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廣西河池市2024屆高三適應性模擬測試(二模)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晉平公欲伐齊,使范昭往觀焉。景公賜之,酒酣,范昭曰:“愿請君之樽酌。”公曰:“酌寡人之樽,進之于客。”范昭已飲。晏子曰:“徹樽,更之。”樽觶①具矣,范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曰:“能為我調成周之樂乎?吾為子舞之。”太師曰:“冥臣不習。”范昭趨而出。景公謂晏子曰:“晉大國也,使人來將觀吾政也。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曰:“夫范昭之為人非陋而不識禮也且欲試吾君臣故絕之也。”景公謂太師曰:“子何以不為客調成周之樂乎?”太師對曰:“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若調之,必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也,而欲舞天子之樂,臣故不為也。”范昭歸以告平公曰:“齊未可伐也。臣欲試其君而晏子識之,臣欲犯其禮而太師知之。”仲尼聞之曰:“夫不出于樽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乎!可謂折沖②矣,而太師其與焉。”(節選自《新序·雜事》)材料二:士尹池③為荊使于宋,司城子罕④觴之。南家之墻擁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⑤者也。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鞭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輓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愿相國之憂吾不食也。’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宮庫,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士尹池歸荊,荊王適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諫于荊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賢,其相仁。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孔子聞之曰:“夫修之于廟堂之上,而折沖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節選自《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注】①觶(zhì):古代飲酒的器皿。②折沖:制敵取勝。③士尹池:復姓士尹,名池。④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國賢臣。⑤鞔:鞋子。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范昭之為A人B非陋C而不識禮也D且欲試吾E君臣F故G絕之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趨,文中指小步快走,與《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中的“趨”意思相同。B.怒,文中指使??發怒,與成語“怒發沖冠”中的“怒”意思不同。C.徙,文中指遷走、搬走,與《琵琶行(并序)》“轉徙于江湖間”中的“徙”意思不同。D.廟堂,文中指朝堂,與《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中的“廟堂”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平公在討伐齊國之前,派范昭去察看齊國的政事。面對范昭使用君主的杯子飲酒和用周樂起舞的企圖,晏子和太師堅決反對。B.范昭回國后回復出使情況,他告訴晉平公齊國不可以討伐,因為他想試探齊國國君,被晏子識破;想要違反齊國之禮,被太師識破。C.司城子罕的南鄰三代以來靠做鞋養活家庭,如果因為他家的墻擋住了子罕的門前路,而不讓他家繼續做鞋,他家將會無法生存下去。D.楚王想要起兵攻打宋國,士尹池勸諫他不要這樣做,因為士尹池知道宋國國君賢能,子罕仁德,他們能得民心,百姓肯為國家出力。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晏子曰:“徹樽,更之。”樽觶具矣,范昭佯醉。(4分)(2)西家高,吾宮痺,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4分)14.孔子為什么稱贊晏子和子罕?(3分)10.BDF(“夫范昭之為人,非陋而不識禮也”為判斷句,“夫范昭之為人”是主語,加逗號和謂語斷開,“非陋而不識禮也”是謂語部分,在此處也需要斷開;“且欲試吾君臣”為動賓結構,為一個完整語意,在此斷開。)11.C[“徙”在文中指“讓……遷走(搬走)”,“轉徙于江湖間”中的“徙”指“遷徙、遷移”。]12.C(“而不讓他家繼續做鞋”錯誤,根據“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鞭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可知。)13.(1)晏子說:“撒下(這個)酒杯,請換上另一個。”杯盞都上齊了,范昭假意醉酒。(“徹”“具”各1分,句意2分)(2)西邊鄰居家院子地勢高,我家院子地勢低,積水流過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沒有加以制止。(“潦”“利”各1分,句意2分)14.孔子稱贊他們,因為他們兩人都能做到不動用武力而使戰爭消弭,保衛國家的安全。(3分,意思對即可)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晉平公想攻打齊國,派范昭前往齊國打探情況。景公請他飲酒,酒喝到興頭上,范昭說:“請允許我用您用過的杯盞喝酒。”景公說:“把我的酒杯斟上酒,遞給客人。”范昭接過酒杯喝完了。晏子說:“撒下酒杯,換上另一個。”杯盞都齊了,范昭假意醉酒,不高興地起來跳舞,對太師說:“能夠給我演奏成周的樂曲嗎?我給你們跳舞。”太師說:“失明之人未學過。”范昭快步走了出去。景公對晏子說:“晉,是大國,派人來察看我國的政務,現在您惹怒了大國的使者,將怎么辦呢?”晏子說:“范昭的為人處事,并非見識淺陋不懂禮,只是想試探一下我們君臣,所以拒絕了他。”景公問太師說:“你為何不給客人改奏周之樂呢?”太師回答說:“成周之樂,是天子之樂,如果演奏它,一定是君主起舞。現在范昭身為人臣,想用天子之樂配舞,所以我不能演奏。”范昭回去報告平公說:“齊國不能攻打呀。我想試探它的國君,晏子識破了我。我想冒犯他們的禮,被太師看穿了。”仲尼聽說了這件事,說:“不離開宴席,卻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事,大概說的就是晏子吧!可稱得上擊敗了敵人,而太師也協助了這件事。”材料二:士尹池為楚國出使到宋國去,司城子罕宴請他。子罕南邊鄰居的墻向前突出卻不拆了它取直,西邊鄰居家的積水流過子罕的院子卻不加制止。士尹池詢問這是為什么,司城子罕說:“南邊鄰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讓他搬家,他的父親說:‘我家靠做鞋謀生已經三代了,現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國那些要買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處了,我將不能謀生。希望相國您憐憫我不能謀生。’因為這個緣故,我沒有讓他搬家。西邊鄰居家院子地勢高,我家院子地勢低,積水流過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沒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要發兵攻打宋國,士尹池勸阻楚王說:“不可攻打宋國。它的君主賢明,它的國相仁慈。賢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別人能為他出力。楚國去攻打它,大概不會有功,而且還要為天下所恥笑吧!”所以楚國放棄了宋國而攻打鄭國。孔子聽到這事以后說:“在朝廷上修養自己的品德,卻能制勝敵軍于千里之外,這大概說的就是司城子罕吧!”廣西部分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與敵對壘,勝負未決,有糧則勝。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之餉道,可分銳兵以絕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法曰:“軍無糧食則亡。”漢末,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紹遣軍運糧,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余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奔歸操,因說操曰:“今袁紹有輜重萬余乘,而乏嚴備,今以輕兵襲之,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矣。”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負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軍,遣軍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也,即放火,營中驚亂,大敗之。紹棄甲而遁。(節選自《百戰奇略·糧戰》)材料二:賈誼說上曰: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注】也,竊為陛下惜之!(節選自《漢書·食貨志》)【注】廩廩:同“懔懔”,危懼的樣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擊E罷夫F羸老G易子H而咬其骨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積聚,此處是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處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乘著夜色之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顧,回頭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對處境存在不安全感。與《項脊軒志》中“顧視無可置者”中“顧”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與《屈原列傳》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敵我雙方對壘相峙、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因此,既要保護好己方的糧食,又要切斷敵人的糧餉運輸線,這樣就一定能取得勝利。B.官渡之戰中,袁紹令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余護送糧食。許攸叛袁,向曹操獻出偷襲燒糧的計策。盡管身邊有人對許攸有所懷疑,但曹操還是采納了他的建議。C.賈誼認為,糧食的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會成功,去進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鞏固,去作戰就能戰勝,使遠方的人順附。D.賈誼認為,漢朝立國近40年,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都很少。老百姓棄農經商,不生產卻吃糧食的人很多,過度奢侈的風氣也日益滋長,這些都是國家的禍患。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軍,遣軍益備。”(2)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14.兩則材料都圍繞著“糧食”展開,請簡要說明側重點有何不同。【答案】10.ABE11.D12.A13.(1)行進途中遇到詢查的人,回答說:“袁公擔心曹操抄掠我軍后方,(特)派我們前往加強守備。”(2)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14.①文本一以官渡之戰為例,論證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②文本二結合國家的現實,闡述積貯糧食是治國之本,主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加強糧食儲備。【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天下”作主語,“大屈”作謂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所以AB處斷句;“罷夫羸老”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所以E處斷句。故選ABE。【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用法不一致。積聚,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會游泳。B.錯誤。用法不一致。夜,名詞作狀語,乘著夜色之意;/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木匣裝。句意:乘著夜色從小道出發。/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首級。C.錯誤。用法一致。都是“回頭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將憂慮不安。/環顧四周,沒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確。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屈原來到了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他的臉色憔悴。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A.“這樣就一定能取得勝利”錯誤。由原文“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之餉道,可分銳兵以絕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可知,原文說的是“敵人既然糧運不繼,它就必定逃走,我軍乘機發起攻擊就能取得勝利”,“一定取得勝利”太絕對。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歷道”,行進途中;“語”,回答;“益”,加強。(2)“俗”,風氣;“賊”,禍害;“是天下之大賊也”,判斷句,“也”表判斷。【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官渡之戰中,袁紹令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余護送糧食,許攸叛袁,向曹操獻出偷襲燒糧的計策,曹操親自率步騎兵五千人燒糧,袁軍營中頓時亂作一團,被曹軍打得大敗。文本一以官渡之戰為例,論證糧食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原文“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知,文本二結合國家的現實,闡述積貯糧食是治國之本,主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加強糧食儲備。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在敵我雙方對壘相持,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因此,對我方的運糧道路,必須派兵嚴加護衛,以防敵人抄掠截斷。而對敵人的糧餉運輸線,則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斷。敵人既然糧運不繼,它就必定逃走,我軍乘機發起攻擊就能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軍隊沒有糧食,作戰就要失敗。”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對峙于官渡。袁紹派車運糧,并令(運糧使)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余武裝護送,夜宿于袁紹軍營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紹的謀臣許攸非常貪財,袁紹滿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紹而投降了曹操,(許攸)乘機向曹操獻計說:“如今袁紹的屯糧所停放的糧食有一萬余輛車,但缺乏嚴密守備,現在如果派出輕裝部隊進行偷襲,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不出三天,袁紹將不攻自敗。”曹操周圍有人懷疑,但謀臣茍攸、賈詡卻勸曹操按許攸的計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營寨,自率步騎兵五千人,全部換上袁軍旗號,士卒口銜枚、馬匹嘴勒繩索,乘著夜色從小道出發,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進途中遇到詢查的人,就回答說:“袁公擔心曹操抄掠我軍后方,特派我們前往加強守備。”問者聽后信以為真,全然若無其事之狀。曹軍順利抵達后,立即包圍其屯糧處,并放起大火,袁軍營中頓時亂作一團,被曹軍打得大敗。袁紹慌忙丟棄甲仗而逃跑了。(節選自《百戰奇略·糧戰》)材料二:賈誼進言皇上說: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致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就要請求賣掉自己的爵級和孩子。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哪有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震驚的呢?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么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去發放糧餉?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政治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能夠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爭先起來鬧事,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干什么事情會做不成?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借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著于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游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么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節選自《漢書·食貨志》)廣西桂林市2024屆高三年級二模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嬰未聞有也。”(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材料二: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②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地進諫,可見晏子關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C.孟子倡導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展之道。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一于“仁”的思想根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14.兩文分別倡導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答案】10.BEG11.B12.B13.(1)卻只是憑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諸侯這樣行事國家就有危險,平民這樣行事家庭就受損害。(2)這話講得太高深了!(不過)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14.①晏子倡導“禮義”之仁“勇”,反對欺凌違義之暴“勇”。②孟子倡導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對敵一人之匹夫小“勇”。【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為了遵行禮儀規范而輕視死亡的人才能稱為有勇,誅殺兇暴而不畏強悍的人才能稱為有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要以能推行禮儀和最佳行為方式為準則。“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為并列結構,且句意完整,B處斷開;“故”,為因果關系的連詞,應放在句首,E處斷開;“勇力之立也”與“以行其禮義也”構成條件關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條件,G處斷開。故需要斷句的三處為:B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錯誤,二者詞義相同,都指軍隊。句意: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加上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C.正確,都是使動用法,都指“使……安定”。句意: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D.正確,詞義不同,后者意為“縱橫”。句意:(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男兒本來就看重縱橫疆場,所向披靡。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錯。從下文“任之以力,凌鑠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可推斷晏子對這四人的評判,是崇尚勇力、不顧禮儀道德的不義之徒,非賢士,因此導致桀、紂被滅掉,夏、商也衰亡了。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只;“立于世”,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世立”;“立”,立身;“匹夫”,平民百姓。(2)“大哉言矣”,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為“言矣大哉”;“大”,高深;“疾”,毛病。【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根據題干,圍繞兩則文本關于“勇”的主張,分條作答。材料一,晏子針對齊莊公矜夸勇力,不實行道義,有理有據的諫言,指出真正的勇力”的內涵:奮不顧身實行禮叫做勇,誅伐兇暴不避豪強叫做力。反對欺凌天下諸侯,殺戮無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顧禮義。材料二,孟子認為,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付一個人罷了;請大王把小勇擴大開去,像周文王、周武王的勇武那樣,去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因而倡導保境安民之大“勇”。參考譯文:材料一:莊公極力崇尚有勇猛之力的人,卻不顧及推行禮儀的最佳行為方式。那些依靠勇力得勢的人,從不顧忌國家法令,為所欲為,因此貴胄族親不去推行忠言善事,近臣也不敢進諫君王,朝綱混亂,所以晏子決定去拜見莊公。莊公問道:“從前有只憑勇力在世上久立的國家嗎?”晏子回答:“我聽說,為了遵行禮儀規范而輕視死亡的人才能稱為有勇,誅殺兇暴而不畏強悍的人才能稱為有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要以能推行禮儀和最佳行為方式為準則。商湯王、周武王用兵伐罪不是忤逆,兼并其他國家也不是貪婪,這都是在遵行仁義的行為。誅殺兇惡殘暴從不畏懼其強悍,消滅罪惡從不害怕人多勢眾,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為。古時候能稱得上是有勇力的人,都是遵行禮儀的勇猛之人;如今君上沒有推行仁義的美德,臣下沒有消滅罪惡、誅殺兇暴的行為,而僅僅依靠單純的勇力而去立于世間,那么諸侯這樣做以后就會導致國家面臨危險,平民這樣做就會導致家庭殘破。以前夏朝的衰亡,因有推侈、大戲;殷國的衰亡,因有費仲、惡來。這些人雖然能腳走千里,用手能撕裂猛獸,但任用他們的勇力后,他們卻侵犯欺凌天下蒼生,亂施淫威殺戮無辜百姓,像這樣崇尚勇力,卻不顧及推行仁義道德,這就是夏桀、商紂滅亡的原因,殷商夏朝也是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主張一味崇尚勇力,而不顧及推行仁義的最佳行為方式,任由有勇有力之人,毫不顧忌國家法令,以威強立身,以淫亂暴力行事,導致貴族皇親不上陳推行善事,近臣也不敢進諫君王。像這樣背離圣王德政天下的原則而仿效亡國之君的行為,用這種行為來求得國家長存,我晏嬰從來沒有聽說過。”(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材料二:齊宣王問道:“和鄰國相交有什么原則嗎?”孟子答道:“有。只有仁愛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來服侍小國,所以商湯服侍葛國,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服侍大國,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踐服侍吳國。以大國身份服侍小國的,是樂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國身份服侍大國的,是畏懼天命的人。樂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懼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國家。(正如)《詩經》上所說:‘畏懼天帝的威嚴,所以能得到安定。’”宣王說:“您說的太好了!(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喜好勇武。”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請您不要喜好小勇。按著劍瞋目怒視地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戰勝一個人。希望您能夠喜好大勇。《詩經》說:‘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書》上說:‘上天降生人民,(為他們)設立了君主,設立了老師,(這些君主和老師的)唯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負責,普天之下有誰敢超越他的本分來胡作妄為?’(如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發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還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廣西南寧市2024屆高三二模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①與所舉賢良、文學②語。問民間所疾苦。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③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④,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于邊鄙,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修之于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于其義未便也。”(選自框寬《鹽鐵論·本議》,有刪改)材料二:夫工農、直賈者,財之所自來也。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余矣。商賈流道,用有無交而貨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雖多不病矣。夫使稼穡者饒樂,而惰游者困苦,則農盡力矣。堅好便用者獲利,浮偽侈靡者不售,則工盡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細而取其大,散諸近而收諸遠,則商賈流通矣。農、工、商賈皆樂其業而安其富,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選自司馬光《論財利疏》,有刪改)[注]①丞指、街史,以下簡稱“大夫”。②賢良、文學:漢代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舉為“賢良方正”和“文學高第”的儒生,以下簡稱“文學”。③末利:指工商業,下文“本”指農業。④鹽鐵:指鹽鐵官營。酒榷:酒類專賣。均輸:國家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收購物資,調劑、方便運輸。10.材料一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先帝哀A邊人之久患B苦C為虜所系D獲也E故修障塞F飭烽燧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鄙,指邊境,與《燭之武退秦師》中“越國以鄙遠”的“鄙”用法和意思都相同。B.乘,指登上,與《氓》“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中的“乘”意思相同。C.病,指傷害,與《種樹郭橐駝傳》中“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的“病”意思不同。D.售,指賣出去,與《促織》“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的“售”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一旅仁義與財利對立,認為鹽鐵官營是與民爭利,會敗壞教厚樸實的社會風俗,主張廢除鹽鐵官營,推行仁義,教化百姓。B.大夫一方認為,在匈奴問題緊迫的形勢下,鹽鐵官營是重要的經費保障,可以增加國家財富,補助邊防的費用。C.文學一方認為君主推行仁政,可以無敵天下;大夫一方則認為匈奴禍害已久;皇上決定派儒生一起去討伐匈奴,需要財物等支持。D.從論辯內容來看,這次論辯是兩個對壘方陣的交鋒,圍繞鹽鐵等政策展開,不只是思想的論辯,還涉及不同國策的抉擇。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2)夫使稼穡者饒樂,而惰游者困苦,則農盡力矣。14.對于不同行業的發展,司馬光的態度與漢代儒生有何異同?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0.BEF11.A12.C13.(1)積聚仁義來教化人們,推廣德行來安撫人們。所以近處的民眾親近歸附,遠方的民眾心悅誠服。(2)如果讓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富裕安樂,讓游手好閑的人艱難窮苦,那么農民就會竭盡全力了。14.同:司馬光和漢代儒生都重視農業發展。異:司馬光認為應讓農工商均衡發展,各盡其力;漢代儒生認為應抑制工商業的發展。【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先帝哀憐邊疆人民長期遭受禍患,苦于被匈奴人俘虜,因此在邊疆建筑城堡,修整烽火臺。“邊人之久患”是“哀”的賓語,應在“久患”后B處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后面E處斷開;“修障塞”和“飭烽燧”內容相關,句式一致,中間F處斷開。故選BE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名詞,邊境;意動用法,“把……當作邊境”。句意:屢次侵略邊境。/越過別的國家把遠方的鄭國當做邊境。B.正確。句意:使守衛要塞登城防守的士兵在邊疆遭受饑寒。/登上那倒塌的城墻,眺望那復關。C.正確。傷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又怎能使我們的人口興旺,使我們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D.正確。賣出去;買。句意:而讓制作浮華奢侈器物的工匠賣不出產品。/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皇上決定派儒生一起去討伐匈奴”錯,與原文內容不符。原文意思是儒生不愿意去討伐匈奴,卻要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擾亂邊防費用,破壞討伐匈奴的軍事戰略,這是不對的。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蓄”,積聚;“風”,教化;“懷”,安撫。(2)“稼穡者”,從事農業勞動的人;“饒”,富裕;“惰游者”,游手好閑的人。【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同:材料一“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材料二“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可見司馬光和漢代儒生都重視農業發展。異:“農、工、商賈皆樂其業而安其富,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司馬光認為應讓農工商均衡發展,各盡其力;“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漢代儒生認為應抑制工商業的發展。參考譯文:材料一:始元六年,朝廷發布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由各地所舉薦的賢良、文學進行討論,詢問民間感到困苦的事情。文學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是阻斷享樂放縱的根源,拓廣道德的發端,抑制工商業而開辟仁義之途,不用財利去引導人民,這樣做了以后,教化便可以振興,風俗便可以轉變。如今在全國各地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人民爭利。這樣做破壞了敦厚樸實的風俗,形成貪婪鄙陋的習氣。因此百姓從事農業的人少,追逐工商之利的人多。工商業得到發展,人民就會奢侈;農業得到發展,人民就誠樸。人民誠樸,財物就會充足;人民奢侈,饑寒就會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這是用來鞏固農業而抑制工商業的方法,大力地發展農業,這樣做是適當的。”大夫說:“匈奴背叛漢朝而不肯臣服,屢次侵略邊境。先帝哀憐邊疆人民長期遭受禍患,苦于被匈奴人俘虜,因此在邊疆建筑城堡,修整烽火臺,駐軍來防備匈奴。因邊防費用不足,所以實行鹽鐵官營,設立酒類專賣,設置均輸官署,增加國家的財富,以補助邊防費用。如今你們要廢除這些政策,在內將造成國庫空虛,在外將造成軍費缺乏,使守衛要塞登城防守的士兵在邊疆遭受饑寒,朝廷拿什么去供養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不妥當的。”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大夫不擔心財富少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民貧窮而擔心人民不安定。’因此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少,諸侯不談論利害,大夫不談論得失。(而是)積聚仁義來教化人們,推廣德行來安撫人們。所以近處的民眾親近歸附,遠方的民眾心悅誠服。因此,善于克敵的人不必去作戰,善于作戰的人不必去用兵。只要朝廷修明國政,就可以制服敵人而使他們退兵。圣明的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無敵于天下。”大夫說:“匈奴人兇猛狡猾,肆意入侵邊塞,侵犯內地,殺害郡、縣官員和朔方都尉等,十分悖逆無禮,早就應當討伐了。陛下施予大恩大惠,既哀憐百姓生活不富足,也不忍心讓士大夫長期在外經受風吹日曬;你們既然不能身披堅甲,手持銳利的武器,沒有到北方反擊匈奴的決心,而你們卻又要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擾亂邊防費用,破壞討伐匈奴的軍事戰略,沒有憂慮邊疆安危的心思,這在道義上是不妥當的。”材料二:農業、工業、商業,是社會財富的來源。農民竭盡全力,那么田地就有好收成而糧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盡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會堅實而且用途廣泛了。商人讓商品流通起來,那么人們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東西與別人交換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東西,這樣財物就有余了。當他們(各行各業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國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如果讓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富裕安樂,讓游手好閑的人艱難窮苦,那么農民就會竭盡全力了。讓制作出堅固優質實用器物的工匠獲得收益,而讓制作浮華奢侈器物的工匠賣不出產品,那么工匠就能竭盡他們的巧智了。國家要(長久地)獲利,應該舍棄細小的方面而著眼于大的方面,不計較眼前之利而取其長遠,這樣,商品就會流通了。農民、工匠、商人都高興地從事自己的行業進而生活富裕,如果這樣,國家想要什么會沒有收獲呢?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百河”2024屆高三4月新高考模擬(二模)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劉滂字德霖,武義人。滂自少誦說,能屈其師。與浦江梅執禮同游學,人士多傾下之,號“東梅西劉”。中大觀己丑進士第,調新昌縣令。縣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輒移病去,以他吏攝之。滂臨以誠,未幾稱治,傍邑訟不能決者,乞從滂決之。豪鄒氏橫里中,挾貴婣誣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為請,不聽,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①與滂祖為布衣交,滂至京師,京曰:“吾故人有孫耶?”除詳定勒令所刪定官,欲挽滂為黨。會常瓌書詩屏間,京疑其訕己,屬滂求其跡,且遷官。滂笑曰:“此胡為及我哉?”京聞之不悅,滂亦拂衣去。坐是不調者十余年。靖康初,詔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問人才于近臣,學士詹乂、給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彥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軍。建昌舊守多懦夫威權不立兵習悍驕邀求無度。滂至,一以法繩之,兵不勝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傷之。滂捕系追償,兵遂為變。滂及母、妻皆死,時紹興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時年五十六。其妻湯氏侍姑側,兵及身猶不去,竟遇害。建昌人聞滂死,皆慟哭失聲。逾期,父老猶會佛祠哭之,有欲絕②者,且千里以書吊其孤。朝廷既誅始亂者,復用御史言,褒滂為朝請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學,善屬文,與人交,終始如一,聞有急,傾財赴之。居官嫉惡如仇,毅然不可回奪,以及于難云。(節選自宋濂《劉滂傳》)材料二:鼛微時與蔡京善,常曰:“蔡子,貴人也;然才不勝德,恐貽天下憂。”至是,京還朝,遇諸涂。既見,京逆謂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誠能謹守祖宗之法,以正論輔人主,示節儉以先百吏,而絕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點江東刑獄。(節選自《宋史·孫鼛傳》)【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絕:感情極其強烈。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建昌舊守A多懦B夫C威權D不立E兵習F悍驕G邀H求無度。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潛蛟”的“舞”指使……起舞,兩者用法相同。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稱。C.坐,指因為,與《蘇武傳》中“副有罪,當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與成語“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滂曾與浦江人梅執禮一同外出求學,后來考中進士踏上仕途。他好學,擅長寫文章,輕財仗義,與朋友交往自始至終都態度如一。B.新昌縣民風好勇斗狠,非常難治理,因此縣令到任后總是稱病離職,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員暫代縣令之職。劉滂上任后改變了這一局面。C.劉滂逮捕了強橫不法的士兵,追索搶劫之物還給物主。士兵發動兵變,殺害了劉滂和他的母親、妻子及小姑,百姓聽到噩耗后深感悲痛。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舊時好友孫鼛,希望他以后有機會幫助自己,孫鼛對蔡京提出了不少勸誡。蔡京默然不語,任宰相后將孫鼛外放為地方官。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滂臨以誠,未幾稱治,傍邑訟不能決者,乞從滂決之。(2)蔡子,貴人也;然才不勝德,恐貽天下憂。14.從劉滂、孫鼛拒絕蔡京要求的兩件事中,可以看出他們共同擁有哪些優良品質?請簡要概括。【答案】10.CEG11.D12.C13.(1)劉滂用誠心治理百姓,不久縣內就太平無事,鄰縣有無法判決的訴訟,也請求由劉滂裁決。(2)蔡先生,是身份顯貴的人;然而才學與德行不相稱,恐怕會給國家帶來禍患。14.①為人正直(剛正不阿)。②不計名利。【解析】【10題詳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夫妻共同債務分擔與忠誠協議效力鑒定合同
- XX縣先進性動鞏固擴大整改成果和“回頭看”工作向中央督導組的匯報
- 魚塘買賣合同協議書
- 餐廳合作入股協議書
- 韓式餐具轉讓協議書
- 餐廳勞務合同協議書
- 做生意租房合同協議書
- 轉租合同解除協議書
- 裝修外包施工協議書
- 配偶父母分家協議書
- 2025年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中考二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中國生鐵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
- 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訓課件
- 2025屆高考語文押題作文及題目(9篇)
- 2025年中國白楊樹市場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建筑工程質量管理試題及答案
- 龍巖市五縣2025屆初三5月教學質量檢測試題語文試題含解析
- 浙江開放大學2025年《行政復議法》形考作業4答案
- 2025年新媒體營銷職業能力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廣東省中考地理模擬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陜西省高三高考三模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