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同步練習(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3-2024學年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同步練習(含解析)1.戶籍檔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變化、土地及賦役制度等的重要資料。有學者在研究7世紀后期敦煌戶籍檔案時發現,大歷四年,某處在籍的61戶人家,戶均已授田47畝,僅占應授田的33.9%;戶與戶之間授田數也存在差異,如:趙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畝,張介介中女當戶51畝,令狐進堯一丁一老男103畝。由此可推知,當時(

)A.土地兼并情況嚴重 B.政府嚴控土地流轉C.賦稅制度有待調整 D.小農經濟大量破產【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大歷四年,某處在籍61戶人家,戶均已授田47畝,僅占應授田的33.9%”可知,當時均田制在推行過程中出現諸多應授而未授的情況,這主要因為當時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難以推行,以此為基礎的租庸調制也難以為繼,故賦稅制度有待調整,C項正確。材料中戶與戶之間的人均土地差異并不懸殊,無法得出土地兼并情況嚴重,排除A項:材料與政府嚴控土地流轉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小農經濟破產,排除D項。故選C項。2.雍正皇帝曾下諭禮部,指出“祈求晴雨一事,甚不合理”“嗣后除奉旨外,或在寺廟誦經求雨即可”,如私自設壇,借求雨之名妄作法術,即以妖言惑眾治罪。這反映了(

)A.政府強化賑災事務主導權 B.祈雨行為缺乏科學依據C.佛教寺廟已成為賑災主體 D.民間救濟影響社會穩定【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雍正帝限定了官民祈雨活動的條件和場所,不允許官民私自設壇祈雨,這顯然強化了政府在賑災事務中的主導權,A項正確;材料主旨并非探討祈雨活動的科學性,排除B項;佛教寺廟只是祈雨活動的場所,而非賑災的主體,排除C項;D項不符合常識,民間救濟活動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排除D項。故選A項。3.東漢以前,發表鄉論的主體多以“鄉里、鄉鄰、鄉黨”等模糊語言來指代;但到東漢后期,不僅有了明確把持和壟斷鄉論的人物,鄉論的內容也突破了鄉里的人和事,開始議論東漢王朝的政治,甚至把矛頭指向皇權。這一變化主要源于(

)A.中央決策機構異化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C.地方豪強勢力崛起 D.庶族地主地位提升【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東漢時期。根據材料“東漢以前,發表鄉論的主體多以‘鄉里、鄉鄰、鄉黨’等模糊語言”“東漢后期,鄉論的內容也突破了鄉里的人和事,開始議論東漢王朝的政治,甚至把矛頭指向皇權”可知,從鄉論的主體和內容的變化體現了地方勢力崛起,結合所學推知,這一變化與東漢后期地方豪強勢力膨脹密切相關,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中央決策機構沒有發生異化,并且也不是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不利于專制王權的加強,鄉論主體、內容的變化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庶族地主地位提升不符合東漢時期的史實,庶族地主一般指的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社會地位較低,沒有政治特權的地主,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4.北宋前期,鄉村中催征賦役與社會治安的職責。分別由鄉、管和耆負責。后來,宋朝實施保甲法,這兩項職責由都保頭目統一負責。這一調整(

)A.強化了社會控制 B.開啟了基層自治C.加強了中央集權 D.配合了稅制改革【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實施保甲法之后,基層官員的權力更為集中,從而強化了社會控制,A項正確;B項的“開啟了基層自治”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鄉村官員的權力屬于基層治理,達不到中央集權的層次,排除C項;基層治理的強化未必與稅制相關,排除D項。故選A項。5.明朝朱元璋時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職業劃分為民戶(包括儒戶和醫戶)、軍戶、匠戶、非正規職業戶一一賈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別立籍進行管理。該措施有利于A.緩和明初的土地兼并 B.強化政府對社會的控制C.明代發展商品經濟 D.遏制明朝社會貧富分化【答案】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明朝時期政府對民眾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這主要是為了控制人口流動,強化對社會的控制,B正確;戶籍制度與遏制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無關,AD排除;戶籍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C排除。故選B。6.隋朝初期,“戶口多漏?;蚰昙俺啥。q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為解決這一問題,隋文帝(

)A.對商人征收算緡錢 B.大索貌閱,核定戶籍C.實行納絹代役政策 D.將戶籍分為主戶與客戶【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戶口多漏?;蚰昙俺啥。q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通過大索貌閱,核定戶籍,來解決該問題,B項正確;對商人征收算緡錢是漢武帝的措施,排除A項;實行納絹代役政策是唐朝租庸調制的內容,排除C項;將戶籍分為主戶與客戶是宋代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7.《周大足元年(701年)沙洲敦煌縣劾谷鄉籍》中的一戶(節選),此材料可用以說明當時(

)戶主邯壽壽年伍拾陸歲女娘子年拾叁歲亡弟妻孫年叁拾陸歲計布二丈五尺計麻三斤計租二石肆拾肆畝已受合應受田壹傾叁拾壹畝八十七畝未受白丁

課戶見輸小女寡廿畝永業廿三畝口分一畝居住園宅A.國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B.均田制的執行有所松動C.國家放松對人口的控制 D.戶籍制度形成完備體【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周大足元年(701年)沙洲敦煌縣劾谷鄉籍”可知,所示戶籍信息登記對應的是唐武則天時期。戶籍登記中對人口、財產、土地信息做了詳細的登記,由“合應受田壹傾參拾壹畝,八十七畝未受”可知,唐初的均田制度到武則天時期遭到破壞,受田數量已嚴重不足,可知當時均田制的執行有所松動,B項正確;均田制的執行有所松動,土地兼并現象嚴重,無法體現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排除A項;如材料信息可知戶籍登記中對人口信息做了詳細的登記,國家并未對人口放松控制,排除C項;從沙洲敦煌縣劾谷鄉籍內容來看,無法得出戶籍制度體系完備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8.秦統一全國后,實行以縣統鄉、以鄉統里的地方基層制度。《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鄉有三老、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微循禁盜賊。”這表明秦朝地方基層組織A.實行地方區域自治 B.承擔社會治理的職能C.屬于社會經濟組織 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微循禁盜賊”可知秦代基層組織具有治安管理、賦稅征收、教化民眾等職能,也承擔著社會治理職能,B項正確;秦代鄉村基層具有自治成分,但實行區域自治說法錯誤,排除A項;鄉里等基層組織不是社會經濟組織,排除C項;郡、縣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包括地方基層組織,排除D項。故選B項。9.《元史·順帝本紀》記載:“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災,出鈔二千錠賑之。大寧、廣寧、遼陽、開元、沈陽、懿州水旱蝗,大饑,詔以鈔二萬錠,遣官賑之?!痹撌妨戏从吵觯?/p>

)A.政府對災害的重視程度 B.國家賑災方式的多元化C.國家是災后賑濟的主體 D.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災,出鈔二千錠賑之。大寧、廣寧、遼陽、開元、沈陽、懿州水旱蝗,大饑,詔以鈔二萬錠,遣官賑之?!笨芍樀蹠r期,宣德府發生水災,政府出錢賑災,大寧、廣寧、遼陽、開元、沈陽、懿州等地發生蝗災,政府派遣官員賑災,說明國家對災害的重視,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只是出錢,沒有體現方式的多樣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其他賑災方式的描述,沒有對比,無法判定國家是災后賑濟的主體,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描述思想影響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0.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萬載辛氏族譜》的族規中有言:敦孝悌,端心術,積陰德,存心向善,重讀書,勤職業,尚節儉,完國課,嚴賭博,謹交游,慎婚嫁,周族誼,息爭訟。而且明清時期的族譜內容大都如此。由此可見,明清時期(

)A.朝廷重視譜牒的修撰 B.宗族勢力惡性膨脹C.主流價值觀日益強化 D.族規代行國家法權【答案】C【詳解】明清時期的族譜內容多關于引導風俗、修身重德、和睦宗族等內容,這些內容符合當時程朱理學的主張,體現了主流價值觀的日益強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朝廷對于譜牒修撰的態度,排除A項;族譜內容無法反映宗族勢力的惡性膨脹,排除B項;D項描述不符合史實,當時的族規不能代替國家法權,排除D項。故選C項。11.唐代中后期,官民葬禮“貴賤既無等差,資產為其損耗”的現象愈演愈烈,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開元禮》和《喪葬令》的葬禮要求,并通過制、敕使之具體化,還增加了對內侍官、散試官、幕府官員和庶民葬禮的規定??梢姡敃r唐朝(

)A.禮教和法令開始緊密結合 B.適當擴大監察機構權力C.重視規范和引導社會風氣 D.促使政治秩序趨于穩定【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政府遂重申唐代前期《開元禮》和《喪葬令》的葬禮要求,并通過制、敕使之具體化,還增加了對內侍官、散試官、幕府官員和庶民葬禮的規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后期葬禮出現厚葬的風俗,政府因此重申律令中關于葬禮的規定,重視規范和引導社會風氣,C項正確;禮教和法令開始緊密結合是在漢朝,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監察機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葬禮規定與穩定政治秩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2.“勸分”又稱勸糶,指國家于災荒年間勸諭有力之家無償賑濟貧乏,或減價出糶所積米谷以惠貧者的做法。兩宋時期,各地一遇災荒,往往行勸分之政,尤其是越到后面越依賴勸分;在具體執行中,自愿與強迫并存。這一現象反映了(

)A.富民階層主動參與國家治理 B.國家災荒救濟重心下移C.理學影響民眾價值取向 D.商品經濟發展加速社會變革【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兩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兩宋時期,各地一遇災荒,往往行勸分之政,尤其是越到后面越依賴勸分;在具體執行中,自愿與強迫并存”,可知兩宋時期政府長期依賴勸分,不可避免造成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國家救災職責不僅從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而且地方政府也逐漸引導或強迫富民參與救災,災荒救濟的重心下移,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勸諭或強迫富民參與災荒救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理學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也沒有體現社會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13.明清時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長”,由他們充當官府與宗族間的合法聯系人,或將族長等作為鄉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這反映出明清時期A.宗族組織已納入官府軌道 B.宗法社會被行政統治消解C.基層治理高度發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會適應力增強【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族正”“家長”成為官府與宗族間的合法聯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反映出宗族組織被政府利用,已納入官府軌道,A項正確;明清時期宗法社會被行政統治消解與“家長”“族長”受到政府重視“代官府行事”等不符,B項錯誤;基層治理高度發展成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官僚政治社會適應力增強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14.明代晚期,中央與地方權力發生轉移,鄉村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紳士或富民承擔管理地方公共事務的重要作用。政府職能部分轉移至民間社會。上述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理學統治地位確立 B.中樞權力弱化C.朋黨之爭日益嚴重 D.社會經濟發展【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紳士和富民階層壯大,因此在承擔管理地方公共事務上發揮較大作用,D項正確;南宋后,理學成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排除A項;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中樞權力弱化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與朋黨之爭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戶籍管理制度處于不斷調整之中。下列關于地方行政制度和戶籍制度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A.秦:郡縣制——“大索貌閱” B.漢朝:行省制——編戶齊民C.隋朝:州、縣二級制——“諸色戶計” D.清朝: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永停編審【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攤丁入畝后,不再征收人頭稅,戶籍永停編審,D項正確;秦朝實行郡縣制,戶籍制度是分類登記制度,“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中一項用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的措施,排除A項;漢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B項;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元代將境內居民按職業劃為若干種,有數十種,稱諸色戶計,排除C項。故選D項。16.秦漢時期,朝廷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可下達到最基層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見,秦漢文書政治A.維護了王朝的長期穩定 B.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體現了官僚政治的特征 D.強化了家國一體的理念【答案】C【詳解】題干所示為秦漢時期,實行文書政治,文書政治不同于先秦時期的政治,先秦時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書政治實現了對地方的高度統一,具有官僚政治的特征,C項正確;A項中“長期穩定”不符合史實,排除;題干并沒有“行政效率”高低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D項說法和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選C項。17.據明代徽州文書記載,某一時期鄉村的邊界糾紛、交易糾紛、侵害地權、采伐林木等土地糾紛共計75例(見下表)這反映了類別無需向官提訴便在鄉村解決的糾紛向地方官提訴的訴訟解決形式經鄉村各種調停和仲裁解決的事例當事人之間經談判解決的事例提訴后在當地調停的訴訟在法庭上經地方官裁定解決的訴訟數量38例5例27例5例比例50.6%6.7%36%6.7%合計民間調停解決的糾紛官府解決的糾紛70例(93.3%)5例(6.7%)A.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 B.鄉村社會徹底脫離政府管控C.封建社會法律法規不健全 D.地方勢力強大影響中央權威【答案】A【詳解】從表格數據來看,鄉村的糾紛主要通過調停來解決的,主要是通過鄉約族規倫理道德來顯示,說明的是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A正確;B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18.漢代鄉官大部分由鄉舉里選產生,選舉時特別注重鄉里清譽。鄉官主要管理賦稅征收、鄉里訴訟、社會治安、民眾教化等,有較嚴密的分工。這說明漢代(

)A.選官大權旁落地方 B.世家大族逐漸崛起C.察舉制度重視品行 D.注重基層社會治理【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漢代鄉官大部分由鄉舉里選產生,選舉時特別注重鄉里清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政府將基層社會的治理情況,納入到考核官吏的標準中,說明漢代政府注重鄉官對基層社會的治理,D項正確;漢代選官權一直在中央,不在地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崛起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察舉制注重品行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19.秦漢時期形成了“中央→郡→縣→鄉→亭→里→什→伍→戶”的國家治理體系。這一體系有利于(

)A.削弱郡縣長官權力 B.加強中央集權C.促進農民自由流動 D.根治吏治腐敗【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據材料,秦朝實行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在縣以下設鄉、亭、里、什、伍,加強了對基層的管理和控制,這些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秦朝在地方設郡縣,看不出郡縣長官權力情況,排除A項;秦漢時期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限制農民隨意流動,排除C項;“根治腐敗”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20.開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諸州,將民間組織管理的義倉改歸由州或縣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其他諸州的義倉以后也照此辦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A.革新了賦稅征收形式 B.調整了地方行政制度C.強化了經濟管理職能 D.加強了西北諸州管理【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材料“將民間組織管理的義倉改歸由州或縣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其他諸州的義倉以后也照此辦理”可知,隋朝在西北地區,將民間的義倉收歸政府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而這些措施屬于社會經濟方面的改革,強化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C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義倉,并沒有革新賦稅征收形式,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強化對經濟的管理,涉及的不僅僅是西北諸州,還包括其他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21.材料

唐代中后期,農村人口和工商業、服務業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動,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戶籍控制和管理體系。為此,唐政府提出“鄉村戶”和“坊郭戶”,施行城鄉戶籍分治。針對因京畿集中政府各級機構,造成京畿地區的民戶雜役繁多、不堪重負的窘境。政府主動適當開放一些雜任雜匠崗位,由“無籍及浮籍人充任”。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決政府在各地大規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臨的兩大困境——戶籍管理和財政稅收問題,也給如何解決城市外來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幾詫幮馈短瞥绾喂芾沓鞘辛鲃尤丝凇罚?)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動人口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動人口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影響?!敬鸢浮浚?)原因:京城流動人口量大;傳統戶籍制度的不適應;京城居民雜役負擔重;無籍流動人口影響京城的穩定。(2)措施:城鄉戶籍分治;政府中雜任雜匠崗位優先向無京籍身份的流動人口開放。影響:促使賦稅制度改革(兩稅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維護京城社會的穩定;為后世提供借鑒。【詳解】(1)原因:根據“農村人口和工商業、服務業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動”得出京城流動人口量大;根據“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戶籍控制和管理體系”得出傳統戶籍制度的不適應;根據“京畿地區的民戶雜役繁多、不堪重負的窘境”得出京城居民雜役負擔重;根據“各地大規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臨的兩大困境”得出無籍流動人口影響京城的穩定。(2)措施:根據“施行城鄉戶籍分治”得出城鄉戶籍分治;根據“政府主動適當開放一些雜任雜匠崗位,由‘無籍及浮籍人充任’”得出政府中雜任雜匠崗位優先向無京籍身份的流動人口開放。影響:根據“施行城鄉戶籍分治”,結合所學得出促使賦稅制度改革(兩稅法);根據“一定程度上解決政府在各地大規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臨的兩大困境——戶籍管理和財政稅收問題”得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維護京城社會的穩定;根據“給如何解決城市外來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得出為后世提供借鑒。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而最重要關鍵的莫過于維持新生的政權問題。1950年,公安系統在內部頒發了《特種人口管理暫行辦法(草案)》。1951年,公安部制定并頒布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以后最早的一個戶籍法規。1953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時,為了保障重工業發展戰略的優先實施,也使統計人口日益成為必要。195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日漸形成的城鄉有別的戶口登記制度與限制遷移制度固定下來?!吨腥A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通過,標志著城鄉有別的二元戶籍制度確立。——摘編自扈立家《中國戶籍制度創新與農村城市化研究》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歷程(節選)時間事件1984年中共中央發布一號文件,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帶口糧在城鎮落戶。1985年公安部出臺《關于城鎮暫住人口管理的暫行規定》,實行暫住證制度。1992年公安部發出通知,決定在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以解決要求進入城鎮落戶的農民過多與全國統一的計劃進城指標過少之間的矛盾。1997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和關于完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意見的通知》,開始放松小城鎮的落戶限制,人口流遷的許可放松與證件管理模式共存。1998年規定實行嬰兒落戶隨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寬解決夫妻分居問題的戶口政策;等等?!幾酝鹾9狻懂敶袊鴳艏贫刃纬膳c沿革》(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戶籍制度建立的原因及特點。(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歷史意義。【答案】(1)原因:鞏固新生政權;配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需求;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特點:限制遷移;城鄉二元管理。(2)意義:有利于勞動力(人才)流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有利于推動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改變傳統的城鄉觀念,推動社會公平?!窘馕觥浚?)原因: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而最重要關鍵的莫過于維持新生的政權問題”得出鞏固新生政權;根據材料“1951年,公安部制定并頒布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以后最早的一個戶籍法規。1953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并結合所學得出配合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根據材料“為了保障重工業發展戰略的優先實施”得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需求;結合所學當時的經濟體制得出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特點:根據材料“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日漸形成的城鄉有別的戶口登記制度與限制遷移制度固定下來”得出限制遷移,城鄉二元管理。(2)意義:根據材料“中共中央發布一號文件,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帶口糧在城鎮落戶”得出有利于勞動力(人才)流動,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根據材料“解決要求進入城鎮落戶的農民過多與全國統一的計劃進城指標過少之間的矛盾”得出有利于推動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根據材料“開始放松小城鎮的落戶限制,人口流遷的許可放松與證件管理模式共存”并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根據材料“規定實行嬰兒落戶隨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寬解決夫妻分居問題的戶口政策”并結合所學得出有利于改變傳統的城鄉觀念,推動社會公平。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是時山東……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自是奸無所容矣?!幾浴咎啤课赫鳌妒池浿尽?1)材料反映了(朝代)的核定戶籍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措施的具體內容。(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措施推行的影響?!敬鸢浮?1)隋朝。(2)內容: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等級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3)影響:增加了征發賦役的戶口;有利于朝廷財賦的征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打擊豪強地主的勢力;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小題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材料“大索貌閱”,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中一項用以整頓戶籍和賦役的措施可得出是隋朝?!拘☆}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朝(中國)。據材料“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可得出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等級相比較;據材料“于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自是奸無所容矣。”可得出重新核定戶籍?!拘☆}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影響:增加了征發賦役的戶口;有利于朝廷財賦的征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打擊豪強地主的勢力;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商鞅變法“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監督舉發)連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這種社會結構因秦的統一和漢承秦制而長期延續。國家積極推動改造鄉里社會秩序,重視依法治民、以德化民。察舉制推行使得鄉里民眾注重自我人格完善,自覺保持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家與鄉里社會在政治層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層面的成功對接。而當時土地買賣的相對自由,使財產集中加速,其中的部分“齊民”成為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鄉里豪民。東漢末年,編戶民不斷向豪民屈從,甚至淪為了依附民,不少豪民以村屯塢堡的形式控制基層社會人口,乃至與國家相抗衡?!幾圆窇椚骸肚貪h鄉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漢代,《戶律》“單獨成章,成為封建國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特殊戶籍在秦的基礎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平民戶籍第一次被稱為“編戶齊民”。戶籍登記一般為姓名、籍貫、爵級、住址、年齡等,戶籍遷移也有一定的程序。還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擊范圍從逃亡者擴大到藏匿者。中央仍以上計檢查地方的戶口等?!碜粤趾啤吨袊鴳艏贫茸冞w:個人權利與社會控制》(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漢鄉里社會人口管理的概況,并提煉秦漢時期鄉里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漢代戶籍管理的舉措。結合所學,分析漢代戶籍管理在促進社會治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敬鸢浮?1)概況:實行什伍連坐制;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編戶齊民;豪強崛起后控制人口。經驗:重視德治與法治結合;察舉制使鄉民自覺保持與國家主流思想的一致。(2)舉措:制定法律來規范;分類編訂戶籍;平民被編戶齊民;戶籍登記內容詳細;規范戶籍的遷移,懲戒逃亡或藏匿者;用上計制度進行檢查。作用:保證賦役征發,維護社會穩定。【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秦漢時期。第一小問是概況,據材料一“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監督舉發)連坐”可知,實行什伍連坐制;據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可知,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據材料一“編戶民不斷向豪民屈從,甚至淪為了依附民,不少豪民以村屯塢堡的形式控制基層社會人口,乃至與國家相抗衡”可知,編戶齊民、豪強崛起后控制人口。第二小問是經驗,據材料一“國家積極推動改造鄉里社會秩序,重視依法治民、以德化民”可知,重視德治與法治結合;據材料一“察舉制推行使得鄉里民眾注重自我人格完善,自覺保持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家與鄉里社會在政治層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層面的成功對接”可知,察舉制使鄉民自覺保持與國家主流思想的一致。(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漢代。第一小問是舉措,據材料二“漢代,《戶律》‘單獨成章,成為封建國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笨芍?,制定法律來規范;據材料二“特殊戶籍在秦的基礎上,增加了‘侯籍’、‘博士弟子籍’等。”可知,分類編訂戶籍;據材料二“平民戶籍第一次被稱為‘編戶齊民’?!笨芍?,平民被編戶齊民;據材料二“戶籍登記一般為姓名、籍貫、爵級、住址、年齡等,戶籍遷移也有一定的程序”可知,戶籍登記內容詳細;據材料二“戶籍遷移也有一定的程序。還制定了‘舍匿(首匿)’法,打擊范圍從逃亡者擴大到藏匿者”可知,規范戶籍的遷移,懲戒逃亡或藏匿者;據材料二“中央仍以上計檢查地方的戶口等”可知,用上計制度進行檢查。第二小問是作用,結合所學從保證賦役征發、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分析。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晉短暫統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統編歷史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