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連云港重點達標名校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下列關于我國古代文化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典型代表B.東漢醫學家華佗被尊稱為“神醫”C.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造紙術D.《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2.201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70周年。從陳強同學制作的如下統計表,可以看出共產黨能夠迅速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A.解放軍能打善戰B.共產黨軍事力量超過國民黨C.國民黨指揮失當D.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3.英國媒體列出2050年前人類面臨的十大挑戰: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人口老齡化、城市逐漸減少、社交媒體發展、自然資源緊缺、定居其他星球、增強智力技術、新地緣政治困局、汽車數量猛增以及人工智能變強。這證明A.人類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重大社會問題B.人類已經擁有了改造生存環境的科學技術C.人口、糧食、社會保障、環境等問題重重D.人類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難題4.“電工技術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電的利用為我們開辟一條道路。”人類由此進入A.蒸汽時代B.電氣時代C.信息時代D.網絡時代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接觸到“眾生平等”、“大慈大悲”、“四大皆空”和“口頭禪”等詞語,這些詞語來源于()A.佛教 B.基督教C.伊斯蘭教 D.印度教6.石魯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他一生以畫筆宣傳革命。在下面這幅畫作中,他刻畫了1947年的一天,初升的太陽染紅了整個群山,毛澤東迎著朝陽,昂首挺胸,展現著共產黨人力挽狂瀾的氣魄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這幅畫的名字應該是()A.《轉戰陜北》 B.《挺進大別山》C.《解放南京》 D.《戰略大決戰》7.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D.北大西洋組織的建立8.看下表,分析造成下列所述情況的原因不包括1949—1954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1954國家數891003A.朝鮮戰爭的沖擊 B.美國推行遏制政策C.中國外交方針的限制 D.萬隆會議的召開9.2018年10月,在“周口店遺址文化節”的活動現場,九(1)班的小麗同學很想體驗一下北京人的原始生活。當主持人發給她一塊獸肉讓她切割時,她選擇的工具應該是A.B.C.D.10.當一個人遭受了重大挫折時,我們常常形容他遭遇了“滑鐵盧”。與這一典故有關的歷史人物是()A.華盛頓 B.林肯 C.拿破侖 D.羅斯福11.在歐洲封建統治者眼里,拿破侖始終是一個“擴散1789年瘟疫的暴發戶”。這里的“1789年瘟疫”指的是A.英國資產階級革命B.美國獨立戰爭C.法國大革命D.拿破侖遠征俄羅斯12.一副作品長七米多、寬三米多,畫面上只用了黑、白、灰三色。它是作者對法西斯分子所犯罪行的揭露和對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頌。該作品的作者是A.荷馬B.貝多芬C.梵高D.畢加索1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時節》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早期人類的勞作中()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謀人 D.河姆渡人14.這場戰爭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結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國與蘇聯這兩個歐洲側翼大國的真正崛起,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戰火所摧毀,被新的國際格局取而代之。“這場戰爭”指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戰B.第二次世界大戰C.朝鮮戰爭D.美蘇冷戰15.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在下圖空白處應該填寫的機構是A.四百人議事會B.元老院C.參議院D.公民大會16.以下古代文明成果的共同主題是A.兩河流域的統一 B.古代民主政治的發展C.羅馬帝國的輝煌 D.古代世界的民主與法制17.下圖旗幟所代表的國際組織的宗旨是維持世界各地和平;發展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幫助各國共同努力,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等。該國際組織是A.北約 B.世界貿易組織C.聯合國 D.歐洲聯盟18.生命權和生存權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區卻出現了凡人的罪惡。下列由德國法西斯制造的慘劇是A.屠殺印第安人B.販賣黑奴C.屠殺猶太人D.南京大屠殺19.如圖反映了新中國初期經濟建設的成就。這些成就A.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B.使我國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C.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D.成為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良好開端的標志20.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兩者的共同點是()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②都善于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內憂外患④都促進了日本社會的快速發展⑤都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21.1924年1月,孫中山說:“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造成“社會黑暗腐敗”的原因是A.袁世凱黑暗獨裁統治B.國民革命運動開展C.《中華民國約法》頒布D.北洋軍閥割據混戰22.《申報》稱:五四運動是一場阻止北洋軍閥在巴黎和會簽署對德“和約”、要求懲辦親日賣國賊的全國性學生愛國運動。日本媒體則將五四運動定性為“排日”學生的一場暴動。中外媒體對五四運動的報道不同,說明了()。A.立場不同會影響對歷史的解釋 B.年代久遠導致歷史真相模糊不清C.愛國就要排除一切外來因素 D.文獻記錄能準確還原歷史真相23.著名少數民族歌手簡表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同胞在藝術殿堂中獲得認可,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A.保障了少數民族的高度自治B.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C.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D.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24.“我們的落后早已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已注定。英國人開向大清帝國的那一炮,只不過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從事實上證明我們已經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材料中“那一炮”打響的所在地區是A.天津B.上海C.南京D.廣州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________等人掌權后,將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________成為一戰的轉折點。26.________(下圖人物)是國際知名的火箭專家,他于1955年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為中國的“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貢獻;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________(下圖人物)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27.________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________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大陸國民黨政權覆滅。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7分)大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在時間長河中“駕駛航船”的技能和經驗,以下材料均摘編自英國學者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一書,閱讀材料,回答間題。材料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世界政治家預言,19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舞臺將日益受到正在興起的德國,俄國和美國的影響,然而事實是,這三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第二個國家在革命中崩潰了,20世紀20年代和以后時期的國際事務似乎仍是以英國和法國的行動為中心。分析材料一,據所學知識回答,德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俄國“在革命中崩潰”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戰后最終形成了怎樣的國際獲序?材料二(變化中的經濟格局(1950-1980))二戰以后,不僅莫內等“一代歐洲人”決心創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經濟結構,而且還有心腸不錯、樂于助人的美國,它愿意以合作的方點為歐洲的經濟復興提供財政援助。分析材料二,據所學知識回答,二戰后歐洲經濟復興的主要原因,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蘇聯)1950-1984年蘇聯,中國糧食產量的比較分析上圖,據所學知識指出B段蘇聯農業發展較快與哪次著名改革有關?哪一經濟模式導致了蘇聯的發展“矛盾重重”?有人認為,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必然會發生戰爭,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29.(6分)改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改革是利益的觸動。1898年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了革新運動,出臺了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編練海陸軍等措施,此舉觸動了封建頑固派的利益,在其鎮壓下失敗。請簡答這次改革的積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光緒帝是不是維新派,并請陳述理由。改革往往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日本的明治維新,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都是在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的倒逼下催生的。利用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催生日本、美國進行以上改革的“問題”分別是什么?改革需要勇氣和智慧。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以敢于擔當的勇氣和非凡的智慧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業。“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深刻了解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深切愿望,把握住中國發展的歷史規律,緊緊依靠黨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偉業。”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體現鄧小平“勇氣和智慧”的歷史史實。30.(7分)觀察圖片并仔細閱讀文字,回答問題。圖一陳勝、吳廣起義圖二李自成起義圖一: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900多名被征發的農民前往漁陽戍守長城,途中被大雨困在大澤鄉而不能如期到達。依據秦律不能如期趕到戍地將被處死。因此,二人決定發動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建立了“張楚”政權。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圖二:李自成起義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明朝末年,陜北連年旱荒,農民顆粒無收,官府征賦如故,階級矛盾尖銳。1629年李自成發動起義,針對明朝土地集中與賦稅繁重的情況,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4年,李自成在長安建立大順政權,接著揮師北上,攻克北京,推翻了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從以上圖片和文字介紹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點?信息點一:信息點二:信息點三:從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可以推斷出秦朝重視哪方面的建設?你認為上面哪次起義的口號最能表達農民的根本要求?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造紙術是在西漢時期發明的。ABD項表述正確,C項表述錯誤,故選C。2、D【解析】

A:材料中是“安徽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戰役”,圖表的信息主要是人民對解放軍的支持,沒體現解放軍的戰斗力。故A錯誤。B.材料中的信息是人民提供糧食、軍鞋等物資,與國共軍事實力對比無關。故B錯誤。C.材料是安徽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戰役,提供糧食、軍鞋等物資。未體現國民黨指揮的信息。故C錯誤。D.材料中,安徽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戰役,提供糧食、軍鞋等物資,體現了人民對共產黨的支持和擁護。故D正確。所以本題選D。【點睛】本題解題關鍵在于注意表格中的信息,注意表格的標題“安徽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戰役”,從中可知安徽人民對共產黨的支持和擁護。3、A【解析】

據“2017年8月英國媒體列出2050年前人類面臨的十大挑戰: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人口老齡化、城市逐漸減少、社交媒體發展、自然資源緊缺、定居其他星球、增強智力技術、新地緣政治困局、汽車數量猛增以及人工智能變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證明人類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重大社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人類應該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保護有限資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強國際合作、重視有關的輿論宣傳和落后地區的教育工作等,通過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4、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使用把人類帶入了“電氣時代”。故B符合題意;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故A不符合題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故C不符合題意;網絡時代得益于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5、A【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有關世界宗教的相關史實。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四大皆空”,勸人們“忍耐服從”為很多統治者接受,大力扶持佛教。故此題選擇答案A。考點:人教新課標九年級歷史上冊·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6、A【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據“他刻畫了1947年的一天,初升的太陽染紅了整個群山,毛澤東迎著朝陽,昂首挺胸,展現著共產黨人力挽狂瀾的氣魄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可知,這幅畫的名字應該是《轉戰陜北》,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7、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95年1月1日,在關貿總協定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市場開放、非歧視性和公平貿易等原則,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化,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所以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分別是“冷戰”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8、D【解析】

依據題干“1949—1954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可見這一時期中國外交面臨不利局面,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較少而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萬隆會議召開于1955年,時間不符,而且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系,D正確。結合所學知識,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加劇了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對抗;美國敵視新中國,采取遏制社會主義的冷戰政策;中國當時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帶有強烈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色彩,ABC都是造成題干中外交情況的原因,故ABC排除。故選D。9、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10、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了國家政權,史稱“霧月政變”。拿破侖是世界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侖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拿破侖于1814年和1815年兩度戰敗并被流放。遭遇過滑鐵盧戰役,改變了他及帝國的命運,1821年,拿破侖病逝于圣赫勒拿島。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1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由此可知“1789年瘟疫”指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故C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640年,故排除A項。美國獨立戰爭是1775年,故排除B項。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羅斯,故排除D項。故選C。12、D【解析】

依據題干“對法西斯分子所犯罪行的揭露和對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頌”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德國法西斯轟炸了畢加索的家鄉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畢加索十分憤怒,創作了名畫《格爾尼卡》,表達了對法西斯分子所犯罪行的揭露和對人民反抗精神的歌頌,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選D。13、D【解析】

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最早種植粟,北京人和元謀人不會農耕,故答案選D。14、B【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這場戰爭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結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國與蘇聯這兩個歐洲側翼大國的真正崛起,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完全被戰火所摧毀,被新的國際格局取而代之”可知,“這場戰爭”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所學可知,二戰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格局被沖垮,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蘇聯成為唯一一個能夠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美蘇兩級格局逐漸形成,故B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英法歐洲國家仍占據主導地位,故A不合題意;朝鮮戰爭與歐洲大國無關,故C不合題意;美蘇冷戰是在二戰改變了世界力量對比、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的情況下形成的,與題干不符,故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15、D【解析】

D、依據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與五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共同組成民主政治的機構。故D符合題意;A、四百人議事會是由五百人議事會的前身,不可能同時存在,故A不符合題意;B、元老院是專制時期的機構,不是民主政治體現,故B不符合題意;C、參議院是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機構,不是古雅典的民主機關,故C不符合題意;所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16、D【解析】

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反映的是古巴比倫時期的《漢謨拉比法典》,圖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圖三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時期編撰的法律,共同反映的是古代世界的民主與法制,D符合題意;兩河流域的統一只有圖一涉及到,A排除;《漢謨拉比法典》沒有體現民主政治,B排除;《漢謨拉比法典》與羅馬帝國無關,C排除。故選擇D。17、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題干圖是聯合國的會徽,地球和橄欖枝象征著用和平包圍著整個地球,表達了人們渴望世界和平、團結的愿望。1945年聯合國成立,其宗旨是維持世界各地和平;發展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幫助各國共同努力,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等,故C符合題意;北約、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18、C【解析】依據課本所學,1937年12月,法西斯日軍攻陷中國首都南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日軍占領南京后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D符合題意;歐洲殖民者搶占美洲印第安人的土地,大肆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是印第安人人數銳減,無法為種植園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歐洲開始販賣黑奴到美洲,AB不合題意;德國法西斯政權掀起了迫害了猶太人的狂潮,C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題意,選擇答案D。19、C【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題干圖反映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C符合題意;一五計劃的成就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故A表述錯誤,不合題意;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國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故B表述錯誤,不合題意;中共八大成為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良好開端的標志,故D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20、B【解析】

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兩者的共同點有:都善于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大化改新學習中國隋唐的先進文化,明治維新學習歐美先進文化;都促進了日本社會的快速發展,都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且迅速成為亞洲的強國。故答案選B。21、D【解析】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從此進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袁世凱在1915年稱帝,后爆發護國運動,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國進入北洋各系軍閥混戰的局面。據“1924年1月”、“這是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可知,造成革命后十三年的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因此D正確。袁世凱1916年已經去世,因此A選項錯誤。國民革命運動開展時間是1924——1927,與題目時間不符,因此B錯誤。《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并不是導致社會黑暗腐敗的原因,因此C錯誤。所以本題選D。【點睛】本題解題關鍵詞在于“1924”和“這十三年來”,根據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推斷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22、A【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青年學生以及各階層人士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但是日本媒體則將五四運動定性為“排日”學生的一場暴動,這說明立場不同會影響對歷史的解釋,故A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年代久遠導致歷史真相模糊不清、愛國就要排除一切外來因素、文獻記錄能準確還原歷史真相,故BC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A。23、B【解析】

依據著名少數民族歌手簡表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同胞在藝術殿堂中獲得認可,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而題干內容充分體現了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所以B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24、D【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那一炮”指的是鴉片戰爭,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中國廣東廣州海面挑釁,鴉片戰爭正式爆發。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羅伯斯庇爾凡爾登戰役【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羅伯斯庇爾掌握法國政權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的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916年2月德軍開始進攻凡爾登,法軍殊死抵抗.凡爾登戰役是一戰時德國在西線發動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26、錢學森袁隆平【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錢學森(左圖人物)是國際知名的火箭專家,他于1955年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為中國的“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貢獻;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右圖人物)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7、19191949【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原因:歐洲的聯合(歐共體的成立)、美國的援助(3)改革:赫魯曉夫改革模式:斯大林模式。(4)觀點一:同意。新崛起的大國會威脅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觀點二:不同意,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各國都積極營造和平安全環境發展經濟;由于先進武器的出現,戰爭對全人類生存造成巨大危害,當今各國都不會輕易發動戰爭,【解析】(1)根據材料一的內容可知,德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俄國“在革命中崩潰”指的是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最終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維護了世界的和平,成為一戰后的統治新秩序。(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歐洲經濟復蘇的原因包括,歐洲逐步走向了聯合,美國的經濟援助等。(3)根據圖表中B段的時間“1960年到1064年”蘇聯農業發展較快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赫魯曉夫實行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存在導致了蘇聯的發展“矛盾重重”(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兩種觀點都可以選擇,論證充分即可。如:觀點一:同意。理由:新崛起的大國會威脅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觀點二:不同意。理由: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各國都積極營造和平安全環境發展經濟;由于先進武器的出現,戰爭對全人類生存造成巨大危害,當今各國都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等等。點睛:第一問,抓住材料中的關鍵時間“19世紀90年代以來”即第二次工業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