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化學化學計算題100篇及答案經典一、中考化學計算題1.某混合溶液中含有硫酸和鹽酸,取該混合溶液20g于燒杯中,不斷滴加氫氧化鋇溶液,反應過程中燒杯中產生沉淀的質量、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BaCl2溶液呈中性)。求:(1)完全反應后生成沉淀的質量為_____g;(2)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分數為_____;(3)計算20g混合溶液中HCl的質量為多少?_____【答案】4.6617.1%2.92g【解析】【分析】根據圖可知,生成4.66g沉淀消耗的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為20g,而總消耗的氫氧化鋇的溶液的質量為60g,則與鹽酸反應的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為60g﹣20g=40g,據此結合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詳解】由圖可知生成沉淀的質量為4.66g,與硫酸反應的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為20g設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分數為xx=17.1%與鹽酸反應的氫氧化鋇溶液的質量為60g﹣20g=40g設20g混合溶液中HCl的質量為yy=2.92g故填:(1)4.66;(2)17.1%;(3)2.92g【點睛】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第一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確的數據,第三計算過程要完整。2.若要生產含雜質4%的生鐵100t,需要含氧化鐵60%的赤鐵礦石的質量是多少________?(要求寫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1位)【答案】228.6t【解析】試題分析:含雜質物質的計算要把混合物的質量轉化為純物質的質量,即純物質質量=含雜質物質質量×純度,再把純物質的質量帶入化學方程式計算。最后再把計算出的純物質質量轉換為含雜質物質的質量。[解]設:需要向煉鐵高爐中投入這種鐵礦石的質量為xFe2O3+3CO2Fe+3CO216011260%x(1-4%)×100t=x="228.6"t答:需要向煉鐵高爐中投入這種鐵礦石的質量為228.6t。考點:含雜質的物質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3.為了測定含有氯化鉀和碳酸鉀的化肥中氯化鉀的含量,取5g混合物和11.1%的氯化鈣溶液做如下實驗:(1)寫出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2)請列出能與氯化鈣反應的物質的質量(x)的比例式_____;(3)該化肥樣品中氯化鉀的純度為_____;(4)過濾后,最終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_____;(5)若按上述過程用此化肥樣品100t,可以生產出純凈的氯化鉀_____t。【答案】K2CO3+CaCl2=CaCO3↓+2KCl72.4%10%102.2【解析】【詳解】(1)碳酸鉀溶液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CO3+CaCl2=CaCO3↓+2KCl;(2)設參與反應的碳酸鉀的質量為x,氯化鈣的質量為y,生成氯化鉀的質量為z。x=1.38gy=1.11gz=1.49g(3)樣品中氯化鉀的質量=5g-1.38g=3.62g該化肥樣品中氯化鉀的純度=×100%=72.4%(4)氯化鈣溶液的質量為:1.11g÷11.1%=10g過濾后,最終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100%=10%(5)此化肥樣品100t中含氯化鉀的質量=100t×72.4%=72.4t此化肥樣品100t中含碳酸鉀的質量=100t-72.4t=27.6t設27.6t碳酸鉀完全反應生成氯化鉀的質量為m。m=29.8t若按上述過程用此化肥樣品100t,可以生產出純凈的氯化鉀的質量=29.8t+72.4t=102.2t。4.某氫氧化鈉樣品中混有氯化鈉,為測定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在20℃時,稱取5g樣品,加入27g水完全溶解后,緩慢加入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時,用去10%的稀鹽酸36.5g。(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OH+HCl=NaCl+H2O)試計算:(1)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3)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試通過簡單計算確定反應后所得溶液是否為20℃時該溶質的飽和溶液。【答案】80%10%不是【解析】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氯化氫的質量為:10%×36.5g3.65g。設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yNaOH+HCl=NaCl+H2O4036.558.5x3.65gy40/x=36.5/3.65gx=4g58.5/y=36.5/3.65gy=5.85g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4g÷5g×100%=80%。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20℃時,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其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36g÷(36g+100g)×100%≈26.5%>10%;點睛:方程式的計算,關鍵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找出相關物質的質量關系,利用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不變進行列比例計算,易錯點是,由方程式求質量比算數錯誤,所以這一步要仔細檢查。5.小宇為了測定實驗室中氯酸鉀樣品的純度,取10g樣品與1g二氧化錳混合,依次加熱該混合物t1、t2、t3、t4時間后,分別冷卻稱量剩余固體質量,記錄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樣品中的雜質不參與化學反應)加熱時間t1t2t3t4剩余固體質量(g)9.689.047.167.16試計算:(1)完全反應后產生的氧氣的總質量為_____________g;(2)樣品中氯酸鉀的純度是____(寫出計算過程)(3)加熱時間t1后,9.68g剩余固體中除雜質外還含有的物質為______________。【答案】3.8498%氯酸鉀、氯化鉀、二氧化錳【解析】【詳解】(1)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過程中,由于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其反應前后質量不會發生改變,固體質量減少的原因是由于生成了氧氣,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加熱t1、t2時,反應還沒有停止,加熱t3、t4后反應已經結束,根據質量守恒可知生成氧氣的總質量=10g+1g-7.16g=3.84g;(2)解:設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為x,x=9.8g樣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分數×100%=98%答:樣品中氯酸鉀純度是98%。(3)加熱t1時,氯酸鉀還沒有完全分解,氯酸鉀有剩余,氯酸鉀分解產生了氯化鉀和氧氣,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故剩余固體中除雜質外還含有的物質為氯酸鉀、氯化鉀、二氧化錳。6.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遇熱易被破壞,人體缺乏維生素C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它的化學式是C6H8O6。計算:(1)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維生素C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結果保留一位小數)。【答案】(1)176;(2)4.5%【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們對于相對分子質量、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的掌握程度。(1)維生素C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6+1×8+16×6=176;(2)維生素C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1×8)/176×100%=4.5%7.實驗室有一瓶未知濃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學取出150g該溶液于燒杯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6.5%的Na2CO3溶液。反應過程中生成沉淀的質量與所用Na2CO3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BaCl2+Na2CO3=BaCO3↓+2NaCl。請計算:(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體___g。(2)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____?(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到0.1%)【答案】(1)21.2g;(2)13.9%【解析】試題分析:(1)根據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表達式: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體質量=80g×26.5%=21.2g(2)從圖甲中獲知,當BaCl2完全轉化為沉淀時消耗Na2CO3溶液的質量為40g,再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BaCl2+Na2CO3=BaCO3↓+2NaCl中Na2CO3與BaCl2的質量關系,可求出BaCl2的質量,進而可求解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解:設BaCl2的質量為xBaCl2+Na2CO3=BaCO3↓+2NaCl208106x40g×26.5%208∶106=X∶(40g×26.5%)x=208×40g×26.5%/106=20.8g該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20.8g/150g)×100%=13.9%答:該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3.9%考點:溶質質量分數計算,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8.現有HCl與CaCl2的混合溶液,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質量分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假設反應都是充分完全):(實驗數據)實驗共記錄了兩組數據:第①組,氣體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質量增加4.4g;第②組,沉淀完全后,經過濾、洗滌、烘干后得到固體的質量為10g。根據實驗設計及有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1)實驗中生成的氣體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時發生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2)混合溶液中CaCl2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保留結果至0.1%,下同)(3)實驗中混合溶液與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經過濾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不考慮過濾中的損失。)【答案】CO2+2NaOH═Na2CO3+H2O11.1%8.2%【解析】(1)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由題意可以知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根據沉淀的質量可求出氯化鈣、碳酸鈉、氯化鈉的質量,據此可計算出混合溶液中CaCl2的質量分數;(3)根據圖中數據可以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4g,結合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以求出碳酸鈉的質量、氯化鈉的質量,再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計算出混合溶液與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經過濾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1)根據題意可知,混合液中的稀鹽酸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2)設混合溶液中CaCl2的質量為x、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為y,與氯化鈣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為z。CaCl2+Na2CO3═CaCO3↓+2NaCl111106100117xz10gyx=11.1gy=11.7gz=10.6g∴混合溶液中CaCl2的質量分數為×100%=11.1%;(3)氫氧化鈉溶液增加的質量即為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即為4.4g,設與鹽酸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為m,生成的氯化鈉的質量為n。Na2CO3+2HCl═2NaCl+H2O+CO2↑10611744mn4.4gm=10.6gn=11.7g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為:=200g經過濾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8.2%答:(2)混合溶液中CaCl2的質量分數為11.1%;(3)實驗中混合溶液與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經過濾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8.2%。9.40g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與25g大理石恰好完全反應(大理石中的雜質不參加反應)。(1)計算該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2)將40g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稀釋為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需要水的質量是多少?【答案】(5分)解:設25g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為。CaCO3+2HCl=CaCl2+H2O+CO2↑1分1002×36.5x40g×36.5%x=20g1分(1)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0%=80%1分(2)設稀釋后鹽酸溶液的質量為x。40g×36.5%="x×10%"x=146g1分需要水的質量=146g-40g=106g1分答: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80%。將40g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稀釋為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需要水的質量是106g。【解析】分析:(1)根據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由參加反應鹽酸的質量計算出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而求得該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2)根據加水稀釋時對溶液中溶質的質量不產生影響,由40g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中溶質HCl的質量與所稀釋成溶液的質量分數10%的比計算出稀釋后溶液的質量,稀釋前后溶液的質量差為需要水的質量.解:設25g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為。CaCO3+2HCl=CaCl2+H2O+CO2↑1分1002×36.5x40g×36.5%x=20g1分(1)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100%=80%1分(2)設稀釋后鹽酸溶液的質量為x。40g×36.5%="x×10%"x=146g1分需要水的質量=146g-40g=106g1分答:大理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80%.將40g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稀釋為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需要水的質量是106g.點評:解答本題時需要注意:40g為稀鹽酸的溶液質量,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四制四年級道德與法治社會實踐計劃
- 文化藝術團體活動策劃會議記錄
- 2025公司項目部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真題匯編
- 25年公司三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可下載
- 25年公司級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精練)
- 醫院內部協調會流程標準
- 四年級上冊食品安全教育教案
- 伊犁地區肉羊養殖組織模式比較研究
- 初中化學實驗安全教育的心得體會
- 基于粗粒化模型的生物質基-聚乙烯醇復合材料相互作用和力學性能研究
-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
- 數據庫系統原理教程-清華大學
- 中國東盟物流行業分析
- 正方體、長方體展開圖(滬教版)
- 2023文化傳媒公司股東協議書
-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有余數-豎式運算300題
- 房建工程安全質量觀摩會策劃匯報
- 例談非遺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教學思考 論文
- 郝萬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條《傷寒論》論原文
- 播音主持-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 魔獸爭霸自定義改鍵CustomKeys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