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書筆記_第1頁
陶行知讀書筆記_第2頁
陶行知讀書筆記_第3頁
陶行知讀書筆記_第4頁
陶行知讀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行知讀書筆記在教育的大道上,教師的角色猶如引路人,不僅要有深厚的學識,更需掌握教育的精髓。為此,我利用閑暇之余,深入研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1、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深刻闡述了教師的雙重標準:學識的淵博與品德的高尚。這不僅是對自我修養的要求,更是對教育責任的體現。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道德的塑造者。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則,用一生的實踐詮釋了這一理念,他的教育事業如同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在學生心中,教師是標桿,是楷模,是引領他們走向光明的燈塔。語文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篇章,更需要廣闊的閱讀視野。如何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拓展他們的閱讀領域,提升他們的閱讀技巧,我一直在探索與實踐:(2)經典古詩文的吟誦。當教師在課堂上流利地背誦古詩文時,學生會被深深吸引,渴望像老師一樣掌握這些經典。于是,自主學習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的選擇。在作業量適中的情況下,堅持每周背誦2-3首古詩,讓這些詩文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3)名家名篇的背誦,對于那些不太深奧的作品,鼓勵學生記憶。例如朱自清的《春》,那細膩的筆觸,如同春風拂面,讓學生在背誦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機與希望。2、“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用他樸實無華的教育方法,深深影響了每一個孩子。我記得我的學生曾閱讀過一篇名為《四塊糖果》的課外閱讀,講述了陶行知先生如何巧妙地教育學生。在面對學生的不當行為時,陶行知先生沒有嚴厲的訓斥,而是用四塊糖果,以獎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改正。這種教育智慧,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與學習。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強調,教育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感責任重大,需要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信念。他不僅愛兒童,愛青少年,更愛教育、愛科學、愛真理、愛祖國人民、愛全人類。這種博大的愛,是他投身教育事業的動力,也是他人格力量的體現。作為教師,我深知愛是教育的基石,是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我愿用我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一、播下愛的種子作為教育者,心中充滿愛的陽光,將這份愛播撒在教育的土壤中,讓幼苗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銘記這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將使我們對學生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求;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指責。二、澆灌愛的雨露愛是滋潤人心的雨露,是溫暖人心的夏日,是無私奉獻的力量。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的滋潤與溫暖,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學生,以及在學習與行為上暫時落后的學生。正如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動心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將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三、收獲愛的回報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獲豐碩的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平日里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與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樣,孩子們就會感到滿足,并對老師充滿感激之情。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譜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而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則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如果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要求,但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那么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主張教學方式應由“喂養”式轉變為“覓食”式。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不在于單純的“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教”或“教學”,那么學生就會被當作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此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一特點。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將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將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以求得最佳的解決方案。同時,陶行知也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一樣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系列的指導程序,幫助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還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解決其他類型的問題。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希望通過這種方法的探索,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一旦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不僅能夠自主獲取豐富的知識,還能夠探索并解決新的問題。“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這里所說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每個學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以及心理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將教與學的關系顛倒過來,不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他還特別強調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現代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欣賞周國平的哲思之余,我開始翻閱《陶行知教育文集》。過去幾年,我一直認為一線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學經驗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卻忽視了對教育理論的深入學習。現在,我認為教師更應具備學習、探索現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豐富且獨具創新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高度支撐下,無論是對教學研究還是課堂實踐都是有利的。例如,在如何實現學校教育從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向“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的轉變中,涉及到學校人文精神思想啟蒙,比照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道德行為、信念和價值觀、和生命觀,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這三個層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說是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當年的教師職稱理論考試大多人一出考場就在問: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后的時間還給他們。今天讀到到的“教學合一”有感觸。好像教師之專門教學生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本之外便沒有別的事可教。重教太過,不知不覺中就將教和學分離了。然而就實在來講,教學理應合一。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是教學生學。大凡世界上的教師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來讀、來記。比如教英語單詞讓你讀個一百80來次的,單詞就記住了,從此也是這個孩子學外語噩夢的開始。第二種教師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不是拿學生來配書本,而是拿書本來配學生,比起第一種固然有進步,但還是不妥。教與學理應統一,讓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怎么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和自己的學問聯系起來。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老師如果不求進步,學生是很難進步,這也是教育分離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為教育界生活無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樣畫葫蘆,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樂,要把教學合二為一,教師的教要和學生的學聯絡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得自動,體驗學習的樂趣,尋求知識的歸宿。拿到《陶行知文集》這兩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可是,每每此時,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