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提升訓練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江蘇專版)_第1頁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提升訓練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江蘇專版)_第2頁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提升訓練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江蘇專版)_第3頁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提升訓練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江蘇專版)_第4頁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提升訓練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江蘇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選擇題1.[2023江蘇鎮江模擬]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寫道:“(秦朝)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內,其未能的,則確立起一條防線來。”這里的“一條防線”指()A.實行郡縣制 B.統一度量衡C.修筑萬里長城 D.采取“遠交近攻”2.[2023江蘇蘇州檢測]有學者說:秦始皇以為殺了儒生,燒了書,天下就太平,一勞永逸了,結果是……陳勝、吳廣等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的主要原因是()A.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 B.兼并六國缺乏文化認同C.治國思想僵化不知變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會矛盾3.[2023江蘇沭陽檢測]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并將其概括為“五善”“五失”,同時要求官吏通曉律令,并以是否明悉律令,作為區分“良吏”“惡吏”的標準。這說明,秦朝()A.加強了吏治管理 B.完善了政府職能 C.建立了官僚制度 D.提高了行政效率4.[2023江蘇連云港檢測]“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是因為秦朝推行()A.三公九卿制 B.封國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5.[2023江蘇南通期末]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這些舉措()A.凸顯了皇帝的獨尊地位 B.有利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C.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管理 D.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6.[2023江蘇徐州期末]下圖是考古發掘的秦朝幾方印章,據此判斷秦朝()皇帝信璽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A.實行“車同軌、書同文” B.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C.隨葬品中必須有官員的印信 D.在地方推行分封制7.秦朝時期,在人多地少的狹鄉,其授田通常為一戶百畝,甚或更少;但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特別是在南方所謂“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沒有限額,且授田稅率也較中原為低。這一做法()A.促進了人口大規模南遷 B.提高了基層治理的能力C.擴大了秦朝的統治區域 D.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8.在秦朝,“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于□□,或最后請皇帝裁決”。“□□”空缺的是()A.丞相 B.太尉C.郡守 D.縣令9.據史載,韓、趙、魏被滅后,“三晉大夫,皆不使秦”。韓國大貴族官僚出身的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這種現象反映出()A.秦的兼并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B.秦鞏固統一的任務任重道遠C.舊貴族勢力阻礙了統一D.秦的統一不利于各地的交流10.秦朝在中央設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們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秦朝的這種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確保皇帝的決斷權C.避免決策失誤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1.秦統一時,面臨著“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種局面()A.不利于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D.反映了全面推行郡縣制的影響12.“亭長(劉邦)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卻秦鍋百沸湯。”(宋·周密《齊東野語》)詩中認為劉邦擊敗項羽的原因是()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B.廢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廢除秦朝暴政,與民休養D.郡國并行之舉二、綜合題13.[2023江蘇連云港檢測]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所刻制的七個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載于《史記》,《嶧山刻石》因拓本而流傳至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秦始皇刻石節選嶧山刻石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瑯琊刻石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輕易……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對極北地區的泛稱)。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嶧山刻石》(局部)(1)簡要闡述上述材料的史料價值。(2)除刻石、《史記》等傳統文獻外,研究秦代歷史還可使用哪些類型的史料,試舉例說明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選擇題1.[2023江蘇鎮江模擬]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寫道:“(秦朝)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內,其未能的,則確立起一條防線來。”這里的“一條防線”指()A.實行郡縣制 B.統一度量衡C.修筑萬里長城 D.采取“遠交近攻”[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在原有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萬里長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故C項正確;A、B兩項是鞏固統一的措施,不涉及對外,排除;D項是秦滅六國的策略,不是秦朝的措施,排除。2.[2023江蘇蘇州檢測]有學者說:秦始皇以為殺了儒生,燒了書,天下就太平,一勞永逸了,結果是……陳勝、吳廣等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的主要原因是()A.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 B.兼并六國缺乏文化認同C.治國思想僵化不知變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會矛盾[解析]根據材料“陳勝、吳廣等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短亡主要是其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故D項正確。3.[2023江蘇沭陽檢測]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并將其概括為“五善”“五失”,同時要求官吏通曉律令,并以是否明悉律令,作為區分“良吏”“惡吏”的標準。這說明,秦朝()A.加強了吏治管理 B.完善了政府職能 C.建立了官僚制度 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由材料“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準則……概括為‘五善’‘五失’”“要求官吏通曉律令,并以是否明悉律令,作為區分‘良吏’‘惡吏’的標準”可知,秦朝不但對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有嚴格的標準,而且有明確的行為準則和處罰標準,說明秦朝加強了對吏治的有效管理,故A項正確;材料雖然涉及對官吏的管理,但并不能反映出政府職能的完善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D兩項錯誤;雖然秦朝創建了一整套行政管理體制和官吏管理制度,但與材料信息和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4.[2023江蘇連云港檢測]“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是因為秦朝推行()A.三公九卿制 B.封國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解析]根據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推行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貴族政治,官員不再世襲,所以說“公天下之端自秦始”,C項正確;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與“公天下”不符,排除A項;秦朝廢除了封國制,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公天下”不符,排除D項。5.[2023江蘇南通期末]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這些舉措()A.凸顯了皇帝的獨尊地位 B.有利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C.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管理 D.維護了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解析]根據材料“桂林、象郡”“筑長城”“卻匈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通過這些措施,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促進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交融,有利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帝制度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地方的管理,排除C項;根據史實可知,這些舉措并未維護秦王朝的長治久安,排除D項。6.[2023江蘇徐州期末]下圖是考古發掘的秦朝幾方印章,據此判斷秦朝()皇帝信璽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A.實行“車同軌、書同文” B.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C.隨葬品中必須有官員的印信 D.在地方推行分封制[解析]根據圖示可知,秦朝的印章中既有皇帝的,也有丞相、御史丞和郡侯的,這說明秦朝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不出“車同軌”,排除A項;C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當時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縣制而非分封制,排除D項。7.秦朝時期,在人多地少的狹鄉,其授田通常為一戶百畝,甚或更少;但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特別是在南方所謂“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沒有限額,且授田稅率也較中原為低。這一做法()A.促進了人口大規模南遷 B.提高了基層治理的能力C.擴大了秦朝的統治區域 D.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根據南北土地資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原則,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遷,但“大規模”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內容未涉及基層治理,排除B項;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國土上進行,因此與擴大統治區域無關,排除C項。8.在秦朝,“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于□□,或最后請皇帝裁決”。“□□”空缺的是()A.丞相 B.太尉C.郡守 D.縣令解析:本題的四個選項中,C、D兩項不屬于中央官員,排除。在秦朝的三公中,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是最高的行政長官。故選A項。9.據史載,韓、趙、魏被滅后,“三晉大夫,皆不使秦”。韓國大貴族官僚出身的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這種現象反映出()A.秦的兼并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B.秦鞏固統一的任務任重道遠C.舊貴族勢力阻礙了統一D.秦的統一不利于各地的交流解析:“三晉大夫,皆不使秦”,說明秦雖然統一了韓、趙、魏,但這些地區的舊貴族依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張良的做法更反映出對秦統一的不滿。因此,秦鞏固統一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10.秦朝在中央設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們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秦朝的這種做法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確保皇帝的決斷權C.避免決策失誤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解析:按照秦制,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各有明確的分工。秦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互相牽制,以達到最后由皇帝總攬大權的目的。11.秦統一時,面臨著“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種局面()A.不利于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多元性D.反映了全面推行郡縣制的影響解析:秦統一后,各地的土地制度、車軌、律令,還有語言文字、習俗各有特色,這種局面不利于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面對這種局面,統治者采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來鞏固統一。12.“亭長(劉邦)何曾識帝王,入關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卻秦鍋百沸湯。”(宋·周密《齊東野語》)詩中認為劉邦擊敗項羽的原因是()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B.廢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廢除秦朝暴政,與民休養D.郡國并行之舉解析:劉邦的“約法三章”本質上是廢除秦朝暴政,與民休養,適應了百姓的要求,這是劉邦成功的關鍵,C項正確。二、綜合題13.[2023江蘇連云港檢測]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所刻制的七個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載于《史記》,《嶧山刻石》因拓本而流傳至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秦始皇刻石節選嶧山刻石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瑯琊刻石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輕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