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2024屆高三9月聯考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城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境)的考古現場首次在四川大規模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址。而在該遺址發現的雙耳罐、圈足杯等陶器中,有不少也明顯帶有甘肅齊家文化等文化的痕跡。據此可推知,該遺址文化時期(
)A.手工業生產趨于標準化 B.中外之間交流頻繁C.存在著跨區域文化交流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2.先秦時期強調“夷夏有別”,春秋戰國時期“尊王攘夷”成為諸侯稱霸的重要條件。而《史記》中認為匈奴是黃帝的后裔,與華夏民族共祖,漢武帝時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萬邦來朝是帝王功成業就的重要標志。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漢代(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 B.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 D.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3.唐以前的諫官均為宰相的屬員,而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宋代法律明文規定“選諫官、御史,凡宰執之臣曾所薦者,皆不與選”。這表明宋朝(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三省體制已名存實亡C.中樞制衡機制日益完善 D.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4.元朝時,福建泉州蒲壽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時暫罷泉州的市舶司,泉州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政策的變化 B.白銀的大量外流C.朝貢貿易的衰落 D.絲綢之路的廢止5.明朝建國后,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大力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以下對明朝邊疆治理解讀正確的是(
)①解決了明朝內陸和邊疆的危機
②體現重北輕南、懷柔南方的特點③將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
④適應了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6.下面是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年代商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額(千元)設廠數資本額(千元)1895~1914年5346971962800001914~1919年46390801116103153A.中國近代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B.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C.社會經濟發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7.有學者說:“從戊戌到義和團再到辛亥,由托‘古’到滅洋再到皇權倒塌與復辟,紛紛擾擾,于是懷疑、否定與批判成為他們的特色。他們力求突破19世紀以來盤踞在人們頭腦和思想觀念中的‘體用二元’僵化思維模式。”該學者意在說明(
)A.五四運動導致知識分子陣營決裂 B.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性的解放C.當時各流派思想出現融和的趨勢 D.新文化運動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8.下面是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這些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
A.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 B.使革命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C.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 D.基于完成打倒列強除軍閥目標9.1954年1月,在北京展覽館的建設工地上,當工程進入冬季施工最緊張的時候,18名青年團員自發地成立木工青年突擊隊,以181個工日完成原計劃478個工日的任務。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青年木工技術水平高超 B.社會主義社會的氛圍良好C.“左”傾的錯誤有所抬頭 D.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熱情10.上海市于1986年選出8家國有大中型企業,最后正式批準了1家企業為股份制試點企業,并于1987年1月向社會公開發行了股票。形成了國家股占74.5%、單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業法人單位認購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發行的個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權結構。這一做法(
)A.擴大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B.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深化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標志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11.非洲文明歷史悠久,但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下面是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圖,這可用于說明古代非洲大陸(
)A.處于世界文明領先地位 B.多數國家實行政教合一C.文明相對閉塞獨立發展 D.文明的多樣性和包容性12.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最高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由此可見,古代羅馬法(
)A.主張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義C.滲透古代希臘文明的特質 D.保障了司法審判的公正13.美國學者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指出,棉的資本主義化徹底改變了棉花的命運,講述了一個“由歐洲主導的棉花帝國興衰的故事”。這一“故事”反映了(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B.歐洲出現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C.歐洲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D.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具有同步性14.馬克思在1870年9月說:“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機中,當敵人幾乎已經在敲巴黎城門的時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馬克思意在說明(
)A.普法戰爭法國失敗的必然性 B.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C.巴黎公社失敗教訓需要總結 D.空想社會主義難以解決現實問題15.早在19世紀中期苯胺燃料制造業起步的時候,就有一些德國的燃料企業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截止1900年,被德國最大的6家化學公司雇傭的科學家已達到650多名。類似的實驗室在IBM、杜邦、美孚石油、福特汽車等公司都設有,到1927年已達到1000多個。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普遍確立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C.經濟管理體制發生根本變革 D.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緊密結合16.二戰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規范設計和旅游項目實施,把歷史遺產、宗教場所和商業街區等都納入到“花園城市”“非常新加坡”"東南亞中心城市”“全球藝術中心”等表征系統。這一舉措(
)A.割裂了歷史文化的傳承 B.容易導致被西方文化同化C.體現出殖民文化的影響 D.有助于推動民族認同建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3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5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之前,東部鮮卑原牧于鮮卑山為中心的地區。漢武帝時,南下作樂水(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及下游新開河的統稱)流域。東漢初年,再次南下邊塞塞外……唐通天元年(696年)“天下大旱”,契丹駐牧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尤其嚴重,人畜饑餓,于是首領率部眾南下,深入到冀、趙、瀛等州。契丹人口在唐初為22萬,遼建立時為75萬,統和十八年(1000年)達到100萬。東北諸族間、各民族內部間,政治軍事斗爭時有發生,甚至相當激烈、殘酷。勝利者稱王稱霸,掠奪人口財富,搶占優良草場和森林狩獵區,某些不甘心屈辱和死亡的失敗者常率領部眾遠走他鄉,脫離斗爭旋渦,來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金政權原都于上京會寧,1151年南遷至1000余公里的燕京,大量女真人隨之到這里。遷都是為了“強效華風,光宇中土”。成吉思汗不斷南下,忽必烈南下滅宋,統一全國等均是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實現的。——摘編自曲守成孟古托力《古代東北民族南下西進規律性運動考論》材料二
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來,大批關內移民涌入東北墾荒種地,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墾地面積6682.6萬畝,大片荒地得以開墾。宣統元年(1909年),黑龍江先后設立了移民農業公司、和利民公司,引進國外機械,雇傭移民開墾荒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東北的大豆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產量躍居全國前列,并大量內銷和出口。隨著關內移民人口的持續增加,農產品出現剩余,與之相關聯的油坊、燒鍋、磨坊等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之后,面粉廠、農具廠、服裝廠也相繼出現。隨著1897年中東鐵路興建,東北地區開始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快車道。到1916年哈爾濱總人口已達16~17萬人,哈爾濱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大中型城市。蘇俄報刊曾披露:“俄國所最懼者,為中國之移民。中國人于二三百俄里之邊境附近安置多數農人,使其人民移住自興安嶺至伊爾赤西之地。”1928年《東方雜志》亦提到“東三省華人既這樣發達,日本人欲在這三千萬群眾之中,實行其自由行動,恐非易事。”關內移民到東北,只有緊密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得以生存,這逐漸形成了東北文化中重親情、講義氣、待人以誠等性格特點。——摘編自王延榮《近代關內移民對東北經濟文化發展影響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北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關內移民對東北發展的主要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文化歷史責任的主要擔當。而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在“文化自覺”視野下變遷與轉型的歷史,即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的歷史。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各階級集團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動都體現出他們自覺的思想文化訴求,代表著本階級集團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楊正軍《“文化自覺”視野下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變遷與轉型》選取中國近、現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時期,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釋。(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拉丁語最早只是古羅馬拉丁姆地區的方言口語,且沒有書面形式。隨著羅馬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并在這些地區作為通用語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作為帝國名義上的官方語言,拉丁語也由此開始進入基督教教會。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語的功能發生了重要變化,揭示了早期國際通用語的形成演變過程。羅馬統治者通過軍事征服的方式擴展疆土,將其語言也帶到被征服地區,拉丁語作為行政通用語便成為理所當然之選。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展,拉丁語的影響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層面,成為宗教領域、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通用語。文化的傳承具有延續性,即便羅馬帝國滅亡了,拉丁語的通用語地位仍得以保留下來。材料二
16世紀初,英語仍然只是英倫三島的語言。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開啟全球擴張模式,英語也隨之被帶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國因貿易需求成立東印度公司。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永久定居點——詹姆士城。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建立殖民點。1840年,英國占領新西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英國的殖民擴張史就是英語的全球傳播史。在上述這些地區,英語逐漸穩定下來并發展出多種變體。截至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覆蓋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標志著英語已經從英倫三島走向世界,成為一種“日不落的語言”。——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亞藍、劉海濤《國際通用語的發展演變特點與模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拉丁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丁語和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相同之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是移民構成的國家,建國初美國明確了不同民族(種族)混居、不設專門區域政策。內戰后,聯邦政府不惜動用軍隊和國民警備隊來強制執行種族平等、取消隔離的法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通過三次《民權法案》,給予黑人和其他種族(民族)平等的選舉權、教育權、就業權、婚姻權、公共設施使用權等。20世紀80~90年代美國英語推廣組織促成了19個州宣布英語為官方語言。為應對不同民族(種族)語言文化多元化的現實和需求,截至2001年,美國全國開設了150多種語言的課程……隨著移民數量的持續上升,亨廷頓認為,盎格新教傳統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墨西哥移民,他們缺乏融入美國社會的興趣且規模巨大,使美國分化成為“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商編自楚樹龍、李揚《美國的民族、種族政策及其啟示》材料二
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在全國范圍內消除了剝削制度,實現了各族人民在分配方式、經濟體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平等。改革開放后,又制定了諸多民族政策推進各民族的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1979年,實施對口支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計劃,建設民族地區的科技隊伍,推進了各民族的經濟發展。1984年,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法》實現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綱領的融合統一,為各民族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2000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廣大西部少數民族迎來了發展機遇。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指明了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向和重點。2020年年底,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推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過發展生產和推動社會進步使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齊聚,以強大的凝聚力為現代化強國建設夯實基礎。——摘編自林清新《百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發展歷程?主要特征?經驗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國民族政策的主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美國民族政策相比,中國民族政策的不同之處,并分析我國民族政策不斷發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1.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四川半地穴式房址”并結合所學半地穴房址是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房屋模式,在南方較為少見,可得出,四川地區與中原地區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據材料“四川明顯帶有甘肅”也可得出南北方存在文化交流,綜合可得出當時存在著跨區域文化交流,C項正確;當時中華文明尚在起源階段,手工業生產并未趨于標準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對外交流,排除B項;當時中華文明尚在起源階段,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2.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先秦“夷夏有別”“尊王攘夷”,漢朝《史記》中認為“匈奴是黃帝的后裔,與華夏民族共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華夷共祖”的思想體現了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和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D項正確;材料強調先秦時期和漢朝關于“民族認同觀念”的變化,并不只是為了說明漢代大一統局面的鞏固,排除A項;一般說是唐代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漢代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材料雖涉及到《史記》,但不能得出“著史規范”是什么,是否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3.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唐以前的諫官均為宰相的屬員,而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且“只要是宰相推薦過的人都不能入選”,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對宰相進行了限制,加強了監察制度的獨立性,以便其更好地為皇權統治服務,這表明宋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D項正確;秦朝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A項;三省體制在宋代確實名存實亡,但材料主旨是臺諫制度,不涉及三省體制,排除B項;中樞“制衡機制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4.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和明朝時期的中國。據材料“泉州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泉州發展迅速,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泉州在對外關系中的地位下降,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不是流出,排除B項;朝貢貿易是官方主導下的貿易,明朝海禁政策并不禁止朝貢貿易,材料中泉州港口地位的下降是由于海禁政策的實行,而不是因為朝貢貿易的衰落,排除C項;絲綢之路在明朝時期并未完全廢止,排除D項。故選A項。5.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邊疆措施并未完全解決內陸和邊疆的危機,表述不準確,①項錯誤;明朝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大力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的舉措體現了明朝治邊政策借鑒漢唐邊疆治理政策,以防守為主;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表明明朝邊疆治理中重北輕南、懷柔南方的特點,②項正確;“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體現了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的特點,③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明朝內部邊疆治理的信息,與“國際形勢的變化”關系不大,④項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6.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5-1919年的中國。據材料中“1914-1919年,中國商辦企業數量和資本額都有大幅增加”“外商企業數量、資本額有所下降”,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法令,為民族工商業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等,為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故可得出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B項正確;近代中國工業并未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材料雖涉及外商企業,但僅據表格不能得出“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排除C項;D項符合史實,但僅依據D項,不能完全解釋材料現象,排除D項。故選B項。7.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從戊戌到義和團再到辛亥,由托‘古’到滅洋再到皇權倒塌與復辟”“于是懷疑、否定與批判成為他們的特色,他們力求突破”并結合所學,晚清以來,我國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的努力都失敗了,作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青年們大多在傳統價值觀崩解的年代中成長,體會到不摧毀頑固社會心理,就難以實現救亡圖存,遂向舊文化舊道德發起挑戰。因此新文化運動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D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不涉及五四運動,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其影響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C項不是材料主旨,且新文化運動時期依然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辯論,排除C項。故選D項。8.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和原因題。時空是1929—1932年(中國)。據本題圖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我國農村革命根據地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南方兩省或三省交界處,這里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便于工農武裝割據,開辟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成果,C項正確;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排除A項;農村根據地的開辟體現的是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而不是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排除B項;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目標,而農村根據地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開辟的,排除D項。故選C項。9.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隨著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和“一五”計劃的實行,全國人民都積極參與國家的建設,木工青年突擊隊的勞動干勁正是這一體現,D項正確;僅有木工超額完成任務的熱情不能反映出技術的高超,排除A項;1954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項;“左”傾錯誤是指超出實際的、盲目的政策而導致的錯誤,材料與此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1986年、1987年”“股份制試點企業”“發行了股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時國有企業在探索股份制改革,這可以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深化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政企分開和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的信息,排除A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于21世紀初,排除B項;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1.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非洲。根據材料圖示及方框中內容可知,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各不相同,即文明的多樣性;圖中“引入玉米”“分別來源于希臘語與阿拉伯語”“基督教文明古國”“阿拉伯文明古跡”“古代非洲與中國文化交流地區”“迦太基、希臘、羅馬文明古跡”等信息可以反映其對各地文明的吸收包容,即文明的開放性、包容性,D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實,排除;雖然有的國家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不能說明多數國家實行政教合一,排除B項;圖示“阿拉伯文明古跡”“古代非洲與中國文化交流地區”“迦太基、希臘、羅馬文明古跡”可以說明文明相對開放,排除C項。故選D項。12.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法是一種最高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可以說明羅馬法強調理性與追求正義,B項正確;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是近代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張,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羅馬法具有一定理性色彩,與希臘文明特質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立法而未涉及司法,排除D項。故選B項。13.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棉的資本主義化”并結合所學,工業革命首先開始于棉紡織業,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料、傾銷商品,積極對外殖民擴張,逐漸把世界納入到了以歐洲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A項正確;B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棉的資本主義化”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變化,排除C項;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并非具有同步性,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年的法國。根據材料“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可知,材料中馬克思是要說明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足以進行無產階級革命,B項正確;材料所述是工人階級與新政府之間的斗爭,不是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斗爭,排除A項;根據材料“馬克思在1870年9月說”可知,當時巴黎公社革命尚未發生,排除C項;材料所述是工人階級的斗爭,并未涉及空想社會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5.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19世紀中期到1927年”“企業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公司雇傭的科學家”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科研有了明確的效益取向,故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緊密結合,D項正確;AB項是材料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B項;從19世紀中期到1927年,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有利于自由生產、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壟斷組織,為企業加強科研提供了財力物力,但這都不是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6.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新加坡。據材料“把歷史遺產、宗教場所和商業街區等都納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統”并結合所學可知,新加坡的舉措為游客和國民對于民族共同體的想象提供了一種工具,這有助于促進民族認同,D項正確;新加坡的文化建設是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的融合,排除A項;借用西方文化不是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7.(1)原因:畜牧經濟的脆弱性;人口繁衍帶來的壓力;殘酷的政治與軍事斗爭;中原物質、精神文明之吸引;大一統思想的推動。(2)影響:促進了東北農業發展;促進了東北工商業、交通運輸業蓬勃興起,實業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東北邊防的鞏固和加強;加速東北社會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契丹駐牧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尤其嚴重,人畜饑餓”并結合所需可得出畜牧經濟的脆弱性,天災很容易對其造成嚴重危害;據材料一“契丹人口在唐初為22萬,遼建立時為75萬,統和十八年(1000年)達到100萬”可得出人口繁衍帶來的壓力;據材料一“東北諸族間、各民族內部間,政治軍事斗爭時有發生,甚至相當激烈、殘酷。勝利者稱王稱霸,掠奪人口財富,搶占優良草場和森林狩獵區”可得出殘酷的政治與軍事斗爭;據材料一“強效華風”并結合所學中原地區生產力、政治文化比較先進,可得出中原物質、精神文明之吸引;據材料一“成吉思汗不斷南下,忽必烈南下滅宋,統一全國等均是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實現的。”可得出大一統思想的推動。(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二“大片荒地得以開墾”可得出促進了東北農業發展;據材料二“油坊、燒鍋、磨坊等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之后,面粉廠、農具廠、服裝廠也相繼出現。隨著1897年中東鐵路興建”可得出促進了東北工商業、交通運輸業蓬勃興起,實業經濟快速發展;據材料二“東北地區開始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快車道。到1916年哈爾濱總人口已達16~17萬人”可得出促進了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據材料二“東三省華人既這樣發達,日本人欲在這三千萬群眾之中,實行其自由行動,恐非易事”可得出有利于東北邊防的鞏固和加強;據材料二“關內移民到東北,只有緊密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得以生存,這逐漸形成了東北文化中重親情、講義氣、待人以誠等性格特點。”可得出加速東北社會文化的發展。18.示例:看法:“文化自覺”視野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愛國救民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命運動。闡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文化自覺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是由知識分子發起的旨在“掃除愚昧,啟發民智”的運動,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為核心的知識分子高舉“科學”和“民主”兩大旗幟,以新的先進思想文化代替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偉大的文化自覺運動。它以高昂的姿態、恢弘的氣度,用“民主”“科學”大旗猛烈沖擊中國的封建思想文化,猛烈沖擊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民族覺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新文化運動不僅對先進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有著重要意義,而且為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且被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做了思想準備。〖解析〗這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這一題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近現代中國。看法:據材料“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文化歷史責任的主要擔當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的歷史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各階級集團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動都體現出他們自覺的思想文化訴求,代表著本階級集團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等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先進中國人通過思想文化方面的變革進行救亡圖存的斗爭;審問題“選取中國近、現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時期”,可知可任選某個典型時期;結合所學,中國最典型的具有文化自覺、思想解放、救亡圖存特征的歷史事件是新文化運動,故看法可擬為,“文化自覺”視野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愛國救民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命運動。闡釋:首先可簡單闡釋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如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國內軍閥統治日趨黑暗,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然后闡釋新文化運動的經過和內容,如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文化自覺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是由知識分子發起的旨在“掃除愚昧,啟發民智”的運動,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為核心的知識分子高舉“科學”和“民主”兩大旗幟,以新的先進思想文化代替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偉大的文化自覺運動。接著闡釋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如它以高昂的姿態、恢弘的氣度,用“民主”“科學”大旗猛烈沖擊中國的封建思想文化,猛烈沖擊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民族覺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新文化運動不僅對先進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有著重要意義,而且為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且被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做了思想準備。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完成表述,如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文化運動,它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發展和進步。19.(1)原因:伴隨羅馬對外擴張逐漸得以流行;迎合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通用語。(2)相同之處:都伴隨著擴張而發展;都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都是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完善;都體現出語言的延續性。〖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一“隨著羅馬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并在這些地區作為通用語流行起來”可得出伴隨羅馬對外擴張逐漸得以流行;據材料一“拉丁語也由此開始進入基督教教會”可得出迎合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據材料一“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展,拉丁語的影響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層面,成為宗教領域、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通用語”可得出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通用語。(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據材料一“隨著羅馬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并在這些地區作為通用語流行起來”和材料二“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開啟全球擴張模式,英語也隨之被帶到世界各地”可得出都伴隨著擴張而發展;據材料一“公元4世紀,作為帝國名義上的官方語言,拉丁語也由此開始進入基督教教會”和材料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英國的殖民擴張史就是英語的全球傳播史”等信息可得出都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據材料一“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展,拉丁語的影響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層面,成為宗教領域、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通用語”和材料二“在上述這些地區,英語逐漸穩定下來并發展出多種變體”可得出都是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完善;據材料一“文化的傳承具有延續性,即便羅馬帝國滅亡了,拉丁語的通用語地位仍得以保留下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都體現出語言的延續性。20.(1)特點:通過混居、統一語言、立法實現公民平等等方式維護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通過強制同化政策實現美利堅民族融合目標;鼓勵各民族混居促進交流交融;反分裂、反種族歧視;通過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措施,維護文化多樣性。問題:多元文化沖突、種族歧視、印第安人問題等。(2)不同之處:實行以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來解決民族共同發展問題;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原因:中國大一統思想觀念和單一制政治的歷史傳統;在近代各民族人民維護國家統一和爭取民族解放共御外侮的斗爭中,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想和民族認同得到進一步升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動;堅持人民本位立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需要。〖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美國。特點:據材料一“明確了不同民族(種族)混居、不設專門區域政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通過三次《民權法案》,給予黑人和其他種族(民族)平等的選舉權、教育權、就業權、婚姻權、公共設施使用權等美國英語推廣組織促成了19個州宣布英語為官方語言”可得出通過混居、統一語言、立法實現公民平等等方式維護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以及鼓勵各民族混居促進交流交融;據材料一“內戰后,聯邦政府不惜動用軍隊和國民警備隊來強制執行種族平等、取消隔離的法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通過三次《民權法案》,給予黑人和其他種族(民族)平等的選舉權、教育權、就業權、婚姻權、公共設施使用權等”可得出通過強制同化政策實現美利堅民族融合目標以及反分裂、反種族歧視;據材料一“截至2001年,美國全國開設了150多種語言的課程”可得出通過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措施,維護文化多樣性。問題:據材料一“使美國分化成為‘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可得出多元文化沖突;結合所學可得出,當今美國仍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結合所學當今美國印第安人失業率、貧困率等方面仍高于平均水平可得出印第安人問題等。(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不同之處:據材料二“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法》”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實行以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據材料二“實施對口支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計劃,建設民族地區的科技隊伍,推進了各民族的經濟發展”可得出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來解決民族共同發展問題;據材料二“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原因: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自古有大一統思想觀念和單一制政治的歷史傳統;在近代共御外侮、維護國家統一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各民族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想和民族認同得到進一步升華;據材料二“1984年,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法》”可得出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據材料二“改革開放后,又制定了諸多民族政策推進各民族的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可得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動;結合所學,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可得出堅持人民本位立場;據材料二“2005年指明了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向和重點”可得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需要。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2024屆高三9月聯考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城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境)的考古現場首次在四川大規模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址。而在該遺址發現的雙耳罐、圈足杯等陶器中,有不少也明顯帶有甘肅齊家文化等文化的痕跡。據此可推知,該遺址文化時期(
)A.手工業生產趨于標準化 B.中外之間交流頻繁C.存在著跨區域文化交流 D.經濟重心不斷南移2.先秦時期強調“夷夏有別”,春秋戰國時期“尊王攘夷”成為諸侯稱霸的重要條件。而《史記》中認為匈奴是黃帝的后裔,與華夏民族共祖,漢武帝時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萬邦來朝是帝王功成業就的重要標志。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漢代(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 B.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 D.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3.唐以前的諫官均為宰相的屬員,而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宋代法律明文規定“選諫官、御史,凡宰執之臣曾所薦者,皆不與選”。這表明宋朝(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三省體制已名存實亡C.中樞制衡機制日益完善 D.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4.元朝時,福建泉州蒲壽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時暫罷泉州的市舶司,泉州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政策的變化 B.白銀的大量外流C.朝貢貿易的衰落 D.絲綢之路的廢止5.明朝建國后,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大力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以下對明朝邊疆治理解讀正確的是(
)①解決了明朝內陸和邊疆的危機
②體現重北輕南、懷柔南方的特點③將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
④適應了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趨勢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6.下面是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情況統計表。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年代商辦外商企業設廠數資本額(千元)設廠數資本額(千元)1895~1914年5346971962800001914~1919年46390801116103153A.中國近代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B.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C.社會經濟發展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歐美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7.有學者說:“從戊戌到義和團再到辛亥,由托‘古’到滅洋再到皇權倒塌與復辟,紛紛擾擾,于是懷疑、否定與批判成為他們的特色。他們力求突破19世紀以來盤踞在人們頭腦和思想觀念中的‘體用二元’僵化思維模式。”該學者意在說明(
)A.五四運動導致知識分子陣營決裂 B.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性的解放C.當時各流派思想出現融和的趨勢 D.新文化運動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8.下面是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示意圖。這些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
A.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 B.使革命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C.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 D.基于完成打倒列強除軍閥目標9.1954年1月,在北京展覽館的建設工地上,當工程進入冬季施工最緊張的時候,18名青年團員自發地成立木工青年突擊隊,以181個工日完成原計劃478個工日的任務。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青年木工技術水平高超 B.社會主義社會的氛圍良好C.“左”傾的錯誤有所抬頭 D.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熱情10.上海市于1986年選出8家國有大中型企業,最后正式批準了1家企業為股份制試點企業,并于1987年1月向社會公開發行了股票。形成了國家股占74.5%、單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業法人單位認購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發行的個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權結構。這一做法(
)A.擴大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B.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深化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標志著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11.非洲文明歷史悠久,但各地發展極不平衡。下面是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圖,這可用于說明古代非洲大陸(
)A.處于世界文明領先地位 B.多數國家實行政教合一C.文明相對閉塞獨立發展 D.文明的多樣性和包容性12.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為任何人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最高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由此可見,古代羅馬法(
)A.主張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 B.崇尚理性和追求正義C.滲透古代希臘文明的特質 D.保障了司法審判的公正13.美國學者斯文?貝克特在《棉花帝國》中指出,棉的資本主義化徹底改變了棉花的命運,講述了一個“由歐洲主導的棉花帝國興衰的故事”。這一“故事”反映了(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B.歐洲出現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C.歐洲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D.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具有同步性14.馬克思在1870年9月說:“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機中,當敵人幾乎已經在敲巴黎城門的時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馬克思意在說明(
)A.普法戰爭法國失敗的必然性 B.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C.巴黎公社失敗教訓需要總結 D.空想社會主義難以解決現實問題15.早在19世紀中期苯胺燃料制造業起步的時候,就有一些德國的燃料企業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截止1900年,被德國最大的6家化學公司雇傭的科學家已達到650多名。類似的實驗室在IBM、杜邦、美孚石油、福特汽車等公司都設有,到1927年已達到1000多個。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普遍確立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C.經濟管理體制發生根本變革 D.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緊密結合16.二戰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規范設計和旅游項目實施,把歷史遺產、宗教場所和商業街區等都納入到“花園城市”“非常新加坡”"東南亞中心城市”“全球藝術中心”等表征系統。這一舉措(
)A.割裂了歷史文化的傳承 B.容易導致被西方文化同化C.體現出殖民文化的影響 D.有助于推動民族認同建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3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5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之前,東部鮮卑原牧于鮮卑山為中心的地區。漢武帝時,南下作樂水(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及下游新開河的統稱)流域。東漢初年,再次南下邊塞塞外……唐通天元年(696年)“天下大旱”,契丹駐牧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尤其嚴重,人畜饑餓,于是首領率部眾南下,深入到冀、趙、瀛等州。契丹人口在唐初為22萬,遼建立時為75萬,統和十八年(1000年)達到100萬。東北諸族間、各民族內部間,政治軍事斗爭時有發生,甚至相當激烈、殘酷。勝利者稱王稱霸,掠奪人口財富,搶占優良草場和森林狩獵區,某些不甘心屈辱和死亡的失敗者常率領部眾遠走他鄉,脫離斗爭旋渦,來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金政權原都于上京會寧,1151年南遷至1000余公里的燕京,大量女真人隨之到這里。遷都是為了“強效華風,光宇中土”。成吉思汗不斷南下,忽必烈南下滅宋,統一全國等均是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實現的。——摘編自曲守成孟古托力《古代東北民族南下西進規律性運動考論》材料二
1861年清政府“弛禁”以來,大批關內移民涌入東北墾荒種地,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墾地面積6682.6萬畝,大片荒地得以開墾。宣統元年(1909年),黑龍江先后設立了移民農業公司、和利民公司,引進國外機械,雇傭移民開墾荒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東北的大豆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產量躍居全國前列,并大量內銷和出口。隨著關內移民人口的持續增加,農產品出現剩余,與之相關聯的油坊、燒鍋、磨坊等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之后,面粉廠、農具廠、服裝廠也相繼出現。隨著1897年中東鐵路興建,東北地區開始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快車道。到1916年哈爾濱總人口已達16~17萬人,哈爾濱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大中型城市。蘇俄報刊曾披露:“俄國所最懼者,為中國之移民。中國人于二三百俄里之邊境附近安置多數農人,使其人民移住自興安嶺至伊爾赤西之地。”1928年《東方雜志》亦提到“東三省華人既這樣發達,日本人欲在這三千萬群眾之中,實行其自由行動,恐非易事。”關內移民到東北,只有緊密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得以生存,這逐漸形成了東北文化中重親情、講義氣、待人以誠等性格特點。——摘編自王延榮《近代關內移民對東北經濟文化發展影響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東北民族南下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關內移民對東北發展的主要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文化歷史責任的主要擔當。而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在“文化自覺”視野下變遷與轉型的歷史,即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的歷史。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各階級集團的政治改革和革命活動都體現出他們自覺的思想文化訴求,代表著本階級集團利益的思想文化水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摘編自楊正軍《“文化自覺”視野下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變遷與轉型》選取中國近、現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時期,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釋。(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1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拉丁語最早只是古羅馬拉丁姆地區的方言口語,且沒有書面形式。隨著羅馬帝國版圖擴張以后,拉丁語也隨之傳播到被征服地區,并在這些地區作為通用語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作為帝國名義上的官方語言,拉丁語也由此開始進入基督教教會。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拉丁語的功能發生了重要變化,揭示了早期國際通用語的形成演變過程。羅馬統治者通過軍事征服的方式擴展疆土,將其語言也帶到被征服地區,拉丁語作為行政通用語便成為理所當然之選。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展,拉丁語的影響逐步延伸到更高的文化層面,成為宗教領域、科技和學術領域的通用語。文化的傳承具有延續性,即便羅馬帝國滅亡了,拉丁語的通用語地位仍得以保留下來。材料二
16世紀初,英語仍然只是英倫三島的語言。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正式開啟全球擴張模式,英語也隨之被帶到世界各地。1600年,英國因貿易需求成立東印度公司。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永久定居點——詹姆士城。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建立殖民點。1840年,英國占領新西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英國的殖民擴張史就是英語的全球傳播史。在上述這些地區,英語逐漸穩定下來并發展出多種變體。截至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覆蓋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標志著英語已經從英倫三島走向世界,成為一種“日不落的語言”。——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亞藍、劉海濤《國際通用語的發展演變特點與模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拉丁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丁語和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的相同之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是移民構成的國家,建國初美國明確了不同民族(種族)混居、不設專門區域政策。內戰后,聯邦政府不惜動用軍隊和國民警備隊來強制執行種族平等、取消隔離的法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通過三次《民權法案》,給予黑人和其他種族(民族)平等的選舉權、教育權、就業權、婚姻權、公共設施使用權等。20世紀80~90年代美國英語推廣組織促成了19個州宣布英語為官方語言。為應對不同民族(種族)語言文化多元化的現實和需求,截至2001年,美國全國開設了150多種語言的課程……隨著移民數量的持續上升,亨廷頓認為,盎格新教傳統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墨西哥移民,他們缺乏融入美國社會的興趣且規模巨大,使美國分化成為“兩個民族、兩種文化和兩種語言”。——商編自楚樹龍、李揚《美國的民族、種族政策及其啟示》材料二
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在全國范圍內消除了剝削制度,實現了各族人民在分配方式、經濟體制、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平等。改革開放后,又制定了諸多民族政策推進各民族的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1979年,實施對口支援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計劃,建設民族地區的科技隊伍,推進了各民族的經濟發展。1984年,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法》實現了法律制度和政治綱領的融合統一,為各民族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2000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廣大西部少數民族迎來了發展機遇。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指明了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方向和重點。2020年年底,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推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通過發展生產和推動社會進步使各民族精神相依、人心齊聚,以強大的凝聚力為現代化強國建設夯實基礎。——摘編自林清新《百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發展歷程?主要特征?經驗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國民族政策的主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美國民族政策相比,中國民族政策的不同之處,并分析我國民族政策不斷發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1.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四川半地穴式房址”并結合所學半地穴房址是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房屋模式,在南方較為少見,可得出,四川地區與中原地區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據材料“四川明顯帶有甘肅”也可得出南北方存在文化交流,綜合可得出當時存在著跨區域文化交流,C項正確;當時中華文明尚在起源階段,手工業生產并未趨于標準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對外交流,排除B項;當時中華文明尚在起源階段,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2.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先秦“夷夏有別”“尊王攘夷”,漢朝《史記》中認為“匈奴是黃帝的后裔,與華夏民族共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種“華夷共祖”的思想體現了民族交融的進一步發展和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D項正確;材料強調先秦時期和漢朝關于“民族認同觀念”的變化,并不只是為了說明漢代大一統局面的鞏固,排除A項;一般說是唐代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漢代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材料雖涉及到《史記》,但不能得出“著史規范”是什么,是否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3.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唐以前的諫官均為宰相的屬員,而宋代臺諫官由宰相任免變為皇帝‘親擢’”且“只要是宰相推薦過的人都不能入選”,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對宰相進行了限制,加強了監察制度的獨立性,以便其更好地為皇權統治服務,這表明宋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D項正確;秦朝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A項;三省體制在宋代確實名存實亡,但材料主旨是臺諫制度,不涉及三省體制,排除B項;中樞“制衡機制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4.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和明朝時期的中國。據材料“泉州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泉州發展迅速,而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泉州在對外關系中的地位下降,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不是流出,排除B項;朝貢貿易是官方主導下的貿易,明朝海禁政策并不禁止朝貢貿易,材料中泉州港口地位的下降是由于海禁政策的實行,而不是因為朝貢貿易的衰落,排除C項;絲綢之路在明朝時期并未完全廢止,排除D項。故選A項。5.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邊疆措施并未完全解決內陸和邊疆的危機,表述不準確,①項錯誤;明朝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大力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的舉措體現了明朝治邊政策借鑒漢唐邊疆治理政策,以防守為主;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表明明朝邊疆治理中重北輕南、懷柔南方的特點,②項正確;“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體現了衛所制度和土司制度相結合的特點,③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明朝內部邊疆治理的信息,與“國際形勢的變化”關系不大,④項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6.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5-1919年的中國。據材料中“1914-1919年,中國商辦企業數量和資本額都有大幅增加”“外商企業數量、資本額有所下降”,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法令,為民族工商業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等,為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內外環境,故可得出內外環境影響中國近代工業發展,B項正確;近代中國工業并未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材料雖涉及外商企業,但僅據表格不能得出“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排除C項;D項符合史實,但僅依據D項,不能完全解釋材料現象,排除D項。故選B項。7.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從戊戌到義和團再到辛亥,由托‘古’到滅洋再到皇權倒塌與復辟”“于是懷疑、否定與批判成為他們的特色,他們力求突破”并結合所學,晚清以來,我國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的努力都失敗了,作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青年們大多在傳統價值觀崩解的年代中成長,體會到不摧毀頑固社會心理,就難以實現救亡圖存,遂向舊文化舊道德發起挑戰。因此新文化運動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D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不涉及五四運動,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其影響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具有歷史必然性,C項不是材料主旨,且新文化運動時期依然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辯論,排除C項。故選D項。8.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和原因題。時空是1929—1932年(中國)。據本題圖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結論:我國農村革命根據地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南方兩省或三省交界處,這里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便于工農武裝割據,開辟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成果,C項正確;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排除A項;農村根據地的開辟體現的是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而不是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排除B項;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目標,而農村根據地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開辟的,排除D項。故選C項。9.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隨著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和“一五”計劃的實行,全國人民都積極參與國家的建設,木工青年突擊隊的勞動干勁正是這一體現,D項正確;僅有木工超額完成任務的熱情不能反映出技術的高超,排除A項;1954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項;“左”傾錯誤是指超出實際的、盲目的政策而導致的錯誤,材料與此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1986年、1987年”“股份制試點企業”“發行了股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時國有企業在探索股份制改革,這可以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深化了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政企分開和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的信息,排除A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于21世紀初,排除B項;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1.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非洲。根據材料圖示及方框中內容可知,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各不相同,即文明的多樣性;圖中“引入玉米”“分別來源于希臘語與阿拉伯語”“基督教文明古國”“阿拉伯文明古跡”“古代非洲與中國文化交流地區”“迦太基、希臘、羅馬文明古跡”等信息可以反映其對各地文明的吸收包容,即文明的開放性、包容性,D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夸大,且不符合史實,排除;雖然有的國家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不能說明多數國家實行政教合一,排除B項;圖示“阿拉伯文明古跡”“古代非洲與中國文化交流地區”“迦太基、希臘、羅馬文明古跡”可以說明文明相對開放,排除C項。故選D項。12.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材料“法是一種最高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可以說明羅馬法強調理性與追求正義,B項正確;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是近代啟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張,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羅馬法具有一定理性色彩,與希臘文明特質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立法而未涉及司法,排除D項。故選B項。13.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棉的資本主義化”并結合所學,工業革命首先開始于棉紡織業,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料、傾銷商品,積極對外殖民擴張,逐漸把世界納入到了以歐洲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A項正確;B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與“棉的資本主義化”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變化,排除C項;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并非具有同步性,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4.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年的法國。根據材料“法國工人階級正處于極困難的境地……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圖都將是絕望的蠢舉”可知,材料中馬克思是要說明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足以進行無產階級革命,B項正確;材料所述是工人階級與新政府之間的斗爭,不是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斗爭,排除A項;根據材料“馬克思在1870年9月說”可知,當時巴黎公社革命尚未發生,排除C項;材料所述是工人階級的斗爭,并未涉及空想社會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5.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據材料“19世紀中期到1927年”“企業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公司雇傭的科學家”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增強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科研有了明確的效益取向,故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緊密結合,D項正確;AB項是材料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B項;從19世紀中期到1927年,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有利于自由生產、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壟斷組織,為企業加強科研提供了財力物力,但這都不是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6.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新加坡。據材料“把歷史遺產、宗教場所和商業街區等都納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統”并結合所學可知,新加坡的舉措為游客和國民對于民族共同體的想象提供了一種工具,這有助于促進民族認同,D項正確;新加坡的文化建設是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的融合,排除A項;借用西方文化不是被西方文化同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7.(1)原因:畜牧經濟的脆弱性;人口繁衍帶來的壓力;殘酷的政治與軍事斗爭;中原物質、精神文明之吸引;大一統思想的推動。(2)影響:促進了東北農業發展;促進了東北工商業、交通運輸業蓬勃興起,實業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東北邊防的鞏固和加強;加速東北社會文化的發展。〖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一“契丹駐牧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尤其嚴重,人畜饑餓”并結合所需可得出畜牧經濟的脆弱性,天災很容易對其造成嚴重危害;據材料一“契丹人口在唐初為22萬,遼建立時為75萬,統和十八年(1000年)達到100萬”可得出人口繁衍帶來的壓力;據材料一“東北諸族間、各民族內部間,政治軍事斗爭時有發生,甚至相當激烈、殘酷。勝利者稱王稱霸,掠奪人口財富,搶占優良草場和森林狩獵區”可得出殘酷的政治與軍事斗爭;據材料一“強效華風”并結合所學中原地區生產力、政治文化比較先進,可得出中原物質、精神文明之吸引;據材料一“成吉思汗不斷南下,忽必烈南下滅宋,統一全國等均是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實現的。”可得出大一統思想的推動。(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二“大片荒地得以開墾”可得出促進了東北農業發展;據材料二“油坊、燒鍋、磨坊等加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之后,面粉廠、農具廠、服裝廠也相繼出現。隨著1897年中東鐵路興建”可得出促進了東北工商業、交通運輸業蓬勃興起,實業經濟快速發展;據材料二“東北地區開始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快車道。到1916年哈爾濱總人口已達16~17萬人”可得出促進了人口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據材料二“東三省華人既這樣發達,日本人欲在這三千萬群眾之中,實行其自由行動,恐非易事”可得出有利于東北邊防的鞏固和加強;據材料二“關內移民到東北,只有緊密團結、互幫互助才能得以生存,這逐漸形成了東北文化中重親情、講義氣、待人以誠等性格特點。”可得出加速東北社會文化的發展。18.示例:看法:“文化自覺”視野下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愛國救民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命運動。闡釋: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文化自覺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是由知識分子發起的旨在“掃除愚昧,啟發民智”的運動,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等為核心的知識分子高舉“科學”和“民主”兩大旗幟,以新的先進思想文化代替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偉大的文化自覺運動。它以高昂的姿態、恢弘的氣度,用“民主”“科學”大旗猛烈沖擊中國的封建思想文化,猛烈沖擊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民族覺醒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新文化運動不僅對先進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有著重要意義,而且為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且被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做了思想準備。〖解析〗這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注會考前心理素質提升試題及答案
- 園路仿石磚施工方案
- 項目管理質量控制試題及答案
- 資格認證考試實戰秘籍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作為職業發展的選擇試題及答案
- 銀行客戶生命周期管理試題及答案
- 考生常見疑惑與解答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備考流程的詳細解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資格的重要復習階段試題及答案
- 橡膠制品在汽車安全氣囊的快速充氣性能考核試卷
- 電商行業10萬字PRD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道德與法治期中模擬試卷(一)(統編版含答案解析)
- 防溺水工作布置教師會議上校長講話:全力防溺水守護學生生命“生命線”
- 高一下學期《雙休時代自由時間背后暗藏殘酷篩選+你是“獵手”還是“獵物”?》主題班會
-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市茅竹鎮中心學校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監測八年級下冊《物理》試卷(含答案)
- GB/T 26354-2025旅游信息咨詢服務
- 交互式影像中敘事與視覺表達的融合及其觀眾體驗研究
- SL631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情緒的管理課件
- 重難點05 涉及二次函數的圖形變化類問題與二次函數有關的創新類問題(2種命題預測+77種題型匯-總+專題訓練+3種解題方法)(解析版)
- 江蘇省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度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