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考前提分演練(九)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孔子則說:“仁者,愛人”“君子義以為上,聞義不能徙”。據此可知()A.階級立場影響思想主張 B.二者存在治世理念的分歧C.老子否定了仁的思想 D.二者存在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老子主張“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即主張是一種合乎自然的仁義,真正的仁是與任何利益都無關的自然行為,強調的是內在的本性;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君子義以為上,聞義不能徙”,即主張仁是有等級差別的,強調的是外在的人事,這說明他們兩個在治世理念上存在分歧,B項正確;老子和孔子都是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存在階級立場上的差異,排除A項;老子并沒有否定仁的思想,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涉及二者的生活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B項。2.秦代官府控制的官田實行授田制管理,農民從官府領取份地進行耕種,農民不允許遷徙。而漢景帝時期,政府下令鼓勵官田里的農民“自磽陿(xiá)(貧瘠狹隘的土地)移往饒廣”。這一變化源于()A.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 B.漢代精耕細作農業(yè)的發(fā)展C.漢代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 D.農業(yè)人口流動性有所增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現象是秦漢政府從限制農業(yè)人口流動到鼓勵人口流動,這表明漢代精耕細作農業(yè)的發(fā)展,政府鼓勵開荒,B正確;秦代已經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與該變化無關,排除A項;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在漢武帝時期確立,排除C項;材料所示的變化就是農業(yè)人口流動性增強,但題目問的是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3.如表為唐代御史彈劾制度的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時間概況唐初凡中外百僚之事,應彈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則方幅奏之,小事則署名。武則天時期監(jiān)察御史蕭至忠彈劾宰相蘇味道有貪贓行為,蘇味道被貶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厲聲指責日:“公等奏事應報承嘉知,不然,無妄聞也。”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彈劾仍“悉不稟之。”唐德宗時期御史得專彈劾,不復關白于中丞、大夫。A.御史逐漸控制朝政決策權 B.君主權力受到一定的制約C.政治決策運行具有隨意性 D.御史成為依附皇權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御史彈劾制度的發(fā)展由“言于大夫”到“不復關白于中丞、大夫”,可以看出御史彈劾機制的變化,使得御史逐漸成為皇帝監(jiān)察百官及民眾的耳目,成為依附于封建皇權的工具,D項正確;御史負責監(jiān)察并非逐漸控制朝政的決策權,排除A項;材料敘述御史在彈劾時由原先經歷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到御史彈劾權相對獨立,并沒有涉及君主權力受到限制,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政治決策運行具有隨意性,排除C項。故選D項。4.遼政權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實行部族制,設節(jié)度使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設置州縣。這是因為()A.草原民族居住地區(qū)不適合設立州縣 B.吸取了唐代設立節(jié)度使的經驗教訓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維護遼的統(tǒng)治 D.遼政權統(tǒng)治下民族問題較為嚴重〖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實行部族制,設節(jié)度使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設置州縣”遼對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使得各民族分布的地區(qū)都能獲得發(fā)展和更好的治理,這有利于維護其統(tǒng)治,C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在草原民族居住地區(qū)設立了節(jié)度使,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族問題嚴重,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清時期一些農戶在種植糧食作物之外,普遍開始種植旨在交換的經濟作物,如棉花、甘蔗、煙草、荔枝、龍眼乃至經濟林木,并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一部分農民由于經營有道、擴大生產而成為“上農”,一部分農民則從自耕農下降為佃農、奴仆或雇工。這表明()A.資本主義生產萌芽出現 B.工商業(yè)市鎮(zhèn)促進商業(yè)條C.經濟發(fā)展促進階層流動 D.一些地區(qū)的土地兼并嚴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結合題意可知農民階層由于從事經濟作物的種植和交換而發(fā)生社會地位的變化,有的社會地位提高,有的則相對降低,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明朝中后期的紡織業(yè)而不是農業(yè),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階層流動,和商業(yè)發(fā)展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階層流動,和土地兼并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據史料記載:“自(太平)軍興以來,徽商的資本和利潤在清政府“戡亂”名義下的重稅及“助餉”過程中,大量流失。”“(徽商)助餉捐貲,盈千累萬”“捐至數百萬之多”“六邑捐輸數百千萬”。由此可知()A.太平天國運動沖擊舊商群體 B.戰(zhàn)爭消耗導致政府財力匱乏C.官商互動導致餉銀結構變動 D.微商通過協助政府實現自保〖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清政府為鎮(zhèn)壓太平軍大量向徽商征稅,徽商也積極進行捐助,這體現出國家軍隊的餉銀來源不是來自國庫而是民間,C項正確;徽商群體有財富數量變化與太平天國運動有關,但井非是直接沖擊破壞,A項錯誤;清政府財力困乏并非完全因為戰(zhàn)爭消耗,B項錯誤;徽商保護的是清朝統(tǒng)治而不僅是自身利益,D項錯誤。故選C項。7.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尊孔讀經之風。但這不是從正面吸取孔子思想和儒家經典中的精華,而是要借此恢復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袁世凱的這股歪風邪氣()A.催生出一場思想文化的革命 B.是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補充C.表明儒家思想已經不合時宜 D.加快了民主與科學理念的傳播〖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起的尊孔復古逆流的最主要影響是激發(fā)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彌補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對儒家思想批判不足的缺陷,但題干中材料顯示的是尊孔復古,排除B項;結合題意可知其強調儒家思想具有進步性和局限性,“儒家思想已經不合時宜”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尊孔復古本身無法加快民主與科學理念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8.1943年,毛澤東在《論合作社》中闡述了開展農業(yè)勞動互助合作的重要意義。到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除農業(yè)勞動互助組織外,共有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375個,消費合作社369個,信用合作社86個,醫(yī)藥合作社51個。這些互助合作組織的建立A.鞏固了國共團結合作抗戰(zhàn) B.改變了邊區(qū)土地所有制C.適應了敵后戰(zhàn)場抗戰(zhàn)需要 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成熟〖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時間可知,當時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互助合作組織的建立使邊區(qū)根據地內的勞動力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勞動生產率和農業(yè)產出得到顯著提高,是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重要措施,這適應了敵后戰(zhàn)場抗戰(zhàn)需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民黨的信息,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qū)的互助合作組織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集體勞動組織,并未改變邊區(qū)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1945年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排除D項。故選C項。9.1953年8月,全國展開了一個群眾性的增產節(jié)約運動。下圖為上海國棉一廠發(fā)出開展增產節(jié)約和勞動競賽號召的場景。該運動A.推動了國家工業(yè)化的實現 B.展示了工人階級建設熱情C.標志著“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有助于保證工業(yè)產品質量〖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圖為上海國棉一廠發(fā)出開展增產節(jié)約和勞動競賽號召的場景,通過圖片可以看出工人階級的建設熱情高漲,所以B正確;根據材料時間“1953年8月”可知,這一時期處于“一五”計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奠定了國家工業(yè)化的基礎,所以A錯誤;材料無法得出“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和工業(yè)產品的質量,所以CD錯誤。10.“倒爺”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一種特殊群體,在國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一些人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被人們戲稱為“倒爺”。20世紀90年代以后,“倒爺”一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倒爺”的興衰可以說明()A.計劃經濟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B.商品經濟滋生貪污腐敗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 D.規(guī)范的企業(yè)化經營普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由材料可知,“倒爺”興起是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興起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商品流通體制的完善、價格雙軌制的消失和商品市場的日益豐富,“倒爺”失去存在的土壤,“倒爺”一詞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可以看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商品經濟發(fā)展會滋生貪污腐敗,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規(guī)范企業(yè)化的經營普及,排除D項。故選C項。11.《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應提供交通工具;如訴訟當事人為富有者,則擔保其按時出庭的保證人,應為具有同等財力的人;如為貧民,則任何人都可充任。這反映了《十二銅表法》()A.限制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B.重視弱勢群體利益C.側重維護平民合法權益 D.條理清晰實用性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由材料“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應提供交通工具;如訴訟當事人為富有者,則擔保其按時出庭的保證人,應為具有同等財力的人;如為貧民,則任何人都可充任”可知羅馬法的法律條文清晰明白,操作性和實用性強,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奴隸主貴族的特權,排除A項;材料能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但《十二銅表法》,本身代表的是奴隸主的利益,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弱勢群體而非平民階級,排除C項。故選D項。12.如圖是意大利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創(chuàng)作于1483—1485年的作品《帕里斯的評判》(局部),其突破了精準的自然比例,獲得了無限嬌柔、優(yōu)美和諧的完美化身。該作品A.彰顯了人文主義色彩 B.標志著印象主義繪畫的萌芽C.反映出浪漫主義風格 D.為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基礎〖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意大利”、“1483—1485年”可知,處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依據材料“其突破了精準的自然比例,獲得了無限嬌柔、優(yōu)美和諧的完美化身”可知,突出人性,強調人的價值和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彰顯了人文主義色彩,A項正確;印象主義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強調光與色的結合,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浪漫主義產生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強調抒發(fā)個人情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現實主義產生于19世紀30年代,強調對社會現實的揭露與批判,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3.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新的格局。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為英國15%,美國11%,德國13%,法國8%;俄國4%;原材料與工業(yè)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均衡發(fā)展的趨勢,從1870年到1913年,這兩項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材料說明這一時期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變革C.世界貿易中心向美洲轉移的趨勢加快 D.世界各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加強〖答案〗D〖解析〗材料“原材料與工業(yè)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均衡發(fā)展的趨勢,從1870年到1913年,這兩項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體現的是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依賴程度加強,D項正確;材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說法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變革,排除B項;當時的世界貿易中心是在歐洲,排除C項。故選D項。14.1917年8月,“就有大約4000名中間派的孟什維克加入了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的領導人馬爾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眾不愿意支持我們,寧愿從護國派轉向布爾什維克。”這說明,當時俄國()A.社會矛盾不可調和并日益激化 B.沙皇專制統(tǒng)治已經不得人心C.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未掌握實權 D.社會主義革命具有社會基礎〖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十月革命。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十月革命爆發(fā)前,俄國大約有4000名孟什維克加入布爾什維克,這表明當時民眾更支持布爾什維克,說明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D項正確;材料無法表明當時社會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排除A項;二月革命后,沙皇統(tǒng)治已經被推翻,排除B項;當時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C項。故選D項。15.如表為20世紀70年代初美蘇兩國在海軍軍備方面的力量對比。據此可知()類別比例大型航空母艦33∶0巡洋艦33∶25核動力潛艇93∶75驅逐艦195∶100常規(guī)動力潛艇64∶320A.美國企圖以高科技軍備競賽拖垮蘇聯 B.蘇聯有能力對抗美國海軍C.蘇聯在與美國的爭霸中仍處劣勢地位 D.蘇聯改革成效得以顯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蘇聯)。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美蘇在軍事力量上的對比存在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不足以讓美國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比如蘇聯的常規(guī)動力潛艇數量大大超過美國,表明蘇聯在當時有能力與美國海軍形成對抗,B項正確;美國企圖以高科技軍備競賽拖垮蘇聯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府時期,排除A項;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處于蘇攻美守的階段,美國處于劣勢,排除C項;蘇聯改革方向是斯大林模式,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初社會殘破、經濟凋敝。漢代統(tǒng)治者奉行重農積谷的國策,糧食被視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采取了“務氏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的政策。漢代還實行募民入粟賜爵政策。同時,漢朝政府還在全國范圍建立了大批的糧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糧食倉儲體系。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政府多次進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摘編自張喆、戚亦農《試論漢代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措施》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糧食問題的實踐,主要是根據糧食問題產生的不同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權力量對糧食進行合理調配,利用市場機制使糧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糧食生產,加大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據國家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和城鎮(zhèn)人口發(fā)展的情況,采取了控制糧源的措施,制定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將糧食的收購和銷售控制在國家手中;1955年之后,則針對統(tǒng)購統(tǒng)銷造成的農村關系緊張等問題,為了完善和改進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采取了定產、定購、定銷的辦法。——摘編自馬雙龍《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決糧食問題的實踐和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措施,并指出其糧食政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初期解決糧食問題的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談談經濟政策調整給你的啟示。〖答案〗(1)措施:勸課農桑,重農積粟;采取入粟賜爵的政策,剌激糧食生產;廣建糧倉,建立糧食倉儲體系;丈量土地,核實土地占有。特點:堅持以農為本;發(fā)展生產和加強儲備相結合;注重發(fā)揮糧食的社會穩(wěn)定功能。(2)特點:階段性;突出國家主導;不斷總結經驗,經濟政策具有靈活性和系統(tǒng)性;維護人民利益;從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到以計劃為主。(3)啟示:經濟政策的調整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必須依靠社會主義制度。〖解析〗【1題】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朝(中國)。措施:據材料一“務氏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可知國家重視勸課農桑,儲集糧食;據材料一“漢代還實行募民入粟賜爵政策”說明國家通過賜爵,鼓勵糧食生產;據材料一“在全國范圍建立了大批的糧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糧食倉儲體系”可知國家廣建糧倉,建立糧食倉儲體系,具有防災意識;據材料一“政府多次進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可知國家核定土地,保護小農生產。特點:據材料一“重農積谷”,體現了農本思想;據材料一“糧食被視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說明政府重視發(fā)揮糧食安全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功能;據材料一“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業(yè)生產,一方面建倉儲糧”,體現了生產和防治相結合的方式;據材料一“國家通過抑制土地兼并來穩(wěn)定小農生產”,說明小農作為維護糧食安全的基礎受到國家重視;同時,一系列措施均由國家主導進行也體現了封建國家的集權特點在維護糧食安全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題】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當代中國。由材料二“根據糧食問題產生的不同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可得階段性;由材料二“利用政權力量對糧食進行合理調配,利用市場機制使糧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糧食生產,加大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將糧食的收購和銷售控制在國家手中”等信息可得突出國家主導;由材料二“根據國家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和城鎮(zhèn)人口發(fā)展的情況,采取了控制糧源的措施,制定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將糧食的收購和銷售控制在國家手中”、“針對統(tǒng)購統(tǒng)銷造成的農村關系緊張等問題,為了完善和改進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采取了定產、定購、定銷的辦法”等信息可得,不斷總結經驗,經濟政策具有靈活性和系統(tǒng)性;由新中國政權的性質和所學知識可得,維護人民利益;由材料二“利用政權力量對糧食進行合理調配,利用市場機制使糧食得到正常流通”、“將糧食的收購和銷售控制在國家手中”、“為了完善和改進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采取了定產、定購、定銷的辦法”等信息可得,從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到以計劃為主。【3題】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朝(中國)、當代中國。根據材料一、二中漢朝和新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從經濟政策制定的出發(fā)點、客觀依據、理論支撐和制度保證等角度回答即可。從經濟政策制定的出發(fā)點來看,可得經濟政策的調整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從經濟政策制定的客觀依據看,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從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看,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從清政府和新中國兩個政權制定經濟政策的比較可得,必須依靠社會主義制度。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晚清的教育改革時間內容1866年奕?提出京師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規(guī)定原來讀儒家經典的科舉人員入洋務學堂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接受洋教習的傳授。1885年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學生赴歐洲諸國留學,主要學習造船、駕駛、兵技等。學生出洋后,仍兼講中學,課以孝經、小學、五經及國朝律例等書,還要集中學習圣諭廣訓。1887年江南御使陳璜瑩上奏建議將數學科列為科舉考試科目,明習算學人員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納了這一建議,第一次將“西學”與“中學”同考。1898年總理衙門上奏《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堂課程分“溥通學”和“專門學”兩類,其中以經學、理學、諸子學、初級算學、初級格致學、體操學等為“溥通學”;“專門學”包括衛(wèi)生學(含醫(yī)學)高等算學、高等格致學、高等政治學(含法學)高等地理學(含測繪學)商學等十五門。1901年清政府發(fā)布上諭: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為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教法規(guī)定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為輔。依據材料,談談你對晚清教育改革的理解。〖答案〗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不斷傳入;近代企業(yè)發(fā)展;有識之士的推動等等,清政府先后進行一系列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主要涉及興辦新式學堂,增開天文、數學、商學等實用科目;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改革科舉考試制度。但改革的同時注重儒學等綱常禮教的學習。清政府主導的晚清教育改革呈現中學為體、新舊并存的特點。改革沖擊了傳統(tǒng)觀念,培養(yǎng)了新式人才,促進了西學進一步傳播,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順應了近代化的趨勢。但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其改革無法挽救其統(tǒng)治。〖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規(guī)定原來讀儒家經典的科舉人員入洋務學堂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接受洋教習的傳授”、“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學生赴歐洲諸國留學,主要學習造船、駕駛、兵技等。學生出洋后,仍兼講中學”、“江南御使陳璜瑩上奏建議將數學科列為科舉考試科目,明習算學人員可以量予科甲出身”、“總理衙門上奏《籌議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堂課程分‘溥通學’和‘專門學’兩類”、“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為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等信息可從教育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內容和改革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言之有理即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龍偉《改革開放以來海外研究的“知識圖譜”》上表能夠反映海外研究變化的不同階段的情況,指出其中一個階段或整體的情況并說明出現這一情況的歷史原因。〖答案〗示例整體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海外研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進展;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發(fā)展,建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我國在國際社會領域不斷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以上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的領導,因此海外研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歷史現象闡釋題。時空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柱狀圖主要展示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海外研究趨勢變化圖。從整體來看,其趨勢是不斷增長:論文數量由5篇到78篇,再到153篇,在2008年到2017年間,論文數量達到了580篇,據此得出結論:改革開放以來海外研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然后具體說明階段,我們要著重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即政治層面、經濟層面、文化層面等,就政治層面而言,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發(fā)展,建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就經濟層面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進展;就文化層面而言,我國在國際社會領域不斷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體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論述的結尾部分,我們還要做一個小結,既照應現象,又使得論述結構更加完整,如以上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的領導,因此海外研究呈不斷增長的趨勢。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截至1922年2月,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zhàn)債共計108億3千6百萬美元。一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債的償還問題便提上了日程。英國認為最理想的方案是把所有戰(zhàn)勝國政府間的戰(zhàn)債一筆勾銷,如果這一方案不被美國接受,則希望用德國的戰(zhàn)爭賠款去償還美國的戰(zhàn)債。美國認為,賠款和戰(zhàn)債完全是兩碼事,堅持要求歐洲各國還債。從1923年至1926年,美國與主要債務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談判,各債務國承認的戰(zhàn)爭債務總數是115億美元,分62年還清。1929年,美國爆發(fā)嚴重的經濟危機,逐漸停止了對歐洲的貸款,歐洲的債務國受到雙重打擊,德國表示沒有能力履行賠償義務,英國也重新希望美國做出讓步,……美國前前后后收到的償付戰(zhàn)不到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由英國賠付,剩下戰(zhàn)債的絕大部分不了了之。——摘編自周旭東、車致遠《債務問題與大國關系(1917-1940)》材料二1971年,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解體……美國聯邦政府僅在1969年及1998—2001年曾實現財政盈余……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被迫救市,從2009-2012年,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每年均逾萬億美元。1990年,美國的私人儲蓄率降至GDP的4.5%左右,到2005年僅為1.1%,達到歷史最低點。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tǒng)計,1959年美國制造業(yè)占GDP的29.3%,金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