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和第二章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1頁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和第二章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2頁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和第二章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3頁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和第二章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4頁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和第二章教學設計含教學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機械運動

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

的基本單位,并知道它與其它單位的關系;3、知道測量存在

誤差。

教學重點:1、刻度尺的使用和測量時間;2、單位的換算和特殊測量。

教學難點:1、單位的換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

測長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計時工具:石英鐘、電子手表、機械停表、電子停表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學校每年都舉行田徑運動會,田徑賽分為田賽和徑賽兩類,在田賽中通常以

距離的長短來論成績,這就要進行長度的測量,如圖甲所示;在徑賽中通常以時

間的長短來論成績,這又要進行時間的測量,如圖乙所示。請大家思考,時間和

長度的測量用到哪些工具?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長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o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

的長度單位:千米(kw)、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

米(nm)。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lkm=10m;ldm=10m;lcm=10"m;lmm=:10m;1um=10"m;lnm=

10mo

長度的估測

問題1:請目測一下黑板的長度。

(請幾5個同學目測,再用米尺實際測量,比較誰目測的結果更準。)

問題2:人們正常走路一步的距離大約為0.5m,以此為長度標準,估測教

室的長度。

(請兩同學同時在教室中走路進行估測)

知識拓展

閱讀課本第11頁“小資料”,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724M

s內所經路徑的長度定義為1米。閱讀課本第13頁“小資料”,了解一些物體

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形成感性認識。

探究點二長度的測量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活動一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

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活動二觀察下圖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問題:

零刻度線

,/量dm程八________________

向甲川ii叫皿川¥疝"1皿1呷川而「

Ocm12345678

~單位‘分度值

(1)它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圖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

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8cm,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8cm的長度,它的分度

值是0.1cm。

教師強調: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如果磨損,要從一個清晰的整數刻度線量起。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的方法

活動學生分組實驗,測量鉛筆的長度、圓柱體的高、木塊的長度、物理課

本的長和寬等,教師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要求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歸納總結: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選、放、讀、

記”。

(1)選:在實際的測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實際情

況確定需要達到的程度,再選擇滿足測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應放正,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

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物體保持平行(如圖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圖乙

所示)。

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

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

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圖丁所示)。

(3)讀:即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

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

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值和單位。圖中木塊長度為2.77cm。

3.特殊長度的測量

(1)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

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圖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

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圖,

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o根據公式L=

"d求出硬幣的周長。

l^"'l...ZZ/.MI

方法2(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

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

L=Ji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

方法3(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

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1=“(1求出硬幣的周

長。

方法4(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

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

的周長。根據公式d=L/“求出硬幣的直徑。

(3)測量一頁紙的厚度,探究:紙的厚度為10-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

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

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

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

厚度l=L/no

(4)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

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

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1,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

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

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問題1:如何測量一個碗口的周長?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①曲線;②規則(圓)。測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

測量;②化曲為直:用細線繞碗口一周再拉直測量;③利用圓周公式。=2五二=

nd:兩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夾緊碗口即可量出直徑或用紙將碗口的圓描下,再將

紙上的圓對折即可測出直徑或利用幾何方法(有多種方法)找到直徑來測量。

問題2:我國第一條高鐵線一一武廣高鐵,如何知道這條鐵路的總長度呢?

思路:被測長度的特點:距離太大,難以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測量方法:①

上網查找;②借助地圖間接測量。

說明:上述兩個問題先分析特點,方法讓學生討論后再一一評價。鼓勵學

生多找方法,并盡量找到簡單實用的方法。

探究點三時間的單位及測量

1、時間的單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經常進行長度的測量外,也經常需要對時間進行測量。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他的時

間單位:年(y)、天(d)、時(h)、分(min),毫秒(ms)、微秒(us)。它們

之間的換算關系是:lh=60min;lmin=60s;1s=1Oms;lms=10!us?

2、時間的估測

活動:(集體活動):估測1分鐘的時間長度。(請三個同學上臺面向黑板,

其余同學當裁判,講臺桌上的大時鐘面向“裁判”,教師喊計時開始,三名若認

為Imin時間到則舉手,比比看誰對Imin的時間估測更準一些。)

3、時間的測量

講解:時間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時

間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活動4:(2人一組):停表的使用。(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對停表的使用方法進

行簡單講解,然后教師喊口令,學生按停表計時,請同學相互幫助,共同搞清楚

停表的使用方法。)

探究點四測量誤差

提出問題:為什么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

教師講解:由于受所用的儀器、測量方法的限制和測量者的不同,所以測量

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別叫做誤差,誤差

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討論:減小誤差有哪些方法?錯誤與誤差有什么不同?

歸納總結: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

進測量方法。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

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

可避免的。

三、板書設計

第1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一、長度的測量

1.常用測量工具;2.長度單位。

二、時間的測量

1.常用測量工具;2.時間單位。

三、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

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錯誤可以消除。

四、教學反思

首先是導入新課,由學校每年都舉行田徑運動會,引出想辦法測出長度和時

間,那么長度和時間怎樣測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課題,學生也會覺得很自

然,不會感到唐突。在處理長度的測量時,我不按常規的方法,老師先講如何操

作,學生再動手操作。我覺得這樣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特思維和創新思維,什么

都是老師怎樣講,學生怎樣做,根本不是探究實驗,而是驗證性實驗。我先讓“初

生牛犢不怕虎”的學生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動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測出一個身邊

熟悉的物品的長度,然后報出數據,老師寫在黑板上,在學生得意時,告訴他們

在物理上大家的讀數都是不準確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

之聲則會不絕于耳,明顯看出學生的不服氣,這樣學生就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

教師的釋疑上,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

第2節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參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學習重點:1.機械運動的概念;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學習難點:1.參照物的概念;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3.用實例解釋機械

運動。

教具準備

視頻資料,玩具車、玩具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展示物體運動的圖片,感受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平時認為不動的房屋、

樹木等隨地球而轉,同時繞太陽公轉,整個太陽系、乃至整個銀河系及宇宙,也

都不停地運動。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機械運動

教師引導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奔馳的駿馬、行駛的火

車、自轉中的地球、還有在空中飛行的飛機、奔騰的江水、劃過夜空的流星、騰

空而起的“神舟八號”飛船……這些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呢?請用科學的

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交流歸納上述運動物體的位置隨時間不斷地發生變化。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

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探究點二參照物

1.概念

問題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在做機械運動,可為什么我們還常說X

X物體是靜止的呢?如黑板是靜止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等等。

討論:我們常說物體靜止也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如果都運動,我們也不容易為

物體定位了,房屋、樹木說它們靜止是因為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在某一位置

是固定不動的,即它相對于旁邊的房屋來說,它們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判斷物

體是否運動時,我們也常看它與其他物體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平

時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都是以一個物體做標準而言的。

總結: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

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視頻:觀察哪輛列車在運動?它們是以什么物體做參照物來研究的?

2.特點

問題:(1)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只有一個嗎?

(2)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狀況一定相同嗎?

分析:當觀察一小汽車在公路上駛過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我們可以選地面為參

照物,也可以選路邊的房屋做參照物,還可以選樹木做參照物,它們都能得出汽

車是運動的結論,所以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

如果我們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如選汽車司機中靠椅,則會判斷小汽車是靜止的,

所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探究點三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問題探究坐在汽車里的乘客、司機和路旁的孩子們有如圖所示的對話。

為什么同一個人(乘客)相對于不同的觀察者(司機、路旁的孩子們)來說,得到的

運動情況截然不同,是由于兩個不同的觀察者以各自選定的不同參照物來研究乘

客的運動情況。

問題分析孩子們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認為汽車、司機、乘客前進得快;司機以

汽車為參照物,認為自己、乘客都沒有動。

歸納總結:(1)整個宇宙中的物體都是運動著的,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所

以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體的靜止只是相對的,平時我們所說的運動和靜止

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

(2)參照物選擇的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所以確定物體是運

動還是靜止,關鍵是選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拓展教學: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是相

對靜止。例如,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其中一個為

參照物,另一個是靜止的,屬于相對靜止。

規律總結

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

物體叫參照物。

2.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擇的參照物,而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

擇。對于同一物體而言,由于選定的參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結論會不同,即運動

和靜止是相對的。

3.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相對靜止。

三、板書設計

第1節運動的描述

一、機械運動

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自然界的物體都是運動的,即運動是絕對的。

二、參照物

1.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

叫做參照物。

2.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選擇不同的參照物,

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四、教學反思

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什么而言的?”“怎樣判斷

物體是否在運動?”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讓學生小組

進行學習、交流,要求人人放開包袱暢所欲言,教師在各組間巡視點撥,看到同

學們舉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去說明上面問題,課堂氣氛活躍的情況下,教師

給每組發下一張表格,讓各自歸納這節內容的知識要點。全班通過匯報、總結、

教師作簡單概述,并糾正交流中出現的片面認識。如:“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就說

它在運動”這種說法的不完整性,鼓勵小組內爭論“怎樣描述這話才具有準確性”。

學生從實例中得出答案。學生掌握了重點問題后,教師繼續拓展、延伸。為什么

“飛機怕鳥”?讓學生接個今天所學的知識討論解決,把問題逐步引向深入,學

生積極討論,這樣難題就迎刃而解了。一節課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學習效率自然

事半功倍。

第3節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L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

的計算;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

的概念。

教學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具準備

微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雖然知道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但

我們平時所說的物體運動和靜止卻都是相對某一物體而言的,即相對于參照物而

言。

問題:同是物體的運動,它們的快慢一樣嗎?你認為哪些物體快,哪些物體

慢呢?

總結:今天我們就研究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

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

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

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

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

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

用了I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nl用了50s。圖11-2-1是兩個小球運動在

某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圖

11-2-1,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

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

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

比較。

探究點二速度

[結論]物理上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

的路程。

[討論]為什么不用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呢?

[總結]因為單位時間的路程越大,則速度越大;而單位路程的時間越長則速度越

小,故雖然后者也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比較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我們用單

位時間的路程來表示速度。

[播放視頻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

即m/s或m.s'o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

單位換算:lm/s=lX=3.6km/h

[一些物體的速度]

閱讀課文第31頁的速度(說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時

必須具備的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探究點三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頻閃攝影]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我們用頻閃攝影的方法將運動物體的位

置凝固住,會看到這樣的兩種不同情況。看課本圖12.2-2,比較兩種運動的

差異。

[播放視頻4]運動的快慢。

[結論]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如……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是變化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如……

[計算]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2.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雖然固定,但我們也可以比較它們整個路程的速度,

我們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個路程的長度,t是完成整個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視頻5]變速直線運動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展示

[勻速直線的圖像]展示

將頻閃照相與圖像結合,會得出路程隨時間的變化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

線。

三、板書設計

第3節運動的快慢

一、生活中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1.比較相同時間內誰走的遠;

2.比較在相同長度內誰用的時間短。

二、物理上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

取單位時間或路程來比較它們的路程或時間。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

程。

H

2.公式:v=s/1;3.單位:即m/s或m.s;常用單位是km/h或km.h'0

四、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1.概念;

2.變速直線運動計算公式。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

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其實單位路程的時間也可以表示

物體的運動速度,只不過后者比較起來不方便罷了;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

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

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1、速度的公式雖然在小學就學過,但為什么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學生卻并

不知道,其實這里就滲透著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向學生展示為什么不用單

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的意義就變得非常深遠了。在此進行一個討論是很有必

要的。

第4節測量平均速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

度。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學重點:會用停表和刻度尺測量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教學難點:記時,繪制表格。

教具準備

秒表、小紅旗、口哨、長卷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計時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賽時計時的情況。同學們,想

知道一個物體的平均速度,我們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助我們?

__S

根據公式Z我們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體運動過程中走過的路程和所用

的時間。路程可以用尺子測量,時間可以用表來測量。今天我們就用表和尺子來

親自動手測量平均速度。

二、新課學習

探究點測量平均速度

(一)實驗原理

v=±(刻度尺+停表)

t

1、測量劉翔110m欄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什么?

2、實驗中需要用到哪些測量工具?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匯報實驗原理。結合實驗原理匯報實驗中所需要的兩種測

量工具。

(-)設計實驗

1、你能否結合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2、實驗的過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為什么?

3、金屬片在實驗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測量的時間更準確?

學生結合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交流討論實驗步驟。思考并討論斜面坡度對

實驗所帶來的影響。思考并討論金屬片的作用,明確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應

在正式試驗前練習測量幾次。

(三)進行實驗

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放在斜面底端,測出小

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i、S2,填在表格內。

2、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并撞到金屬片的時間以加填在表格內。

路程運動時間平均速度

S尸t,=V1=

S2二t2=V2=

小組分組實驗

1、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指出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巡回指導。

2、注意事項: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時,要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

度,主要是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3、選兩個優秀小組展示匯報。

學生在正式測量前,練習使用停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然后學生分組實驗,

并將測量的數據記錄在表格內。最后展示匯報實驗過程。

(四)分析論證

做變速直線運動的小車在不同路程內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組織學生計算小車在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2、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結論。

學生計算小車在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組交流討論,并歸納出做變速

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階段內的平均速度關系。

(五)交流與評估

1、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處嗎?

2、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失誤?你們是如何解決的?有哪些值得別人借鑒

的經驗?

3、測量結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

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評估,提出各小組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寶貴經驗,

分析實驗誤差。

教學反思:

三、板書設計

第4節測量平均速度

一、實驗目的: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二、實驗原理:v=s/t

三、實驗器材:軌道斜面、玻璃球、墊塊、刻度尺、停表、擋板。

四、實驗步驟:

五、收集數據的表格: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探

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

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

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

車下落時運動特點,并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

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第二章聲現象

第1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2.知道聲音是

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

論。

教學用具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橡皮筋、

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

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探究: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并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參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紙屑或泡沫顆粒等。

方案1:讓學生用刻度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

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在發聲時的現象,并用語言描述現象。

思考問題:(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尺子處于什么狀態?(2)當尺子停止振動的時候,還

能聽到聲音嗎?

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動時,能發出聲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動時,不

能發出聲音。

設計意圖:對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動,學生能直接看見,它們發出的聲音學生能直接聽

見,在此處讓學生自己實驗,通過觀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振動的概念,建立聲音和振動

之間的聯系。

方案2:將懸吊著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觸不發聲的音叉,球并不跳動:將音叉敲響,

再使球接觸音叉,球跳動,如圖所示。

fl------r-------r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沒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又的振動,但可以從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和

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發聲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動。

通過實驗對比,思考問題:橡皮筋、尺子、紙屑、泡沫塑料顆粒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

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實驗的物體發聲時現象無聲時現象結論

橡皮筋振動不振動橡皮筋振動時產生聲音

尺子振動不振動尺子的振動產生聲音

音叉振動不振動音叉的振動產生聲音

鼓面振動不振動鼓面的振動產生聲音

歸納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體發聲時具有的共同特征,驗證自己當初的猜

想,同時組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生活中有關的現象和體驗。

歸納總結得到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物體就停止發聲。

交流探究: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釋物體的發聲原理嗎?

設計說明:

1.學生探究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

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如果學生不會用桌上的器材進行

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

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

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

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

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探究點二聲音的傳播

情景創設:花樣游泳運動員,當她們的耳朵在水中時還要靠音樂的節奏,才能使自

己的動作和其他隊員保持協調一致,聲音是如何傳到耳朵的?宇航員在太空中近在爬尺

為什么還要靠無線電波而不直接交談呢?

思考問題:聲音是怎樣從發聲體傳播到遠處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

物體在振動我們就一定可以聽到聲音嗎?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猜想與假設:聲音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實驗探究: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究固體、液體、氣體能否傳聲。

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演示)

列舉事例:我們可以聽到身邊同學的講話,可以聽到美妙動聽的音樂,打雷時我們

和雷電沒有接觸,但我們卻能聽到隆隆的雷聲。說明此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

實驗探究:如圖所示,把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墊上

柔軟的泡沫塑料。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你聽到的電鈴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再讓空氣逐

漸進入罩內,電鈴聲音又怎樣變化?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為什么要墊上柔軟的泡沫塑

料?

現象一: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電鈴的聲音明顯變小;

現象二:當空氣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電鈴的聲音;

現象三: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結論: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提出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么出現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

中會以什么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如圖甲,音叉振動時,附近空氣隨音叉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形狀向四周傳

播,這就是聲波。這就像石塊落入水中擊起水波一樣,如圖乙。

甲:聲波乙:水波

鼓聲在空氣中傳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動,壓縮右面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鼓

面向左振動,使右面的空氣變稀疏;鼓面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聲波,

由近及遠向四周傳播出去。

結論: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實驗2:液體傳聲實驗

將能發聲的物體(如音樂卡、手機、鬧鈴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沒在水

里后,仍能聽到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也可以在水槽里裝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頭,耳朵貼在容器壁上聽。

水中的魚兒可以被聲音嚇跑等,如圖所示。

結論: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固體傳聲實驗

(1)兩個學生合作,同學甲在長條桌的一端用鉛筆在白紙上用力均勻地寫“一”,同時

同學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2)同學乙將耳朵離開桌面(注意調整耳朵與筆的距離,保證與上次實驗時耳朵與筆

的距離相同),同學甲在相同的條件下繼續寫“一”,與上次實驗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說明了什么?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

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

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墻有耳”)

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

氣體。

(2)物理學中把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探究點三聲速

情景引入: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

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

1.聲速:我們把聲音在每秒鐘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思考問題:既然固、液、氣都能傳聲,為什么游擊隊員為了聽遠處的火車聲,將耳

朵貼在鐵軌上?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是否一樣快?

多媒體展示:聲速表。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一些介質中的聲速v(ms-l)

空氣(15℃)340海水(25℃)1531

空氣(25℃)346銅(棒)3750

軟木(25℃)500大理石3810

煤油(25℃)1324鋁(棒)5000

水(常溫)1500鐵(棒)5200

小結:(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2)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C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小7。

(3)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體中,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慢。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并說

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實

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

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

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盡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

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參考方案:

探究器材卷尺、小銅鑼、小槌、秒表、溫度計

進行實驗和收集證據

①在室外一塊空地(如運動場)上量出一段約150?300m的直線距離;

②如圖所示,你站在直線的一端,讓你的同學攜帶小銅鑼站在直線的另一端;

③讓你的同學敲擊小銅鑼,當你看見他敲擊小銅鑼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當你聽到

銅鑼聲時立即停止計時;

④重復以上步驟幾次;

⑤將測得的實驗數據記錄在下列表格中: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

聲音傳播的聲音傳播的聲音傳播的

次序速度的平均值/(m-s-

距離/m時間/S速度/(mfT)

')

1

2

3

探究評析測量時按下秒表時刻對結果影響較大,注意眼疾手快,眼、耳、手并用。

2.回聲:

問題:如果對著山崖大喊一聲,會發生什么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的現象。如圖所示

問題:如果對著教室的墻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1)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思考:(1)開山放炮時為什么能聽到隆隆不絕的響聲?

(2)人在屋里說話為什么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

說明:(1)聲波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以下情況:一部分聲波在障礙物表面反射;

另一部分聲波有可能進入障礙物,被該物體吸收甚至穿過障礙物,我們能隔墻聽到相鄰

房間中的聲音就是這種情況;

(2)不同的障礙物對聲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堅硬光滑的表面反射聲波的

能力強,松軟多孔的表面吸收聲波的能力強;

(3)當兩個聲音傳到人耳時間大于0.1s時,人耳就能分辨這兩個聲音。若小于0.1s

則原聲加強(如圖所示)。

聽得見回聲,s原聲加強,/<0.1s

科學世界: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蝸及聽覺神經構成,如圖所示。

外界傳來的聲波引起鼓膜振動,這就像鼓槌擊鼓使鼓面振動一樣。鼓膜振動通過前

庭及其他組織傳到聽覺神經,聽覺神經信號傳給大腦產生聽覺。其過程如下:

回廢上振動「組織廣,神經代地

三、板書設計

第1節聲音的發生

一、聲音的產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核心概念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

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

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后,再次

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

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

活,實現了教學的“層遞性”。

第2節聲音的特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學重點: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關因素.

教學難點: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用具

鋼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細繩)、鐵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錄音磁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聲音各種各樣,千差萬別。其中有許多聲音讓我們感到悅耳、

動聽。例如:音叉發出的聲音、人歌唱的聲音、各種樂器的演奏聲等,它們都是物體做

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學中把這類聲音叫做樂音。有的聲音聽起來音調高,有的

聲音聽起來音調低,聲音為什么會有音調高低的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做下面的探究活

動。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音調和頻率的關系

運用鋼尺,想辦法使鋼尺發聲。我們可以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

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如果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短一些,觀到鋼尺振動發聲時

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此時,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如果使鋼尺伸出桌邊

的長度較長一些,再次撥動,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振動得快慢和發出的音調。

結論: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鋼尺振動得較快,音調高;當鋼尺伸出桌邊

的長度較長時,鋼尺振動得慢,音調低。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頻率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什么叫頻率?

(2)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3)物體振動得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4)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什么?

(5)什么叫超聲波?什么叫次聲波?

(6)生活中你對超聲波、次聲波了解多少?能說出它們的一些用處嗎?

教師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

的次數叫做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ertz),簡稱赫,符號為Hz。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物體振動得快,頻率高,發出的音調就高;物體振動得慢,

頻率低,發出的音調就低。

犬聲X拿(7000

聽覺先牽

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從20Hz到20()00Hz。其中20Hz是人類聽覺的下限,

20000Hz是人類聽覺的上限。

討論:振動會發出聲音,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

厭的蚊子聲?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蝴蝶的翅膀一秒鐘振動不超過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鐘振動500~600次,由于蝴蝶

的翅膀振動的頻率低于人耳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當然人耳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

聲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在人耳的聽頻范圍內,人耳就能聽到蚊子翅膀振動發出的

聲音。

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探究點二波形與頻率

觀察聲波的波形

教師簡單介紹示波器的作用并演示:在這里,我們要用示波器顯示聲波的波形,示

波器的構造復雜,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電場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學們的知識還不足

以理解它。另外,我們也沒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們會正確使用就行了。下面讓我們一

起來完成這個實驗。

(1)通過示波器觀察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比較不同頻率的聲音的

波形有什么差別。(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并討論)

(2)通過示波器觀察不同的男女同學發出聲音的波形,比較男女學生聲音的波形有

什么不同?(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并討論)

實驗結論: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相似,但頻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

一些。男、女學生聲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高,波形就密一些。

探究點三振幅與響度

問:輕敲和重敲同一個音叉(即頻率相同的音叉),音叉發聲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輕敲音叉時,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又時,波形的幅度大。但兩種情況下,波形的

疏密程度相同。

聲音有音調的不同,也有強弱的不同。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也就

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怎樣才能使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更響?輕敲鼓面,鼓皮

振動的幅度小,聲音弱,響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動的幅度大,聲音強,響度大。

【活動】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1)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

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3)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實驗結果:

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小,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小,音叉振動的幅度小;音叉發出聲

音的響度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大,音叉振動的幅度大。根據實驗結果知道:響度跟

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教師繼續總結:物體振動的幅度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那

么振幅是確定響度的惟一因素嗎?實際中,響度還跟聽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發聲

體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越小。(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因:因為聲音在傳播過

程中,越到遠處越分散。)

音調和響度是聲音的兩個不同的特征。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音調高的聲

音,響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調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調高的“5”更響。

練習:請同學們討論并回答,蚊子的叫聲與黃牛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

度大?

參考解答:

蚊子的叫聲音調高;

黃牛的叫聲響度大。

探究點四音色

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但是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便音調相同,我們還

是能夠分辨它們。在聲音的特征中還有一個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

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不同樂器演奏C調的“1”時,波形各不相同,音調相同,頻率相同;但振幅不同,

響度不同。

三、板書設計

'音調:決定于了發聲體的效率

聲音的特性響度:決定于發聲體的振幅

音色:決定于發聲體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設計時我們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學

生的活動,對一些學生不易觀察的現象我們進行了錄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學生對細

微變化的觀察。

在典型聲音的素材搜集上,我們還需要些努力,在聲音的對比音效上,在學生不易

認識到的特殊聲音上,我們還要進一步通過采集利用起來。

第3節聲的利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重點: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教學用具

錄像帶(超聲、次聲、聲音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錄像機、電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體展示幾種聲音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會從異常的聲

音中發現松動的螺栓,醫生通過聽診器診斷疾病,遠處轟隆隆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可能的

大雨,海豚利用聲波識別”食物、敵人和它們周圍的環境……

學生欣賞并交流討論,自然界中的聲現象非常多,聲音在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的應

用,你能列舉一些例子嗎?

二、新課教學

探究點一聲與信息

學生閱讀課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說明了人們可以利用聲來傳遞信息?

對這些例子.,可以分類嗎?按怎樣的依據來分好?

1.從異常聲音中獲取信息

轟隆隆的雷聲——預示下雨

聽診器聽心跳聲——診斷心臟的情況

聽敲鐵軌的聲音——判斷螺栓松動

汽車修理師聽汽車.發動機的聲音——判斷故障

小結:聲音能夠傳遞信息、。

2.次聲波傳遞信息

閱讀課本并思考問題:

次聲波能不能傳遞信息呢?次聲波一般在什么情況下產生?

次聲波預測地震、臺風:地震爆發前,許多動物往往有異常反應,如老鼠逃出洞,

牛馬不入圈,雞犬不寧等。這主要是由地震爆發前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強烈的次聲波引起

的。

【課件展示】介紹2005年海嘯死亡人數和其強大的破壞力。

印度洋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塊

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代夫

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在印度奪去約10000人性

命,斯里蘭卡40000余人遇難,而印尼的死傷人數為23萬人之多。這可能是近200多

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可是,大多數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聲波的傳播速度要比

風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風暴的“預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

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使人們能夠提前知道

將到來的風暴,并做好相應的準備。現廣泛運用于航海事業。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

前甲板上,當接收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

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

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3.超聲波傳遞信息

閱讀課本并思考問題:

(1)蝙蝠是怎么確認目標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啟發,科學家發明了什么?主要應用在什么方面?

歸納總結:(1)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蝙蝠靠超聲波探測飛行中的障礙物和發現昆蟲,人們利用這個現象研制了聲吶。

討論:根據聲吶測海底深度需測哪些量?

a.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外

b.聲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時間

C.計算公式:Vo%

(3)應用:利用聲吶探測海洋深度、利用聲吶探測魚群、探測敵方潛艇等。

探測海深、

海底暗礁等

蝙蝠利用

人們受到一聲探測魚群、

超聲波導航

啟示吶潛艇位置等

(回聲定位)

繪水下數千

仿生學

米地形圖

思考問題:“B超”是利用什么獲得人體內部疾病信息的?

醫生用B型超聲波診斷儀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然后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

射波攜帶的信息經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可以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

醫生超更婆病人噂警顯示屏

交流討論:超聲波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

超聲波探傷儀器超聲波測厚儀超聲波測速儀超聲波倒車雷達

探究點二聲與能量

創設情景:把一塊石頭扔進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

樹葉也隨之起伏。這說明石頭的能量通過水波傳給了樹葉。

提出問題:水波是一種波動,水波能傳遞能量。

聲波也是一種波動,那么,聲波能傳遞能量嗎?你能用實驗證明嗎?

實驗探究:

方案1:去掉可樂瓶的瓶底,給開口處蒙上橡皮膜并扎緊,對著火焰敲橡皮膜,膜

的振動引起空氣的振動,從而使蠟燭熄滅。

方案2:在揚聲器前放一點燃的蠟燭,使揚聲器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見搖曳的火焰。

方案3:對著塑料薄膜敲鼓,在塑料膜后面用手電光源照著,使光源能反射到墻面

上,當鼓面振動使塑料膜振動時,研究墻上的光源位置變化,如圖所示。

學生交流討論:從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歸納總結:聲波具有能量,能通過介質傳遞能量。

學生閱讀課本并討論交流:利用聲波傳遞能量的事例有哪些?

小組討論總結:聲波能傳遞能量實例

①利用超聲波清洗鐘表、電子元件

②擊碎病人結石

③利用超聲波加工珠寶

小組討論:還有哪些應用聲波能傳遞能量的實例?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