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_第1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_第2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_第3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_第4頁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用中藥品種論述之常用中藥白芷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dahurica(Fisch,

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

Yuan的干燥根。又名:香白芷。原植物白芷又名大活、走馬芹、祈

白芷、禹白芷、興安白芷、達烏里當歸,全國南北各地有栽培,主產

于四川、河南、河北等省;原種大活Angelicadahurica(Fisch.)

Benth.etHook.在東北地區野生者,類似獨活,一般不做白芷藥用,

而作獨活藥用,故在吉林稱大活、香大活、獨活和走馬芹。杭白芷又

名川白芷、浙白芷、臺灣白芷,福建、臺灣有野生,浙江、四川及南

方一些省區有栽培。

本品藥材性狀: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

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

橫向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

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

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白芷按產地分:浙江杭州寬橋等地產者稱“杭白芷”,臺州地區

的黃巖或溫嶺產者稱“臺白芷”;四川遂寧、溫江、崇慶等地產者稱

“川白芷”,原植物為杭白芷。河南禹州、長葛產者稱“禹白芷”;

河北安國產者稱“祈白芷”,原植物為白芷。

本品味辛,性溫;歸胃、大腸、肺經。功能:解表散寒,祛風止

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中醫臨床用于感冒頭痛,眉棱

骨痛,鼻塞流涕,鼻勒,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現代藥理研

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抗炎,解熱鎮痛,解痙,降血壓,抗癌,活化

交感系統激素,抑制脂肪合成,興奮中樞,止血,光敏作用,對心血

管、對平滑肌、對皮膚有作用。并可抑制肝藥物代謝酶系統。滇白芷

有平喘作用。

其它藥用部位:白芷葉,用于風瘙癮疹,小兒身熱。

白芷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味辛,

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

潤澤作面脂。一名芳香。”《本草圖經》曰:“白芷,生河東川谷下

澤,今所在有之,吳地尤多。根長尺余,白色,粗細不等,枝稈去地

五寸已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白微黃。入伏后

結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以黃澤者為佳,楚人謂之

藥。《九歌》云:辛夷楣兮藥房。王逸注云:藥,白芷是也。”

白芷揮發油含量較高,香氣特異,可廣泛應用于醫藥、調味品、

化妝品中。根含比克白芷素即白當歸素、比克白芷酸即白當歸腦、叔

-0-甲基白當歸素、紫花前胡昔、腺昔、白當歸素-叔-0-B-D-毗喃葡

萄糖甘、白當歸素-仲-0-B-D-毗喃葡萄糖昔、朝鮮白芷酸-7-去甲基

軟木花椒素、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

珊瑚菜素、東蔗著內酯、東蔗若昔、茵芋堿、花椒毒酚-8-0-B-D-

毗喃葡萄糖甘、胡蘿卜昔及兩個新吠喃香豆素化合物等,另含腺昔。

姚川等對白芷揮發油進行了系統分析,從中鑒定出29種化合物,占

總分離組分的86.14%,其中含量較高的化合物為:甲基環癸烷

(12.4%),「十四碳烯(10.9%)、月桂酸乙酯(5.43%)等,29種

化合物均屬首次從該植物中發現。游小琳等從白芷水溶性部分分離鑒

定出丁二酸、異紫花前胡甘、葡萄糖、蔗糖等。

杭白芷根含吠喃香豆素,為異歐前胡素、歐前胡素、佛手普內酯、

別異歐前胡素、異氧化前胡素內酯、別歐前胡素、氧化前胡素、5-

氧-(3-甲基-2-羥基-3-丁烯基)-補骨脂素、8-甲基-5-氧-(3-甲基

-2-丁烯基)-補骨脂素、異氧化前胡素、水合氧化前胡素、比克白芷

素、比克白芷酸、新白歸腦等多種香豆精類成分,谷留醇、硬脂酸、

花椒毒酚等。還含棕桐酸及鈣、銅、鐵、鋅、鎬、鈉、磷、銀、鎂、

鉆、格、鋁等多種元素。張強等研究了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共分離出

62個組分,對其中的23種進行了鑒定,所鑒定成分占揮發油總重量

的85%,其中以壬基環丙烷(44.8%)、a-旅烯(14.1%)、1-十四

碳醇(5.1%)含量較高。

王年鶴等報道,白芷的栽培歷史,似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

秋戰國時期。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多次出現栽種白芷的詩句。真正

可以作為栽培依據的文獻是大約2000年后明末盧之頤(1598~1664)

所著的《本草乘雅伴偈》,書中載有:“白芷,所在有之,吳地尤多,

近錢塘、寬橋亦種商矣。”直到解放后,杭州的寬橋仍然是杭白芷的

栽培基地。因此可以認為,白芷在江浙一帶的栽培最遲始于明代前后。

從兩千多年前到宋明時代,藥材白芷以野生為主,所用原植物可能北

方以霧靈當歸為主,南方則以臺灣白芷為主。到宋代時江浙的白芷已

有代替澤州白芷成為主流商品的趨勢。依據為《圖經本草》所言,既

有霧靈當歸的特征(春生葉紫色,花白),又有臺灣白芷的特征(花

微黃)。宋室南遷之后,因為戰爭和資源量的消長,“吳地尤多”的

臺灣白芷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后,善于農耕的“吳人”變當地野

生的臺灣白芷為家種,就形成了后來的杭白芷。清代由杭白芷發展到

川白芷,再后來又有川(杭)白芷發展到祁(禹)白芷。但由于各自

獨立的栽培歷史不長,相互間的種質隔離為時不久,并且存在著南北

之間種子的交流和栽培地域的擴散,加之白芷的栽培中由幾乎沒有人

工選擇的因素,因此尚未能形成在生物學上有明顯差異的栽培品種。

20世紀70年代調查結果:四川的遂寧(川白芷的主產地)所產白芷

為大約200年前浙江引種;河南的禹州(禹白芷的主產地)所產禹白

芷在解放前30年代前后開始栽培,種源不明,解放后規模擴大;河

北的安國(祁白芷的主產地)情況不明,但栽培歷史據估計不到200

年。另外,山西省在此之前并無栽培白芷的歷史。解放后直至80年

代,藥材栽培由藥材公司安排計劃種植收購,白芷的生產應用,基本

上維持著以川白芷(四川)、杭白芷(江浙)、祁白芷(河北)、禹

白芷(河南)為主流商品藥材的局面。在藥材收購銷售中,川白芷和

杭白芷為一類,祁白芷和禹白芷為一類;但在使用中,無論是藥房配

方還是藥廠生產投料,都沒有作真正的區分。近十多年來,隨著藥材

市場的開放,白芷的產地有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產地中,有的維持

現狀,有的已名存實亡(如杭白芷的傳統產地寬橋已找不到杭白芷,

浙江省內栽種杭白芷的地方很少了)。但傳統產地以外的地區,尤其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如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白芷卻廣有栽培,甚至

在一些藥市上出現“亳(州)白芷"、“鄂白芷”的名稱。至于其種

質來源,卻又不外乎川(杭)、祁(禹)之類,但究竟川(杭)白芷

還是祁(禹)白芷,已經很難尋根究底了。

中藥材的栽培起源應當與原野生植物的分布和使用習慣有密切

的關系。根據標本和和文獻資料,白芷的3種野生近緣植物的現代分

布情況為:興安白芷(不含霧靈當歸)分布于我國的東北地區以及俄

羅斯的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霧靈當歸主要分布于我國的華北

和中原地區(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以及鄰近的西北、東北的幾

個省區(陜西、寧夏、遼寧、內蒙古);臺灣白芷目前僅發現在臺灣

有野生分布,但鄰近的浙江、福建解放后尚有過當地有野生白芷的報

道,因此有理由認為過去在江南廣有分布。從這個角度看,霧靈當歸

和臺灣白芷在歷史上都有可能成為栽培白芷的基原植物;而興安白

芷,其分布區東北從來就不是白芷的產地,當可排除。另有一點亦可

作為佐證:興安白芷和霧靈當歸這兩種野生植物的根,在東北的有些

地區被稱為“大活”或“獨活”(而不是“白芷”或“野白芷”)入

藥,與白芷的效用不盡相同;并且,當地對這兩種野生植物一直沒有

栽培的習慣。

王年鶴等為確認白芷的基原植物而完善有關細胞學及抱粉學方

面的資料,對杭白芷、祁白芷和白芷的3種野生近緣植物一一興安白

芷、臺灣白芷、霧靈當歸的花粉進行了觀察,對臺灣白芷和霧靈當歸

的根尖染色體核型觀察。結果:4類栽培白芷為同一類群的植物,并

且與興安白芷、臺灣白芷、霧靈當歸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系。另外運

用高效液相及與標準品對照的方法對4類栽培白芷和3種近緣野生植

物以及另外兩種當歸屬野生植物[黑水當歸、芷葉白芷A.

baizhioides(mss.)]進行了香豆素類成分的比較分析。結果:4類

栽培白芷和3種近緣野生植物的香豆素類成分無論在化合物種類還

是在含量方面都相當近似,而與另外2種當歸屬野生植物差別極大。

從香豆素類成分特征來看,可將其分為3個類群:川、杭、祁、禹4

類白芷和臺灣白芷;興安白芷;霧靈當歸。臺灣白芷與中藥白芷更為

接近。

從形態、解剖特征來看,川、杭、祁、禹4類栽培白芷之間沒有

明顯的區別,并且與近緣野生植物臺灣白芷A.

dahuricavar.formosana甚為相似;而它們與另兩種近緣野生

植物興安白芷A.dahurica、霧靈當歸A.porphyrocaulis之間則存

在著明顯的區別。現代中藥白芷的基原植物應是臺灣白芷,而不是以

往許多文獻所認定的興安白芷或是其栽培變型。這一結論,可以從形

態(花瓣的顏色、莖的顏色)、果實的解剖(果棱形狀等)、花粉形

態以及香豆素類成分栓花椒素的有無中找到有力的依據。染色體研究

的結果也傾向于支持這一論點。興安白芷A.dahurica、臺灣白芷

A.dahuricavar.formosana和霧靈當歸(建議將霧靈當歸定

名為A.dahuricavar.porphyrocaulis)在形態等上述幾方面既

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又具有相當的相似性,應當是親緣關系相當接近

的不同類群。中藥白芷的藥材品種川(杭)白芷和祁(禹)白芷,在

形態解剖、化學成分、染色體等諸方面都不存在明顯的區別,因此不

應作分類學上的區分。吳擁軍等利用近紅外光譜提供的內在成分信

息,結合模式識別技術,對白芷類中藥進行鑒定研究。結果:狹葉當

歸A.anomala(吉林安圖)應為獨立的一類,其余的歸為一類,本

品在藥材商品中也從未發現作為白芷入藥。川白芷A.

dahuricacv.hangbaizhi(四川遂寧)與杭白芷A.

dahuricacv.hangbaizhi(杭州九堡)距離很近,關系密切,與

藥材應用的實際情況相符。臺灣當歸A.formosana(臺灣臺中)與

川白芷、杭白芷靠近,它們的形態也極相近;而興安白芷A.dahurica

與川白芷、杭白芷距離較遠,可以認為臺灣當歸與川白芷、杭白芷的

親緣關系較興安白芷與川白芷、杭白芷的親緣關系更近。映射圖中祁

白芷與禹白芷的位置較近,事實上,植物學中一直把祁白芷

A.dahuricacv.qibaizhi(河北安國)與禹白芷A.

dahuricacv.qibaizhi(河南禹州)作為一個種處理。紫莖當歸

A.porphyrocaulis(河北興隆)與川白芷、杭白芷最近,但植物形

態差異較大,其原因還有待于用其它方法驗證。

楊濱等也探討了中藥白芷各來源的親緣關系,方法用隨機擴增多

態DNA(RAPD)方法對中藥白芷的4種商品類型祁白芷、禹白芷、杭白

芷、川白芷和興安白芷、臺灣白芷、霧靈(紫莖)當歸

(A.porphyrocaulis)及黑水當歸(A.amurensis)進行分析,在此

基礎上,對其ITS區作了序列分析。結果RAPD分析共擴出206條帶,

其中多態性條帶188條,占88.3%,通過計算遺傳距離得到嚴格一致

樹。各樣品擴增所得ITS1序列為439bp,ITS2序列為410bp,進行

排序和同源性比較,4種商品白芷的序列與臺灣白芷是完全相同的。

對臺灣白芷、興安白芷、霧靈(紫莖)當歸和黑水當歸的ITS1JTS2與

ITS1+ITS2分別進行最大簡約樹和鄰接樹的計算,6組數據得到2種

樹型。結論為4種商品類型來源于臺灣白芷,建議定名為Angelica

fornosanadeBoisscv.officinarumcv.nov.0霧靈當歸、

興安白芷和臺灣白芷應作為互相獨立的種來對待。

肖永慶等對白芷藥材進行質量標準研究。用TLC法檢定白芷

藥材中4個香豆素類成分,HPLC法測定白芷中2個主要成分的含量。

白芷藥材中應同時檢定出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比克白芷素及水合

氧化前胡素;歐前胡素和異歐前胡素的含量分別不得低0.1%和

0.04%0

同屬植物及易混品:(1)黑龍江當歸,又名黑水當歸,分布于

東北及內蒙古,根用于身痛,瘡瘍腫痛;《長白山植物志》稱其為朝

鮮白芷;(2)庫葉當歸,又名香大活、異形當歸、狹葉當歸,分布

于東北及內蒙古,根用于感冒,頭痛,牙痛,癰腫;過去文獻曾稱其

為川白芷,本品在黑龍江依蘭以根作獨活入藥,并不做白芷藥用;(3)

圓葉當歸,一些地區以此為白芷;(4)青海當歸,分布于甘肅、青

海、四川;甘肅瑪曲作白芷藥用;(5)隔山香,干燥根紡錘形或圓

柱形,長9?15cm,直徑0.8?1.5cm,外表棕黃色或暗黃色,有明顯的

縱皺紋及支根痕,上端留有殘葉莖基,質較堅硬,斷面黃白色,氣微

香,味甘微苦;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根或

全株用于風熱咳嗽,心絞痛,胃痛,瘧疾,痢疾,經閉,白帶,跌打

損傷;廣西稱其為土白芷、香白芷,江西稱土當歸、山黨參、天木香、

野茴香,浙江稱白花前胡;(6)峨眉當歸,分布于四川,茂汶稱其

為巖白芷、香白芷;(7)紫莖獨活,又名霧靈白芷、霧靈獨活、霧

靈當歸,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根用于感冒頭痛,

骨節痛,風濕痛;山西有稱其為山白芷;(8)拐芹,四川、山東作

白芷藥用;(9)大葉川與(日名),有謂浙江慈溪稱野白芷;

(10)下延古當歸(傘形科),又名走馬芹、野白芷;根較白芷

細瘦,圓錐形,上部多橫皺紋,下部有縱紋,具側根斷后的疤痕,外

表棕褐色,斷面色黃,有類似芹菜的氣味;分布于內蒙古、新疆阿爾

泰山,根用于白瘢風;新疆阿爾泰混稱其為白芷;(11)鴨兒芹,分

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全草用

于肺熱咳嗽,肺癰,淋證,疝氣,風火牙痛,癰疽疔腫,纏腰火丹,

皮膚瘙癢;貴州稱其為水白芷;(12)橄綠阿魏,分布于云南麗江,

為云南特有藥用植物,根(萬丈深)祛痰止咳,散寒發表,降氣;當

地混稱其為白芷;(13)漸尖葉獨活,云南麗江、蘭坪、中甸、維西

作白芷藥用;(14)印度獨活,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根用于腹

痛,寒氣痛;云南稱其為香白芷;(15)水蘇葉牛尾獨活,云南有稱

其為香白芷;(16)白亮獨活,又名香白芷;根莖部粗壯,圓柱形,

有密集的環狀葉痕及橫皺紋,根部長圓錐形,稍扭曲,少有分枝,長

6?20cm,直徑約至3cm,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具不規則的縱溝及少

數橫皺紋,可見稀疏細小的皮孔及須根痕,較粗大者木部現朽蝕狀,

質堅硬,折斷面不平坦,帶裂片性,皮部類白色,散有多數棕黃色小

油點,近形成層顯棕色,木部淡黃色,約占根橫切面的1/3,香氣濃,

味甚苦帶澀;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根用于風寒頭痛,風濕關節

痛,牙痛,風寒痹痛,慢性氣管炎,癰腫瘡毒,白瘢風及各種銀屑病;

本品為云南大部分地區、四川北部及西藏等地區民間常用中藥,具有

悠久的應用歷史,青海、西藏稱其為“朱嘎爾”(藏名),四川稱“毛

蠟燭”、“騷獨活”、“土白芷”,云南稱香白芷、滇白芷;(17)

川萼牛尾獨活,分布于湖北、四川,根用于風寒濕痹,腰膝酸痛,癰

腫;四川南川稱其為土白芷,湖北作白芷藥用;(18)思茅獨活,云

南有作白芷藥用;(19)短毛牛尾獨活,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

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河北有誤作白

芷藥用者,內蒙古、遼寧、河北稱其為河北白芷;(20)狹葉短毛獨

活,東北作狹葉白芷藥用;(21)白云花根,分布于云南、西藏;云

南昆明作白芷、香白芷藥用;(22)粗糙獨活,又名白芷、水白芷、

香白芷、滇白芷、糙葉獨活;干燥根呈長圓柱形,偶有分枝,長約

5?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