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段性檢測(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段性檢測(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段性檢測(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段性檢測(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段性檢測(二)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咸陽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10頁,滿分150分,時間15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I卷(閱讀題共7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關于社會哲學,我國學界曾存在一種誤識,即認為歷史唯物論就是社會哲學,因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人對于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在歷史唯物論之外建構獨立的社會哲學存有懷疑。其實,在歷史唯物論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會哲學是可以與歷史唯物論區別開來的。我們從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社會歷史理論存在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兩個不同的維度。歷史哲學注重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揭示人類歷史的本質和一般規律;社會哲學則直接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它從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切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這一區別構成了社會哲學存在的基礎。社會哲學作為一種哲學形式,體現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總體把握。社會生活的總體有著多種可能的存在樣態,因為體現社會整體性的社會結構是多重的,即有多種構成類型。這就是說,社會哲學所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因此,研究社會哲學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否則研究工作便無法展開。理論研究的切入點,歸根到底是由研究者身處其中的社會實踐所決定的。當代中國正處于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推動的社會轉型時期,一方面迫切需要從哲學層面提供一種總體性觀念,以實現對這一社會轉型的觀念引導;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是一種社會整體性或結構性變遷,社會運動的整體性特征能更為鮮明地呈現出來,這就為具有總體性的哲學研究提供了客觀基礎。因此,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無疑是社會哲學研究最好的切入點。考諸思想史,近代西方社會哲學的興起就是與西方國家由市場經濟發展所推動的社會轉型相伴隨的。近幾百年里,支配西方社會變革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深入人心的觀念,可以說都是由社會哲學提供的。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轉型,是世界范圍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西方社會哲學的積極成果對我們有可資借鑒的價值。但是,中國的社會轉型處在現代化的后發階段。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即先發國家相比,它有著不同的制度前提和歷史起點,并且面臨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因此,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哲學,便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摘編自陳晏清《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哲學》)材料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是一個時代的任務,而不是在書齋中向壁虛構出來的事情。黑格爾將哲學理解為“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如果說哲學社會科學總是特定時代的理論表現,那么,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任務,就必定由特定的時代狀況所決定。一方面,世界歷史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個變化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稱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另一方面,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正處在一個時代轉折點上,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是新的歷史方位構成我們的時代坐標,只有依循這樣的坐標,我們才能對時代提出的任務有深入的把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就是這樣的時代任務之一。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實踐發展到特定階段時,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面臨與之相適應的重大轉折,就像18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的變革是與現代性的特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一樣。在任何歷史時期,一個民族或國家對思想理論的需要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時代轉折的重要關頭,才會產生出巨大的理論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務。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包括構建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一項重大的時代任務,是由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所托付的思想理論任務。在整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中,哲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體”。而在哲學學科中,學術體系從內容方面來說是基礎性的,話語體系是從學術發展所形成的穩定范式中產生的;而學科體系則往往是建制性的:它規定著學術共同體的諸多研究領域和活動方式,支撐著整個教學過程的特定內容和展開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義。學科體系包含著多重要素——學科分類與設置、學科發展的目標與架構、教學與科研團隊的配置,等等。學科體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學科的分類中。而我們以往的哲學學科分類大致依從兩種區分:一種區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另一種區分是邏輯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這樣的分類所反映的哲學學科體系,是長期以來歷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歷史階段對我國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教學起到了支撐和推動作用。但是,學科體系并不僅僅是學科分類,哲學學科體系也不是僅憑主觀想象就可以設計出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是:適應于新時代的本質要求,服務于哲學社會科學整體上的改變。中國自近代以來開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進程,而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也隨之在整體上進入對于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這種學徒狀態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豐碩的。不過,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意味著它在特定的階段上能夠擺脫其“學徒狀態”并獲得自我主張。長期以來的“學徒狀態”往往會滿足于“書中得來”和“紙上推演”,而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自我主張,恰恰要求深入到現實中,特別是深入到當今中國的現實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不僅僅是附帶一些中國色彩或中國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論的根基上獲得了自我主張的哲學社會科學。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只有當哲學學科體系的構建牢牢地把握住這一點時,它才能得到積極的推進并具有實際的效果。(摘編自吳曉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目標與任務》)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我國學界存在歷史唯物論就是社會哲學的誤識,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卻在著作中對它們進行了區分。B.社會生活的總體有著多種可能的存在樣態,即有多種構成類型,所以體現社會整體性的社會結構是多重的。C.西方社會哲學有積極成果,中華民族有優秀傳統文化,都可直接拿來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部分。D.以當代中國的變革和實踐為根基和前提,是具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核心問題意識的應有之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近代西方社會哲學興起和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轉型相伴而生,帶來的啟示是中國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社會哲學。B.歐洲18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變革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構建哲學學科體系是一個時代的任務。C.邏輯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都能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的分支學科。D.長期處于“學徒狀態”往往會滿足于“書中得來”和“紙上推演”,缺乏現實支撐。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費孝通《鄉土中國》:“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B.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C.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全盤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D.陳獨秀指出:“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4.請根據材料內容,為社會哲學下定義。5.如何在特定階段擺脫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徒狀態”并獲得自我主張?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社會哲學是直接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從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切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的哲學。5.①深入把握時代提出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任務;②把握學科體系的多重要素和特性;③獲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我主張。【解析】【1題】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卻在著作中對它們進行了區分”錯,材料一原文為“在歷史唯物論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會哲學是可以與歷史唯物論區別開來的”,是說可以區別開來,但沒有明確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其進行了區分;B.因果顛倒,材料一原文為“社會生活的總體有著多種可能的存在樣態,因為體現社會整體性的社會結構是多重的,即有多種構成類型”;C.“都可直接拿來”過于絕對,材料一為“西方社會哲學積極成果,對我們有可資借鑒的價值”。故選D。【2題】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都能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的分支學科”于文無據。根據“而我們以往的哲學學科分類大致依從兩種區分:一種區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另一種區分是邏輯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可知,“邏輯學、科技哲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只是我們以往的哲學學科分類依從的一種區分方法。至于是否“都能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的分支學科”,文章并無過多表述。故選C。【3題】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觀點是“擺脫‘學徒狀態’并獲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我主張,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目標與任務”。A.側重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狀況,與哲學學科體系無關,不能作為材料二的論據;B.“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強調“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我主張,適合作為材料二的論據;C.“全盤的西化”無法使我們走出“學徒狀態”,不能作為材料二的論據;D.“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無法使我們走出“學徒狀態”,不能作為材料二的論據。故選B。【4題】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下定義的能力。多采用判斷單句的形式。其格式多為“×××(種概念)是×××的×××(屬概念)”。由材料一“社會哲學作為一種哲學形式……社會哲學所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明確被定義概念(種概念)“社會哲學”的屬概念是“哲學”;得出句子主干“社會哲學是……的哲學”。再結合“社會哲學則直接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它從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切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這一區別構成了社會哲學存在的基礎”總結出種概念的基本特點“直接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從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切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最后用下定義的表達式表述為:社會哲學是直接關注現實社會生活,從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切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的哲學。【5題】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就是這樣的時代任務之一。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實踐發展到特定階段時,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面臨與之相適應的重大轉折……”可得出:深入把握時代提出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學科體系的任務;由“學科體系包含著多重要素——學科分類與設置、學科發展的目標與架構、教學與科研團隊的配置,等等。學科體系的特性……”可得出:把握學科體系的多重要素和特性;由“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不僅僅是附帶一些中國色彩或中國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論的根基上獲得了自我主張的哲學社會科學。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可得出:獲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自我主張。(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伊莎貝爾在馬孔多觀雨時的獨白加西亞·馬爾克斯星期天散彌撒時,冬天匆匆降臨了。星期六晚上還熱得透不過氣來呢,直到星期天早上人們也沒想到會下起雨來。天空宛如灰色的膠凍,懸浮在我們頭上。整個下午都在一個勁兒地下雨。四周十分安謐,只聽見雨點兒落下來的聲音,就像整個下午都在乘火車旅行一樣。連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我們為這場雨太動感情了。星期一清晨當我們去關門,以便擋住院里斷斷續續刮起的刺骨寒風時,這種感情達到了最高峰。到了上午,這感情仍然有增無減。我看見脊梁疼痛的父親坐在搖椅里,斜靠在一個枕頭上,目光憂郁,茫然地望著這場亂紛紛的雨。我想起了那些八月的夜晚,萬籟俱寂,只聽得見地球圍繞著它那千百萬年生了銹的,并且不上油的軸心轉動的聲音。剎那間,我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懼。像星期日一樣,星期一整天都在下雨。然而此刻雨卻像是下成另一個樣子。因為某種異樣的、痛苦的東西在我心中產生了。下午,我旁邊一個聲音說:“這雨下得真煩人。”我不用回頭看,便聽出這是馬丁的聲音。我知道是他坐在我旁邊說話,口氣冷冰冰的。自從去年十二月那個陰暗的早晨他成為我丈夫以來,他這種腔調就沒有變。現在,我將要有孩子了,而馬丁卻坐在我旁邊說這雨煩死人了。“雨倒不煩人,”我說,“讓我太傷感的是光禿禿的花園和院里這些不能除掉的可憐巴巴的樹。”說著,我回頭去看他,可是馬丁已不在那兒了。只聽得他說:“看樣子別指望雨停。”我循聲找人時,看見的只是一把空椅子。星期二晚,雨下得更大了,令人心煩意亂。第一天早晨那種清爽,此時卻變成了潮濕和悶熱。氣溫不是冷,也不是熱,而是一陣冷一陣熱,像讓人打寒戰似的。雙腳在鞋里直出汗。真說不出光著身子和讓衣服貼在身上哪一樣更受罪。家里的一切活動都停了下來。這是一個凄慘的下午,那滋味就像夢見陌生人而驚醒過來后一樣。我知道今天是星期二。這一天,我們吃飯的秩序全打亂了。午睡時間,我繼母端來了一盤清湯和一塊陳面包。事實上自星期一以來,我們就沒吃東西,我覺得自那時起,我們就不思飲食了。我們讓這場雨弄得癱瘓、麻木了,在這場大自然的打擊面前束手就擒。星期三中午時分,天還沒大亮,可下午三點以前,又全黑了下來。黑夜一反常態提前到來,伴隨它的是院里那慢條斯理、單調乏味、冷酷無情的雨水節奏。這個提前到來的慘淡而凄涼的黃昏,來到靜悄悄的仆人們中間,他們蹲在椅子上,靠墻呆著,在大自然的騷亂面前甘拜下風,無能為力。這時,大街上開始有消息傳來。也沒有誰把消息帶到家來,反正它就這么傳來了。還很確切,一個接著一個,仿佛是滿街奔騰的泥漿在傳遞著消息,它沖裹著家庭用具、各種物品、被遠處水災破壞的東西、瓦礫和死牲畜。事情是星期日發生的。當時這場雨僅僅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季節的先聲。兩天之后,家里也領教到了它。星期三消息才傳過來,像是被這場暴雨本身的活力帶來的。人們得知,教堂被水淹了,看來是要坍塌,當晚,有人說:“從星期一開始火車就過不了橋了,看樣子是河水把鐵軌沖跑了。”還有,一個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見了,今天下午才發現她漂在院子里。也許當夜我睡著了一會兒,醒來時,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爛的尸體氣味驚呆了。我使勁地搖晃著身邊打鼾的馬丁:“你聞到了嗎?”我問他。他說:“什么?”我說:“一股味道,準是街上漂的死尸發出來的。”這種想法使我十分恐懼,可馬丁卻翻過身去,對著墻,迷迷糊糊、粗聲粗氣地說:“都是你多事兒,懷孕的女人想象力就是豐富。”星期四早晨,那股味道沒有了,遠了,聞不見了。時間的概念從昨天就弄亂了,這時已全部失掉。于是,星期四也不存在了,它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有形的、膠凍狀的東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開,以便探頭看到星期五。我做了平平安安的夢,整整夢了一夜。第二天的氣氛和前一天一樣:沒有色彩,沒有氣息,沒有熱度。我一醒就跳到一個座位上,呆在那里一動不動。因為有跡象表明我神智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我茫然地問繼母幾點了,她平靜地說:“該是兩點半左右了吧,不管怎么說,火車不會晚點的。”那聲音聽來像無精打采的敷衍。我說:“都兩點半了!我怎么睡了這么長的時間?”她說:“你沒睡多久,最多不過才三點鐘。”我顫抖著,覺得盤子從手里往下滑。“星期五兩點半……”我說。而她卻出奇地平靜:“是星期四兩點半,孩子,還是星期四兩點半呢!”我不知道我夢游了多長時間,什么感覺都沒有了。我覺得家里寂靜得厲害,令人發抖。所有的東西全都受到影響,難以置信地連一點動靜都沒有。突然,我覺得心臟變成了一塊冰冷的石頭。“我死了,”我想,“天哪!我死了。”我在床上蹦了一下,喊道:“阿達,阿達!”馬丁生硬的聲音從另一邊傳來:“誰也不會聽到你的喊聲的,人全都出去了。”這時我才注意到雨已經停了,我們周圍一片寧靜,一種深沉的、神話般的幸福、一種死亡一樣的狀態。隨后,便聽見走廊里的腳步聲,聽見一個響亮、充滿生氣的聲音。過了一會兒,一縷清風吹動著門扉,弄得門鎖吱吱地響。一個堅固的物體剎那間倒向院中的水池。空中有什么東西在宣告一個看不見的、在黑暗中微笑的人的光臨。“我的上帝,”這時我已全讓時間搞亂了,想道:“要是有人讓我去參加上星期日的彌撒,我不會感到意外的。”(劉曉陸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空宛如灰色的膠凍,懸浮在我們頭上”,用了比喻的手法,營造出灰暗、壓抑的氛圍。B.“光禿禿的花園”暗示“我”生活缺少生機,“空椅子”暗示馬丁在“我”生活中的缺席。C.“那滋味就像夢見陌生人而驚醒過來后一樣”,寫出了無序的生活給“我”帶來的疏離感。D.星期四像膠凍,“甚至可以用手扒拉開”看到星期五,透露出“我”對星期五的期盼。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對這場雨的感受,一開始是“太動感情”,之后經歷了茫然無措、心煩意亂、麻木乏味、恐懼、幸福等階段。B.“我”想到八月的夜晚,想到宇宙的浩淼,從而想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于是“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懼”。C.河水沖跑了鐵軌、生病的女人躺在床上最后漂在了院子里,這兩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傳言,給“我”帶來了恐懼和不安。D.“神話般的幸福”指雨停了帶給“我”的感受,但生活仍舊如死亡一般寂靜,暗示出“我”生活的常態就是這樣寂死無聲。8.馬爾克斯將自己的小說看成是“密碼寫就的現實”,文中對時間的描寫具有特殊的意味,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本文被看作是《百年孤獨》里那場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的部分預演。請結合文本,說說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表現“孤獨”這一主題的。【答案】6.D7.B8.(1)時間是充滿悲傷的情感的。“黑夜一反常態提前到來”“慘淡而凄涼的黃昏”等描寫充滿主觀感受,暗示了主人公在觀雨時凄涼無助的感受。“我”結婚是在一個“陰暗的早晨”,暗示著我婚姻生活的不和諧。(2)時間是無序的、停滯的。“時間的概念從昨天就弄亂了”,“我”不知道自己夢游了多久,失去了時間概念,“星期四……是一種有形的、膠凍狀的東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開,以便探頭看到星期五”。無序、停滯的時間,充滿了魔幻色彩,隱藏著“我”乃至現實中人們無序、不變、無意義的生活,以及人們對這種生活的茫然與無力。(3)時間是循環往復的。首尾兩段用星期天做彌撒來呼應,形成一個圓形循環的時間結構,以及第二段中“我”想起八月的夜晚的寂靜,感受到地球千百萬年的不變,都隱喻著馬孔多居民們乃至拉丁美洲人民千年不變、與世隔絕的生活。9.(1)環境方面:小鎮馬孔多與世隔絕,灰暗的天空、被雨水和洪水破壞了的衰敗的家園、死尸以及腐臭、死亡般的寧靜,這些共同營造出陰暗、壓抑的氛圍,給人一種孤獨感。(2)人物方面:繼母的敷衍回答,馬丁的滿不在乎,父親的痛苦憂郁,都讓希望得到安慰和幫助的伊莎貝爾感到孤獨。(3)情節方面:持續的大雨以及大雨帶來的洪水侵蝕了村鎮,人們束手無策,感到孤獨無援。(4)標題為“伊莎貝爾在馬孔多觀雨時的獨白”,揭示出主人公無人傾訴的孤獨。【解析】【6題】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D.“我”沒有對星期五好奇與期盼,而是從星期四就能看到星期五,生活永遠是這樣的沒有變化,枯燥、乏味。故選D。【7題】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B.“我”不是因為想到“個體生命的短暫與渺小”而感到痛苦,而是想到這種生活是千百萬年循環不變的,這種孤獨與絕望無法改變,從而感到痛苦。故選B。【8題】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由“黑夜一反常態提前到來”“慘淡而凄涼的黃昏”可知,這些表示時間的句子描寫充滿主觀感受,暗示了主人公在觀雨時凄涼無助的感受。由“自從去年十二月那個陰暗的早晨他成為我丈夫以來,他這種腔調就沒有變”可知,“我”結婚是在一個“陰暗的早晨”,暗示著我婚姻生活的不和諧。因此,時間是充滿悲傷的情感的。由“時間的概念從昨天就弄亂了”可知,“我”不知道自己夢游了多久,失去了時間概念。由“星期四……是一種有形的、膠凍狀的東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開,以便探頭看到星期五"可知,無序、停滯的時間,充滿了魔幻色彩,隱藏著“我”乃至現實中人們無序、不變、無意義的生活,以及人們對這種生活的茫然與無力。因此,時間是無序的、停滯的。首段由“星期天散彌撒時,冬天匆匆降臨了"開始,尾段用“要是有人讓我去參加上星期日的彌撒,我不會感到意外的”結束,前后呼應,形成一個圓形循環的時間結構。表現時間是循環往復的。第二段中“我想起了那些八月的夜晚,萬籟俱寂,只聽得見地球圍繞著它那千百萬年生了銹的,并且不上油的軸心轉動的聲音”,“我”想起八月的夜晚的寂靜,感受到地球千百萬年的不變,都隱喻著馬孔多居民們乃至拉丁美洲人民千年不變、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時間是循環往復的。【9題】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品主題的能力。①環境方面:由“整個下午都在一個勁兒地下雨。四周十分安謐,只聽見雨點兒落下來的聲音,就像整個下午都在乘火車旅行一樣”“那些八月的夜晚,萬籟俱寂,只聽得見地球圍繞著它那千百萬年生了銹的,并且不上油的軸心轉動的聲音”“它沖裹著家庭用具、各種物品、被遠處水災破壞的東西、瓦礫和死牲畜”“一個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見了,今天下午才發現她漂在院子里”“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爛的尸體氣味驚呆了"等可知,小鎮馬孔多與世隔絕,灰暗的天空、被雨水和洪水破壞了的衰敗的家園、死尸以及腐臭、死亡般的寧靜,這些共同營造出陰暗、壓抑的氛圍,給人一種孤獨感。②人物方面:“該是兩點半左右了吧,不管怎么說,火車不會晚點的”寫繼母的敷衍回答,“誰也不會聽到你的喊聲的,人全都出去了"寫馬丁的滿不在乎,“我看見脊梁疼痛的父親坐在搖椅里,斜靠在一個枕頭上,目光憂郁,茫然地望著這場亂紛紛的雨”寫父親的痛苦憂郁,這些都讓希望得到安慰和幫助的伊莎貝爾感到孤獨。③情節方面:由“整個下午都在一個勁兒地下雨”“它沖裹著家庭用具、各種物品、被遠處水災破壞的東西、瓦礫和死牲畜”“一個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見了,今天下午才發現她漂在院子里”“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爛的尸體氣味驚呆了”等可知,持續的大雨以及大雨帶來的洪水侵蝕了村鎮,人們束手無策,感到孤獨無援。④標題為“伊莎貝爾在馬孔多觀雨時的獨白”,“獨白”揭示出主人公伊莎貝爾無人傾訴的孤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上無道揆①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選自《孟子·離婁上》,有刪改)材料二: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猶表之與影,若呼之與響。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善弋者,下鳥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②黃,納③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④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嚴,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熱在上,民清是走。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欲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行不異亂,雖信令,民猶無走。民無走,則王者廢矣,暴君幸矣,民絕望矣。故當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有賢主,不可而不此事。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盡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賢名之。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而不能與之賢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選自《呂氏春秋·功名》,有刪改)【注】①揆:尺度,準則。②醯:醋。③納:蚊類。④茹:腐臭。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寫在答題卡上。可謂A智B乎C是以D惟E仁者F宜G在高位H不仁I而在J高位K是L播M其惡N于眾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強令之笑不樂”與“強行者有志”(《<老子>四章》)兩句中的“強”字詞義相同。B.桀、紂,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紂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相傳桀、紂都是暴君。C.“故民無常處”與“故有道者不處”(《<老子>四章》)兩句中的“處”字詞義不同。D.“雖信令,民猶無走”與“雖父之不慈子”(《兼愛》)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個國家如果在上的沒有行為準則,在下的不守法規制度,官員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那么這個國家可能就會難以生存。B.因釣餌香美,魚從十仞深的水下被釣出來;因弓好,鳥從百仞高的空中被射下來;而君主能使四方各族歸順的原因是恩德崇厚。C.桀、紂企圖用懲罰和刑法這些暴政來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結果卻適得其反,這跟用臭魚驅除蒼蠅而蒼蠅越來越多的道理相似。D.面對到了極點的寒冷和炎熱,百姓卻沒有躲避的地方,這說明天下君主沒有做好抗災的準備,所以賢明的君主應該關心百姓疾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2)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14.兩則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答案】10.CHK11.A12.D13.(1)已經用盡了心思,又接著(推行)不忍心別人(受苦)的仁政,仁愛就覆蓋天下了。(2)君主賢明那么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依,而是致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14.都反映了民本(仁愛、仁政)思想。材料一認為君王治理國家要憑借前代圣王之道,推行仁政,關愛百姓;材料二勸諫君主要重視人心向背,致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解析】【10題】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能說是明智嗎?因此只有仁人可以處在統治的地位。不仁的人如果處在統治的地位,這就會在民眾中散布他的罪惡。“乎”為句末語氣詞,所以應在“乎”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兩個“在”的賓語都是“高位”,所以分別在兩個“高位”后面斷開,即在HK處分別斷開。“……也”是判斷句,中間不斷開。故選CHK。【11題】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A.錯誤。強制;勤勉。句意: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B.正確。C.正確。居處;為,做。句意:因此,人民沒有固定的居處。/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D.正確。都指“即使”。句意: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會趨附他。/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故選A。【12題】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這說明天下君主沒有做好抗災的準備,所以賢明的君主應該關心百姓疾苦”理解錯誤,根據原文“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可知,可見這里的“寒”“熱”是打比方的說法,不是真的需要抗災。此處要說明的是好的君主做法應與暴君有區別,百姓才會歸附。故選D。【13題】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竭”,盡;“繼”,接續,接著;“覆”,覆蓋。(2)“賢”,賢明;第二個“歸”,使……歸依;第二個“務”,致力。【14題】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由原文“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可知,材料一認為君王治理國家要憑借前代圣王之道,推行仁政,關愛百姓。由原文“仁者宜在高位”“故當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可知,材料二認為勸諫君主要重視人心向背,致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所以兩則材料都反映了民本(仁愛、仁政)思想。參考譯文:材料一:圣人既已用盡了目力,又接著用規、矩、準、繩,來制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這些東西用都用不完;既已用盡了耳力,又接著用六律來校正五音,這些音階也就運用無窮;已經用盡了心思,又接著(推行)不忍心別人(受苦)的仁政,仁愛就覆蓋天下了。所以說:建高臺一定要憑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憑借沼澤,治理國家不憑借前代圣王之道,能說是明智嗎?因此只有仁人可以處在統治的地位。不仁的人如果處在統治的地位,這就會在民眾中散布他的罪惡。在上的沒有道義準則,在下的不守法令制度,朝廷不相信道義,工匠不相信尺度,君子觸犯義理,小人觸犯刑法,而國家還能生存的,那是僥幸。材料二:遵循一定的途徑獵取功名,功名就無法逃脫,正像日影無法擺脫測日影用的標桿,回聲必然伴隨呼聲一樣。善于釣魚的人能把魚從十仞深的水下釣出來,這是釣餌香美的緣故;善于射獵的人能把鳥從百仞高的空中射下來,這是弓好的緣故;善于做君主的人能夠使四方各族歸順他,這是恩德崇厚的緣故。水泉很深,魚鱉就會游向那里;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里;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里;君主賢明那么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依,而是致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制命令這種做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瓦器中的醋黃了,蚊子之流就聚在那里了,那是因為有酸味;如果只是水,就一定招不來它們。用貓招引老鼠,用冰招引蒼蠅,縱然做法再巧妙,也達不到目的。用臭魚驅除蒼蠅,蒼蠅會越來越多,不可禁止,這是用招引它們的方法去驅除它們的緣故。桀、紂企圖用破壞太平安定的暴政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懲罰即使再重,刑法即使再嚴,又有什么益處?嚴寒到了,人民就追求溫暖;酷暑臨頭,人民就奔向清涼之地。因此,人民沒有固定的居處,他們總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離開那些沒有利益的地方。想要做天子的,對于人民奔走的原因不可不仔細察辨。如今的人世,寒冷到極點了,炎熱到極點了,而人民之所以不奔向誰,是由于天下君主所作所為都是同樣的壞啊!所以,想做天子的人,他顯示給人民的不可不與此有區別。如果君主的言行與暴亂之君沒有什么不同,那么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會趨附他。如果人民不趨附誰,那么,成就王業的人就不會出現了,暴君就慶幸了,人民就絕望了。所以,在今天的世上如果有仁義之人在,不可不勉力從事這件事;如果有賢明的君主在,不可不致力于這件事。賢明的名聲與不肖的名聲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別人給予,這就像命運不可更改,美惡不可移易一樣。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遍害天下的人,卻不能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諫諍其君的過錯,卻不能給他們爭得好名聲。名聲本來就不能由別人給予,它只能(靠人們)遵循一定的途徑獲得。(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賀鑄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②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注】①閶門:蘇州西門,詞人舊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發》中說,龍門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聲音為天下之至悲。這里用來比擬喪偶之痛。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片開頭兩句用賦,直抒胸臆,寫作者這次重回蘇州經過閶門,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長眠地下,不禁悲從中來。B.“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一句運用典故,將喪偶之痛和孤獨之境表現得分外悲涼。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是為興;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是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顯得突兀了。D.“舊棲新垅兩依依”,居所依依,卻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對過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懷念。16.賀鑄的《鷓鴣天》和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堪稱古代悼亡詩雙絕。有人認為,蘇詞抒情感染力更強,賀詞抒情更加細膩,請結合本詞畫線句與蘇詞“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進行分析。【答案】15.C16.蘇詞最后兩句,從對面落筆(對寫法),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戀親人,柔腸寸斷。“明月夜,短松岡”二句以景結情,描寫月色短松之景,抒發黯然魂銷之情。從情感抒發上來說,更加感性動人。賀詞畫線句運用細節描寫,通過夫妻間體貼關懷、情感交融的溫馨生活,詩人追憶妻子深夜為自己補衣的情景,用細節懷念妻子的賢惠勤勞,表達了對夫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情感抒發比較細膩平靜。【解析】【15題】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是為興;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是為比”分析錯誤,興比顛倒。下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啟下,亦比亦興,既是對亡妻墳前景物的描寫,又借露水哀嘆妻子生命的短暫。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歿,是為比;同時,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墳場應有的景象,是為興。故選C。【16題】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最后兩句是“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意思:料想你年年都為我柔腸寸斷,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岡上。對面落筆,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戀人世,難舍親人,柔腸寸斷,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東坡此詞最后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以景結情,凄清幽獨,黯然魂銷,使全詩定格在凄清哀傷的畫面中,哀思綿長。從情感抒發上來說,更加感性動人。賀詞最后兩句“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意思: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苦雨,今后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詩人夜間輾轉難眠,昔日妻子挑燈補衣的情景歷歷在目,如今卻再難重見。這兩句追憶妻子深夜為自己補衣的情景,妻子的賢惠勤勞,以及夫妻間恩愛體貼、情感交融的溫馨生活,都通過這一平實的細節得以表現出來,這一細節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夫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詩人情感抒發比較細膩平靜,讀來令人哀惋凄絕。(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論語·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句寫月光照進樹林,點染出春江月夜的奇異之花;“_________________”句將月光、游子、詩人之情交織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余音裊裊。(3)李白的《將進酒》中表現了詩人對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屢遭失敗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強性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見賢思齊焉②.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落月搖情滿江樹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盡還復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霰”“材”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第Ⅱ卷(表達題共80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他們大都當過放羊娃。他們現在看見這些亂石,覺得每塊石頭都像綿羊,綿羊的耳朵好像還在動,綿羊好像還能發出咩咩的叫聲。他們笑著摸了摸石頭,要跟這些亂石作一次長長的對話,要讓這些亂石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筆。反正不管怎么看,他們都像一群藝術家。是他們,破開了石頭,雕琢著石頭。不知何時,歌聲起,一人唱,眾人和。歌的節奏就是打石的節奏,①。他們雖然性格各異,有的張揚,有的低調,有的幽默,有的②,但他們都很自信,他們的心里都有一片滾沸的激情,他們都在凝神篤志地打鑿著石頭。他們的歌,越唱越響。山川、大地、樹林、草木也跟著律動。當他們唱到最動情最亢奮時,仰頭向天,物我兩忘。這時候再看看他們吧,他們目不視手,他們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們動作純熟,③,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卻錘錘都準確無誤。他們唱著打著,打著唱著,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發出生命的激情。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月亮升起來了,月光如水,潑了滿地,也潑在石頭上。18.“他們都像一群藝術家”中的“像”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像”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對于一個在北京住習慣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風,便覺得像是個奇跡。B.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像剛結出來的李子,苦澀得使人難受。C.繞過這個山頭,它就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似的,突然出現了。D.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月亮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升起來了,月光如水,潑了滿地。”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答案】18.B19.①嚴絲合縫②不茍言笑③游刃有余20.①原句多用短句,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

②原句單獨成句,“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強調“月亮”在歌聲和伴奏里升起來的美感,語調舒緩,富有畫面感;

③原句強調月光潑在石頭上,與上文“他們打鑿著石頭”相照應,行文更嚴謹,邏輯更嚴密,也進一步體現出鑿石工人們的生命熱情。改后將“潑在石頭上”刪去,只是強調月亮升起來的狀態,缺少美感,上下文銜接不緊密。【解析】18題】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像”字表示比較;A.表示舉例,有“比如”的意思;B.表示比較;C.表示猜測,有“好像”的意思;D.是比喻詞。故選B。【19題】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此處語境是指歌的節奏和打石的節奏嚴密結合,應用“嚴絲合縫”。“嚴絲合縫”,指縫隙嚴密閉合。第二空,慈湖語境是指他們有的不隨便說笑,應用“不茍言笑”。“不茍言笑”,不隨便說笑。形容態度莊重嚴肅。第三空,此處語境是指他們動作純熟,技術熟練,經驗豐富,應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刀刃運轉于骨節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術熟練,經驗豐富,解決問題絲毫不費力。【20題】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多用短句,這些短句“在動聽的歌聲中”“月亮升起來了”“月光如水”“潑了滿地”,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改句“月亮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升起來了”是個長句,原句是兩個短句“在鐵錘和鋼鏨的伴奏下”“在動聽的歌聲中”,單獨成句,強調“月亮”在歌聲和伴奏里升起來的美感,語調舒緩,富有畫面感;原句“月光如水,潑了滿地,也潑在石頭上”,強調月光不僅潑了滿地,也潑在石頭上,與上文“他們打鑿著石頭”相照應,行文更嚴謹,邏輯更嚴密,“他們唱著打著,打著唱著,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發出生命的激情”,進一步體現出鑿石工人們的生命熱情。改后“月光如水,潑了滿地”將“潑在石頭上”刪去,只是強調月亮升起來的狀態,“潑了滿地”,缺少美感,上下文銜接不緊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從邏輯理論的觀點看,循環論證的現象是很有趣的,因為它向我們表明了,最終我們是想要比具有真前提的有效論證更多的一些東西。但是,那些更多的東西是什么呢?這里,我們必須牢記論證的兩個基本目的:說服他人、發現真相。①,我們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比結論更可接受的前提。當然,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就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說服別人。正如老人們所說的,“說服一個人違背他的意愿,而他還是會堅持他的觀點。”但是,在某一個給定問題上我們希望用一個論證來說服一個人或一群人,我們就需要給出對那個人或那群人來說比結論似乎更合理的前提。顯然,“似乎更合理的”是什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這個人或這群人相關。要總結出這一點,需要通過斷言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僅需要可靠的論證,而且需要說服或勸說人們。但是,我們使用論證不僅要說服他人,②。從這個角度看循環論證就是有缺陷的,因為顯然,當一個真相自身被包含在一個論證的前提之中時,一個人不能合理地宣稱通過這樣的推論發現了該真相。想要通過論證來發現一個給定的真相,每一個前提都必須是一個不同于結論的陳述。并且,考慮論證之前,我們通常想要(正確地)采用比結論更可能的前提。總而言之,無論從說服他人還是發現真相的觀點來說,③。當然,這不是要否定循環論證有時確實能說服一個人或一群人。但是這樣的論證不能說是有力的,因為它們不合法地假設了所需要證明的觀點。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每句不超過12個字。22.根據上文所述,下述論證是循環論證嗎?請說明原因。每個人都必須被允許說出他的想法,因為否則的話就會違反言論自由。【答案】21.①從說服他人的觀點來看②而且也要發現真相③循環論證都是有缺陷的22.是循環論證。該前提意思是,如果有人沒有被允許說出他的想法,那么言論自由就會被違背。如此,該論證的前提在內容上與結論相似。該前提也并不比結論更能為人所接受。【解析】【21題】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由后文“我們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比結論更可接受的前提。當然,一個活生生的事實就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說服別人”可知,此處指說服他人的情況,故此處可填“從說服他人的觀點來看”。第②空,由前文“這里,我們必須牢記論證的兩個基本目的:說服他人、發現真相……我們使用論證不僅要說服他人”可知,此處重點闡述發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