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案設計_第1頁
2023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案設計_第2頁
2023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案設計_第3頁
2023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案設計_第4頁
2023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教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唐詩五首教案設計

侶俸中學陶鴻中

導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i.背誦并默寫五首唐詩。

2.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1.加強朗讀訓練,感受其聲韻美;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五首詩中的景物描寫,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導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2.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導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導學課時:3課時

導學方法:誦讀導學法、聯想法、討論法、點撥法。

第一課時(總第12課時)

導學要點:

1、學習野望/王績

2、學習黃鶴樓/崔潁

一、學習野望/王績

(-)初讀

1、范讀(朗讀錄音)

2、讀準字音。

東基(gdo)徙倚(xlyi)驅犢(dii)采薇(wei)

3、理解詞義(讀注釋)

③[薄暮]黃昏。薄,接近。④[徙倚]徘徊。

⑤[犢]小牛。這里指牛群。⑦[采薇]采食野菜。后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

4、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唐代詩人。

(二)整體感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

孤獨仰郁的心情。

(三)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棄官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表現了彷徨寂寞的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

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

以動襯靜,意境更顯靜謐。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

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抒發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愿望。

(四)問題探究

練習一?野望?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聯系作者的生平,說說你對詩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黃昏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單獨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著曹

操?短歌行?中的詩句一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望無際的樹林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

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牧人歡快地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

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詩人舉目四望,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人,只好詠?采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

林之志。

詩人此時棄官歸田,躬耕東皋,本詩流露出詩人惆悵、孤寂的情懷及避世退隱的心態。

二、學習?黃鶴樓?/崔穎

(-)初讀

1、范讀(朗讀錄音)

2、讀準字音。

黃鶴(he)萋(qi)萋鸚鵡(yingwu)

3、理解詞義(讀注釋)

③[悠悠]飄飄蕩蕩的樣子。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⑤[歷歷]清楚的樣子。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4、崔潁,唐代詩人。

(二)詩意

過去的仙人已經乘著白云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

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

遠方,故土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H)簡析

1、詩的一、二兩聯借今昔變化之大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抒發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

2、詩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個字?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根底上,請簡要分析詩人在尾聯中是如

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愁”字。全詩意境開闊,吊古傷今,虛實相映,情景交融。尾聯將“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縈回無盡、百感茫茫的憂思之情。

(四)問題探究

練習二?黃鶴樓?一詩是怎樣將神話傳說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這首詩用“黃鶴”這一物象將神話傳說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首聯借助仙人乘鶴的傳說引出黃鶴樓。

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詩人登上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頸聯詩意一轉,自然

寫眼前所見、所感,即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導學反思:

第二課時(總第13課時)

導學要點:

1、學習?使至塞上?/王維

2、學習?渡荊門送別?/李白

一、學習?使至塞上?/王維

(-)初讀

1、范讀(朗讀錄音)

2、讀準字音。

征蓬(p6ng)董(xiao)關候騎(hduji)

3、理解詞義(讀注釋)

?[征蓬]飄飛的蓬草,古詩中常用來比喻遠行之人。

?[孤煙]指烽煙。古代邊關烽火多燃狼糞,因其煙輕直且不易為風吹散。

?[候騎]負責偵察、通信的騎兵。

(-)背景鏈接,整體感知

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

出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詩歌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觀的塞外景色。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抑郁之情。

(三)簡析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寫使者進入邊塞,開頭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經過的地點。

頷聯:征蓬山漢塞,歸雁入胡天。以"蓬”"雁"自比表現行程的艱苦遙遠,暗寫內心郁憤

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名句)描繪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煙””落日〃

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寫詩人到達邊塞所見情景

(四)賞析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四景三美)(五字傳情)

(五)問題探究

練習三?使至塞上?的頸聯被譽為“獨絕千古”,清人黃培芳認為其妙處在于“‘直''圓'二字極錘

煉,亦極自然"。你怎么理解這一說法?你覺得這句詩好在哪里?

“孤煙"用一個"直"字形容,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

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直''字,一個“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

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作者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

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

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

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黃昏,

落日低垂坷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

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

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李白

(-)初讀

1、范讀(朗讀錄音)

2、理解詞義(讀注釋)

②[從]往。

④(大荒]遼遠無際的原野。

⑤[月下飛天鏡]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

⑦[憐]喜愛。

3、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人稱‘'選仙"O

(-)寫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土,所以他有不少

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思念之情。

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

五言律詩。

(三)析讀

1、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欣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

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己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2、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兩句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

由山脈過渡到平原,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3、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

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云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詩

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

時的欣喜和新鮮。

4、尾聯仍憐故土水,萬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鄉之情)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

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土,初次離別,

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土,而說故土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

著深情厚意。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土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土,表達了詩人離開故土

時依依不舍,思念故土的感情。

(四)問題探究

練習四李白年輕時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渡荊門送別?就寫于他乘舟東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細讀詩作,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注意寫景視角的轉換,體會詩人心境的變化。

兩岸連綿起伏的群山像畫卷一樣伴隨小舟而行,它們在廣闊的原野處消失了;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奔

涌向前,流入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似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頷聯移步換景.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

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江水流向遠方,水天相接的開闊

境界,充分表達了作者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寫完山勢與流水,從時空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描寫明月映江

水、江上云霞多變的美麗景象,寫出了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沖動。

詩人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土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五)比擬鑒賞

?使至塞上??■初門送別?兩首詩都寫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試比擬它們的異同。

明確:兩首詩都寫了自己出游的經歷,都展示了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寫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

千秋,讓世人時時吟誦。兩詩景物描寫皆融注詩情。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流露了詩人

孤寂的心緒,?渡荊門送別?寫出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寫景靈動,情韻悠長,意境高遠,

風格雄健。流露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以及初次遠行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導學反思:

第三課時(總第14課時)

導學要點:

1、學習?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2、背誦默寫這五首唐詩。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西湖十景〃圖片導入

(二)初讀

1、范讀(朗讀錄音)

2、讀準字音。

賈(jia)亭白沙堤(di)

3、理解詞義(讀注釋)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齊平.初,剛剛。

?[云腳低]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4、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

(三)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

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首聯寫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四)品名句

你最喜歡詩作中的哪一句?談談你的感想。

名句一: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寫鶯燕。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

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

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那么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

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

“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

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

見的喜悅。

名句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寫花草。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

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開展之中。很快地就會姓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

西施。

二、課堂練習

(-)練習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錢塘湖春行?寫的是初春景色,詩中

哪些詞語透露出這一點?品讀以下詩句,想一想它們描寫的景物分別屬于春天的哪個階段,說說你的理由。

1.帶雪梅初暖,含煙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