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6434-2024 輸油齒輪泵(正式版)_第1頁
JBT 6434-2024 輸油齒輪泵(正式版)_第2頁
JBT 6434-2024 輸油齒輪泵(正式版)_第3頁
JBT 6434-2024 輸油齒輪泵(正式版)_第4頁
JBT 6434-2024 輸油齒輪泵(正式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CCS23.080J71JB代替JB/T6434-20102024-03-29發布2024-10-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IJB/T6434—2024前言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定義和符號 23.1術語和定義 23.2符號 24型式和型號 34.1型式 34.2型號 35技術要求 45.1一般要求 45.2性能 45.3材料 45.4鑄造件 55.5焊接件 55.6承壓件 55.7泵管口 65.8齒輪 65.9軸封 65.10軸承 75.11安全閥 75.12驅動機 75.13聯軸器 85.14磁力耦合器 85.15防護罩 85.16底座和支架 95.17控制系統 95.18裝配 95.19涂漆 96試驗方法 96.1液壓試驗 96.2整機試驗 96.3噪聲試驗 6.4振動試驗 6.5可靠性試驗 6.6清潔度試驗 7檢驗規則 JB/T6434—20247.1材料檢驗 7.2型式檢驗 7.3出廠檢驗 7.4特殊檢驗 7.5最終檢驗 8成套、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8.1成套 8.2標志 8.3包裝 8.4運輸 8.5貯存 附錄A(資料性)泵的型號表示方法 16附錄B(資料性)泵試驗參數的計算 19附錄C(資料性)泵性能特性曲線 21附錄D(資料性)泵NPSH特性曲線 22參考文獻 圖1試驗裝置系統原理圖 圖C.1泵性能特性曲線 圖D.1泵NPSH特性曲線 表1符號、名稱和單位 表2性能參數容差 表3容積效率與泵效率指標 4表4泵主要零件材料 表5泵法蘭允許承受外力和外力矩的最小載荷值 表6軸封泄漏量 表7安全閥全回流壓力設定值 7表8泵輸入功率余量系數 8表9測量項目讀數的容許波動幅度 11表10系統不確定度的容差值 11表11總體不確定度的容差值 11表12泵檢驗項目與檢驗類型 23JB/T6434—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代替JB/T6434—2010《輸油齒輪泵》,與JB/T6434—2010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更改了標準適用范圍(見第1章,2010年版第1章——增加了術語、定義和符號(見第3章);——增加了泵的型式、更改了泵的型號、刪除了泵的基本參數(見第4章、附錄A,2010年版第3章、附錄A);——更改了泵的性能參數容差,增加了泵的容積效率與泵效率指標,及NPSH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要求(見5.2,2010年版4.2);——更改了承壓件的液壓試驗要求,增加了承壓件的相關設計要求(見5.6,2010年版4.10.4、4.10.5);——更改了泵管口要求,增加了泵法蘭承受載荷要求(見5.7,2010年版4.6);——更改了軸封泄漏量要求,刪除了密封腔尺寸要求,增加了軸封的相關設計要求及機械密封沖洗方案要求(見5.9,2010年版4.5);——增加了滑動軸承與滾動軸承的材料和壽命要求,及軸承的潤滑和冷卻系統要求(見5.10,2010年版4.4);——更改了安全閥全回流壓力設定值,及流量要求,增加了安全閥用途(見5.11,2010年版4.3——更改了驅動機的額定輸出功率要求,增加了調速設備的相關要求(見5.12,2010年版4.9);——增加了磁力耦合器的要求(見5.14——增加了控制系統要求(見5.17);——更改了泵機組同軸度要求,及泵內腔清潔度要求,增加了相關裝配要求(見5.18,2010年版4.8.2、4.10.6~4.10.9);——增加了液壓試驗方法(見6.1);——更改了試驗測量不確定度(見6.2.2,2010年版5.2——更改了泵試驗參數的計算(見附錄B,2010年版5.5)。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提出。本文件由全國泵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11)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河北恒盛泵業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泵業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黃山工業泵制造有限公司、寧波中德螺桿泵制造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旭、栗斌、史俊冬、甘志強、王少菲、汪洋、趙建成。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1992年首次發布為JB/T6434—1992,2010年第一次修訂;——本次為第二次修訂。1JB/T6434—2024輸油齒輪泵本文件界定了輸油齒輪泵的術語和定義,規定了型式和型號及技術要求,描述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規定了檢驗規則及成套、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本文件適用于輸送不含固體顆粒和纖維的油品或性質類似油品的液體泵(包括可輸送不含磁性物質,易燃、易爆、易揮發、有毒和貴重的液體磁力驅動泵)的制造。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65石油產品運動粘度測定法和動力粘度計算法GB/T699優質碳素結構鋼GB/T1032三相異步電動機試驗方法GB/T1173鑄造鋁合金GB/T1176鑄造銅及銅合金GB/T1220不銹鋼棒GB/T1311直流電機試驗方法GB/T1348球墨鑄鐵件GB/T1415米制密封螺紋GB/T2100通用耐蝕鋼鑄件GB/T3077合金結構鋼GB/T3216回轉動力泵水力性能驗收試驗1級、2級和3級GB/T7306(所有部分)55°密封管螺紋GB/T9124(所有部分)鋼制管法蘭GB/T9439灰鑄鐵件GB/T11352一般工程用鑄造碳鋼件GB/T1271660°密封管螺紋GB/T13306標牌GB/T13384機電產品包裝通用技術條件GB/T15115壓鑄鋁合金GB/T17241(所有部分)鑄鐵管法蘭GB/T29529泵的噪聲測量與評價方法GB/T29531泵的振動測量與評價方法GB/T33925(所有部分)液體泵及其裝置通用術語、定義、量、字符和單位GB/T34875離心泵和轉子泵用軸封系統JB/T4297泵產品涂漆技術條件JB/T6881泵可靠性測定試驗JB/T6882泵可靠性驗證試驗JB/T6913泵產品清潔度JB/T8687泵類產品抽樣檢驗JB/T9090容積泵零部件液壓與滲漏試驗ISO10438(所有部分)石油、石化和天然氣工業-潤滑、軸封和控制油系統及輔助設備(Petroleum,petrochemicalandnaturalgasindustries—Lubrication,shaft-sealingandcontrol-oilsystemsandauxiliaries)2JB/T6434—20243術語、定義和符號3.1術語和定義GB/T33925(所有部分)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1安全閥全回流壓力safetyvalvefullreturnpressure安全閥通過輸油齒輪泵(以下簡稱泵)的全部流量時泵的進、出口壓差。3.1.2磁力驅動magneticdrive泵與驅動機為非軸伸聯接,通過磁力耦合器傳遞動力,且泵的輸入軸端部無動密封,完全采用靜密封隔離輸送介質。3.1.3磁力耦合器magneticcouplings由外磁環、內磁環和隔離套組合構成,并能產生磁力來傳遞動力的裝置。3.1.4外磁環outermagnetring安裝在驅動機軸伸上,用于被隔離套封閉的泵腔外部的裝有永磁材料的構件。3.1.5內磁環innermagnetring安裝在泵軸伸上,用于被隔離套封閉的泵腔內部的裝有永磁材料的構件。3.1.6隔離套containmentshell安裝在內磁環與外磁環之間的總間隙內,為輸送介質提供軸端部靜密封的封閉套。3.2符號表1規定的符號、名稱和單位適用于本文件。表1符號、名稱和單位1m3/h2Qm3/h3m3/h4m3/h5z1Mm6z2Mm7NPSHAm8NPSHRm9NPSHmNPSHtestm3JB/T6434—2024prptestpp1.testpM1pM1.testpM1.Ap2.testpM2pM2.testpM2.1-2psv.frPrPPTPmotηVT%%ηmot%%nrnn0TN.mνspm2/sνm2/sρkg/m3pVgm/s24型式和型號4.1型式4.1.1泵的齒輪嚙合型式為外嚙合式和內嚙合式。4.1.2泵的安裝結構型式為臥式和立式。4.1.3泵的安裝固定型式為底腳式和端盤式。4.1.4泵的殼體結構型式為無夾套式和帶夾套式。4.1.5泵的軸承布置型式為內置軸承式和外置軸承式。4.1.6泵的軸伸聯接型式為非磁力驅動式和磁力驅動式。4.2型號泵的型號表示方法見附錄A。4JB/T6434—20245技術要求5.1一般要求5.1.1泵應符合本文件的規定,并按經規定程序批準的圖樣和技術文件制造。5.1.2用戶如對產品有不同于本文件的要求時,可按訂貨合同或技術協議的規定。5.1.3泵應按照使用壽命至少為20年(不包括易損件預期不間斷連續操作至少為3年進行設計和制造。5.1.4泵輸送的介質溫度不高于300℃,黏度不高于5×10-1m2/s。5.2性能5.2.1泵在額定條件下的流量、泵輸入功率和泵效率容差應符合表2的規定分為1級、2級和3級。泵的容積效率與泵效率指標參照表3的規定分為1級、2級和3級。用戶和制造商可在應用等級上進行協商。一般情況下,默認應用等級為3級。表2性能參數容差%+3-1+5-3+10-5+3+5+10-1-3-5表3容積效率與泵效率指標m3/h%%%%%%>2.5~20>205.2.2泵在額定條件與實測試驗介質下的NPSHR應至少比規定NPSHA小0.3m,或泵在規定NPSHA下的流量不應小于入口常壓時的流量。規定NPSHA由用戶提出。5.2.3泵在連續運轉試驗期間不應故障停車,并不應更換任何零件。試驗前后測得的額定條件下的流量值,下降幅度應小于2%。5.2.4泵在額定條件下無汽蝕運轉時,其噪聲值應符合GB/T29529的規定。5.2.5泵在額定條件下無汽蝕運轉時,其振動值應符合GB/T29531的規定。5.2.6如有規定,泵應在額定條件下進行可靠性試驗,其可靠性指標應符合訂貨合同或技術協議的規定。5.3材料5.3.1泵的零、部件材料應與工作條件相適應,滿足泵的工作要求。5.3.2泵主要零件材料應符合表4的規定,經與用戶協商,允許采用經試驗證明不降低使用性能和壽命的其他材料。5.3.3磁力耦合器零、部件材料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a)內、外磁環材料應選用釤鈷、釹鐵硼等稀土永磁材料,且符合GB/T4180、GB/T13560的規定;b)內磁環基體材料可按泵的過流部分要求選用。外磁環基體材料可采用碳鋼焊接件、鑄鋼件或鑄鐵件等材料;5JB/T6434—2024c)內、外磁環包套材料應選用非磁性材料,且內磁環包套材料應適用于輸送的介質;d)隔離套材料應選用電阻率大、機械強度高的非導磁材料。表4泵主要零件材料5.3.4在技術協議中用戶應注明出現在工作介質和所處環境中的任何腐蝕性因素(定量),包括可能導致應力腐蝕斷裂或彈性件腐蝕的成分,如:硫化氫、氯化物、氧化物等,以及其他可能與銅及銅合金發生反應的成分,制造商所提供泵的選材應適應這些介質的要求。5.4鑄造件5.4.1鑄造件不應有縮孔、砂眼、裂紋、氣孔和疏松等缺陷。在不降低強度的情況下,鑄造缺陷可采用焊接或其他工藝方法進行修補,但不可采用敲擊的方法消除缺陷。5.4.2鑄造件表面應根據不同材質用噴砂、拋丸以及酸洗等方法進行清理,鑄造飛邊、澆口、冒口、結瘤等應清除并修整。5.4.3鑄造件應進行消除應力處理。5.5焊接件5.5.1焊接件接縫應有足夠寬的光潔金屬面,焊接前不應有銹跡、油垢等。焊縫不應有空穴、夾渣等缺陷,焊縫邊緣和頂端應焊透,過渡表面應平滑、整齊。5.5.2焊接件應進行消除應力處理。5.6承壓件5.6.1泵的承壓件,如泵體、泵蓋、安全閥體以及磁力耦合器中的隔離套等應進行液壓試驗,液壓試驗要求應符合JB/T9090的規定。5.6.2承壓件應合理設計,并滿足在規定工況下,同時經受溫度、壓力、扭矩,以及許用外力和外力矩的最苛刻組合時也不會發生損壞性扭曲變形。6JB/T6434—20245.6.3承壓件應采用平墊片、調整壓縮型纏繞式墊片或O形圈等其他方案進行密封。5.6.4承壓件中應少用螺紋孔。為防止泄漏,鉆孔及螺紋孔周圍和底部的剩余金屬厚度應至少為螺栓公稱直徑的一半。螺紋孔的深度應大于或等于1.5倍的螺栓公稱直徑。5.6.5如泵體是冷卻或加熱夾套結構,則應保證夾套不能泄漏(內漏或外漏)。夾套的設計壓力不應小于0.52MPa,需經液壓試驗,試驗壓力不應小于0.8MPa。5.7泵管口5.7.1泵進、出口和輔助接口與管路的連接型式為螺紋連接或法蘭連接。5.7.2螺紋連接時,接口螺紋應符合GB/T1415、GB/T7306(所有部分)、GB/T12716的規定。5.7.3法蘭連接時,法蘭類型、連接和外形尺寸及要求應符合GB/T9124(所有部分)、GB/T17241(所有部分)的規定。5.7.4泵上與用戶連接的所有法蘭接口應采用同一法蘭系列,可采用不同的壓力等級。5.7.5法蘭連接孔應均勻分布在連接孔中心圓上,且對稱分布在法蘭面垂直中心線兩側。5.7.6泵體應能承受一定的管道載荷和熱膨脹引起的外力和外力矩。在額定條件下泵法蘭允許承受外力和外力矩的最小載荷值應符合表5的規定。對于表5中不含的法蘭規格允許承受外力和外力矩的能力,由公式(1)、公式(2)確定。表5泵法蘭允許承受外力和外力矩的最小載荷值NN·mFx=Fy=Fz=13D Mx=My=Mz=7D D——泵接口法蘭公稱尺寸,單位為毫米(mmFx——與泵軸線平行的x軸方向的力,單位為牛頓(N);Fy——與x軸和z軸相垂直的y軸方向的力,單位為牛頓(NFz——與x軸和y軸相垂直的z軸方向的力,單位為牛頓(NMx——圍繞x軸的力矩,單位為牛米(N·mMy——圍繞y軸的力矩,單位為牛米(N·m5.8齒輪5.8.1在額定條件下,齒輪與泵體之間應避免發生磨損,齒輪應有足夠的剛度,材料選擇時應避免使用易于咬合磨損的材料。5.8.2對于非整體結構的主動齒輪軸,齒輪和泵軸之間應采用牢固的連接方式。5.9軸封7JB/T6434—20245.9.1泵的軸封型式應為機械密封、旋轉軸唇形密封和填料密封。5.9.2泵在額定條件下運行時,軸封部位的泄漏量應符合表6的規定。表6軸封泄漏量>505.9.3泵應設置軸封處泄漏介質的收集和排放裝置。5.9.4泵設計時應考慮方便更換軸封。5.9.5如有規定,機械密封可采用沖洗方案,其方案和輔助設備應符合GB/T34875的規定。5.10軸承5.10.1泵的軸承型式為滑動軸承和滾動軸承。5.10.2泵應根據設計計算確定和選擇軸承,并按輸送介質的潤滑性和溫度設計為內裝或外裝。軸承內裝以輸送介質作潤滑,軸承外裝則應采用獨立的潤滑裝置。5.10.3泵采用滑動軸承時,滑動軸承的材料應采用適于中高速、高溫、重載及抗沖擊材料。滑動軸承采用銅合金材料時,應符合表4的規定。5.10.4泵采用滾動軸承時,滾動軸承在額定工況,正常連續運轉條件下,設計計算壽命不應少于25000h。滾動軸承采用潤滑脂潤滑時,應填充2/3空腔的潤滑脂,更換潤滑脂的時間間隔不應少于2000h。軸承處應設置潤滑脂加注口,并防止潤滑脂過度流失。5.10.5安裝軸承處的泵體表面極限溫度不應超過75℃,溫升不應超過環境溫度35℃。5.10.6如有規定,軸承可采用潤滑和冷卻系統,其系統和輔助設備應符合ISO10438(所有部分)的規定。5.11安全閥5.11.1配帶安全閥的泵,安全閥全回流壓力的設定值應符合表7的規定。表7安全閥全回流壓力設定值pr+0.25>0.5~1.6>1.6~6.0>6.0~10>105.11.2泵在額定轉速下,當安全閥全開啟時,泵壓差不應大于安全閥全回流壓力設定值。當泵壓差調整到額定點時,泵的流量不應小于安全閥關閉狀態時的流量。5.11.3泵配帶的安全閥只用于泵的保護。5.12驅動機5.12.1驅動機的規格應滿足最大允許條件下的要求。所有驅動機均應在額定條件下正常穩定運行。5.12.2確定驅動機的種類、型式及額定輸出功率,應滿足用戶對性能參數的要求和運行的可靠性。要求驅動機及其額定輸出功率應與泵的性能、運行方式及所輸送介質相適應。確定驅動機應考慮下列因素:a)泵的用途;b)驅動機與傳動設備的種類和型式;c)電源電壓、相數和頻率;8JB/T6434—2024d)輸送介質的黏度及受溫度影響后流量、泵輸入功率的變化。5.12.3泵機組的傳動損失包括減速器、帶傳動裝置、磁力耦合器、聯軸器等傳動設備的傳動損失。5.12.4對于電動機驅動的泵機組,電動機的額定輸出功率不應小于泵額定輸入功率與表8規定的泵輸入功率余量系數的乘積,并滿足泵安全閥全回流壓力下工作,及包括泵機組傳動損表8泵輸入功率余量系數>555.12.5對于汽輪機和內燃機驅動的泵機組,汽輪機和內燃機的額定輸出功率至少應為泵額定輸入功率的110%,并滿足泵安全閥全回流壓力下工作,及包括泵機組傳動損失。5.12.6任何傳動設備,如減速器、帶傳動裝置、磁力耦合器等,其額定輸出功率應大于驅動機的額定輸出功率。5.12.7當電動機采用變頻器調速時,應滿足以下要求:a)變頻器應采用恒轉矩輸出;b)變頻器的適用功率應大于或等于電動機額定輸出功率的1.1倍;c)電動機宜采用變頻調速電動機。5.13聯軸器5.13.1泵可采用撓性聯軸器或剛性聯軸器與傳動設備和驅動機連接,聯軸器應能傳遞驅動機的最大允許輸出功率。5.13.2聯軸器的規格至少應按驅動機最大允許輸出功率的120%來確定。5.14磁力耦合器5.14.1磁力耦合器設計溫度不應高于磁環材料允許的最高工作溫度。5.14.2磁力耦合器最大傳動力矩應滿足泵最大起動力矩的需要。磁傳動力矩應根據磁環材料的磁性能參數和磁路結構進行計算。磁力耦合器在啟動期間和額定條件下不應出現脫耦和退磁現象。5.14.3內磁環應采用合適的粘合劑牢固的固定在內磁環基體上,并用包套將內磁環和介質隔離。外磁環應采用合適的粘合劑牢固的固定在外磁環基體上,為防止裝配時外磁環的損壞,外磁環內表面宜覆以包套。5.14.4隔離套應根據泵體的設計壓力和設計溫度進行設計。對隔離套內電渦流產生的熱量的冷卻,可采用泵輸送介質內循環方式,或泵輸送介質外循環方式,也可采用內、外混合的循環方式。循環流量應自動流入隔離套,以不致汽化為限。為提高磁力耦合器的使用壽命和運轉的安全性,應在隔離套上設測溫儀表。5.14.5內、外磁環與隔離套的間隙,應以保證泵內部循環流量和泵的正常運轉為準則。間隙的大小應能避免靜、動零件在正常運行中咬住或接觸。5.15防護罩對聯軸器、磁力耦合器、帶傳動裝置等易產生機械損傷的轉動部件應配防護罩,并應滿足下列要求:a)防護罩應將轉動軸及元件罩住,從而防止在操作設備期間,操作人員接觸到轉動部件;b)防護罩結構應有足夠剛度,不易變形,在任意方向都不與轉動部件接觸;c)防護罩應由金屬材料構成。如有規定,防護罩可由不產生火花的材料制成,如鋁合金、銅合金等;d)防護罩可根據需要做成便于拆卸或開合式結構。9JB/T6434—20245.16底座和支架5.16.1泵、傳動設備和驅動機成套供應的,應安裝在同一個公用底座或支架上。5.16.2泵底座和支架應為整體鑄件或鋼板與型鋼焊接結構,安裝泵、傳動設備和驅動機的接觸表面應進行機加工處理。5.16.3泵底座上應設置灌漿孔和地腳螺栓孔。泵支架上應設置定位止口和安裝螺栓孔。5.17控制系統5.17.1泵宜配置智能運行控制系統,對泵的工作運行情況(如壓力、溫度、振動等)進行控制與監視,出現異常情況能及時顯示、報警、停機。5.17.2用戶應規定智能運行控制系統要求,由制造商提出建議方案,最終技術協議由雙方共同確定。5.18裝配5.18.1裝配前的泵零、部件均應檢驗合格,外購件、外協件應有質量合格證書,不應將因保管運輸等原因造成變形、銹蝕、碰傷的零部件直接用于裝配。5.18.2裝配前,所有零、部件均應除銹,清洗干凈。磁力耦合器的內、外磁環應仔細的清除表面吸附物。5.18.3裝配時對齒輪型面不應采用銼刀修正等降低型面精度的操作方法。5.18.4泵零、部件在裝配過程中均應保證互換。5.18.5裝配后用手或適當工具轉動主動齒輪軸,應均勻無阻滯、卡住現象。5.18.6主要零部件應設有止口配合或圓柱形定位銷,以便于拆卸和重新裝配。5.18.7安全閥的閥座與閥芯應進行對研,研磨后的密封線或面應連續清晰。5.18.8整臺泵或較重的零、部件,應考慮裝配、安裝和檢修時起吊方便、可靠。5.18.9聯軸器應固定在軸上,以限制其沿軸向竄動。驅動設備軸與泵軸連接后同軸度誤差不應大于0.1mm或符合聯軸器生產廠商提供的使用規范。5.18.10磁力驅動泵裝配完后,盤動磁力耦合器的外磁環應靈活,不應有任何碰擦現象,內磁環與外磁環同步旋轉。5.18.11應確保泵的外部連接位置尺寸,包括泵地腳螺栓孔之間位置、泵地腳螺栓孔與進出口相對位置等,尺寸偏差為±3mm。5.18.12用戶對泵內腔室清潔度有要求時,泵解體后零、部件的清潔度指標應符合JB/T6913的規定。5.18.13如有規定,應完成連接泵輔助管路和附屬系統,包括:沖洗、密封、潤滑、冷卻管路,儀表、閥門、接頭和控制系統元器件,經測試合格和徹底清潔后,整齊、美觀地安裝在泵上或要求的范圍內。5.19涂漆5.19.1除非另有規定,應按JB/T4297對出廠泵的外表面(連接面除外)涂耐腐油漆,油漆中不應含有鉛或鉻酸鹽。5.19.2涂層應連續,不應有粗糙不平、漏涂、刷痕、裂紋、堆積、流墜、夾雜、氣泡等缺陷,對涂漆后出現的上述缺陷應立即修補。6試驗方法6.1液壓試驗泵承壓件的液壓試驗按JB/T9090的規定進行。6.2整機試驗6.2.1試驗條件6.2.1.1試驗介質6.2.1.1.1一般采用石油餾分油,其運動黏度為5×10-6m2/s~1.5×10-3m2/s,清潔無雜質,也可根據用戶要求協商。JB/T6434—20246.2.1.1.2當試驗介質實測黏度與規定黏度不同或因試驗中介質溫度的改變使試驗介質黏度發生變化時,參照附錄B將實測黏度下的試驗數據換算為規定介質黏度下的性能參數。6.2.1.2試驗轉速6.2.1.2.1試驗轉速應采用額定轉速,或在額定轉速的±5%范圍內的實測轉速下進行試驗。6.2.1.2.2試驗設備無法滿足上述試驗轉速條件時,在得到用戶同意的前提下,可在額定轉速的50%~120%范圍內的實測轉速下進行試驗,此方法不能完全驗證泵的整體可靠性。6.2.1.2.3當實測轉速與額定轉速不同時,參照附錄B將實測轉速下的試驗數據換算為額定轉速下的性能參數。6.2.1.3試驗裝置6.2.1.3.1試驗裝置系統原理如圖1所示。圖1試驗裝置系統原理圖6.2.1.3.2試驗裝置需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證測量截面處的液流具有如下特征:a)軸對稱速度分布;b)等靜壓分布;c)無裝置引起的旋渦。6.2.1.3.3泵的進、出口管路上應有平直管段,進口平直管段長不小于進口通徑的12倍長度,出口平直管段長不小于出口通徑的4倍長度。6.2.1.3.4泵進口平直管段中心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油箱液面不超過2m,防止非NPSH試驗時泵發生汽蝕。6.2.1.3.5泵進口管路上的調節閥應安裝油封罩,防止空氣滲入。6.2.2測量不確定度6.2.2.1總則本文件規定的測量不確定度分為1級、2級和3級,表示各測量項目的測量值及由測量值得出的計算值與真實值的最大可能差異。6.2.2.2波動所有測量項目的測量均應在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測量項目讀數的容許波動幅度應符合表9的規定。如果泵的設計或運轉使得測量項目讀數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則可以在測量設備中或其連接管路中設置緩沖裝置來進行測量。JB/T6434—2024表9測量項目讀數的容許波動幅度%6.2.2.3隨機不確定度隨機不確定度的評定是通過測量項目讀數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計算得出。隨機不確定度的計算應按GB/T3216的規定。隨機不確定度可以通過在同樣條件下增加同一量的測量次數來加以降低。6.2.2.4系統不確定度系統不確定度的評定是以測量方法及設備的校準或通過與有關標準相比較為基礎。系統不確定度的容差值應符合表10的規定。測量用儀器、儀表的基本誤差應符合上述規定,且所有測量儀器、儀表應在有效使用期內,并有計量部門或有關部門的檢定合格證書。表10系統不確定度的容差值%NPSH試驗的入口壓力6.2.2.5總體不確定度總體不確定度應通過計算有關測量項目的隨機不確定度與系統不確定度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值得出。總體不確定度的容差值應符合表11的規定。如果符合表10規定的系統不確定度,并遵循本文件的試驗方法,則可認為總體不確定度(基于95%置信度)將不會超過表11的規定。表11總體不確定度的容差值%JB/T6434—2024表11(續)%6.2.3測量方法6.2.3.1泵參數的測量方法6.2.3.1.1泵的流量、壓力、轉速、轉矩與電動機輸入功率的測量方法應按GB/T3216的規6.2.3.1.2泵的壓力和NPSH測量基準面是包括泵入口中心線在內的水平面。6.2.3.1.3當通過測量與泵連接的電動機輸入功率來確定泵輸入功率時,使用的電動機效率應按GB/T1032和GB/T1311規定的方法進行確定。6.2.3.2試驗介質的測量方法6.2.3.2.1試驗介質的溫度應在進口平直管段不小于進口通徑4倍長度的管路內測量,溫度計應與管路內介質成45°逆流內裝,且溫度計的感溫部分應全部置于介質中。6.2.3.2.2試驗介質的運動黏度應按GB/T265的規定進行定期測量,并確定黏度-溫度關系數據。6.2.3.2.3試驗介質的密度與汽化壓力根據介質溫度和標準數據推導得出。要使用的標準數據的來源應由制造商和用戶共同商定。6.2.3.3泵軸封泄漏量與軸承溫度的測量方法6.2.3.3.1泵軸封泄漏量宜采用量杯在安裝軸封的軸伸處測量。6.2.3.3.2泵軸承溫度可采用紅外測溫儀在安裝軸承處的泵體表面測量。6.2.3.3.3環境溫度應在離開泵1m~2m,且無輻射和偶然流動的冷熱風處測量。6.2.4試驗實施6.2.4.1運轉試驗6.2.4.1.1泵起動前,向泵內注入試驗介質,并把進、出口調節閥全部打開,安全閥調到關閉狀態。6.2.4.1.2泵在額定轉速下逐漸升壓至額定壓差點進行運轉試驗。額定壓差點的運轉時間不6.2.4.1.3檢查泵在運行中是否有異常的噪聲及振動現象,各結合面處是否有外泄漏和吸入漏氣現象。6.2.4.1.4測量泵軸封泄漏量,應從泵升壓到額定壓差點開始至運轉1h后結束。6.2.4.1.5測量泵軸承溫度和環境溫度,應在泵升壓到額定壓差點運轉1h后進行。6.2.4.2性能試驗6.2.4.2.1性能試驗應在運轉試驗合格后進行。6.2.4.2.2性能試驗按試驗類型的不同分為兩組:a)性能試驗Ⅰ組應在額定轉速下的零壓差點和額定壓差點上進行測量;JB/T6434—2024b)性能試驗Ⅱ組應在額定轉速下至少取6個壓差點上進行測量,其中一個壓差點在零壓差點上,另一個壓差點在額定壓差點上。其余4個壓差點應均布在上述兩個壓差點之6.2.4.2.3在進、出口調節閥全開的條件下,入口壓力示值為-0.05MPa~0.03MPa且出口壓力示值不大于0.05MPa時,視為零壓差點工況。各個壓差點下的出口壓力示值參照附錄B計算。6.2.4.2.4性能試驗應有足夠的持續時間,以獲得一致的結果和達到預期的試驗精度要求。每個壓差點應在同一時刻測量流量、壓力、轉速、轉矩或電動機輸入功率和試驗介質溫度,各測量值均記錄3次,取算術平均值。實測壓差與實測泵輸入功率的計算見附錄B,并換算到額定轉速與規定介質黏度下的流量與泵輸入功率,及計算泵效率。6.2.4.2.5根據性能試驗Ⅱ組得到的換算數據,繪制泵在額定轉速與規定黏度下的壓差-流量、壓差-泵輸入功率、壓差-泵效率特性曲線,并確定泵在額定轉速、規定黏度和額定壓差下的流量、泵輸入功率和泵效率。6.2.4.3安全閥試驗6.2.4.3.1安全閥調整及試驗應在性能試驗后進行。6.2.4.3.2安全閥調整時,泵應在額定轉速下運行。首先在額定壓差點上,安全閥關閉狀態測量泵流量。然后安全閥調到全開狀態,逐漸關閉出口調節閥,調整安全閥狀態,至泵壓差達到安全閥全回流壓力。最后打開出口調節閥。6.2.4.3.3安全閥試驗時,泵應在額定轉速下運行。首先調整出口調節閥,至泵額定壓差點,測量泵流量。然后關閉出口調節閥,測量泵壓差。最后打開出口調節閥。試驗不少于3次。6.2.4.4NPSH試驗6.2.4.4.1NPSH試驗應在性能試驗合格后進行。6.2.4.4.2NPSH試驗按試驗類型的不同分為兩類:a)驗證性NPSH試驗在額定轉速與額定壓差下進行,試驗時使進口調節閥全開并進行測量。調整進口調節閥至NPSHA點,同時調整出口調節閥至額定壓差點并進行測量。各個入口壓力點下的入口壓力示值的計算見附錄B;b)測定性NPSH試驗在額定轉速與額定壓差下進行,試驗時從進口調節閥全開開始逐漸關閉進口調節閥,并調整出口調節閥保持壓差恒定。試驗過程中至少取8個入口壓力點上進行測量,在流量下降時入口壓力點間隔應適當減小,直至流量下降超過3%。6.2.4.4.3NPSH試驗時進口調節閥應均勻、平穩、緩慢的調整,且一直往關閉的方向調,不應進行拉鋸式的調節。每個入口壓力點應在同一時刻測量流量、壓力、轉速和試驗介質溫度,各測量值均記錄3次,取算術平均值。實測NPSH的計算見附錄B。6.2.4.4.4根據測定性NPSH試驗得到的實測數據,繪制泵在額定轉速、額定壓差和實測試驗介質黏度、密度、汽化壓力下的NPSH-流量特性曲線,并確定泵在額定轉速、額定壓差和實測試驗介質黏度、密度、汽化壓力且流量下降3%下的NPSH即為NPSHR。6.2.4.4.5用本文件規定的試驗介質作出的NPSH試驗不能準確的預測非試驗條件或輸送其他介質條件下泵的NPSH特性。6.2.4.5連續運轉試驗6.2.4.5.1連續運轉試驗應在額定條件下進行,運行時間不應少于200h。6.2.4.5.2試驗時應觀察泵運行情況,并每間隔4h測量和記錄流量、壓力、轉速、轉矩或電動機輸入功率和試驗介質溫度。6.2.4.5.3試驗后應進行拆檢,測量運動副零、部件的磨損量。6.2.5試驗報告6.2.5.1泵試驗后應出具試驗報告,其主要內容應包括試驗記錄單和試驗特性曲線。6.2.5.2泵的性能特性曲線見附錄C,NPSH特性曲線見附錄D。6.3噪聲試驗泵的噪聲試驗應按GB/T25929的規定進行。6.4振動試驗JB/T6434—2024泵的振動試驗應按GB/T25931的規定進行。6.5可靠性試驗泵的可靠性試驗應按JB/T6881和JB/T6882的規定進行。6.6清潔度試驗泵的清潔度試驗應按JB/T6913的規定進行。7檢驗規則7.1材料檢驗泵主要零部件選用的原材料應具有出廠質量合格證明,內容包括化學成分、力學性能、熱處理狀態等,泵制造商應定期對這些材料進行抽檢,以確定其是否符合本文件的規定。如有規定,應提供無損檢測合格證明。7.2型式檢驗7.2.1泵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做型式檢驗:——新產品或老產品轉廠生產時的試制、定型、鑒定;——已正式生產的產品,如設計、材料、工藝有較大變動,影響產品性能時;——產品停產2年后再次恢復生產時;——質量監督、認證部門認為有必要進行檢驗時;——用戶需認可或提出試驗要求時。7.2.2泵型式檢驗的檢驗項目應符合表12的規定。7.2.3泵型式檢驗應采用抽檢的方式進行,抽樣判定原則按JB/T8687的規定。7.3出廠檢驗批量生產的泵應逐臺進行出廠檢驗,出廠檢驗的檢驗項目應符合表12的規定。7.4特殊檢驗特殊檢驗是根據用戶要求選擇進行的檢驗,特殊檢驗的檢驗項目見表12,或按訂貨合同及技術協議執行。表12泵檢驗項目與檢驗類型△△—△△— △ △——△△—NPSH試驗△————△△ △————△——△7.5最終檢驗JB/T6434—20247.5.1泵在出廠前應做最終檢驗,檢驗項目應包括以下各項:——泵旋轉方向和進、出口標識的符合性;——標牌位置及標牌內容的符合性;——泵安裝尺寸及外形尺寸的符合性;——成套供應范圍及其附屬裝置的符合性;——涂漆質量的符合性;——隨機文件的符合性;——包裝質量的符合性。7.5.2如有規定,制造商應向用戶提供泵的最終檢驗記錄。8成套、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8.1成套8.1.1泵的成套供應范圍可分為下列形式:a)泵;b)泵機組(包括泵、傳動裝置、驅動機、底座、支架及其他成套設備)。8.1.2制造商應按技術協議提供附件、備品備件和專用工具。8.1.3制造商應按技術協議提供隨機文件。8.2標志8.2.1泵應在明顯的部位固定有標牌,標牌尺寸和技術要求應符合GB/T13306的規定。8.2.2標牌內容應包括:——制造商名稱;——產品名稱及型號;——主要性能參數,包括:壓差、流量、轉速、NPSHR等;——注冊商標;——出廠編號及日期。8.2.3泵應有旋轉方向和介質進、出口明顯標志。8.2.4所有單獨包裝的附件以及備品備件均應帶有明顯的標識。8.2.5泵應在包裝箱表面噴寫或固定包裝標識和運輸防護標志。8.3包裝8.3.1產品的包裝應符合GB/T13384的規定。8.3.2泵的進出口應封嚴。8.3.3泵或泵機組應固定在箱內。8.3.4泵的附件、備品備件和專用工具應固定在箱內。8.3.5隨機文件應放在防潮袋中,并固定在箱內。8.4運輸8.4.1泵在運輸過程中應避免因振動和碰撞而損傷零、部件。8.4.2泵運輸應符合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運輸部門的有關規定,除非采取保障措施,泵包裝箱應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碼放,嚴禁用鋼絲繩直接吊裝泵包裝箱。8.5貯存8.5.1泵或泵機組及附件和備品備件等應放在干燥、通風的庫房內。8.5.2泵貯存時,其易銹蝕部位應涂防護脂進行油封。泵的油封期為12個月,逾期應重新進行油封。JB/T6434—2024(資料性)泵的型號表示方法A.1KCB型齒輪泵型號表示方法如下:額定流量為2500L/min,額定壓差為0.6MPa,底腳式,無夾套式,外置軸承式,非磁力驅動式的臥式漸A.2LCB型齒輪泵型號表示方法如下:JB/T6434—2024額定流量為2m3/h,額定壓差為0.6MPa,底腳和端盤式的立式漸開線齒廓外嚙合齒輪泵,標記為:A.3YCB型齒輪泵型號表示方法如下:A.4LYB型齒輪泵型號表示方法如下:JB/T6434—2024A.5NYP型齒輪泵型號表示方法如下:JB/T6434—2024(資料性)泵試驗參數的計算B.1示值參數的計算B.1.1出口壓力示值試驗出口壓力下的出口壓力示值按公式(B.1)計算:pM2.test=p2.test-pgz2M×10-6…………(B.1)試驗壓差下的出口壓力示值按公式(B.2)計算:pM2.1-2=ptest+pM1-ρg(z2M-z1M)×10-6…………(B.2)B.1.2入口壓力示值試驗入口壓力下的入口壓力示值按公式(B.3)計算:pM1.test=p1.test-pgz1M×10-6………(B.3)試驗NPSH下的入口壓力示值按公式(B.4)計算:pM1.A=pg(NPSHtest-z1M)×10-6+pV……………(B.4)B.2實測參數的計算B.2.1實測壓差試驗條件下的實測壓差按公式(B.5)計算:p=pg(z2M-z1M)×10-6+pM2-pM1……………(B.5)B.2.2實測泵輸入功率試驗條件下由轉矩和轉速計算得出的實測泵輸入功率按公式(B.6)計算:P=ηc……(B.6)試驗條件下由電動機輸入功率計算得出的實測泵輸入功率按公式(B.7)計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