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Designcodeforheatingven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3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2年1月21日以第1270號公告批準、發4 1 33室內空氣設計參數 54室外設計計算參數 4.1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4.2夏季太陽輻射照度 5.1一般規定 5.2熱負荷 195.3散熱器供暖 235.4熱水輻射供暖 275.5電加熱供暖 315.6燃氣紅外線輻射供暖 5.7戶式燃氣爐和戶式空氣源熱泵供暖 375.8熱空氣幕 395.9供暖管道設計及水力計算 395.10集中供暖系統熱計量與室溫調控 47 536.1一般規定 53 6.3機械通風 626.4復合通風 736.5設備選擇與布置 756.6風管設計 8557.1一般規定 7.2空調負荷計算 907.3空調系統 7.4氣流組織 7.5空氣處理 8.1一般規定 8.2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 8.4溴化鋰吸收式機組 8.5空調冷熱水及冷凝水系統 8.6冷卻水系統 8.7蓄冷與蓄熱 8.8區域供冷 8.9燃氣冷熱電三聯供 8.10制冷機房 8.11鍋爐房及換熱機房 9.1一般規定 9.2傳感器和執行器 9.3供暖通風系統的檢測與監控 9.4空調系統的檢測與監控 9.5空調冷熱源及其水系統的檢測與監控 200 10.1一般規定 20310.2消聲與隔聲 205 11.1絕熱 211 9附錄A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附錄C夏季太陽總輻射照度 219附錄D夏季透過標準窗玻璃的太陽輻射照度 219附錄E夏季空氣調節大氣透明度分布圖 220附錄F加熱由門窗縫隙滲入室內的冷空氣的耗熱量 221附錄G滲透冷空氣量的朝向修正系數n值 223附錄H夏季空調冷負荷簡化計算方法計算系數表 2241成部分,對合理利用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保障工作條活環境,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維持良好的健康水平的空調系2引用或參照其他全國通用的設計標準規范的內容,除必要的以外,本規范不再另設條文。本條強調在設計中除執行本規范外,3側的“采暖”設計擴展到同時包含管網及熱源的“供暖”設計;供暖、戶用煙氣供暖(火爐、火墻和火炕等)等。樓用燃氣爐供毛細管網一般由3.4mm×0.55mm或4.3mm×0.8mm的PPR或PERT塑料毛細管組成,其間隔為10mm~40mm。度由經過除濕處理的干空氣(一般是新風)送入室內,吸收室內2.0.22定流量一級泵空調冷水系統輸配水系統而言,與末端無水路調節閥一樣,仍處于定流量狀45考慮到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習慣不同,分別對嚴寒和寒冷地1根據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當人體衣著適宜、保暖量充分且處于安靜狀態時,室內溫度20℃比較舒適,18℃無冷感,15℃是產生明顯冷感的溫度界限。冬季的熱舒適(-1≤PMV≤+1)對應的溫度范圍為:18℃~28.4℃。基于節能的原則,本量考慮節能,因此選擇偏冷(-1≤PMV≤0)的環境,將冬季供暖設計溫度范圍定在18℃~24℃。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建筑供暖設計溫度為18℃~20℃。冬季空氣集中加濕耗能較大,延續我國供暖系統設計習慣,常采用各種手段實現局部加濕,供暖季房間相對濕度在15%~55%范圍波動,這樣基本滿足舒適要求,同時又節約能耗。2考慮到夏熱冬冷地區實際情況和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其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居民生活習慣,基于PMV舒適度計算,確定夏熱冬冷地區主要房間供暖室內設計溫度宜采用16℃~22℃。61考慮不同功能房間對室內熱舒適的要求不同,分級給出熱舒適度等級I級根據我國在2000年制定的《中等熱環境PMV和PPD指數的測定及熱舒適條件的規定》GB/T18049,相對濕度應該設定在30%~70%之間。從節能的角度考慮,供熱工況室內設計相對濕度越大,能耗越高。供熱工況,相對濕度每提高10%,供熱能耗約增加6%,因此不宜采用較高的相對濕度。調研結果顯示,冬季空調建筑的室內設計濕度幾乎都低于60%,還有部濕度下限做出規定,確定相對濕度不小于30%,而對上限則不作要求。因此對于I級,室內相對濕度≥30%,PMV值在-0.5~0之間時,熱舒適區確定空氣溫度范圍為22℃~24℃。對于Ⅱ級,則不規定相對濕度范圍,舒適溫度范圍為18℃~對于空調供冷工況,相對濕度在40%~70%之間時,對應滿足熱舒適的溫度范圍是22℃~28℃。本著節能的原則,應在設計參數為:溫度24℃~28℃,相對濕度40%~70%。在此基礎之上,對于I級,當室內相對濕度在40%~70%之間,PMV值在0~0.5之間時,基于熱舒適區計算,舒適溫度范圍為24℃~26℃。同理對于Ⅱ級建筑,基于熱舒適區計算,舒適溫度范圍為26℃~28℃。7對于風速,參照國際通用標準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和一般生活水平,取室內由于吹風感而造成的不滿意度DR為不大于20%。根據時,空氣溫度、平均風速和空氣紊根據實際情況,供冷工況室內紊流度較高,取為40%,空氣溫度取平均值26℃,得到空調供冷工況室內允許最大風速約為0.3m/s;供熱工況室內空氣紊流度一般較小,取為20%,空氣溫度取18℃,對于游泳館(游泳池區)、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等體育建筑,當降低1℃~2℃。2短期逗留區域指人員暫時逗留的區域,主要有商場、車88室溫過低(如20℃),夏季室內外溫差太大會導致工作人員感到《中等熱環境PMV和PPD指數的測定及熱舒適條件的規定》GB/T18049等同于國際標準ISO7730,本規范結合我國國情對舒適等級進行了劃分。采用PMV、PPD評價室內熱舒適,的建筑,其供暖室內設計溫度取值低于以對流為主的供暖系統2℃,供冷室內設計溫度取值高于采用對流方式的供冷系統0.5℃~1.5℃時,可達到同樣舒適度。表3.0.6-1~表3.0.6-4最小新風量指標綜合考慮了人員污1表3.0.6-1中未做出規定的其他公共建筑人員所需最小新風量,可按照國家現行衛生標準中的容許濃度進行計算確定,2由于居住建筑和醫院建筑的建筑污染部分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員污染部分,按照現有人員新風量指標所確定的新風量沒有體現建筑污染部分的差異,從而不能保證始終完全滿足室內衛生要求;因此,綜合考慮這兩類建筑中的建筑污染與人員污9染的影響,以換氣次數的形式給出所需最小新風量。其中,居住建筑的換氣次數參照ASHRAEStandard62.1確定,醫院建醫院中潔凈手術部相關規定參照《醫院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3高密人群建筑即人員污染所需新風量比重高于建筑污染比重一般高達20%~40%,對于人員密度超高建筑,新風能耗建筑新風量大小參考ASHRAEStandard62.1的規定,對不同取地級市以下的單位進行數據統計。本規范共選取294個臺站制化也發生了改變。本次統計選取197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30年的每日4次(2、8、14、20點)定時觀測數據為按平均或累年不保證日(時)數確定,而美國、日本及英國等國家一般采用不保證率的方法,計算參數并不唯一,選擇空間較供所有主要城市30年的逐時原始數據,用一日四次的定時數據第一本暖通規范《工業企業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設計規范》TJ19出版以來一直沿用此種方法,廣大的設計工作者已經習慣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超高層建筑不斷增多,高度不斷增加,排列,按歷年平均不保證5天時間的原則對數據進行篩選計算得條文中的所謂“不保證”,是針對室外溫度狀況而言的。“歷年”本條及本規范其他有關條文中的“累年最冷月”,系指累年歷年月平均氣溫的平均值。累年月平均氣溫最低的月份是12個全面排風的耗熱量時使用;當選擇機械送風系統的空氣加熱器與國際上相比比較特殊的一種情況。在美國及日本等一些國家,的保證率還是比較高的,同美國等國家常用的標準在同一水平數地區逐時溫度記錄不夠統計標準的30年。因此本規范中所指的不保證50小時,是以每天四次(2、8、14、20時)的定時溫度記錄為基礎,以每次記錄代表6小時進行統計。與4.1.6相同,濕球溫度也是選取每日四次的定時觀測濕球溫度,以每次記錄代表6小時進行統計。我國氣象臺站在觀測時統一采用北京時間進行記錄,14時說,當地太陽時的14時與北京太陽時的14時相比會有1~3個小時的時差。尤其是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統一采用北京時間14時的溫度記錄,并不能真正反映當地最熱月逐日逐時較高的14溫度多在30℃以下(有的還不到20℃),把通風計算溫度規定提高一些,對通風設計(主要是自然通風)效果影響不大,故本規1對北京以東地區以及北京以西時差為1小時地區,可以不考慮以北京時間14時所確定的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的時差2對北京以西時差為2小時的地區,可按以北京時間14全國統一采用北京時間最熱月14時的平均相對濕度確定這計算干濕球溫度相對應的,即不保證小時數應為50小時左右。統計結果表明,50小時的不保證小時數大致分布在15天左右,而在這15天左右的時間內,分布也是不均等的,有些天僅有1~2小時,出現較多的不保證小時數的天數一般在5天左右。因此,取不保證5天的日平均溫度,大致與室外計算干濕球溫度不保證50小時是相對應的。4.1.11為適應關于按不穩定傳熱計算空調冷負荷的需要,制求的時候,應另行確定適宜的室外計算參數。僅在部分時間(如夜間)工作的空調系統,可不完全遵守本規范第4.1.6~4.1.11本條及本規范其他有關條文中的“累年最冷3個月”,系指累年月平均氣溫最低的3個月;“累年最熱3個月”,系指累年月平均氣溫最高的3個月。“最多風向”即“主導風向”(PredominantWindDirec-本條中所謂“日平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臨界溫度”,系指室外連續5天的滑動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供暖室外臨是專供設計計算應用的,并不是指具體某一個地方的實際供暖地區的不同要求,本規范附錄給出了5℃和8℃兩種臨界溫度的近年來,國際上對室外計算參數統計年份的選取有一些討一個合理的結論,編制組室外空氣計算參數專題小組對1978~2007年的氣象參數進行了整理分析。結果表明1978~2007累年年平均氣溫與1951~1980年30年的累年年平均氣溫算參數采用10年、15年、20年及30年不同統計期的數值,10年與30年的數據與累年年平均氣溫變化的趨勢最為相近。從氣象學的角度出發,30年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觀測統計期,所以本次規范室外空氣計算參數的統計年份為30年。為保證計算參數的科學合理,根據氣象部門整編數據的規定,編制組選取了1971~2000年作為統計期,部分臺站因為遷站等原因有數據缺失,除長沙、重慶和蕪湖外,其余臺站均保證統計期大于20年。4.2夏季太陽輻射照度本規范所給出的太陽輻射照度值,是根據地理緯度和7月大氣透明度,并按7月21日的太陽赤緯,應用有關太陽輻射的研的基礎數據,是指垂直于太陽光線的表面上的直接輻射照度SS和Q值,采用近10年中每年6月至9月內舍去15~20個高峰明度和不同太陽高度角下的S和Q值,按照不同緯度、不同時刻(6~18)時的太陽高度角用內插法確定的。Jp—水平面的直接輻射照度(W/m2各緯度帶和各大氣透明度等級下的計算結果列于本規范附根據有關資料,將3mm厚的普通平板玻璃定義為標準玻式中:Ja——各朝向垂直面和水平面透過標準窗玻璃的直接輻Da——透過各朝向垂直面標準窗玻璃的散射輻射照度為了按本規范附錄C和附錄D查取當地的太陽輻射照度值,地大氣壓力確定大氣透明度的等級,見表4.2.4,并在本規范附目前實施供暖的各地區的氣象條件,能源結構、價格、政根據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區,在同樣保障室內設計環境的情況下,采用集中供暖系統更為經濟、合理。這類地區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西藏、青海、寧夏、新疆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全部,河南(許昌以北)、陜西(西安以北)、甘肅(除隴南部分地區)等省的大部分,以及江蘇(淮陰以北)、安徽(宿縣以北)、四川(川西高原)等省的一小部分,此外還有某些省份的高寒山區。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小于90天地區的建筑也開始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基本要求、維護公眾利益設置了本條設置值班供暖,主要是為了防止公共建筑在非使用的時間內達到設計溫度,要求鍋爐房(或換熱機房)按照設計的供、回國家現行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外墻、屋面、壓力,保證系統安全運行,避免立管出現垂直失調等現象。通照50m進行分區設置。了按本規范的規定對南北向房間分別采用不同的朝向修正系數對性不強,目前國家標準《供暖空調系統水質標準》正在編制集中供暖的建筑,供暖熱負荷的正確計算對供暖設備選擇、管道計算以及節能運行都起到關鍵作用,特設置此條,且與現行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保持一致。在實際工程中,供暖系統有時是按照“分區域”來設置的,在一個供暖區域中可能存在多個房間,如果按照區域來計算,對于每個房間的熱負荷仍然沒有明確的數據。為了防止設計人員對“區域”的誤解,這里強調的是對每一個房間進行計算而不是按公式(5.2.4)是按穩定傳熱計算圍護結構耗熱量,不管圍當相鄰房間的溫差小于5℃時,為簡化計算起見,通常可不小,傳熱面積很大,或其傳熱量大于該房間熱負荷的10%時,5.2.6圍護結構的附加耗熱量。包括朝向修正率、風力附加1朝向修正率,是基于太陽輻射的有利作用和南北向房間多,南北向房間耗熱量客觀存在一定的差異(10%~30%),以及北向房間由于接受不到太陽直射作用而使人們的實感溫度低(約差2℃),而且墻體的干燥程度北向也比南向差,為使南北向房間在整個供暖期均能維持大體均衡的溫度,規定了附加(減)為2m/s~3m/s,僅個別地區大于5m/s,影響不大,為簡化計入建筑物中的冷空氣導致耗熱量增大而附加的系數。外門附加關于第3款外門附加中“一道門附加65%×n,兩道門附加80%×n”的有關規定,有人提出異議,但該項規定是正確的。4.65W/(m2·K),兩道門的傳熱系數是2.33W/(m2·K)。一道門的附加65%×n為:4.65×65%×6=18.135兩道門的附加80%×n為:2.33×80%×6=11.184積比過大進行修正。當房間有兩面以上外墻時,可將外墻、窗、門的基本耗熱量附加5%。當窗墻(不含窗)面積比超過1:1時,可將窗的基本耗熱量附加10%。量之和的基礎上。高度附加率,是基于房間高度大于4m時,由一般散熱器供暖計算值50%取值。率可取20%;對于不經常使用的體育館和展覽館等建筑,圍護結構耗熱量的間歇附加率可取30%。如建筑物預熱時間長,如透耗熱量所占比是相當大的,有時高達30%左右,根據現有的資料,本規范附錄F分別給出了用縫隙法計算民用建筑的冷風滲透耗熱量,并在附錄G中給出了全國主要城市的冷風滲透量不宜超過計算負荷的50%。溫度低2℃~3℃。故規定輻射供暖的耗熱量計算可按本規范的有關規定進行,但室內設計溫度取值可降低2℃。當輻射供暖用于局部供暖時,熱負荷計算還要乘以表5.2.11所規定的計算系數(局部供暖的面積與房間總面積的面積比大于75%時,按全以前的室內供暖系統設計,基本是按95℃/70℃熱媒參數進參數,有利于提高散熱器供暖的舒適程度和節能降耗。近年來,資和年運行費用,當二次網設計參數取75℃/50℃時,方案最提下,保證系統中除樓梯間以外的各個房間(供暖區),能獨立進行溫度調節。公共建筑供暖系統可采用上/下分式垂直雙管、在北方一些城市大面積推行的既有建筑供暖系統熱計量改立管或支管應獨立設置,以防散熱器凍裂后影響鄰室的供暖效器供暖系統的基本運行條件,也是熱水供暖系統的基本運行條公共建筑內的高大空間,如大堂、候車(機)廳、展廳等處度方向的溫度梯度小;同時,由于有溫度和輻射照度的綜合作1散熱器布置在外墻的窗臺下,從散熱器上升的對流熱氣2為了防止把散熱器凍裂,在兩道外門之間的門斗內不應3把散熱器布置在樓梯間的底層,可以利用熱壓作用,使樓梯間的散熱器應盡量布置在底層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散熱器暗裝在罩內時,不但散熱器的散熱量會大幅度減少;體的溫差傳熱損失大大增加,應避免這種錯誤做法。實驗證明:時能增加10%左右。“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指精神病院、法院計時除應按不同的傳熱溫差(散熱器表面溫度與室溫之差)選用合適的傳熱系數外,還應考慮其連接方式、安裝形式、組裝片散熱器散熱數量n(片)可由下式計算,公式中的修正系數Qs——散熱器的單位(每片或每米長)散熱量[(W/片)β——柱形散熱器(如鑄鐵柱形,柱翼形,鋼制柱形等)的組裝片數修正系數及扁管形、板形散熱器長度管道中水的冷卻溫降;對于直接埋設于墻內的不保溫立、支管,條文中的散熱器連接方式一般稱為“分組串接”,如圖2所管連接,因此只允許同一房間的兩組散熱器采用“分組串接”。圖2散熱器連接方式示意圖5.4.1輻射供暖系統的供回水溫度、溫差及輻射體表面平均溫溫度不應超過60℃。從舒適及節能考慮,地面供暖供水溫度宜采用較低數值,國內外經驗表明,35℃~45℃是比較合適的范據熱舒適理論研究得出地面溫度在21℃~24℃時,不滿意度低于8%;歐洲相關設計標準規定地面溫度上限為29℃,日本相關研究表明,地面溫度上限為31℃時,從人體健康、舒適考慮,地面的表面平均溫度若高于表5.4.1-2的最高限值,會造成不舒適,此時應減少地面輻射供暖系統負擔的熱負荷,采取改善建筑熱工性能或設置其他輔助供暖設備等措施,滿足設計要求。《地面輻射供暖技術規程》JGJ142-2004的3.4.5條給出了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溫度的近似公式。不供暖房間相鄰的地板,必須設置絕熱層。與土壤接觸的底層,上的。實際上房間的熱損失,主要發生在與室外空氣鄰接的部位,如外墻、外窗、外門等處。為了使室內溫度分布盡可能均宜超過300mm。最小間距要滿足彎管施工條件分水器、集水器總進、出水管內徑一般不小于25mm,當所帶加熱管為8個環路時,管內熱媒流速可以保持不超過最大允許流速0.8m/s。分水器、集水器環路過多,將導致分水器、集水旁通管的連接位置,應在總進水管的始端(閥門之前)和總出水管的末端(閥門之后)之間,保證對供暖管路系統沖洗時水熱水吊頂輻射板為金屬輻射板的一種,可用于層高3m~30m的建筑物的全面供暖和局部區域或局部工作地點供暖,其使用范圍很廣泛,包括大型船塢、船舶、飛機和汽車的維修大熱水吊頂輻射板的供水溫度,宜采用40℃~95℃的熱水。既可用低溫熱水,也可用水溫高達95℃的高溫熱水。熱水水質當屋頂耗熱量大于房間總耗熱量的30%時,應提高屋頂保裝角度的不同而變化。設計時,應根據不同的安裝角度,按表5.4.14對總散熱量進行修正。于保證紊流狀態的最小流量。如流量達不到所要求的最小流量,應乘以1.18的安全系數。部分的熱量分布。而采用高溫輻射會引起室內溫度的不均勻分出來的。對于在通道或附屬建筑物內,人們僅短暫停留的區域,于供暖系統熱負荷主要是由圍護結構傳熱耗熱量以及通過外門,區輻射照度分布均勻,應考慮室內空間不同區域的不同熱需求,1電氣安全性能主要有泄漏電流、電氣強度、接地電阻、1)泄漏電流:在規定的試驗額定電壓下,測量電供暖散熱器外露的金屬部分與電源線之間的泄漏電流應不大于0.75mA或0.75mA/kW。2)電氣強度:在帶電部分和非帶電金屬部分之間施加額定頻率和規定的試驗電壓,持續時間1min,應無擊穿或閃絡。見表2。試驗電壓(V)電氣強度3)接地電阻:電供暖散熱器外露金屬部分與接地端之間的絕緣電阻不大于0.10。4)防潮等級、防觸電保護:不同的使用場所有不同的等2電供暖散熱器熱工性能指標主要有輸人功率、表面溫度1)輸入功率:電供暖散熱器出廠時要求標注功率大小,也有一個運行時的功率,稱為實際輸入功率,這兩個功率有可能不相等。有的廠家為了抬高產品售價,惡意提高產品標稱輸人功率的值,對消費者造成損失,因此輸入功率是衡量電供暖散熱器能力大小的一個重2)表面溫度和出風溫度:是電供暖散熱器使用過程中是否安全的指標,其最高溫度要求對于人體可觸及的安裝狀態,接觸電供暖散熱器表面或者出口格柵時對人體不產生燙傷或者灼傷,同時對于建筑物內材料不造3)升溫時間:是評判電供暖散熱器響應時間的指標,電供暖散熱器主要是通過對流和輻射對建筑物進行供暖的,只有其表面溫度或者出風溫度達到一定溫度時才電供暖散熱器外表面或出氣口格柵溫度的溫度變化不大于2℃,則可以認為已達到穩定運行。從節能和使4)溫度控制功能:電供暖散熱器要求具備溫度控制功能,所安裝的溫度控制器對環境溫度敏感,應能在一定范圍內設定溫度,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溫度的設定。通常規定溫度設定范圍是(5~30)℃。環境溫度到達設定溫度時,溫度控制器應動作控制。要求有一定的5)蓄熱性能:考察蓄熱式電供暖散熱器蓄熱性能的基本指標是蓄熱效率、蓄熱量及蓄熱和放熱過程的控制問題。在進行電供暖工程設計時,應慎重選用蓄熱式電供暖散熱器。蓄熱式電供暖散熱器是利用低谷電價時蓄熱,用電高峰時不消耗或者少消耗電能而實現對建筑物的供暖。蓄熱式電供暖散熱器是否真正有實際性的移峰填谷作用,應在三個方面落實:①蓄熱、放熱的控制要到位;②蓄熱量的大小應能夠保證散熱器放放熱時間滿足峰谷電價時間的要求。只有控制好這三個方面的特性,蓄熱式電供暖散熱器才能真正發揮作發熱電纜供暖系統是由可加熱電纜和傳感器、溫控器等構見國家標準《額定電壓300/500V生活設施加熱和防結冰用加熱電纜》GB/T20841-2007/I導致局部溫度上升,成為安全隱患。國家標準《額定電壓300/500V生活設施加熱和防結冰用加熱電纜》GB/T20841-2007/IEC60800:1992規定,護套材料為聚氯乙烯的發熱電纜,表面工作溫度(電纜表面允許的最高連續溫度)為70℃;《美國UL認證》規定,發熱電纜表面工作溫度不超過65℃。當面層采用塑料類材料(面層熱阻R=0.075m2·K/W)、混凝土填充層厚度35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絕熱層厚度20mm,發熱電纜間距50mm,發熱電纜表面溫度70℃時,計算發熱電纜的線功率為16.3W/m。因此,本條文作出了對發熱電纜的線功率不宜超過17W/m的規定,以控制發熱電纜表面溫度,保證其使用壽命,面層采用地毯等高熱阻材料時,應選用更低線功率的發熱電纜,需要說明的是,17W/m的推薦限值,是在鋪設間距50mm的情況下得出的。通常情況下,發熱電纜鋪設間距在50mm以距為50mm的情況,故從確保安全的角度,作此規定。計算表明,上述同樣條件下,如發熱電纜間距控制在100mm,即使采用熱阻更大的厚地毯面層,發熱電纜線功率的限值也可以達到25W/m。因此,實際工程發熱電纜的線功率的選擇,應根據鋪采用發熱電纜地面輻射供暖時,尚應考慮到家具布置的影地板的龍骨之間,需要對發熱電纜有更加嚴格的、安全的規定。電纜散熱的金屬板,且發熱電纜的線功率不應大于10W/m。5.5.7電熱膜輻射供暖的安裝功率及其在頂棚上布置時的安裝5.5.8對安裝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電供暖元器件的安全要范》JGJ16。安裝于地面及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電供暖元件,存在誤操作(如裝修破壞、水浸等)導致的漏、觸電事故的化碳和水蒸氣等燃燒產物,當燃燒不完全時,還會生成一氧化規范包括《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建筑設計防火規適度,為此,輻射器應安裝得高一些;當用于局部區域供暖時,墻和外門的耗熱量,一般不少于總熱負荷的60%,適當增加該比例的空氣量。當燃燒器每小時所需的空氣量超過該房間0.5次/h換氣時,應由室外供應空氣,以避免房間內缺氧和燃燒器供燃氣燃燒后的尾氣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在農作物、蔬菜、戶式供暖如戶式燃氣爐、戶式空氣源熱泵供暖系統,在日網損失及輸送能耗。戶式燃氣爐的選擇應采用質量好、效率高、不同地區生活習慣、建筑特點、間歇運行等因素,在5:2節負荷在供暖期間,為了保證熱泵供暖系統的設備能夠正常啟動,其他電氣設備采用共用回路時,當關閉其他電氣設備電源的同時,也將使得熱泵供暖系統斷電,從而無法保證壓縮機的預熱,熱泵供暖系統可根據供水溫度分為低溫型(出水溫度≤55℃)及高溫型(出水溫度≤85℃)。需根據連接的具體末端形式的(如地面供暖、散熱器等)供水溫度要求,選擇適宜的熱泵樣化。目前,在供暖工程中,除了可選用焊接鋼管、鍍鋅鋼管內埋地暗裝供暖管道宜選用耐溫較高的聚丁烯(PB)管、交聯聚乙烯(PE-X)管等塑料管道或鋁塑復合管(XPAP),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的室內埋地暗裝供暖管道宜選用耐熱聚乙烯(PE-RT)管等塑料管道。另外,銅管也是一種適用于低溫熱水地面好、易于彎曲且符合綠色環保要求的特點,正逐漸為人們所接標準的規定。其中,PE-X管采用《冷熱水用交聯聚乙烯(PE-X)管道系統》GB/T18992;PB管采用《冷熱水用聚丁烯塑復合管材與管件》CJ/T321;PE-RT管采用《冷熱水用耐熱聚乙烯(PE-RT)管道系統》CJ/T175;PP-R管采用《冷熱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統》GB/T18742;XPAP管采用《鋁塑復合壓力管》GB/T18997;銅管采用《無縫銅水管和銅氣管》GB/T條文中1~4款所列系統同散熱器供暖系統比較,熱媒參數、1集中供暖系統應在熱力入口處的供回水總管上分別設置2過濾器是保證管道配件及熱量表等不堵塞、不磨損的主熱量表時,進入流量計前的回水管上應設置濾網規格不宜小于60目的過濾器,在供水管上一般應順水流方向設兩級過濾器,第一級為粗濾,濾網孔徑不宜大于3.0mm,第二級為精過濾器,濾網規格宜不小于60目。3靜態水力平衡閥又叫水力平衡閥或平衡閥,具備開度顯示、壓差和流量測量、限定開度等功能。通過改變平衡閥的開要求的水力平衡,其調節性能一般包括接近線性線段和對數(等百分比)特性曲線線段。平衡閥除具有水力平衡功能外,還可取靜態水力平衡閥既可安裝在供水管上,也可安裝在回水管4為滿足供熱計量和收費的要求,促進供暖系統的節能和(費)結算的情況外,每個熱力人口處均應單獨設置一塊熱量結時設置關閉用的閥門;無調節要求時,只設置關閉用的閥門即閥或蝶閥等;需承擔調節及控制功能的閥門,應選用高阻力閥慮干管的熱膨脹,也要考慮立管的熱膨脹,這個問題必須重視。1水平干管或總立管固定支架的布置,要保證分支干管接點處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40mm;連接散熱器的立管,要保證管道分支接點由管道伸縮引起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20mm;無分支2計算管道膨脹量時,管道的安裝溫度應按冬季環境溫度考慮,一般可取0℃~5℃;3供暖系統供回水管道應充分利用自然補償的可能性;當補償時,常用的有L形或Z形兩種形式;采用補償器時,要優4確定固定點的位置時,要考慮安裝固定支架(與建筑物連接)的可行性;5垂直雙管系統及跨越管與立管同軸的單管系統的散熱器立管,當連接散熱器立管的長度小于20m時,可在立管中間設6采用套筒補償器或波紋管補償器時,需設置導向支架;當管徑大于等于DN50時,應進行固定支架的推力計算,驗算7戶內長度大于10m的供回水立管與水平干管相連接時,以及供回水支管與立管相連接處,應設置2~3個過渡彎頭或彎料并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的。當水流速度達到0.25m/s時,方能內流速不得小于0.25m/s。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的要求做了原則性規生火災時,煙氣或火焰等通過管道穿墻處波及其他房間;另外,本條是基于使熱媒保持一定參數,節能和防凍等因素制定于15%的規定,是基于保證供暖系統的運行效果,并參考國內1環路布置應力求均勻對稱,環路半徑不宜過大,負擔的2應首先通過調整管徑,使并聯環路之間壓力損失相對差3當調整管徑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取增大末端設備的阻規定供暖系統計算壓力損失的附加值采用10%,是基于計大于10m時,并聯環路之間的水力平衡,應按下式計算重力水P—設計回水溫度下的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m/s2),g=供暖系統供水(汽)干管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徑,應在水力平衡計算的基礎上確定。當計算管徑小于DN20時,為了避免管道堵塞等情況的發生,宜適當放大管徑,一般不小于DN20。當熱媒為低壓蒸汽時,蒸汽干管末端管徑為DN20偏的25%。在疏水器入口前的凝結水管中,由于汽水混流,如向上抬證明不宜大于5m。熱水和蒸汽供暖系統,根據不同情況設置必要的排氣、泄空氣的高點(高于前后管段)排氣,機械循環熱水干管盡量抬頭蒸汽供暖系統,采用干式回水時,由凝結水管的末端(疏水器入口之前)集中排氣;采用濕式回水時,如各立管裝有排氣管時,用戶熱量分攤計量方式是在樓棟熱力人口處(或換熱機房)安裝熱量表計量總熱量,再通過設置在住宅戶內的測量記錄裝1散熱器熱分配計法:適用于新建和改造的各有蒸發式、電子式及電子遠傳式三種,后兩者是今后的發展趨采用該方法時必須具備散熱器與熱分配計的熱耦合修正系2流量溫度法:適用于垂直單管跨越式3通斷時間面積法:適用于共用立管分戶循環供暖系統,與戶之間不能出現明顯水力失調,不能在戶內散熱末端調節室4戶用熱量表法:該系統由各戶用熱量表以及樓棟熱量表調控和熱計量改造工作時,要注意系統改造時是否增加了阻力,本條文規定對用于熱量結算的熱源、換熱機房及樓棟熱量果超過5層將會有較大的垂直失調,因此,在這里提出對于超過因此回水溫度不能直接和正確反映室溫,會形成室溫較高的假溫度的位置,不宜設在外墻上,設置高度宜距地面1.2m~1.5m。地溫傳感器所在位置不應有家具,地毯等覆蓋或遮擋,熱電式控制閥(以下簡稱熱電閥)是依靠驅動器內被電加熱口總管上,內置溫包的恒溫閥頭感受的是分水器處變流量系統能夠大量節省水泵耗電,目前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變流量系統的末端(熱力人口)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閥(定流量閥)是不妥的。當系統根據氣候負荷改變循環流量時,我們要求所有末端按照設計要求分配流量,而彼此間的比例維持不變,揚程有控制,這個“排擠”影響是較小的,所以對于變流量系現。只要保證了恒溫閥(或其他溫控裝置)不會產生噪聲,壓差飲建筑的廚房,在排風中會含有大量油煙,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準及處理措施,應符合餐飲業的油煙排放的規定,參見本章第筑形式,利用熱壓和風壓作用形成有組織氣流,滿足室內要求、減少通風能耗。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自然通風的利用。在夏季,《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按不同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22337也按建筑所處不同聲環境功能區給出了噪聲排放限值。對量標準》GB3095和《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22337的地區,直接的自然通風會將室外污濁的空氣和噪到室內空氣質量的要求。無論是供暖房間還是分散式空調房間,2避免形成毒性更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對人體造成的危4避免劇毒物質通過排風管道及風口竄入其他房間,如把5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的規定,建筑中存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險物質的房間(如放映室、藥品庫等),所設置的排風裝置形式的通風策略,根據工況變化切換到對應的高效氣流組織形用。為避免類似SARS、H1N1流感等病毒通過通風系統傳播,t—-排出空氣的溫度(℃);近二十年來,在我國各大中城市及某些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的安全、消防設施。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就會影響樓內全、迅速地進行疏散,也會給消防人員進入室內滅火造成困難。防火規范》GB50045中,對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合用前室、設計中應執行國家現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的有關規定。人防工利用自然通風的建筑,在設計時宜利用CFD數值模擬(另見6.2.7條文說明)方法,對建筑周圍微環境進行預測,使建筑1建筑的朝向要求。在設計自然通風的建筑時,應考慮建2建筑平面布置要求。錯列式、斜列式平面布置形式相比或窗扇,如在工程設計中常采用的性能較好的門、洞、平開窗、調節。對于不便于人員開關或需要經常調節的進排風口或窗扇,余熱、提高通風效率,應使室外新鮮空氣直接進入人員活動區。季自然通風進風口的下緣距室內地坪的上限定為1.2m。參考美國ASHRAE標準,自然通風口應遠離已知的污染源,如煙囪、排風口、排風罩等3m以上。冬季為防止冷空氣吹向人員活動區,進風口下緣不宜低于4m,冷空氣經上部側窗進入,當其下作區過冷。如進風口下緣低于4m,則應采取防止冷風吹向人員目前國內外標準中對此規定大體一致,但具體數值有所不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第7.2.2面積的1/20;廚房的通風開口有效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10,并不得小于0.60m2。美國ASHRAE標準62.1也有面積的4%,建筑內區房間若通過鄰接房間進行自然通風,其通風開口面積應大于該房間凈面積的8%,且不應小于2.3m2。在確定自然通風方案之前,必須收集目標地區的氣象參數,差分析法等。然后,根據潛力可定出相應的氣候策略,即風壓、因為28℃以上的空氣難以降溫至舒適范圍,室外風速3.0m/s會引起紙張飛揚,所以對于室內無大功率熱源的建筑,“風壓通風”的通風利用條件宜采取氣溫20℃~28℃,風速0.1m/s~3.0m/s,濕度40%~90%的范圍。由于12℃以下室外氣流難以直接利用,“熱壓通風”的通風條件宜設定為氣溫12℃~20℃,風速0~3.0m/s,濕度不設限。根據我國氣候區域特點,中緯度的溫暖氣候區、溫和氣候學(CFD)數值模擬(另見6.2.7條文說明)方法確定。c——空氣比熱[1.01kJ/(kg·K)];ts——排風溫度(℃);1)空氣在流動過程中是穩定的;4)只考慮進風口進入的空氣量。筑物作為系統,其中每個房間作為一個區(或網絡節點),認為各個區內空氣具有恒定的溫度、壓力和污染物濃度,利用質量、相對于網絡法,CFD模擬是從微觀角度,針對某一區域或房間,利用質量、能量及動量守恒等基本方程對流場模型求解,分析空氣流動狀況,常用軟件有FLUENT、AirPak、PHOE-NICS及STAR-CD等。建筑物周圍的風壓分布與該建筑的幾何形狀和室外風向有關。風向一定時,建筑物外圍結構上某一點的風壓值pe也可根測規范第7部分:風向和風速觀測》QX/T51-2007中規定,該高度應距地面10m。1捕風裝置是一種自然風捕集裝置,是利用對自然風的阻通風效果,捕風裝置內部用隔板將其分為兩個或四個垂直風道,安裝在建筑物的頂部,其通風口位于建筑上部2m~20m的位2無動力風帽是通過自身葉輪的旋轉,將任何平行方向的3太陽能誘導通風方式依靠太陽輻射給建筑結構的一部分力驅動的策略獲得更大的風量,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自然通風。典型的三類太陽能誘導方式為:特倫布(Trombe)墻、太1為了使送入室內的空氣免受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而保持2為了防止排風(特別是散發有害物質的排風)對進風的宜低于排風口3m以上,當進排風口在同一高度時,宜在不同方吸入,故規定進風口下緣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同時還規定而聚集一定濃度的氫氣發生爆炸的情況。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1由于人們對住宅的空氣品質的要求提高,而室外氣候條1)室內通風量的確定,國家標準中只對單人需要新風量提出要求,而對于人數不確定的房間如何確定其通風2)系統形式的研究,國內對于住宅通風系統還沒有明確分類,也缺乏相應的實際工程對不同系統形式進行比較。對于房間內排風和送風方式對室內污染物和空氣3)對于不同系統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運行和控制策略缺首先進入起居室、臥室等人員主要活動、休息場所,然后從廚2住宅廚房及無外窗衛生間污染源較集中,應采用機械排3為保證有效的排氣,應有足夠的進風通道,當廚房和衛設置有效截面積不小于0.02m2的固定百葉,或距地面留出不小于30mm的縫隙。廚房排油煙機的排氣量一般為300m2/h~500m3/h,有效進風截面積不小于0.02m2,相當于進風風速4m/s~7m/s,由于排油煙機有較大壓頭,換氣次數基本可以滿足3次/h要求。衛生間排風機的排氣量一般為80m3/h~100m3/4住宅建筑豎向排風道應具有防火、防倒灌的功能。頂部1)豎向集中排油煙系統宜采用簡單的單孔煙道,在煙道上用戶排油煙機軟管接入口處安裝可靠的逆止閥,逆2)排風道設計過程一般為:先假定一個煙道內截面尺寸,計算流動總阻力,再根據排油煙機性能曲線校核是否能滿足要求;若不滿足,則修正煙道內截面尺寸,直3)排風道阻力計算可以采用簡化計算方法,設計計算時可以采用總局部阻力等于總沿程阻力的方法,即總流4)豎向煙道內截面尺寸選取依據:在一定的同時開機率、發熱量大且散發大量油煙和蒸汽的廚房設備指爐灶、洗碗發的有害物不外溢,使排氣罩的外沿和距灶臺的高度組成的面積,以及灶口水平面積都保持一定的風速,計算方法各設計手2公共廚房負壓要求及補風后的負壓補風風速不超過1.0m/s作為判斷基準,筑經常發生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設計中應注意下列方目前的實際工程,一般情況下均可取補風量為排風量的80%~90%,對于爐灶間等排風量較大房間,排風和補風量差值也較作時間較短(不足2小時)的小型廚房外,送風均宜做加熱處理。根據《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18483的規定,油煙排放濃度不得超過2.0mg/m3,凈化設備的最低去除效率小型不宜低于60%,中型不宜低于75%,大型不宜低于85%。因此副食灶設置在建筑物頂端并采用防雨風帽(一般是錐形風帽),目的是4排油煙風道不得與防火排煙風道合用浴室、衛生間處于負壓區,以防止氣味或熱濕空氣從浴室、公共衛生間的淋浴間機械通風系統,并盡量利用室外空氣為自然冷源排除余熱、余2制冷設備的可靠性不好會導致制冷劑的泄露帶來安全隱G--機房中最大制冷系統灌注的制冷工質量(kg)。氨是可燃氣體,其爆炸極限為16%~27%,當氨氣大量泄事故通風量的確定可參見《冷庫設計規范》GB50072的相關條連續通風量按每平方米機房面積9m3/h和消除余熱(余熱溫升不大于10℃)計算,取二者最大值。事故通風的通風量按3制冷機房、柴油發電機房及變配電室由于使用功能、季發電機額定功率7m3/(kW·h)計算。4變配電室通常由高、低壓器配電室及變壓器組成,其中5根據工程經驗,表6.3.7中所列設備用房的通風換氣量2地下汽車庫由于位置原因,容易造成自然通風不暢,宜設置獨立的送風、排風系統;當地下汽車庫設有開敞的車輛出、3采用換氣次數法計算車庫通風量時,相關參數按以下規1)排風量按換氣次數不小于6次/h計算,送風量按換氣次數不小于5次/h計算。2)當層高<3m時,按實際高度計算換氣體積;當層高≥3m時,按3m高度計算換氣體積。量及散發時的濃度有關,而與房間容積(亦即房間換氣次數)并②換氣次數法并沒有考慮到實際中的(部分或全部)雙層停算;單層停車庫的排風量宜按稀釋濃度法計算,如無計算資料量應按排風量的80%~90%選用。k——1小時內出入車數與設計車位數之比,也稱車位利T?——庫內車的排氣溫度,500+273=773K;T?——庫內以20℃計的標準溫度273+20=293K。5對于車流量變化較大的車庫,由于其風機設計選型時是根據最大車流量選擇的(最不利原則),而往往車庫的高峰車流設定風機開啟臺數;無規律時宜采用CO濃度傳感器聯動控制多臺并聯風機或可調速風機的方式,會起到很好的節能效果。CO濃度傳感器的布置方式:當采用傳統的風管機械進、排風系統7本款提出共用是出于節省投資和節省空間的考慮。但基1事故通風是保證安全生產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一項必體(家用燃氣、冷凍機房的冷凍劑泄漏等)而造成人身事故是至低于每小時12次。有特定要求的建筑可不受此條件限制,允許2事故排風系統(包括兼作事故排風用的基本排風系統)4設置事故通風的場所(如氟利昂制冷機房)的機械通風5事故排風的室內吸風口,應設在有害氣體或爆炸危險性汽時,室內吸風口應設在地面以上0.3m~1.0m處;放散密度度比空氣小的可燃氣體或蒸汽,室內吸風口應盡量緊貼頂棚布置,其上緣距頂棚不得大于0.4m。在下部地帶;當放散氣體或蒸汽密度比空氣小時,應設在上部6當風吹向和流經建筑物時,由于撞擊作用,產生彎曲、除規范中要求外,排風口的高度應高于周邊20m范圍內最通風系統的可靠運行和保險系數,并提高機械通風系統的節復合通風適用場合包括凈高大于5m且體積大于1萬m3的和制冷能耗約10%~50%,既帶來較高的空氣品質又有利于節替運行、帶輔助風機的自然通風和熱壓/風壓強化的機械通風。1)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交替運行2)帶輔助風機的自然通風3)熱壓/風壓強化的機械通風系統。比如,可選擇壓差較小的風機,而由自然通風的熱壓/風自然通風系統單獨運行下的通風換氣量,按常規通風和機械通風所占比重需要通過技術經濟及節能綜合分析確定,并由此制定對應的運行控制方案。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宜不低于復合通風聯合運行時風量的30%,并根據所需自然通宇自控系統(BAS)的一部分。復合通風應首先利用自然通風,害污染物,當傳感器監測到室內CO?濃度超過1000μg/g,或室溫良好、高度在15m以內的大空間可以不考慮上下溫度分布不均勻的問題。而對于高度大于15m的大空間,在設計建筑復合(其中包括溫度、相對濕度、風速和有害物濃度等)達不到設計擇通風機時,應根據系統的類別(低壓、中壓或高壓系統)、風的漏風量。如:能量回收器(轉輪式、板翅式、板式等)往往布附加5%~10%,排煙系統附加10%~20%。需要指出,這樣的附加百分率適用于最長正壓管段總長度不大于50m的送風系統和最長負壓管段總長度不大于50m的排風系統。對于比這更大效率不應低于最高效率的90%。一般認為在最高效率的90%以樣的風壓,但可以在低壓下輸送大風量,其流量較高,壓力較P——非標準狀態下,風機所產生的風壓(全壓)(Pa);n——通風機的內效率;?——通風機的機械傳動效率。下(大氣壓力101.3kPa、溫度20℃、相對濕度50%、密度1.2kg/m3)編制的。當輸送的介質密度、轉數等條件改變時,其性能應按風機相似工況參數各換算公式(省略)進行換算。當轉數不變時,該風機在非標準狀態下所產生的風壓(全壓)(Pa).P?——風機在標準狀態或特性表狀態下的風壓(全壓)作性能;因此設計時必須慎重對待,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能曲線與所在管網阻力特性曲線的申/并聯條件下的綜合特性曲線判斷其實際運行狀態、使用效果及合理性。多臺風機并聯時,行時間較長且運行工況(風量、風壓)有較大變化的系統,為節風管漏風是難以避免的,在6.5.1條和6.5.2條對此有說溫度顯著升高或降低,從而達不到既定的室內參數要求。又如,地區和寒冷地區的空氣熱回收裝置,如果不采取保溫、防凍措臥室、教室、錄音室、閱覽室、報告廳、觀眾廳、手術室、病性能良好(電阻率小于10Ω·cm)的材料接地。因此做了如條法蘭跨接系指風管法蘭連接時,兩法蘭之間須用金屬線空氣中含有易燃易爆危險物質的房間中的送風、排風設備,風管的統一規格,是根據R20系列的優先數制定的,相鄰管徑之間具有固定的公比(√10≈1.12),在直徑100mm~1000mm范圍內只推薦20種可供選擇的規格,各種直徑間隔的疏密程度風管的統一規格,是根據標準長度20系列的數值確定的,把以前常用的300多種規格縮減到50種左右。經有關單位試算對比,火規范》GB50016的規定,體育館、展覽館、候機(車、船)樓(廳)等大空間建筑、辦公樓和丙、丁、戊類廠房內的通風、用燃燒產物毒性較小且煙密度等級小于等于25的難燃材料。本表給出的通風、空調系統風管風速的推薦風速和最大風于廚房排油煙系統的風管,則宜控制在8m/s~10m/s。范圍內,是保障系統運行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在設計計算時,對差額不大于15%,相當于風量相差不大于5%。這樣做既能保接。這樣既便于通風機等振動設備安裝隔振器,有利于風管伸在國家現行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及《高層取可能的最大曲率半徑(R),當矩形風管的平面邊長為(a)時,R/a值不宜小于1.5,當R/a<1.5時,彎管中宜設導流葉別保持等于或大于4D和1.5D(D為圓風管的直徑或矩形風管的當量直徑)的距離;與通風機進口和出口間距離宜分別保持1.5倍通風機進口和2倍通風機出口當量直徑的距離。隨著人們對通風與空調系統傳播細菌的不斷認識,特別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后,我國頒布了《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GB19210。對于較復雜的系統,考慮到一些區有困難,應開設清洗孔。開設的清洗孔應滿足清洗和修復的構發生火災事故。當輸送溫度高于80℃的空氣或氣體混合物時,層,保持隔熱層外表面溫度不高于80℃;非保溫的高溫金屬風可燃氣體(煤氣等)、可燃液體(甲、乙、丙類液體)和電6.6.18對排除有害氣體排風口及屋面吸、排風(煙)口的端并采用防雨風帽(一般是錐形風帽),目的是把這些有害物排過低或屋面吸、排風(煙)口位置過低,會很容易被積雪掩埋,7.1.1設置空氣調節(以下簡稱“空調”)的原則。1本款中“采用供暖通風達不到人體舒適、設備等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一般指夏季室外空氣溫度高于室內空氣溫度,無滿足設計要求,也不可能為此增加層高時,采用空調可節省投2本款的工藝要求指民用建筑中計算機房、博物館文物、醫院手術室、特殊實驗室、計量室等對室內的特殊溫度、濕度、3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空調的應用也日益廣泛。例益,當醫院建筑設置空調后,有益于病人的康復,都應設置地規劃和布局,盡可能地減少空調區的面積和散熱、散濕設備,對于高大空間,當使用要求允許僅在下部區域進行空調時,可采用分層式送風或下部送風氣流組織方式,以達到節能的目保持空調區(或空調房間)對室外的相對正壓,是為了防止建筑物內的房間功能不同時,其要求的空氣壓力也可不同。的推薦值,但不能超30Pa的最大限值,且該數值為房間門窗關1建筑圍護結構的各項熱工指標(圍護結構傳熱系數、透明屋頂和外窗(包括透明幕墻)的遮陽系數、外窗和透明幕墻的2建筑窗墻面積比(包括透明幕墻)、屋頂透明部分與屋頂應分別符合《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的有關規定。公共建筑應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的有建筑物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K值的大小,是能否保證空調區正常使用、影響空調工程綜合造價和維護費用的主要因素之一。K值越小,則耗冷量越小,空調系統越經濟。但K值又受建筑結構與材料等投資影響,不能過度減小。傳熱系數K值的作時間等也不是不變的,很難給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經濟K值;比較確定合理的K值。表7.1.7中圍護結構最大傳熱系數K值,節能設計標準,對不同的建筑、氣候分區,都有不同的最大K值規定。因此,當表中數值與國家現行節能設計標準規定不同熱惰性指標D值直接影響室內溫度波動范圍,其值大則室根據實測表明,對于空調區西向外墻,當其傳熱系數為0.34W/(m2·℃)~0.40W/(m2·℃),室內外溫差為10.5℃~24.5℃時,距墻面100mm以內的空氣溫度不穩定,變化在±0.3℃以內;距墻面100mm以外時,溫度就比較穩定了。因此,對于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或等于±1.0℃的空調區來說,溫允許波動范圍為士0.5℃的空調區,不宜有外墻,如有外墻,屋頂受太陽輻射熱的作用后,能使屋頂表面溫度升高35℃~根據調查、實測和分析:當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大于等于±1.0℃時,從技術上來看,可以不限制外窗朝向,但從降低空調系統造價考慮,應盡量采用北向外窗;室溫允許波動范圍小于±1.0℃的空調區,由于東、西向外窗的太陽輻射熱可以直接進范圍小于±0.5℃的空調區,對于雙層普通玻璃的北向外窗,室內外溫差為9.4℃時,窗對室溫波動的影響范圍在200mm以內,區與非空調區或走廊相通的門)一般也設有門斗(走廊兩邊都是空調區的除外,在這種情況下,門斗設在走廊的兩端)。與鄰室溫差較大的空調區,設計中也有未設門斗的,但在使用過程中,措施。按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空調區的實際使用情況,規定門兩側溫差大于7℃時,應采用保溫門;同時對工藝性(即對室內溫度波動范圍要求較嚴格的)空調區的內門和門斗,作了如條文中表7.1.11的有關規定。源調節室內熱環境、冬季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等節能措施當建筑物空調設計僅為預留空調設備的電氣容量時,空調量應予以考慮,是因為該項散熱量對于某些民用建筑(如飯店、宴會廳等)的空調負荷影響較大。護結構,其中:由太陽輻射透過率等于零的建筑材料(如金屬、磚石、混凝土等)所構成的圍護結構,稱不透明圍護結構;由太陽輻射透過率介于0~1之間的建筑材料(如玻璃、透光化學材料(ETFE膜)等)所構成的圍護結構,稱透明圍護結構。照射致,比起前者,后者線型將產生峰值上的衰減和時間上的延遲,非輕型外墻是指傳熱衰減系數小于或等于0.2的外墻。由于大于3℃時,由于其占空調區的總冷負荷一定比例,在某些情況下是不應忽略的;當相鄰空調區的溫差小于或等于3℃時,可以護結構和家具的輻射換熱量減少,其冷負荷可按瞬時得熱量地面傳熱形成的冷負荷:對于工藝性空調區,當有外墻時,距外墻2m范圍內的地面,受室外氣溫和太陽輻射熱的影響較大,測得地面的表面溫度比室溫高1.2℃~1.26℃,即地面溫度K值比西外墻的要大一些的緣故,所以規定距外墻2m范圍內的人體、照明和設備等散熱形成的冷負荷:非全天工作的照明、設備、器具以及人員等室內熱源散熱量,因具有時變性質,人員“群集系數”,是指根據人員的年齡、性別構成以及密集程度等情況不同而考慮的折減系數。人員的年齡和性別不同為成年男子散熱量的85%,兒童散熱量、散濕量約為成年男子散熱量的75%。設備的“功率系數”,是指設備小時平均實耗功率與其安裝設備的“通風保溫系數”,是指考慮設備有無局部排風設施荷計算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計算過程繁瑣,數據處理量大,構造的空調冷負荷計算系數,并寫入本規范附錄H,為簡化計用計算軟件進行計算;當條件不具備時,也可按附錄H提供數玻璃修正系數C;為相對于3mm標準玻璃進行的修正。不同中,按3mm標準玻璃進行計算夏季太陽總輻射照度,其他類型的玻璃的夏季太陽總輻射照度通過玻璃修正系數Cs進行修正計算獲得見式(24)。玻璃修正系數C,、遮陽修正系數、人員集群系數、照明修鄰室計算平均溫度與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日平均溫度的差值△trs,可參考表4確定。鄰室散熱量(W/m2)很少(如辦公室和走廊等)35散濕量直接關系到空氣處理過程和空調系統的冷負荷大小。題提得更加明確,并且與本規范7.2.2條相呼應,強調了與顯熱窗的太陽輻射得熱、室內人員和照明設備等散熱形成的冷負荷,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當末端設備沒有室溫自動控制裝置量,附加冷負荷是指與空調運行工況、輸配系統有關的附加冷空調區的冬季熱負荷和供暖房間熱負荷的計算方法是相同境條件要求較高,區內溫度的不保證時間應少于一般供暖房間,因此,在選取室外計算溫度時,規定采用歷年平均不保證1天的對工藝性空調、大型公共建筑等,當室內熱源(如計算機設備等)穩定放熱時,此部分散熱量應予以考慮并扣除。1本條是選擇空調系統的總原則,其目的是為了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做到一次投資少、運行費經濟、能耗2對規模較大、要求較高或功能復雜的建筑物,在確定空3氣候是建筑熱環境的外部條件,氣候參數如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風速等動態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人的舒適感受,(如新疆等地區)深處內陸,大陸性氣候明顯,其主要氣候特征擇,應充分考慮該地區的氣象條件,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統。當個別局部空調區的標準高于其他主要空調區的標準要求風參數,此時,可按不同區域劃分空調區,分別設置空調風系系統中,對空氣中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質空調區的要求,的空調區新風比例較大,與風機盤管加新風等空氣—水系統相比,多占用空間不明顯;人員較多的大空間空調負荷和風量較全空氣定風量空調系統,對空調區的溫濕度控制、噪聲處于要求溫濕度允許波動范圍小、噪聲或潔凈度標準高的播音室、1一般情況下,在全空氣空調系統(包括定風量和變風量在冷熱量互相抵消現象,不符合節能原則;同時,系統造價較2目前,空調系統控制送風溫度常采用改變冷熱水流量方3采用下送風方式或潔凈室空調系統(按潔凈要求確定的風量,往往大于用負荷和允許送風溫差計算出的風量),其允許4一般情況下,除溫濕度波動范圍要求嚴格的工藝性空調當需要新風、回風和排風量變化時,尤其過渡季的排風措全空氣變風量空調系統具有控制靈活、衛生、節約電能(相對定風量空調系統而言)等特點,近年來在我國應用有所發展,送風量的改變,基本上能滿足內區的負荷變化;而外區較為復盤管加熱一次風供暖。當一次風的空氣處理冷源是采用制冷機變風量空調系統的風量變化有一定的范圍,其濕度不易控3變風量空調系統的末端裝置類型很多,根據是否補償系5變風量空調系統,當一次風送風量減少時,其新風量也隨之減少,有新風量不能滿足最小新風量要求的潛在性。因此,6變風量空調系統的送風量改變應采用風機調速方法,以7變風量空調系統的送風口選擇不當時,送風口風量的變化會影響到室內的氣流組織,影響室內的熱濕環境無法達到要風機盤管系統具有各空調區溫度單獨調節、使用靈活等特相比造價較低等,因此,在賓館客房、辦公室等建筑中大量使1當新風與風機盤管機組的進風口相接,或只送到風機盤2風機盤管加新風空調系統強調新風的處理,對空氣質量3早期的風機盤管機組余壓只有OPa和12Pa兩種形式,《風機盤管機組》GB/T19232對高余壓機組沒有漏風率的規定。為適應市場需求,部分風機盤管余壓越來越高,達50Pa或以上,由于常規風機盤管機組的換熱盤管位于送風機出風側,會導致機組漏風嚴重以及噪聲、能耗等增加,故不宜選擇高出口余壓的風機盤管機組。1多聯機空調系統形式的選擇,需要根據建筑物的負荷特征、所在氣候區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當僅用于建筑物供冷致時,系統在50%~80%負荷率范圍內具有較高的制冷性能系2室內、外機組之間以及室內機組之間的最大管長與最大3多聯機空調系統是利用制冷劑輸配能量,系統設計中必4室外機變頻設備與其他變頻設備保持合理距離,是為了1由于送風溫差和冷水溫升比常規系統大,系統的送風量2由于需要的冷水溫度低,當冷源采用制冷機直接供冷時3特別適用于空調負荷增加而又不允許加大風管、降低房內空氣的相對濕度一般為30%~50%,同時,系統的送風量也1空氣冷卻器的出風溫度:制約空氣冷卻器出風溫度的條2送風溫升:低溫送風系統不能忽視送風機、風管及送風末端裝置的溫升,一般可達2℃~3℃;同時應考慮風口的選型,3空氣處理機組選型:空氣冷卻器的迎風面風速低于常規4直接低溫送風:采取低溫冷風直接送入房間時,可采用風量較低時,應對低溫風口的擴散性或空氣混合性有更高的要求,具體詳見本規范第7.4.2條的規定。5保冷:由于送風溫度比常規系統低,為減少系統冷量損確保冷與密封,保冷層應比常規系統厚,見本規范11.1.4條的不超過30g/(m2·h)。COP值較高的高溫型冷水機組,對系統的節能有利。但此時末除濕方式是實現對新風濕度控制的關鍵。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下,當空調區散濕量較小時,推薦采用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1溫度控制系統,當室外空氣設計露點溫度較低時,應采法有冷卻除濕、溶液除濕、固體吸附除濕等。除濕方式的不同,水質必須符合本規范第7.5.2條的強制規定。3采用冷卻除濕方式時,由于除濕空氣需被冷卻到露點以要進行再熱處理后送入空調區,這會造成冷熱量抵消現象的發4考慮到房間的具體使用情況,如開窗等,溫濕度獨立控蒸發冷卻空調系統是指利用水的蒸發來冷卻空氣的空調系計露點溫度較低的地區(通常在低于16℃的地區),如干熱氣候蒸發冷卻空調系統的形式,可分為全空氣式和空氣-水式蒸擔空調區的全部顯熱負荷和散濕量時,系統應選全空氣式系統;接蒸發冷卻、間接蒸發冷卻和組合式蒸發冷卻(間接蒸發冷卻混合的蒸發冷卻方式)。室外設計濕球溫度低于風溫度、減小送風量和風管面積時,可采用組合式蒸發冷卻方接影響到室內空氣質量,其水質必須符合本規范第7.5.2條的強7.3.18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的選擇。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是指不使用回風,采用全新風直全空氣空調系統不應采用冬夏季能耗較大的直流式(全新風)空10%,但對溫濕度波動范圍要求很小或潔凈度要求很高的空調區,其送風量都很大,即使要求最小新風量達到送風量的10%,按人員、空調區正壓等要求確定的新風量達不到10%時,由于人員較少,室內CO?濃度也較小(氧氣含量相對較高),也沒必要加大新風量;因此本規范沒有規定新風量的最體數值,可參照本規范第3.0.6條規定。V——需求最大的房間的新風量(m3/h);V——需求最大的房間的送風量(m3/h)。2除過渡季可使用全新風外,還有冬季不采用最小新風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廣播影視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混凝土工安全操作規程
- 編程課程體系介紹
- 兒童勞動教育家務闖關簡單家務三步法我是勞動小能手課件
- 廣東省廣州市教研室2025年高三畢業班第六次質量檢查生物試題含解析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學術英語(聽說)》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司機職業素養及禮儀培訓
- DB43T 874-2016 履帶自走式旋耕機
- 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課件
- 人美版小學四年級美術下冊全冊教案
- 汽車常見故障診斷排查及診斷樹
- 2024-2030年中國相變材料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分析研究報告
- 《現代設計史》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測試題帶答案
- 房屋延期交房起訴狀
- 2.2活塞連桿組課件講解
- 超市會員服務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