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山東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語文試題(新高考卷)含答案_第1頁
2023屆山東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語文試題(新高考卷)含答案_第2頁
2023屆山東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語文試題(新高考卷)含答案_第3頁
2023屆山東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語文試題(新高考卷)含答案_第4頁
2023屆山東省高考考向核心卷語文試題(新高考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屆高考語文考向核心卷新高考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從夏商直到春秋時期,文學傳播以口頭傳播為主。那時雖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簡及帛絲等文字載體,但是由于受到各種限制,它們在文學傳播方式中還不能居于主導地位。《漢書》中有“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說,《詩經》雖然在秦代被焚毀,但是漢代還能完整保留下來,就是因為人們口口相傳,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記錄。西漢以后,直至唐代,隨著統治者對文學典籍的重視,特別是造紙技術的不斷提高,萌芽于先秦時期的抄寫才真正成為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魏晉時期甚至出現了“傭書”,即專職抄寫員。“傭書”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文字的傳播速度。當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的作品為世人追捧,出現過“每有一詩到都下,貴賤莫不競寫,宿昔之間,士庶皆遍”的場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說法是源自唐初。進入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統治者的鼓勵。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術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清人編著的《書林清話》記載:“書籍自唐時鏤版以來,至天水一朝,號為極盛。而其間分三類: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現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間集體共同參與,刻書地域分布廣泛,書籍種類和數量眾多。《宋史?邢禺傳》載: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國子監視察,問及書籍刊刻情況,邢禺回答說:“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傳正義皆備。”這當中就包括為宋朝統治階層所推崇的韓愈作品集。(摘編自郭平《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術逐漸成熟并滲入日常生活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士人敏銳感受到了印刷術發展對傳統閱讀方式的沖擊。急遽增多的書籍對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棄抄本時代字斟句酌的反復咀嚼。獲取書籍的便捷,在緩解記誦壓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士人讀書的粗疏。盡管如此,時代確實在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向前發展。士人的閱讀方式和知識結構持續改變。曾讓杜甫沾沾自喜的“讀書破萬卷”,對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稱“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歐陽修不但讀書多,而且以讀書為人生第一樂事,“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宋人的閱讀量空前增長,知識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經史、學兼四部的新型知識體系。新型知識體系又促使他們的思考方式發生轉變。新興的文藝思想即在此基礎上得以生長。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藝思想邁入全面繁盛的階段。印刷術發展對宋代文藝思想的潛移默化,于此時收獲了累累碩果。首先,對學識積累的高度重視,成為此時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學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閱讀速度的提升,士人們讀書之多、學問之博,一般遠超前代文人。據記載,有人對宋神宗說,蘇軾文才可與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在他的眼中,論詩歌的天才,李白、蘇軾或可比肩;而論學識的淵博,則李白一定不如蘇軾。神宗的說法雖只是一己之見,但也反映了宋人對學識的重視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僅追求學識的積累,還追求學識的創造性轉化。伴隨知識增長而來的,是理性的判斷和積極的思索。宋人不滿足于知識的組合與疊加,而追求博學基礎上的超越和探索屬于自己的特色。這一傾向在詩學領域的體現尤為突出,“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哲理性、議論性的增強,是宋詩區別于唐詩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維和思辨色彩,也成為宋代文學及文藝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識面的大幅拓展與新型知識體系的建立,推進了文學內部各文體以及文學藝術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藝思想觀念。大量的閱讀與堅實的儲備,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勵他們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就文學內部而言,各文體之間的相互勾連、相互影響極為突出,形成“破體為文”的重要觀念。破體為文的現象在宋代文學中大量存在,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各文體之間的界限被頻繁打破,作者不斷吸收其他文體的特長,充分發掘各文體的表現潛能,豐富了文學的面貌。與此同時,文學又與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門類交匯,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樂基礎上,詞的獨特形制與藝術專長得以成型,進而成為宋代文學之突出代表。從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術達到極盛。隨著印刷業的持續擴大,專門性的文藝批評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識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識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帶來了許多困惑——面對眾多龐雜的信息該如何取舍?對知識的依賴可以達到怎樣的程度?知識積累是否是提升文學藝術境界的唯一途徑?正是在這類反思中,主張“鋪張學問”“點化陳腐”的江西詩風遭到反撥,閉門覓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編自周劍之《印刷術與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先秦時期,竹木簡、帛絲等文字載體未能在文學傳播方式中居主導地位。秦朝之后《詩經》得以完整保留,仍與竹帛的記錄方式完全無關。B.魏晉時期,專職抄寫員“傭書”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文字的傳播速度,當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的作品迅速得到廣泛傳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傭書”。C.印刷術發展帶來的不全是正面的影響,急遽增多的書籍對宋代士人的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們讀書的粗疏。D.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等做法豐富了文學的面貌,是文學內部各文體之間的界限被頻繁打破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發展,呈現出了刻書地域分布廣泛、書籍種類和數量眾多等特征。B.如果李白、杜甫與蘇軾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學識上趕超蘇軾,而杜甫也就更能體會到“讀書破萬卷”的樂趣。C.唐詩宋詩各有特色,唐詩勝在“豐神情韻”,而宋詩勝在“筋骨思理”,宋詩的智性思維與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藝思想的折射。D.兩則材料對印刷術的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于論述它與文學傳播的關系,材料二側重于論述它對宋代文藝思想演進的作用。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紋質細密且木質極為堅實的木材,例如棗木、梨木、黃楊木等,并需把它們鋸成一塊塊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漸普及開來,長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間盛行雕印和出售日歷、佛經、字書、詩文、占卜等書。C.宋朝文學體裁多種多樣,不僅有詞、詩歌、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而且還有游記、科學說明文、筆記體小說等。D.宋詩之所以形成“以學識為詩”的特色,是因為宋人有重視學識的觀念,比如嚴羽認為詩歌“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4.材料一是文章的節選,它在文章中處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請簡要說明。(4分)5.印刷術給宋代文藝思想的演進帶來的影響是劃時代的,而宋人所走過的道路又能為當今的文藝工作者提供哪些啟示呢?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的看法。(4分)(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十八歲的李響蔡楠說實話,我比較討厭李響。我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來添亂,冷不丁就會出現在我的辦公室,還一直蹦來跳去的。他耳不聾眼不花,就是說話含混不清。我討厭他這一點,有話就說,說完就走不好嗎?還有,我怕他蹦來跳去的,要是摔壞了,我可沒時間送他去醫院。李直也沒時間。李直比我更討厭他。于是我想趕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給他端過去,他卻輕飄飄地躲開我,像個氣球一樣飄到了窗戶前。我趕緊關嚴了窗戶,我怕他飄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邊,說,喝點茶吧,喝了茶哪里來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還要出門呢!李響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穩穩當當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沖掉了這些年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他的聲道開始通暢了。我拿出一把宜興紫砂陶壺,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遞給他,說,你可以走了。李響卻沒有要走的意思,他把東西扒拉到一邊,說,我不是來要東西的,我想跟你出門,去南泥灣!我吃了一驚,他怎么會知道我要去南泥灣?我趕緊去扶他,我怕他說胡話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來,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卻不坐,腰板挺直了盯著我,大聲說,李游,你說,到底帶不帶我去?我去是有項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給你當向導,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過仗!李響一字一頓地說。快別說你打仗的事了,你當年是瞞著父母偷著跑出去的,連新婚十天的媳婦都瞞著。知道李直為什么討厭你嗎?就是因為當年你偷著離開家。我那不是偷著跑,是當兵抗日去了。賀龍在冀中打了齊會戰斗,大獲全勝,部隊需要補充兵員,我就跟上隊伍走了。李響爭辯著。那你打仗了嗎?打了,不過……李響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緩緩地說,我跟上隊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莊附近的陳莊和鬼子打了一仗,可還沒沖鋒,我的腿就中了一槍,后來腿病了,我就當了炊事員。我撲哧一聲笑了,剛喝進去的一口茶差點噴出來,問,那后來呢?后來我參加了百團大戰,跟著部隊去了晉西北,再后來就去了延安。說到這,李響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說,我是跟著部隊一瘸一拐地來到延安的。那時候,我和戰友們都覺得這回有仗要打了,我們得保衛延安啊!可是……上級卻讓我們去南泥灣種地了。你是說,你去南泥灣開過荒?怎么這些年沒聽你說過呢?我覺得李響的話有點離譜。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沒種過地!再說了,你和李直哪里關心過我啊,啥時候耐心地聽我說過話呀?李響說得對,我和李直確實不大關心他。他十八歲就扔下媳婦偷著跑了,李直出生的時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誰。李直和娘在動亂的時光里能熬過來就不錯了,哪里還能關心他!李響嘆了口氣,接著說,你們不關心我,可我惦記你們!原來我想打完鬼子就回來,后來我又想等南泥灣的地種好了再回來,可南泥灣很難纏啊……你就別找理由了,你根本沒想過回來!我對李響喊道。別……別瞎說,我李響不是那種人。那時候的南泥灣,確實難纏,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部隊開拔到那里,沒吃、沒穿、沒住的地兒,我當炊事員還不知道嗎?紅米飯、南瓜湯,那是后來才有的。挖野菜也當糧,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去開荒了……聽到這,我不說話了。聽李直講過,他兩歲的時候,縣上的干部把李響的包裹送回來時,里面確實有一把鐵鏟,不過鏟子只剩了個破片片。見我不說話,李響來勁了,說,你相信我說的是真的吧,那就帶我去吧!我湊近李響,把他抱住了。他的身體很輕,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單是李響,還有李響的故事。我決定帶李響走,不乘飛機了,我要親自開車去南泥灣。李響跟著我來到了南泥灣鎮,卻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開過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聲了,任由我給他當向導。我開著導航,帶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黨徽廣場、稻香門廣場,還帶他去了南泥灣風景區,參觀了南泥灣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這里開過荒,在這里住過!李響在一個被改造成農家院的窯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來。我知道,我應該辦我的大事了。我走進窯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這些人是南泥灣開發區的領導,我從電腦包里拿了一份簽好字的合同,說,這是我們公司引進的石墨烯技術,現在我把它無償獻給南泥灣,用上這種材料,窯洞加熱快,也非常環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贈一批環保充電車,方便南泥灣的旅游,第一批已經在路上了……辦完這件大事,我回頭再找李響,卻看不見他的蹤影了。這下我可急壞了,弄丟了李響,我沒法向我的父親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幫我帶孩子。我猜到李響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趕到九龍泉烈士紀念碑前,果然看到李響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確切地說,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紀念碑里。這時,我聽到了導游的講解: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四畝的紀錄,他用鐵鏟和矍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我的眼淚疾速地涌了出來,我大聲喊道,爺爺,你的孫子來看你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篇用“蹦來跳去”“像個氣球一樣飄到了窗戶前”等看似荒誕的語言描寫李響,暗示了他的形象縈繞在“我”心里揮之不去。B.“這些年堵在他喉嚨里的東西”,指的是李響參加革命直到在南泥灣犧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這些事,因此對他有些誤解和埋怨。C.小說中用“我”的不斷追問和“撲哧一笑”的表現,意在說明“我”覺得祖父李響瞞著家里去參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沒有意義的。D.李直討厭父親李響,是因為李響十八歲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婦,偷著離開家去參加革命,沒有盡到做兒子、丈夫、父親的責任。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在魔幻的情節中凸顯現實生活的真實,拓展了小說的內部空間,增加了小說的趣味性,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B.小說在刻畫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時,運用了語言、動作、心理、肖像、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多種表現手法,因而李響的形象鮮活、生動、豐滿。C.小說前面說李響要給“我”當向導,后來卻變成了“我”給李響當向導,情節上前后照應,側面寫出了經歷了不同時代的南泥灣變化之大。D.從前文故事中的李響到導游講解的烈士李響,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感知其形象。小說以“我”的一聲呼喊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間。8.“鐵鏟”在小說中出現過多次,請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9.“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請結合李響和李游這對祖孫的故事,談一談你對“南泥灣精神”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之伐北匈奴也,使假司馬班超出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備,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閉侍胡,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與我俱在絕域,今虜使到裁數日,而王廣禮敬即廢,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初夜,超遂將吏士往奔虜營。會天大風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明日,超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超告以漢威德,自今以后,勿復與北虜通。廣叩頭,“愿屬漢,無二心”,遂納子為質。還白竇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漢章帝建初)元年,詔征還班超。超將發還,疏勒舉國憂恐;其都尉黎弇曰:“漢使棄我,我必復為龜茲所滅耳,誠不忍見漢使去。”因以刀自剄。超還至于闐,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腳不得行。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還疏勒。疏勒兩城已降龜茲,而與尉頭連兵。超捕斬反者,擊破尉頭,殺六百余人,疏勒復安。(漢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土,上書乞歸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謹遣子勇隨安息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朝廷久之未報,超妹曹大家上書,帝感其言,乃征超還。八月,超至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九月,卒。(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西域歸附》)注:文中“鄯善”“疏勒”“龜茲”“于闐”“尉頭”“安息”均為古西域國名。10.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會天大風/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B.會天大風/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C.會天大風/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D.會天大風/超乃順風縱火前后/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余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11.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假司馬,舊時官名的“假”字有代理、非正式之意,假司馬即代理司馬、非正式的司馬。B.卿曹,是“君等”“你們”的意思。卿,古代也用于表示對人的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C.納子為質,質即質子,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的外交使節,多為王子等出身貴族之人。D.大家,古時可用來尊稱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班超妹妹的丈夫姓曹,故她被稱為“曹大家”。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鄯善王廣原來對待班超恭敬有禮,但后來突然疏遠,班超敏銳地洞察出是北匈奴使者的到來致使鄯善王廣改變了態度。B.班超向隨從們仔細分析形勢,將他們當時的危險處境比喻為虎穴,提出只有主動出擊,才能化險為夷,使出使取得成功。C.匈奴使者被殺一事震驚整個鄯善國,班超借機告知漢朝的國威與恩德,鄯善王廣叩頭謝罪,表示臣服漢朝,不再有二心。D.疏勒國兩城歸降龜茲,并且和尉頭國連兵,班超逮捕斬殺了叛變者,還打敗了尉頭國,使疏勒國恢復了安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如令鄯善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為之奈何?(4分)(2)還白竇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4分)14.班超為什么“久在絕域”,最后才回到中原地區?請簡要說明。(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岑參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雨滋苔蘚侵階綠,秋颯梧桐覆井黃。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雁還應厭后行。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注:《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詩人先寫自己“年紀”“四十”,“頭白始為郎”,有年華已逝、自傷身世之感。B.頷聯描寫了作者讀書的清幽環境,既照應題目,也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鋪墊。C.頸聯通過寫“驚蟬”“求高樹”,“旅雁”“厭后行”,直露心跡,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D.全詩寫作者于秋夕讀書之時生幽思、發慨嘆有“語奇體峻意亦造奇”之妙。16.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離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先賢能夠堅守正道來勉勵自己。(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運用夸張手法描寫周瑜卓越戰績。(3)“滄海”經常出現在唐宋詩文中,和其他意象組合成一個意境,或展現寬闊胸襟,或寄托憂思情懷,或抒發離情別緒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他并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望著一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場。”但改變生態環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幾棵樹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劃。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_,放下曾經的特殊身份,拜專家為師,學習植樹防沙的知識。此外,他還通過去部隊老戰友那里走訪、到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與金融部門進行接洽等多種形式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到處奔波。在荒山上,張連印②________,總是搶在勞動第一線,帶頭與村民們吃住在一起。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張連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敗的打擊下,他沒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__,及時總結,又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植樹方法。(1)四年多的風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于收獲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2)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黃羊也來了。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19.請將文中畫框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學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多則,一萬五千余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的本意,②_________。《論語》里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讀《論語》一年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試證明。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山上走,走得有點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輕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不一樣: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現在的孩子,甚至讀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還是心智不成熟。③_______:一是正確認識自己;二是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三是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21.下列句子中的“規矩”和文中畫橫線處的“規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紅樓夢》第七回:“親友知道,豈不笑話咱們這樣的人家,連個規矩都沒有?”B.《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規矩待他,他還心上不高興。”C.《荀子?儒效》:“設規矩,陳繩墨,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間正屋住著屋主羅斯托瑪乞維列,一個規矩的市民。”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得志時就改造天下,造福天下百姓。在這方面,蘇軾可謂典范。當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屢遭貶謫時,做到獨善其身,寄身文章,留下了許多光照千古的名篇;當他受到執政者重用時,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績顯著。上述材料能給當代青年很多啟示。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屆高考語文考向核心卷新高考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完全無關”錯,根據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記錄”可知,說法過于絕對。2.答案:B解析:B.選項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學識上趕超蘇軾”的假設是建立在“李白在學識上不如蘇軾”的基礎之上的,而原文“論詩歌的天才,李白、蘇軾或可比肩;而論學識的淵博,則李白一定不如蘇軾”是宋神宗的觀點,以此為依據進行推斷是不合理的。3.答案:D解析:A.只是在說雕版印刷版料的選擇,與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無關。B.內容是關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說宋朝文學體裁多樣,與印刷術和宋代文藝思想之演進都無關。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視學識的內容。故選D。4.答案:①文章論述的內容是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則宋代印刷術的情況屬于背景性材料,應處于文章最前面,而節選部分正是這一內容。②節選部分最后提到韓愈,從結構上講,顯然是要引出下文的關于韓愈情況的論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作者謀篇布局的能力。從內容來看,材料一節選自郭平《宋代印刷術繁榮放大韓愈影響力》,可見宋代印刷術繁榮應該是韓愈影響力存在的背景。從論述思路來看,材料一由文學傳播以口頭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簡及帛絲等文字載體”,再到“西漢以后,直至唐代,隨著統治者對文學典籍的重視,特別是造紙技術的不斷提高,萌芽于先秦時期的抄寫才真正成為文學傳播的主要方式。魏晉時期甚至出現了‘傭書’,即專職抄寫員”,接下來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說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寫到“《宋史?邢禺傳》載: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國子監視察,問及書籍刊刻情況,邢禺回答說:‘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傳正義皆備。’這當中就包括為宋朝統治階層所推崇的韓愈作品集。”從結尾句子來看,結構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鋪墊作用,符合寫作的結構布局安排。從時間記錄的順序來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時期”,再到西漢,進而唐宋,自然先綜合而言再截取重點,即先說明宋代印刷術發展情況進而再寫韓愈影響力,印刷的繁榮使韓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傳承,符合時代變遷思路以及由面到點的邏輯順序。5.答案:①高度重視學識的積累;②運用理性思維,創造性轉化知識;③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注重文藝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并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解答本題,篩選并概括相關信息即可。宋代“對學識積累的高度重視,成為此時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啟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學識的積累;宋人“追求學識的創造性轉化”,啟示我們要運用理性思維,創造性轉化知識;宋人“知識面的大幅拓展與新型知識體系的建立,推進了文學內部各文體以及文學藝術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藝思想觀念”啟示我們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注重文藝各門類之間的交匯與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識爆炸”之后的反思,在這類反思中,主張“鋪張學問”“點化陳腐”的江西詩風遭到反撥,閉門覓句的做法受到否定。這些啟示我們,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6.答案:C解析:C.“可笑而且沒有意義”錯,“我”在心里與想象中的祖父對話,是因為他瞞著家里離開,沒能對家庭盡到責任,“我”的心里有心結需要解開。故選:C。7.答案:B解析:B.沒有肖像描寫。故選:B。8.答案:①表現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響在部隊做炊事員的身份,又是他后來在南泥灣墾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節形成照應。李響犧牲后,縣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來時,里面有一把鐵鏟,以及小說結尾導游對李響事跡的介紹,形成了前后的照應。③凸顯了小說的主題。這把鐵鏟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環境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解析: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去開荒了”“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四畝的紀錄,他用鐵鏟和矍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可知,“鐵鏟”表現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響在部隊做炊事員的身份,又是他后來在南泥灣墾荒的工具。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去開荒了”“聽李直講過,他兩歲的時候,縣上的干部把李響的包裹送回來時,里面確實有一把鐵鏟,不過鏟子只剩了個破片片”可知,“鐵鏟”使前后的情節形成照應。李響犧牲后,縣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來時,里面有一把鐵鏟,以及小說結尾導游對李響事跡的介紹,形成了前后的照應。由“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四畝的紀錄,他用鐵鏟和矍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可知,凸顯了小說的主題。這把鐵鏟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環境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9.答案:舍家為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解析:由“快別說你打仗的事了,你當年是瞞著父母偷著跑出去的,連新婚十天的媳婦都瞞著”可知,“南泥灣精神”是舍家為國,無私奉獻。由“反正,炊事班里也沒飯可做,我就拿起做飯的鐵鏟,穿著單衣,去開荒了”“李響,河北雄安人,曾經創造一天開荒四畝的紀錄,他用鐵鏟和矍頭連續開荒一個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歲”可知,“南泥灣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由“我從電腦包里拿了一份簽好字的合同,說,這是我們公司引進的石墨烯技術,現在我把它無償獻給南泥灣,用上這種材料,窯洞加熱快,也非常環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贈一批環保充電車,方便南泥灣的旅游,第一批已經在路上了”可知,“南泥灣精神”是勇于開拓,敢為人先。10.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正趕上刮大風,班超于是就順風放火,(營帳)前后鼓聲齊鳴,喊聲震天,匈奴眾人驚慌失措,班超親手格殺三人,手下官兵殺死北匈奴使者及隨從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燒死。“吏兵”做“斬其使……”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選項BC;“虜眾”是“驚亂”的主語,“虜眾”中間不能斷開,應為“順風縱火,前后鼓噪”,排除選項D。故選A。1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的外交使節”錯誤。質子,指作抵押的人質,不是外交使節。故選C。1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將他們當時的危險處境比喻為虎穴”分析錯誤。“虎穴”不是比喻他們當時的危險處境,而是比喻匈奴使者的住地。故選B。13.答案:(1)如果讓鄯善王逮捕我們送交匈奴,那我們的尸骨就會永遠被豺狼吞食了,我們應該怎么辦?(2)班超回來,向竇固稟告了出使經過,竇固十分高興,上書朝廷詳細報告班超的功勞,并請求另行選派使者出使西域。參考譯文:(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車都尉竇固討伐北匈奴,派假司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鄯善王廣用十分周到的貴賓禮儀待班超,后來忽然改變了態度,疏遠怠慢班超等人。班超說:“這一定是有北匈奴的使者來到,(而鄯善王)猶豫不知歸附誰的緣故。明智的人會看到事情沒發生時的跡象,更何況已經很明顯了。”于是他召來侍胡,假裝已知實情,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如今在哪里呢?”侍胡驚慌地說:“已經來了三天,距離此地三十里。”班超就把侍胡禁閉起來,把自己帶來的三十六個官員全都會集起來,與他們一起飲酒,飲到酣暢之時,趁機激怒大家說:“你們與我都在絕遠荒域,現在北匈奴使者才來了幾天,鄯善王廣對我們的禮敬立即停止了,如果讓鄯善王逮捕我們送交匈奴,那我們的尸骨就會永遠被豺狼吞食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官員都說:“現在我們身處危亡境地,愿跟從司馬您同生共死。”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的計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使對方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馬,他們一定非常震驚恐懼,這樣便可將他們一網打盡。消滅了北匈奴使者,那么鄯善人就會膽戰心驚,我們的事情就會辦成也可以建立大功。”剛入夜,班超就率領官兵奔向北匈奴使者的營帳。正趕上刮大風,班超于是就順風放火,(營帳)前后鼓聲齊鳴,喊聲震天,匈奴眾人驚慌失措,班超親手格殺三人,手下官兵殺死北匈奴使者及隨從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燒死。第二天,班超叫來鄯善王廣,拿出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全國震恐。班超將漢朝的國威和恩德告訴鄯善王,讓他從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廣叩頭,“我愿歸屬漢朝,沒有二心”,于是把王子送到漢朝做人質。班超回來,向竇固稟告了出使經過,竇固十分高興,上書朝廷詳細報告班超的功勞,并請求另行選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員,為什么不派遣,卻另選他人呢?現任命班超為軍司馬,命他完成先前的功業。”(漢章帝建初)元年,皇帝下詔召回班超。班超將要動身返回,疏勒全國憂慮恐慌;疏勒都尉黎弇說:“漢朝使者拋棄了我們,我們必定再次被龜茲滅亡,實在不忍心看漢朝使者離去。”于是拔刀刎頸自殺。班超在歸途中經過于闐,王侯以下的人都哭號著說:“我們依賴漢朝使者,就像依賴父母一樣,您確實不能離開啊!”他們相互抱住班超的馬腳,使他無法前行。班超也想完成他原來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線回到疏勒。這時疏勒已有兩城歸降了龜茲,并與尉頭國聯合兵力。班超逮捕斬殺叛變者,擊敗了尉頭國,殺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復安定了。(漢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絕遠荒域,因年老思念故土,上書請求回國,奏書說:“我不敢企望回到酒泉郡,只愿能活著進入玉門關。現在我恭敬地派遣我的兒子班勇隨同安息國的進貢使者入塞,趁我尚在人世,讓班勇能親眼見到中原的風土。”奏書呈上,朝廷久不答復,班超妹妹曹大家上書,皇帝被班昭的奏書感動,于是征召班超回國。八月,班超到了洛陽,被任命為射聲校尉。九月,班超去世。14.答案:①當時邊疆尚不穩定;②班超想要實現原來的志向;③西域民眾多相挽留;④朝廷沒有及時召回。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原文“疏勒兩城已降龜茲,而與尉頭連兵。超捕斬反者,擊破尉頭,殺六百余人,疏勒復安”可知,這時疏勒已有兩城歸降了龜茲,并與尉頭國聯合兵力。班超逮捕斬殺叛變者,擊敗了尉頭國,殺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復安定了。由此可知,當時邊疆尚不穩定;由原文“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還疏勒”可知,班超也想完成他原來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線回到疏勒。由此可知,班超想要實現原來的志向;由原文“超還至于闐,王侯以下皆號泣曰:‘依漢使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超馬腳不得行”可知,班超在歸途中經過于闐,王侯以下的人都哭號著說:“我們依賴漢朝使者,就像依賴父母一樣,您確實不能離開啊!”他們相互抱住班超的馬腳,使他無法前行。由此可知,西域民眾多相挽留;由原文“朝廷久之未報,超妹曹大家上書,帝感其言,乃征超還”可知,奏書呈上,朝廷久不答復,班超妹妹曹大家上書,皇帝被班昭的奏書感動,于是征召班超回國。由此可知,朝廷沒有及時召回。15.答案:C解析:“直露心跡,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錯,頸聯觸景生情,以“驚蟬”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達了詩人仕途上進的愿望。16.答案:①直抒胸臆:首聯“蹉跎”“自憐”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慨嘆;②借景抒情:頷聯借寫秋景,表達了歲月蹉跎的悲涼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聯運用鑿壁偷光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攜的心愿。解析:首聯“年紀蹉跎四十強,自憐頭白始為郎”大意是自己光陰虛度,都四十歲了才開始為郎官,詩人自傷身世,“蹉跎”“自憐”可謂直抒胸臆,抒情較為直接,應是沒有他人的提攜的原因,有年華已逝而功業無成的感傷。頷聯寫景,秋景顯得蕭瑟凄涼,借景抒情,流露出年華空逝的感傷之情。尾聯“覽卷試穿鄰舍壁,明燈何惜借馀光”借典抒情,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詩人希望借兵部李侍郎能提攜自己,借他之“光”,能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17.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3)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18.答案:①不恥下問;②身先士卒;③重振旗鼓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語境是強調曾是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的張連印放下曾經的特殊身份,拜農林專家為師,學習植樹防沙的知識,可填“不恥下問”。“不恥下問”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識少的人請教,不覺得恥辱。第二空,語境是強調張連印總是搶在勞動第一線,沖在前頭帶領大家干活。可填“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戰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