有獨到的探討。他提出的最聞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作品]《夜》(詩集)、《春野與窗》(詩集)、《北平情歌》(詩集)、《中國文學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探討》《詩人李白》《天問論箋》《唐詩綜論》。[評價]中國作家、詩人、古典文學探討學者。2.文題解讀“說”是一種文體。“說”就是“談談”的意思,以記敘、爭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寫法較敏捷。“說‘木葉’”就是談談古代詩歌中的“木葉”這個詞,這個形象。3.背景探尋新詩的創作曾經驗了20世紀30年頭的輝煌,但當代詩壇卻呈現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說“當代詩歌的路子不對……詩歌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詩化的語言、精練的語言,它須要從日常的生活語言中不斷進行提煉,既不能脫離生活語言,又要超越生活語言”。他寫的《說“木葉”》,正是通過對古代詩歌中“木”字的藝術象征的闡釋,說明詩歌語言的示意性特點的。夯|實|基|礎1.音形識記(1)讀準字音裊裊(niǎo) 灼灼(zhuó)亭皋(ɡāo) 柳惲(yùn)寒砧(zhēn) 涔(cén)陽萬應錠(dìnɡ) 言筌(quán)(2)辨明字形eq\b\lc\{\rc\(\a\vs4\al\co1(jú(橘)頌,詭jué(譎),yù(鷸)蚌相爭)) eq\b\lc\{\rc\(\a\vs4\al\co1(征shù(戍),壬xū(戌),wù(戊)申))eq\b\lc\{\rc\(\a\vs4\al\co1(chénɡ(澄)江,chénɡ(橙)子,dēnɡ(蹬)踏)) eq\b\lc\{\rc\(\a\vs4\al\co1(yuán(緣)故,鳥huì(喙),chuán(椽)子))2.辨析詞語傳頌·傳誦傳頌輾轉傳布頌揚側重于頌揚,多用于事跡、名聲等傳誦輾轉傳布誦讀側重于誦讀,多用于詩詞、文章等鐘愛—酷愛辨析:都是動詞,都指“特別愛”,但二者對象不同。“鐘愛”用于人和事物,“酷愛”用于愛好、行為。流傳·留傳釋義不同點相同點流傳傳下來或傳播開側重的是一種自然形態,是依靠傳的對象自身的生命力和輻射力,產生跨時空的影響;較為寬泛,偏于精神層面都有“傳下去”的意思留傳遺留下來傳給后代多帶有主觀色調,有時甚至是當事人刻意要把某些東西保存下來并傳遞下去;多指具體事物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熟能生巧游刃有余嫻熟了就能產生巧方法,或找出竅門形容做事嫻熟,輕而易舉點撥:“熟能生巧”偏重于“生巧”,指具有了技巧性;“游刃有余”偏重于“有余”,指解決問題毫不費勁3.識記成語一言難盡:用一句話難以說清晰,形容事情曲折困難。不落于言筌:多作“不落言筌”。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沒有刻意地用華麗詞藻和修辭手法修飾文章,卻給人很好、出彩、舒適、清爽的感覺。4.即時練習(1)從下列各句后面供應的詞語中選擇一個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處。①宏大的抗疫精神須要一代代人_傳頌__,烈士的故事須要一代代人訴說,人民警察的薪薪之火也須要一代代人傳承。(傳頌·傳誦)②為什么非洲民族這么_酷愛__佩戴首飾呢?傳統的非洲首飾為什么具有長久的魅力?根本緣由是非洲傳統首飾蘊含深刻的文化精神。(酷愛·鐘愛)③一張1934年11月紅軍經過汝城延壽時給當地農夫打的借據留傳下來,保藏在汝城縣檔案館,那段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也必將恒久_流傳__下去。(流傳·留傳)④假如真的是簡潔的“_熟能生巧__”的話,成為書法家這件事反倒變得簡潔了,埋頭多練就是了,但從諸多大家習字的經驗看,絕非多練那么簡潔。(熟能生巧·游刃有余)(2)推斷下列各句中成語運用正誤,錯誤的說明緣由。①從2024年9月起先接手這個貧困村的扶貧工作,至今也有一年多了,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一言難盡,感慨頗多。(√)②該國在超音速武器的探討方面全球領先,然而其他一些國家也不落于言筌。(×。“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語境中指其他一些國家也不甘落后,成語不符合語境。)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又叫“文藝評論”,既指運用肯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探討活動,又指反映這種探討成果的一種文學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以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還要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提高讀者的藝術觀賞實力,培育讀者健康的藝術情趣。文學評論必需對作品有總的評價,并且對這個評價有一個論證過程。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任務活動一整體把握,理清結構思索:閱讀全文,概括內容,繪制結構圖。明確:eq\x(\a\al(說,“木葉”))eq\b\lc\{\rc\(\a\vs4\al\co1(\x(\a\al(“木葉”成為詩,人鐘愛的形象))\b\lc\{\rc\(\a\vs4\al\co1(\x(詩人們鐘愛用“木葉”),\x(古詩很少用“樹葉”),\x(“木葉”“樹葉”不同))),\x(\a\al(“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及緣由))\b\lc\{\rc\(\a\vs4\al\co1(\x(\a\al(第一個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示意性))),\x(\a\al(其次個特征:微黃、,有干燥感(顏色性))))),\x(\a\al(小結:“木葉”,“樹葉”的異同))\b\lc\{\rc\(\a\vs4\al\co1(\x(概念上:相去無幾),\x(藝術形象:一字千金)))))任務活動二披文入情,沿波探源思索1: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很少見到“樹葉”這個詞匯?(請結合有關段落,用文中語句整合、概括回答)明確:“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樹”和“葉”之間有太多的一樣,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因為古代詩人文字洗練,又習于用單字。思索2: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木葉”與“落木”的區分。詞語區分“樹葉”與“木葉”①“落葉”與“落木”②“木葉”與“落木”③明確:①“樹”與“葉”都有繁密、潮濕的意味,合起來并不比單用意蘊豐富。“木”與“葉”則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葉”示意落葉的微黃、干燥,傳遞出疏朗的清秋的氣息。②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落葉”還更顯得空闊,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③“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凄清。思索3:從林庚先生的觀點看,“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有什么獨特的審美意味?《說“木葉”》是怎樣說明這一意味的?明確:(1)“木葉”是秋風中飄舞的透些微黃顏色的葉子。這是由“木”的藝術特征確定的,“木”不但示意著落葉,而且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2)課文采納了舉例說明、比較說明的方法:曹植詩中的“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是碧綠松軟的葉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窸窣飄舞透些微黃的葉子,二者的顏色、質感、密度、動感均有差別。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飄舞之意,而且顏色濕黃而非枯黃。“木葉”是風中飄舞的黃葉,屬于風而不屬于雨,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思索4:結合課文內容,依據示例,賞析下列詩句中“木葉”意象的作用。詩句賞析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描繪了萬木落葉飄飛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①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②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③明確:①以“木葉”“江波”“云”“山”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生發出濃重的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②“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與洞庭水浩蕩的水紋相像,極其委婉地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③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的枯葉,引發了詩中主子公對遠在邊關的丈夫的思念。思索5: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中國詩歌語言的基本特質是什么?明確:本文不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寫“木葉”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示意性的特點。這種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經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神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相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氣,把這些潛在的力氣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作者是以“木葉”為例,探究詩歌語言的感染性和啟發性。中國詩歌語言的基本特質,就是留意語言的示意性,追求含蓄不盡。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賜予讀者的示意、啟發則是無盡的。“作詩最忌太直、太露;讀詩最忌太滯、太鑿。一覽而盡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拘守章句的讀者也不是真正的鑒賞家”。(袁行霈《言意與形神》)我們在鑒賞詩歌時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微妙味道。思索6:本文所談詩歌的“示意性”對我們觀賞詩歌有什么啟示?明確:本文談到“這示意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所謂“概念中的意義”,大約是指在字典、辭典上可以查到的詞語的意思。有人稱之為言內義,它明白確定。而作為概念的影子的示意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義,如象征義、深層義、言外義等,這樣的意義是不確定的、有彈性的,是要依據上下文、整首詩來表達或理解的。在詩歌鑒賞中,不僅要玩味語言的言內義,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義,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鑒賞詩歌的旨趣。中國詩歌語言的特點,就是留意語言的示意性,追求含蓄不盡。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賜予讀者的示意、啟發則是無盡的。我們鑒賞詩歌,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為語言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微妙味道。思索7:課文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示意性’”,你認為如何?明確:把標題定為“說‘木葉’”,就可以把古詩中的意象“木葉”作為論題,圍繞它綻開全文。作者先解除古代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探尋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蘊含落葉的因素,最終從中得出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問題,并加以闡發。這樣處理,從現象談到本質,從個別談到一般,從具體談到抽象,既深化淺出地闡發了理論,又易于為廣闊讀者所接受。假如把題目定為“談談詩歌語言的‘示意性’”,也無不行,但那勢必是另一種行文思路,或許是擺起架子大講理論,不大簡潔寫得深化淺出。思索8:《說“木葉”》是怎樣進行比較分析的?明確:文章一個重要特征是采納比較分析的方法,引領讀者一起進入“樹葉”與“木葉”的不同意境,品嘗“木葉”的形象魅力。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采納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相識到理性相識的思維模式。先由詩句總結“木葉”出現的場合,再由此深化到詩歌語言的示意性問題。由于作者緊扣詩句,并對詩句意境進行想象挖掘,使讀者也一同進入詩歌鑒賞的境界,自然學會品嘗詩歌的內部和外部語言。思索9:林庚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明確:一是作引子,引出爭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整文氣,更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思索10:概括本文的中心內容。明確:作者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從而闡發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示意性這一特質。任務活動三探究技巧,學以致用思索:本文在寫作方面主要的特色是什么?明確:妙用古詩詞,文章炫風采作者圍繞“木葉”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詩歌,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精要的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了詩歌語言示意性的特質。作者不僅深諳詩歌的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很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增加了文化內涵,讀之賞心悅目,使我們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會。運用古詩詞技巧附:運用古詩詞“五技巧”(1)巧借古詩文擬題。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高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詩句擬題有兩種方式:一是干脆引用,如福建考生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中的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二是化用詩句,如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化用了項羽《垓下歌》中的語句,化腐朽為奇妙,讓人耳目一新。(2)妙引古詩文名句開篇。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如下面文章的開頭:閑逛于秋日落葉緩緩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哀痛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當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后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3)巧用古詩詞結尾升華。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深思,回味無窮。如下面文章的結尾:“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間如電般消逝,或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或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多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三處引用均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蘊深遠,辯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美麗有力的“豹尾”。(4)巧借古詩文點題、過渡。這種語段的構成主要是連用古詩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總提句或總結句。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是戀情的思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親情的思念;“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家鄉來,應知家鄉事”,是鄉情的思念!連用古詩文名句形成排比,既總結,又引出下文。(5)連用古詩詞刻畫亮點段。引用古詩文名句時可單用,也可連用。尤其是連用,可構成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精彩語段。如:孤獨是什么?曾經,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許,孤獨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經,有李后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孤獨梧桐深院鎖清秋”,或許,孤獨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經,有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許,孤獨就是芳草照舊,天際照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孤獨究竟是什么?我無法回答。上文所選語段連用三句古詩詞名句,讓“孤獨”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使文章底蘊厚實,充溢高雅蘊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任務活動四比較閱讀,拓展延長《說“木葉”》的辨與析材料一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指出“落葉”與“木葉”在詩歌語言的示意性上是有相同之處的:“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有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但這不代表“木葉”意象就可以取代“落葉”。“落葉”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示意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一、“落葉”是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中,但更多的狀況是委頓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顧況《游子吟》)這里寫“落葉”仿佛綿綿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讓人如見葉落之形,似聞風行之聲,雖是空中之葉,卻完全不包含樹木的形象。“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這里的“落葉”明顯是覆蓋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蓋了人的行跡。而歷代的詩人,也仿佛都特殊寵愛地面上的落葉: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桑》)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無可《秋寄從兄賈島》)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秋風詞》)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或許地點不同,但秋天的“落葉”都是鋪陳于地的。我們再看看課文中引用的寫“木葉”的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陸厥《臨江王節士歌》)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木葉”后的動詞,經常是“下”,有時是“脫”,這些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它是飄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搖動,猶如洞庭湖的波浪呢。由此我們可以總結:“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的秋葉。“木葉”造成的聯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經常是鋪陳在地面上的。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建出不同的詩歌意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因為“木”這個字的示意和“下”這個字的提示,整棵樹的形象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疏朗、蕭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而“落葉”,沒有肅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它們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示意:枯萎,飄舞,無所歸依。所以,那些寫落葉的詩句,經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者的孤寂,或者明珠暗投者的愁悶。唐朝大詩人顧況的《游子吟》里有落葉:“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游子漂泊,豈不正似落葉無根?假如加入“木”的意象,因為“木”示意的沉穩、堅實,“葉”的漂泊無依將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將大打折扣。白居易的《長恨歌》里也有落葉:“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唐玄宗痛失所愛,遲暮帝王的那份蒼老、孤寂、凄涼,也在滿階落葉之中了,此處也不能有“木”的堅毅挺立,只能有“葉”的孤苦無依。李白的《秋風詞》里也有落葉:“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落葉在風中聚合又揚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正反映著抒情主子公相思而不得見的輾轉難安;若用“木葉”的話,因“木”對大地的堅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詩境的。不必再舉了,“飄舞”“客心”“故國”“零落”“無復歸”這些詞語,都在印證著“落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歌境界。概括言之,“木葉”創建的是寬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厚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什么不能寫成“無邊落葉蕭蕭下”,正因為杜甫本要創建出一派闊大蒼涼,“落木蕭蕭”對“長江滾滾”,才構成了統一的詩歌境界。作為詩歌形象,“木葉”和“落葉”沒有凹凸上下之分,各領風騷,各成佳境。(節選自張彥金《莫道“落葉”是尋常》)材料二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事實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簡潔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示意性”云云,我看就不肯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喬木生夏涼。(韋應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晝陰靜。(韋應物《夏景園廬》)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出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示意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密的景象,每一句中好像都有綠化之美,肯定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經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示意著落葉的原因。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牽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特別沖突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假如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午陰嘉木清圓”,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肯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假如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假如要改,我看是不妥當的。尤其是韋應物的“喬木生夏涼”,杜甫的“山木盡亞洪濤風”,若改為“喬樹生夏涼”“山樹盡亞洪濤風”,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山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當用“木”的地方,必需用“木”字,應當用“樹”的地方,必需用“樹”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樣死板,至于說“木”的潛在的形象經常影響我們會更多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這是很不實際的想法。“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說法。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緣由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有關,和音節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假如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論就肯定會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當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特別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形象是要依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選自陳友琴《溫故集》)思索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觀點。明確:材料一:①“木葉”“落葉”是兩種不同的詩歌形象,“木葉”經常脫離樹木,而飄舞在空中;“落葉”僅僅指秋葉本身,且鋪陳于地。②“木葉”“落葉”創建不同的詩歌意境,“落葉”表達漂泊、零落、孤苦之類的深厚情感,“木葉”創建的是寬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材料二:①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對“木”這個意象的解析事實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因為有些含“木”的詩句還給人郁郁蒼蒼和蔭濃茂密的景象的感覺。②“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大約只是有時不同,其緣由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音節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有關。思索2:簡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結構上的異同。明確:(1)同:都是先提出觀點,后再舉例分析。(2)不同:材料一采納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的觀點,然后從詩歌形象、詩歌境界兩個層面分析“落葉”“木葉”的不同之處,最終總結兩者沒有高下之分;材料二采納的是總分結構,先提出林庚對“木”的解析事實上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觀點,然后從“木”的示意性和聯想的不切實際、用詞的約定俗成、音韻等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最終沒有總結。素|材|積|累1.課內素材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使人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人說。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學素養與豐富的想象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他的這種文學探討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適用話題】細心與發覺嚴謹治學深閱讀較真等2.課外素材素材1人格魅力林庚身上有著中國學問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寶。這筆精神財寶近20年來始終隱居在北京高校燕南園里。這位曾經的北平現代派詩人、后來的古典文學探討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學和布衣感。他推崇“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的骨氣。他并不顯赫,社會上的人或許并不知道他是誰,然而學生卻恒久牢記。錢理群說,這是作為一個老師,可以得到的最高評價。【適用話題】人格文學布衣骨氣名聲素材2林庚的玩具一次,張鳴去探望林庚,請教學問。兩人正高談闊論,突然屋里響起一陣洪亮的雞叫,隨后鑼鼓聲大響。張鳴大吃一驚,不知所措。林庚見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來那是兒孫們送給這位年過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說話聲音過大,就會自動發出聲響。這是林庚特別寵愛的玩具。林庚還寵愛孩子們送給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掛在窗前,只要一碰,兩個玩偶便手腳亂動。他還酷愛風箏,常到學校圍墻外的空地放風箏。【適用話題】保持童心保持歡樂人|物|速|寫林庚:熱鬧時代里的隱退者張偉假如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體報道,林庚好像已被人們遺忘了。今年中秋節的前兩天,這位97歲的老人在睡夢中辭世,人們這才又記起早年與吳組緗、李長之、季羨林并稱“清華四劍客”,后來又與吳組緗、王瑤、季鎮淮并稱“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曾告知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要去接觸林庚,探望林庚,因為這位老人有著故去的學問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寶。這筆精神財寶近20年來始終隱居在北京高校燕南園里。上世紀80年頭林庚從北大退休,便始終居住在這里。學生們從門口間或路過,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靜坐在藤椅上,他的側影清癯而安詳。這些學生再也聽不到林庚講課了。據聽過課的人們回憶,林庚講課,有時身著白襯衣,吊帶西褲,有時身著絲綢長衫。他腰板挺直,始終昂著頭,大多時間垂著雙手,平緩地講著,講到會心關鍵處,會舉起右手,輔以一個有力的手勢,他從不用講稿,間或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萬籟俱寂,仿佛連“停頓的片刻也顯得意味深長”。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為他支配了一堂“告辭課”。盡管從1933年在清華高校給朱自清當助教起先,林庚已經執教半個世紀,但他的講課題目還是幾經更換才定下,講課內容也斟酌一再,教案足足打算了一個多月。這一課,講的是“什么是詩”。講課那天,他穿一身經過細心設計的黃色衣服,配黃皮鞋,頭發一絲不亂。照錢理群的說法,“美得一上臺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講來,滔滔不絕。但是,課后當錢理群送他回家,他一進門便倒下,大病一場。晚年,燕南園里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經少問世事,不接受媒體訪問,淡出公眾視野,甚至,連那些從他門口路過的學生,有些也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經完全從先生的心里消逝。”張鳴說。隱居中的林庚,只有在有人請他為學生講課時絕不推辭。“對學生,對年輕人,林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感情和期盼。”張鳴說。在他那間20多年毫無改變、簡樸陳舊的客廳里,他面對來訪的學生,很簡潔激烈起來。陽光從東、南、西三面的窗戶里灑進來,學生們“坐在他面前,甚至連仰慕的心都很難產生,他實在太隨和,太真誠”。學生袁行霈回憶,他從不對學生耳提面命,疾言厲色,也不愿當面表揚,或者說些慣常的客套話。學生去探望他時,他起身迎接。離開時,又總是要送出大門,說聲“感謝”。這位曾經的北平現代派詩人、后來的古典文學探討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學”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權貴面前低頭、“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塵埃。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的骨氣。他的學生袁行霈至今記得先生的一句話:“人走路要昂著頭,我一生都是昂著頭的。”不過,“文革”中林庚曾被選調入“兩校寫作小組”。這段歷史,成為有人指責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錢理群向記者轉述,在一次為一本古書做注的探討會上,江青曾送給林庚一枝花,托他“轉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過花,順手放在桌上,沒有任何受寵若驚的表情。“這至少說明林庚先生的看法。他是溫柔的,他不是激烈抗拒型的文人,這與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對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晰。”錢理群說。他認為,此前和此后,林庚與政治,再無半點瓜葛,可以作為一個證明。而林庚晚年的隱居,被錢理群看作“從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勝利的。”錢理群評論,“相比一些在世時被推上高位,被別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結局是最美的。”“他并不顯赫,社會上的人或許并不知道他是誰,然而學生卻恒久牢記。”錢理群說,這是作為一個老師,可以得到的最高評價。(選自《民國那些人》,有刪節)【點評】作為一個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林庚始終從事古典文學探討,用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古典文學。他愛國,崇尚自由,思想獨立。他專注、執著于自己的事業。他能于逆境中從容,具有詩性和理性交互滲透的特性。本文較好表現了一位民國文人的形象。學|以|致|用妙用古詩文在《說“木葉”》一文中,作者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大量實例,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精要地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了詩歌語言示意性的特質。作者不僅深諳詩歌的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很多有關“木葉”的古詩名句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增加了文化內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受到美的熏陶。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請以“孤獨”為話題,寫一段文字,文中要留意引用古詩詞名句。(200字為宜)答案:【示例】孤獨是什么?曾幾何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許,孤獨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吊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李后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孤獨梧桐深院鎖清秋”,或許,孤獨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或許,孤獨就是芳草照舊,天際照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但我還是不能確定,于是,我又問月亮,孤獨是什么?廣寒宮的嫦娥告知我,孤獨是“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聚|焦|高|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考點鏈接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某一事物的全部性質及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是該事物的屬性。其中,為該事物所特有并對該事物有確定意義的屬性,是本質屬性。論述類、說明類文章都是圍繞概念綻開的。精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閱讀該類文章的關鍵,也是高考論述類、說明類文章考查的重點。所謂“重要概念”,就是指含義豐富深刻,能夠蘊涵文章主題思想,能夠體現作者觀點看法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點:①依據上下文推斷含義深刻的概念;②依據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語境義;③依據作者的觀點理解重要概念的隱含義。命題示范題干要求審題重點(2024·新高考Ⅰ卷)4.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運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題干中有對某詞語、短語等重要概念理解的要求真題在線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覺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養分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志向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聞:印加人特別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覺了一個令人擔心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紐約時報》援引探討報告稱,藜麥種植區的兒童養分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困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起先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很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看法。終歸,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很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困的地區。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覺,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夫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始終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說明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為了解藜麥的種植狀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國外需求肯定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夫特別興奮,全部想吃藜麥的人仍舊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說明白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最終起先敬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了。”玻利維亞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建筑電氣消防系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系統與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現代儀器分析測試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音樂教學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圖形圖像軟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計算機輔助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商業智能數據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信息建模(BM)技術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伊春職業學院《機械數字化輔助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房屋外立面改造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商品房交房驗收項目表格
- TSG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 TSG G7002-2015
- 中小學文言文閱讀詳解基礎篇 56:《齊人攫金》
- 第十五屆運動會場館醫療保障工作方案
- 崗位風險辨識及風險辨識結果、風險控制措施培訓記錄
- 淺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 印染廠染色車間操作手冊培訓教材
- 《學弈》優質課教學課件
- 教學課件:《國際金融》
- 貴州版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下冊-教學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