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_第1頁
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_第2頁
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_第3頁
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_第4頁
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本標準規定了文物建筑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基本要求與檢測程序、檢測項目及方法、檢測內容及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文物建筑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近現代文物建筑中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中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可參照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QX189―2013文物建筑防雷技術規范GB/T32938-2016防雷裝置檢測服務規范3術語與定義3.1文物建筑核定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和構筑物。[QX189―2013,定義3.1]3.2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為確定雷電防護裝置是否滿足技術要求而進行的檢查、測量及信息綜合分析處理全過程。[GB/T21431―2012,定義3.2]3.3雷電防護裝置用于減少閃擊擊于建(構)筑物上或建(構)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質性損害和人身傷亡,由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組成。[GB50057―2010,定義2.0.5]3.4接閃器由攔截閃擊的接閃桿、接閃帶、接閃線、接閃網以及金屬屋面、金屬構件等組成。[GB50057―2010,定義2.0.8]3.55引下線用于將雷電流從接閃器傳導至接地裝置的導體。[GB50057―2010,定義2.0.9]3.6接地裝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合,用于傳導雷電流并將其流散入大地。[GB50057―2010,定義2.0.10]3.7雷擊電磁脈沖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雷電流經電阻、電感、電容耦合產生的電磁效應,包含閃電電涌和輻射電磁場。[GB50057―2010,定義2.0.25]3.8電涌保護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態過電壓和分泄電涌電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個非線性元件。[GB50057―2010,定義2.0.29]4基本要求4.1檢測基本要求4.1.1檢測機構應具備相應的檢測資質。4.1.2檢測應由兩名或以上檢測人員承擔。4.1.3防雷裝置接地電阻的測試,應在無降雨、無積水和非凍土條件下進行。4.1.4檢測設備應符合GB/T32938-2016第9章的規定。4.1.5文物建筑的防雷裝置應每年檢測一次,定期檢測應安排在每年雷雨季節前,也可在其修繕工程完成后。4.2文物保護4.2.1應對檢測人員進行文物保護知識培訓,了解文物建筑的結構和材質特點。4.2.2在文物建筑屋面檢測時,應注意文物建筑的承重能力,不應在承重能力較差的材料上站立或行走,不應擾動或損毀屋頂瓦件和獸頭。4.2.3測量接地電阻值時,接地電極宜布置在土壤地段,不應在文物建筑周邊受保護地面地磚縫隙處插入接地極。5檢測流程5.1接受委托5.1.1檢測機構接受委托時,應了解受檢單位的要求、文物建筑保護級別和要求等。5.2現場勘察65.2.1現場勘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勘察的目的是制定檢測方案)a)文物建筑物防雷類別;b)雷電防護裝置竣工資料、隱蔽工程等相關資料;c)了解文物建筑及周邊情況。5.2.2勘察按照附錄A格式填寫。5.3制定檢測方案5.3.1檢測機構應根據勘察結果制定檢測方案,并與受檢單位確認。5.3.2檢測方案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a)檢測范圍及具體項目;b)現場作業方案;c)檢測工作應注意事項。5.4實施檢測5.4.1主要檢測項目如下:a)接閃器;b)引下線;c)接地裝置;d)等電位連接;e)電涌保護器。5.4.2檢測技術要求應按照第6章進行。5.4.3檢測過程中應記錄檢測原始數據,原始記錄應符合GB/T21431-2023相關要求。5.5出具檢測報告5.5.1現場檢測完成后,應在十個工作出具正式檢測報告。5.5.2檢測報告樣式及內容應符合GB/T21431-2023相關要求。5.6報告存檔5.6.1檢測機構應將檢測報告連同勘察報告、檢測原始記錄等相關資料存檔。5.6.2存檔要求應滿足GB/T32938-2016要求。6檢測內容和技術要求6.1基本檢查6.1.1檢查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電涌保護器等裝置的材質、規格(包括直徑、截面積、厚度)、焊接工藝、防腐工藝等項目是否符合QX189―2013規定。76.1.2檢查雷電防護裝置的安裝工藝是否符合QX189―2013要求,是否平整順直,支架間距是否均勻,固定可靠,每個支架是否能承受49N的拉力,焊接是否牢靠。6.1.3雷電防護裝置不應有明顯機械損傷、斷裂及嚴重銹蝕現象。6.2接閃器6.2.1計算接閃器保護范圍及其與保護物之間的安全距離等是否符合規范要求。6.2.2檢查接閃帶(網)應沿文物建筑屋面的正脊、垂脊、戧脊、屋面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隨形敷設,屋面正脊獸等裝飾物應置于接閃帶(網)之下。接閃帶在建筑物垂脊、戧脊的端頭應外延不少于6.2.3不得利用接收天線廣播電視天線桿頂上的接閃器來保護建筑物。6.2.4檢查接閃器有無線纜綁縛情況,接閃器上不應綁扎或懸掛各類電氣和電子線路。6.2.5測試文物建筑屋面上的金屬物體,如寶瓶、鰲頭等與接閃器的電氣連接。6.2.6檢查作為接閃器的大尺寸金屬物,如鐵杵、鐵鏈、金屬寶頂等是否符合接閃器材料規格,并測試金屬構件與防雷裝置的電氣連接。6.2.7測試接閃器與每一根引下線的電氣連接。6.2.8以上檢查、測試、計算的結果應符合設計與附錄B(規范性附錄)中表B.1和B.4的要求。6.3引下線6.3.1應檢查引下線固定方式:a)沿墻體敷設的引下線的固定支架其固定位置應選擇構件接縫處,不應直接釘入;b)沿文物建筑木結構敷設時,引下線或固定支架應采取抱箍等不損傷文物構件的方式固定,并與木結構之間做絕緣處理。6.3.2當引下線明敷時,檢查其支持卡間距應均勻,水平或垂直部分0.5m~1.0m,彎曲部分0.3m~0.5m。6.3.3檢查各類電氣和電子線路與引下線之間距離。其水平凈距不應小于1m,交叉凈距不應小于0.3m。6.3.4記錄、測量引下線布置的總根數及每相鄰兩根引下線的距離。6.3.5測試引下線與接地裝置的電氣連接。6.3.6采用專設引下線時,應在其距地面0.3米至1.7米之間裝設斷接卡,斷接卡處應有明顯標志。6.3.7專設引下線有無附著線纜,測量與其它電源信號線纜的間距;6.3.8在引下線入地處,易受機械損傷處,地上1.7m至地下0.3m的一段應采用鍍鋅角鋼,改性塑料管或橡膠管加以保護,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6.3.9以上檢查、測試、計算的結果應符合設計與附錄B(規范性附錄)中表C.2的要求。86.4接地裝置6.4.1檢查、計算防直擊雷的人工接地體與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之間的距離。6.4.2測試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6.4.3以上檢查、測試、計算的結果應符合設計與附錄C(規范性附錄)中表C.3的要求。6.5等電位連接6.5.1檢查穿過各雷電防護區交界的金屬部件,以及建筑物內的設備、金屬管道、電纜橋架、電纜金屬外皮、金屬構架、鋼屋架、金屬門窗等較大金屬物,應就近與接地裝置或等電位連接帶(板)作等電位連接,測試其電氣連接。6.5.2測量等電位連接帶的接地電阻。6.5.3以上檢查、測試的結果應符合設計與附錄C(規范性附錄)中表C.5的要求。6.6電涌保護器6.6.1檢查SPD表面應平整,光潔,無劃傷,無裂痕和燒灼痕或變形,SPD的標志應完整和清晰,狀態指示器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6.6.2檢查各級SPD的連接線應平直,其長度不宜超過0.5m,連接線的截面積應符合設計。6.6.3測試SPD接地端子與接地裝置的電氣連接,應符合6.8.4的要求。6.6.4以上檢查、測試的結果應符合設計與附錄C(規范性附錄)中表C.5的要求。6.7測試阻值的要求6.7.1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采用獨立的接地裝置,每一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宜大于10Ω;第二類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應大于30Ω;第三類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線的沖擊接地電阻不宜大于30Ω。6.7.2當建筑物防雷接地、防靜電接地、電氣設備的工作接地、保護接地及信息系統的接地等共用接地裝置時,其接地電阻按各系統要求中的最小值確定。6.7.3當采取電氣連接、等電位連接和跨接連接時,第一類防雷建筑物其過渡電阻不宜大于0.03Ω,其余建筑物不宜大于0.2Ω。9(資料性附錄)文物建筑防雷裝置檢測勘察表A.1文物建筑防雷裝置檢測勘察表表A.1勘察表(規范性附錄)文物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要求A.1防雷裝置包括接地裝置、引下線、接閃器及雷電電磁脈沖防護裝置等,表B.1~表B.5分別給出了其材料規格和安裝工藝的技術要求。表B.1接閃器的材料規格、安裝工藝的技術要求當文物建筑上有大尺寸金屬物,如鐵杵、鐵鏈、金屬寶表B.2引下線的材料規格、安裝工藝的技術要求第三類防雷文物建筑專設引下線不應少于兩根,引下線間距可不作要求。除第一類表B.3接地裝置的材料規格的技術要求接地裝置距文物建筑出入口或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