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2-11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2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11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PAGE1*22頁共=SECTIONPAGES2*24頁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學情評估達標訓練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當里根在1988年5月訪問蘇聯時,戈爾巴喬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國立大學進行了一場關于資本主義市場的優點的演說。站在一座巨大的列寧頭像下,美國總統談起了電腦芯片、搖滾明星、電影和“手無寸鐵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蘇聯學生們則向他報以熱烈掌聲。這表明(
)A.美蘇關系依舊緊張 B.蘇聯擁抱市場經濟C.美國對蘇和平演變 D.經濟改革成效顯著2.1953年,南斯拉夫政府頒布法令,允許解散農業生產合作社,并逐步取消農產品征收制度,實行了農產品自由貿易。1961年,南斯拉夫又通過法律規定,企業由部分進口自由轉變為完全進口自由,同時有權在完稅后決定企業和個人之間分配的比例。南斯拉夫的這些舉措(
)A.徹底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B.迷失了社會主義的方向C.有利于增強社會經濟的活力 D.導致了東歐劇變的發生3.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1973—1987年的年經濟增長率從3.9%下滑到1.9%,到1988年幾乎停止不前甚至負增長。這一變化反映出(
)A.蘇聯模式的正面效應有限 B.東歐實現民族解放的進程曲折C.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任重道遠4.從1965年到1979年,蘇聯的農產品收購價格共提高7次。在不斷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過程中,蘇聯實行了穩定零售價格的政策。某些農產品收購價格甚至超過了零售價格水平,出現了倒掛。這一現象(
)A.滿足了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B.推動了農業體制改革深化C.實現了農民生產自主的愿景 D.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發展5.據統計,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60%是在內部進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內部供應,蘇聯機器技術產品進口的60%來自經互會國家。該統計反映出(
)A.蘇聯加強對東歐各國經濟援助 B.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成效顯著C.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受到阻礙 D.經互會國家間經濟依存度較高6.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蘇聯共產黨綱領》突出強調利潤、價格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把其作為管理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方針。這反映出,當時的蘇聯政府(
)A.用市場手段調節經濟發展 B.意識到計劃經濟體制的不足C.完全將企業管理權給地方 D.給予企業一定的經營自主權7.1978年.蘇聯個人副業固定生產資金只占全蘇聯農業固定生產資金的很少部分,但蘇聯個人副業的產值卻占農業總產值的25%。個人副業生產的土豆占全國土豆總產量的61%.蔬菜占29%,肉占29%,奶占29%.集體農莊莊員個人副業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25.2%.這一史實可用來說明,當時蘇聯(
)A.糧食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 B.重視工業化建設忽視農業C.農業集體化措施存在弊端 D.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8.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先后實行了“八五”“九五”“十五”三個五年計劃,并在工業部門推行了“新經濟體制”,在農業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改革。這些措施(
)A.堅持公有制的單一性 B.借鑒中國改革開放思想C.將公私企業推向市場 D.沖擊了蘇聯的傳統體制9.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宣傳畫《推廣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該漫畫表明當時的蘇聯(
)A.農業集體化成果顯著 B.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試圖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D.國民經濟比例趨于平衡10.1946年,全蘇聯糧食缺口高達580萬噸,工人的糧食供應頻頻中斷,農民人均獲得的糧食比1940年少40%,持續增加的征購量、低廉的征購價格降低了農民勞動的回報率,農民從集體勞動中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蘇聯的糧食危機反映出(
)A.戰爭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地位 B.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失去優勢C.農作物種植與自然環境不符 D.農業經濟體制的弊端亟待改革11.如表反映的是20世紀60年代后蘇聯經濟占美國經濟比例。據此可知(
)指標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國民收入總量約60%59%65%以上67%67%工業生產總量約60%62%75%以上80%以上80%以上農業生產總量75~80%—85~90%約85%約85%工業勞動生產率40~50%45%約53%55%以上65%以上農業勞動生產率——120~25%20~25%20~25%A.蘇聯粗放型發展致效率低下 B.美國經濟穩占世界首位C.蘇聯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D.美國在爭霸中占據優勢12.1954—1959年,蘇聯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37%,出現了第一批受到群眾歡迎的食堂和小食店。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
)A.“新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效果 B.種植玉米運動的成功C.蘇聯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D.指令性計劃成效顯著13.20世紀50年代,蘇聯政府發動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動員人民前往西伯利亞等地區墾荒。墾荒運動使1954-1958年蘇聯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到了1959年,墾荒區就出現了后繼乏力的跡象。導致這一狀況的因素包括(
)①政府對農業發展缺乏足夠的重視
②擴大耕地面積而未改變發展模式③運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④社會生活需求發生了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1966年2月1日起,蘇聯在集體農莊推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即由國家擔保為莊員預支勞動報酬,年終結算。到1981年,莊員的月平均勞動報酬從1965年的51.3盧布增至120.6盧布。此外,還在集體農莊實行退休金、傷殘優撫金和喪失贍養人優撫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由此可知蘇聯(
)A.試圖推行社會福利制度 B.探索農業改革出路C.全盤借鑒西方福利制度 D.產業結構趨于合理15.從1987年開始,蘇聯政府制定的計劃與指標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費和積累的國民收入年均增長3.5%~4.0%,而1986~1988年僅增長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據此推斷,戈爾巴喬夫改革()A.很大程度背離了蘇聯當時國情 B.造成蘇聯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C.強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探索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后,在蘇聯推動玉米的擴種工作。1960年,蘇聯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800公頃,1962年又擴大到3700公頃,在日光不足的高緯度地區,農民也被迫種植玉米。1959—1962年,農產品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7%;1963年,則為負增長,按價值計算的總產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國內的面包供應出現了嚴重困難。嚴重缺糧和缺飼料,導致蘇聯農場大量屠宰牲畜,結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產品嚴重缺乏。到1964年,肉類產品在各地幾乎普遍出現長時間脫銷。——摘編自陸南泉《蘇俄經濟改革二十講》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在改革農業管理體制和發展農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體農莊示范章程》。從1965年起,國家實行“固定收購,超售獎勵”的辦法。同時,大范圍地提高收購價格。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對個體農牧副業發放銀行貸款,減少稅收,放寬私有牲畜頭數,擴大擁有宅旁園地的居民范圍,放松農莊市場價格。大量增加農業投資,用以解決農業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時,注意建設農產品商品基地,加強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1966—1970年,蘇聯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達4.2%,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蘇聯的小麥、甜菜、土豆、牛奶等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產量居第二位,谷物產量居第三位。但是,蘇聯農業落后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國家統得仍然過多,“吃大鍋飯”問題仍然存在。——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下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出現物資供應困難局面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農業改革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簡要評價。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以上領導人在任時都領導蘇俄(聯)進行了農業方面的改革。問題:(1)圖一領導人在任時在農業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體內容分別是什么?(2)圖二領導人是如何看待農業和工業關系問題的?為此在農業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什么影響?(3)圖三人物改革時,在農業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如何?(4)從以上人物在農業方面的改革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認識?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一則有關蘇聯的笑話,很難讓人笑起來。這則笑話叫《領袖乘列車》,說的是“社會主義號”列車前進的過程中不斷遇到“一截路軌不翼而飛”,領袖們的態度各不相同。列寧的辦法是“發動群眾”,斯大林的辦法是“階級斗爭”,鐵路終于較快修復了。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赫魯曉夫氣沖斗牛,他用不著去拼接路軌,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車頭扛過去,把車廂甩下來。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陣也想出了一個“奇招”:“我們大家下車,協力搖晃車廂,只要感覺到列車在前進就可以了。”戈爾巴喬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從已走過的鐵路上截下一段,鋪到前面就解決了。葉利欽半路跳上車來,把車朝另一方向開去……問題:(1)“列寧的辦法是‘發動群眾’,斯大林的辦法是‘階級斗爭’,鐵路終于較快修復了。”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2)赫魯曉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車頭扛過去,把車廂甩下來”,有何深刻含義?(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協力搖晃車廂”的?(4)戈爾巴喬夫“從已走過的鐵路上截下一段”說明了什么道理?(5)讀完此故事,概括指出蘇聯之所以會出現“葉利欽半路跳上車來,把車朝另一方向開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為正值、負值。落差是一個周期內波峰與波谷的差值,反映一個周期內經濟增長的幅度,通過綜合比較不同時間段內經濟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顯看出經濟波動的劇烈與平緩狀況。總的來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經濟周期的波動比以前更加溫和,有的學者稱之為“被燙過了的曲線”(如圖3)。1886--2002年美國GDP增長率波動——摘編自【英】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等材料二
1928—1937年,蘇聯經濟發展速度年遞增16%;1917—1940年,國民收入增長了814%,年均增長率高達9.6%,而同期美國GNP只增長了68%,年均增長率只為2.3%。1981—198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投資額、社會勞動生產率分別為3.2%、3.6%、1.0%、3.7%、2.7%,1986—1990年分別為1.8%、2.6%、0.5%、0.3%、2.0%,1990年分別為-4%、-1.2%、-2.3%、-19%、-3%。——摘編自楊榮、季正矩《經濟建設的成敗與蘇聯的興衰》(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促使1917—1940年蘇美兩國經濟均出現增長的相似因素,并對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周期波動為“被燙過了的曲線”進行解讀。(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81—1990年蘇聯經濟發展的態勢及其原因。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88年的美國和蘇聯。根據材料“一場關于資本主義市場的優點的演說”“手無寸鐵的真理所具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蘇聯學生們則向他報以熱烈掌聲”及所學可知,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深受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這一時期,美國在蘇聯大肆渲染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采取了一種“超越遏制戰略”的方式,以促使蘇聯國家制度發生變化,體現了和平演變政策的特征,C項正確;美蘇關系依舊緊張的說法與題干信息“戈爾巴喬夫安排他在莫斯科國立大學進行了一場關于資本主義市場的優點的演說”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蘇聯擁抱市場經濟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方面的改革并未取得成效,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歐洲)。根據材料可知,南斯拉夫改革策略中,不僅發揮商品貨幣關系,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降低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增強企業的自主性,這些舉措有利于增強南斯拉夫的社會經濟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斯拉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最終失敗,排除A項;南斯拉夫改革未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才發生,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蘇聯、東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五六十年代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經濟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模式,在五六十年代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但到了七八十年代,經濟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這說明蘇聯模式的正面效應有限,A項正確;題干涉及時間最早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據所學可知,之前東歐國家已經實現民族獨立,而且題干也沒有關于民族解放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政治獨立問題,材料僅涉及經濟發展問題,排除C項;題干涉及時間東歐國家已經建立社會主義制度,D項表述不符合邏輯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4.D【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范圍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蘇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這樣做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D項正確;當時蘇聯農業發展緩慢,排除A項;蘇聯在農業體制上并未進行深入改革,排除B項;當時蘇聯農民并沒有生產自主權,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經互會國家)。據材料“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總額的60%是在內部進行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80-90%由內部供應,蘇聯機器技術產品進口的60%來自經互會國家”可知,經互會國家對外貿易主要在內部進行,能源和其他原料主要來自經互會國家,這說明經互會國家間經濟依存度較高,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蘇聯對東歐各國經濟援助,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年蘇聯。材料中“利潤、價格”是市場手段,但“管理國民經濟”說明蘇聯政府并沒有放棄計劃經濟體制,但給予企業一定的經營自主權,D項正確;材料中“利潤、價格”是市場手段,但“管理國民經濟”說明蘇聯政府并沒有放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A項;材料中蘇共二十大通過的《蘇聯共產黨綱領》既肯定市場的作用又意識到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性,B項表述不符題意,排除B項;C項錯在完全說法絕對化,當時的蘇聯政府并沒有完全下放企業管理權限,排除C項。故選D項。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8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蘇聯是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推行的農業措施以集體農莊莊員為主,結合所學可知推行的是農業集體化措施,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糧食短缺問題,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農業方面,排除B項;這時期注重發展軍事工業,農業的發展狀況不好,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在工業部門推行了“新經濟體制”,在農業部門也有所改革。這些改革已經觸及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D項正確;勃列日涅夫的“新經濟體制”,不是單一的公有制,排除A項;勃列日涅夫時期,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排除B項;當時蘇聯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運用市場調節經濟的嘗試,排除C項。故選D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蘇聯。根據“《推廣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可知,這是要推廣種植玉米,那必然就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C項正確;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發起玉米種植運動,是要從農業領域進行改革,漫畫反映的并不是農業集體化成果顯著,排除A項;蘇聯雖然經歷多次改革,但始終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B項;僅根據“推廣玉米種植”并不能說明國民經濟比例趨于平衡,且蘇聯的國民經濟比例始終沒有實現平衡,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蘇聯)。根據題干信息“持續增加的征購量、低廉的征購價格降低了農民勞動的回報率,農民從集體勞動中獲得的收益微乎其微”可知,造成糧食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統治時期推行的集體農莊的經營模式和糧食征購政策,D項正確;戰爭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排除A項;二戰后初期,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對恢復經濟還有優勢,排除B項;農作物種植與自然環境不符,是在赫魯曉夫統治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蘇聯。由表格可知,1960年到1980年蘇聯各項指標均有提升,但工業勞動效率和農業勞動效率明顯低于美國,說明蘇聯粗放型經營致使效率低下,A項正確;材料僅蘇聯和美國經濟的比較,沒有涉及世界其他國家,排除B項;國民經濟比例主要體現在農工輕的比重,而材料說的是蘇聯與美國的比較,排除C項;材料只是蘇聯與美國的比較,沒有涉及美蘇爭霸,而且這一時期的美蘇爭霸,二者優勢、守勢有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1959年(蘇聯)。據材料“1954-1959年,蘇聯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37%,出現了第一批受到群眾歡迎的食堂和小食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1959年,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蘇聯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增長,出現了第一批受到群眾歡迎的食堂和小食店,說明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受到一定的沖擊,C項正確;“新經濟體制”改革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時期,種植玉米運動最終失敗,并且這不是材料所述內容的本質,排除B項;指令性計劃是斯大林模式的特點,而題干現象主要反映了這時期蘇聯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根據材料,墾荒運動到了后期出現了后繼乏力的跡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隨意擴大耕地面積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產量下降,②③符合題意,C項正確;政府對農業發展很重視,但是沒有正確理論指導,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B項;當時社會需求沒有發生變化,④不符合題意,排除項。故選C項。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6-1981年(蘇聯)。據本題材料可知,從1966年開始,蘇聯在集體農莊推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并實行一系列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的制度,說明蘇聯試圖推行社會福利制度,A項正確;材料屬于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的措施,不屬于農業改革的措施,排除B項;全盤借鑒西方福利制度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根據所學,蘇聯仍然優先發展重工業,產業結構依然處于失衡狀態,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86~1988年蘇聯。據材料可知,蘇聯實際增長率低于政府制定的計劃與指標,甚至低于改革前的速度,表明戈爾巴喬夫改革沒從蘇聯實際出發,不能促進蘇聯經濟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蘇聯政府制定的計劃與指標不能如期完成,不涉及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問題,排除B項;戈爾巴喬夫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C項;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以失敗告終,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探索,排除D項。故選A項。16.(1)原因:盲目的種植玉米運動影響農業發展;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未得到改變;優先發展工業的模式影響了農業投入;與美國爭霸,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制約了農業發展。(2)措施:改進農產品收購制度,提高收購價格;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支持發展個體農牧副業;推行農業集約化方針。評價: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未從根本上解決蘇聯農業落后的問題;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模式。【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原因:根據材料“1960年,蘇聯玉米播種面積達到2800公頃,1962年又擴大到3700公頃,在日光不足的高緯度地區,農民也被迫種植玉米。1959—1962年,農產品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7%;1963年,則為負增長,按價值計算的總產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國內的面包供應出現了嚴重困難。”可知,盲目的種植玉米運動影響農業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未得到改變,且優先發展工業的模式影響了農業投入;根據材料“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美后,在蘇聯推動玉米的擴種工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美國爭霸,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制約了農業發展。(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當代蘇聯。措施:根據材料“從1965年起,國家實行‘固定收購,超售獎勵’的辦法。同時,大范圍地提高收購價格。”可知,改進農產品收購制度,提高收購價格;根據材料“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對個體農牧副業發放銀行貸款,減少稅收,放寬私有牲畜頭數,擴大擁有宅旁園地的居民范圍,放松農莊市場價格。”可知,對莊員實行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支持發展個體農牧副業;根據材料“大量增加農業投資,用以解決農業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可知,推行農業集約化方針。評價:根據材料“1966—1970年,蘇聯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達4.2%,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蘇聯的小麥、甜菜、土豆、牛奶等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產量居第二位,谷物產量居第三位。”結合所學知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農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作用;根據材料“蘇聯農業落后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國家統得仍然過多,‘吃大鍋飯’問題仍然存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未從根本上解決蘇聯農業落后的問題;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模式。17.(1)最初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國家對糧食實行壟斷。1921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政府還允許農民有條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傭勞動。(2)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要為工業發展服務,提供資金。措施:把分散的農民組織為集體農莊,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全盤集體化”。影響:一方面,保證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另一方面,犧牲了農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平衡和持續發展;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3)措施:①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②撤銷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莊;③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倡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結果:對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破除這一模式。(4)農、輕、重要按比例協調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工業不能忽視農業;生產關系要和生產力相適應。【詳解】(1)本題是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初的蘇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寧在任時在農業方面最初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具體內容是,實行余糧收集制,國家對糧食實行壟斷。1921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政府還允許農民有條件地出租土地,使用雇傭勞動。(2)本題是列舉類、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第一小問,結合所學可知,斯大林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要為工業發展服務,提供資金。第二小問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在農業方面,斯大林把分散的農民組織為集體農莊,由原來的逐步實現農業集體化,轉變為“全盤集體化”。第三小問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結合所學可知,積極方面,保證了重工業的迅速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消極方面,從對農業、農民、國民經濟方面作答即可。如,犧牲了農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平衡和持續發展;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挫傷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3)本題是列舉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的蘇聯。第一小問措施,結合所學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可得出,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銷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莊;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倡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第二小問結果,結合所學赫魯曉夫改革的影響可得出,對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破除這一模式。(4)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根據前三問并結合所學,依據唯物史觀,從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農業的重要性、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等角度思考即可。18.(1)含義:列寧想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引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的形勢下,又通過新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列寧逝世后,蘇聯黨內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多次發生爭論,在爭論中斯大林通過階級斗爭推動經濟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斯大林模式”。(2)含義:赫魯曉夫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3)“協力搖晃車廂”的做法: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繼續進行經濟改革,對赫魯曉夫的政策做一些調整,但沒有突破原有的經濟體制框架。改革注重發展與軍事有關的重工業,經濟負擔不斷增長。(4)道理:戈爾巴喬夫改革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仍沒有放棄蘇聯傳統的做法。(5)根本原因:體制僵化、經濟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20-30年代(蘇俄)。含義:列寧的辦法是“發動群眾”指的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獲得了工人、農民的支持,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斯大林的辦法是‘階級斗爭’指的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被稱作“斯大林模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蘇聯)。含義:赫魯曉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車頭扛過去,把車廂甩下來”指的是赫魯曉夫改革有積極作用也有局限性,結合所學,赫魯曉夫改革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序幕,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但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蘇聯)。“協力搖晃車廂”的做法:勃列日涅夫下令“協力搖晃車廂”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結合所學可知,勃列日涅夫擔任蘇聯領導人時期,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繼續進行經濟改革,對赫魯曉夫的政策做一些調整,但沒有突破原有的經濟體制框架。改革注重發展與軍事有關的重工業,經濟負擔不斷增長。(4)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蘇聯)。道理:戈爾巴喬夫“從已走過的鐵路上截下一段”指的是戈爾巴喬夫改革拆了東墻補西墻,留下隱患。結合所學,戈爾巴喬夫改革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仍沒有放棄蘇聯傳統的做法。(5)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二戰后(蘇聯)。原因:“葉利欽半路跳上車來,把車朝另一方向開去”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真空器件在汽車電子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拍賣行業公共服務效能提升考核試卷
- 玻璃制品超聲波焊接機考核試卷
- 洗衣機械的工業互聯網應用考核試卷
- 石膏在印刷工業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手持設備按鍵故障修復考核試卷
- 水產罐頭產品創新設計與消費者需求考核試卷
- 《三袋麥子》課件-2
- 動物產科學模擬習題含參考答案
- 數字化轉型升級背景下濰坊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模式研究
- 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67.5萬噸(P2O5)年濕法磷酸初級凈化研發及應用環境影響報告書
- (完整版)不銹鋼管彎管器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流程
- 基于PLC的小區排水控制系統設計畢業論文
- 高風險供應商管理程序(經典-專業-建議收藏)
- 振動試驗報告
- 起重工崗位風險告知書
- 線切割機工操作規程
- 【基于近五年數據的鴻星爾克財務報表分析15000字】
- 8.5.1直線與直線平行 課件(共24張PPT)
- 高乳酸血癥與乳酸酸中毒
- 通用個人簡歷word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