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詩詞鑒賞王安石_第1頁
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詩詞鑒賞王安石_第2頁
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詩詞鑒賞王安石_第3頁
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詩詞鑒賞王安石_第4頁
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詩詞鑒賞王安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詞鑒賞泊船瓜洲講解人:愛學習的飛機仔時間:20xx.xx.xx詩詞鑒賞王安石詩詞鑒賞目錄品讀詩歌知人論世寫作背景賞析詩句課后任務品讀詩歌【注釋】泊船:停船。泊,停泊。2、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長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對。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縣南,與京口相對一水:這里的“一水”指長江。間: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要注意不能誤讀成去聲,不是動詞“間隔”的“間”。根據本詩平仄格律、“間”字固有的詞義,以及古人語言習慣,此“間”字必須為平聲。“一水間”為體詞性偏正詞組,內部結構與“咫尺間”、“幾步間”、“一瞬間”、“一念間”相同,中心詞為“間”,限定成分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一條(橫向的)河的距離之內。按古人文言的說法,即所謂僅“一水之遙”。王安石是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說它們之隔離。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品讀詩歌【注釋】鐘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當時家居于此。隔:間隔。數重:幾層。綠:吹綠了。何時:什么時候。還:回。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品讀詩歌【譯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邊,我隔江遙望對岸的京口,心里想,這里與我居住的鐘山也就只隔著幾座大山,和煦的春風吹綠了長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時才能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鄉呢?泊船瓜洲王安石〔北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知人論世《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創作背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賞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一水間”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頃刻就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以依戀的心情寫他對鐘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從此江寧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罷相后即寓居江寧鐘山。“只隔”兩字極言鐘山之近在咫尺。把“數重山刀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人對于鐘山依戀之深;而事實上,鐘山畢竟被“數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岸。賞析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賞析】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其富于表現力。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而對鐘山的依戀卻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終將有日,故結尾以設問句式表達了這一想法。賞析詩句課后任務合作討論:課外翻閱資料,尋找作者的一篇詩詞,下節課每個小組上臺帶領大家欣賞。自主完成:朗讀并流利地背誦《泊船瓜洲》,把握其中的意境與情感。感謝觀看學習祝同學們學業進步詩詞鑒賞登飛來峰班級:七年二班

匯報人:XXX詩人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文,又稱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詞語注釋飛來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靈隱山東南。千尋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為一尋。浮云:飄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遠望的視線。緣:因為。身:自身,自己。自由讀古詩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詩句翻譯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高高的飛來峰上聳立著千丈高塔,聽說每當清晨雄雞報曉的時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紅日初升。詩句翻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這自然是因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層。詩句賞析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句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全詩注釋高高的飛來峰上聳立著千丈高塔,聽說每當清晨雄雞報曉的時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紅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這自然是因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層。古詩賞析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合作探討《登飛來峰》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前兩句側重于描寫景物,后兩句則側重于抒發情懷。古詩小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于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抱負的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