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_第1頁
燃氣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_第2頁
燃氣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_第3頁
燃氣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_第4頁
燃氣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應急措施1.1分級響應機制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緊急程度、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企業控制事態的能力以及需要調動的應急資源等因素,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行動分為不同的等級,并且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應急響應級別,確定不同級別負責人,指揮、調度應急處置工作和開展事故處置措施。根據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結合本公司環境風險源的辨識結論,將本公司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響應分為二級響應級別和一級響應級別。1.1.1二級響應(1)二級應急響應啟動狀態①場站內天然氣發生少量泄漏;②工業門站天然氣發生少量泄漏;③中壓調壓站天然氣發生少量泄漏;④輸送管線天然氣發生少量泄漏;⑤工業用戶或者小區居民用戶天然氣發生少量泄漏。(2)二級應急響應指揮由應急指揮部全面指揮。在接到報警后,立即成立現場指揮中心,進行組織疏散、撤離和防救工作。搶險搶修人員及時對出現危險的設備進行搶修,各應急人員在現場指揮下開展應急工作,將突發事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應急指揮部根據事故的實際情況,向xx市環保局和xx市人民政府等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信息報送。1.1.2一級響應(1)一級應急響應啟動狀態需要當地政府統一調度、協調、指揮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才能夠處理的事件。①場站內天然氣發生大面積泄漏;②工業門站天然氣發生大面積泄漏;③中壓調壓站天然氣發生大面積泄漏;④輸送管線天然氣發生大面積泄漏;⑤工業用戶或者小區居民用戶天然氣發生大面積泄漏。(2)一級應急響應指揮由應急指揮部全面指揮,同時成立現場指揮中心指揮救援工作的開展。立即上報xx市環保局、xx市人民政府,由xx市人民政府決定是否請示xx市人民政府,請求支援。如xx市人民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時,移交縣政府指揮部人員指揮;火災時在公安消防部門到現場后移交消防部門指揮,并詳細介紹事故情況和已經采取的應急措施,配合協助應急指揮與處置。同時,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發出緊急動員令,調用公司所有搶險救援人員、器材、設備等物資,積極投入搶救,并及時通知可能受到影響的村莊。1.1.3基本應急程序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流程見附件。1.2現場應急措施1.2.1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應急措施1、天然氣發生泄漏的應急措施值班人員在接到事故報告時應首先問清發生事故的種類,并立即向事故應急救領導小組報告。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立即指派事故疏散小組和處理小組趕撲事故現場做好救援處置工作。同時事故應急領導小組根據事故的輕重立即向相關部門報告,并請相關部門共同處理應急事故。(1)城區管網泄漏處理預案a、事故應急領導小組接到報告后,立即通知事故應急疏散和事故應急處理小組人員到現場。b、事故應急處理小組人員到現場后應立即切斷泄漏處兩端的氣源。c、事故應急疏散小組人員應急時疏散附近的居民及無關人員撤離到警戒線以外。d、若發生中毒、火災等事故,應立即撥打“119”、“120”急救電話求救。e、組織相關人員,對破損管道進行檢修、更換,恢復供氣。(2)配氣站泄漏處理預案a、值班人員應及時切斷氣源,打開相應的放空閥放空,并杜絕周邊火源。b、立即向公司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匯報。c、若發生中毒、火災等事故,應立即撥打“119”和“120”急救電話求救。d、組織相關人員對泄漏處進行維修。(3)用戶戶內泄漏處理預案a、值班人員接到電話后,應及時報告公司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并通知用戶立即切斷表前氣源,按照《用戶證》上的使用說明進行操作。b、安全事故應急領導小組立即指派相關人員趕到用戶家里,并立即切斷戶外氣源。c、迅速進行搶修,若有其他問題應及時向公司事故應急領導小組匯報,以便采取進一步措施。發生較大以上泄漏事故時,可能同時伴隨和引發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在對事故實施搶險救援的過程中,現場救援指揮部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迅速組織事故發生地周圍的群眾撤離危險區域,維護好社會治安,同時做好撤離群眾的生活安置工作;(2)迅速切斷燃氣來源,封鎖事故現場和危險區域。迅速撤離、疏散現場人員,設置警示標志,同時設法保護相鄰裝置、設備,嚴禁一切火源、切斷一切電源、防止靜電火花,并盡量將易燃易爆物品搬離危險區域,防止事態擴大和引發次生事故;(3)事故現場如有人員出現傷亡,立即調集相關的醫療急救人員、醫療設備進行醫療救治,適時進行轉移治療;(4)設置警戒線和劃定安全區域,對事故現場和周邊地區進行可燃氣體分析、有毒氣體分析、大氣環境監測和氣象預報,必要時向周邊居民發出警報;(5)及時制訂事故的搶險救援方案(滅火、堵漏等),并組織實施;(6)現場救援人員必須做好人身安全防護,避免燒傷、中毒、噪音等人身傷害;2、消防廢水溢流的應急措施1)門站消防廢水在門站各個環境風險單元設防滲漏、防腐蝕、防淋溶、防流失措施,設防初期雨水、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溢)流入雨水和清凈下水系統的導流圍擋收集措施(如防火堤、圍堰等),且相關措施符合設計規范;應急事故水池、清凈下水排放緩沖池等事故排水收集設施位置合理,能自流式或確保事故狀態下順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日常保持足夠的事故排水緩沖容量;2)管線消防廢水管線消防廢水可在現場用塑料布圍擋,并設抽水設施,經收集后用車輛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3)工業用戶各工業用戶消防廢水,可納入該企業應急事故池,并進入企業污水處理系統予以處理。4)小區居民用戶小區居民用戶,在現場用塑料布圍擋,經抽水設施將所收集的消防廢水送至污水處理設施處理。1.2.2發生周圍物件燃燒的應急措施(1)發現火情,現場工作人員應立即采取措施處理,防止火勢蔓延。初起火災,著火面積較小,應立即切斷泄漏源,從源頭上消滅火災。正確使用站場內自備的干粉滅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器材,按正確的操作方法滅火,爭取在火災初期控制、撲滅火災。(2)當現場人員不能及時撲救火災時,應急救援指揮部應組織各應急工作組人員展開著火區域堵漏、火災撲救等應急救援工作。搶險人員佩戴好防護用品,立即啟動消防水泵,接好消防水帶,用滅火器撲救火災,用消防水噴淋周邊灼熱的設備、建筑。同時切斷電源、火源,隔離現場,防止火災擴大蔓延。若有作業人員困于火場之中,要優先救人。(3)當火災擴大到站場外區域,危及周圍人員安全時,加氣站應急救援指揮部在擴大警戒范圍的同時,應立即上報xx市人民政府,組織站場周邊的村莊盡快疏散轉移。緊急情況下,場站應急救援指揮部可自行通知周邊受影響的村莊進行疏散轉移。(4)滅火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破壞燃燒所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即“有可燃物、助燃物和著火溫度”,只要破壞其中一條即可奏效,發生燃氣火災爆炸緊急情況時,常用以下四種方法:隔離法:就是將火源處和周圍的可燃物隔離或將可燃物移開,燃燒會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如發現管道上有裂縫、氣孔等而發生漏氣時,管道上又沒有閥門可以控制,用戶可采取臨時措施。例如用粘度較強的膠布纏扎在裂縫、氣孔砂眼上,避免大量燃氣泄漏造成火災或爆炸。操作時要注意通風,謹防燃氣中毒。臨時處理好后,立即打電話報告燃氣公司以便及時派人搶修。禁止湊合用氣或不負責的自行處理。窒息法:就是阻止空氣流入燃燒區或用不可燃物質沖淡空氣,使燃燒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熄滅。冷卻法:就是將滅火劑直接噴射到燃燒物上,使燃燒物的溫度低于燃點而停止燃燒。抑制法:就是使滅火劑參與燃燒的連鎖反應,使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游離基消失,形成穩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離基,從而使燃燒反應停止。1.2.3事故現場人員清點及撤離方法現場指揮部根據現場情況決定緊急疏散,根據風向和事故情況迅速將警戒區內及污染區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有序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傷,緊急疏散時應注意:(1)各崗位操作工在撤離前,應采取切斷氣源、關閉閥門、停止設備運轉等措施,以避免由此引起新的環境污染事故。(2)不要在低洼處停留,根據隔離區范圍、風向、風速,指定疏散地點,應向污染區上風向轉移,不可穿越污染區,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到安全區,并在疏散和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3)事故物質有毒,佩戴個體防護用品或簡易有效的防護措施。(4)在集合點召集人員,并確定到達集合點的人員名單,沒有集合的人員名單上報應急指揮部,決定是否啟動人員和營救。(5)撤離完成后要查清是否有人逗留在事故區域,人員清點后確有人失蹤,應盡力搜尋和營救。(6)按照總指揮的指示,檢查撤離人員中受傷和中毒情況,并由醫療救護組負責對其進行急救。1.2.4危險區、安全區的隔離及劃定方式、隔離方法(1)危險區、安全區的設定危險區內根據事件現場情況確定隔離范圍;安全區設在事件點上風向。事件危險區由治安保衛人員負責在相關路口進行警戒,無關人員不得進入危險區,同時負責事件現場周邊區域的隔離和交通疏導。參考《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2008),根據事故的性質和實際情況,確定隔離區域的范圍見表1.2-1。表1.2-1不同事故中危險區域的范圍一覽表事故類型事故規模危險區域半徑備注液體泄漏小型≤30m大型≤50m爆炸≤500m四周氣體泄露小型≤30m下風向大型≤150m下風向爆炸≤500m四周火災小型≤50m下風向大型≤150m下風向(2)危險區的隔離方式、方法發生事件后,總指揮應根據現場事故等級和發展狀態的判斷、及當時氣象條件狀況、環境監測等狀況確定危險區、安全區。根據污染物所涉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對污染危險區采用拉警戒線、掛警示牌、圈圍等方式隔離,并在通往事件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建立警戒區域時應注意以下幾項:①警戒區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警戒。②在人員疏散區域進行安全巡邏,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3)事件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事件現場隔離方法①事故中心區域:以事故現場中心點0~50米的區域。此區域內危險化學品濃度高,并且可能伴有爆炸、火災、建筑物及設施損壞、人員中毒等事故再次發生的可能。②事故波及區域:事故現場中心點向50~500米的區域。該區域空氣中危險化學品濃度比較高,作用時間比較長,有可能發生人員或物品的傷害或損壞。③受影響區域:事故現場中心點向外1000米以外的區域,該區域有可能受中心區域和波及區域擴散來的小劑量危險化學品的危害。④對于重大、特大事件要根據事件特性及波及區域劃分并確定。根據污染物特性,確定處理方法,迅速切斷污染源,控制事件擴大。⑤廠區內的道路進行全部隔離,只允許應急救援車輛的通行。⑥在消防部門到位后,由消防部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可以重新劃定隔離區,治安保衛人員配合消防部門做好隔離區的安全保衛工作。(4)事件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道路全部隔離,只允許應急救援車輛通行。廠區外公路進行封閉,必要時可以與公安交警大隊聯系,聯系電話122,以便應急需用。1.2.5處置事故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的處理措施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入環境后,在物理、化學或生物作用下生成新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而對環境產生的再次污染。通常二次污染的危害比一次污染嚴重,并由于其形成機理復雜,防治也較困難。(1)在處理過程中,對有毒有害工藝氣體進行放空,防止二次污染。(2)對于有毒有害液體、氣體進行排放、吸收或稀釋產生的廢液要回收貯存回收利用。(3)處置事故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的處理措施是利用轉運設備,有毒物質密封桶,主要用于收集并轉運有毒物質和嚴重污染土壤;多功能毒液抽吸泵,可迅速抽取各種有毒液體等;手動隔膜抽吸泵。(4)事故過程中產生的消防廢水,場站可進入應急事故池,工業用戶可進入企業應急事故池,管線消防廢水經收集后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小區和居民用戶產生的消防廢水,可抽送至罐車后送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經處理達標后方可外排,以防止二次污染。(5)對事故發生區域及影響區域進行環境監測,對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的污染物要進行重點防治,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如果監測發現已經有二次污染物產生,應立即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消除,并向現場指揮部進行報告。必要時應與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或政府聯系,對周邊村莊的居民進行疏散,以免發生更大的環境污染和傷亡事故。1.3應急設施(備)及應急物資的啟用程序針對本公司生產工藝特點及產品特征,廠區設有事故應急池,同時還配備有消防器材崗位配備齊全,能保證現場應急處理(置)人員在第一時間啟用。(1)應急事故池的啟用程序①應急救援指揮部指揮搶險搶修人員啟用應急事故池。②打開應急事故池進水閥門,廠區水在應急事故池中簡單處理。③廠區廢水若發生外排,分別在排水渠和自然泄洪溝中設置攔截壩和圍堰,投入藥品,進行進一步絮凝、沉淀。(2)應急物資的啟用程序①現場搶險搶修人員向應急指揮部申請所需物資,物資供應人員接到命令立即打開所有物資儲存場所,同時上報應急救援指揮部。②緊急情況下,可采取先取用后登記的原則,按現場應急需求配備所需要的物資,如需要外部應急救援物資時,及時調配車輛,運送應急物資。③應急結束后,由現場搶險搶修人員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應急物資的使用情況,對可重復使用的物資進行回收,已經消耗或不可重復使用的物資,應填寫損耗記錄,方便物資供應人員管理。1.4搶險、處置及控制措施1.4.1應急搶險、處置隊伍的調度應急救援人員的調動由應急救援指揮部下達命令,進入事故現場后由現場救援指揮部進行統一安排。應急人員在接到調動命令后,應迅速前往指定地點集合,奔赴事故現場進行應急救援。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按照專項預案分工和事件處理規程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共同開展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1.4.2搶險、處置人員防護、監護措施(1)救援人員防護、監護措施搶險和救援處置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必須穿戴相應的防護服,尤其是要特別采取防靜電措施。a人員監護措施:①事故處置必須挑選業務技術熟練、思想作風過硬、身體素質良好,并有較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組成精干的處置小組(進入處置現場人員不得少于兩人,一人搶險,一人負責監護)。②安排專人對防護裝備的安全性能進行仔細檢查,認真檢查空(氧)氣呼吸器的壓力參數,詳細記錄每位進入、撤出泄漏現場的人員姓名和時間。③對執行關閥堵漏任務的人員還應使用噴霧或開花水進行掩護。④時刻關注事故現場險情變化,發生危險立即撤離。現場還應準備特效急救解毒藥物,有醫護人員待命。對中毒人員應從上風向搶救或引導撤出。⑤應針對泄漏物質的理化性質,穿(佩)戴不同的防護裝備。⑥在易燃易爆品處置過程中,嚴禁使用未經防爆認證通訊工具。b防護措施①手部防護:在沒有使用全密閉防護服時,應戴橡膠手套。②呼吸系統防護:當處置過程中存在有毒氣體或有毒蒸氣,應佩戴防毒面具。空氣中濃度較高時,應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③眼睛防護:眼睛對有毒有害氣體特別敏感,當呼吸系統防護未對眼睛進行防護時,應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④身體防護:當有毒氣體或液體可通過皮膚吸收中毒時,應穿全密閉式防護服:在可能接觸腐蝕品時,應穿耐酸堿工作服:在處置易燃易爆品時應穿防靜電工作服。(2)防護器材對搶險搶修人員實施個人保護措施,穿戴防護衣、帽、靴、鞋,佩戴防毒面具(視現場情況和監測結果確定使用空氣呼吸器、過濾式面具或長管式面具等)。1.4.3搶險、處置方式、方法對于火災事故的搶救:利用電話向消防站報警,并根據物質的性質,利用消防器材進行搶救。對一般建筑物的火災,利用消防栓、水槍等進行滅火;對于電器室、控制室等帶電火災,公司目前備有干粉滅火材料,應采用干粉進行撲救。對于著火應用滅火器,消火栓高壓水槍滅火。火災大無法控制時,請求xx市消防支隊支援。1.4.4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下搶險人員的撤離條件、方法(1)現場實時監測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及周邊環境的應急監測工作。1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事件發生地的氣象和地域特點,制定應急監測方案,確定污染物擴散范圍。視污染物的擴散情況和監測結果的變化趨勢,可對監測方案進行適時調整。2優先選用污染物現場快速檢測法,當不具備快速檢測條件和檢測技術時或需對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進行精確判斷時,應盡快送至實驗室內進行分析檢測。3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環境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檢測:主要檢測甲烷氣體,現場快速監測使用TN-10型便攜式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四合一氣體檢測報警器等儀器進行現場檢測。廢水處理檢測:主要監測泄漏水中COD、BOD5、NH3-N的含量。現場快速監測使用的儀器有HCA-100ACOD快速測定儀、HCM-100BOD5測定儀、HCA-100NH氨氮測定儀。實驗室分析甲烷分析方法:吸收法——采用奧氏氣體分析儀分析。有條件時也可采用氣相色譜儀進行分析。廢水監測COD分析:重鉻酸鹽法(GB11914-89)或高錳酸鉀法。BOD5分析:五日生化需氧量采用稀釋與接種法(GB7488-87)。NH3-N分析:采用納氏比色法、苯酚—次氯酸鹽比色法、電極法、蒸餾法等。(2)異常情況下搶險人員的撤離條件方法現場監測人員或搶險人員在現場出現有毒有害物質大量泄漏所佩置防護用品不能滿足救護要求,可能危及人員,或出現可能二次爆炸等危險征兆時,由現場指揮人員或負責人下達撤退命令,發出撤退信號,現場人員要迅速撤離至安全地帶,避免不必要損失或傷亡。現場實時監測搶險人員在得到總指揮命令的情況下,立即緊急撤離,在異常情況下,可以先行撤離,到安全地帶立即向現場指揮組報告情況,并填寫搶險人員的撤離前后報告表。a撤離條件如現場實時監測中情況較為復雜,監護人員應密切注意事故現場搶險人員狀況及其情況的變化,隨時通知搶險人員的撤離。在現場救援過程中有下列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時通知現場救援人員及相關區域人員馬上撤離現場,進入安全區域。①由于污染物濃度較大,對進入現場的人員會產生致命性的威脅時。②由于泄露可能引發爆炸時③由于火災可能導致建筑物發生倒塌時b撤離方法在事故現場有異常變化情況下,監護人員應提前佩戴好正壓式呼吸器,穿戴好防護服立即進入事故現場通知搶險人員撤離現場,并做好搶險人員撤離后,事故現場的安全隔離工作。1.4.5控制事故蔓延擴散的措施(1)現場人員要在第一時間按報告程序報告,判明險情,采取切斷、隔離危險物質的初步措施。(2)由應急組根據事故狀況組織采取措施,對危險源進行控制。(3)劃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線。1.4.6事故可能擴大后的應急措施事故可能擴大后的應急措施:如果是管線發生事故,應立即和消防大隊聯系,說明情況,請求消防增援,同時和周邊的單位聯系,擴大隔離區,通知周圍單位的人員疏散。同時說明情況,消防增援。擴大警戒范圍,重新建立警戒標志,設立警戒崗。對可能影響的單位進行緊急停車處理。如果是場站、工業用戶或者是小區居民用戶發生火災時,應立即請求專業消防人員支援,切忌盲目撲滅火勢。在沒有采取堵漏和切斷起源措施的情況下,必須保持穩定燃燒,否則,大量易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會發生爆炸,后果不堪設想。同時,立即上報xx市人民政府應急指揮中心,請求指揮中心準備或者批準啟動區政府應急指揮程序。1.5人員緊急撤離和疏散1.5.1事件現場人員的清點,撤離方式、方法總指揮根據事故現場情況決定是否進行緊急撤離,如果需要緊急撤離,應急疏散人員應立即組織將警戒區內及污染區與事件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有序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1.5.2非事故現場人員緊急疏散的方式、方法(1)通過現場技術專家的判斷,若環境事件將會威脅到周圍村莊,現場指揮部應立即將現場情況如實上報xx市人民政府和環保局,由區政府啟動相關預案。xx市人民政府和環保局根據現場專家組對事件情況的預測,對周圍村莊進行疏散。(2)應急指揮中心應安排專人協助區政府和環保部門組織周邊村民進行疏散,向事件的上風向撤離,不可穿過污染區,撤離到隔離區范圍外的指定地點。(3)疏散完畢后,由專人進行檢查。并對疏散到蔬散點的居民進行點名登記,保證全部人員都疏散到位。(4)非現場人員在未接到緊急疏散指令前應堅守崗位,在接到緊急疏散指令時保持冷靜,按操作規程進行緊急停車,關閉電源,在疏散人員引導下有序撤離到安全區,并清點人數,向總指揮匯報。1.5.3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的報告撤離前,現場應急搶救人員應將疏散的人數及事故現場情況向應急救援負責人進行匯報,請求明示人員疏散線路、區域。撤離后,現場應急搶救人員應即時清點疏散人數,并在第一時間將事故現場處理情況向應急救援指揮中心進行匯報,妥善安排好已疏散人員。現場救援指揮應密切注意各種危險征兆,遇有火勢熄滅后較長時間未能恢復穩定燃燒或受熱輻射的容器安全閥火焰變亮耀眼、尖叫、晃動等爆裂征兆時,指揮員必須適時作出準確判斷,及時下達撤退命令。現場救援指揮在準備撤離前要及時向事故總指揮部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撤離地點,撤離人員數目,撤離方式等。現場人員看到或聽到事先規定的撤退信號后,應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帶。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至安全區域后,現場指揮要及時將人員撤離情況、地點及其它相關情況及時報告總指揮部,方便總指揮部統一調遣。1.6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及醫院救治人員出現受傷時現場急救的有關方法當在救援現場出現人員受傷時,較輕微的由現場醫療救護人員具體負責,保衛部配合,若人手緊張,由指揮部協調解決。在對現場受害人員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后,根據受害情況,進行危、重、輕傷人員的分類救護,安排轉至縣、市級或其他更高級醫療機構進行治療。1.6.1進行現場急救的注意事項(1)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一般應設置在事故地點的上風向空氣新鮮處,且出入交通便利)。(2)作好自身及傷病員的個體防護。救護人員從現場往外搬運傷員時,不可任意拖拉,要用擔架或平展木板抬出。無擔架時,可用雙人抬的方法.(3)做好救護隊員自身及傷病員的衛生防護,防止發生繼發性傷害;(4)救護人員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5)對嚴重傷員,從現場到醫療機構的轉送途中,應有醫護人員陪同,作嚴密的觀察和監護,以便采取適當的救護措施;急救車輛要平穩行駛,防止顛陂。(6)現場救治所用的醫療器材需具備防爆功能,運輸工具要平穩行駛,防止顛陂。⑺一般要堅持“立即就地”搶救的原則,即使在送醫院的過程中,亦不許停止搶救。呼吸停止、心臟停止跳動,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或人工心臟按摩,不經醫生診斷死亡,不得停止搶救工作。要松懈傷員的頸、胸部位鈕扣和腰帶等緊身的東西,以保持呼吸暢通和血液循環良好。傷員如被有毒物質污染,應立即脫掉被污染的衣物,并將傷員身上的毒物用溫水擦洗干凈,防止有毒物質通過皮膚侵入體內。救護負責人在醫生到達現場后,應視傷員情況,急救情況向醫生交待清楚,要根據不同受傷情況(如中毒和外傷等)分別送往醫院救護。搶救工作要嚴格遵守自我防護的要求,防護器具必須配備齊全,有專人監護,并有搶救后備措施,切勿盲目進入搶救。傷患者在轉運和轉院的救治方案,患者治療方案由搶救、救治醫院根據傷員的傷情制訂,以最好的治療方案來保證治療結果為原則,盡最大努力搶救傷患者。1.6.2藥物、器材儲備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所需藥物、器材,本公司常用儲備物品如下:急救箱、止血帶、繃帶、消毒設備、消毒劑、小型洗消器、防毒口罩、簡易防毒面具、消毒藥品等,救治所用的醫療器材需具備防爆功能。根據應急救援過程中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現場救護裝備如防毒面具、防護服、擔架、氧氣袋、止血帶等,進行相應的配備。救援所用藥物、器材必須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登記備案,由專人管理,每月進行一次盤查,對接近使用期限的藥物進行更換,超過使用期的藥物予以作廢同時補充新品。現場醫療救護人員應根據公司有可能發生危險化學品中毒事故,配備相應的解毒、治療藥物以及醫療所常備藥物。1.6.3現場急救方法(1)呼吸中斷急救法----人工呼吸法采用口對口,口對鼻或口鼻人工呼吸,口對口常用于成人,用在暢通呼吸道而發生呼吸停止的病人,當有牙關緊閉不能張口或口腔有嚴重損傷時,可用口對鼻人工呼吸。使患者頭部后仰,用手捏住患者口中吹氣,吹畢使其胸部反動回流,然后松開捏鼻的手下,如此有節奏的均勻地反復進行,保持16-20次/min的頻次,直到胸部開始活動。(2)心臟停止跳動急救法---胸外心臟擠壓法讓患者躺在硬質地面上或背部墊一塊硬板,定位于胸骨中1/3與下1/3界處,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肌肉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擠壓,頻次為80—100次/min,擠壓深度為4-5cm,擠壓平穩不間斷,有規律進行,下壓與上放松的時間相等,當擠壓至最低點有一明顯停頓,在放松時定位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但又不使胸骨受壓擠壓注意沖擊式壓法。,(3)緊急止血法a止血①指壓法:是指較大的動脈出血后,用拇指壓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壓閉住,中斷血液,此法僅能用于短時間控制動脈血流。應隨即繼用其他止血法。②壓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傷口出血。注意應將裹傷的無菌面貼向傷口,包扎要松緊適度。③加墊屈肢法:在肘、膝等側加墊,屈曲肢體,再用三角巾等縛緊固定,可控制關節遠側流血。適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關節損傷者禁用。④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滲血。先用1-2層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