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新教材適用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學案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時空坐標單元主線早期食物生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由獲得食物走向生產食物,農業、畜牧業出現,這變更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文明的出現;在農業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大谷類植物區,推動了不同文明的發展。近代物種溝通:新航路開拓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不同地區的食物物種溝通,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豐富了食物的種類,也變更了生態環境?,F代食品生產: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食物生產、儲備技術的進步,為消退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平安創建了條件。同時,隨著食品生產和加工新技術的推廣,食品平安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程標準了解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問題導引1.人類早期采集和漁獵的特點。(史料實證)2.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的表現。(史料實證)3.農業出現的意義。(歷史說明)4.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表現。(史料實證)5.生產關系變更的表現。(唯物史觀)歷史時空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采集和漁獵(1)時間:遠古時期。(2)特點①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②工具:用_木、骨和石__等材料制作工具。③生活:在確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_遷徙__的生活;用_火__取暖、燒烤食物。④_女性__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們供應了大部分食物。2.農耕和畜牧(1)時間:大約_1萬__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2)表現農耕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①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_小麥__、_大麥__的原產地②東亞:黃河中上游是_粟__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_水稻__③中美洲:是_玉米、甘薯__等作物的原產地畜牧背景:畜牧是在_狩獵__的基礎上,隨著農耕和_定居生活__的出現而產生的表現:①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_綿羊__和山羊;②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已經飼養_豬__和狗;③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_駱馬__(3)農業出現的意義①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_第一次革命__。a.人類起先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_食物生產者__。b.人類生產自己須要的產品,初步變更了純粹依靠_自然資源__的狀況。c.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_人口的增長__。②促進了_生活__和生產方式的變更。a.人類從遷徙過渡到_定居__,并漸漸形成_聚落__。b.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特地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_手工業__勞動。c.原始_音樂__、文學和_宗教__因為精神生活的須要而產生。③推動了_科學技術__的發展。a.人類很早就相識到天文學問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_天文歷法__獲得較快發展。b._數學__和其他相關學科也漸漸發展起來。思索: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更?提示:人與自然關系的變更,體現為從攫取經濟轉變為生產經濟,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生產自己須要的產品,變更了純粹依靠自然資源的狀況。食物結構的變更,體現為除了采集植物果實和獵取動物之外,人類起先食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和畜養的動物。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生產方式的變更,主要是由原來流淌的采集狩獵轉變為相對固定在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經濟形態上,農業的產生變更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謀生方式,經濟門類逐步產生,不同經濟門類的生產方式也起先出現。社會組織方面,農業的出現使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從最初搭建臨時窩棚演化為建立長期的居處,并逐步形成聚落。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特地從事制陶、采礦等手工業勞動。食物生產也為一部分人從事原始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宗教活動供應了物質基礎。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文明的興起(1)表現:形成以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_古巴比倫__文明、_古埃及__文明、_古印度__文明和_古代中國__文明。(2)措施:修建水利工程,統治者都將澆灌系統的開鑿、疏浚、維護作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1)古巴比倫王國和古埃及①食物:種植_大麥__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②生產與生活古巴比倫王國_王室__和神廟擁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_商人__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_佃戶__;《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的租賃對象特別廣泛古埃及土地主要由_王室__和神廟占有;以_尼羅河__為中心的農業體系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①食物:主要分為北方_粟麥__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②生產與生活商和西周時期土地駕馭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_集體耕作__戰國以后a._鐵犁牛耕__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b.在土地上耕作的農夫,以_家庭__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c.每家每戶在耕作之余,還通過_家庭手工業__等途徑補貼家用d.秦以后統治者推行_重農抑商__政策e.國家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如秦國的都江堰、西漢的龍首渠等秦漢到隋唐時期漸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_精耕細作__的農業技術體系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系(1)含義: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是在確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主要表現:獨創、創新農業生產工具;改進耕作技術;興修農田水利;重視農時;總結推廣農業閱歷。(3)古希臘、羅馬①古希臘A.農業和手工業:古希臘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實行谷物與_蔬菜__輪作,在地力較差、不適于種糧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園,種植葡萄和_橄欖__,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B.運用奴隸勞動:在古希臘城邦中,只有_公民__才能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運用奴隸勞動的現象特別普遍。②古羅馬A.以_谷物__生產為主,同時種植_橄欖__和葡萄。B.古羅馬在很長時期內實行土地_國有__,人們以_家庭__為單位進行生產。隨著折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小農卻漸漸破產。古希臘經濟與古羅馬經濟的相同點古希臘經濟與古羅馬經濟相比,都是奴隸制經濟;都是以農業為基礎且農業形成確定的地域分工;都有多種地產和經營方式;手工業和商業都發達,對外貿易旺盛;被折服土地上的經濟慢慢超過本土。(4)古代美洲①食物: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_甘薯__、馬鈴薯。②生產與生活: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_貴族__私有的部格外,還有_村社__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的主子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運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_收回__。三、生產關系的變更1.男女地位變更農業產生以后,男子起先在生產中占據_主導__地位;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漸漸退居_從屬__地位。2.貧富分化出現生產力的發展,使產品有了_剩余__。氏族部落的首領利用職務便利,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_私有財產__。氏族內部出現了_貧富分化__。3.階級差別產生在領導氏族部落對外交戰的過程中,軍事首領的地位日益上升,個人權力也不斷加強。為了生產更多的剩余產品,人們往往不再殺死斗爭中的俘虜,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這樣,在氏族社會中,就有了_自由民__和奴隸的差別。4.國家誕生(1)階級產生: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_階級__產生了。(2)國家產生:為了調整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須要有一個_強制機關__,國家應運而生。(3)評價:國家是_階級沖突__不行調和的產物。國家與氏族社會的區分(1)國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來劃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血緣關系來劃分的。(2)國家對社會的管理,已不再實行原始的民主,而是運用強制性的公共權力,包括軍隊、警察、監獄等“暴力機器”。

主題一從采集經濟到農耕經濟的發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史料一舊石器時代……他們仍像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獲小動物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多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由于他們依靠大自然,所以就為大自然所支配。為了追獵動物、找尋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常常過著流淌的生活?!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探究1:依據史料一,概括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緣由。提示1:生活狀況:靠采集和漁獵為生,過群居生活,不斷遷徙。根本緣由:社會生產力低下。史料二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特別深遠的意義。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變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標記著人類對自然界相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起先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視察,積累閱歷,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學問,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相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更,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漸漸轉為定居生活。……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建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寶?!幾詤怯阝?、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探究2:史料二中農業革命發生的根本緣由是什么?依據史料二和所學學問,說明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的深遠意義。提示2:根本緣由:生產力的發展。意義: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更;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就卣埂吭嫁r業的基本特征和意義(1)基本特征①生產工具簡潔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納刀耕火種。③主要從事簡潔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須要。(2)意義①原始農業出現后,變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從一小塊土地上獲得的食物,和在較大土地上采集狩獵獲得的一樣多。人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有關生物繁殖的學問,依靠自己的勞動來增殖自然產品,從而找到了比較穩定牢靠的衣食來源。②農業出現后很快成為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部門。③由于農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可以生產出除滿意生產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糧食,貧富分化和階級產生,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工,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傊?,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礎。主題二中西方農業結構的不同特點及影響(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說明)史料三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比較稀有,而到了人口起先變得稠密到足以給土地產生壓力的時候,美洲、非洲和澳洲大陸都放開了大門供人們移居。西方實行農牧結合的方式,耕地和牧場分開,耕地以外是牧場,后來牧場部分被開墾出來。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種植業和畜牧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一樣。據專家估計,飼養羊群須要的勞動力比種植谷物要少80%。因此,它不會很快促使人口增殖到人多地狹的程度。歐洲古代社會的農業結構是農牧兼營、以牧為主,這一結構既不會快速帶來人口壓力,也不會因物質匱乏而導致人口稀有、勞動力不足,其人地關系處于一個特別合理的狀況?!幾孕焱掇r業起源和傳播對中西早期文明發展影響的比較探討》探究3:依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歐洲農業結構的特點并加以簡要評析。提示3:特點:農牧兼營,以牧為主。評析:這種農業結構不會引起人口快速增長,不易因物質匱乏而導致勞動力不足,確定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史料四不同的農業結構對東西方的飲食方式和農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東西方農業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在各具特色的農業道路中,中國傳統農業雖然精耕細作、多糞肥田、高產豐收,但是農桑結合、糧棉并作的農業結構自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與農牧并存的西方農業結構相比,耕地不足、勞動力不足、畜力不足和肥力不足等問題特別突出。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制約著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僅從農業所要解決的食物問題而言,農桑結合的結果卻是食物,特殊是肉食的缺乏。西方畜牧業的發展,不僅供應大量的畜力而且還可以供應相當數量的肉食和乳品,畜牧業在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與之不同,中國畜牧業在農業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幾詮堘纺曛骶帯秱鹘y文化與現代化》等探究4:依據史料四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中國農業結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示4:特點:農桑結合,糧棉并作。問題:耕地不足,勞動力不足,畜力不足和肥力不足。【拓展】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對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影響項目自然地理環境食物生產社會生活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供應了足夠的水源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王室和神廟擁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漢謨拉比法典》規定的租賃對象特別廣泛尼羅河流域干旱,但尼羅河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古代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特殊是早期黃河流域植被茂密,氣候相宜,同時黃土也是一種比較適合耕種的土壤漸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土地制度經驗了由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到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經營方式為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重農抑商政策推行;農業科技推廣古希臘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大麥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種植葡萄和橄欖只有城邦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農業中運用奴隸勞動的現象特別普遍。斯巴達人將折服的希洛人全部變為奴隸,讓他們擔當全部農業勞動古羅馬雨水豐沛、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山間草場也適于畜牧;多山的地勢使可耕地面積比較少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土地制度由國有到私有,經營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小農漸漸破產1.(2024·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確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化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稗r”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D)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解析:據本題材料“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納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潔農事活動的農業。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運用,耒耜和鋤钁是當時的主要農具,“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D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解除A項;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最為主要的工具是石頭工具和草繩木叉等,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解除B項;“農”字的創制是原始農業發展的結果,談不上“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解除C項。2.(2024·許昌)公元前9000年,在今日的伊拉克北部地區,人們已起先種植麥類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等;中國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馬鈴薯、玉米、西紅柿等。這反映出(A)A.人類文明的多元化B.原始人類大都定居生活C.人們食物種類豐富D.歐洲農業相對較為落后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西亞地區種植小麥、大麥,中國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馬鈴薯、玉米、西紅柿等,體現了不同地區擁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多元化,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原始人類大都定居生活,解除B項;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食物種類單一,解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歐洲農業發展的狀況,得不出歐洲農業相對較為落后的結論,解除D項。3.(2024·濰坊)如圖是法國三友洞里的“巫師”巖畫,是描繪巫師的最早的畫。畫上畫的是一個男子,身披鹿皮,頭頂一對牡鹿角,臉像貓頭鷹,長著兩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還拖著一條馬尾巴。這幅畫表明(C)A.人類已產生原始宗教儀式B.法國最早出現人類關于巫師的記載C.巫師懇求動物神靈的保佑D.信仰動物圖騰能確保食物來源豐富解析:材料“巖畫,是描繪巫師的最早的畫。畫上畫的是一個男子,身披鹿皮,頭頂一對牡鹿角,臉像貓頭鷹,長著兩只狼耳朵,上肢似熊臂,還拖著一條馬尾巴”體現了人與神的關系,C項正確;畫與宗教儀式無關,解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是最早,解除B項;D項說法錯誤,解除。4.約在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豌豆等農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時代農業和農村的遺址,時間為8500多年前。這說明(A)A.西亞是重要的農業發源地B.伊拉克北部是小麥原產地C.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產者D.耶利哥擁有最早農業遺址解析:材料“約在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豌豆等農作物”說明西亞地區是重要的農業發源地,A項正確;小麥的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解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產者的說法,解除C項;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區,無法得出最早的結論,解除D項。5.(2024·全國新課標卷·24)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C)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運用解析:據本題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更,引發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促使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氏族墓地的出現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與材料內容不符,解除A項;農業及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條件,推動了男子和婦女在農業生產中地位的分化,解除B項;漢字的產生首先是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文字的運用不是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主要表現,解除D項。6.(2024·全國乙卷·2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