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0.010.30CCSP3354DB54/T0269—2022前言 2術語和符號 22.1術語 22.2主要符號 23基本規定 53.1一般規定 53.2材料 63.3結構計算 74異形柱設計 4.1一般規定 4.2承載力計算 4.3構造要求 5剪力墻設計 5.1一般規定 5.2承載力計算 5.3構造要求 6節點設計 6.1一般規定 6.2構件拼接節點設計 6.3構件腳部節點設計 6.4框架梁和構件連接節點設計 6.5樓板和構件連接節點設計 7制作、運輸和安裝 427.1制作 427.2運輸 437.3安裝 448施工驗收 468.1一般規定 468.2構件驗收 468.3安裝驗收 47本規程用詞說明 49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IDB54/T0269—2022Foreword 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 22.2Symbols 23Basicrequirementsofdesign 53.1Generalrequirements 53.2Materials 63.3Structuralcalculation 74Speciallyshapedcolumnframedesign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Designonstrength 4.3Detailingrequirements 5Shearwalldesign 5.1Generalrequirements 5.2Designonstrength 5.3Detailingrequirements 6Designofconnection 6.1Generalrequirements 6.2SpliceofAASC 6.3BaseofAASC 6.4FramebeamtoAASCconnections 6.5SlabtoAASCconnections 7Fabrication,transportationanderection 427.1Fabrication 427.2Transportation 437.3Erection 448Construtionacceptance 468.1Generalrequirements 468.2Memberacceptance 468.3Erectionacceptance 47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49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DB54/T0269—2022根據西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函)《西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2020年第二批推薦性地方標準制定計劃的函》,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規程。本規程共分8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異形柱設計、剪力墻設計、節點設計、制作運輸和安裝、施工驗收。本規程的某些內容涉及專利,涉及專利的具體技術問題,使用者可直接與本規程主編單位協商處理,本規程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規程由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西藏濤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解釋單位(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格桑林卡,郵政編碼:850030)。本規程主編單位:西藏濤揚集團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建筑勘察設計院本規程參編單位: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西藏濤揚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西藏濤揚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西藏濤揚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濤揚綠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車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學北京興油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王東方劉明輝鄒劍強邊巴旺堆蒙乃慶劉小榮盧國安顧紹義李俊梅郭雅靜王軍芳DB54/T0269—2022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1.0.1為在工業和民用建筑工程中規范和促進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應用,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方便施工,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至8度地區的工業和民用建筑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制作、施工及驗收。1.0.3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設計、制作、施工與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DB54/T0269—2022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assembledarraysteeltube-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s采用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排鋼管混凝土短肢剪力墻、或者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與鋼梁、鋼筋混凝土梁、型鋼混凝土梁或混合梁等組成的異形柱框架結構、異形柱框架-支撐/內填墻板/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其中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排鋼管混凝土短肢剪力墻、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鋼梁、鋼筋混凝土梁、型鋼混凝土梁或混合梁均工廠預制,混凝土可在工廠全部或部分澆筑。2.1.2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arraysteeltube-reinforcedconcretespeciallyshapedcolumns成排內置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混凝土異形柱,形式有L型、T型、工字型、十字型和Z字型等,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且截面各肢的肢高與肢厚之比不大于4。2.1.3排鋼管混凝土短肢剪力墻arraysteeltube-reinforcedconcretelimbshearwalls成排內置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混凝土剪力墻,形式有一字型、L型、T型、工字型、十字型等,且各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小于8。2.1.4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arraysteeltube-reinforcedconcreteshearwalls成排內置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混凝土剪力墻,形式有一字型、L型、T型、工字型、十字型等,且各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的最大值不小于8。2.1.5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percentageofload-carryingcapacitysharedbyarraysteeltube-reinforcedconcretecolumns圓鋼管混凝土芯柱軸心受壓承載力(短柱,考慮鋼管套箍作用)與異形柱、剪力墻邊緣構件陰影部分全部截面軸心受壓承載力(不考慮鋼管套箍作用)的比值。2.1.6混合梁hybrid-beams在兩端埋入有效長度的型鋼接頭,與排鋼管異形柱、排鋼管剪力墻進行連接的鋼-混凝土組合梁。2.2主要符號2.2.1作用效應和抗力Maw——沿墻肢配置的分布鋼管軸力對受拉區端部鋼管及豎向鋼筋合力點的力矩;Msw——沿墻肢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對受拉區端部鋼管及豎向鋼筋合力點的力矩;Mv——梁塑性鉸剪力對梁端產生的附加彎矩;Na',i——單根鋼管混凝土承受的軸壓力設計值;Naw——沿墻肢配置的分布鋼管所承擔的軸力;N0,j——相鄰鋼管之間墻體承受的軸壓力或軸拉力;Nsw——沿墻肢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所承擔的軸力;va,i——單根鋼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載力;vc,j——相鄰鋼管之間墻體受剪承載力;vpb——梁塑性鉸剪力;vsh——水平分布鋼筋受剪承載力;σak——第k個鋼管單元的應力;σsj——第j個鋼筋單元的應力;∑Mc——節點上下柱端截面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2.2.2材料力學性能2DB54/T0269—2022Ea——鋼管彈性模量;Ec——混凝土彈性模量;Eci——鋼管內混凝土彈性模量;Eco——鋼管外混凝土彈性模量;Es——鋼筋彈性模量;fa——鋼管鋼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a'——鋼管鋼材的抗壓強度設計值;fci——鋼管內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o——鋼管外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縱向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縱向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fyb——梁的鋼材屈服強度;fy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2.2.3幾何參數a——受拉區端部豎向鋼筋及鋼管合力點至截面受拉邊緣的距離;a'——受壓區端部豎向鋼筋及鋼管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aa'——受壓端端部鋼管混凝土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as'——受壓端端部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Aa,j——單根鋼管截面面積;Aak——第k個鋼管單元的面積;Aca——由鋼管換算得到的混凝土截面面積;Aci,j——單根鋼管混凝土截面面積;Aco,j——相鄰鋼管之間墻體截面面積;Acs——由鋼筋換算得到的混凝土截面面積;Asj——第j個鋼筋單元的面積;A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截面面積;Aw——T形、I形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腹板截面面積;Ayh——同一截面內的全部箍筋截面面積;bc——驗算方向柱肢的肢厚;bw——剪力墻截面厚度;eax——x軸方向上的附加偏心距;eay——y軸方向上的附加偏心距;eix——軸向壓力對截面形心軸y的初始偏心距;eiy——軸向壓力對截面形心軸x的初始偏心距;e0——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e0x——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軸y的偏心距;e0y——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軸x的偏心距;?c0——驗算方向柱肢的截面有效高度;?j——相鄰鋼管凈距;?sw——均勻配置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區段的剪力墻截面長度;3DB54/T0269—2022?w——剪力墻截面高度;?w0——剪力墻截面有效高度;Iaα——鋼管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cα——混凝土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sα——鋼筋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α——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lc——柱的計算長度;rα——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回轉半徑;s——箍筋間距;wpb——梁的塑性截面模量;wpbl——梁塑性鉸所在截面的梁塑性截面模量。2.2.4計算系數及其他ai——各鋼管內、外直徑的比值;k——鋼管內混凝土強度提高系數;αasc——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βco——鋼管外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εcu——混凝土極限壓應變;ηs——強柱系數;ηα——考慮桿件撓曲的偏心距增大系數;θ——鋼管混凝土套箍指標;λv——最小配箍特征值;μN——異形柱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壓比;pa——異形柱含管率;pv——箍筋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φ——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系數;Ψ——鋼管外混凝土軸壓剛度折減系數;[θe]——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θp]——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4DB54/T0269—20223基本規定3.1一般規定3.1.1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建筑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及抗震設防標準。3.1.2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建筑設計、結構布置要求、結構規則性要求、不規則類型判別和不規則結構設計要求,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和《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的規定。3.1.3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可采用異形柱框架、異形柱框架-支撐/內填墻板/剪力墻、框架-剪力墻、剪力墻等結構類型。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標準設防類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3.1.3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異形柱框架結構、異形柱框架-支撐/內填墻板/剪力墻結構中,框架柱可全部采用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也可部分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疊合柱;剪力墻應全部采用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框架梁應沿結構全高采用鋼梁、鋼筋混凝土梁、型鋼混凝土梁或混合梁等;2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應全部采用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框架柱全部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疊合柱;框架梁應沿結構全高采用鋼梁、鋼筋混凝土梁、型鋼混凝土梁或混合梁等。表3.1.3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m));2重點設防類房屋可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3.1.4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根據其抗震設防類別、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確定,并應符合本規程規定的相應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本規程未作規定時,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有關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規定。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標準設防類房屋的抗震等級應按表3.1.4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梁、鋼支撐的抗震等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有關鋼結構房屋抗震等級的規定,當某個部位各構件的承載力均滿足2倍地震作用組合下的內力要求時,7度、8度鋼梁、鋼支撐的抗震等級應允許按降低一度確定;2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建筑應按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確定其抗震等級,當建筑高度超過本規程表3.1.4規定的上界時,應采取更嚴格的抗震構造措施;3確定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房屋抗震等級的其他要求,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有關現澆鋼筋混凝土房屋的規定。5DB54/T0269—2022表3.1.4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21>21>21四三一>45>21,>45>21,>45四三一三三一一>60,>100>24,>60,>90>24,>60,>80四三二四三二一三二一一三二三二一二一特一>80,>110>80,>100>60,>80四三二三二一二一一注:對7度(0.15g)、8度(0.3g)時建于Ⅲ、Ⅳ類場地的異形3.1.5抗震設計時,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應設置水平拼接區,可采用整體預制形式或現澆形式。3.1.6結構底部的異形柱、剪力墻宜延伸至基礎頂面或埋入基礎內,并按本規程第6.3節的規定設置柱腳、墻腳。3.1.7異形柱及剪力墻的耐火極限可分別與鋼筋混凝土異形柱及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耐火極限相同;每個樓層的圓鋼管混凝土芯柱均應設置直徑為15mm的排氣孔,其位置宜在柱與樓板相交處的上方和下方各100mm處,并沿柱身反對稱布置,排氣孔豎向間距不宜超過6m。3.1.8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中的樓蓋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1宜采用免支模、少支撐或免支撐的做法;可選用預制空心樓板、預制混凝土疊合樓板、鋼筋桁架樓承板、壓型鋼板組合樓板等,樓板應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2抗震烈度為6、7度且房屋高度不超過50m或抗震烈度為8度且房屋高度不超過24m時,可采用裝配整體式樓蓋,應采取措施保證樓蓋的整體性。3.1.9當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上或抗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乙類)及以上時,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宜采用隔震或消能減震技術,并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和《建筑消能減震技術規程》JGJ297的規定執行。3.2材料3.2.1鋼管、鋼板等的選用及相關力學性能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結構通用規范》GB55006、《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定。3.2.2鋼筋材料及加工等應符合國家現行規范《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6DB54/T0269—2022規范》GB50010、《混凝土結構成型鋼筋應用技術規程》JGJ366的有關規定。3.2.3混凝土強度等級、力學性能和質量標準應按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有關規定執行,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管外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不宜高于C50;2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管外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不宜高于C60;3鋼管內混凝土宜采用強度等級高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40,不宜低于管外混凝土的1.5倍;4鋼管內混凝土可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其力學參數可根據試驗確定;5施工現場后澆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實混凝土,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自密實混凝土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自密實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283的有關規定;當采用普通混凝土時,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鋼筋最小凈間距的3/4,且不宜大于20mm,并宜通過現場的工藝試驗確定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及施工方法。3.2.4圓鋼管混凝土芯柱內采用強度等級高的混凝土時,鋼管宜采用強度等級高的鋼材;高強鋼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高強鋼結構設計標準》JGJ/T483的有關規定。3.3結構計算3.3.1荷載、地震作用及荷載效應組合應按國家現行標準《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的有關規定進行計算。3.3.2預制構件在翻轉、運輸、吊運、安裝等短暫設計狀況下的施工驗算,應將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作為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構件運輸、吊運時,動力系數宜取1.5;構件翻轉及安裝過程中就位、臨時固定時,動力系數可取1.3。3.3.3預制構件進行脫模驗算時,等效靜力荷載標準值應取構件自重標準值乘以動力系數后與脫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構件自重標準值的1.5倍。動力系數與脫模吸附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動力系數不宜小于1.3;2脫模吸附力應根據構件和模具的實際狀況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2。3.3.4結構彈性階段的內力和位移計算時,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的截面軸向剛度取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EA——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的軸向剛度;EaAa——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鋼管的軸向剛度;EciAci——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管內混凝土的軸向剛度;EcoAco——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管外混凝土的軸向剛度。3.3.5彈性分析時,宜考慮框架梁與樓板的共同作用,同時構造上應保證框架梁與樓板有可靠連接;可計入樓板對框架梁慣性矩的增大作用,可按《組合結構通用規范》GB55004、《組合結構設計規范》JGJ138有關規定計算混凝土翼板對框架梁慣性矩的增大作用,剛度放大系數不宜大于2.0;彈塑性分析時,不應計入樓板對框架梁慣性矩的增大作用。3.3.6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阻尼比應按以下原則采用:7DB54/T0269—20221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鋼筋混凝土梁、型鋼混凝土梁或混合梁時可取為0.05,采用鋼梁時可取為0.045;設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時程分析時可采用與多遇地震作用下相同的阻尼比,推覆分析或等效彈性分析時,可分別取為0.05~0.06和0.06~0.07,也可根據結構構件屈服情況確定。2風荷載作用下內力和變形計算時,阻尼比可取0.02~0.03,風振舒適度驗算時,阻尼比可取0.01~0.02。3.3.7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剪力墻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YRE應按表3.3.7采用。表3.3.7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構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鋼3.3.8在風荷載或多遇地震標準作用下,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內最大層間水平位移應滿足下式要求:式中:?ue——風荷載或多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產生的樓層內最大彈性層間水平位移(mm?——計算樓層層高(mm);[θe]——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3.8采用。表3.3.8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注:采用型鋼混凝土梁及混合梁的結構,其層間位移角限值與采用鋼筋混凝土梁的結構相同。3.3.9排鋼管混凝土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及推覆分析時,應考慮鋼管對管內混凝土的約束作用。3.3.1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應滿足下式要求:式中:?up——彈塑性層間水平位移(mm);[θp]——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3.10采用。表3.3.10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8DB54/T0269—2022p]續表3.3.10p]3.3.11排鋼管混凝土結構的計算自振周期,可根據填充墻的剛度和數量予以折減。9DB54/T0269—20224異形柱設計4.1一般規定4.1.1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可用于異形柱框架結構、異形柱框架-支撐結構、異形柱框架-內填墻板、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等結構類型。4.1.2框架梁-異形柱節點處,除框架頂層、柱軸壓比小于0.15者及與支撐斜桿相連的節點外,異形柱端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規定:1等截面梁與柱連接時:2梁端加強型連接或骨式連接的端部變截面梁與柱連接時:式中:fyb——梁的鋼材屈服強度(N/mm2Mv——梁塑性鉸剪力對梁端產生的附加彎矩(N·mmvpb——梁塑性鉸剪力(Nwpb——梁的塑性截面模量(mm3wpbl——梁塑性鉸所在截面的梁塑性截面模量(mm3x——塑性鉸至柱面的距離(mm塑性鉸可取梁端部變截面翼緣的最小處,梁端加強型連接可取加強板的長度加四分之一梁高,骨式連接取(0.5~0.75)bf+(0.3~0.45)?b,bf和?b分別為梁翼緣寬度和梁截面高度,有試驗依據時,也可按試驗取值;ηs——強柱系數,框架結構不應小于1.2,其他結構不應小于1.1;∑Mc——節點上、下柱端截面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彎矩設計值(N·mm)可按彈性分析的節點上、下柱端彎矩之比分配。4.1.3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結構,底層柱下端截面的彎矩設計值,對一、二、三、四級抗震等級應分別乘以彎矩增大系數1.7、1.5、1.3和1.2;底層柱縱向鋼筋、圓鋼管芯柱應按上、下端的不利情況設置。4.1.4抗震等級為一、二、三、四級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的角柱,其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應取調整后的設計值再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數。4.2承載力計算4.2.1異形柱整體穩定驗算應按下式計算,也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式中:Ec——異形柱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柱肢所在樓層的層高;DB54/T0269—2022式中:Ec——異形柱混凝土的彈性模量;I——異形整體截面的慣性矩,取兩個方向的較小值;N——作用于柱頂組合的豎向荷載設計值。4.2.2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的正截面承載力可按下列方法計算:1將柱截面劃分為有限個混凝土單元、鋼管單元和鋼筋單元(圖4.2.2-1),近似取單元內的應變和應力為均勻分布,合力點在單元形心處;2截面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時各單元的應變按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的假定確定;3混凝土單元、鋼筋單元及鋼管單元的應力-應變關系應按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組合結構設計規范》JGJ138的相關規定取用。yyXc,iXc,iYfyεc≤0.0033YfyAciAθAAsjσsjεciεsjAciAθAAsjσsjεciεsjAakAakσakεs≤0.01AakAakσak(a)截面配筋及單元劃分(b)應變分布(c)應力分布圖4.2.2-1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4持久、短暫設計狀況時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的正截面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圖4.2.2-1、4.2.2-2):Nηαeiy≤(1Aci,iσci,iYci,i?Y0+∑EQ\*jc3\*hps14\o\al(\s\up5(n),p)1Aco,pσco,pYco,p?Y0+∑EQ\*jc3\*hps14\o\al(\s\up5(n),j)1AsjσsjYsj?Y0+∑EQ\*jc3\*hps14\o\al(\s\up5(n),k)1AakσakYak?Y0)············································(4.2.2-2)Nηαeix≤(1Aci,iσci,iXci,i?X0+∑EQ\*jc3\*hps14\o\al(\s\up5(n),p)1Aco,pσco,pXco,p?X0+∑EQ\*jc3\*hps14\o\al(\s\up5(n),j)1AsjσsjXsj?X0+∑EQ\*jc3\*hps14\o\al(\s\up5(n),k)1AakσakXak?X0)············································(4.2.2-3)DB54/T0269—2022α=arCtan式中:N——軸向壓力設計值;ηα——考慮桿件撓曲的偏心距增大系數,按本規程第4.2.4條的規定計算;eix、eiy——軸向壓力對截面形心軸y、x的初始偏心距;eax、eay——x軸、y軸方向上的附加偏心距;取20和1/30肢長的較大值;e0x、e0y——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軸y、x的偏心距,即Mx/N、My/N(圖4.2.2-2e0——軸向壓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Mx、My——偏心受壓構件截面x軸、y軸方向的彎矩設計值,由壓力產生的偏心在x軸上側時Mx取正值,由壓力產生的偏心在y軸右側時My取正值;α——彎矩作用方向角(圖4.2.2-2為軸向壓力作用點至截面重心的連線與截面重心軸x正向的夾角,逆時針方向為正;當Mx為負值、My為正值時n=2;σci,i、Aci,i——鋼管內第i個混凝土單元的應力及面積,σci,i為壓應力時取正值且不超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設計值,為拉應力時取0;σco,p、Aco,p——鋼管外第p個混凝土單元的應力及面積,σco,p為壓應力時取正值且不超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設計值,為拉應力時取0;σsj、Asj——第j個鋼筋單元的應力及面積,σsj為壓應力時取正值,拉應力時取負值,且不超過鋼筋的強度設計值;σak、Aak——第k個鋼管單元的應力及面積,σak為壓應力時取正值,拉應力時取負值,且不超過鋼管的強度設計值;x0、y0——截面重心坐標;xci,i、yci,i——鋼管內第i個混凝土單元的重心坐標;xco,p、yco,p——鋼管外第p個混凝土單元的重心坐標;xsj、ysj——第j個鋼筋單元的重心坐標;xak、yak——第k個鋼管單元的重心坐標;nc、np、ns、na——鋼管內混凝土、鋼管外混凝土、鋼筋、鋼管單元總數。DB54/T0269—2022yNNαOxO圖4.2.2-2雙向偏心受壓異形柱截面5地震設計狀況時,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雙向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應按式(4.2.2-1式(4.2.2-9)計算,但在式(4.2.2-1)~式(4.2.2-3)右邊應除以相應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YRE。4.2.3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雙向偏心受拉正截面承載力應按本規程式(4.2.2-1)~式(4.2.2-3)計算,式中Nηαeiy、Nηαeix分別以Mx、My替代,N為軸向拉力設計值。4.2.4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偏心受壓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應考慮構件撓曲二階效應(P?δ效應)引起的附加內力,可將初始偏心距ei乘以偏心距增大系數ηα。ηα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lc——柱的計算長度,取偏心受壓構件相應主軸方向上下支撐點之間的距離;rα——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回轉半徑;Iα——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按本規程第4.2.5條計算;A——柱的換算截面面積,按本規程第4.2.6條計算;ei——初始偏心距;ea——附加偏心距;取eax與eay的較大值。4.2.5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的換算慣性矩應按下列公式計算:DB54/T0269—2022式中:Iα——柱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cα——混凝土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sα——鋼筋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Iaα——鋼管截面對垂直于彎矩作用方向重心軸xα?xα的換算慣性矩;Es、Ea——鋼筋、鋼管彈性模量;Ec——混凝土彈性模量;μs、μa——鋼筋、鋼管彈性模量與混凝土彈性模量的比值。4.2.6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換算截面面積計算時,應將鋼管和鋼筋換算為等效截面面積的混凝土,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A——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換算截面面積;Ac——混凝土的截面面積;Acs——由鋼筋換算得到的混凝土截面面積;Aca——由鋼管換算得到的混凝土截面面積;As、Aa——鋼筋、鋼管的截面面積。4.2.7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1)剪跨比大于2時2)剪跨比不大于2時式中:Vc——驗算異形柱受剪截面時采用的剪力設計值;V——異形柱組合的剪力設計值;fco——鋼管外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DB54/T0269—2022bc——驗算方向柱肢的肢厚;?c0——驗算方向柱肢的截面有效高度,對Z形截面柱,當驗算方向為翼緣方向時,取?c0=?c+?c'-?f-as,其中?c和?c'分別為兩側翼緣的截面高度,?f為腹板截面厚度,as為受拉鋼筋合力點至截面近邊的距離;m——與剪力Vc方向一致的柱肢截面配置的鋼管數量;βco——鋼管外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βco取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βco取0.8,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ai——各鋼管內、外直徑的比值;λ1——計算鋼管對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受剪承載力貢獻時采用的異形柱剪跨比,λ1=M/V?c0,M為異形柱端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可取異形柱上下端的較大值,V為與M對應的組合剪力計算值,λ1≤0.5時取λ1=0.5,λ1≥2時取λ1=2。4.2.8偏心受壓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式中:N——與剪力設計值Vc相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大于0.3fcoA時取N=0.3fcoA;A——異形柱截面面積;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取值;Asv——驗算方向柱肢肢厚bc范圍內同一截面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λ1、λ2——分別為計算鋼管及混凝土對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受剪承載力貢獻時采用的異形柱剪跨比,λ1=λ2=M/(V?c0),M為柱端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可取柱上下端的較大值,V為與M對應的組合剪力計算值,λ1<0.5時取λ1=0.5,λ1>2時取λ1=2;λ2<1時取λ2=1,λ2>3時取λ2=3。4.2.9偏心受拉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當式(4.2.9-1)右端計算值或式(4.2.9-2)右端括號內計算值小于?c0+∑faAa,i時,應取?c0+∑faAa,i,且值不應小于0.36ftobc?c0。式中:N——與剪力設計值Vc相應的軸向拉力設計值;λ1、λ2——異形柱剪跨比,可按本規程第4.2.8條的規定確定。4.2.10裝配式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水平接縫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DB54/T0269—2022vcj≤(0.6fyAsf+0.6式中:vcj——異形柱水平縫處剪力設計值;Asf——驗算方向柱肢內豎向鋼筋面積;N——與剪力設計值vcj相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壓力為正值,拉力為負值;faa——驗算方向柱肢內型鋼抗壓強度設計值;Aaa,i——驗算方向柱肢內第i根型鋼的截面面積;m——驗算方向柱肢內型鋼數量。4.3構造要求4.3.1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截面尺寸,應符合下列規定:1異形柱截面的肢厚不應小于200mm,不宜大于300mm,肢高不應小于450mm;Z形截面柱腹板凈高不應小于200mm;2剪跨比不宜小于2,不應小于1.5;3抗震設計時宜采用等肢異形柱;當采用不等肢異形柱時,兩肢肢高比不宜超過1.6,且肢厚相差不大于50mm。4.3.2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的構造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管直徑不應小于108mm,鋼管壁厚不應小于4mm,鋼管混凝土套箍指標不應小于0.4;鋼管外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表4.3.2-1規定的限值。表4.3.2-1鋼管外混凝土厚度注:柱肢肢厚介于表中數值之間時,鋼管外混凝土厚度按較大柱肢肢厚對應鋼管外混凝土厚度取值。2柱肢端部第一根鋼管中心線至截面近端面的距離不宜大于(100+ra1)(mm),ra1為該鋼管半徑;柱肢內鋼管宜均勻布置,鋼管中心距不宜大于3倍肢厚,鋼管凈距不宜小于100mm。3異形柱含管率不宜小于3%、不宜大于15%;對于多層建筑異形柱結構,當鋼管混凝土全部短柱的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式中:pa——異形柱含管率;Aa——全部鋼管截面面積(mm24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不宜小于0.7;對于多層建筑異形柱結構,當鋼管混凝土短柱的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1Ni大于異形柱軸力設計值時,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不應小于0.4。工作承擔系數可按下式計算:αasc=DB54/T0269—2022式中:αasc——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fco、fci——分別為管外、管內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a——鋼管鋼材抗壓強度設計值;Aa,i、Aci,i——分別為單根鋼管的截面面積和單根鋼管內混凝土的截面面積;Aco——鋼管外混凝土截面面積;Ni——單根圓鋼管混凝土芯柱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5圓鋼管混凝土芯柱軸心受壓承載力設計值Ni可按下列公式計算:2)當θ>1/(α?1)2時:式中:fci——鋼管內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Aci,i——鋼管內混凝土截面面積(mm2θ——鋼管混凝土套箍指標,θ=faAa,i/(fciAci,i);α——與混凝土強度等級有關的系數,可按表4.3.2-2采用。表4.3.2-2系數αα注:鋼管內混凝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芯柱軸心受壓承6異形柱肢端(轉角處)應設鋼管及縱向受力鋼筋;在同一截面內,鋼管及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相同直徑;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不應大于肢厚的1/10;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總配筋率不宜小于0.8%,不應大于5%。(a)L形截面柱(b)T形截面柱(c)十字形截面柱(d)Z形截面柱圖4.3.2-1異形柱鋼管、鋼筋布置形式7縱向鋼筋間距:一、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當縱向受力鋼筋的間距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12mm,并應設置拉筋,拉筋間距應與箍筋間距相同。DB54/T0269—20228異形柱應采用復合箍筋,嚴禁采用有內折角的箍筋。箍筋應做成封閉式焊接箍筋,也可采用綁扎箍筋,其末端應做成135°的彎鉤,彎鉤長度不應小于10d,且不應小于75mm;當采用拉筋形成復合箍筋時,拉筋應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a)L形截面柱(b)L形截面柱(c)L形截面柱(d)L形截面柱圖4.3.2-2箍筋形式9柱肢內鋼管兩側應配置水平拉筋,水平拉筋與鋼管的凈距不宜大于50mm,水平拉筋間距宜與水平分布鋼筋間距相同,直徑不應小于8mm。4.3.3排鋼管混凝土異形柱在考慮地震作用組合下的軸壓比不宜超過表4.3.3規定的限值。該軸壓比可按下式計算:μN=N/[fcoAco+式中:μN——異形柱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壓比;N——異形柱軸力設計值。表4.3.3異形柱的軸壓比限值2剪跨比不大于2的異形柱,軸壓比限值應按表內相應4.3.4異形柱最外層鋼筋和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規定。處于一類環境且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40時,異形柱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可減小5mm,但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其直徑。4.3.5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應符合下列規定:1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應滿足下式要求:式中:pv——箍筋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計算復合箍筋的體積配箍率時,不應計入重疊部分的箍筋體積;fco——管外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強度等級低于C35時,按C35計算;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DB54/T0269—2022λv——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4.3.5采用。2對抗震等級為一、二、三、四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區的體積配箍率分別不應小于1.0%、0.8%、3當剪跨比λ≤2時,抗震等級為一、二、三、四級的框架柱,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1.2%。4計算箍筋體積配箍率時,混凝土體積可取外圍箍筋中心線所圍混凝土體積扣除鋼管混凝土的體積,扣除的體積不應大于外圍箍筋中心線所圍體積的30%。表4.3.5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v———4.3.6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4.3.6的規定。表4.3.6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箍筋的構造要求882當剪跨比λ不大于2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4.3.7異形柱箍筋加密區箍筋的肢距:一、二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三級、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50mm。此外,每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均有箍筋或拉筋約束。4.3.8異形柱箍筋加密區范圍應按下列規定采用:1柱端取截面長邊尺寸、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中的最大值;2底層柱柱根不應小于柱凈高的1/3;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外尚應取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3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柱凈高與柱肢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柱全高;4角柱及Z形柱取柱全高。4.3.9異形柱非加密區箍筋的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箍筋加密區的50%。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柱肢截面厚度,且一、二級抗震等級不應大于10d(d為縱4.3.10異形柱宜在鋼管壁外表面貼焊閉合的環筋,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首層異形柱及最上層異形柱宜沿全高貼焊環筋,兩端箍筋加密區范圍內環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其他范圍內環筋間距不宜大于400mm。2除本條1款以外的異形柱,宜在兩端箍筋加密區分別貼焊不少于兩道環筋;3環筋直徑不宜小于6mm;4環筋與鋼管之間可采用間斷的單面角焊縫焊接,焊縫可在環筋上側或環筋上下兩側交錯布置,每側焊縫總長不宜小于環筋長度的1/2,焊縫高度不宜小于5mm和0.5d的較大者,d為環筋直徑。DB54/T0269—20225剪力墻設計5.1一般規定5.1.1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可用于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等結構類型。5.1.2排鋼管混凝土墻墻肢截面長度不宜過長,較長剪力墻宜設置跨高比較大的連梁將其分成長度較均勻的若干墻段,各墻段的高度與墻段長度之比不宜小于3,墻段長度不宜大于8m。5.1.3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范圍,應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相關規定。5.1.4排鋼管混凝土結構不應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墻。當具有較多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在規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短肢剪力墻承擔的底部傾覆力矩不宜大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傾覆力矩2房屋適用高度應比本規程3.1.3規定的剪力墻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適當降低,7度、8度(0.2g)和8度(0.3g)時分別不應大于100m、80m和60m。5.1.5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墻肢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及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列規定采用:1特一級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其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1,剪力設計值應按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1.9倍采用;底部加強部位以上部位,其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3,剪力設計值應按組合的剪力計算值的1.4倍采用;2一、二、三級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其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有關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規定;3一級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以上部位,墻肢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和剪力設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2和1.3。5.2承載力計算5.2.1L形、T形、工形等的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強度和穩定性,可取每片一字形墻肢的內力和支承條件分別驗算。5.2.2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受剪截面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1)剪跨比大于2時2)剪跨比不大于2時式中:Vw——驗算剪力墻受剪截面時采用的剪力設計值;DB54/T0269—2022V——剪力墻組合的剪力設計值;fco——鋼管外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bw——剪力墻截面厚度;?w0——剪力墻截面有效高度,?w0=?w?a,a為受拉區端部豎向鋼筋及鋼管合力點至截面受拉邊緣的距離;m——剪力墻配置的鋼管數量;βco——鋼管外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βco取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βco取0.8,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ai——各鋼管內、外直徑的比值;λ——計算鋼管對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受剪承載力貢獻時采用的剪力墻計算截面剪跨比,λ=M/V?w0,M為墻端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可取墻上下端的較大值,V為與M對應的組合剪力計算值,λ≤0.5時取λ=0.5,λ≥2時取λ=2。5.2.3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軸心受壓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Nc≤φ[fcoAco+fy'(As+As')+fy'wAsw+2地震設計狀況:式中:Nc——剪力墻軸心壓力設計值;fci——鋼管內混凝土的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剪力墻兩端邊緣構件豎向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fy'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As、As'——分別為墻肢受拉、受壓端邊緣構件內豎向鋼筋截面面積;As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截面面積;Aco——鋼管外混凝土截面面積;Aci,i——單根鋼管內混凝土截面面積;Aa,i——單根鋼管截面面積;φ——剪力墻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系數,可按表5.2.3采用。表5.2.3剪力墻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系數l0/bwφ注:表中l0為構件的計算長度,可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附錄D規定取值。5.2.4排鋼管混凝土墻軸心受拉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Nt≤1.052地震設計狀況:DB54/T0269—2022式中:Nt——剪力墻軸心拉力設計值;fy——剪力墻兩端邊緣構件內豎向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w——剪力墻豎向分布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YRE——軸心受拉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可取為0.8。5.2.5偏心受壓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正截面受壓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Nαfεcu NαfεcufyAs+faAaNco+NciσsAs+σaAa圖5.2.5矩形截面偏心受壓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示意圖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受壓區鋼管外混凝土軸力Nco、彎矩Mco:受壓區鋼管內混凝土軸力Nci、彎矩Mci:DB54/T0269—2022豎向分布鋼筋承擔的軸向壓力Nsw、彎矩Msw:剪力墻分布鋼管承擔的軸力Naw、彎矩Maw:當x≤ξb?w0時,當x>ξb?w0時,式中:Nco、Nci——Mco、Mci——Nsw、Naw——Msw、Maw——σs、σa——fy、fa——fy、fa—— fco、fci——fyw、faw——As、Aa——As、Aa——Aao、Aai——Asw、Aaw——k——θ——分別為受壓區鋼管外、鋼管內混凝土承擔的軸力;分別為受壓區鋼管外、鋼管內混凝土合力對受拉區端部鋼管及豎向鋼筋合力點的力矩;分別為除兩端外沿墻肢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所承擔的軸力,當x/β1>?w0時,取x/β1=?w0進行計算;分別為除兩端外沿墻肢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軸力對受拉區端部鋼管及豎向鋼筋合力點的力矩,當x/β1>?w0時,取x/β1=?w0進行計算;分別為受拉區端部豎向鋼筋、鋼管的應力;分別為受拉區端部豎向鋼筋、鋼管鋼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分別為受壓區端部豎向鋼筋、鋼管鋼材的抗壓強度設計值;分別為受壓區鋼管外、鋼管內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分別為墻內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的強度設計值;分別為受拉區端部豎向鋼筋、鋼管的截面面積;分別為受壓區端部豎向鋼筋、鋼管的截面面積;分別為受壓區端部鋼管外徑、內徑圍合圓形截面面積;分別為剪力墻內均勻配置的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的總截面面積;鋼管內混凝土強度提高系數;鋼管混凝土套箍指標;DB54/T0269—2022a、a'——分別為受拉區、受壓區端部豎向鋼筋及鋼管合力點至截面受拉、受壓邊緣的距離;?w、?w0——分別為剪力墻截面高度、截面有效高度,其中?w0=?w?a;?sw——均勻配置豎向分布鋼筋、分布鋼管區段的剪力墻截面長度,宜取?sw=?w0?a';bw——剪力墻截面厚度;x——受壓區混凝土等效矩形應力圖高度;e0——偏心距,e0=M/N;α1、β1——混凝土受壓等效矩形應力圖圖形系數,可按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相關規定采用;Es——鋼材彈性模量;εcu——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可按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的相關規定采用。2地震設計狀況:公式(5.2.5-1)、(5.2.5-2)右端均應除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YRE,YRE可取為0.85。5.2.6偏心受拉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正截面受拉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3Nou、Mwu應按下列公式計算Nou=1.05Mwu=fyAs(?w0?as')+faAab(?w0?aa')+式中:e0——軸向拉力對截面重心的偏心距;N——剪力墻軸向拉力設計值;Nou——剪力墻軸心受拉承載力;Mwu——剪力墻受彎承載力;as'——受壓端端部鋼筋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aa'——受壓端端部鋼管混凝土合力點至截面受壓邊緣的距離;Aab——受拉端端部鋼管截面面積;As——受拉端端部鋼筋截面面積。5.2.7剪跨比不大于1.0的偏心受壓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DB54/T0269—2022式中:Va,i——單根鋼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載力;Vc,j——相鄰鋼管之間墻體受剪承載力;Vsh——水平分布鋼筋受剪承載力;N——剪力墻軸壓力設計值;Na',i——單根鋼管混凝土承受的軸壓力設計值;N0,j——相鄰鋼管之間墻體承受的軸壓力,N0,j>0.2fcobw?j時取0.2fcobw?j;λ——剪力墻計算截面剪跨比,0.3≤λ≤1.0,λ<0.3時取λ=0.3;Ψ——鋼管外混凝土軸壓剛度折減系數,取0.85;bw——剪力墻截面厚度;?j——相鄰鋼管凈距;fyh——水平分布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Ayh——配置在同一截面內的全部水平分布鋼筋截面面積;s——水平鋼筋間距;fto——鋼管外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Eco、Eci——分別為鋼管外混凝土彈性模量和鋼管內混凝土彈性模量;Aco,j、Aci,j、Aa,j——分別為相鄰鋼管之間墻體截面面積、單根鋼管混凝土截面面積和單根鋼管截面面積。5.2.8剪跨比大于1.0的偏心受壓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式中:N——與剪力設計值V對應的軸壓力設計值,N大于0.2fc0bw?w時取0.2fc0bw?w;A——剪力墻截面面積;Aw——T形、I形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腹板截面面積,對矩形截面剪力墻,取為A;λ1、λ2——分別為計算鋼管、混凝土和軸力對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受剪承載力貢獻時采用的剪力墻計算截面剪跨比,λ1=λ2=M/(V?w0),M為墻端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可取墻上DB54/T0269—2022下端的較大值,V為與M對應的組合剪力計算值,λ1>2時取λ1=2,λ2<1.5時取λ2=1.5,λ2>2.2時取λ2=2.2。5.2.9剪跨比不大于1.0的偏心受拉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2地震設計狀況:式中:N——軸拉力設計值;V——剪力設計值;N0,j——相鄰鋼管之間剪力墻承受的軸拉力;λ——計算截面的剪跨比,0.3≤λ≤1,λ<0.3時取λ=0.3。式(5.2.9-4)的Vc,j計算值小于0時,取Vc,j=0。5.2.10剪跨比大于1.0的偏心受拉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上式右端的計算值小于?w0+∑faAa,i時,應取fyh?w0+∑faAa,i。2地震設計狀況:上式右端計算值小于時,應取式中:N——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軸向拉力設計值;λ1、λ2——計算截面的剪跨比,可按本規程第5.2.8條的規定確定。5.2.11墻肢兩端為端柱的偏心受壓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定:1持久、短暫設計狀況:V≤(0.5βrft0bw?w0+0.13N+fyh?w0+2地震設計狀況:DB54/T0269—2022式中:βr——墻端疊合柱對剪力墻的約束系數,可取1.2;λ1、λ2——λ1<0.5時取λ1=0.5,λ1>2時取λ1=2,λ2<1.5時取λ2=1.5,λ2>2.2時取λ2=5.2.12剪力墻水平接縫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vwj≤(0.6fyAsf+0.6式中:vwj——剪力墻水平縫處剪力設計值;Asf——驗算方向墻肢內豎向鋼筋面積;N——與剪力設計值vwj相應的軸向壓力設計值,壓力為正值,拉力為負值;faa——驗算方向墻肢內型鋼抗壓強度設計值;Aaa,i——驗算方向墻肢內第i根型鋼的截面面積;m——驗算方向墻肢內型鋼數量。5.3構造要求5.3.1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厚度不宜小于200mm;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宜小于層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宜小于層高的1/20;一字形獨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不應小于220mm。5.3.2排鋼管混凝土短肢剪力墻應符合下列規定:1一、二、三級短肢剪力墻的軸壓比,分別不宜大于0.55、0.60、0.65,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墻的軸壓比限值應相應減少0.1;2短肢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應按本節5.1.5條調整剪力設計值,其他各層一、二、三級時剪力設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4、1.2和1.1;3短肢剪力墻的邊緣構件的設置應符合本規程5.3.5~5.3.7條的規定;4短肢剪力墻的全部豎向鋼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一、二級不宜小于1.2%,三、四級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級不宜小于1.0%,三、四級不宜小于0.8%。5.3.3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的鋼管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管直徑不應小于108mm,鋼管壁厚不應小于4mm,鋼管混凝土套箍指標不應小于0.4,鋼管外混凝土厚度應符合表5.3.3要求;表5.3.3鋼管外混凝土厚度>300注:墻肢肢厚介于表中數值之間時,鋼管外混凝土厚度按較大柱肢肢厚對應鋼管外混凝土厚度取值。2剪力墻邊緣構件端部第一根鋼管中心線至截面近端面的距離不宜大于(100+ra1)(mm),ra1為該鋼管半徑;邊緣構件內鋼管宜均勻布置,鋼管中心距不宜大于3倍肢厚,鋼管凈距不宜小于100mm;DB54/T0269—20223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陰影部分(圖5.3.6)內排鋼管含管率不宜小于4%,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不宜小于0.8;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陰影部分(圖5.3.7)內排鋼管含管率不宜小于3%,圓鋼管混凝土芯柱的工作承擔系數不宜小于0.7;4剪力墻非邊緣構件范圍內鋼管宜均勻布置,鋼管中心距不宜大于4倍墻厚,也不宜大于1000mm;5鋼管壁外表面應貼焊閉合環筋,環筋直徑不宜小于6mm;環筋間距在剪力墻底部加強區不應大于300mm,其他區域不應大于500mm;環筋與鋼管之間可采用單面角焊縫間斷焊接,焊接長度不應小于鋼管周長的一半,焊縫高度不宜小于5mm。5.3.4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不宜超過表5.3.4規定的限值。該軸壓比可按下式計算:nw=N/[fcoAco+式中:nw——剪力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N——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剪力墻組合的軸力設計值;fco、fci——鋼管外、鋼管內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a——鋼管鋼材抗壓屈服強度設計值;Aa,i、Aci,i——分別為單根鋼管的截面面積和單根鋼管內混凝土的截面面積;Aco——鋼管外混凝土截面面積。表5.3.4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軸壓比限值),5.3.5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兩端應設置邊緣構件,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特一級、一、二、三級剪力墻底層墻肢底截面的軸壓比大于表5.3.5的規定時,應在底部加強部位及相鄰的上一層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約束邊緣構件應符合本規程5.3.6條的規定;2除本條第1款所列部位外,剪力墻應按本規程第5.3.7條設置構造邊緣構件。表5.3.5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可不設約束邊緣構件的最大軸壓比5.3.6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墻肢兩端應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約束邊緣構件包括暗柱、翼墻和端柱,約束邊緣構件沿墻肢的長度lc、配箍特征值λv、豎向鋼筋最小配筋量及最小直徑、箍筋或拉筋沿豎向最大間距宜符合表5.3.6的規定。約束邊緣構件的箍筋體積配箍率可按本規程4.3.5款計算,計算體積配箍率時,混凝土體積可扣除排鋼管混凝土的體積,也可不扣除鋼管混凝土的體積、而適當計入符合構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鋼筋,計入的水平分布筋的體積配箍率不應大于總體積配箍率的30%。表5.3.6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約束邊緣構件的范圍及配筋要求DB54/T0269—2022 0.15?wλv0.012(A0.012(Ac?ACFST)0.01(Ac?ACFST)c為約束邊緣構件沿墻肢的長度,不應小于墻厚和400mm;有翼墻或端柱時,不應小于翼墻厚度加300mm或3λv為約束邊緣構件的最小配箍特征值配箍特征值可為λv/2,可配置箍筋或拉筋;陰影部分和非陰影部分長度均宜取4?w為墻肢長度;5nw為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墻肢軸壓比;6Ac為圖5.3.6所示約束邊緣構件陰影部分的截面面積,ACFST為約束邊緣構件內排鋼管混凝土(包括鋼管)7λv及豎向鋼筋括號內數值適用于特一級鋼管混凝土剪力墻。22≥300bw≥300DB54/T0269—20221122lclc≥300bw≥300121212bfbw,且≥300bfbfbw,且≥300圖5.3.6剪力墻的約束邊緣構件范圍5.3.7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范圍宜按圖5.3.7中陰影部分采用,其最小配筋應滿足表5.3.7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豎向鋼管、配筋應滿足正截面受壓(受拉)承載力的要求;2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且不應大于豎向鋼筋間距的2倍。表5.3.7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的最小配筋要求特一、一c8二c8三c8續表5.3.7DB54/T0269—2022四四特一、一88888888≥bw,且≥400bf≥300bf≥300圖5.3.7剪力墻的構造邊緣構件范圍5.3.8排鋼管混凝土剪力墻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規定:1特一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4%,其他部位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35%;DB54/T0269—20222一、二、三級剪力墻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25%,四級剪力墻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配筋率不應小于0.2%;3剪力墻的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不應大于300mm;4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且不宜大于墻厚的1/10;5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不應少于雙排配筋,雙排及多排分布鋼筋間應配置水平拉筋,水平拉筋宜梅花形布置,間距不宜大于400mm,直徑不應小于8mm;6墻肢內鋼管兩側應配置水平拉筋,水平拉筋與鋼管的凈距不宜大于50mm,水平拉筋間距宜與水平分布鋼筋間距相同,直徑不應小于8mm;7水平分布鋼筋應錨固于兩端邊緣構件內。5.3.9排鋼管上應盡量避免開設洞口,當無法避免時,洞口宜設置在墻肢長度方向的鋼管之間混凝土部分,且洞口沿墻肢長度方向尺寸小于鋼管間混凝土相應方向尺寸。DB54/T0269—20226節點設計6.1一般規定6.1.1排鋼管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數字顯示拼接墻行業競爭狀況及投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 個人廉潔教育心得體會
- 進行在線閱讀教學設計及反思
- 餐廳服務員高級模擬考試題與參考答案
- 江西省宜春第九中學2025屆高三最后一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屆江西省奉新一中、南豐一中等六校重點中學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海洋石油鉆探深海資源探測技術考核試卷
- 森林改培技術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的啟示考核試卷
- 玩具行業的市場趨勢預測考核試卷
- 某電站中控室搬遷施工方案
- 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
- 分子生物學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海洋大學
- 2024年01月22096經濟法學期末試題答案
- 【MOOC】糧油儲藏學(A)-河南工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銀屑病治療新進展
- 建筑總工程師招聘面試題與參考回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試卷(含答案逐題解析)
- 解讀智能測試用例生成
- 三甲醫院臨床試驗機構-01 V05機構辦公室質量控制SOP
- 【工程法規】王欣 教材精講班課件 35-第6章-6.1-建設單位和相關單位的安全責任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