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666-2024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_第1頁
DB41-T 2666-2024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_第2頁
DB41-T 2666-2024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_第3頁
DB41-T 2666-2024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_第4頁
DB41-T 2666-2024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13.060CCS

Z

05

41 DB41/T

2666—2024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發布

實施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

布DB41/T

2666—2024 前言

.................................................................................

II1

...............................................................................

12 規范性引用文件

.....................................................................

13 術語和定義

.........................................................................

14 監測準備

...........................................................................

25 地下水監測點布設

...................................................................

36 監測井建設與管理

...................................................................

57 監測項目與頻次

.....................................................................

58 樣品采集及測試分析

.................................................................

59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

510 監測報告編制

......................................................................

5附錄

A(資料性) 建議收集的資料清單(樣式)...........................................

6附錄

B(資料性) 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

7附錄

C(資料性) 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

10附錄

D(資料性) 工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表()........................................

13附錄

E(資料性) 工業集聚區環境監測井基本情況表(樣式)..............................

15附錄

F(資料性)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

17附錄

G(資料性)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報告編制大綱................................

19DB41/T

2666—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提出并歸口。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華、馮翔、朱澤軍、匡恒、戎征、楊坡、王振峰、逯禎、馬云霞、吳冰華。IIDB41/T

2666—20241 范圍品采集及測試分析、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監測報告編制等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2 規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14848地下水質量標準DZ/T

0270 地下水監測井建設規范HJ

164 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

1019 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揮發性有機物采樣技術導則DB41/T

2321 地下水監測站借用井技術規范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工業集聚區置、使用的地區。包括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潛水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水文地質單元具有統一補給邊界和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地下水系統。地下水環境監測井為準確把握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和地下水體中污染物的動態分布變化情況而設立的監測井。孔隙水存在于巖土體孔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貯存于巖體裂隙中的重力水。DB41/T

2666—2024巖溶水貯存于可溶性巖層溶隙(穴)中的重力水。輕質非水相液體(LNAPL)具有較低水溶解度,密度小于水的有機化合物。稠密非水相液體(DNAPL)溶解性低于水并且密度大于水的有機化合物。4 監測準備資料收集收集的資料應包括但不限于工業集聚區及區內工業企業的基礎資料,資料清單列表參見附錄A錄B中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所涉及工業企業)。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調查4.2.1調查范圍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調查范圍一般為工業集聚區及其周邊1km處水文地質單元。4.2.2 調查內容4.2.2.1基礎信息調查質概況、公用污水處理設施、管理狀況、周邊環境敏感點等信息,參見附錄C。工業集聚區內地下水污染重點工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主要包括名稱、地理位置、主要原輔材料、錄D。4.2.2.2水文地質調查征、所在區域地下水用途等。4.2.2.3 地下水環境監測井調查與篩選水位/埋深、監測指標、監測頻次、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等信息。HJ

164按照DB41/T

2321的要求,篩選能夠改造的封停管井。篩選出的監測井填寫附錄E基本情況表。DB41/T

2666—20244.2.3重點企業識別及調查4.2.3.1 重點工業企業識別根據附錄BB生污染物泄漏、地下水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或區域。4.2.3.2 重點工業企業調查重點工業企業現場調查應關注:a)

b)

域管理維護狀況。c)

工業企業對土壤及地下水可能造成潛在污染風險的重點工藝環節。d)

工業企業是否存在生長受抑制的植物、是否存在特殊的氣味等。4.2.4 調查結果建立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參見附錄F,可根據變化情況定期動態調整。建立文地質單元劃分等。5 地下水監測點布設布設原則5.1.1 工業集聚區布點范圍以實際建成區范圍為主。若工業集聚區內已發現存在地下水污染的企業,應在企業地下水下游布設監測井。5.1.2監測點位布設應根據工業集聚區不同主導行業類型,基于溯源分析、典型污染源調查和風險分析需要進行局部加密布設。5.1.3工業集聚區外部的污染擴散監測點宜靠近實際建成區邊界。工業集聚區內部污染擴散監測點宜靠近工業集聚區內主要地下水污染源。5.1.4 布點。5.1.5 監測點布設時,可利用符合

4.2.2.3

要求的已有地下水環境監測井。5.1.6 監測點布設后一般不宜變動,監測點位的布設應不影響工業集聚區內企業正常生產且不造成安全隱患與二次污染。布設位置和數量5.2.1 孔隙水5.2.1.1 對照監測點內部監測點數量要求為每平方千米3~5個,監測點總數不應少于3個。若面積大于100內部監測點數量要求為每平方千米3~5個,監測點總數不應少于3個。若面積大于100

時,每增加15km

監測點至少增加1對照監測點至少布設1個,設置在工業集聚區地下水流向上游邊界處,宜最大限度靠近工業集聚區且不受工業集聚區污染源影響,以能夠反映上游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的位置為宜。5.2.1.2 污染擴散監測點污染擴散監測點至少布設5個。在工業集聚區地下水流向下游邊界處,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呈扇形布設不少于31若工業集聚區距離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較近,應適當加密。5.2.1.3 內部監測點22靠近污染源,同類型污染源布設1個監測點。5.2.2 巖溶水5.2.2.1 巖溶區監測點的布設重點在于追蹤地下暗河,有條件的區域可采用物探等手段輔助判斷巖溶

3

個監

3

部監測點及污染擴散監測點。5.2.2.2對照監測點位于明顯不受工業集聚區污染影響的地方或距離較近的暗河入口處,布設不少于1

1

業集聚區的地下水下游方向(或距離較近的暗河出口),布設不少于

1

個監測點。5.2.2.3

2~4

度大于

2

2

個點,一級支流管道長度小于

2

布設

1

個點。5.2.3 裂隙水5.2.3.1分布均勻、裂隙連通性較好、具有統一水力聯系的層狀裂隙含水系統,可參照

5.2.1

的布設位置和數量要求。5.2.3.2 分布不均勻的樹狀或脈狀裂隙水含水系統,應查明主干裂隙通道的分布情況,可參照

巖溶水的布設位置和數量要求。監測層位5.3.1 監測井在垂直方向的深度應根據污染物性質、地層結構及含水層厚度確定。5.3.2 監測井建設深度應滿足監測要求。監測層位與其他含水層之間應做好止水,且監測井不得穿透監測層位之下的隔水層底板。5.3.3 上游對照監測點與污染擴散監測點應為同一監測層位。5.3.4 監測應以潛水層為主。若工業集聚區有可能對多個含水層產生污染,應對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層之間的隔水層不連續。5.3.5 新建監測井和已有可利用監測井的濾水管長度及位置應充分考慮工業集聚區的主要污染物性質和區域地下水位的自然變化幅度。當地下水中含有輕質非水相液體(LNAPL)時,監測井濾水管位置應DB41/T

2666—2024穿過潛水面,以保證能夠采集到含水層頂部水樣;當地下水中含有稠密非水相液體(DNAPL體(LNAPLDNAPL6 監測井建設與管理

DZ/T

0270

HJ

164

的要求。放置地下水自動監測設備的環境監測井井口保護裝置按照

DZ/T

0270

監測設備的環境監測井井口保護裝置按照

HJ

164

的要求。監測井標識、驗收與資料歸檔、維護和管理、報廢等內容,按照

的要求。7 監測項目與頻次監測項目7.1.1 監測項目包括常規因子和特征污染因子。7.1.2常規因子按照

GB/T

14848

地下水水位,作為監測數據一并報送。7.1.3 特征污染因子根據工業集聚區重點工業企業特點確定,根據監測結果和工業集聚區產排污變化情況動態調整。7.1.4 有條件的工業集聚區可增加水化學特征監測項目。7.1.5 有條件的工業集聚區可采用自動監測設備對水位、水溫、、電導率、氧化還原電位、特征污染因子進行自動監測和數據在線傳輸。監測頻次7.2.1 人工監測點每年應在枯水期、豐水期至少各采樣

1

次,發現有地下水污染現象時應增加監測頻次。7.2.2 自動監測點應能反映地下水水質日際變化,監測頻次每天至少

1

8 樣品采集及測試分析工業集聚區地下水樣品采集、流轉、保存及測試分析,按照

有機物時,按照

HJ

1019

的要求。9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工業集聚區地下水樣品采集和實驗室分析環節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按照

164和HJ

1019的要求。10 監測報告編制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報告可參照附錄G的要求編制。101112131415DB41/T

2666—2024

附 錄 A(資料性)建議收集的資料清單(樣式)建議收集的資料清單(樣式)見表。表A.1表A.1

建議收集的資料清單07

071

0710

08

081

0810

082

0820

089

0890

09

091

0911

0912

0913

0914

0915

0916

0919

092

0921

0922

093

0931

0932

17

171

1713

172

1723

173

1733

174

1743

175

1752

176

1762

19

191

1910

193

1931

22

221

2211

2212

25

251

2511

2512

252

2520

26

261

2611

2613

2614

2619

表B.1表B.1

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DB41/T

2666—2024

附錄 B(資料性)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見表。26

263

2631

264

2643

2644

265

2651

2652

2653

2659

266

2661

2662

2664

2669

267

2671

27

271

2710

28

281

2811

2812

282

2822

2823

2826

2829

31

311

3110

312

3120

315

3150

32

321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

3216

3217

3219

322

3221

3222

323

3231

3232

33

336

3360

38

384

3841

3842

3849

DB41/T

2666—2024表

B.1 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續)59

599

5990

77

772

7724

78

782

7820

4754-2017

DB41/T

2666—2024表

B.1 地下水污染重點行業名錄(續)

1.4

2

2

1.5

2

2

2

2

2

2

2

1.6

3

3

3

3

3

3

1.7

1.8

1.9

1.10

類型:□化工□冶煉□機

1.11

處置方式:□封

□無處置

2.2.1

2.2

2.3

2.4

2.5

DB41/T

2666—2024

附 錄 C(資料性)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樣式)見表C.1。表C.1表C.1

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3.3.1

3.2

3.3

3.4

3.5

DB41/T

2666—2024表

C.1 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續)面積大小,單位

C.1 工業集聚區基礎信息調查表(續)面積大小,單位

km

,如“方圓

km

”、“場區下游

50

”等。填表人:

審核人:

填表人聯系方式: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1.

基本信息1.1

工業集聚區名稱:為工業集聚區全稱,與加蓋公章一致。1.2

所在位置:工業集聚區實際所處詳細地址。1.3

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地理坐標系統。1.4

其占地規模。行業名稱按

GB/T

4754

大類名稱,根據污染物等標負荷確定主導污染行業。1.5

工業集聚區土地利用:按實際情況填寫。1.6

工業集聚區水資源利用:填寫為工業集聚區供水的水源信息,如地表水水源地為“黃河花園口”,地下水水源地為

“鄭州市區井水廠地下水井群”;水質類別:對于地下水水源地按照

GB/T

要求,如“Ⅲ類水”;對于地表水水源地按照

要求,如“Ⅲ類水”。1.7

1.8

2 2 21.9

公用污水處理設施:理方法,如“二氧化氯化學物理消毒法”;分級處理填寫各級處理技術和方法,如“一級處理”;處理規模指年處理污水的量,如“200

/年”;進水水質指進入污水處理設施前、未被處理的污/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如“氨氮

50

mg/L”;防滲系統等;處理單元基底標高指污水處理中的各處理單元基礎底面的高程,如“黃海高程

100

m”等;運行穩定性指是否常年運行,是否進行過大修、擴建等;包氣帶厚度單位為

m

2

置場地地下水埋藏條件指地下水類型,如“潛水”、“承壓水”。1.10

企業廢棄場地:場地包氣帶厚度及介質類型見

;場地地下水埋藏條件見

。1.11

廢棄井:11DB41/T

2666—2024GB

50021粘土、砂土、大理巖”等。2.

管理狀況2.1

工業集聚區級別:分為

1.國家

2.省級,如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填“1”。2.2

批準時間:工業集聚區正式批準的時間,如“1999

10

1

日”。2.3

管理機構:工業集聚區管理直接領導機構的名稱。3.

環境敏感點信息3.1

敏感點類別:包括強滲透性包氣帶巖性地帶、地下水位淺處、巖溶裂隙發育處、主要供水水源處、高級別水功能區地帶等。3.2

污染源類別: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等,對于工業污染可根據

GB/T

4754

細分到大類。3.3

與污染源距離:指敏感點距離污染源的直線距離。3.4

水質類別:敏感點處地下水水質類別,按照

14848

分為Ⅰ、Ⅱ、Ⅲ、Ⅳ、Ⅴ級。3.5

GB/T

14848

超標

倍”。121.1.1

1.2

1.3

1.4

1.5

1.6

1.7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2.2.1

2.2

與污染源距離2.3

2.4

2.5

DB41/T

2666—2024

附 錄D(資料性)工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表(樣式)工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表(樣式)見表。表D.1

表D.1

工業企業基礎信息調查表填表人:

審核人:

填表人聯系方式:

填表日期:年 月日DB41/T

2666—2024表

D.1 填表說明1.基本情況1.1

工業企業名稱:為工業企業的全稱。1.2

產權歸屬:指當前調查區的產權人。1.3

地理位置:(1)地址:工業企業所在地詳細地址;(2)地理坐標:工業企業大門位置經、緯度,用度表示。示例“119.49115°,坐標采用“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地理坐標系統。1.4

門規劃為準;運行時間指場地開始投產的時間。1.5

主要原輔材料: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用到的主要原輔材料。1.6

生產工藝:生產工藝指產品生產過程采用的各種技術方法。1.7

何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去向。1.8

污染事故:主要填寫該調查區發生污染事故的時間、影響范圍、處置情況等。1.9

固體廢物堆置:堆置時間指開始使用的時間,如

1999

10

1

日開始堆置則寫“1999-10-1位為

m

2

m條件指地下水類型,如“潛水”、“承壓水”。1.10

可見污染源:為地表及其地表以上的污染物存儲、放置的場所及空間。分布類型指集群式還是分散式。數量按照實際情況如實填寫。防護情況按表中所列,如實勾選。1.11

隱蔽污染源:隱蔽污染源指隱藏在地表以下,肉眼不能直接可見的污染源。類型是指地下管道、1.12

污水處理設施:如果該工業企業存在污水處理設施則勾選“有”,后面信息如實填寫;沒有則勾選“無”,跳過本欄后面信息。1.13

場地內水井:指場地范圍內(一般以廠區圍墻為界)的水井;類型按所給項進行選擇,若有不同類型的井,則選擇易造成污染的井類型;成井時間填寫井建成的具體日期,如

1999

10

1

“1999-10-1”;能否取樣填寫該水井是否具備樣品采集條件;數量描述指各種類型水井的數量;地下水埋深指水井中的水位埋深。1.14

1

1

水井,不包括廠區內的井,填寫方式見

。2.環境敏感點2.1

敏感點類別:包括居民區、村落、幼兒園、學校等具有自備井的特殊區域。2.2

與污染源距離:指敏感點距離工業企業污染產生區的直線距離,并表明方向。2.3

水質類別:敏感點處地下水水質類別,按照

GB/T

14848

分為Ⅰ、Ⅱ、Ⅲ、Ⅳ、Ⅴ級。2.4

超標因子:以

GB/T

中的Ⅲ級為基準,填寫主要超標因子的名稱,如鉛超標則填“鉛”。2.5

GB/T

14848

1

14DB41/T

2666—2024

附 錄E(資料性)工業集聚區環境監測井基本情況表(樣式)工業集聚區環境監測井基本情況表(樣式)見表。表E.1

工業集聚區環境監測井基本情況表1.2. 3. 4. 5.6. 7. 8.9.

10.

11.12.mm15.

13.mm

14.16.

17.18. 19. 20.

22.

填表人:審核人: 填表人聯系方式: 填表日期:年月日表

E.1

填表說明1.

地理位置:按照監測井實際所處詳細地址。2.

地理坐標:監測井中心位置經、緯度,精確到小數點后六位,如:123.456789°,坐標采用“國家大地坐標系()”地理坐標系統。3.

所屬單位:監測井所有權人或者管理機構。4~5.

聯系人、電話:監測井所有權人或者管理機構的聯系人及電話。6.

所屬流域:按監測井所處地理位置的流域填寫。7.

地下水類型:選擇填寫潛水/承壓水。8.

地面高程:監測井所處位置地面高程。15DB41/T

2666—20249.

成井深度:建井時成井深度。10.

現井深度:現場實際測量井深。11.

埋深: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離。12.

井口外徑:包括井管壁厚在內的井管外緣直徑。13.

井口壁厚:井口管材壁厚。14.

井管類型:選擇填寫鋼管/PVC/水泥/其他。15.

含水介質類型:根據含水介質類型填寫,孔隙水/巖溶水/裂隙水/其他。16.

成井時水質:成井時水質類別,依據

GB/T

分為Ⅰ、Ⅱ、Ⅲ、Ⅳ、Ⅴ級。17.

監測手段:人工監測或自動監測。18.

監測內容:人工監測或自動監測時的監測項目。19.

監測頻次:根據監測頻次,可選擇填寫:1

次/年、2

次/年、1

次/季度、1

次/月等。20.

鉆探施工單位:監測井鉆探施工單位。21.

鉆探竣工日期:監測井鉆探竣工日期。22.

監測儀器安裝日期:自動監測儀器安裝的日期。1610集聚區位置21112131415161717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DB41/T

2666—2024

附 錄 F(資料性)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樣式)見表表F.1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表

表F.1

工業集聚區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信息清單1.

序號:按照省級行政區域內所有集聚區編號填寫。2.

名稱:填寫工業集聚區官方名稱。178.

占地面積: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填寫建成面積,保留整數,如:1234m

8.

占地面積:根據實際調查結果填寫建成面積,保留整數,如:1234m

。3~4.

行政區:按照實際所處的行政區填寫。5.

地址:填寫工業集聚區實際所處詳細地址。6~7.

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地理坐標系統。29.

級別:填寫其級別,如國家/省/市/縣/其他。10.

成立時間:填寫工業集聚區投產時間,精確到年,如:2003

年。11.

主要行業類別:根據其規劃和定位,填寫該集聚區主要行業類別名稱。12.

地下水重點污染行業企業數量:填寫集聚區內所涉及地下水污染行業企業數量。13.

0.5m~2m。14.

所在區域地下水用途:填寫所在區域地下水用途,選擇填寫飲用或生活用水/水源保護/食品加工/農業灌溉/工業用途/不開發/不確定。15.

集聚區及周邊地下水監測井數量:填寫集聚區及周邊所有已經用于或可用于地下水監測的監測井數量。16~

六位,如:123.4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