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3.比例的應用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8頁的例4?例6
練習二的第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
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根據比例尺正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學難點:設未知數時長度單位的使用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圖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提問: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及化聚方法
1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米=()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簡下面各比
12:8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3米:15千米16厘米:90千米
二、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
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
大約是多少米
(長大約8米
寬大約6米
)如果我們要繪制教室的平面圖
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制
需要多大的圖紙?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于是
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
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
再畫在圖紙上
有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定的倍數再畫在
圖紙上
不管是哪種情況
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這就是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教學例4
設計一座廠房
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上10米的距離
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讓學生讀題
指名回答:
”這道題告訴我們什么?”(在平面圖上用10厘米的距離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
“要我們做什么?”(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知道嗎?實際距離也知道嗎?各是多少?“繼續板書如下:圖上距離:實際
距離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單位相同嗎?能直接化簡嗎?”
教師說明: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
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
再化簡
“是把厘米化作米
還是把米化作厘米?為什么?”(因為把米化作厘米后實際距離仍是整數計算起來比較
方便
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把10米改寫成1000厘米
”現在單位統一了
是多少比多少
怎樣化簡?”教師邊說邊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單位"厘米”
并加上":”
板書成如下形式: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0:1000
請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化簡這個比
別的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集體訂正后
教師寫出這道題的”答:...”
然后說明:因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
經常要用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就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有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也可似寫成分數
形式(板書:或
圖上距離
=比例尺
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是比的前項
實際距離是比的后項
為了計算簡便
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比
教師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圖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圖給學生看
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師指出:
①比例尺與--般的尺不同
這是一個比
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
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
如10厘米:10米
要把后項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
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
如果寫成分數形式
分子也應化簡成"1"
比如
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寫成:1:100=
(2)鞏固練習
讓學生完成第6頁的"做一做”
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
集體訂正時
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是"1"
2.教學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師:知道了一幅圖的比例尺
我們可以根據圖上距離求出實際距離
或者根據實際距離求出圖上距離(1)教學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
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指名讀題
并說出題目告訴了什么
要求什么
(告訴了比例尺
又告訴了南京到北京的圖上距離
求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
教師啟發:因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要求實際距離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來求
“這道題的圖上距離是多少?”板書:15”實際距離不知道
怎么辦?”(用x表示
)在15的下面板書出x
并在它們中間畫上分數線
”因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要相同所設的x應用什么單位?"(應用厘米
)板書:解:設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寫成什么形式?”(寫成分數形式)最后板書成下面的形式:
15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學生到前面求X的值
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訂正后
回答:
“現在求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題目要求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
應該怎么辦?”板書: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寫出這道題的答之后
再回憶?下解答過程
(2)鞏固練習
做第7頁上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出圖中的比例尺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思
再用直尺量出圖中河西村與汽車站間的距離
然后計算出實際距離
集體訂正時
要注意檢查學生是否把實際距離化成了千米
(3)教學例6
出示例6:?個長方形操場
長110米
寬90米
把它畫在比例尺是的圖紙上
長和寬各應畫多少座米?
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告訴了什么
求什么
(告訴了操場的長和寬的實際距離和比例尺
求長和寬的圖上距離
)
教師:我們先來求長的圖上距離
長的圖上距離不知道
應設為x
(板書:解:設長應畫x厘米
)長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它和圖上距離的單位相同嗎?怎么辦?比例尺是多少?然后
讓學生求X的值
并說出求解過程
教師板書出來
“這道題做完了嗎?還要求寬的圖上.距離
寬的圖上距離不知道
應用什么未知數來表示呢?因為前面求長的圖上距離時
已經用了X
這里就不能再用它來表示寬的圖上距離了
要用其它的字母來表示
我們就用y來表示、”板書:設寬應畫y厘米
讓學生把這道題做完
最后教師寫出這道題的答三、練習
1、比例尺=()實際距離=()圖上距離=()
2.2.5米=()厘米0.00006千米=()厘米0.032米=()厘米350000厘米=()千
米3.5千米=()厘米
1、獨立完成練習二第1題
并訂正
2、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3題
第3題
讓學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
1厘米的圖上距離相當于100厘米的實際距離
)然后再量出圖中所示的寬和高
并計算出實際的寬和高各是多少
集體訂正時
要讓學生說說計算出的實際的寬和高的單位是什么
7比例的應用
教學要求: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
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正確運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卻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復習
1.說說正、反比例的意義
2.下面各題有哪三種量?其中哪一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是怎
樣的?這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
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2)從A地到B地
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磚的面積一定
磚的塊數和總面積
(4)海水的出鹽率一定
曬出的鹽和海水重量
3.判斷下列各題中已知條件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
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把已知條件用等式表示出來
(1)一輛汽車3小時行180千米
照這樣速度
5小時可行300千米
(2)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
每小時行60千米
5小時到達
如果要4小時到達
每小時行駛75千米
(-)新課
例1: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
照這樣的速度
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題中涉及哪三種量?哪一種量使一定的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系?能不能利用這個
關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
同學自已完成
及時糾正
檢驗
改變例1中的條件和問題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
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
照這樣的速度
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教學例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
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
如果要4小時到達
每小時需要行駛多少千米?
1、以前的發法解答
2、怎樣用比例知識解答?
3討論結果填書上
4小結:用比例知識來解答應用題
就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來解答
整理和復習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能區分比和比例
2、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
能正確進行判斷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知識整理
1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形成支識網絡
2我們學習哪些知識?用合適的方法把知識間聯系表示出來匯報同學互相補充
復習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什么叫解比例?怎樣解比例
根據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的關系?什么叫比例尺?關系式是
什么?
基礎練習
1填空
六年級二班少先隊員的人數是六年級?班的8/9一班與二班人數比是(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
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
大圓和小圓的周長比是()
甲乙兩數的比是5:3)乙數是60
甲數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頁2、3題
綜合練習
1、AXl/6=BXl/5A:B=():()2、9;3=36:12如果第三項減去12
那么第一項應減去多少?
3用5、2、15、6四個數組成兩個比例():()、():()實踐與應用
1、如果A=C/B那當()一定時
()和()成正比例
當()一定時
()和()成反比例
2、一塊直角三角形鋼板用1/200的比例尺畫在紙上這兩條直角邊的和是5.4它們的比
是5:4
這塊鋼板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板書設計:整理和復習
比例的意義
比例比例的性質
解比例
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義
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比例應用題正比例應用題
反比例應用體題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本單元的教學
向學生滲透”理論來源于實踐”的觀點
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
2、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
掌握它們的特點;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計算
4、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的體積的計算公式
會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
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5、上有余力的學生初步認識球
知道球的各部分的名稱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1-32頁的內容
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七的第1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
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具準備:教師準備長方體形和正方體形的物體各■■個
及多個圓柱形的物體(如罐頭盒、茶葉筒、藥盒、藥瓶、紙盒等);讓學生也收集幾個圓
柱形的盒子
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上的圖沿邊剪下來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
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指名學生回答
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nr或C=nD
1、求下列各圓的周長(口算)
r=2厘米
d=3分米
教師依次出示題目
然后指名學生回答
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二、導入新課
教師手中先后拿一個長方體形的物體和正方體形的物體
提問:我手里拿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他們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導學生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
教師出示幾個圓柱形的物體
”大家注意了
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學生:不一樣
教師:請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跟老師?樣的物體
看--看
摸一摸
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三、新課
1、圓柱的認識
讓學生拿著圓柱形的物體觀察和擺弄后
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
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圓柱則有一個曲面
有兩個面是圓
從上到下一樣粗細
等等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校體
簡稱圓柱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立體圖形
板書課題:圓柱
教師:大家剛才認識了圓柱形的物體
我們把這些物體畫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圓柱形物體的投影片
教師:現在我們沿著這些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線
于是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
隨后教師抽拉投影片
演示得到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柱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請大家再觀察一下
這些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發現:圓柱的上、下兩個面都是平面
并且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教師指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圖上標出底面以及兩個圓的圓心0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柱是直圓柱的簡稱
即兩個底面之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高垂直于底面
接著讓學生用手摸一摸I圓柱周圍的面
使學生發現圓柱有一個曲面
由此指出: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
(在圖上標出側面
)
讓學生看圓柱形物體
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然后在圖上標出高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使學生明白:圓柱的高有無數條
他們都相等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
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出圓柱的兩個底面、側面和高
小結:圓柱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
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
上、下兩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圓
圓柱
從上到下粗細相同
2、鞏固練習
⑴做”做一做〃的第2、3題
要求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如鋼管、汽油桶、爐子姻簡、截面是圓形的鉛筆等
(2)出示一組立體圖形
辨析哪些是圓柱
哪些不是圓柱?為什么?
2,圓柱的表面積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3-34頁的例1一例3
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七的第2-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并根據圓柱的表面積與側面積的關系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圓柱形的物體
圓柱側面的展開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學生說出圓柱的特征
2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后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乂寬
二、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柱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請大家想一想
圓柱側面的展開圖是什么圖形?
教師出示上節課實驗用的罐頭盒
引導學生回憶實驗過程:沿著罐頭盒的一條高剪開商標紙
再打開
展開在黑板上
得到的是一個長方形
教師:這個展開后的長方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學生: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周長
長方形的寬等于圓往的高
教師:那么
圓柱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I員I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
三、新課
1
圓柱的側面積
板書課題:圓柱的側面積
教師:圓柱的側面積
顧名思義
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教師邊敘述邊摸著圓柱的側面演示給學生看
指出側?面的大小就是圓柱的側面積
教師: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出
這個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因拄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讓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柱的例面積
教師:那么
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
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可以知道:圓柱的
側面積=底面周長X高(板書上面等式:)
2、教學例1:
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0.5米
高是1.8米
求它的側面積
(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讓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
求什么?
(2)計算結果要注意什么?
指定一名學生板演
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教師行間巡視
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的錯誤
并及時糾正
做完后
集體訂正
3、小結
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
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
清題意再列式:
4、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教師:請大家把上節課自己制作的圓柱模型展開
觀察一下
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通過操作
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教師指著圓柱的展開圖
“那么
圓柱的表面積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
使大家明確: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
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十兩個底面的面積
教學例2
-一個圓柱的高是15厘米
底面半徑是5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教頰: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半徑
求表面積
教師:要求圓柱的表面積
應該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使學生明白:要先求圓柱側面積和底面積
后求表面積
教師:我們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畫出這個圓柱
隨后教師出示圓柱模型
將數據標在圖上
教師:現在我們把這個圓柱展開
出示展開圖
讓學生觀察展開圖
“在這個圖中
氏方形的長等于多少?寬等于多少: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圓柱的底面積應該怎樣求?”
指名學生回答
注意要使學生弄清每一步計算運用什么公式(如圓的周長公式和面積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等等)
然后指定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教師行間巡視
注意察看學生計算結果的計量單位是否正確
做完后
集體訂正
6、教學例3
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
高是24厘米
底面直徑是20厘米
做這個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己知圓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
底面直徑是20厘米
求做這個水桶要用多少鐵皮教師:這個水桶是沒有蓋的
說明了什么?如果把做這個水桶的鐵皮展開
會有哪幾部分?
使學生明白:水桶沒有蓋
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教師:要計算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
應該分哪幾步?
指名學生回答后
指定兩名學生板演
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
教師行間巡視
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
做完后
集體訂正
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
最后的得數是怎樣取舍的
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
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
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
都要向前一位進1
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7、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
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
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
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
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求用料多少
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
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四、鞏固練習
1、做''做一做"的第1題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應該怎樣求側面積?
使學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長乘以高就可以得到側面積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2、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行間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五、作業
1、完成第練習七的第2~~5題
(1)第2、3題
是分別求圓柱的例面積和表面積
要求學生正確選用公式
認真仔細地計算
⑵第4題
圓柱形沼氣池?的形狀和特點要向學生說明(特別是城市里的小學生)
把它轉化為數學問題
要弄清求的是圓柱哪些部分的面積
⑶第5題
是先實際測量
再計算的題目
可以分組進行測量和計算
每組要量的茶葉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樣的
2、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練習十的第6、7題
第6?題.是已知圓柱的側面積和底面半徑
求圓柱的高
這樣就要把求圓柱的側面積的運算順序顛倒過來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7題
是求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S=nR十2IIH%63.59十339.12=
402.71-410(平方分米)
3、圓柱的體積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6頁的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和例4
完成"做?做”的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的:通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使學生
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教具準備: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把圓柱底面平均分成16個扇形
然后把它分成兩部分
兩部分分別用不同顏色區別開)
教學過程:
-、復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X高
)
2、長方體的體積怎樣計算?
學生可能會答出“長方體的體積=長乂寬X高''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想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X高”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
3、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
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么?圓柱有幾個底面?有多少條高?
二、導入新課
教師:請大家想一想
在學習圓的面積時
我們是怎樣把因變成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的?
先讓學生回憶
同桌的相互說說
然后指名學生說一說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等分切割
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找出圓的面積和所拼成的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系
再利用求長方形面積的
計算公式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呢?大家仔細想想看
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
讓學生相互討論
思考應怎樣進行轉化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想到的方法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將圓柱的底面分成扇形切開
教師應該給予表揚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如何將圓柱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體積板書
課題:圓校的體積
三、新課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師出示一個圓柱
提問:這是不是一個圓柱?(是
)
教師用手捂住圓柱的側面
只把其中的一個底面出示給學生看提問:
“大家看
這是不是一圓?〃(是
)
“這是一個圓
那么要求這個圓的面積
剛才我們已經復習了
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積?”
學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將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圓的面積于是教師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
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
16塊
教師將這分成16塊的底面出示給學生看
問:現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
應該怎樣把它拼成一個長方形?
指名學生回答后
老師進行操作演示
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給學生看
大家看
圓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圖形?”
學生:長方形
教師:大家再看看整個圓柱
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狀?
(有點接近長方體:)
然后教師指出:由于我們分得不夠細
所以看起來還不太像長方體;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
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體了
教師:把圓柱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后
體積發生變化沒有?圓柱的體積可以怎樣求?
引導學生想到由于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所以可以通過求切拼后的長方體的體積來求圓柱的體積教師:”而長方體的體積等于什
么?''讓全斑學生齊答
教師接著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X高”
教師:請大家觀察教具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哪一部分有關系?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圓柱
的哪一部分有關系?
通過觀察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
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教師:如果用V表示圓柱的體積
S表示圓柱的底面積
H表示圓柱的高
可以得到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2、教學例4
一根圓柱形鋼材
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
高是2.1米
它的體積是多少?
(1)教師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據公式直接計算?
③計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過提問
使學生明確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
還要注意要先統一計量單位
(2)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
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①V=SH=50X2.1=105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X210=10500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
5平方米
V=SH=0.5X2
1=1.05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米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X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枳是0.0105立方米
先讓學生思考
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
并比較了哪種解答更簡單
對不正確的第①、②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么地方
三、練習:
1、做"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木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八的1、2題
這兩道題分別是已知底面積(或直徑)和高
求圓柱體積的習題
要求學生審題
后
知道底面直徑的要先求出底面積
再求圓柱的體積
4、圓柱體積計算的應用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7頁的例5
完成"做一做”的第2題和練習八的第3-7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并能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一個圓柱形物體
一個圓柱形杯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出示練習八的第3題
4.5十0.370.25X84.8
7.2+96.1-4.82
復習圓柱的體積十2.9
教師: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學生
敘述一下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底面積X高”
即:V=SH.
二、新課
1、教學圓柱體積公式的另一種形式
教師:請大家想一想
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和高H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應該怎樣表達?
引導學生根據底面積S與半徑r的關系可以知道:S=nXRXR所以圓柱體積的計算
公式也可以寫成:V=nXRXRXH
2、教學例5
一個圓柱形水桶
從里面量底面直徑是20厘米
高是25厘米
這個水捅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1)教師提出下面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積是什么意思?根據什么公式?為什么?
要使學生理解水桶的容積就是水桶能容納物體的體積
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這個圓柱形水桶內部的體積
所以可以根據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來計算
⑧要求水桶的容積應該先求什么?
要使學生明確
水桶的底面積在題中沒有直接給出
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積
再求水桶的容積
①水桶的底面積應該怎樣求?
(2)讓學生敘述解答過程
教師板書
求出水捅容積之后
教師提問:最后結果應該怎樣取值?
使學生明確要把計量單位改寫成立方分米
取近似值時要采用去尾法(3)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八第4題
這是一道實際測量、計算的題目可以分組進行測量和計算
每組的茶杯可以是不一樣的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一下自己的測量方法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學生測量時
教師行間巡視
注意察看學生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
對有困難的學
生要及時給予指導
做完后集體訂正
要注意強調不能只計算出茶杯的體積還要計算出可以裝多少克水
以及取近似數的方法
2、做練習八的第5題
讀題后.教師可以先后提問:
”這道題要求的是什么?”
“題目只告訴了圓柱形糧食囤的底面半徑和高要求這個糧囤能裝稻谷多少立方米
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指名學生回答后
再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強調得數的取舍方法
3、做練習八第6題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后
再問:應該怎樣求?
引導學生從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入手可以直接用算術方法計算
也可以列方程來解答
4、做練習八的第7題
讀題后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這道題要求的是什么?”
”怎樣利用已知條件求出這個油桶的容積?”
”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的單位不統一
應該怎樣改寫更簡便?''分別指名學生回答
要使學生明白
這里可以先將40厘米和50厘米分別改寫成4分米和5分米計算更簡便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H
教師行間巡視
注意察看學生對圓柱體積計算方法是否掌握
計量單位是否按照題目的要求進行改寫
最后得數的取舍是否正確
做完后集體訂正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5、圓錐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1-42頁的內容
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九的第1一2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圓錐
掌握圓錐的特征
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具準備:要求每個學生用教科書圖樣做一個圓錐的模型
并讓學生收集一些圓錐形的實物
教師準備一個圓錐形物體
一塊平板(或玻璃)
一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請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跟老師一樣的物體看
一看
摸一摸
你們感覺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三、新課
1、圓錐的認識
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
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
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個曲面
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秘守忖守is
教師指出: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立體圖形:板書謀題:圓錐
教師:大家門才認識了圓錐形的物體
我們把這些物體畫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圓錐形物體的投影片
教師:現在我們沿著這些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畫線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
隨后教師抽拉投影片
演示得到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指出:圓錐有一個頂點
它的底面是一個圓
然后在圖上標出頂點
底面及其圓心0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錐是直圓錐的簡稱
接著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圓錐周圍的面使學生發現圓錐有一個曲面
由此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
(在圖上標出側面
)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
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然后在圖上標出同
教師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
問:這條線是圓錐的高嗎?
指名學生回答后
教師要指出: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
教師:圓錐的高到底有多少條呢?
引導學生根據高的定義
弄清楚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
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
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力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
注意提醒學生圓錐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
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
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
側面是一個曲面
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
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這就需要借助-塊平板來測量
教師邊演示邊敘述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測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1)圓錐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讀數時一定要讀平
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值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教師:圓錐的側面是哪一部分?
教師展示圓錐模型指名學生說出側面部分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
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后
教師設問:那么
請大家想想
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留給學生短暫的思考討論時間后
教師指出: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把圓錐模型的側面展開
使學生看到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展開后還可以再把它合攏
恢復原狀
使學生加深對圓錐側面的認識
四、課堂練習
1做''做?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
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
教師行間巡視
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做練習九的第1題
讓學生自由地想
只要是接近于圓錐的都可以視為是圓錐
3、做練習九的第2題
這道題是培養學生拆分組合圖形的能力
使學生能將一個組合圖形拆成已經學過的
讀題后
教師提問:
6、圓錐的體積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43頁的例I、例2
完成"做?做”和練習九的第3-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
比圓柱體積多的沙土(最好讓學生也準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錐有什么特征?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
側面
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
并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X高”
二、導人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那么圓錐的體積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體積的計算
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三、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師:請大家回億一下
我們是怎樣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
指名學生敘述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教師:那么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先讓學生討論
一下用什么方法求
然后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
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教師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
“大家看
這個圓錐和圓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過演示后
指出:“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
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接著
教師邊演示邊敘述:現在圓錐和圓柱里都是空的
我先在圓錐里裝滿沙土
然后倒入圓柱請大家注意觀察
看看能夠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問:把圓柱裝滿一共倒了幾次?
學生:3次
教師: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板書:圓錐的體積=1/3X圓柱體積
教師:圓柱的體積等于什么?
學生:等于“底面積X高”
教師:那么
圓錐的體積可以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積X高”來替換〃圓柱的體積”于是可以得到圓錐體積的計算
公式
板書:圓錐的體積=1/3X底面積X高
教師: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
然后板書字母公式:V=l/3SH
2、教學例1
一個圓錐形的零件
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
高是12厘米
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后
再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
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第50頁"做一做”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木上
教師行間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4、教學例2
在打谷場上
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
局是1.2米
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
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教師: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已知近似于圓錐形的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
以及每立方米小麥的重量;求這堆小麥的重量
教師:要求小麥的重量
必須先求出什么?
學生:必須先求出這堆小麥的體積
教師:要求這堆小麥的體積又該怎么辦?
學生:由于這堆小麥近似于圓錐形
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
教師:但是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
應該怎么辦
9
學生:先算出麥堆的底面半徑
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
然后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麥堆的體積
教師:求得小麥的體積后.應該怎樣求小麥的重量?
學生:用每立方米小麥的重量乘以小麥的體積就可以求得小麥的重量
分析完后
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50頁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注意學生最后得數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
教師要說明小麥每立方米的重量隨著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
要經過量才能確定
735千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
(2)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測量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
討論后.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再介紹一下測量的方法:測量底面直徑時
可以用兩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麥堆兩側
測量出兩根竹竿間的距離就是底面直徑:也可以用繩子在底部圓的周圍圍上一圈量得小
麥堆的周長
再算出直徑
測量小麥堆的高
可用兩根竹竿.將一根竹竿過小麥堆的頂部水平放置
另一根竹竿豎直與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5、做”做一做”的第2題
教師:這道題應該先求什么?
學生:要先求圓錐的底面積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行間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四、小結(略)
五、課堂練習
1、做練習九的第3題
指定3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2
做練習九的第4題
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2)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3)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后
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然后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教師巡視
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九的第5題
教師指名學生先后回答下面問題:
(1)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多少?
(2)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么?怎樣計算?
(3)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4)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然后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51頁的表格中做完后集體訂正
7、圓錐體積的練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練習九的第6-9題教學目的:通過練習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體積計算
教學過程:
-、復習
1、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二、課堂練習
1、做練習九的第6題
教師出示一個圓錐形物體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測量才能計算出它的體積:讓學生分組討論一下
然后各自讓一名學生說說討論的結果
最后歸納出底面圓的周長
再求出底面的半徑
進而求出底面積
然后用書上介紹的方法
用直尺和三角板
測量出圓錐的高
這樣就可以求出圓錐的體積
2、做練習九的第7題
讀題后
教師可以先后提問:
〃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這堆沙的重量
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指名學生回答后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九的第8題
讀題后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這道題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這段鋼材重多少千克
應該先求什么?怎樣求?”
“能直接利用題目中的數值進行計算嗎?為什么?”〃題目中的單位不統一
應該怎樣統一?”分別指名學生回答后
要使學生明白這里要先將2米改寫成200厘米
再利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算出鋼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
最后計算出的結果還應把克改寫成千克
4、做練習九的第9題
讀題后
教師提問:這道題要求糧倉裝小麥多少噸
應該先求什么?
要使學生明白
應該先求2.5米高的小麥的體積
而不是求糧倉的體積
讓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
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選做題
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練習九的第10*、11*、12*題
1.練習九的第10*題
教師:這道題要求圓錐的體積.但是題目中沒有告訴底面積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長和高
請大家想一想
應該怎樣求出底面積?
引導學生利用"C=2rir"再利用"SnR
就可以求得s=n()'
再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就可以求111其體積
2、練習九的第11*題
這是一道有關圓柱、圓錐體積的比例應用題
可以用列方程來解答
利用題目中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之比
可以建立一個比例式
設圓柱的高為X厘米
(注意:由于圓錐和圓柱的底面積S都相等
所以計算中可以先把S約去
)3.練習九的第12題
這道題是拆分組合圖形
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圖形
不難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圓柱和圓錐組合而成的:從圖中可以看出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直
徑都是16厘米
而圓柱的高是4厘米
圓錐的高是17厘米
然后再根據圓的面積公式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
就可以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體積了
整理和復習
教學要求:通過整理和復習
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
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能區別圓柱、圓錐
正確計算圓柱圓錐的體積
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圓柱圓錐的特點
求圓柱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形成表象
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整理
(1)圓柱圓柱的特點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圓柱表面積圓柱的體積V=Sh
(2)圓錐圓錐的特點圓錐的各部分名稱
圓錐的體積V=-l/3Sh
(二)隨堂練習
1、第48頁1-3圓柱內容填書
練習十第1、2題
第3體求圓柱的體積
2、第48頁4-6題圓錐的內容
填書
練習十第3題求圓錐的體積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
特征
圓柱各部分名稱
表面積=兩個底面積=側面積
體積=V=Sh
特征
圓錐各部分名稱
體積V=l/3Sh
簡單的統計(二)
(一)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2.使學生學會制人選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的統計表
3.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并學會制作一引起簡單的統計圖
4.使學生會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受到國情教育
(二)教學指導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條形統計圖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及制作的一般步驟
1.教學統計表時
啟發學生在原來的統計表中增加一欄內容(百分數)就可以看出統計表中有關數量間的
百分比關系
2.教學統計圖時
應比較詳細地介紹制作的般步驟
邊講解邊制作
教學例2時
應突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不同之處
3.注意指導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三)教案1.統計表
第?課時
課題: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教學內容:教材70?7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掌握含有百分數復式統計表的制作方法;會計算合計中的百分數;進定
步學會制復式統計表
2.加深對百分數在統計中的作用的理解
能運用百分數說明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繪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滲透國情教育
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
說說制作復式統計表的步驟?
2.新授
(1)導入新授
我們已經掌握了復式統計表的制作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含有百分數的復式統計表
(2)出示例1:下面是1990年至1992年東山村每年的總收入與村辦企業收入的統計
表如果要使這個統計表表示出這三個年度中村辦企業心入占全村總收放的百分之兒應該
怎樣做?
東山村村辦企業收入統計表2001年3月制
全村總收入
其中村辦企、也收臧
合計
1998年
750萬
420萬
1999年
875萬
542.5萬
2000年1800萬
1449萬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然后回答:
1)每年全村總收入和其中村辦企業收各是多少?
2)要使這個統計表表示出這個年度中村辦企業中村辦企業占全村總收入的百分之幾
應該怎樣做?(先討論
再回答)
(3)教師說明:只要在這個統計表中再增加一欄
依次填上每年村辦企業收入占體村總收入的百分數就可以了
教師邊講邊在原統計表在右邊增加一欄
就成為例1的第二個統計表了
(見教材頁)
(4)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第二個統計表
并提問:
1)1992年全村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2)1992年村辦企業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3)1992年該村其他收入(包括糧食、副業等)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4)1992年村辦企業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百分之幾?
(5)強調
1)計算百分數時
百分號前的數只需取一位小數
2)合計這一行的百分數要用三年村辦企業收入的合計數占三年總收入的百分比
(6)新授小結
在填寫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時
先看清表中的要求
想好怎樣計算問題的百分數
然后再填
3.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52頁"做一做”
4.全課總結
提問學生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
你學到了什么內容?你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5.作
練習十一1-2題
第二課時
統計表的練習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數統計表的結構及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數據計算與表格
填寫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
3.通過制統計表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講述練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制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這節課我們進行鞏固練習
2.復習
讓學生觀察教材52頁例1統計表提問:制一?張合格的統計表的步驟是什么?(要求邊
看書邊討論
然后回答)
制復式統計表的步驟:
(1)設計"表頭”
(2)定縱橫欄目各需幾格
(3)畫表
(4)填寫數據(包括總計、合計)
(5)寫上名稱、制表日期
3.鞏固練習
在學生掌握復式統計表制作方法的基礎上
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方法:指導做題
讓學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問:"各年級"和"全年級”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師巡視指導
然后讓學生結合題目說?說制表的步驟
4.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H■?一第5題
方法:獨立完成
然后讓學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計數填寫的位置
全班齊練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
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審題
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數量關系
正確列出算式
準確計算
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差后
發現普通的問題要統一糾正
5.深化練習
練習十一第6題
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
教師提示引導
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
表中各班占總數的百分幾中的總數指的是誰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又是什么意思?學生試
做后講評
6.全課總結
有關統計部分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
因此這部分知識很重要
同學們…定要牢牢記住
7.作業(補充)
(1)請把下面統計表填寫完整
雙林襯衫廠去年各季度生產情況統計表1993年1月
項目
件數
季度
計劃產量
實際產量
完成計劃的百分數
合計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
根據統計要求將下表填寫完整東方小學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性別
人數
年級
合計
男生
女生
各年級女生占男姓人數的百分數總計
280
低年級
90
47
中年級
80
36
高年級
522.統計圖
第一課時
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
掌握制作條形統計圖方法
能看懂和制作單式條形統計圖
2.培養學生初步統計能力
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1.復習
(1)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我們已經學會制作簡單的統計表
用統計表表示的數量
還可以用統計圖來表示
(板書:統計圖)
(2)導入新授
(出示從報刊或圖書搜集的一些學生易于理解的條形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告訴學生:常用的統計圖有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
統計表三種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種-條形統計圖
(完成板書:條形統計圖)
2.新授
(1)教學條形圖統計圖的意義及組成
(2)教學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1)出示例1
例1某地1996~2000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704
根據表中數據
制成條形統計圖
2)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自學:制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教師示范后
讓學生完成這張統計圖
教師巡視指導
1)歸納制作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2)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3)哪一年的年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4)最多年降水量大約是最水年降水量的幾倍?
歸納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比較統計表和統計圖
想一想: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特點:從條形統計圖中很容易看出各種數量的多
少)
(3)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75頁的''做-做"
注意:畫出的直條要準確;直條頂上注明具體數量
(4)小結: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在制作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5)看書并質疑
3.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練習十二第1、2題
4.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步掌握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并會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2.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能力
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觀點
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
回答
(1)統計圖分為哪幾種?什么是條形統計圖
(2)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步驟分為哪幾步?
2.新授
(1)揭示課題:這節課繼續學習”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2)學習例2
1)出示例2
例2下面是前進機床廠各車間男、女工人數統計表
車間
人數
性別
合計
第一車間
第二車間
第三車間
總計
570
110
245
215
男工
325
80
110
135
女工
245
30
135
80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2)看書第57頁
思考并討論
a.例2是一個什么樣的統計表?
b.畫這幅條形統計圖時
需哪些地方與例1相同?哪些地方與例1不同?
c.在把例2制成條形統計圖時
需把三個車間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數都分別表示出來需要怎么辦?
3)回答思考題
例2是一個復式統計表
與例1相比二者相同點是
二者不同點是
4)依照課本第58頁例2中
第一、第二車間的制圖方法
完成第三車間的制圖
5)在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時
應注意什么?
6)觀察例2的統計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a.男工人數最多的是哪個車間?最少的是哪個車間?
b.女工人數最多的是哪個車間?最少是是哪個車間?
c.在統計圖怎樣找出哪個車間的人數最多?哪個車間人數最少?
(3)小結: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4)看書并質疑
3.鞏固練習
教材練習12第5、6題
4.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第三課時
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
掌握制作折線統計圖的方法
能看懂和制作單式折線統計圖
2.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能力
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
導入新授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我們己經學會了制作條形統計圖
常用的統計圖還有折線統計圖
(出示從報刊或圖書中搜集的一些學生易于理解的折線統計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折線統計圖
(板書:折線統計圖)2.新授
(1)教學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及組成看教材62頁完成思考題
1)幻燈出示折線統計圖的意義
2)第62頁例3的折線統計圖
指圖說出它包含哪引起內容
(2)教學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
出示例3
例2某地1993年每月的月平均氣溫如下表月份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氣溫℃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
制成折線統計圖
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1)引導學生思考:
a.一年有十二個月
在水平射線上應如何劃分?
b.這一年最高的月平均氣溫是32.5℃
在垂直射線上應如何劃分?
2)說明:在畫折線時
先要按照數據大小描出各點
再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3)指導學生到講臺前來畫一畫
描出各點
再順次連接兩點之間成直線
在各點注上數字
最后寫好統計圖標題、標明制圖日期
4)教師示范后
讓學生完成這張統計圖
教師巡視指導
5)比較折線統計圖的步驟與制條形統計圖有什么異同點?
(制折線統計圖的步驟與制條形統計圖基本相同
只是不畫直條
而是按照數據大小描出各點
再用線段順序連接起來)
(3)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看例3的折線統計圖回答問題:
1)哪個月的平均氣溫最高?哪個月的平均氣溫最低?
2)哪兩個月之間的平均氣溫上升得取快?哪兩個月之間的平均氣溫下降得最快?歸
納折線統計圖的的特點
(4)比較條形統計圖的折線統計圖
想一想: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5)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63頁〃做一做“
(6)小結:折線統計圖抽制作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問題?
(7)看書并質疑
3.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練習十九第1、2題
4.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第四課時
折線統計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用途
掌握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
會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
2.培養學生初步統計能力
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1.復習
回答
(1)什么是折線統計圖
(2)制作折線統計圖分為哪幾步?
2.新授
(1)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
(板書課題)
(2)學習例4
出示例4
例4某市無線電一廠、二廠1985年?1983年的產值增長情況如下表
年份
產值(萬元)
廠名
1985年
19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雅安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末學習能力診斷數學試題含解析
- 內蒙巴彥淖爾市2025年高三畢業班3月教學質量檢查語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二中學2025屆初三化學試題下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武夷山職業學院《建筑與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2025屆初三4月模擬(二模)考試生物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綜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六盤水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日語文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遙感原理與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房屋及土地租賃協議
- 智能駕駛之路
- 2025年春季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文化素養提升計劃
- (T8聯考)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3月聯合測評語文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 鋁合金門窗安裝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高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試真題
- 第14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教案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新課標
- T-CRHA 089-2024 成人床旁心電監測護理規程
- 監理實施細則模板(信息化、軟件工程)
- 精神疾病治療新靶點-深度研究
- 教學課件-統計學(第三版)袁衛
- 醫院保安員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