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立面圖繪制步驟詳解_第1頁
建筑立面圖繪制步驟詳解_第2頁
建筑立面圖繪制步驟詳解_第3頁
建筑立面圖繪制步驟詳解_第4頁
建筑立面圖繪制步驟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立面圖繪制環(huán)節(jié)詳解一任務效果圖任務的最終效果如圖1-1所示。圖1-1建筑立面圖二繪制流程1.第一層的繪制第一層的效果如圖1-2所示。圖1-2一層立面圖2.標準層的繪制標準層的效果如圖1-3所示。圖1-3標準層立面圖3.頂層的繪制頂層的效果如圖1-4所示。圖1-4頂層立面圖三環(huán)節(jié)詳解1.設立繪圖環(huán)境⑴繪圖單位設立:啟動AutoCAD2023后,執(zhí)行“格式”|“單位”菜單命令,或在命令行中輸入units命令,打開“圖形單位”對話框,進行繪圖單位設立,這里將精度設立為“0”其余參數為默認值。⑵對象捕獲設立:執(zhí)行“工具”|“草圖設立”菜單命令,打開“草圖設立”對話框,選擇“對象捕獲”選項卡,將“啟用對象捕獲”和“啟用對象捕獲追蹤”兩個復選框選中,并在“對象捕獲模式”選項組中勾選“端點”、“中點”、“圓心”、“交點”、“垂足”、“最近點”幾個復選框,如圖1-5所示。完畢后單擊“擬定”按鈕。圖1-5對象捕獲設立⑶保存文獻:執(zhí)行“文獻”|“保存”菜單命令,或在“自定義快速訪問工具欄”中單擊“保存”按鈕,或在命令行中輸入qsave命令,打開“圖形另存為”對話框,輸入文獻名“建筑立面圖.dwg”后單擊“保存”按鈕保存文獻。2.設立圖層及線型⑴執(zhí)行“格式”|“圖層”菜單命令,或單擊“功能區(qū)”的“圖層選項選項板”中的“圖層特性”按鈕,打開“圖層特性管理器”對話框。單擊對話框中的“新建圖層”按鈕,新建一個圖層,圖層名為“欄桿”,顏色為灰色,線型、和線寬為默認值。⑵用同樣的方法建立其他圖層,最終的圖層設立如圖1-6所示。說明:圖層的設立也可以分開進行,先建一個所需的圖層,并將其置為當前圖層,然后關閉“圖層特性管理器”對話框,在該層上進行圖形對象的繪制與編輯操作,當再需要建立新圖層時再建立新的圖層并進行相關屬性的設立。圖1-6圖層設立3.繪制圖形⑴第一層的繪制①一層普通陽臺的繪制繪制完畢后一層普通陽臺的效果如圖1-7所示。圖1-7一層普通陽臺效果圖圖1-8構成陽臺板的三個矩形第一步:繪制陽臺板。將當前層設立為“窗_T”圖層。運用“矩形”繪圖工具,繪制出三個矩形,長度分別為2740、2540和2440,寬度分別為200、400和100,如圖1-8所示。使用移動命令,移動上面的長矩形與中間的寬矩形中心對齊,下面的小矩形上邊與中間的寬矩形下邊中心對齊,命令行提醒及操作如下:選擇對象:選擇上面的長矩形選擇對象:回車結束選擇指定基點或[位移(D)]<位移>:選擇上邊的中點指定第二個點或<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選擇中間寬矩形上邊的中點命令:回車繼續(xù)執(zhí)行移動命令MOVE選擇對象:再次選擇剛才選擇的長矩形選擇對象:回車結束選擇指定基點或[位移(D)]<位移>:選擇長矩形上邊的中點指定第二個點或<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輸入相對坐標@0,-100命令:回車繼續(xù)執(zhí)行移動命令MOVE選擇對象:選擇下面的小矩形選擇對象:回車結束選擇指定基點或[位移(D)]<位移>:選擇小矩形上邊的中點指定第二個點或<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選擇中間寬矩形下邊的中點使用修剪命令,將大矩形在長矩形中間部分刪除,完畢后的效果如圖1-9所示。圖1-9移動和修剪后的的三個矩形位置關系第二步:繪制欄桿的底部。將當前層設立為“0”圖層,運用“矩形”繪圖工具,分別繪制出三個長度和寬度分別為250、120;136、50;和180、27的矩形,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圖1-10所示。圖1-10三個矩形位置關系圖圖1-11繪制的橢圓運用“橢圓”繪圖工具,繪制兩個橢圓,效果如圖1-11所示:運用“修剪”編輯工具,將圖形修剪成如圖1-12所示的效果。圖1-12修剪后的效果第三步:繪制欄桿的中間部分。運用“復制”編輯工具,將修剪后得到的扁圓狀圖形豎直向上復制,偏移距離為580。運用“樣條曲線”繪圖工具,繪制出一條樣條曲線,其形狀及位置如圖1-13(a)所示。圖1-13欄桿的中間部分的繪制運用“鏡像”編輯工具,對剛剛繪制的樣條曲線進行鏡像復制,鏡像線為兩個扁圓狀圖形上下邊中點的連線。結果如圖1-13(b)所示。第四步:繪制欄桿頂部。運用“矩形”繪圖工具,在空白區(qū)再繪制一個長250,寬60的矩形。運用“移動”命令,將剛繪制的矩形下邊的中點與上面的扁圓狀圖形的上邊中點對齊,然后再將其豎直向上移動,移動距離為48。運用“圓弧”繪圖工具,繪制一條圓弧,并鏡像復制,其形狀與位置如圖1-14所示。圖1-14欄桿的頂部效果圖圖1-15繪制完畢后的欄桿完畢后的欄桿效果如圖1-15所示。第五步:將繪制好的欄桿定義成塊。執(zhí)行“繪圖”|“塊”|“創(chuàng)建”菜單命令,或單擊“功能區(qū)”中“塊”選項選項板中的創(chuàng)建塊按鈕,打開“塊定義”對話框。輸入塊的名稱為“l(fā)angan”;單擊“選擇對象”按鈕,選擇整個欄桿后回車返回對話框;單擊“拾取點”按鈕,選擇欄桿最下邊線的中點為基點;選擇“轉化為塊”單選項,其他為默認設立,結果如圖1-16所示,單擊“擬定”按鈕,完畢塊的定義。圖1-16“塊定義”對話框第六步:移動復制欄桿。使用移動命令,將塊“l(fā)angan”移動到第一步繪制的陽臺板上,其位置是塊的基點與陽臺板上邊線的中點對齊,結果如圖1-17所示。圖1-17移動塊到陽臺板運用“復制”編輯工具,將塊“l(fā)angan”分別向左右各復制三個,間距為370,結果如圖1-18所示。1-18復制后的欄桿第七步:繪制扶手。將當前層設立為“墻”圖層,運用“矩形”繪圖工具,分別繪制出兩個長度和寬度分別為2740、100和2640、40的矩形,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圖1-19所示。圖1-19繪制完畢后的扶手第八步:移動扶手到欄桿上。使用“移動”命令,將剛繪制扶手移動到欄桿上,其位置是扶手下邊的中點與中間欄桿上邊的中點對齊。結果如圖1-20所示。圖1-20移動扶手到欄桿上第九步:繪制陽臺窗。將當前層設立為“窗_L”,運用“多段線”繪圖工具,繪制如圖1-21(a)所示的線段。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剛才繪制的線段向外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60。運用“直線”繪圖工具,將剛才繪制的多段線閉合,結果如圖1-21(b)所示。再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剛才繪制的直線向上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1000。將剛偏移得到的直線再向上偏移復制,距離為60,結果如圖1-21(c)所示。圖1-21繪制陽臺窗使用“修剪”修改工具,將上面得到圖形修剪成如圖1-22(a)所示的效果。再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修剪后內層的兩條長豎線分別向內進行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610,結果如圖1-22(b)所示。圖1-22修剪和偏移復制第十步:移動陽臺窗到扶手上面,完畢一層普通陽臺的繪制,如圖1-23所示。圖1-23移動陽臺窗到扶手上面②獨立的標準窗戶的繪制繪制完畢后獨立的標準窗戶的效果如圖1-24所示。圖1-24獨立的標準窗戶第一步:繪制窗戶的外框(窗框)。將當前層設立為“窗_T”,運用“矩形”繪圖工具,繪制出九個矩形,從上到下其長寬分別為:1940、80;1840、120;1640、1600;1840、80;1740、120;300、50;300、50;200、150;200、150。對齊后各圖形的位置如圖1-25所示。圖1-25繪制矩形第二步:繪制內部窗體(窗戶)。將當前層設立為“窗_L”,運用“矩形”繪圖工具,再繪制出三個矩形,從左到右其長寬分別為:70、1400;1100、1400和70、1400。對齊后各圖形的位置如圖1-26(a)所示。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中間大矩形向內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30。使用“直線”繪圖工具,將偏移得到的小矩形的上下邊中點連接起來,使用“偏移”工具,將中線分別向左、右各復制一條,偏移距離為580。結果如圖1-26(b)所示。再使用“直線”繪圖工具,將偏移得到的小矩形的左右兩條邊的中點連接起來,然后將其向上移動,移動距離為300。結果如圖1-26(c)所示。圖1-26繪制窗體第三步:將所繪制的窗戶移動到窗框內,如圖1-27所示。獨立標準窗戶繪制完畢。圖1-27移動窗戶③一層中間陽臺的繪制中間陽臺比較復雜,但是可以運用前面繪制完畢的一些圖形來完畢繪制,從而提高繪圖的效率。繪制完畢后一層中間陽臺的效果如圖1-28所示。圖1-28一層中間陽臺效果圖第一步:把前面繪制的一層普通陽臺不帶窗戶部分復制一分,并把復制部分的最右邊的欄桿刪除,如圖1-29所示。圖1-29刪除最右邊的欄桿第二步:使用“拉伸”修改工具,對陽臺板和陽臺扶手進行向右拉伸。執(zhí)行拉伸命令后,命令行提醒如下:命令:_stretch以交叉窗口或交叉多邊形選擇要拉伸的對象...選擇對象:用從右向左框選方式選擇陽臺板和陽臺扶手,如圖1-30所示。圖1-30選擇要拉伸的對象按回車鍵結束選擇后命令行提醒及操作如下:指定基點或[位移(D)]<位移>:用鼠標在選中的圖形上任選一點指定第二個點或<使用第一個點作為位移>:輸入相對坐標@370,0后回車結果如圖1-31a所示。第三步:復制欄桿。選擇右側兩個連續(xù)的欄桿,向右復制(注:復制時,以右側未選中欄桿的右下角端點為基點,以右側選中欄桿右下角端點為目的點)。結果如圖1-31b所示。圖1-31復制欄桿第四步:繪制一層中間陽臺的窗戶。將前面繪制的普通陽臺上的窗戶復制一個到空白區(qū)域,使用“分解”修改工具,將復制過來的窗戶分解。然后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左邊的三條豎線向左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1340。結果如圖1-32所示。圖1-32偏移復制三條豎線圖1-33向左延伸矩形的水平線第五步:使用“延伸”修改工具,將構成窗戶的水平直線向左延伸至偏移復制所得到的最左邊豎線位置。結果如圖1-33所示。第六步: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第四步偏移得到的右下方的豎線向右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610。再次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剛才偏移得到的豎線再向右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60。結果如圖1-34所示。使用修剪命令,將圖形修剪成圖1-35所示的圖形。圖1-34兩次偏移豎線圖1-35修剪后的窗戶第七步:移動窗戶到陽臺的扶手上面。使用“移動”命令,將修剪后的窗戶圖形移動到到陽臺扶手的上面,并與扶手上邊線的中心點對齊。如圖1-36所示。圖1-36移動窗戶到陽臺扶手上面第八步:使用“分解”修改工具,將構成陽臺板和陽臺扶手的矩形進行分解。然后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構成陽臺板和陽臺扶手所有矩形的左邊線向左進行偏移復制,偏移距離為740,結果如圖1-37所示。圖1-37偏移復制所有左邊線圖1-38向左延伸矩形的水平線第九步:使用“延伸”修改工具,將構成陽臺板和陽臺扶手的所有矩形的水平線向左延伸至偏移復制所得到的相應的豎線位置。然后使用“直線”繪圖工具,繪制出兩條豎線。結果如圖1-38所示。第十步:使用“直線”繪圖工具,在構成陽臺板和陽臺扶手矩形的右邊繪制兩條豎線,其位置如圖1-39所示。然后使用“延伸”修改工具,將構成陽臺板和陽臺扶手所有矩形的水平線向右延伸至剛繪制的最右邊的豎線位置并將多余部分修剪掉。結果如圖1-40所示。至此完畢了一層中間陽臺左半部分的繪制。通過鏡像復制即可得到整個一層中間陽臺。圖1-39繪制兩條豎線圖1-40向右延伸矩形的水平線④完畢一層的繪制第一步:將當前圖層設為“0層”,使用“直線”繪圖工具,繪制整幢樓的定位線。結果如圖1-41所示。圖1-41整幢樓的定位線第二步:選擇前繪制的一層普通陽臺,以上邊線中點為基點,先使其與一層定位輔助線的左邊線對齊,然后再將其向右移動1800,如圖1-42所示。圖1-42定位一層普通陽臺第三步:選擇獨立的窗戶,用同樣的方法將其移動到如圖1-43所示的位置。圖1-43定位獨立窗戶第四步:選擇前面繪制完畢的中間陽臺,將其中點(用輔助線將窗戶上邊線連接,選擇其中點)和一層水平定位輔助線的中點對齊,如圖1-44所示圖1-44定位中間陽臺第五步:使用“鏡像”修改工具,將普通陽臺與獨立窗戶進行像鏡復制,完畢一層立面圖的繪制,如圖1-45所示。圖1-45一層立面圖⑵標準層的繪制標準層的效果如圖1-46所示。圖1-46標準層立面圖標準層獨立陽臺欄桿的繪制第一步:將當前層設立為“l(fā)angan”層,使用“直線”繪圖工具,繪制一條豎直線,其長度為1000,然后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其向右偏移復制,偏離距離為60。使用“陣列”修改工具,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矩形陣列”,行數為“1”,列數為“11”,行偏移為“0”,列偏移為“240”。選擇剛繪制的兩條豎直線為陣列對象。單擊“擬定”按鈕,陣列后的圖形如圖1-47所示。圖1-47陣列復制后的圖形圖1-48繪制橫線并偏移第二步:使用“直線”繪圖工具,繪制一條直線,將豎直直的線頂部相連,然后使用“偏移”修改工具,將其向下偏移復制,偏離距離分別為50、400、450,如圖1-48所示。②繪制標準層第一步:使用“復制”修改工具,將第一層的陽臺板復制一份作為二層的陽臺板,結果如圖1-49所示。圖1-49復制陽臺板第二步:將繪制的欄桿移到二層獨立的陽臺板上。(注:一方面繪制一條輔助線,用直線將欄桿的兩條邊線的底部端點連接,移動時中點對齊),結果如圖1-50所示。圖1-50移動欄桿到獨立陽臺板第三步:再使用“復制”修改工具,將標準層獨立陽臺欄桿復制到中間陽臺上,(注:復制過程中,以兩陽臺板右側邊相應頂點為基點和目的點)結果如圖1-51所示。圖1-51復制獨立陽臺欄桿到中間陽臺第四步:選擇左邊的7條豎向欄桿,水平向左復制(注:復制過程中,以左邊第八桿欄桿左上端點為基點,以最左邊欄桿左上端點為目的點),結果如圖1-52所示。圖1-52向左復制豎向欄桿第五步:將當前層設為“0”層,在靠近中線輔助線處繪制一條豎線,其長度為2500,距中間定位輔助線的距離為100,作為中間陽臺的墻線。然后使用“延伸”修改工具,將欄桿的水平線延伸至新繪制的豎線,結果如圖1-53所示。圖1-53繪制中間陽臺的墻線并延伸欄桿水平線第六步:選擇一層右側的獨立窗戶,將其豎直向上復制一個,復制的距離為3000。結果如圖1-54所示。圖1-54復制獨立窗戶第七步:選擇一層的中間陽臺上的窗戶和獨立陽臺上的窗戶,將其豎直向上復制,復制的距離為3000。結果如圖1-55所示。圖1-55復制陽臺窗戶第八步:使用“鏡像”復制工具,將已經繪制完畢的標準層二層右半部分圖形以中間定位線為鏡像線進行鏡像復制,得到標準層二層立面圖,結果如圖1-56所示。圖1-56鏡像復制第九步:選擇標準層二層的所有圖形,使用“陣列”修改工具,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矩形陣列”,并設立行數為“5”,列數為“1”,行偏移為“3000”,列偏移為“0”,對標準層進行陣列操作。結果如圖1-57所示。圖1-57陣列復制標準層⑶頂層的繪制①將第一層的所有對象復制到頂層(注:復制過程中以一層一側獨立陽臺板底邊線中點為基點,以相應一側最上面的標準層的陽臺窗戶上邊線的中點為目的點)。②使用“分解”修改工具,將頂層的兩個獨立窗戶分解,然后將其上面的兩個矩形刪除。結果如圖1-58所示圖1-58復制一層對象到頂層并刪除獨立窗戶上面的兩個矩形③運用“矩形”繪圖工具,分別繪制出三個長度和寬度分別為450、150;300、150;和100、100的矩形,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圖1-59所示。圖1-59繪制并對齊矩形圖1-60繪制樣條曲線④運用“樣條曲線”繪圖工具,繪制一條如圖1-60所示的樣條曲線,然后使用“修剪”修改工具,將多余部分刪除,結果如圖1-61所示。圖1-61修剪后的效果圖圖1-62移動矩形⑤運用“移動”工具,將修剪后的圖形移動到如圖1-62所示的位置(注:移動時以圖形最下面水平線的右端點為基點,以頂層左上角點為目的點)。⑥運用“鏡像”復制工具,將移動后的圖形以中間定位線為鏡像線進行鏡像復制,然后運用“直線”繪圖工具,將四條水平線連接,完畢頂層的繪制,結果如圖1-63所示。圖1-63完畢后的頂層效果圖⑦將第⑥步操作所得到的圖形,復制到二層和次頂層,并使用“修剪”命令,將與陽臺板相交的部分修剪掉,最后刪除中間定位線,至此完畢了立面圖基本圖形的繪制,其效果如圖1-64所示。圖1-64基本立面圖⑷輪廓線與地面線的繪制①運用“直線”命令,繪制一條水平輔助線與建筑齊平,然后使用“矩形”命令,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