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兩宋美術_第1頁
五代兩宋美術_第2頁
五代兩宋美術_第3頁
五代兩宋美術_第4頁
五代兩宋美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代兩宋美術中國美術史Chinesearthistory時代簡介

五代十國(907-979)唐末,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令光輝燦爛的唐帝國終告崩潰。起而代之的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起于朱溫代唐,終于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這一時期是唐代與宋代的過渡階段,既是唐末軍閥混戰的延續,又是北宋統一的前奏。五代兩宋時期美術概況五代兩宋時期是中國繪畫的鼎盛時期。一方面,繪畫自身的形式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另一方面,繪畫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文學,書法等)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與唐代相比,五代兩宋繪畫藝術的變化表現在:皇家畫院的創立,畫學的興辦,文人士大夫繪畫的興起以及適應民間需要的商品性繪畫的興盛。山水、花鳥畫的成熟與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展,各課畫家對“真”的致力與“形似”能力的提高,詩歌、書法對文人士大夫繪畫以及宮廷繪畫的滲入,作品由偏重描寫客體到有意識的展現主體,集中地體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變異。至此,中國美術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體系。Chinesearthistory

五代兩宋山水畫高度成熟,并居畫壇之首(唐末、五代、宋初)4.宮廷繪畫的繁榮。2.職業畫家的活躍。繪畫除了為貴族階級服務外,也進入富有的市民家庭。繪畫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在世俗性方面有很大發展。

五代兩宋(907-1279)5.士大夫繪畫潮流涌現。

概述:3.題材風格多樣化。這也是繪畫繁榮的標志之一。1.繪畫中心的轉移。唐末:江浙和四川(南唐和西蜀)北宋:北宋建都開封,又轉向中原。南宋:金朝攻破開封,宋高宗趙構定都臨安則以杭州為繪畫中心。金朝:貴族受漢文化熏陶,也開始對詩文書畫產生興趣,燕京也成為北方繪畫的中心Chinesearthistory

五代

五代人物畫五代人物畫周文矩顧閎中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后主時任翰林待詔。工畫人物、冕服、車器,尤擅仕女,多以宮廷貴族生活為題材,兼精車馬、樓觀,畫風近于周昉,但其纖麗過之,畫衣紋多作顫筆,獨創“戰筆”描法。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周文矩-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文苑圖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

周文矩-《宮中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人物畫顧閎中江南人,五代十國中南唐人物畫家,曾任南唐畫院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于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夜宴。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第一段:聽琵琶演奏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第二段:集體觀舞第三段:間息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第四段:獨自賞樂

Chinesearthistory

人物畫

五代美術第五段:依依惜別Chinesearthistory

五代

五代花鳥徐黃異體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五代花鳥畫出現了兩大陣營,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被稱為“黃家富貴”,因為他們多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以江南的徐熙為代表的一派被稱作“徐家野逸”,因其多取材于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

Chinesearthistory

花鳥畫

五代美術黃筌珍禽圖

Chinesearthistory

花鳥畫

五代美術黃筌珍禽圖

Chinesearthistory

花鳥畫

五代美術黃筌珍禽圖

Chinesearthistory

花鳥畫

五代美術黃筌珍禽圖

Chinesearthistory

花鳥畫

五代美術黃筌珍禽圖

徐熙-傳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花鳥畫

徐熙-傳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花鳥畫北方山水

荊浩關仝荊浩荊浩(約850-?),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

荊浩《匡廬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荊浩《匡廬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荊浩《匡廬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荊浩《匡廬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關仝關仝(約907-960年),長安人。五代后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幾至廢寢忘食。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陜一帶山川特點和雄偉氣勢。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關仝-關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關仝-關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關仝-關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先以水墨淡色勾繪圾垅,風阜、巒嶺,再細染矗立的主峰,直瀉的飛瀑,山下煙林掩映的古剎柴關,更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畫更加飽滿生動。關仝山溪待渡圖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并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于筆墨外”。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秋山晚翠圖》Chinesearthistory

五代

五代山水南方山水董源巨然董源董源(?-約962),字叔達,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五代美術董源瀟湘圖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五代美術董源瀟湘圖卷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五代美術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

董源《寒林重汀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董源《龍宿郊民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巨然巨然,五代南宋畫家,僧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并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巨然秋山問道圖軸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山居圖軸》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萬壑松風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萬壑松風圖》

巨然《萬壑松風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萬壑松風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雪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雪圖Chinesearthistory五代美術山水畫

巨然雪圖衛賢五代南唐長安人,仕南唐后主李煜朝(961-975),為內廷供奉,善界畫及人物。南唐衛賢高士圖卷故宮博物院藏衛賢閘口盤車圖卷五代絹本設色縱53.3厘米橫119.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南唐國力雖不強,但在中主李璟朝(943-961)至后主李煜朝(961-975)短短32年中,集中了顧閎中、董源、周文矩、徐熙、趙干、衛賢等開宗的繪畫大師,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畫由唐的人物畫趨向北宋的山水畫的轉折時期,這些畫家都作出了承上啟下的重大貢獻。五代繪畫藝術的美術史意義五代繪畫為宋代繪畫的進一步發展作了準備,在隋唐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權,兩地的統治者酷愛書畫,開創了宮廷畫院,繪畫上呈現出繁榮活躍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繼承了唐代中原繪畫傳統,在宗教畫和花鳥畫方面頗有建樹。南唐繪畫發展全面,特別在山水、花鳥畫領域頗有創新。宋代繪畫在確立中國繪畫的審美規范,建構中國繪畫獨特的符號體系,開創和豐富中國繪畫的藝術語言等方面的貢獻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宋代繪畫與社會個階層都保持著相當密切的聯系。貴族,文人士大夫以及商人市民等對繪畫多方面的需求,特別是世俗美術的發展和宮廷美術的繁榮,使繪畫題材更加廣泛,風格多樣。畫家們注意觀察生活形象以及精微生動的塑造形象,畫風嚴謹,精密不茍,技巧上有不少新創造。宋代繪畫概況北宋山水畫Chinesearthistory

宋代

宋代山水畫北宋四家李成范寬郭熙

二趙李成字咸熙。李成喜愛山水,“性愛山水,弄筆自適耳,豈能奔走豪士之門。”其山水多是寒林平遠之景,下筆有神,在宋初極有盛名。李成山水皆是山東平原的特色,其畫特點是“煙云遠近”和“木石瘦硬”。李成很少用大塊的濃墨,可謂惜墨如金。代表作有《讀碑窠石圖》和《晴巒蕭寺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李成-《讀碑窠石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圖》范寬字中立。初學李成、荊浩,后主要師法造化,深入自然山水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溪山行旅圖》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郭熙(約1000-約1080)字淳夫,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云的皴筆,后人稱為“卷云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于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存世作品《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子郭思纂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郭熙《早春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郭熙《早春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北宋郭熙《早春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Chinesearthistory

宋代

宋代山水畫南宋四家李劉馬夏

李唐河陽三城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字晞古。初以賣畫為生,徽宗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臨安。擅畫山水,變荊浩、范寬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李唐山水畫嚴謹質樸,氣象雄偉,猶存北宋風范,但造型章法以及筆墨上均明顯地趨向簡括,開創南宋山水畫的新風。傳世:《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等)李唐《江山小景圖》李唐《江山小景圖》局部李唐《清溪漁隱圖》李唐《清溪漁隱圖》局部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畫學李唐,畫風筆精墨妙,山水畫風格繼承董源、巨然,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常畫西湖,多寫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劉松年變李唐的“斧劈皴”為小筆觸的“刮鐵皴”,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因題材多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所作屋宇,界畫工整。兼精人物,所畫人物神情生動,衣褶清勁,精妙入微。劉松年劉松年《四景山水》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南宋劉松年《四景山水》劉松年《四景山水》劉松年《四景山水》劉松年《四景山水》馬遠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出身繪畫世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踏歌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踏歌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踏歌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踏歌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松下閑吟冊頁》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南宋馬遠-山徑春行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馬遠《馬遠-竹澗焚香圖》》

Chinesearthistory

山水畫

南宋馬遠水圖馬遠《水圖》

夏圭夏圭,錢塘人,南宋畫院畫家,兒子夏森也是畫家。夏圭和馬遠同時為畫院待詔,他在構圖上和用筆用墨的方法上與馬遠相似,且更為簡率,史稱“夏半邊”。愛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或稱“拖泥帶水皴”,運用更多水分,以致用墨被稱為“淋漓蒼勁,墨色襲人”,是南宋院體水墨蒼勁一派的完成者。代表作品:《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山水四段圖》等。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圖頁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圖頁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圖頁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山水畫

南宋夏圭-雪堂客話馬、夏一派構圖簡潔有力,所用“大斧劈法”,用筆犀利,形象洗練,內容單純,形成具有典型意義的民族山水繪畫范式,對后世影響深遠。Chinesearthistory

宋代

宋代宮廷畫宋代宮廷畫(院體畫)崔白宋徽宗等

崔白字子西,濠梁人。擅花竹、翎毛,亦長于佛道壁畫,其畫頗受宋神宗賞識,后升為待詔。所畫花鳥善于表現荒郊野外秋冬季節中花鳥的情態神致,尤精于敗荷、蘆雁等的描繪,手法細致,形象真實,生動傳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鳥畫打破了自宋初100年來由黃筌父子工致富麗的黃家富貴為標準的花鳥體制,開北宋宮廷繪畫之新風。

崔白雙喜圖

寒雀圖寒雀圖宋徽宗趙佶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并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聽琴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聽琴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聽琴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聽琴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瑞鶴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瑞鶴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瑞鶴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柳鴉圖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

Chinesearthistory

宮廷畫

宋代美術宋徽宗竹禽圖

Chinesearthistory

書法

宋代美術宋徽宗“瘦金體”

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北宋趙昌-寫生杏花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北宋趙昌-寫生杏花宋趙昌寫生蛺蝶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南宋陳居中-四羊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南宋陳居中-四羊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南宋李迪-楓鷹雉雞圖軸.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

南宋林椿果熟來禽圖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宮廷畫宋吳炳出水芙蓉鵪鶉圖宋人宋豆莢蜻蜓圖Chinesearthistory

宋代

宋代文人畫宋代文人畫李公麟蘇軾文同等

李公麟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他詩文書畫成就很高,擅辨古器物。李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他除了后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又有創造,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

Chinesearthistory

文人畫

宋代美術李公麟五馬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蘇軾

Chinesearthistory

文人畫

宋代美術李公麟五馬圖之一

Chinesearthistory

文人畫

宋代美術蘇軾-枯木怪石圖文同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著名畫家、詩人。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蘇軾敬重。Chinesearthistory宋代美術文人畫

北宋文同

Chinesearthistory

文人畫

宋代美術文同墨竹圖米家山水:米點皴米芾行書珊瑚帖頁米友仁瀟湘奇觀圖Chinesearthistory

宋代

宋代風俗畫北宋風俗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時期張擇端所繪風俗畫,卷寬24.8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的狀況,主要是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作者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圖畫中。畫面中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余輛,大小船只二十余艘。《上河圖》流傳過程1101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簽,并加蓋雙。1127靖康之變后,《清明上河圖》卷入金人地區。1260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1451(明)李東陽在圖后兩次題寫長跋,詳記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后,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徐臨終時,贈李東陽。1524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作題記。陸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顧鼎臣家,不久,歸相國嚴嵩父子。后嚴嵩敗,家產被籍沒,圖入宮廷。1644入清以后,圖先后為陸費墀、畢沅等人收藏。1799畢沅死后,家產被籍沒,圖被收入清宮,并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1921溥儀以賞賜溥杰為名,將《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偷運出宮,由天津轉長春偽滿洲皇宮。1945溥儀攜圖出逃。在通化被截獲。將圖存放于東北博物館,后撥交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河圖》主要版本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有30多卷。中國內地藏有10余幅,中國臺灣省藏有9幅,美國藏有5幅,法國藏有4幅,英國和日本各藏有1幅。一、《石渠寶笈三編》本目前最接近原作的本子,上有從宋到今,流傳有緒的題跋、印鑒,因著錄在《石渠寶笈三編》里,故稱。此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又稱故宮藏本。二、仇英仿本明代畫家仇英參照“宋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畫中人物超過2000,畫作長9.87米,比宋本長近一倍,高0.3米,是歷代仿本中最好、價值最高的一件,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圖》題材創作的典型風格和最高水平。三、清院本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是按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此圖加入明清風俗,如踏青、表演等娛樂活動,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已經了宋代古制。其他本白云堂本(元本)該卷本原為黃君璧所藏,后贈予臺北歷史博物館。

Chinesearthistory

風俗畫

宋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