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北京市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屆北京市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屆北京市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屆北京市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屆北京市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房山區(qū)期末高三語文試題及答案

本試卷共12頁,共150分。考試時長15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的對應位

置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

材料一

在我國傳統美學和文論中,“意象”是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是一個出現得很早并富

有深廣文化底蘊的重要概念,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相撞而契合的產物,其在文藝創(chuàng)作

和文學鑒賞中的作用與地位都是不可忽視的。

將“意”和“象”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是晉代的摯虞,而南朝梁代

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則第一次將“意”和“象”合為一詞而又引進文學理論,使

它具有了美學意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的營構是藝術家們必須要經過的一個步驟,是

“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意象”成為現實生活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必不可少

的中介;在藝術欣賞中,“意象”也起著一個讀者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橋梁作用,讀者

要運用自己的還原能力、再創(chuàng)造能力去復現、補充甚至豐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為一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重要概念、范疇,它經歷了由哲學、文化概

念向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演變的過程。以“意象”品評文學作品,更能準確地表述作家構思

謀篇過程中的審美心理活動及其呈現在作品中的形態(tài)與情態(tài),也更能準確地表述讀者閱讀鑒

賞時所獲得的審美快感。

總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或者說是顯現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與“象”

的融合,是一種在一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意象”如同是組件、基礎、構架,

不同的“意象”有機結合而組成文學作品,作品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也由具體可感的“意

象”生發(fā)而來。我國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為評論

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取材于雷江紅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意境為什么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動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

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人某種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經過

情感的過濾,是情中景。藝術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種富有詩意的特征來創(chuàng)造意境,所以意

境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之所以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還因為形象中寄托了藝術家的感情,形象成為藝術家

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又能超脫自然,從屬于表現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藝術

家情感的特征是統一的,而且前者從屬于后者。當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藝術作品中時,它就不

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種藝術語言,透過自然景物表現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種創(chuàng)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這個“鬧”字,就體現了運用語言技巧的創(chuàng)

造,這個“鬧”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開,雀鳥喧叫,自然從寒冬

中蘇醒,一切都活躍起來,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心中的喜悅。如果沒有筆墨技巧,只有思想感

情,只有胸中對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正是這

種創(chuàng)造使得意境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給人以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強烈的藝術美感。意境的這種特性是

和它對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開的。所謂“意則期多,字惟求少”,這是說以最少的

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現豐富的內容,關鍵在于抓

住境中那能夠喚起人的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羅列全部細節(jié)。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鮮明,

又不是一覽無余。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體驗,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喚起特定情感

的特征,就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發(fā)揮意境感人的力量。

(取材于楊辛、甘霖的《美學原理》)

材料三

意象是關于美的本體形態(tài)的指稱。審美主體對自然物象、社會事象和藝術品等的鑒賞,

以意象的創(chuàng)構為旨歸。陸時雍說:“詩之可觀者,意象之間而已。”把意象看成詩歌可觀的

風采。羅庸則將其推及一切藝術,認為:“意象是一切藝術的根源,沒有意象就沒有藝術。”

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的感發(fā)在意象創(chuàng)構中起著主導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藝術家感官

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藝術家的擬象。意與象交融為一,正是藝術家的情意與藝術

家所體悟的物象、事象和擬象的渾然一體。

審美主體通過意象建構的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審美對象中通過“象”

得以呈現,經由審美主體基于感性又不滯于感性的超感性體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

界限的意思,也有層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并在

意象所依托的時空中得以體現。意境中的形象包含著真情實感,創(chuàng)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創(chuàng)構

真境界。

總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審美主體在欣賞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創(chuàng)構的

整體效果。藝術家通過情景交融創(chuàng)構了意象,而意境則是意象或意象群作為具體感性形態(tài)在

特定時空氛圍中所呈現的整體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體感性形態(tài)為基礎,乃是藝術家即心即

境、即象即境的產物。意境側重于意象內在的度,是對其抽象特質的指稱,從而有力地拓展

了意象范疇。

(取材于朱志榮的相關文章)

1.根據材料一,下列有關“意象”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意象”的作用與地位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在文學鑒賞中。

B.早在晉代,摯虞就提出了“意象”這一概念,可見它出現得很早。

C.“意象”先是哲學、文化概念,后演變到了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

D.“意象”不是那種一般意義的具體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

2.根據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沒有經過情感的過濾的景物不能成為意境中的景物。

B.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

C.意境創(chuàng)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會有筆墨技巧。

D.意境的高低,關鍵在字數的多少,字數少則意境高。

3.根據材料三,下列詩句或詞句中不能體現“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

獨特的意境”的一項是(3分)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B.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C.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D.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4.根據以上三則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三中,羅庸認為意象是“一切藝術”的根源,可見材料一從文學評論角度來談意

象有些狹窄。

B.材料三中談到的“擬象”可以理解為材料一中所說的藝術家們營構審美意象過程中的

“胸中竹”。

C.材料三中所說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實感”與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藝術家

的感情暗合。

D.材料三中談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產物,印證了材料二中運用技巧創(chuàng)

造意境之說。

5.請綜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地說明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這句詩給人

以強烈的藝術美感的原因。(6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共18分)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1】問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陛下躬圣德,閔愚吏民觸法

抵禁,比年大赦,天下幸甚。臣竊見大赦之后,奸邪不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此殆

導之未得其務也。蓋保民者,“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觀其失而制其宜。今天下

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廉恥之節(jié)薄,淫辟之意縱,綱紀失序。不改其原,雖歲赦之,

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

臣愚以為宜壹曠然大變其俗。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朝廷者,天下

之楨干也。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jié),則民興行;

寬柔和惠,則眾相愛。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禮讓,而上克

暴,貪財而慕勢,故犯法者眾,奸邪不止,雖嚴刑峻法,猶不為變。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臣竊考《國風》之詩,《周南》、《召南》被賢圣之化深,故篤于行而廉于色。鄭

伯好勇,而國人暴虎;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晉侯好儉,而民畜

聚;太王躬仁,邠國貴恕。由此觀之,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己。今之偽薄伎害,不讓極矣。臣

聞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道德之行,

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嘉祥見。今長安天

子之都,親承圣化,然其習俗無以異于遠方,郡國來者無所法則,或見侈靡而放效之。此教

化之原本,風俗之樞機,宜先正者也。

臣聞天人之際,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陽之理各應其感,水旱之災隨類而至。今

關東連年饑饃,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賦斂多,而吏安集之不稱之效也。陛下祗畏

天戒,哀閔元元,大自減損,省甘泉、建章宮衛(wèi),罷珠崖,偃武行文,將欲度唐虞之隆,絕

殷周之衰也。諸見罷珠崖詔書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將見太平也。宜遂減宮室之度,省靡麗

之飾,考制度,修外內,近忠正,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視,令海內昭然咸見本朝之所貴,

道德弘于京師,淑問揚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禮讓可興也。

(取材于《漢書?匡衡傳》)

注釋:【1】上:漢元帝。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比年大赦比:接連地、頻繁地

B.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務:要領

C.則民不爭爭:爭辯

D.或見侈靡而放效之放:通“仿”,仿效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所遇之時異也由此觀之

B.奸邪不為衰止臣愚以為宜壹曠然大變其俗

C.陳之以德義人自以將見太平也

D.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然后民知所法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民淫祀

于是百姓就大肆祭祀

B.非家至而人說之也

不是傳到每一家,人們就都會談起它

C.是以百姓安,嘉祥見

因此百姓安樂,喜慶吉祥的氣象出現

D.偃武行文

停止武力,推行文治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匡衡指出元帝大赦天下之舉并沒有改變社會不良風氣。

B.第三段引孔子語表明憑禮治謙讓治國就沒有什么難事。

C.如果不先端正教化的根本、風俗的關鍵,不利于治國。

D.匡衡認為朝廷的混亂所引起的異象會減損元帝的壽命。

10.根據全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概述匡衡為皇帝提出了哪些中肯的建議。(6分)

(二)根據要求,完成U題。(共10分)

11.閱讀下面五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共10分)

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②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④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⑤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僧》)

⑴《論語》中,“文”是一個多義詞,請結合上述五則材料,用三個詞或短語羅列出《論

語》中“文”的三個含義。(3分)

⑵對材料①,程子作注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請立足原材

料并結合該注答出“文”與“行、忠、信”的關系。(3分)

⑶孔子在不同情境下談到“文”時有不同的認識與見解,請結合材料②至材料⑤,用自

己的話對這些認識與見解作一梳理。(4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

(一)閱讀下面唐詩,完成12—14題。(共12分)

別舍弟宗一【1】

柳宗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2】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3】樹煙。

注釋:【1】柳宗元因其參與的“永貞革新”運動失敗而先后三次被貶,第三次被貶為

柳州刺史。元和H^一年(816年),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

北江陵),柳宗元寫下這首詩送別堂弟宗一。【2】桂嶺:五嶺之一,在今廣西賀縣東北,

山多桂樹,故名。柳州在桂嶺南。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3】荊、呈L古楚都,在今

湖北江陵西北。

12.以下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零落”句寫出了詩人在被貶及堂弟將遠離的雙重打擊下倍加傷感。

B.“一身”句寫堂弟將只身前往距國都六千里的蠻荒之地,生死難料。

C.“桂嶺”句借寫桂嶺一帶惡劣的環(huán)境與天氣,表現詩人處境的險惡。

D.“長在”句以描摹別后夢境中郢地的迷離之景道出了兄弟間的深情。

13.以下對詩歌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高度凝練地寫出了詩人在即將分別時對堂弟的不舍及殷殷囑托。

B.頸聯借景抒情,以洞庭湖明媚的春景來反襯詩人現實中的不幸處境。

C.本詩首尾均以寫別情呼應標題,前者實寫,后者則是在想象中虛寫。

D.全詩即事抒懷,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體,清新明快,情感低沉。

14.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請結合全詩分析柳宗元的這首詩中包含著哪些能夠“感動激發(fā)人意”

的情感。(6分)

(二)根據要求,完成15題。(共8分)

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共8分)

⑴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用“①?②”兩句寫到了月夜下漂泊的游子和樓

上的思婦,道出了天下游子的離情別緒和世間思婦的相思之苦。

⑵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通過“③,④”兩句詞寫出了詞人駕一只小

船在月光下那皎潔、寬闊的洞庭湖水面上徜徉的景象,有一種物我和諧之感。

⑶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⑤,⑥”表明了

弄清名實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

⑷歸有光在《項脊軒志》的文末以“庭有枇杷樹,⑦,⑧”表達了對亡妻不盡

的思念之情。

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6—19題。

廝守,一眼千年

敦,大也;煌,盛也。我第一眼見到敦煌一一黃昏中古樸莊嚴的莫高窟,聽到遠方鐵馬

銅鈴的鏗鏘錚鳴,我好似聽到了敦煌與歷史千年的竊竊私語,窺見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

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實習,當時滿腦子都是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一一常書鴻先生、

段文杰先生等,敦煌是神話的延續(xù),那他們就是神話中的人物!當時我和幾個一起實習的同

學跑進石窟,看到那些壁畫就驚呆了,感嘆不己,只剩下幾個詞重復地說,因為所有的語言

似乎都顯得平淡無奇,簡直失色了,滿心滿腦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雖然說我對大西北艱苦的環(huán)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水土不服的無奈、上躥下跳的老鼠,

現在想起仍心有余悸。到處都是沙,連水都是苦的,實習期還沒滿,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

后來也沒想著再回去。可是沒想到,命中注定要和敦煌“廝守”一生,一年后我大學畢業(yè)又

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現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若說當時心里沒有猶豫惶惑,那是假

話,因為敦煌和北京相比,簡直就不屬于同一個世界一一那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無垠的戈

壁灘和稀稀疏疏的駱駝草。洞窟外面很破爛,里面很黑,沒有門,也沒有樓梯,就用樹干插

上樹枝的“娛蚣梯”爬進洞去。可爬上去后,還得用“娛蚣梯”原路再爬下來,很可怕。對

于我被分配到敦煌去工作這件事,我父母自然是不樂意的,父親甚至還給我寫了封信,讓我

轉交給學校領導,請他們給我換個工作的地方。但是那個時候哪里允許這樣做,新中國剛建

立十多年,報效祖國、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等,這些都是青年人應該具有的人生價

值觀。

一開始,在如此龐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猶如相見初戀對象一般惶惑不安。

經過一陣子相處后,我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當作了“意中人”。

文物界的人,無論是誰,只要對文物有深深的愛,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它。所以能

守護敦煌,我太知足了,太自豪了,太高興了。晴天時,燦爛的陽光照耀在色彩絢麗的壁畫

和彩塑上,洞窟里立刻金碧輝煌,閃爍奪目,讓人驚嘆,兩只腳好似被釘子釘進了地上,實

在是挪不動。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無比的藏滿金銀珠寶的寶庫,就是我可愛的“意中人”,

她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離開她呢?于是我執(zhí)著的愛好和廝守的

想法,影響了遠在武漢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大學的同學,他理解我,他支持我,

也了解敦煌。于是他毅然放棄了心儀的武漢大學考古專業(yè)的教學工作,來到了敦煌,來到了

我的身邊。從此,我們倆相依相伴,相知相親,共同守著敦煌。老彭熱誠地投身到敦煌學研

究的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隨著西部大開發(fā),這里的旅游業(yè)也得到了大發(fā)展。從1999年開始,來敦煌莫高窟欣賞

壁畫的人愈發(fā)多了,但壁畫漸漸模糊了,顏色也慢慢褪去了。對此,我一半是高興,另一半

又是擔憂。因為我已真的把洞窟當作“意中人”了,我擔心游客數量的劇增有可能會讓洞窟

的容顏不可逆地逝去。

每天清晨,太陽冉冉升起,紅彤彤的陽光普照著敦煌,風沙圍繞中的莫高窟像披上了紅

色紗衣的新娘,依舊安靜從容地沉睡著。但是仰望著這美景,我莫名地感到心疼:她己靜靜

沉睡了一千年,她那美麗的容顏,她那含著淚的微笑,在漫長的歲月里曾無人可識,而現在

這么多被她的美所吸引的游客卻又會讓她脆弱、衰老、褪色。古往今來,有不計其數沒有留

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畫匠,他們用堅韌的毅力和沉靜的心愿創(chuàng)造著洞窟,修復著洞

窟,守護著洞窟,一代又一代,堅持了一千年,與莫高窟“廝守”一生。所以莫高窟帶給人

們的震撼,絕不應該只是我們看到的驚艷的壁畫和彩塑,更是深厚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力量!

就算有一天她衰老了,但這種力量也決不應該消失,所以我下了決心一一我一定要讓她活下

來。

當我知道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她永久保存的時候,我欣喜若狂,因為我可以讓我的“意

中人”容顏永在。于是我立即向甘肅省、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進行數字化工程研究的

申請,結果被批準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就特別重視莫高窟的保護工作,雖然國家經濟剛

剛恢復,但周恩來總理就特批了100多萬元專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后來國家更是給了充

足的經費,讓我們首先進行數字化技術的實驗研究。現在敦煌已經有100多個洞窟實現了數

字化一一壁畫的數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而且30個洞窟的數字資源中英

文版都已上線,實現了敦煌全球共享。我和敦煌“廝守”下去不是只在夢里,己真真切切成

為了現實!

敦煌藝術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人文學科,匯合交融了太多的文化元素一一歷史的多元、

文化的多元、創(chuàng)作技法的多元,她具有大氣魄、大胸懷。在改革開放之前,研究所的研究也

一直在進行著,但更多的是對壁畫的臨摹。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科研的氛

圍變好了,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了。正如一位哲人所說:“我希望我的房子四周沒有墻圍著,

窗子沒有東西堵著,愿各國的文化之風自由地吹拂著它。但是我不會被任何風所吹倒。”祖

國的改革開放之風,帶來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的春天。

我很喜歡中唐第158窗的臥佛,每當心里有苦悶與煩惱時,我都忍不住走進這個洞窟,

瞬間便忘卻了一切煩惱。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敦煌已經成為我的生命了,我和她己經融為一

體,不可分開。

我腦海里常想著季羨林先生的文字:“我真想長期留在這里,永遠留在這里。真好像在

茫茫的人世間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個歸宿。”

我還想說,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保護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

年輕人,面對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面對蒼茫戈壁的寂寞孤獨,毫不畏懼,披星戴月,堅持

不懈,前赴后繼。他們擔負起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與莫高窟終生“廝守”,代代相傳,使中

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綿延不斷。

而我也與我的前輩、同仁們一樣,仍愿與這一眼千年的美“廝守”下去。

(取材于樊錦詩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敦煌與歷史千年的竊竊私語竊竊私語:低聲私下交談

B.現在想起仍心有余悸心有余悸:想起過去的事,到現在心里還放不下

C.我欣喜若狂欣喜若狂: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D.堅持不懈,前赴后繼前赴后繼:前面的人沖上去了,后面的人緊跟上去

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第一次到敦煌實習,就因石窟里的壁畫而震驚,以至于只重復地說幾個詞。

B.苦水和“娛蚣梯”分別表現了大西北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與莫高窟工作設施的簡陋。

C.第七段開頭寫晨光下的莫高窟,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她的安靜從容。

D.倒數第三段作者引用季羨林的話,表明自己對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

18.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作者對敦煌莫高窟情感變化的過程。(6分)

19.“廝守”一詞在文中反復出現,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內容,從內涵與表達效果兩

個方面分析作者反復寫到“廝守”的妙處。(6分)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

20.語言基礎運用(共6分)

①“聽那丁零零的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來吧,來吧,來吧,大家都來輕松輕松。”②

充滿歡聲笑語的課間活動,是不少人的溫暖回憶。③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少學

校更加重視學生課間活動,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④保障課間休息和活動的

時間,既是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體現,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⑤豐富多彩的課間活

動,幫助學生們在緊張專注的課堂學習之后,更好地投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放松身心、緩

解疲勞。⑥在運動游戲中鍛煉身體、愉悅精神,在談天說地中發(fā)現自我、了解社會,默契、

友情通過自由玩耍得以培養(yǎng)、增進,短短的十分鐘,給了孩子們釋放天性、強健體魄、結交

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寶貴機會。

⑴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②句中的“溫暖”可以換為“溫馨”。

B.③句中的“教育改革”之前應添加“隨著”。

C.④句中的“體現”和“要求”可互換位置。

D.⑤句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應移至“緩解疲勞”之后。

⑵不改變原意,改寫⑥句中畫橫線的部分,使之與前面的句子結構基本一致。將改寫后

的答案寫在答題卡上。(3分)

21.微寫作(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學校及個人信息。

⑴我們接觸到的文學名著中有很多描寫人物“笑”的經典場景,如:《紅樓夢》中描寫

王熙鳳笑的場景,《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笑的場景,《吶喊》中描寫眾人笑孔乙己的場景……

請你從讀過的名著中選取一個,概述該場景的內容并對其進行賞析。要求:內容符合原著,

賞析條理清晰。

⑵學校每年一度的“校園科普節(jié)”即將到來。請你為本年度科普節(jié)擬定一個主題,圍繞

該主題設計幾個活動,并寫出設計理由。要求:富有創(chuàng)意,條理清晰,理由充分。

⑶請以“我是遠方的”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文字。要求:把題目補充完整,語

言生動,思想健康,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

露學校及個人信息。

⑴所謂“德”,一般是指人的品格德行;所謂“才”,一般是指人的能力學識。關于“德”

與“才”的關系,見仁見智,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

請以“德與才”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⑵生活中,個人的思想、情感凝結在某個具體的植物、器物上,于是,該物便具有了某

種寓意,成為個人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

請以“最是此物寄深情”為題目,聯系日常生活,展開聯想和想象,自選角度,寫一篇

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參考答案及評閱建議

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1.(3分)B(摯虞并沒有提出“意象”這一概念,他是只將“意”和“象”這兩者分

著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人,而南朝梁代的劉勰才是第一次將“意”和“象”

合為一詞而又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的人。)

2.(3分)A(B項,意境中的形象雖然來自自然,但又能超脫自然,它從屬于表現情

感,所以說“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錯。C項,思想感情與筆墨技巧之間不存在這種條件關

系。D項,雖有“意則期多,字惟求少”之說,但字數的多少不是評判意境的高低的標準,

至少不能說“關鍵在",字數少而意境低甚至無意境的文字也是有的。)

3.(3分)A(該選項主要是客觀地敘述了主、客的行蹤及狀態(tài),雖隱含著一定的“意”,

但缺少“象”,不能體現“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獨特的意境”。)

4.(3分)C(A項,材料一中不只是從文學評論角度談意象,也包括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

談意象,而該選項卻說“材料一從文學評論角度來談意象”,這是該選項的第一個錯誤點;

再有,材料一主要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及鑒賞角度切入來談意象的,這是作者對談該問題的角度的

選擇,與材料三中談到的羅庸將意象推及到一切藝術不在同一個出發(fā)點上,不顧出發(fā)點的不

同而隨意地將二者放在一起談論是該選項的第二個錯誤點。B項,據材料三中將“物象”、

“事象”、“擬象”并列地提出,及前面的“主體所體悟的”這一修飾語來看,這里的“擬

象”應指材料一中的“眼中竹”,而不是“胸中竹”。D項,材料三中談“即心即境、即象

即境”是在表明心、象、境之間的關系,而材料二中談到的運用技巧創(chuàng)造意境是在說創(chuàng)造意

境需要語言技巧,二者并無關聯。)

5.【參考答案與賦分建議】這句詩中,詩人營構了急疾的風、高遠的天、哀切的猿嘯聲

等能喚起讀者審美感受的意象,(1分)讀者在欣賞這句詩時通過這些密集的意象建構了一

個滿含真情的意境,(1分)這意境中包含著風、天、猿嘯等生動形象的情中景,(1分)

寄托著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1分)是詩人用三個緊湊的主謂短語組合起來的藝術創(chuàng)造,

(1分)含蓄而意蘊豐富,所以這句詩能引起讀者強烈的藝術美感。(1分)

【評閱建議】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

6.(3分)C(爭:爭奪,爭斗)

7.(3分)D(A項,相當于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語氣助詞,

無義。B項,介詞,因為;動詞,認為,在句中與其前面的“以”合用。C項,介詞,把,

用,拿;動詞,以為,認為。D項,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短語。)

8.(3分)B(不是每一家都要到,對每一個人都去說教)

9.(3分)D("朝廷的混亂所引起的異象”、“減損元帝的壽命”均錯。)

10.【答案要點】①明晰風俗的重要性,制定適宜的行為規(guī)范,根除世風之弊。②以崇

尚道德的行動教化百姓,讓百姓有所效法。③通過減省靡費、考訂制度、治理內外、重用忠

良等舉措弘揚正風正氣。

【評閱建議】6分。共三個要點,每答對一個要點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1.(1)【答案要點】《論語》中,“文”有①歷史文獻(文獻知識、文化知識)、②文

采(文飾)、③禮樂制度(禮樂文明、禮樂文化)等方面的含義。

【評閱建議】3分。共三個要點,每答對一個要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⑵【參考答案與賦分建議】用文(學文)來指導行(修行、實踐)(認為學文與修行是

并列關系亦可),(1分)在學文、實踐中實現心存忠信的目標,(1分)其中忠信是根本,

學文、實踐是途徑。(1分)

【評閱建議】3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⑶【參考答案與賦分建議】在學文問題上,孔子認為君子要廣泛地學習,(1分)而年

輕人則要在行孝悌仁愛等之余來學文。(1分)在文采和質樸的關系問題上,孔子認為二者

要恰當配合。(1分)在看待周禮問題上,孔子認為周禮借鑒于夏商兩代,是豐富而有文采

的。(1分)

【評閱建議】4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

12.(3分)B(不是“堂弟……之地”,而是詩人在寫自己離開國都有六千里之遙;另

外,選項中的“蠻荒之地”、“生死難料”等說法在詩中也難以找到相應的證據。)

13.(3分)C(A項,不包含對堂弟的“殷殷囑托”。B項,“洞庭春盡水如天”主要

是表現詩人遙想堂弟所去之地春色已盡,天高水遠,山川相隔,表達了很難再次相見之意。

D項,沒有議論的手法,“清新明快”錯。)

14.【答案要點】①詩人送別堂弟時淚灑江邊的不舍與傷感之情。②詩人因被貶而遠離

國都、九死一生的憤懣與愁苦之情(不平與無奈之情)。③詩人設想與堂弟分別后只能在夢

中相見的依戀與牽掛之情。

【評閱建議】6分。共三個要點,每答對一個要點得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5.【答案】⑴①誰家今夜扁舟子②何處相思明月樓

⑵③玉鑒瓊田三萬頃④著我扁舟一葉

⑶⑤名實已明⑥而天下之理得矣

⑷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⑧今已亭亭如蓋矣

【評閱建議】8分。每填對一空得1分,出現錯別字或其它錯誤則不可得分。

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

16.(3分)B(心有余悸:回想起過去危險的事依舊感到害怕)

17.(3分)D(該項說作者對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原文中沒有根據。)

18.【答案要點】①初見敦煌,因窺見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而驚嘆。②在敦煌實習之時

及工作之初,因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的艱苦而無奈、而猶豫惶惑。③工作之初,又因敦煌龐

大深邃而羞怯、而惶惑不安。④經過一陣子相處后,因對文物的愛而產生了與敦煌共生之情。

⑤游客愈發(fā)多了后,有著一半高興一半擔憂之情。⑥當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敦煌文化永久

保存時而頓生欣喜之情。

【評閱建議】6分。共六個要點,每答對一個要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9.【參考答案與賦分建議】內涵:①作者(與丈夫)要與敦煌相互陪伴,“廝守”一

生;(1分)與敦煌文化、敦煌研究“廝守”一生。(1分)②古往今來的塑匠、石匠、泥

匠、畫匠創(chuàng)造、修復、守護著洞窟,一代又一代,與莫高窟“廝守”一生。(1分)③作者

的前輩、同仁們與敦煌莫高窟“廝守”一生。(1分)表達效果:①傳達出了作者對敦

煌的鐘愛與敬慕之情,有引發(fā)讀者喜愛、向往敦煌情感的表達效果。(1分)②“廝守”是

本文的線索,貫穿全文,有使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完整的表達效果。(1分)

【評閱建議】6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

20.(1)(3分)C

⑵【參考答案】在自由玩耍中培養(yǎng)默契、增進友情

【評閱建議】3分。沒有改變原句句意且改寫后的句子與前面的句子結構基本一致即可

得分。

21.答案從略。

【評閱建議】10分。評閱時,樹立一個以7分為平均分的意識。

22.答案從略。

【評閱建議】50分。評閱時,樹立一個以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