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學緒論教材_第1頁
土地資源學緒論教材_第2頁
土地資源學緒論教材_第3頁
土地資源學緒論教材_第4頁
土地資源學緒論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土地資源學

問題(討論)?在我們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從生產要素角度講,除了把“金融”作為調控手段外,我國還特別(只有我國)把哪個生產要素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為什么?土地漫畫欣賞國土資源領域職務犯罪頻發暴露出監管體制的弊端據統計,2009年1月至今年7月,全國檢察機關立案查辦國土資源領域職務犯罪案件1855件,其中貪污賄賂犯罪1609件,瀆職犯罪246件;大案1303件,縣處級以上干部要案178人。“國土資源系統已成為腐敗易發、高發領域。”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3月31日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出了這樣的感慨。(2010-08-24人民網

認識土地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是人類社會生產中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也是人類的勞動對象;

土地還包含了提供人類發展生產所必需的社會經濟屬性,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和改造;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土地還融入了豐富的情感。詩歌欣賞我愛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土地資源學的教學內容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土地資源的構成要素分析第三章土地類型及土地資源分類第四章土地資源調查第五章土地資源評價第六章土地資源人口承載潛力分析土地資源學的教學內容第七章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第八章土地資源保護與整治第九章區域土地資源開發第十章中國土地資源概況及區域分析第十一章中國土地資源管理戰略和體系建設第十二章世界土地資源的現狀分析1.1.1土地的概念和內涵(1)土地的概念“土者,吐也,吐生萬物”

——《說文解字》·許慎“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

——《管子校正》·管仲

將地球陸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體場所稱為土地1.1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地的概念(1)土地——早期的地學觀點,將地球陸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體場所稱為土地;水面(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池沼等)、地上空氣層以及附屬于地球表面的各種物質和能力,均不列入土地范疇之內。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

(2)土地——從農業生產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種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是生產地、勞動場所和勞動對象,參與農作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生產人類所需要的動植物產品。土地資源學

土地的概念(3)土地——從工程建設角度看,土地可理解為建筑工程的場所、承重受壓的基礎、壩堤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主要以力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等認識和區別土地。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4)土地——經濟學家馬歇爾(A.Marshall,1842—1924)認為,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與的物質和力量;經濟學家伊利(R.T.Ely,1854—1943)認為,經濟學上的土地是側重于大自然所賦予的東西;馬克思認為,經濟學上的土地是未經人的協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勞動對象。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

(5)土地——從生態學觀點看,土地是一個由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類活動種種結果組成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土地又是整個地球更大系統的自然環境要素,土地是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的輸入與輸出及物質交換轉移得以實現的基礎,是儲存庫和供應站。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6)土地——FAO關于土地的概念:1972年,FAO在會議文件《土地與景觀的概念及定義》定義土地是:土地包括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物。還包括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現在的人類活動的結果。(這一定義已為眾多學者接受)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7)土地——按照土地法學的研究對象和工作內容,土地是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的某種綜合體。它包括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經濟關系,也包括一系列在土地調查、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建設等活動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土地資源學土地的概念(8)土地——近代地學的發展進一步深化了對土地的認識。60年代以來,多數地學研究者認為土地是一個自然綜合體。如皮克曼(Brinkman)和奧爾森(Olson)于1973年將土地的概念表述為: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區域,它的性質包括這一區域之上和其下組成生物圈的氣候、土壤、地形、地質、水文、動植物的特性以及人類過去和當前活動的結果,它的性質對土地當前和未來的利用有重要影響。土地資源學石玉林(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地資源與區域資源綜合開發專家)認為:“土地是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和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

土地是一個垂直系統,它可分為三層:表層、內層、底層(或地上層、地表層和地下層)。土地資源學土地地上層地表層地下層氣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動物巖石水文地質土地系統的垂直結構示意圖

土地是由地球陸地表面一定立體空間內的氣候、土壤、基礎地質、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同時還包含著人類活動對其改造和利用的結果,因此,它又是一個自然經濟綜合體。本教材給土地的定義★★如何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土壤、氣候、地形、巖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有其自身形成、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土地是一個垂直系統,具有一定的立體空間;土地的性質和功能取決于各自然要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土地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存條件,具有社會經濟屬性。1.土地與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產生植物的疏松表層。(2)相關概念的辨析

土壤剖面圖從形態結構上看,

土壤是處在地球風化殼的疏松表層。而土地是由地上層、地表層和地下層組成的立體垂直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層的一部分,土壤僅僅是土地的一個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2)從本質特征上看,

土壤的本質是肥力,即為植物生長供應和協調營養條件及環境條件的能力;

土地的本質特征是生產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對某種(或一系列)用途的生產能力。(對于農業用地、建設用地)國土: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的地域空間。其含義:是指一國人民賴以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場所,包括該國的領海、領空、領土。

領土通常指一個國家的陸地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內陸水域)和它的地下層。領海指沿海國家根據其地理位置特點、經濟發展和國防的需要,自行確定的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鄰接的一定范圍的海域。國際上至今對領海的范圍沒有作出統一規定,其寬度自3海里至200海里不等。領空指領土和領海范圍內的全部上空,但對其垂直高度目前國際上尚無明確規定。2.土地與國土

國土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的綜合概念。土地則只是一個自然、經濟概念,無國別之界。土地資源

1.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以為人類利用的土地。

2.指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對人類具有利用價值的全部土地。3、土地與土地資源土地包括了一切類型的土地土地資源則是具有資源利用價值的土地

土地土地資源

土地與土地資源的關系4.土地與自然資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的總稱。《英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對人類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這些成分的源泉的環境功能。它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類生活和生存所利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總稱,土地資源僅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不是全部。景觀一詞原在原蘇聯、德國等應用較為普遍,我國地理界也有應用。

牛津詞典對景觀解釋:一幅畫,某一地區的地形組合,自然景色。

5.土地與景觀

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土地側重于社會經濟屬性,景觀強調其美學、生態價值及長期效益。從景觀學角度看,土地即景觀。土地資源是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和最基本的生產資源。按現實的及可能的經濟用途,可分為以下幾類:土地資源——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以為人類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對人類具有利用價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資源的概念

6、土地資源與土地資產土地資產土地資產是由土地資源派生出來的一個經濟學術語。

土地資產是指由國家、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占有的土地資源作為其財產的權利(劉樹揩,1993)

土地資產是資源性財產,是自然界長期自身運動和各種形式的勞動投入共同形成的,它能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和享受,包括土地物質及土地資本。

兩者之間的區別:并不是所有的土地資源都會變成土地資產,它有著自身的特征,但土地資產是孕育于土地資源之中。1.1.2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一、土地資源特性

1)生產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土地生產力按其性質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勞動生產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資源本身的性質。后者是施加人工影響而產生的,即人類生產的技術水平,主要表現為對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2.土地有生長萬物的生育功能2)區域差異性

不同地區的土地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形成地表復雜多樣的土地類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產潛力、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和不同的土地適宜性。3)動態性土地不僅具有地域性的空間差異,而且具有隨時間變化的特點。而時間變化又要與空間位置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動態性春秋冬夏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個生態系統,土地資源具有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條件下土地的生產力可以自我恢復,并不會因使用時間的延長而減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土地對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凈化能力。土地系統的自組織和凈化功能土地生態系統有著嚴密的結構和自組織能力,不僅可以生長萬物,還能對一切廢物進行凈化、擴散、過濾、降解。垃圾在土地中自然降解的時間

紙:3—4個月

玻璃瓶:4000年

鐵罐:10年

塑料:100—200年

煙頭:1—5年

尼龍織物:30—40年

易拉罐:80—100年

皮革:50年

橘子皮:2年

羊毛織物1—5年

5)多功能性

它既是農業生產資料,又是人類活動空間;既可作為農用,又可作為城建、交通、國防、旅游等非農業利用。而同一用途的土地又可以選擇不同的利用方式

土地的用途概況起來分為四大功能:生產功能、環境功能、承載功能和空間功能。511生產功能在土地的一定高度和深度內,具有強大的生長萬物的能力。土壤中含有各種營養物質以及水分、空氣,還可以接受太陽照射的光、熱等,這些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沒有這些環境與條件及其功能,地球上的生物也就不能生長繁育,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和發展。維護土地特別是耕地的生產能力。522承載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性質,具有承載萬物的功能,因而成為人類進行一切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和空間,成為人類進行房屋、道路等建設的地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一定意義上比喻了土地對于人類的這種承載功能。土地所具有的這種承載功能是國家通過土地進行宏觀調控的自然基礎。銀根、地根533環境功能人類要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人際交往、日常活動都離不開我們生活的環境。544空間景觀功能這一作用是對特殊的土地資源而言的,并非每一塊土地都具備這方面的條件。不僅要以自然景觀的優美、奇特、險峻為特殊的利用價值,交通的便利也是旅游區不可缺少的條件。開敞空間、農家樂、世界遺產哈尼梯田、三清山6)面積的有限性

由于受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空間限制,土地的面積(或稱土地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因而,人們一方面要珍惜和合理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實措施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減小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7)不可替代性土地具有養育、承載、景觀等功能,使得土地功能不能被其他任何生產資料所完全代替。二、土地資產特性1)商品特性(3)一般商品在空間上是可移動的,而土地這個商品的位置卻是無法移動的。2)產權特征土地和土壤、景觀等概念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土地具有明顯的產權內涵。、土地產權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權利。包括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租賃權、土地抵押權、土地繼承權及地役權。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者擁有的、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排他性專有權利。一般認為,這種權利可細分為: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等權能。3)增值特性

土地的增值特性取決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類社會對土地的不斷改造和利用。對土地資源的每一次投入,都表示著其價值的提高。61

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土地數量的有限性決定了土地供給的稀缺性。尤其在某一地區,某種用途的土地供不應求,成為稀缺的經濟物質。可見,土地的稀缺性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地區才能表現出來。由此可以引申出土地利用的制約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條件,導致土地的用途有所不同,而一種用途向另一種用途的變更同樣受到諸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這種用途的土地供給在一定區位一定時間內變得稀缺。

2006年9月6日,占地560余畝的上海浦東花木新民北路地塊成為上海乃至中國土地市場最受關注的地塊之一,瘋狂拿地的開發商為其報出了最高近60億元的投標價,創造了歷史紀錄。這被稱為浦東“地王”的地塊一面世就受關注。目前,金地集團以59.89億元、高出底價122%的報價暫居領先。

按金地59.89億元的最高報價計算,此地塊僅購買地皮價格就達到了16041.88元/平方米。上海證券報,2006-9-7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就土地資源而言,它不同于一般耗竭性資源,但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人類必然面臨著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資源、其他資源的限制及環境自凈能力的限制等。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天有約36.5萬人誕生,其中57%誕生在亞洲,26%誕生在非洲,9%誕生于拉丁美洲,5%誕生于歐洲,而在北美洲誕生的只占3%,此外,不足1%的人口出生在大洋洲和各大洋的島嶼上。減去死亡人數后,全球平均每天增長近21萬人,地球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差不多相當于一個較大國家的人口。

中國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年代耕地萬平方千米人口(萬人)人均耕地面積(平方米)漢代36.165649.06401唐代、明代44.455291.984001900年56.5236681.015401949年97.8754167.018071957年111.8064653.017291980年99.3498705.010061990年95.67114333.08361993年95.42118517.08051995年94.97121121.0784另一方面,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因人們的創造性勞動而不斷的增值。1、人類改造自然投資的直接影響。在農業利用上,進行土壤改良,使之適于農作物生長;進行耕地整理,將小塊地平整為大田,配套路、溝、渠;在建設用地上,進行三通一平,建設基礎設施,綠化等,通過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使土地自然條件發生變化,使用價值優化,從而使其經濟價值發生變化。2、人類改造自然投資的間接影響。從土地的自然屬性來講,城市的土地和邊遠山區甚至荒無人煙的土地都是一樣的,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才造成土地價值的不同。典型的例子是城市建設擴大后,由于城市經濟環境的輻射,使得周邊土地的經濟地理位置變化,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從而使其經濟價值發生變化,這種價值的變化可以認為是人類改造自然(城市)投資的間接影響。。4)不動產特性土地不動產特性主要源自于其空間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兩個方面的特點。

土地是不動產,它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不能隨著土地產權的流動而改變其實體的空間位置。永久使用性

土地可反復被使用或永續利用。自然生產上,它可以反復種植農作物或經濟作物等,更新土壤肥力。在非農用地,如城市建筑用地,一般表現出用途的不可逆性,但它并不隨著利用而自然磨損,可以持續使用。

1.2土地資源學的學科任務和研究內容1.2.1土地資源學的學科任務作為土地科學的體系中的基礎理論學科,土地資源學的學科任務有:①什么是土地和土地資源?土地和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及其組成特點;②地表各種各樣的土地資源類型及其形成特點、演變規律、區域分異和組合結構特征;③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狀況;④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和合理利用的調整方向、途徑,以及為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利用而進行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設計方法;⑤土地利用過程中需要采用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徑;⑥為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存土地而對土地資源采取的科學保護和管理的方法、途徑和措施。土地資源學的研究內容(6個方面)(一)土地資源學基礎理論研究(二)土地類型和土地資源類型(三)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四)土地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潛力(五)區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六)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1.2.2土地資源學的研究內容土地資源學(一)土地資源學基礎理論研究1):土地、土地資源的科學內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任何一門學科的創立,首要任務和研究內容都應當對它的研究對象或客體進行科學的界定,闡明其具體的內涵;進一步研究基本特征。2):土地資源構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資源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研究(二)土地類型和土地資源類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

土地資源的各個構成要素在空間上的變異特性決定了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包括:宏觀規律性和區域特殊性宏觀規律性:土地資源的某些自然要素,如氣候、土壤、生物等,一般是呈地帶性分布區域特殊性:某一小區域內,由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水熱條件在區域內重新再分配緯向地帶性分布土地資源的緯向地帶性總的說是沿緯線方向延伸的,但由于受海陸輪廓、洋流、地形等影響,往往產生偏離,類似我國東部平原的區域并不很多,但就大陸宏觀景觀而言,這個規律是非常明顯的。土地資源的經向地帶性在美洲、非洲等大陸均有所體現,但不像亞洲表現的這樣明顯,尤其是非洲大陸,緯向地帶性相對更突出一些。由于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的交叉作用,形成了土地分布的地域性。土地的垂直地帶性垂直地帶性也稱高度地帶性,它是在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基礎上派生出來的規律。土地的各組成要素及由它們組成的單元常常隨山地高度及走向發生有規律的變化,這種規律就稱為垂直地帶性規律。土地類型:由地表各要素組成而又有規律分布的自然綜合體,在自然界或地球表面是指不論面積大小,性質性對均一的單元土地。土地資源類型:性質(質量)均一,利用現狀、利用潛力或利用功能、適宜性一致的單元土地資源(三)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特征研究1)土地資源調查土地資源調查就是運用土地資源學的學科知識,借助于各種測繪制圖方法和遙感技術,查清各類土地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和利用現狀,為區域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服務。2)土地資源評價對土地資源質量的綜合鑒定,通過土地資源評價揭示土地資源的質量狀況,如土地適宜性等,從而為合理開發、利用、治理、改造、保護和管理土地資源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四)土地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潛力:人與土地的定量關系研究

計算土地的自然生產力和經濟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對土地上生產的食物可能養活的人口數量——土地人口承載力進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地協調人地關系,為土地利用的中長期規劃、土地資源保護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五)區域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1)區域土地利用優化模式研究土地資源在農、林、牧、交通等產業部門的空間布局與利用規劃,建設用地與農用地的動態調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選擇和景觀生態設計等內容2)區域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通過對區域土地資源的綜合治理、改造和合理開發,解決土地資源短缺,提高土地生產保障能力的各種手段與途徑。(六)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土地資源的保護對土地資源數量上的減少控制和質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資源管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學的研究內容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類型土資調查與評價土地生產潛力與土地人口承載力區域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基礎理論研究土地資源的構成要素土地、土地資源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保證定量化依據定量化依據依據土地資源學應該歸屬于哪個學科?歸屬土地自然綜合體社會經濟屬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1.2.3土地資源學的學科性質由于土地資源學研究的是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利用和保護,內容覆蓋面很廣,被人們認定是一門“交叉邊緣學科”。因此,土地資源學的學科性質————比較復雜1、土地資源學是一門基礎學科

土地科學涵蓋土地資源學、土地生態學、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規劃學……等諸多分支的學科體系。土地資源學是其中的基礎學科,它直接以土地資源為研究對象,介紹土地資源的產生、演變、發展趨勢等知識,同時告訴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土地資源等相關理論和實踐。

86土地科學的學科體系2、土地資源學是一門應用學科

土地資源學要研究土地分類、數量、質量及其空間變化,提供基礎信息,直接為國民經濟建設、國家資源管理和國家安全服務,同時也為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等土地管理服務。因此,土地資源學不僅在理論上要發展,更要同應用緊密結合,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并提供具體成果。3、土地資源學是一門分支學科

土地科學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其本身構成一個獨立而龐大的學科體系,它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經濟科學等諸多學科內容。而土地資源學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是資源科學中部門資源學的一部分,是一個集自然科學、社會經濟、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交叉學科。①土地資源學在土地科學中的位置土地科學或土地學 土地生態學 土地資源學 土地測量學 土地利用學 土地統計學 土地工程學 土地法學 土地信息系統 土地經濟學 土地行政學 其他

②土地資源學在資源學科中的位置4、土地資源學是一門綜合學科

土地資源學不僅綜合了地理學、地質學、生態學、土壤學等學科中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還包括一些相關的社會經濟科學知識,設計面寬而復雜;從另一個角度看,土地資源學自身又可分為土地評價學、土地保護學、土地利用學等。

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的知識結構

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土地行政學土地法學土地規劃利用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生態學……鄉村景觀規劃土地保護工程土地資源學農學……地學土壤學氣候學生態學水文學土地資源學1、土地資源學是一門基礎學科2、土地資源學是一門應用學科3、土地資源學是一門分支學科4、土地資源學是一門綜合學科1.3土地資源學的研究方法學科思維: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學科思維來學習土地資源學?②思維系統論思維——最主要最具特色問題導向思維——思維主線之一自然倫理思維——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動態思維——動態變化、過程和機制的研究,動態監測、優化調控和預測預報生態經濟思維——土地的保護,獲取最大經濟價值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A系統思維與問題導向思維土地是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組合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系統?B倫理思維a.)在空間上互補互利;b.)在時間上遵守世代共享;c.)在內涵上遵守集約利用;維護土地健康以及可持續利用責任感!C動態思維“動態特性”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秦漢、明清時期的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刀耕火種機械化農業舊石器時代的元謀人小麥聯合收割機D生態經濟思維生態思維經濟思維通常缺失的思維最直接、最單純的思維土地資源研究中經常要運用博弈方法認識、處理問題,如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資源的結構和配置等,都要正確認識土地資源內部的博弈現象和進程,從而引導人類的正確決策。博弈與博弈論的含義博弈是指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博弈論就是系統地研究各種各樣的博弈問題,尋求各博弈方合理選擇策略的情況下博弈的解,并對這些解進行討論的理論。博弈分析方法囚徒困境

案件進展:收押大傻和黑皮困難:證據不足辦法:分別審訊《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刑法》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自首或立功,減免或免刑1人死扛、1人招供,招供者免刑,抵賴者從重處罰(10年)2人招供,從輕處罰,各3年如果都抵賴,罪名不成立,羈押期(3個月)滿釋放

第一步:參與人黑皮大傻第二步:戰略黑皮戰略組合1戰略組合2戰略組合3戰略組合4大傻招供

抵賴招供抵賴1、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2、理性思考

第二步: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3,-30,-10-10,0-0.2,-0.2招供抵賴招供

抵賴黑皮大傻博弈邏輯:如果我……,那么他……;

如果我……,那么他……。占優戰略:招供占優戰略:招供囚徒困境的納什均衡-3,-30,-10-10,0-0.2,-0.2招供抵賴招供

抵賴黑皮大傻納什均衡:占優戰略的均衡(招供,招供)1.3.2土地資源學的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方法景觀生態分析方法現代技術應用方法社會經濟分析方法A系統分析(Systemanalysis)方法系統的定義:是處于一定的相互關系并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個組成部分(要素)的總體(集)。或者說系統是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我們應該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從整體上分析系統組成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還有系統、組成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根據分析的結果來調整系統的結構和各要素關系,使系統達到優化的目標。B景觀生態分析方法是一種綜合的生態系統研究方法。它將土地作為一個功能整體,綜合分析土地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分析系統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和轉換,由此來決定不同的土地生態單位。C現代技術應用方法遙感技術(RemoteSensingtechnology,RS)全球定位技術(GlobalPositionSystem,GPS)

俄羅斯GLONASS系統歐洲“伽利略”計劃中國北斗導航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武漢大學信息學部QuickBird-2影像

IKONOS光譜波段

紅波段.63-.69microns(4m)近紅外.76-.90microns(4m)藍波段.45-.52microns(4m)綠波段.52-.60microns(4m)全色.45-.90微米的圖像(1m)D社會經濟分析方法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的原理,分析評價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效益所謂社會經濟分析法,就是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篩選出能夠反映土地資源的社會、經濟屬性的指標,然后綜合分析這一指標體系,探討獲得最佳效益的途徑。1151,4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歷史與前景1.4.1國外土地資源學研究概述1、經驗性描述階段:19世紀之前,主要進行以財政為目的的土地調查(面積、耕作方式、土地質量和收入等)。2、20世紀初,開始一些以合理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為目的的土地評價,如:美國農墾局嘗試的以發展灌溉為目的的土地評價方法。3、20世紀30年代開始,開始對土地資源進行調查和分類研究。由于生產發展,需要根據土地資源的特點進行生產配置,如,1936年美國土壤保持局開始研究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潛力分類,1938年在土壤學基礎上提出《土地生產潛力評級》的8級制系統。此前關于土地資源理論、方法等均較分散。1164、20世紀60、70年代,開始進行系統的土地資源評價、土地資源生產潛力分析等理論和方法研究工作,對土地資源的概念、分類、調查、評價等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均較為系統。其背景是:全球土地與人口、土地與糧食、土地與環境等矛盾日益加劇,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土地問題。如前蘇聯于1976年頒布了全蘇土地評價方法、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始的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測算等。

5、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技術在土地資源研究中的廣泛使用,土地評價、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完善,向著綜合化、精確化、模型化的方向發展,如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等幾十個國家和地球都建立了專門的土地資源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土地資源學中的應用,擴大了土地資源學的研究領域和范圍。土地資源學一、前蘇聯

20世紀30年代是前蘇聯土地類型學或景觀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景觀思想指導下,前蘇聯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土地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類、分級、利用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概況土地資源學二、德國

德國對景觀學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貢獻。早期景觀學研究的代表人物S·帕薩格,提出一個景觀單元等級系統。對近現代景觀學有重要影響的是CarlTroll。他將生態學思想引進土地研究之中。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概況土地資源學三、英國

英國除進行本國土地研究,還成立國外發展部土地資源處,專門負責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土地資源。英國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區域研究開始的,其中,米徹爾編制的10級的土地、土壤和生態單位的分類等級系統表,是關于土地分類最詳細的等級系統表。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概況土地資源學四、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對土地資源的調查研究非常重視,明確提出土地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統、土地單元、立地三級系統,把工作范圍擴展到了環境生態的調查研究上。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概況土地資源學五、加拿大

加拿大把土地分類定名為生態土地分類,并確立了一個七級生態土地單位系統:生態帶—生態省—生態區域—主態區—生態段—生態立地—生態元素。土地資源學的發展概況

國外土地資源學的發展特點

20世紀30年代是土地、土地類型、土地評價等概念體系逐漸形成和土地資源學產生和孕育時期

20世紀40-70年代,是土地資源形成和發展的時期

20世紀70年代后,土地資源學發展的新時期,土地資源研究進入了一個綜合化、系統工程化研究階段1.4.2中國土地資源研究的創立與發展距今約2500年前的《周禮》,是我國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該著作把全國土地劃分為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類。1、早期我國土地科學的發展土地資源學2000年前的《管子·地員篇》把全國土地分為三等十八類九十種,確定了土地等級系統,對土地進行了簡要評價。《禹貢》根據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別將九州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為上、中、下三級共九級,并按土地等級規定田賦標準。土地政策的歷史演變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代和周代的一種土地制度井

土地政策的歷史演變屯田制:

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田租。淵源于西漢,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民屯每50人為1屯,軍屯曾名營吞,60人為1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土地政策的歷史演變均田制:

北魏至唐中葉的一種土地制度。該制度對農民實行計口授田。北魏時,均田制規定,十五歲以上男夫受露田(不栽樹的,又稱正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國共對峙時期:

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便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戰爭時期:

對地主減租減息,對農民收租收息

解放戰爭時期:

和對峙時期基本相同,但強調耕者有其田現在:

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土地政策的歷史演變2、建國以來,我國土地科學的發展(1)第一階段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蘇聯的一些研究成果,發展了土地類型學,從土地類型的角度對我國各自然分區的內部特征進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國自然區劃。土地資源學2、建國以來,我國土地科學的發展(2)第二階段土地資源學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歐、美、澳等國的思想,完成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和1:100萬土地類型圖等的編制工作,進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評價分析,土地綜合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步形成。2、建國以來,我國土地科學的發展(3)第三階段土地資源學

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結合國土整治與規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土地利用規劃、開發區建設、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規劃等實際工作進行。3、我國土地科學的近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土地分類與土地評價研究向前推進一步,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進展:(1)土地評價研究;(2)土地資源調查研究;(3)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人口承載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研究;(5)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研究;土地資源學3、我國土地科學的近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土地分類與土地評價研究向前推進一步,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進展:(6)土地資源的保護與治理研究;(7)土地規劃研究;(8)土地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