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_第1頁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_第2頁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_第3頁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_第4頁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知識手冊

第1課時運動和位置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物體有靜止和運動兩種狀態。

(2)可以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

2.探究目標

(1)判斷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2)借助方向盤、軟尺等工具,測定和表述某個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二、知識梳理

1.我們把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叫運動。

2.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的標準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有發生變

化,我們判斷它是運動的,這一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我們判斷它是靜止的。在說明一個物體的位置時,必須選好參照物。如:

和道路旁的樹木相比,公交車站牌是靜止的,公交車是運動的。

3.在生活中,我們利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兩個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一般用

東_、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

個方位詞來描述方向。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描述物體的位置。

(2)探究問題:怎樣準確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呢?

(3)實驗材料:方向盤、軟尺等。

(4)實驗步驟:

①兩人靜止不動,分別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

②一人站在方向盤中心靜止不動,一人運動起來,多次改變位置,用方向和距離

來描述位置。

(5)實驗現象:

小女孩在方向盤中心的東北方向約150厘米處。

(6)實驗結論:

利用方向盤和軟尺,描述自己在另一位同學的方向和距

離,從而準確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2.指點迷津

參照物必須是靜止的嗎?

…一…一參照物可以是運動的也可以是靜止的,它是在實驗前假定為靜止的物體。選

擇的參照物不同,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一般也不同。如:…在行駛的汽車中,

如果以車身為參照物,乘客是靜止的;如果以地面作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

第2課時各種各樣的運動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2.探究目標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二、知識梳理

1.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

2.物體的運動形式有: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探究問題:生活中的各種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2)提出猜想:生活中的物體可以滾動、振動、轉動等。

(3)實驗材料:鋼尺、指尖陀螺、玩具汽車、溜溜球、彈簧搖馬、彈跳球、發

條鐵皮青蛙、擺鐘、圓點貼紙等。

(4)實驗步驟:

①選擇一個物體,如:鋼尺。在鋼尺的一端貼上圓點貼紙,用手將另一端按

壓在桌面上,彈撥鋼尺,借助圓點觀察鋼尺的運動形式并用箭頭和線條畫下

來,如:

②換個位置貼圓點,再用彈撥的方法讓鋼尺運動起來,觀察并記錄。

比較前后兩次運動形式是否相同。

③用鉛筆尖穿過鋼尺孔并甩動的方法讓鋼尺運動起來,重復步驟①和步驟②中畫

橫線的操作。

④選擇更多物體進行實驗,觀察同一物體不同部分的運動形式以及不同物體的運

動形式,記錄并交流。

(5)實驗現象:

①彈撥后的鋼尺在接近平衡狀態下來回往返運動,并最后停在了原點,這種運動

形式是振動。利用鉛筆尖甩動鋼尺后鋼尺繞著中心孔沿圓形軌跡運動,這種

運動形式是轉動。

②指尖陀螺周圍的點在繞著一個中心沿圓形軌跡運動,這種運動形式是轉

動。中心點在運動過程中相對于指尖靜止。

③正在行駛的小汽車,車身從一個地方移動到了另一個地方,任意兩點之間的相

對位置沒有變化,這種運動形式是平動。車輪在繞著中心點轉動,同時整體

移動了一段距離,這種運動形式是滾動

④擺鐘的鐘擺、彈簧搖馬的運動形式是擺動。

⑤溜溜球甩出去后繞軸進行轉動,順著線往回收是滾動。

(6)實驗結論:

①不同物體的運動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②同一物體不同部位的運動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

2.指點迷津

發條鐵皮青蛙和彈跳球的運動形式是怎樣的?

發條鐵皮青蛙和彈跳球都是豎直方向的平動和水平方向的平動組成的復合

運動。

第3課時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物體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可以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探究目標

(1)用圖示記錄物體的運動路線。

(2)觀察、描述并判斷物體的運動形式。

二、知識梳理

1.運動的物體會有不同的路線。根據物體運動路線的不同,物體的運動可以

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蘋果從樹上下落,運動路線是直線,我們把它的運動叫作直線運動。

3.過山車的運動路線是曲線,我們把它的運動叫作曲線運動。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小球在桌面上滾動時和沖出桌面后的運動路線。

(2)探究問題:小球在桌面上滾動時和沖出桌面后的運動路線分別是怎樣的?

(3)提出猜想:小球在桌面上滾動時和沖出桌面后可能都是沿直線運動。

(4)實驗材料:小球、桌子、桶或筐等。

(5)實驗步驟:

①根據猜測在地面上擺好桶,以便接住掉落的小球。

I、J°x

r^ils

②一位同學推小球,另一位同學觀察小球在桌面上的滾動路線以及沖出桌面后的

運動路線,并記錄。

③根據實驗現象調整地面上桶的位置,重復步驟②兩次,總結并交流實驗發現。

(6)實驗現象:

0

(7)實驗結論:

用手將小球沿著桌面推出,當小球在桌面上滾動時,它的運動路線是直

線,當小球沖出桌面后,它的運動路線是曲線。從空中靜止釋放小球,小

球的運動路線是直線。

2.指點迷津

貨為仕么小球沖出桌面后的運動路線是曲線?.

小球在離開桌面后,有繼續做直線運動的趨勢,離開桌面后沒有了桌子的支

撐,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有向下運動的趨勢,因此小球沖出桌面后會呈現曲線

運動。

第4課時物體在斜面上運動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不同的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是不一樣的。

(2)物體的形狀和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一定的關系。

2.探究目標

搭建斜面進行實驗,觀察、描述、比較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

二、知識梳理

1.物體在斜面上有靜止不動、滑動、滾動三種情況。

2.物體的形狀和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有一定的關系。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

(2)探究問題:不同的物體在斜面上會怎樣運動?

(3)提出猜想:在斜面上,有的物體可能會滾動,有的可能會滑動,有的可能

靜止不動。

(4)實驗材料:支架(8個小木塊)、木板、立方體、小球、六棱柱、圓柱體、

正十二面體、鉛筆、裝有水的圓柱形藥瓶等。

(5)實驗步驟:

①用木板和支架做一個比較低的斜面。

②猜測把立方體輕輕放在斜面的一端后的運動情況,重復實驗,觀察并記錄。

③用步驟②的方法分別觀察小球和六棱柱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并記錄。

④小結前面三種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形式后,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正十二面體、鉛

筆、裝有水的圓柱形藥瓶等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

⑤總結不同形狀的物體在斜面上分別是怎樣運動的以及物體的形狀與它在斜面

上的運動情況是否有關系。

⑥拓展實驗:利用支架增加斜面坡度,重復步驟②,觀察斜面坡度變大后,物體

的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

(6)實驗現象:

①立方體在斜面上靜止不動。

②六棱柱在斜面上滑動。

③小球在斜面上滾動。

④正十二面體在斜面上滾動,圓柱體在斜面上可以滾動,也可以滑

⑤增加斜面坡度后,立方體從斜面上滑動下來,六棱柱滑動、小球滾動的速

度更快了。

(7)實驗結論:

①物體在斜面上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情況是靜止不動、滑動、滾動。

②物體的形狀會影響它在斜面上的運動情況。

③斜面坡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物體的運動情況也可能會發生改變。

2.指點迷津

同一物體在同一斜面上的運動情況相同嗎?

同一物體在同一斜面上的運動情況可能會不同。如:把六棱柱的側面放在斜

面上,即橫放,六棱柱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情況是靜止不動或滑動或滾動;把六棱

柱的底面放在斜面上,即豎放,六棱柱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情況是靜止不動或滑動;

把六棱柱的棱放在斜面上,可能會出現的運動情況是滾動。物體的放置方式可能

會影響物體的運動情況。

第5課時?比較相同距離內運動的快慢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可以用運動相同的距離,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用時短,

運動得快;用時長,運動得慢。

2.探究目標

(1)應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

(2)利用秒表測量物體的運動時間。

二、知識梳理

1.可以用運動相同的距離,比較運動時間的方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

2.奔跑100米,獵豹只需5秒,是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在相同距離內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探究問題:塑料小球和泡沫小球哪一個運動得更快?

(3)提出猜想:可能塑料小球比泡沫小球運動得快。

(4)實驗材料:塑料小球、泡沫小球、直線軌道(長于2米且有坡度)、秒表等。

(5)實驗步驟:

①實驗小組合理分工,安排操作員、計時員、發令員和記錄員。

②發令員喊出倒計時“3、2、1”。操作員在聽至廣1”的同時在軌道起點把小球*

輕放開,讓小球自由滾到終點。計時員在聽到“1”的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

在小球滾動到終點時停止計時。記錄員記下秒表上顯示的小球運動所花的時間。

③至少測量一3次。如果測量了3次,獲得了不同的數據,可以取大小排序在

中間的數據作為結果。

④比較兩個小球運動相同距離所花的時間,得出結論。

(6)實驗現象:

在相同距離內,塑料球運動到終點所花的時間更少,泡沫球運動到終點所花

的時間更多。

(7)實驗結論:

運動相同的距離,用時少的物體運動得快;用時多的物體運動得慢。

2.指點迷津

為什么操作員要把小球輕輕放開?

………如果操作員用力推小球,會導致小球每次起始的快慢不同,從而影響實驗結

果°

重復實驗所得的數據不同時,只能取大小排序在中間的數據作為結果嗎?

———重復實驗所得的數據不同時,最終選擇的數據可以是大小排序在中間的數,

也可以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數,還可以是把所有數據相加除以數據的個數得到的

數。在本次實驗中我們獲得的數據較少(3個),數據之間重復的頻率不高,因

此不適合選擇眾數。而平均數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計算后容易出現小數,不符

合數學學科的學習進度,因此也不適合選擇平均數。所以,在本實驗中,選擇大

小排序在中間的數據作為結果是最合適的。

第6課時比較相同時間內運動的快慢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運動相同的時間,可以用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距

離長,運動得快;距離短,運動得慢。

(2)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

2.探究目標

(1)應用“相同時間比距離”的方法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

(2)利用軟尺測量距離、利用秒表測量時間。

二、知識梳理

1.可以用運動相同的時間,比較運動距離的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

2.按照運動的快慢,將交通工具1小時內通過的距離排序:噴氣式客機>高

速列車>汽車>快艇>輪船>自行車。

3.利用物體運動的時間和距離,可以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即速度

的大小。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在相同時間內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2)探究問題:兩位同學都沿直線行走,但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出發,該怎

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呢?

(3)實驗材料:軟尺、秒表等。

(4)實驗步驟:

①兩人為一組,一人行走,另一人計時并記錄,行走時間統一為10秒(為了減

小移動距離,規定用腳跟接腳尖的方式行走)。

②計時員喊出“3、2、1”,喊到“1”的同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運動員的腳尖在零

刻度線,聽到“1”的同時按照規定的行走方式開始運動。

③計時員在10秒時間到的時候喊“停”。運動員聽到指令后停止運動,并讀出腳

尖所對應的距離。計時員記下運動員10秒時間運動的距離。

④兩位同學交換分工,選擇新的實驗場地,重復以上步驟,然后比較兩位同學運

動的快慢。

(5)實驗現象:

10秒內,甲同學運動了160厘米,乙同學運動了190厘米。

(6)實驗結論:

在相同的時間內,運動距離長說明運動得快,運動距離短說明運動得

慢_O

2.指點迷津

實驗時同學們一定要用腳尖對準零刻度線嗎?

實驗時同學們可以用腳尖對準零刻度線,也可以用腳跟對準零刻度線。如果

實驗時用腳尖對準零刻度線,最后應在腳尖的位置讀數;如果實驗時用腳跟對準

零刻度線,最后也應在腳跟的位置讀數。因為若實驗時用腳尖對準零刻度線,最

后在腳跟的位置讀數,則實際數據少了一個腳長的距離;若實驗時用腳跟對準零

刻度線,最后在腳尖的位置讀數,則實際數據多了一個腳長的距離。

第7課時我們的“過山車”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2.探究目標

(1)根據已有材料,針對“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按照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完成

指定的任務。

(2)對自己小組或他人設計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在制作過程中及完

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二、知識梳理

1.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

進完善等。

2.制作“過山車”的三大板塊:設計、制作、評價。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探究問題:設計搭建一座“過山車”。

(2)實驗材料:塑料積木套件、小球、細繩、軟尺等。

(3)實驗步驟:

①熟悉實驗材料的拼接方法,根據“'過山車'設計要求”,在紙上設計“過山車”

的軌道路線;

“過山車”設計要求:

?軌道的總長應在2米以上。

起點

終點

?要有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

?軌道的坡度要有變化。

?小球能滾完全部軌道,不能脫軌

?整座“過山車”要穩固

設計圖繪制要求:

?清楚標注起點和終點。

?用箭頭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小球的運動路線。

?上下層路線有重疊時,位于下層的路線應使用虛線,建議配上文字說明。

②根據設計圖和材料制作“過山車”。建議從低到高搭建,盡量根據設計進行

搭建,如果搭建和設計有一定出入,可以適當調整設計。對照設計要求進行測試

和調整。

③根據“'過山車'設計要求”對小組的“過山車"進行』“過山車”軌道的長

度可以用軟尺和細繩來測量。鼓勵小組間相互觀摩,取長補短,完善模

型。

2.指點迷津

制作“過山車,,時,為什么建議從低到高搭建?

如果從高到低搭建“過山車”,會無法判斷初始位置的高度,制作到最后可能

出現高度太低'剩余材料過多,或者起始高度太高、支架耗材多而材料不足的情

況。從低到高搭建可以根據實際擁有的材料合理確定軌道高度。

第8課時測試“過山車”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路線、快慢等來描述。

2.探究目標

正確描述“過山車”上小球的位置和運動路線,能正確比較不同“過山車”上小

球運動的快慢。

二、知識梳理

1.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路線、快慢等來描述。

2.如果要改變小球運動的快慢,可以改變軌道的坡度和曲直等狀態。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探究問題:怎樣描述物體的位置、運動路線、運動快慢?

(2)實驗材料:制作好的“過山車”、秒表、軟尺、細繩等。

(3)實驗步驟:

①描述小球在軌道上的位置。以“過山車”軌道起點為中心,借助方向盤

來判斷方向,用軟尺測量距離。

②描述小球的運動形式。將小球看成一個點,讓它從高處滾落,觀察其在軌道上

的運動形式,判斷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

③描述小球在軌道上的運動速度。可以用秒表測量小球運動的時間,用細

繩和軟尺量出沿著起伏的軌道運動到終點的全路程。采用運動相同距離

比運動時間的方法或者運動相同時間比運動距離的方法比較小球在不同

“過山車”上的運動速度。

第1課時迎接蠶寶寶的到來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蠶的一生從蠶卵開始,蠶卵里孕育著新生命,我們可以從顏色、大小、形

狀等描述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

(2)蠶卵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水分,孵化后變成蟻蠶。

2.探究目標

(1)能用感官和工具觀察蠶卵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圖畫、文字等方法記錄下

來。

(2)能制定切實可行的觀察計劃,并用于觀察記錄蠶一生的生長變化。

二、知識梳理

L每一種動物的一生都會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

這樣的生命過程一代一代循環往復,使種族得以延續。

2.飼養一種動物,是了解動物一生的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知道關于

動物更多的事情,比如養蠶。

3.幼蟲或幼崽從動物卵中破殼而出,叫孵化。

4.蠶的生命是從蠶卵開始的,一個蠶卵就是一個生命,冷藏可以長期保

存蠶卵。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鏡、刻度尺等)觀察蠶卵。

5.蠶卵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呈扁圓形,蠶卵的中心有點凹下去。

剛產下的蠶卵是淡黃色的,1?2天變成淺褐色,3?4天變成紫黑

色,之后顏色不再發生變化。如果蠶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則是已經孵出小蠶的

空卵殼。

6.蠶卵的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空氣。

7.孵化出來的蠶寶寶叫蟻蠶,身體是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螞蟻,

長2?3毫米,體寬約0.5毫米。蟻蠶頭大身小,身上長滿小細毛。

8.養蠶注意事項:①轉移:剛孵化的蟻蠶,要及時用毛筆或羽毛輕輕刷到桑

葉上;②食物:桑葉要新鮮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條狀;找不到桑葉,

可以臨時用黃苣葉代替;③衛生:經常清除蠶的糞便和吃剩的殘葉,保

持蟻蠶“房間”的清潔,保持空氣流通和一定的濕度;④禁忌:不要在養

蠶的房間里噴灑殺蟲劑或花露水。

9.我們可以通過填寫記錄表、寫觀察日記、攝像、拍照、畫圖等方法觀察記

錄蠶的一生。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實驗一:觀察蠶卵

(1)探究問題:不同時期的蠶卵都是一樣的嗎?

(2)提出猜想:不同時期的蠶卵會發生變化,不是一樣的。

(3)實驗材料:不同時期的蠶卵、放大鏡、刻度尺等。

(4)實驗步驟:借助不同工具觀察不同時期的蠶卵,完成記錄。

(5)實驗記錄:

蠶卵大小大約細小芝麻大小(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

蠶卵形狀扁圓形,中心下凹

蠶卵剛產下時是淡黃色的,1?2天后變成淺褐色,3?4天

蠶卵顏色

后變成紫黑色,小蠶孵出后的空卵殼是白色半透明的

(6)實驗結論:

不同時期的蠶卵大小、形狀相似,但顏色會發生變化。

實驗二:制定蠶的一生觀察計劃

(1)探究問題:蠶的一生是怎么生長變化的?

(2)飼養時間:月日?月日

(3)飼養地點:教室、家中。

(4)食物:桑葉、葛苣葉。

(5)觀察記錄方法:填寫記錄表、寫觀察日記、攝像、拍照、畫圖……

(6)觀察記錄內容:

日期|體長(毫米)|它的樣子(用圖畫記錄)|生長需要其他發現

2.指點迷津

蠶卵有生命嗎?

蠶卵也有生命。蠶的生命是從蠶卵開始的,一個蠶卵就是一個生命,蠶卵的

顏色變化正說明了蠶卵有生命。

第2課時認識其他動物的卵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卵是許多卵生動物一生的初始階段,卵孵化能發育成小動物。

(2)不同的動物的卵外部形態不同,內部結構相似,如雞卵有卵殼、卵白、卵

黃、氣室等結構,這些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探究目標

(1)能根據卵的外部形態特征,對卵進行簡單分類。

(2)能觀察并識別雞卵的內部結構,并根據它們的特點,推測各部分的功能。

二、知識梳理

1.像蠶一樣,許多動物都是通過產卵繁殖后代的,如蛙、龜、蛇、雞、螞蟻

等。卵是這些動物一生的初始階段,會孵化發育成小動物。

2.不同動物的卵的外部形態不同,但內部結構相似,都有卵黃和卵白。

3.根據卵外是否有硬殼,可以分為有硬殼卵和無硬殼卵兩類。有硬殼的

卵有蛇卵、龜卵、雞卵(雞蛋)等,無硬殼的卵有蛙卵、魚卵、螞蟻卵等。

4.雞卵包括卵殼、卵白、卵黃、胚盤、氣室等結構o

5.雞蛋各部分的作用:卵殼具有保護卵的作用,卵白為卵孵化提供水分和

營養物質,卵黃為卵孵化提供主要營養物質,氣室為卵孵化提供氧氣,

胚盤發育成小雞。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觀察雞蛋的內部結構。

(2)探究問題:雞蛋內部有哪些結構?

(3)提出猜想:雞蛋內部可能有卵白、卵黃等結構。

(4)實驗材料:熟雞蛋、生雞蛋、解剖刀、鏡子、盤子等。

(5)實驗步驟:①縱向切開一顆熟雞蛋,觀察記錄雞蛋的內部結構。

②打開一顆生雞蛋,與熟雞蛋比較,觀察記錄其他結構。

蛋黃蛋殼膜

食冗胚盤。至

(6)實驗記錄:見右側。

(7)實驗結論:雞蛋包括卵殼、卵白、卵黃、氣室、胚盤等結構。

2.指點迷津

雞蛋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

卵殼具有保護卵的作用,卵白為卵孵化提供水分和營養物質,卵黃為卵孵化

提供主要營養物質,氣室為卵孵化提供氧氣,胚盤發育成小雞。

雞蛋的哪一部分將會發育成小雞?

………雞蛋的胚盤是雞寶寶生命的開端,—將會發直成小雞。

第3課時蠶長大了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蠶的幼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

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能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

(2)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濕度、氧氣和食物,幼蟲生長過程中會伴

隨眠和蛻皮的現象。

2.探究目標

(1)能借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結構。

二、知識梳理

1.蠶卵已經孵化出了蠶寶寶,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

2.剛出生的蠶的幼蟲,很小,很黑,身體很柔弱,表面有很多細

毛,樣子有點像螞蟻,所以叫蟻蠶。隨著蠶的長大,身體由短變長,

由細變粗,體色逐漸變白,身體表面變得光滑。

3.蠶的幼蟲的身體呈長圓筒形,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口、眼、足、

氣門等結構。身體上有體節,胸部3個體節,腹部10個體節。身體兩側有

9對小黑點,是蠶的呼吸器官一氣門。蠶寶寶有胸足3對,腹足4對,尾

足1對,尾部后端有一個凸起叫尾角。

4.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空氣、充足的食物、適宜的溫度和

濕度。

J

5.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叫蛻皮。從蟻蠶到吐絲結

繭,蠶共需蛻4次皮。蛻皮一次增加一齡,蛻皮4次即五齡蠶。蠶蛻皮前

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用

棉簽輕輕觸碰蠶的身體,蠶會做出反應,這說明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

刺激。

6.蠶到了五齡末期會完全停止進食,身體發黃發亮,頭胸昂起,口吐絲縷。

在蠶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為蠶結繭做準備。

胸足氣門腹足尾足

第4課時蠶變了新模樣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吐絲結繭。

(2)蠶繭中的蠶蛹是由蠶的幼蟲發育而來的,是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

階段,蠶蛹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的外部特征與幼蟲區別很大。

2.探究目標

(1)觀察概括蠶吐絲結繭的過程。

(2)推測并解剖觀察蠶繭內的蠶蛹,比較蠶蛹與蠶的幼蟲的異同點,用畫圖的

方法記錄蠶蛹的外部形態特征。

二、知識梳理

1.蠶吐絲了,蠶房中許多蠶的幼蟲都被蠶絲包裹了起來,形成了蠶繭。

2.蠶吐絲結繭的過程是:不吃桑葉,身體發黃發亮,頭不停擺動,開始尋找

合適的位置。找到合適的位置,開始吐絲,頭部“8”字形擺動,讓吐出的絲

黏結在蠶房的角落。吐的絲越來越多,結的繭厚實起來,將自己包裹在繭里面。

3.蠶繭呈橢圓形,由一根蠶絲組成,起到保護蠶蛹的作用。

4.蠶吐絲結繭后變成蠶蛹,蠶蛹的身體呈紡錘形,黃褐色,分頭、胸、

腹三部分。頭部很小,長有復眼、觸角;胸部有胸足和盾片(翅

的雛形);腹部有體節。蠶蛹的外部特征與幼蟲區別很大。

5.養蠶抽絲、織成絲綢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之一。抽絲過程:①把蠶繭放在熱水

中浸泡幾分鐘。②用竹簽攪拌,把絲頭挑出來。③將蠶絲一圈一圈地繞在紙板上。

6.蚊子、蝴蝶'蜜蜂等動物也會經歷蛹的階段。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觀察蠶繭中的蠶蛹。

(2)探究問題:蠶繭中有什么?

(3)提出猜想:蠶繭中可能有蠶蛹和蠶在繭中蛻的皮。

(4)實驗材料:蠶繭、剪刀、手電筒、放大鏡等。

(5)實驗步驟:

①按照觀察動物的順序,由整體到局部觀察,用手電筒照蠶繭,觀察透明情況。

②用剪刀剪開一個蠶繭,取出蠶蛹,用放大鏡觀察蠶繭內部的情況,并將蠶蛹的

身體結構與蠶進行對比。

(6)實驗現象:

蠶繭中的蠶蛹觀察記錄表

蠶蛹呈紡錘形、黃褐色;

蠶蛹和蠶寶寶外形的區別

蠶寶寶呈長圓筒形,白色

還有眼睛和足嗎?身上的環節還

還能找到眼睛和足,身上還有環節

在嗎?

蠶蛹會動嗎?它的身上長出了什蠶蛹一般不動,受到刺激體節會扭動。它的

么東西?胸部背面長出了盾片

剪開的蠶繭里還發現了什么?它

還有一層皮,它是蠶第5次蛻的皮

可能是什么?

其他發現蠶蛹頭部有觸角原始體

(7)實驗結論:

①蠶繭里有蠶蛹和蠶在繭中蛻的皮。

②蠶蛹和蠶寶寶的外形區別很大,蠶蛹體形粗短,呈紡錘形。

2.指點迷津

蠶繭有生命嗎?

蠶繭內的蠶蛹有生命。蠶繭是由蠶絲形成,起到保護蠶蛹的作用。蠶蛹是蠶

的幼蟲生長發育而來的,經過繭內的生長發育,還會變成蠶蛾破繭而出。

蠶蛹會變色嗎?

蠶蛹會變色。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蛹就會變

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121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

蛹皮有點起皺并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第5課時繭中鉆出了蠶蛾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蠶蛾是蠶的成蟲,是由蠶蛹發育而來的。蠶蛾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

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屬于昆蟲。

(2)蠶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會產卵繁殖后代。

2.探九目標

觀察蠶蛾觸

翅膀

二、知識梳理

L蠶結繭十多天后,蠶蛾從繭中鉆了出來。蠶蛾是蠶的成蟲,全身

披著白色鱗毛。蠶蛾是由蠶蛹發育而來的。

2.蠶蛾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

足。具有這種身體結構的動物是昆蟲。

3.蠶蛾分為雌蛾和雄蛾。雌蛾體形大,觸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

爬行慢;雄蛾體形小,觸角黑色,腹部狹長,翅大,爬行較快。

4.蠶蛾不吃任何食物,用足爬行,不能用翅膀飛行,在雌蛾和雄蛾交配

后,雌蛾產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蠶蛾大約產400?500粒蠶卵。

5.常見昆蟲有螞蟻、蜻蜓、蝴蝶、蜜蜂等。蝙蝠、蜂鳥、壁虎等動物不

是昆蟲。

6.雌雄蛾特點的比較,如下表:

體形翅膀腹部爬行速度觸角顏色

雄蛾小大狹長較快黑色

雌蛾大短小肥大較慢灰色

第6課時蠶的一生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外部形態各

不相同。

(2)蠶與其他動物一樣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

2.探究目標

(1)能基于觀察記錄,描述蠶一生經歷的生命過程。

(2)能用數學方法統計蠶不同階段經歷的時間以及蠶的壽命。

二、知識梳理

1.

備的一生要‘

經過卵、幼

蟲、蛹、成

&四個階題

我們用視頻、照片、圖畫、記錄表'觀察日記等展示蠶的生長變化情況。只

有堅持、及時、真實地做好觀察記錄,研究結果才有意義。

2.蠶的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外部形態各不

相同。

3.蠶和其他動物一樣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這一過程稱

為蠶的生命周期。蠶的一生從蠶卵中破殼而出開始到蠶蛾死亡終止,大約為

56天。

4.自然環境下,蠶寶寶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蠶的生長發育需要空氣、

食物、生活空間、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5.有些昆蟲像蠶一樣,都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且幼蟲與成蟲

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差異。這種發育形式叫完全變態發育,如

菜粉蝶、蒼蠅、瓢蟲等O昆蟲在個體發育中只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

且幼蟲和成蟲身體差異不大的發育形式叫不完全變態發育,如蜻蜓、蟋蟀、

蝗蟲、蟬等。

第7課時動物的繁殖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生物繁殖后代最常見的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2)產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如蠶、雞等;直接生下胎兒的繁殖方式叫胎

生,如貓、狗等。

2.探究目標

(1)能運用查閱資料和實地調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動物的繁殖過程。

(2)能根據動物的繁殖方式,給它們簡單分類。

二、知識梳理

1.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動物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

兩種。

2.像蠶和雞這樣,產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蟲、魚類、鳥類一般都是卵生

動物,如螞蟻、金魚、天鵝等,還有鱷魚、烏龜、蛇、青蛙、蜥蜴、蜘蛛、

螃蟹、蝦、蝸牛、章魚等其他動物o

3.像貓和狗這樣,直接生下胎兒的叫胎生。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

法喂養它們的后代,如蝙蝠、大熊貓、鯨、海豚、大象、人類等。

4.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生寶寶前一般都會給自己建個“家”。動物的家所

在位置與生活習性密切相關,如鳥類喜歡在樹上筑巢,螃蟹的家在石縫中。

第8課時動物的一生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不同動物的一

生經歷時間不同,身體形態發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2)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如雞;胎生、身上長毛、吃

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于哺乳動物,如狗、羊。

2.探究目標

能基于不同動物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并以此給動物分類。

二、知識梳理

1.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麻雀、燕子、

喜鵲、企鵝、天鵝、大雁、野鴨、鴕鳥等都是鳥類。

2.母雞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孵卵,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30天左右小

雞絨毛變成羽毛,6個月左右母雞就會下蛋,繁殖后代。一只雞壽命大約6?

7年。

3.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如:

貓'馬、牛、羊、駱駝'大象、老鼠、兔子等。

4.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

靠母狗用乳汁喂養,2?3周后眼睛睜開,6個月長出牙齒,能咀嚼食物。

9?12個月長成成年狗。

5.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我們叫胎兒。出生后,人的一生要經歷嬰兒、幼

兒、青少年、成年、老年五個階段o

6.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冬季來臨,

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

第1課時仰望天空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太陽是一顆恒星,帶給地球光照和熱量。

(2)太陽和月球都是球體,但是它們表面各不相同,到地球的距離也不同。

2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圖片,收集信息,整理維恩圖,對比太陽和月球的異同點。

(2)用模擬實驗嘗試探索宇宙空間問題。

二、知識梳理

1.太陽誕生之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繼形成,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已經有

幾十億年了O

2.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白天常會看到耀眼的太陽,

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3.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整個太陽系中唯一能夠自身發光的恒

星,它的質量幾乎等于太陽系的總質量,其中有大約:的質量是氫,是一個熾

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攝氏度。太陽發出的光和熱,照亮和

溫暖著整個太陽系,其他天體都圍繞太陽公轉。太陽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萬

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09倍(大約139萬千米)。

太陽黑壬—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活動周期為11年。

3.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本身不發光,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陽光。它的

年齡大約為45億年,直徑約3500千米,與地球的距離約38萬千米,體積約是

地球端引力約是地球悔月球上有明顯的金皿

4.太陽和月球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陽月球、\

/恒星,衛星,\

發光發熱,球體)不發光不發熱,、

體積、質量很大,東升體積、質量較小,j

距離地球很遠,西落,距離地球較近,/

\太陽上有黑子月球上有環形山

5.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知道:太陽比月球大很多,但看上去它們的大小差不多,

這是因為太陽離地球的距離遠,月球離地球的距離近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探究太陽和月球大小的模擬實驗。

(2)探究問題:從地球上看,太陽和月球為什么看起來大小差不多呢?

(3)提出假設:可能是與地球的距離遠近影響了太陽、月球的觀測大小。

(4)實驗材料:觀察紙筒、小圓紙片、大圓紙片等。

(5)實驗步驟:

①觀察紙筒模擬地球上人的觀察視角,小圓紙片模擬月球,大圓紙片模擬太陽。

②保持觀察紙筒和小圓紙片的位置不變,移動大圓紙片。觀察大圓紙片移到多遠

距離時,看上去和小圓紙片大小差不多。

(6)實驗現象:

物體距離觀察位置越近,看起來越大,反之看起來越小。大圓紙片距離觀察

紙筒較遠時,看上去和小圓紙片大小差不多。

(7)實驗結論:

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要比月球到地球的距離遠得多,所以兩者看上去大小差不

多。

2.指點迷津

實驗材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小圓紙片與大圓紙片的大小應該有顯著差異,這樣實驗現象會更明顯;觀察

紙筒底面的大小建議與小圓紙片一般大。

太陽、月球距離地球究竟有多遠呢?

太陽距離地球大約」,5.億壬米,…月球距離地球大約38萬千米,太陽到地球

的距離大約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395倍。

第2課時陽光下物體的影子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太陽的照射下,一天中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太陽位置的變化會

引起物體影子的變化。

(2)日號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

2.探究目標

(1)掌握制作簡易日號的方法。

(2)能根據觀察記錄紙,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中影子的變化規律。

二、知識梳理

1.太陽為我們送來光和熱。陽光下,物體會產生影子。太陽東升西落,影子

總是出現在有陽光和遮擋物的地方,總是在太陽的反方向。

2.我們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個簡易的日唇,幫助我們找到影子變化的規律。

3.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規律:

①影子長度變化:長一短一長。早晨和傍晚的影子較長,正午的影子最

短。

②影子方向變化:西—北一東,太陽方向變化:東—南一西。

③同一時刻,我們周圍物體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4.日暑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日號是利用一天中同一物

體在不同時刻影子的長短和方向變化的規律來計時的。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1)實驗名稱:制作簡易日辱。

(2)探究問題: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什么規律?

(3)提出假設:可能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會發生變化。

(4)實驗材料:紙板、觀察紙(畫好同心圓)、小短桿、雙面膠、鉛筆等。

(5)實驗步驟:

①在一個紙板上,貼上畫有同心圓的觀察紙,在紙板上標注方向。

②根據太陽的照射角度(或指南針)確定方向,把紙板放在平地上。在紙板的中

心,豎直地立上小短桿。

③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和記錄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長短。每次記錄時,要標上觀察的

時間。

④觀察記錄紙,尋找影子變化的規律。

(6)實驗現象:

見右圖(部分)。早上太陽在東偏南方向,影子在西偏北方向;正午太陽在

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太陽在西偏南方向,影子在東偏北方向。同時,

清晨和傍晚時,太陽的位置最低,影子最長;正午時,太陽的位置最高,影子最

短。

(7)實驗結論:

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

陽的方向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而變

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2.指點迷津

我們制作的簡易日號和真正的日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我們制作的簡易日辱和真正的日辱一樣有辱面和辱針,也有辱針投影。但辱

面上只標記了方向和同心圓,沒有刻度,也沒有擺放角度,.只是一個學習的工具,

還有改進的空間。

第3課時影子的秘密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光源、阻擋物和屏(呈現

影子的平面)是影子產生的條件。

(2)光源和阻擋物的變化會導致影子方向、大小、長短等方面的變化。

2.探究目標

(1)用實驗研究影子形成和變化的秘密,能實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擋物和影

子三者之間的關系。

(2)掌握模仿和創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二、知識梳理

1.利用手電筒和木圓柱模擬陽光下影子的變化,其中手電筒模擬的是

太陽,木圓柱模擬的是陽光下的物體,桌面模擬屏。

2.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阻擋物和屏(呈現影子的平面),且阻

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是自行發光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如太陽、點燃的蠟燭、打開的電燈

等。月球因為自身不會發光,所以不是光源。

4.影子的變化包括方向、長短'大小、形狀等的變化o

①影子的方向隨光源方向的變化而變化,總在背光一面。

②影子的長短與光源的照射角度有關,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光

源斜照程度越大,影子越長。

③影子的大小與阻擋物的位置有關。當光源和屏的距離一定時,阻擋物越靠

近光源,影子越大;阻擋物越遠離光源,影子越小。

⑷影子的形狀和被光源照射的物體形狀有關。當物體側面形狀不同時,從不

同側面照射,就會得到不同形狀的影子;物體側面形狀相同,從不同角度照射,

也可能會得到不同形狀的影子。

5.云是天空中天然的擋光物。云的厚薄、高低、黑白等變化,會直接影響我

們的生活。

6.手影游戲、皮影戲、無影燈等都利用了影子的原理。

三、實驗解析

1.實驗重現

實驗一:探究影子的變化與光照射角度關系的實驗。

(1)探究問題:影子的變化與光的照射角度有什么關系?

(2)提出猜想:可能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長度和方向也會不同。

(3)實驗材料:手電筒、木圓柱、桌子、量角器等。

(4)實驗步驟:

①將木圓柱放在桌子上,手電筒與木圓柱保持相同距離,分別從不同的方向照射

木圓柱。

②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5)實驗現象:

光與桌面的

30度60度90度120度150度

夾角度數

長,方向變短,方向變長,方向

最短,方向長,方向與

影子的變化與與光源相與光源相

與光源相反光源相反

光源相反反反

(6)實驗結論:

影子的方向與長短隨著光源的改變而改變。

實驗二:探究影子的變化與物體擺放方式關系的實驗。

(1)探究問題:影子的變化與物體擺放方式有什么關系?

(2)提出猜想:可能物體的側面形狀會影響影子的形狀。

(3)實驗材料:手電筒、木圓柱、桌子等。

(4)實驗步驟:

①用手電筒分別照射不同擺放方式的木圓柱的側面。

②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5)實驗現象:

照射木圓柱的側面形狀圓形底面曲面

影子的形狀圓形方形

(6)實驗結論: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2.指點迷津

當遮擋物的側面形狀都相同時,影子的形狀一定相同嗎?

不一定。物體側面形狀相同,從不同角度照射,也可能會得到不同形狀的影

子。

第4課時月相變化的規律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一個月內,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2.探究目標

能通過觀察月相、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

發現與描述月相變化的規律。

二、知識梳理

1.月球在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一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

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2.月相變化呈現一定的規律,周期大約是一個月。農歷上半月的月相由缺

到圓,亮面在右側。農歷下半月的月相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

3.在一個月內的不同夜晚,觀察月球時,我們可能會看到月球和周圍亮星(明

亮的星星)的位置會有不同,說明月球每天也在不停地運動著。

第5課時月球——地球的衛星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年齡約45億年,直徑約3500千米,與地球

距離約38萬千米。

(2)月球表面有很多環形山。

2.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圖片、查找資料、整理信息,發現月球的特征。

(2)通過模擬制造環形山,認識環形山的特點。

二、知識梳理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幾十億年來一直陪伴著地球。

2.月球表面明暗相間,明亮的地方是高地,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