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痕跡檢驗學
第一章痕跡檢驗學概論
痕跡檢驗學,是研究作案人在現場遺留的痕跡物證形成機
理和分類,以及對其發現、固定、記錄、提取、分析判斷、檢
驗鑒定,做出對一定人或物同一認定的理論和方法。
痕跡檢驗,是依據同一認定的原理,綜合運用現代先進的
科學技術、方法,對作案人實施犯罪遺留的痕跡檢材同嫌疑樣
本進行比對鑒定,做出現場痕跡物品是否為某人或某人的某物
留的一項技術。
第一節痕跡的概念
痕跡,是指曾經存在于某一時空中的事物或現象,是一切
事物運動所遺留的映像或跡象。
犯罪痕跡:犯罪行為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跡象和信息。它包
括廣義犯罪痕跡和狹義犯罪痕跡。
廣義犯罪痕跡:犯罪行為所引發的一切變化而遺留的各種
跡象或信息。
狹義犯罪痕跡:作案人在實施犯罪活動中,一客體在力的
作用下接觸另一客體時形成并保留的跡象。
痕跡的特點?痕跡具有客觀反應性、相對穩定性、特定性
和關聯性的特點。
第二節痕跡形成與分類
(一)痕跡形成
1.痕跡形成的機理
造痕體與承痕體在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觸,使承痕體的組織
結構或表面形態發生相應變化,反映并保留造痕體接觸部位的
形象,即形成痕跡。
2.痕跡形成的因素
痕跡形成有三個主要因素,即造痕體、承痕體和作用力,
三者缺一不可。平面痕跡的形成還需要介質參與。
(1)造痕體:指留下痕跡的人、物和動物,是痕跡的創造
者。造痕體具有一定的形狀、體積、硬度,能把自身的結構形
態特征和功能形態特征遺留在承痕體上。
(2)承痕體:指保留痕跡的客體,是痕跡的保存者。能把
造痕體與之接觸部位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表結構形態和動作習
慣痕跡保留并反映出來。承痕體具有吸附性、滲透性、硬度、
可塑性。
(3)作用力,使造痕體與承痕體接觸時相互作用的動力。
由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的不同,痕跡的反映形象也不同。
(4)介質:造痕體表面附著的介質轉移到承痕體上形成加
層平面痕跡;承痕體表面粘附的介質轉移到造痕體上形成減層
平面痕跡。
(二)痕跡的分類
1.按造痕體的類型分類:人體痕跡,物體痕跡,動物痕跡。
2.按痕跡形態分類:立體痕跡,平面痕跡。平面痕跡中又
分減層平面痕跡和加層平面痕跡。加層平面痕跡,依據加層物
的色調分為有色加層平面痕跡和無色加層平面痕跡。
3.按造痕體與承痕體分類:
形象痕跡,即造痕體外表結構形態在承痕體上所留的跡
象;
動作習慣痕跡,即痕跡中反映出的動作習慣痕跡;
整體分離痕跡,即某一完整客體被分離成若干部分,被分
離的各部分在分離緣和分離面處能互為銜接吻合的痕跡。
第三節痕跡檢驗的理論和方法
(一)痕跡檢驗的理論
L物質轉移和交換原理
物質由一客體上轉移到另一客體上的運動過程,是物質轉
移。物質在兩客體間的相互交換的運動過程是物質交換。物質
轉移和交換原理,為痕跡檢驗鑒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基礎和物
質條件。
2.同一認定原理
在痕跡檢驗鑒定中,“同一”主要包含:客體某一方面的重
要特征自身與自身的反映形象特征同一;客體本身的一部分形
體與另一部分形體的分離關系特征同一;動力定型習慣反映在
現場的與反映在其他場所的習慣痕跡特征同一。同一認定,是
指在檢驗鑒定過程中,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或了解客體特征的
人,通過比較先后出現的客體的特征,對這些客體是否同一所
做出的判斷。同一認定的主體,必須是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或了
解客體特征的人。同一認定的客體,只能是與案件有關的人或
物。
(二)痕跡檢驗的任務:1.尋找顯現痕跡2.固定提取痕跡
3.痕跡分析4.收集嫌疑人的痕跡樣本5.痕跡的檢驗鑒定6.痕
跡檔案的管理
(三)痕跡檢驗的作用
1.為確定案件的真偽與分析案件性質提供可靠的材料。
2.縮小偵查范圍,為偵查提供方向和線索。
3.為查緝作案人提供有效的手段。
4.為發現、記錄、提取、固定痕跡物證提供技術方法。
5.為案件的終結、起訴、審判提供重要的證據。
(四)痕跡檢驗的程序與方法
痕跡檢驗的基本程序有:預備檢驗、分別檢驗、比較檢驗、
綜合評斷與結論、制作鑒定書。
1.預備檢驗.做好檢驗前的準備工作:(1)了解情況(2)
明確鑒定要求(3)初步觀察處理檢材(4)清點與登記(5)準
備好器材與實驗材料
2.分別檢驗
分別檢驗,是對現場痕跡與嫌疑客體或其樣本痕跡分別觀
察,分析痕跡的形成條件,尋找客體的特征,確定重點檢驗的
痕跡與重點檢驗的部位。
(1)檢驗現場痕跡
檢驗現場痕跡形成時造痕體、承痕體所處的位置、狀態、
作用力的方向角度。痕跡的種類、結構、各部位的特征反映,
有無變形、重疊。尋找種類特征、細節特征。選擇重點痕跡與
主要特征,供比對檢驗用。
(2)檢驗嫌疑客體或嫌疑樣本痕跡
弄清采取的條件是否符合現場痕跡形成的條件;全面尋找
確定種類特征和細節特征,選擇出比對檢驗用的重點痕跡及其
重點特征。
3.比對檢驗
比對檢驗,是將分別檢驗中從現場痕跡與嫌疑客體或樣本
痕跡中尋找的各個特征,進行全面對照與對應的觀察比較,
弄清兩者特征的符合點和差異點。
(1)比對的內容:檢材與樣本的總體類型,各特征形態、
尺寸、位置、相互距離與構成的角度。
(2)比對的方式:現場痕跡與嫌疑客體或嫌疑客體樣本的
比對;現場痕跡與嫌疑客體或嫌疑客體樣本的比對;兩者照片
或底片的相互比對。
(3)比對的順序:先比對種類特征,再比對細節特征;先
比對特征出現的部位、方位,再比對特征的具體形態、結構。
(4)比對方法:特征對照法,特征接合比對法;重疊比對
法。
4.綜合評斷得出結論
綜合評斷是結合現場情況及痕跡形成因素,對已發現的符
合點與差異點的性質、質量與數量、現象與本質等作綜合分析,
提供鑒定結論的依據。
(1)評斷符合點
主要分析認識特征是真正符合,還是偶合。評斷相符特征,
是對它們的數量、質量、可靠程度及其形成規律進行研究,確
定是本質相符,還是非本質相符。
(2)評斷差異特征
兩個客體特征的固有差異是本質差異;同一客體在不同因
素影響下,部分特征發生變化形成的差異是非本質差異。對差
異特征的評斷,是對差異的質量、數量、形成規律及其產生的
原因進行研究,確定是本質差異還是非本質差異。
(3)評斷與結論
當種類特征與細節特征符合,具有質量好、可靠的符合特
征,特征相互間的關系吻合,特征的總和具有不可重復性,差
異點得到科學解釋已構成特定性,即可作為認定的依據。
5.制作鑒定書
痕跡鑒定書是記錄痕跡鑒定工作的文件,是訴訟證據之一。
鑒定書的內容,應反映出檢驗的過程、方法。對結論的表述,
應有科學的論據,事實準確、文字簡練。鑒定書由文字與照片
兩部分組成
正文的敘述應由緒論、檢驗、論證和結論組成。
第二章手印檢驗
第一節手印概念
(一)手紋與手印的概念
1.手紋是指生長分布在人手指、掌表面的乳突花紋、屈肌
褶紋、皺紋等皮膚花紋的總稱。。
2.手印是手掌表面皮膚花紋印痕的總稱。是人的手指、掌
面在肌力的作用下,接觸承痕體后在其表面留下的痕跡。包括
指頭印、指節印、手掌印。
(二)手紋的特點
手紋具有人各不相同、終生基本不變、觸物留痕、認定人
身,其中乳突紋線排列有序。
(三)手印檢驗的作用
1.為偵查提供線索,縮小偵查范圍
2.提供訴訟、審判的證據,證實犯罪
3.手印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第二節手印的形成、分類與形態
(一)手印的形成與分類
1.手印的形成
手在肌力作用下,印壓接觸承痕體,引起其表面形態或附
著物或色澤的變化,形成反映人手接觸部位的大小、長短及手
掌面皮膚花紋凸凹形態的印痕。
2.手印分類
(1)以不同形態分類有:立體手印、平面手印。
(2)以附著物不同分類有:加層手印、減層手印。
(3)以色調不同分類有:有色手印、無色手印。
(4)以手印物質成分不同分類有:汗垢、血、粉塵、油垢
手印。
(5)以鑒定條件分類有:清晰、完整、模糊、變形、殘缺
手印等。
(二)手印形態與測量
1.手印的組成
(1)手指印:是拇指印、食指印、中指印、環指印、小
指印的總稱。狹義的指紋,一般指第一指節印或稱指頭印。
(2)手掌印:以中指印的中軸作延長線至腕部,再以第
一屈肌褶紋印外側部位為起點作中軸線的垂直延長線至內邊
緣,將手掌分為上部、內測部、外側部三個區域。手掌的邊緣
分為上邊緣、下邊緣、內邊緣、外邊緣、內斜邊緣。
2.手印測量
手印全長、手印內緣長、手印外緣長、指印全長、指印花
紋中心至指根長、手掌印長、手掌印寬。
第三節手紋的形態與特征
(一)手掌面乳突花紋的形態結構
1.乳突紋線的組織結構
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織組成。表皮從里向外:生發層一顆
粒層一透明層一角質層;真皮從里向外乳頭層一網狀層(與生發
層連接)。
真皮最大的特點是有許多小乳頭狀突起,形成真皮乳頭層,
皮膚表面呈現出與之相應的凸凹結構,由許多乳頭突起排列的
線條稱乳突狀突起紋線,簡稱乳突線,乳突線間的凹部稱為小
犁溝。乳突線在手指端皮膚表面最為發達,并按一定的規律排
列,組成不同形態的復雜花紋,稱為乳突花紋。
2.乳突線的一般形態
乳突紋線的一般形態有直線形、波浪線、弓形線、箕形線、
環形線、螺形線、曲形線。
3.乳突紋線的組合形態
許多相同形態的乳突紋線在一起,占據一定的位置形成一
種系統;若干種系統在一定部位按一定規律進行組合,構成復
雜、完整的花紋。
(1)乳突紋線系統
許多形態和流向相同或相近的乳突紋線排在一起組成的區
域叫系統。按其形態的位置,一般分為內部紋線系統、外部紋
線系統、根基紋線系統。
(2)乳突紋線三角
三個系統紋線匯合處形似三角,稱為“乳突線三角”。三角
的數量與位置,因所組成花紋的系統不同而不同,在數量上有
0、1、2、3之分。三角的三條邊分別被稱為上部支流、下部支
流、第三方面紋線(內邊紋線)。三角的上、下部支流的追蹤線
為三系統的分界線。
4.乳突紋線細節特征
乳突紋線細節特征有:起點、終點、分歧、結合、小勾、
小眼、小橋、小棒、小點。細節特征的命名原則:依形態命名、
按順時針方向命名、從左至右命名、從上到下命名。
(二)手掌面乳突花紋的類型
1.指頭乳突花紋的類型
指頭乳突線從整個花紋的組成結構分,有弓型紋、箕型紋、
斗型紋、混雜型紋四大類型。
(1)弓型紋:由上部的弓形和下部的橫直線或波浪線層
疊而成,因形態不同,又分為弧形紋和帳形紋,只有上下兩個
系統。
(2)箕型紋:內部花紋中心必須有一根以上的箕形線,
其上部和兩側外圍由較多的弓形線包繞,下部由一些波浪線和
橫直線組成根基紋線系統,一般只有一個三角,三個系統中當
箕型紋中心紋線僅由一條箕形線組成時,這條箕形線于箕頭部
位必須是完整的、不折不斷的、圓滑的。如果這條箕形線的箕
頭或靠近三角的箕枝部分,與其他紋線結合或接觸,將紋線直
接引向或引入三角的外圍系統中去,應列為弓型紋。
(3)斗型紋:內部系統中有一根以上的環形線或螺形線、
曲形線,其上部及兩側外圍由較多的弓形線包繞,下部由一些
波浪線和橫直線等共同組成三個系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三角。
內部系統僅有一條完整或不完整的環、螺、曲形線時,此線正
對兩邊三角的弧形凸面必須是不斷的,且不與來自三角的其他
紋線相接觸,否則不列入斗型紋。以其內部形態可分為環形斗、
螺形斗、絞形斗、雙箕斗、曲形斗、囊形斗和其他形斗。
①環形斗可分為左傾環形斗、右傾環形斗、無傾環形斗;
按中心環形線中有無其他紋線可分為空心環形斗、棒線環形斗、
點眼環形斗。
②螺形環形斗以紋線旋轉方向分為左旋螺形斗、右旋螺形
斗。
③內部系統中心兩條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起點間隔相對
的螺形線,以其旋轉方向,有左旋絞形斗、右旋絞斗。
④曲形斗:內部花紋中心僅有一條曲形線,其上下兩個回
轉彎部分圓滑順勢,最后朝一個方向旋轉。按旋轉方向有順時
針曲形斗,逆時針曲形斗。
⑤雙箕斗,內部花紋中心有兩條以上獨立、圓滑、順勢的
曲形線相層疊旋轉,或在一條曲形線的兩個彎頭內各有一個完
整的箕形線相絞繞,向同一方向旋轉。內部花紋中心僅有兩條
曲線,但上、下箕頭線段內有其他紋線相連接,使兩曲形線互
不獨立,則不是雙箕斗,而列入曲形斗。
⑥囊形斗,內部花紋中心有一條以上的閉口箕形線,中心
箕形線內有一條以上弧形線,弧形凸面對向外角,且不與引向
外角紋線相接觸,與閉口箕構成三角。如果閉口箕形紋內有完
整、獨立的環形線、螺形線、曲形線,則應命名為環形斗、螺
形斗、曲形斗。
⑦其他斗:符合斗形條件,不屬上述六種斗形紋,內部無
定形結構的斗形紋。
(4)混雜型紋:由兩種紋型混合組成的花紋,或有一些形
態奇特、結構雜亂而無法歸入弓、箕、斗型紋的花紋。有箕帳
混合紋、箕斗混合紋、并列箕形紋、并列斗形紋、雜形紋、畸
特形紋等。
2.指節乳突花紋的類型
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上的乳突花紋的特點是:紋線較寬,
間隔較大,密度較小,紋線邊緣粗糙,彎折、斷續多,流程短,
花紋簡單,類型少。一般是平弧型、傾斜型和混合型。
3.手掌乳突花紋的結構與流向
手掌乳突花紋紋線粗,面積大,流程長,各個區域紋線的
流向不同,花紋形態各異。
(1)手掌上部,每個指根部有一組凸向掌心的橫行弧線,
掌與來自兩側指間的縱行紋線匯成三角。紋線有的流向小指側,
有的流向另一指間構成弓形紋;有的返回同一指間的另一側構
成倒縱箕。
(2)手掌內測部,紋線起于拇指根部和拇、食指間,伴隨
第三屈肌褶紋斜行向下至掌心又轉向內,流至內側斜邊緣和腕
部成突向掌心的弧形紋線,常有弓、箕型紋出現。
(3)手掌外側部紋線多來自食指根部及兩側,流經掌心斜
行至整個外邊緣,紋線由少增多,呈掃帚狀,常有弓、箕、斗
型紋分布。
(三)屈肌褶和皺紋
屈肌褶紋,是指手指、手掌一定部位上固有的粗大明顯的
溝紋;皺紋是指因皮膚松弛而形成細小淺表的溝紋。屈肌褶紋
有結合型、分散型、混合型、縱貫型、網格型。
(四)手掌面其他痕跡特征
手掌面上還有細點線、傷疤、脫皮、汗孔等特征用來鑒定。
手印特征系統,是指手指印反映出作為造痕體的手,具有
的系列種類特征和系列特定特征的總稱。
尋找、發現現場手印的要求1.不遺漏現場手印。2.不破
壞現場手印。3.不遺留新的手印。
尋找、發現現場手印的原則a)先重點后一般。b)先靜觀
后動手。c)先觀察后處理。
尋找、發現現場手印的重點部位1.犯罪活動的中心現場。
2.作案人來往現場的途徑及出入口。3.作案人的作案工具及遺
留物。4.某些案件現場上必須接觸的有關物品。
尋找、發現現場手印的方法
現場手印主要有:立體手印、有色手印和無色潛在手印。
1.立體手印和有色手印,利用自然光或普通光源照射下,
直接照相固定提取。
2.無色潛在手印
手印于其載體物面性質和手印物質不同,采用觀察方法也
不同。
(1)透射光觀察法:此方法用光從背面照射物體,從正面
進行觀察的方法,適用于透明體上的手印。如玻璃、透明塑料
薄膜等。常用垂直光透射觀察法和側射光透射觀察法。通過調
整觀察方向、角度、被觀察物體的位置或調整光源的方向、角
度和亮度,增設適當的背景,以增強手印與背景的反差。
(2)反射光觀察法:此法用光從正面照射物面,從正面進
行觀察的方法。適用于透明體和有光澤的非透明體,如玻璃、
各種塑料薄膜、搪瓷、陶瓷、油漆木、電鍍金屬、光面塑料等
對光有一定反射能力的物面。
有光澤的物面因物質對光的反射能力不同,有手印的物質
部分對光產生的漫反射,無手印物質部分只對光產生反射,進
入眼睛的光量不同,從而可觀察到手印。
具體方法有:全側光反射法、半側光反射法、垂直光反射
法。可調整眼睛的視角或調整被觀察物體的位置、角度及光源
的方向、角度亮度等,增大反差。
(3)“哈氣法”,適用于吸水性差的表面光滑的物體。
(4)借助特種光源進行觀察
a)藍光燈下,遺留在透明、光滑客體上的汗潛手印,在藍
光燈激發下可顯示出銀白色手印,可直接觀察和拍照。
b)紫光燈下:各種礦物油在玻璃及各種光滑不吸水的物面
形成的手印,在長短波紫外燈下均有熒光反映;動、植物油手
印,在零下4CTC時呈米黃色熒光手印。
顯現無色手印的基本方法
(一)物理顯現法
利用物質間機械性附著的物理屬性,選擇與手印中汗液和
油質附著力強的物質,通過噴撒、熏染等手段,使紋線著色或
產生光致發光,紋線與底色出現反差而顯出手印的方法。
1.粉末顯現法
(1)撒粉刷顯法:適用于透明物體和有光澤的非透明物體
水平面上的手印顯現,不適合用于本色木、紙張上手印的顯現。
(2)直接刷顯法:適用于透明物體和非透明物體垂直面上
的手印顯現,不適合用于紙張、本色木上手印顯現。
(3)噴粉刷顯法:對水平面或垂直面物體、透明物體或有
光澤的非透明物體上的手印均可使用此法,但不適合紙張上的
手印。
(4)撒粉抖顯法:適用于紙張等松軟客體、本色木或細小
客體上的手印顯現。
2.熏染法
利用手印汗液或汗垢吸附一定物質的氣體分子使手印染色
而顯現出手印。
(1)碘熏顯現法:適用于顯現普通淺色紙、蠟紙(48小時
內)塑料、本色木、石灰墻、竹子等非金屬物體表面的新鮮或陳
舊的手印。
(2)煙熏顯現法:主要適用于搪瓷、陶瓷、玻璃、金屬、
油漆面、塑料等光滑、滲透力弱的物面5天以內的汗垢手印和
油質加層手印,以及竹器、人民幣、紙張等物體上新鮮的汗液
手印。
常用的煙熏物質有松香、煤油、樟腦等。
3.多波段光源顯現法
多波段光源的主要用途之一是顯現手印,一是直接照射物
體,使具有熒光物質的手印得以顯現;二是對不發光的物質形
成的手印用熒光粉加以染色,然后置多波段光源照射下,使手
印發出熒光得以顯現。
(二)化學顯現法
化學顯現法,是利用汗液或汗垢的化學性質,使用一定試
劑與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某種用肉眼可見的有色物質的顯現
方法。常用的有硝酸銀溶液顯現法,帶三酮溶液顯現法和502
膠粘合劑顯現法。
1.硝酸銀溶液顯現法
硝酸銀與汗液中的無機物質(如氯化鈉)起化學作用后,生
成氯化銀和硝酸鈉,氯化銀在光線作用下分解出銀粒子,逐由
棕色漸變成黑色而顯出手印。適用于淺色紙張、較新的本色木、
單色彩色紙上的汗潛手印。
2.第三酮溶液顯現法
苛三酮中的苯駢環三酮戊烷與手印中a一氨基酸起脫羥、
脫氨作用,所得生成物轉位后水解,水解物又與苯駢環三酮戊
烷縮合成藍色或紫色的化合物而顯出手印。適用各種淺色紙張、
票據、本色木上新鮮或陳舊的汗潛手印。油垢、塑料、油漆及
顏料等物面上的手印,不能使用帶三酮丙酸溶液顯現,因為這
些物質均能溶于丙酮。
3.“502”粘合劑顯現法
利用手印中的汗液使a一氟基丙烯酸乙酯單體聚合,形成
白色固體物質而顯出手印。適用于顯現塑料制品、金屬、玻璃、
瓷器、膠木、風化油漆制品、橡膠、皮革和尼龍布等吸水性差
的客體上的汗液手印。
第七節現場手印的記錄與提取
(一)現場手印記錄
現場手印記錄的方法有:照相法、文字記載、繪制示意圖、
錄像。記錄的內容:手印的具體位置、方向、同類手印見的相
互關系、現場格局、形成物質、種類及具體顯現處理方法、承
痕體的表面性質、現場勘查與記錄的時間、地點、記錄人員姓
名等。
(二)現場手印的固定與提取
固定提取手印方法有:照相、復印、制模、提取原物等。
第八節現場手印的分析判斷
(一)分析判斷作案人的手印
分析判斷作案人的手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手印遺留的部
位及在物體上分布的位置;聯系手印與其他痕跡物品之間的關
系;手印形成的物質;手印的新舊程度;多起案件現場手印相
互對比;現場手印與戶主及有關人員手印進行甄別等。
(二)分析確定手印的遺留部位
1.分析判斷左右手手印
根據留有手印的物體和現場的環境判斷為何手所留;根據
手印遺留部位、方向、各手指印的相互關系以及留有手印物體
的情況來判斷。
2.根據指頭乳突紋線的流向和紋型類別判斷
(1)弓型紋中的弧形紋中軸上端向左傾為左手留,反之為右
手留;帳形紋的中心支撐線下端向左流的為左手留,反之為右
手留。
(2)箕型紋的箕口或箕尾向左手小指方向的為左手留,向右
手小指方向的為右手留。
(3)斗型紋中的螺形紋、雙箕形紋、曲形紋、絞形紋順時針
旋轉的為左手留,反之為右手留;囊形斗同箕形紋分析;環形
斗中軸線下端向左流的為左手留,反之為右手留。
(4)指尖紋線左高右低的指印印多為右手留,反之為左手
留。
(5)拇指、食指第二指節紋線上端向左傾斜的多為左手留,
反之為右手留;小指、環指第三指節紋線向左傾斜的多為左手
留,反之為右手留;小指、環指第三指節紋線向右傾斜的多為
左手留,反之為右手留。
3.根據手掌乳突紋線流向、屈肌褶紋判斷
(1)手掌內側部乳突線的傾斜流向
手掌內側部的弧形線凸面向左為左手留,反之為右手留。
(2)手掌外側部乳突線的傾斜流向
手掌外側部掃帚狀紋線向左展開的多為左手留,反之為右
手留。
(3)手掌面屈肌褶紋的傾斜流向
手掌第一屈肌褶紋起端常有“八”字形的分叉,呈“<<<"
或“〉>〉”狀,前者為右手留,后者為左手留;第二、三屈肌褶
紋在拇、食指間構成一定角度,并呈“喇叭”形向外側部方向
展開,展開方向朝左的為左手留,反之為右手留;第三屈肌褶
紋一般終止于腕部三角的內側,第三屈肌褶紋在腕部三角的右
側為左手所留,反之為右手所留。
第九節手印樣本的收取
(一)手印樣本的概念、種類
手印樣本是公安機關為查證現場手印與犯罪行為的關系,
驗明其歸屬而向犯罪嫌疑人、戶主和可能接觸過發案現場的人
收取的手印檢驗材料。
手印樣本可分為捺印樣本、自然樣本、實驗樣本三種。
(二)收取手印的樣本方式
捺印樣本和實驗樣本進行公開捺印,自然樣本多進行秘密
收取。
1.密取樣本
計劃性密取,搜查性密取。
2.捺印樣本手印
依據工作需要分為:三面捺印、平面捺印和局部捺印三種。
第十節手印檢驗
手印檢驗,是將現場手印與收集的樣本手印進行種類和細
節特征的比對、論證,作出是否同一的結論,為證實作案人提
供證據。
(一)預備檢驗
(二)分別檢驗
1.尋找和確定手印特征的方法常有:從點到面,先易后難,
先重點后一般,順線追蹤發現特征,相互補充、印證同一手印
的特征。
2.在分別檢驗的基礎上,對現場手印和樣本手印作種類同
一認定后,要進行特征同一的檢驗。即將同等倍數的現場手印
和嫌疑樣本手印放在同一視野內,對分別檢驗過程中發現的各
種細節特征進行比對。注意選用明顯可靠、確切穩定、稀有少
見的特征,并要比對幾個特征的分布位置、距離、紋線的間隔
數量以及特征與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方法有特征對照法,
特征連線比對法,特征重疊比較法。
第三章足跡檢驗
第一節足跡概述
1.足穿鞋、襪,鞋或襪是足與客體接觸的媒介物,不能當
作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事物,穿鞋、襪形成的痕跡不能叫做
“鞋印”、“襪印”,而應稱為穿鞋足跡、穿襪足跡。
2.足跡概念受人體結構形態制約的足或足著物與承痕體
接觸形成的痕跡稱為足跡。它儲存著形象痕跡特征、行走習慣
痕跡特征、附屬痕跡特征的信息。
L足跡形成機制人以足或足穿鞋、襪為造痕體,在承痕
上作站立或者行走運動時,在自身重力和動力定型的作用力作
用下,足底面或著物的底外表面的結構形態在承痕體上留下其
印象痕,標志足跡形成。
(1)足跡造痕體:具有一定姿態的人體及其與承痕體直接
接觸的足或足著的物。
(2)足跡承痕體:具有不同物理結構和物理性質,還具有
不同外表結構的顆粒組織及不同環境狀況,因而具有不同的摩
擦系數和改變人體姿勢的隨機性,能形成反映形式不同、質量
不同的足跡。
(3)形成足跡的力:主要指人體重力、人體肌力、承痕體
反支撐力與摩擦力,其中,人體重力和肌力是動力定型的作用
力。
2.足跡的種類
(1)以造痕體分類:赤足足跡、穿鞋足跡、穿襪足跡。(2)
以承痕體表面變化分類:立體足跡,平面足跡,其中還有加層
足跡和減層平面足跡,有色平面足跡和無色平面足跡。
(3)以反映性分類:正常足跡,變形足跡。
(4)以數量和搭配關系分類:單個足跡、成趟足跡。
第二節赤足足跡形象特征
(一)赤足足跡的種類特征
1.隆出:足底痕跡邊沿突出彎曲部分。其數量、所在部位、
方位因人而異。
2.趾痕形狀與分布:有傘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錐
形和不規則形。有分散趾痕、并攏趾痕、重疊趾痕。
3.趾痕前緣頂端連線形狀:角形、多角形、斜線形、弧線
形、特殊形。
4.趾痕間隙大小和形狀:間距有寬、中、窄三種。形狀有:
漏斗形,中間小兩頭擴大的,前端小后端擴大的,平行的。
5.趾節區痕形成:三角形、錐形、弧形、橢圓形、長方形;
空隙的形狀有角形、弧形、凹凸型、波浪帶形。
6.足掌痕形狀:前、后邊緣形狀有:弧形、角形、平直形、
波浪形、斜線形;內、外邊緣形狀有弧型、垂直形、內陷形、
角形、波浪形。
7.足弓痕類型:中斷型、狹窄型、中等型、扁平型、膨脹
型。足跟形狀有橢圓形、近似方形、不規則形。
8.屈肌褶皺紋痕:多分布在趾節、弓部內側和掌后端中部。
主要看其所在的部位、方位、數量、流向及形狀。
9.赤足足跡全長
(1)作足跡中心線:以第二趾頭痕中點與跟痕最寬處的中點
作連線,即為足跡中心線。
(2)足跡全長的測量:以最長趾痕前緣和跟痕后緣突出之
點,分別作一條相平行的切線,并與足跡中心線垂直,兩切線
間的垂直距離即為赤足足跡全長。
(3)因跟與趾呈球面狀,故赤足平面足跡比足實長短2.5
厘米左右。
(4)男女性的足跡長可分為:最短型、短型、中長型、長型、
最長型。
10.赤足足跡掌部寬
(1)作掌部橫截線:以拇趾的跖趾關節突出點,作垂直于足
跡中心線并延長交于掌外側邊緣的直線,即掌橫截線。
(2)橫截線的長即為掌寬
(3)掌痕寬的類型:依據足跡全長與掌痕寬的比例劃分:
2:1的為特寬型,2.5:1的為中長型,3:1的為瘦窄
型
11.赤足足跡弓寬
是跖附關節處最窄部位的寬度,即外側縱弓形成痕跡部分
最窄處的寬度。它的寬窄取決于足弓的高低,即取決于具體人
足弓骨骼形狀、肌肉和韌帶的結構機能。根據赤足足跡弓部痕
跡最窄處的寬度,可將足弓分為:高弓型、窄弓型、中等型、
膨脹型。
12.赤足足跡跟部寬
以跟部痕跡最寬處作垂直足跡中心線的直線交于跟痕內外
緣,其長為跟寬。根據跟部痕寬幅度分為:特窄型、窄型、中
等型、寬型。
13.足跡反映出的復雜乳突花紋
(1)趾頭花紋痕
紋線完整,一般為斜形線或弧形線,少數能構成弓、箕、
斗復雜花紋。
(2)足掌乳突紋線與復雜花紋痕跡
足掌痕跡中,較為完整、有規律的紋線以及復雜花紋出現
率最高。
①第一趾跖區復雜花紋
a、弓型紋中的弧形和帳形紋
弧形紋中:有凸面向內的內縱弧,凸面向外的外縱弧;斜
弧的凸面有向后內側或后外側;橫弧的凸面向后。
帳形紋中:有帳頂朝外的縱帳;帳頂朝后的橫帳。
b、箕型紋中由縱箕和橫箕。
箕口朝趾痕為前縱箕,箕口朝弓的為后縱箕;
箕口朝內側的為內橫箕,箕口朝外側的為外橫箕。
此區域的箕形紋,有的是單一完整箕,有的雙箕并列(倒頭
箕、并口箕)。箕形紋的三角位置,一般多靠近箕頭。
C、斗型紋
按紋線流向和面積形狀分有縱向斗、橫向斗。一般有環形
斗、螺形斗、囊形斗、雙箕斗、雜形斗。一般有兩個三角,一
個在拇趾根側,一個在掌后緣中部。
d、三角形紋
單獨出現的三角形花紋,其三面紋線的數量、弧度較均勻,
構成曲形的三角紋。
②第二至第四趾跖區花紋
此區域紋線特點:每一趾根都有一組橫行或稍斜行的紋線,
與來自兩側鄰趾的紋線構倒小三角;多數紋線斜向后內側,止
于弓內側;有的構成弓、箕、斗型三種復雜花紋,花紋有單一
形,有的兩種花紋同時出現;花紋中心的紋線均較細密,紋線
流向均呈縱向,沒有呈橫向的。
a、弓型紋
此區弓型紋中,弧形紋較多,帳形紋少。呈凸面向外側的
弧形線流至掌后內側,全為外縱弧。少數帳形紋帳頂總是朝足
弓。
b、箕型紋
此區的箕型形紋多種多樣,有箕口向趾根的前縱箕,箕口
向弓的后縱箕。
前縱箕有:單一箕;2個同向并列箕;3個同向并列箕,但
是很少
后縱箕有:單一箕;2個同向并列箕
另外有一前縱箕和一后縱箕異向并列箕,或兩個同向一個
異向并列箕。
箕形紋三角,多分布在箕頭的一側或兩側。并列箕有3個
以上的三角。前縱箕箕口一側或兩側在趾根處出現倒三角。
c、斗型紋
此區斗型紋常呈縱向的橢圓形。有環、螺、雙箕斗之分。
有單一斗,雙斗并列,還有箕斗混合并列。
三角多出在斗的兩頭的一側或兩側。
③第五趾跖區花紋
此區不易或很少構成復雜花紋,多數只能構成三角型紋,
其位置和大小受第2?第4趾跖區制約。此區花紋大,三角紋
被擠到外側邊緣,否則就大且向內靠。
(3)足弓乳突紋線痕
一般呈橫斜紋線,極少構成弓型紋、或箕型紋,或弓箕并
列。箕型紋有箕口朝外的外橫斜箕,箕口朝內的內橫斜箕。
(4)足跟乳突線痕
一般是弧形線、橫斜形紋線、短線、“T”形線。極罕有三
角型紋或箕型紋。
粘附物形成的痕跡,如油漆、瀝青等不易脫落的物質,在
一定條件下作為參考特征。
(二)赤足足跡的個別特征
1.拇趾角特征
2.畸形趾痕特征。確定趾位,分別測量前后、內外突點間
長度。
3.趾頭頂端連線特征。兩趾間距,構成角的確定其所在趾
位及角度數。
4.隆出弓高弦長。
5.傷疤痕特征。其位置、形狀、大小。
6.雞眼痕特征。其位置、形狀、大小、數量。
7.屈肌褶紋痕特征。其粗細、長短,結合形的邊長及角度。
8.皺紋痕特征。某部位幾條皺紋構成圖案的邊長及角度。
9.脫皮點塊痕特征。幾個脫皮點直線相連構圖的邊長及角
度。
10.老繭皮痕特征。若有裂口,其位置、形狀、大小。
11.乳突紋線細節特征。同手印一樣,有9個細節特征。
第三節穿鞋足跡形象特征
(一)穿鞋足跡的種類特征
1.花紋種類及標志特征
其基本類型有直線紋、曲線紋、環點紋、框塊紋、網格紋、
畦壤紋、葉脈紋、文飾紋、動植物紋、火炬紋圖案,以及廠名、
地名、商標、鞋號、代號等。
2.鞋掌、跟部前后邊緣形狀特征
(1)鞋掌前邊緣形狀有:尖形、弧形、平直形,其中有短平
直形(邊長3厘米)、中平直形(邊長3?5厘米)、長平直形(5.1
厘米以上)
(2)鞋掌后邊緣形狀有:平直形、斜直型、前弧形、后弧形、
續斷形。
(3)跟前邊緣形狀有:平直形、后弧形、續斷形。
(4)跟后邊緣形狀有不:圓弧形、近似方形。
3.反映底面及跟痕形狀特征
(1)鞋底面痕可分為:平底痕、坡底痕、釘掌和加跟底痕。
(2)跟痕分為:微高跟底痕(跟高0.5厘米左右)、較高跟痕
(跟高1.5厘米左右)、半高跟痕(跟高3.5厘米左右)、高跟痕(跟
高5厘米)、特高跟痕(跟高5.1厘米以上)。
(3)平跟平面穿鞋足跡,跟痕長,男性的8厘米左右,女性
的6厘米左右。
4.原料品種特征
(1)塑料底的穿鞋足跡特點
①硬塑料底的穿鞋足跡特點:周邊反映較明顯,多數完整,
掌和跟的表面均有凸凹構成的有規律性的點、塊、條狀花紋,
花紋邊棱成直角,沿邊花紋封口,且多組成橫斜向的網格。
②半發泡塑料底足跡特點:花紋清晰粗大,周圍有邊,但
棱邊不夠清晰明顯。
③全發泡塑料底足跡特點:反映鞋底花紋較細較淺,沿邊
花紋不封口,兩側有神眼,足跡周圍邊緣不完整
④旅游鞋鞋底足跡特點:
裁切底痕有兩層或三層高低不等、寬窄不同、相同排列的
波浪形花紋痕、或圓形花紋、或網格紋、人字紋,還能反映出
局部花紋斷線、彎曲、殘缺或發生粗細變化,痕跡邊沿花紋不
封口,邊緣不完整。
(2)穿橡膠鞋鞋底足跡特點:
①模壓膠底鞋足跡特點:跟、弓、掌不在一個平面上,花
紋互不相連接。
②沖切底、裁割底鞋足跡特點:平面足跡周邊反應不完整,
掌心、跟心和弓部外側痕跡反映較清楚。
③田徑鞋足跡特點:前掌和后跟花紋差不多,花紋細、淺、
較清晰,沿邊花紋不封口,足跡邊緣不完整
④籃球鞋足跡特點:花紋清晰粗大、多平直形,弓內側留
有弓狀凹陷,沿邊花紋封口,足跡邊緣特別完整。
⑤解放鞋足跡特點:波浪花紋粗大,圖案排列內外側對稱,
沿邊花紋封口,弓部有鞋廠代號或鞋號反映,足跡邊緣完整。
5.生產過程形成的足跡特征
(1)機制底鞋足跡特點:周圍邊緣封口,內外側的花紋圖案
基本對稱,弓部的標志、商標多數在正中位置,跟部偏外側多
有抗磨損花紋或沒有花紋。
(2)半機制底足跡特點:周圍邊緣不封口,內外側花紋圖案
多數不對稱,商標和標號在弓部位置很不規則,跟后外側沒有
耐磨塊痕
(3)手工制底足跡特點:針腳、釘帽、切割形狀特征較特殊。
6.穿鞋足跡全長及各部的長寬
(1)作足跡中心線
(2)穿鞋足跡全長
(3)穿鞋足跡各部長(掌、弓、跟長)
(4)穿鞋足跡各部寬(掌、弓、跟寬)
7.附著物及其痕跡特征
(二)穿鞋足跡的個別特征
1.硬傷痕特征。
小溝、缺損、裂口、凹坑、疤塊、孔洞等,其所在部位、
方向、形狀、長短、寬窄、深淺及與其他特征間的關系。
2.磨損痕特征。
3.磨損面周圍殘留花紋痕特征。
4.孔洞痕特征。
其部位、形狀、大小、數量,尤其裂口數量、大小、形狀、
所在時針位。
5.補塊物痕特征
方位、形狀、數量、大小、厚薄,尤其補塊物自身具有的
坑、溝、花紋等特征。
6.斷裂痕特征
方位、形狀、長短、寬窄,斷裂紋上的小裂口形狀、大小、
數量及相互關系,幾條斷裂紋構成特殊圖案,其角度、邊長等。
7.龜裂紋痕特征。
幾條構成特殊圖案龜裂紋的邊長及角度
8.圍條及鞋幫痕特征。
圍條的花紋類型、細節構造、接頭形式、變形、脫膠、裂
口、磨損、硬傷痕特征,以及有關特征的數量、方位、形狀、
長短、寬窄、細節結構和相互關系。
9.釘孔和釘帽痕特征
注重研究祥孔、釘孔周圍裂口的大小、形狀、數量、及所
在時針位。
10.針腳痕特征
針腳長短、習慣、朝向、針腳延長線與足跡中心線的交角
度數。
11.印模特征
從鞋底上脫落下的泥塊叫印模。能將陰花紋中的特征留在
其上,還反映了其接觸部位外表凸凹結構。
12.弓部內、外側邊殘留紋飾痕特征
在穿鞋足跡弓部內、外側邊沿上,易留下沖切底被切余下
的殘缺字、花紋痕跡,殘字筆劃和殘余花紋多少、長短、遺留
位置都是特征。
第四節穿襪足跡形象特征
(一)穿襪足跡種類特征
1.紗支粗細特征
化纖、蠶絲襪紗支細而均勻;棉、化纖襪紗支較粗、稀;
毛線襪紗支粗且毛糙。
2.穿綃底襪足跡形狀及花紋特征
前邊緣有尖弧形、圓弧形、平直形;底上圖案多點狀花紋
呈交叉網格狀;弓部還刺繡上草、或文字或小鳥,這種足跡,
除能反映其外形,還能反映針腳花紋圖案痕跡。
3.趾痕排列形狀
化纖、蠶絲襪足跡,能明顯反映足底各部形狀,直線連相
鄰趾,整體可反映出角形、多角形、弧形、斜直線形。
4.掌前邊緣形狀
化纖、蠶絲襪足跡,掌前邊沿有弧形、波浪形、斜直線形。
5.掌后邊緣形狀
化纖、蠶絲襪足跡后邊緣有弧形、波浪形、斜直線形。
6.弓部整體形狀
有斷弓形、滑車型、內弧外直形、柱形。
7.跟部整體形狀
有圓形、橢圓形、柱形、近似方形。
8.穿襪足跡全長及各部的寬
皆酌情參考赤足足跡或穿鞋足跡的測量方法測量。
(二)穿襪足跡個別特征
1.磨損孔洞痕特征。
2.補塊物痕特征。形狀、數量、大小。
3.針腳、線頭痕特征。
4.襪幫破損、補丁痕特征。
5.趾頭痕頂端連線特征。
6.附著物痕特征。
7.局部形變特征。
8.經、緯線斷損特征。
9.跳線、斷線特征。
穿綃底襪足跡,能反映跳線、斷線痕跡的長短、粗細、方
向、位置的特征。
第五節人體行走運動
(一)行走動力定型概念
行走運動中的動力信號,經常以相同順序、大小、位置、
固定間隔期傳入大腦,大腦皮質細胞就經常不斷地把以上各種
傳入信號綜合起來,形成一種刻板式的皮質運動,稱為大腦皮
質定型。
(二)人體形態與足跡的內在聯系
人體行走,是所有運動器官都參與的整個身體在空間內作
復雜的位移活動。人體運動器官結構形態和理化性狀決定人的
體形姿態,體形姿態決定行走姿勢及重力的傳遞方式,使足跡
的重壓痕跡反映人各不同。
(三)人體行走運動周期
人體行走運動是一種重復性的周期性動作,即反復連續進
行同樣的單一動作。走的動作周期和周期內的各個階段是相同
的,即有后蹬、后擺、前擺、前蹬。
第六節具有分析品質的習慣痕跡特征
(一)步幅特征
能反映雙足的協調搭配關系的左右鄰近足跡所構成的步幅
長度、步幅寬度和步幅角度(簡稱步長、步寬、步角),即反映
人行走時左右鄰近足跡之間相互關系的特征。
1.步長
相鄰的左右足跡相應部位間的垂直距離。男性的步長,有
短步(60?70厘米)、中步(70?80厘米)、長步(81厘米以上)。
女性的步長,在男性步長的基礎上分別減10厘米為女性的短、
中、長步。它分左步長、右步長。哪足跡在前,即為哪足的步
長。
2.步寬
(1)作邊緣連線:以同側鄰近兩足跡后跟內側突出點作的連
線。
(2)觀測:對側足跡后跟內側突出點至該線的距離為對側足
跡的步寬。對側足跡為左足,即為左步寬,反之為右步寬。
(3)步寬等級:一般分為分離步、并跟步、搭跟步、直線步、
交錯步。
3.步角
(1)步行線:同側鄰近兩足跡后跟中心點的連線為步行線。
(2)觀測步角:足跡中心線與步行線于后跟中心點相交所構
成的角度數。在哪枚足跡上操作,即為哪足的步角,故有左步
角,右步角。
(3)步角的等級:內收角(小于0°)、直行步(0.1°?5°)、
小外展步(5.1。?10°)、中外展步(10.1°?15。)、大外展步
(15.1°?20°)、特大外展步(20.1°以上)。不對稱步,即左
右步角相差10°以上的。
(二)重輕不同的習慣痕跡特征
1.足后蹬痕
(1)趾掌后蹬痕即蹬痕。屬積極性質的痕跡。
它有內蹬、偏內蹬、正蹬、偏外蹬、外蹬5種。易形成蹬
痕的人:行走時軀干前傾幅度大,邁大步邁快步的人,年輕者
出現多。
(2)趾頭后蹬痕即挖痕。趾尖后蹬痕即摳痕。皆屬積極性質
的痕跡。皆有內、偏內、正、偏外、外5個方位之分。
皆是行走速度較快,作用力較大,軀干稍前傾的青壯年人
而出現。
2.抬痕。屬積極性質的痕跡。
3.挑痕。屬消極性質的痕跡特征。有內、偏內、正、偏外、
外5個方位之分。
一般是:中老年人、胖人、女性、抱重物、精神疲勞、病
后初愈者、小足穿大鞋等出現挑痕。
4.超痕。屬消極性質的痕跡。有偏內、正偏,外拾三種。
一般是老年人、長期生病的壯中年人、負重的人、下肢某
一關節有毛病的人。
5.劃痕。屬消極性質的痕跡特征。足尖向內前方劃動。
一般是膝、踝關節有毛病者易出現。
6.掃痕。屬消極性質的痕跡特征。足內側向前或向內側掃
擦地面。
一般是慨關節有毛病的人易形成。
7.擦痕。屬消極性質的痕跡特征。有內、偏內、正、偏外、
外5個各方位之分。
出現者與挑痕者相同。
8.磕痕。屬積極痕跡特征。有偏內、正、偏外3個方位之
分。
一般昂首挺胸者、抱重物過腹者易出現。
9.踏痕。屬積極性質的痕跡特征。有偏內、正、偏外3個
方位之分。
一般形成此痕跡的人同蹬痕、挖痕出現的人一樣。
10.推痕。積極性質的痕跡特征。在跟的內前側。
一般是內收步、內落足者、女性易出現。
11.迫痕。有內迫和外迫兩種。消極性質痕跡特征。
剪子腿的人易出現內迫,羅圈腿者易出現外迫。
12.擰痕。積極性質痕跡特征。足尖向內跟向外的為內擰;
足尖向外跟向內的為外擰。
快速邁大步者、女性、臀部大者、行走扭臀者、在松散層
深的承痕體上行走者易出現。
第七節具有鑒定品質的習慣痕跡特征
(一)習慣痕跡的種類特征
1.交叉角及交叉點特征
(1)交叉角:左右鄰近兩足跡中心線的延長線相交叉所構
成的角度。
(2)交叉點位置:交叉點與近的一枚足跡前緣突出點之間
的距離。
2.足跡重壓的形態類型。
以足跡跟部、掌部重壓組合形態分,有跟外掌內重壓型、
跟后掌前重壓型、跟前掌外后重壓型、跟內掌中重壓型、跟中
掌平重壓型、跟平掌中重壓型、全底平壓弓虛型、底外半重壓
型、底內半重壓型、全底平壓型。
(二)行走習慣痕跡特定特征
習慣痕跡特定特征,一般以重壓痕的形式反映出來。
1.壓痕的分級
壓痕按輕重程度可分為重壓點、重壓面、次重壓面、輕壓
面、實邊、虛邊六級。
2.觀察重壓痕的方法。
對足跡要遠看近看相結合,正看側看相結合,利用各種不
同光照角度,抓住要點看,即抓住足跡重壓痕的深度、光度、
亮度、濕度、密度、散度、麻沙度、凸度等,準確發現和劃定
輕、重壓面。
第八節發現、確定、記錄作案人足跡
尋找、發現作案人足跡的工作原則:抓住重點,由外圍向
中心或由中心向外圍,由室外到室內,由下而上。并注意做到
邊發現、邊作標記,加強保護,防止被人、畜、禽、獸或自然
氣候破壞。
(一)觀察發現足跡的方法
1.白天觀察足跡的方法
(1)室外現場的觀察方法:站在逆光或側逆光的方位上,俯
視或側視,使視線與光線在承痕體平面上的交角大于90°,保
持適當距離,由遠到近觀察。
(2)室內現場的觀察方法:遮擋住散射光,只留一側光照,
或將自然光全遮擋住,使用燈光或藍光等單色光源,俯視觀察
發現。亦可用多波段光源照射發現。
(3)無色赤足足跡和無明顯的平面足跡,要配光或調整視角
去發現。亦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顯現。
2.夜晚尋找足跡的方法
因地制宜,用全側光或半側光觀察。最好用多波段光源勘
查燈,會勘查到很清楚的足跡。
(二)尋找作案人足跡的重點部位。
1.犯罪現場的出入口。
2.犯罪的中心現場。
3.作案人的來去路線。
4.作案人藏身守候伺機作案處。
5.作案人掩埋尸體和隱藏物處。
6.作案人踩踏攀登過的物品上。
7.通過被害人的足跡去發現作案人的足跡。
8,根據其他痕跡物證找。
9.從大小便痕處找。
(三)確定作案人足跡的方法
1.根據足跡遺留的位置判斷。
2.根據足跡的新舊程度判斷。
3.根據反常的步幅特征判斷。
4.根據足跡與其他痕跡物品的關系和形成足跡的物質判
斷。
5.進行甄別排除。
(四)現場足跡記錄
1.記錄現場足跡的意義
(1)可列入案件卷宗起證據作用。
(2)便于進一步了解足跡與犯罪的關系。
(3)便于與未到現場的人共同分析研究現場足跡。
(4)為恢復現場原始狀態提供客觀依據。
(5)便于在比對檢驗中對足跡變化因素的分析提供依據。
2.現場足跡記錄的具體內容
(1)足跡遺留的準確方位。
(2)足跡數量,形狀,大小。
(3)承痕體的附著物的物理性質。
(4)足跡所反映出的造痕體的種類特征和特定特征。
(5)足跡反映出了哪些明顯的機制作用。
(6)足跡中是否反映出偽裝和反常跡象、滅跡的措施。
(7)足跡中有無特殊的非現場上原有的附著物,其顏色氣味,
性狀,數量等。
(8)對現場足跡是如何提取的。
第九節足跡分析
(一)判斷性別
1.男性特點在足跡中的反映。
2.女性特點在足跡中的反映。
(二)分析身高
1.身高二單個赤足實長X5.5+32.5
2.利用單個穿鞋足跡分析身高
(1)減系數法
對平跟和微高跟的完整的穿鞋足跡,先測量出其全長,再按
鞋底原料品種及鞋底結構特點,減相關系數得出足實長接近數,
再代入上述公式計算.
(2)簡易方法
若是平跟或微高跟的穿鞋足跡,拇趾壓前緣清晰,可以直接
從拇趾壓前緣量至鞋跟痕后緣,即為赤足實長接近數,然后代入
前公式計算即可.
(三)分析年齡
1.赤足足跡掌后緣外側壓計算方法
2.穿鞋足跡掌球形壓橫條壓計算年齡方法
年齡二測量重壓面縱向的長度X7
3.用穿鞋足跡掌部斜條形重壓面計算年齡的方法
計算方法及公式:設DE長為L(厘米)
年齡=LX7
第十節循跡追蹤
(一)循跡追蹤的準備工作
組織準備,確定追蹤,物質準備
(二)追蹤的方法
1.尋跡接蹤
2.斷蹤后的接蹤.以斷蹤處為起點,采用半圓式,迂回式,
螺旋式方法接蹤.
3.逾越追蹤.
4.足跡穿村鎮繼續追蹤,否則,在村鎮周圍或村內重點尋
蹤.
第十一節提取現場作案人足跡
(一)照相
1.拍照單個足跡的方法
鏡頭光軸正對足跡弓部中間,與足跡平面垂直,在內縱弓近
處放比例尺,以便放大到原物大.
2.拍照成趟足跡
(1)窄步寬的拍照方法,適用于小分離步、并跟步、搭跟步、
直線步、交錯步
(2)寬步寬的拍照方法,適用于較大的分離步
(二)提取嗅源
凡是作為警犬嗅覺為依據的氣味,通稱為嗅源.
(三)提取原物
(四)制作足跡石膏模型
清理足跡中的雜物,準備所需用品,做好圍墻,調好石膏溶
液,科學灌注石膏液,酌情取模,沖洗晾干.
(五)靜電復印平面足跡
第十二節收集足跡樣本
(一)公開收取足跡樣本
捺印足跡樣本的要求:按現場足跡種類,形成機制捺印,做
到清晰,完整,不變形.
(二)密取足跡樣本
計劃性密取和搜查性密取
第十三節足跡檢驗鑒定
檢驗的程序和方法
(一)分別檢驗的任務:主要是發現確定現場足跡和樣本足
跡的種類特征和特定特征.
(二)對比檢驗的方法:特征直觀對照法,重疊法,交叉觀察
相互比對.
第四章工具痕跡檢驗
第一節工具痕跡概念
(一)工具痕跡概念及特點
1.概念
工具在外力作用下,使承痕體在與其相接觸的部位發生塑
性變形或斷裂形成的痕跡。
2.工具痕跡特點
(1)多發性:作案人往往借助工具才能達到犯罪目的。
(2)多變性:因工具種類多樣化,留下的工具痕跡各不相同;
同一工具的接觸方式不同,工具痕跡形態一般也不同;同一工
具的相同部位因作用力的方向角度不同會形成不同痕跡。
(3)立體性:工具作用于承痕體上的作用力較大,大多為立
體痕跡。
(4)附著物和遺留物多:遺留物是指脫落在工具痕跡及其周
圍、從工具上分離下來的殘渣、碎塊;附著物是指工具在與承
痕體接觸時,工具接觸面上所粘附破壞客體的表面物質。
(二)工具痕跡的形成及特征反映
1.工具痕跡的形成
是人體肌力通過工具對承痕體施加力的作用,如果這個力
夠大,就可能使承
痕體發生變形、破裂、擦劃等變化,從而留下相應的工具
痕跡。
形成工具痕跡的三個基本因素:工具、承痕體、作用力
⑴工具
①工具種類:一般工具,指生產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工具。
如刀、剪、斧、鋸等。
專業工具,指某行業或某部門根據自身作業特點設計制造
的工具,如泥工的灰刀、口腔醫生用的牙鉗、船員用的太平斧。
自制工具,作案人根據某一特定對象專門設計制造的工具,
如撬保險柜用的拉拔器、萬鎖用的萬能鑰匙等。
代用工具,作案人根據需要在現場就地取材,使用后隨手
丟棄的物件,如棍、鐵棒、石塊等。
②工具的材料力學屬性:主要有硬度、強度、剛度、彈性
等。
③工具的特定特征:是工具在其生產、制造、使用和保管
過程中,由于各種偶然的因素隨機形成的特定特征的集合,不
可能重復,是物體的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是區別此工具與彼
工具的依據。如工具外表的加工紋、工藝缺陷、磨損、缺口、
卷刃、凹凸點等。
(2)承痕體
是留有痕跡的物體。承痕體通過自身的變形反映工具的形
態結構及細節特征。
承痕體上能否留下質量較高的工具痕跡,與承痕體的硬度、
塑性、彈性、光滑的表面、內部結構均勻細密等材料的物理屬
性等有密切關系。
(3)作用力
作用力較小時,承痕體只發生彈性變形,不形成或形成特
征不明顯的工痕;作用力適中,承痕體發生塑性變形,較好反
映工具的外表結構形態特點及細節特征;作用力過大,易引起
承痕體斷裂、破損、很難反映工具的細節特征,甚至一般特征
都無法反映。
2.工具與承痕體的接觸關系
是指兩者的接觸部位、接觸過程和接觸狀態。
(1)接觸部位。接觸部位不同,所留痕跡就不同。
(2)接觸過程。指形成痕跡的全過程。即開始階段、中間
階段和終止階段。
①開始階段。開始形成的痕跡,對應著痕跡的起點部位,
接觸范圍小,多是工具的凸出部位或者邊角首先接觸承痕體。
②中間階段。形成痕跡中途運行過程,對應著工具痕跡的
中間部位,接觸范圍加大,接觸點增多,工具的凸起部位和凹
下部位都能接觸承痕體,特征多,但要防假特征出現。
③終止階段。工具停止形成痕跡的瞬間,終止階段對應著
痕跡的終點部位。此階段工具仍受大壓力,能形成穩定的壓痕
特征。
(3)接觸狀態。分為切劃接觸和印壓接觸。
①切劃接觸。也稱動態接觸。工具與承痕體的接觸點不斷
變化,在其表面形成動態痕跡或稱線條狀痕跡。
線條狀痕跡可以分為痕起緣、痕跡面和痕止緣三個部分。
痕起緣對應開始形成的邊緣,痕跡面對應工具在承痕體上
的切劃部分;痕止緣對應痕跡的終止形成痕跡的邊緣。
②印壓接觸,也稱靜態接觸。工具在形成痕跡時,工具在
承痕體接觸面上沒有相對滑移,形成的痕跡稱為靜態痕跡或凹
陷狀痕跡。
凹陷狀痕跡分為痕起緣、痕止緣、痕跡壁和痕跡底四個部
分。
痕起緣開始形成痕跡的邊緣;痕底對應終止形成痕跡的部
位;痕止緣對應終止形成痕跡的邊緣;痕跡壁對應痕起緣與痕
止緣的中間部位。
3.線條狀痕跡與凹陷狀痕跡特征的形狀
(1)線條狀痕跡
是以一組凹凸的線條形態反映工具上相對應的凹凸的點、
線、面特征。兩者的對應關系為:工具上的點狀特征對應痕跡
中的線條特征;工具上的線條特征對應痕跡中的面狀形態;工
具上凸出的特征點對應痕跡凹陷線條;凹陷的特征點對應凸出
的線條。
線條狀痕跡的一般特征包括:擦劃工具接觸部位的總寬度
和一般形狀。
線條狀痕跡的細節特征:線條數量、寬度、形狀、深度、
長度、各線條之間的距離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及與其他特征的相
互關系。
(2)凹陷狀痕跡
是以一組凹凸的點、線、面形態反映工具上相應的凹凸的
點、線、面結構。
其一般特征:工具接觸面的一般形狀及大小,如圓形、方
形、尖形等,表面花紋,加工結構。
其細節特征:反映接觸面的凹凸不平、裂紋、劃痕、缺損
等的形狀、大小、方向、數量等。在凹陷狀痕跡的痕起緣及痕
止緣能反映工具邊棱的磨損、缺口、裂紋等的形狀、部位、方
向及特征之間位置的分布關系。
(三)工具痕跡的分類
1.按工具來源分類:一般工具痕跡,專業工具痕跡,自制
工具痕跡,代用工具痕跡。
2.按承痕體是否有明顯的變形分類:平面工具痕跡,立體
工具痕跡。
3.按接觸狀態不同分類:凹陷狀痕跡,線條狀痕跡。
4.按工具作用方式不同分類:撬壓痕跡,打擊痕跡,擦劃
痕跡,鉗剪痕跡,刺切痕跡,割削痕跡。
第二節常見工具痕跡的形成及特征反映
(一)撬壓痕跡
是工具以杠桿原理破壞客體,在客體的接觸部位上所產生
的變形痕跡。
1.常見的撬方式
擴縫撬壓,拆離撬壓,扭轉撬壓,夾持撬壓。
2.常見的撬壓工具及痕跡特征
(1)螺絲刀及其特征
頭部特征明顯,反映出大邊的長短,刀口角的大小,有時
能反映小邊的長度,在大邊、小邊、腰邊以及大小面上反映小
砂眼、凹凸點、小缺口、溝痕,以及刀口的磨損、卷邊、缺損
等特征,桿部亦形成圓弧狀痕跡。
(2)鋼絲鉗及其痕跡
正面撬壓,在被撬物面上留下咀頂及鋼絲鉗頭部頂端痕跡,
反映出鉗頂的寬窄與形狀、咀頂及正面棱上的卷邊、缺損、砂
眼和凹凸點等特征。
側面撬壓,在被撬物上留下咀頂側面邊棱形成的痕跡。
(3)剪刀及其痕跡
雙刃撬壓痕跡:客體上清晰地反映出兩個剪尖形狀、角度
和外緣形狀,反映出使用中造成的邊緣小豁口、小卷邊特征。
單刃撬壓痕跡:反映出剪尖的形狀、角度。
(4)鑿子及其痕跡
鑿口形狀,刃口的寬度,鑿身的寬度、厚度,生產過程中
形成的小砂眼、凹凸點、缺損、卷刃卷邊及刃口角度特征。
(5)鐵棒的痕跡
其表面不整齊的凸凹溝紋,破斷茬口、缺損、卷皮等特征。
(二)打擊痕跡
1.打擊痕跡的概念作案人手持工具以一定速度、一定距
離碰撞破壞客體發生擠壓變形或破碎形成痕跡。
2.(1)打擊痕跡類型①垂直打擊痕跡反映:在痕壁上表
現為線條痕跡,痕底上反映工具打擊面的整體形狀及各種特定
特征。②傾斜打擊痕跡反映:痕跡壁明顯拉長,痕跡壁面積大,
痕壁上的線條特征較長。
(2)打擊痕跡特點痕跡上的細節特征和工具相對應部位
的特征凹凸相對,形態一致,反映出工具上的凹凸點,邊緣上
的卷邊、缺損等特征,痕底部的痕止緣上,反映工具邊棱上的
細節特征。
3.常見的打擊工具及痕跡
(1)鐵錘打擊痕跡
錘擊面形狀、直徑、邊長、角度、邊角磨損、卷邊、缺角
等的形狀、位置,以及錘擊面上凸凹及劃痕形態。
(2)斧擊痕跡
留下擊面局部或邊緣的作用痕跡,有時留下擊面完整的痕
跡。亦反映邊角磨損、卷邊、缺角等痕跡。
(3)棍棒打擊痕跡
客體上能反映出工具接觸部位的大致形狀,棍棒剝離、斷
裂、或在現場留有殘渣碎屑,條件好,承痕體上能留下棍棒生
產、使用形成的花紋、毛刺、彎曲、磨損、斷頭等特征。
(4)豉頭打擊痕跡
磚頭的形狀、尺寸、大致硬度、殘渣色澤。
(三)擦劃痕跡
1.擦劃痕跡概念
工具壓入承痕體,并且沿著承痕面滑移破壞承痕體表面所
形成的線條狀痕跡。
2.擦劃痕跡變化
(1)工具與客體接觸面大小不同對擦痕的影響
①點接觸:工具點狀部位與客體接觸,痕跡面很窄,特征
數量少,定性定量分析困難。
②線接觸:工具線狀部位(刃口、邊棱)與客體表面接觸,
表現為面狀痕跡,接觸線上的凹凸點在痕跡中形成對應的凹凸
線條特征,特征穩定,變化小,鑒定條件好。
③面接觸:工具上的面狀部位與承痕體接觸。一般形成兩
個線條關系一致的擦劃痕壁,不能用于鑒定,但可用來分析案
情。
(2)作用力變化對擦痕的影響
①正壓力的影響。正壓力大,工具壓入客體內部深,使工
具接觸部位較低的凸點及凹陷處都能接觸客體,擦劃痕跡深,
線條數量多;正壓力小,工具的突出部位與客體接觸,凹陷部
位不接觸,擦痕淺,線條數量少。
②推(拉)力的影響。
推力大,工具在客體上滑移順暢,線條穩定;推力小,易
出現停頓,線條中斷或停止。
(3)接觸角度變化對擦痕的影響
①前角。工具前進方向的面與承痕體表面所構成的角。前
角改變,引起擦痕線條數量多少或單一線條有無的變化。
②側角。工具側面與客體表面的夾角。其變化,使工具接
觸線長短改變,使擦劃痕跡變寬或變窄。側面角的改變會引起
線痕面積大小與線痕數量的變化。
③偏角。工具與客體的接觸線與工具前進方向所構成的夾
角。偏角改變,使工具接觸面凹凸點在承痕體表面位置關系發
生變化,擦劃痕跡總寬度發生變化,線條數量多少發生變化,
線條間距發生變化,單一線條寬窄發生變化。
(四)剪切痕跡
1.剪切痕跡概念:作案人利用鉗剪類工具拖行剪切作用,
破壞承痕體時形成的痕跡。
剪切痕跡特點?鉗、剪在剪切時,上刃和下刃咬合狀態,
使承痕體同時受相對方向的壓力作用使其分離,形成兩個斷頭,
每個斷頭都有兩個斜面。斷頭下面上的線條、凹凸點、分離痕
跡反映剪切工具刃口特征。
2.常見的剪切工具及痕跡
(1)鋼絲鉗剪切痕跡的特征
斷頭形狀、斷頭峰角、斷頭斜坡部位反映加工工具花紋的
種類、方向,縱向凹凸線條狀特征,粗大明顯的斜向、橫向豎
向印痕,斷頭立頂部位凸凹坑丘特征,斷頭斜坡上痕止緣的凸
凹形狀。
(2)剪刀剪切痕特征
斷頭的兩坡面不對稱,有豁口、卷刃時,在紙張、紡織品
的痕跡斷面上,剪痕邊緣不整齊或紡織品撕拉特征。
(五)刺切痕跡
1.刺切痕跡概念
作案人用刀、斧、鑿等工具,采取刺、切、砍、劈,鏟等
方式破壞客體時所形成的痕跡。
2.刺切痕跡的特點
(1)承痕體的一部分刺切被分離,刺切痕跡明顯,有痕起
緣和痕跡面,而無痕止緣,痕跡面呈斜坡狀,末端較長,有工
具的豁口、卷刃形成的線條痕。
(2)客體被刺形成貫通刺切痕跡,其痕止緣向外翻卷,刺
切工具的特征在痕起緣和痕壁上得到反映。
(3)作貫通刺切痕跡,有完整的痕起緣、痕止緣、痕壁和
痕底,從痕止緣的痕底反映出刺切工具刃部豁口和卷刃特征,
痕壁亦可以反映出刃部特征。
3.常見的刺切工具及其痕跡
(1)菜刀和斧頭形成的刺切痕跡:在痕起緣處反映工具豁
口、卷刃特征:痕壁上能反映明顯的特征,能反映出刃角的形
狀、厚度和角度。
(2)匕首和刺刀刺切痕跡
鈍角處出現表皮擦傷或皮下出血。創壁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邊坡溜渣施工方案
- 2025石油管道運輸合同
-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生活中的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沙學院《冶金學術基礎英語》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投資理財教育手冊》課件
-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西方世紀文學思潮研究》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攝像機鏡頭鏡片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樣本模板
- 《煤炭樣品采集與分析》課件
- 2025至2030年中國高導磁芯繞線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房建工程安全質量觀摩會策劃匯報
- 例談非遺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教學思考 論文
- 郝萬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條《傷寒論》論原文
- 播音主持-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 香港旅游介紹ppt模板
- 魔獸爭霸自定義改鍵CustomKeys
- 幼兒園故事課件:《畫龍點睛》
- 植被清理施工方案
- 新時代高職英語(基礎模塊)Unit4
- 中國亂倫現象調查報告
- 人體骨骼和埃菲爾鐵塔有何共同之處埃菲爾鐵塔人體骨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