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技術方案)_第1頁
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技術方案)_第2頁
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技術方案)_第3頁
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技術方案)_第4頁
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技術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域旅游規劃投標方案目錄TOC\o"1-3"\h\u25231第一章規劃背景及需求分析 138794第一節全域旅游發展背景分析 1310713一、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 1326265二、全域旅游與傳統旅游差異剖析 1714721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設分析 2125792第二節旅游總體現狀與趨勢分析 2430933一、五大轉變,展示中國旅游業輝煌成就 2413839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產業綜合貢獻 288481三、四個階段,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342582四、五大影響,凸顯中國旅游業國際地位 3822888五、四大戰略,推動旅游業提質增效 4129392六、五個著力,繪就中國旅游發展藍圖 4424238第三節全域旅游發展展望 4818498一、大眾消費升級帶來的歷史機遇 4817328二、大交通網格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 5110709三、產業政策全面優化帶來的發展機遇 5311083第四節項目規劃背景 565027第五節規劃需求分析 5815135一、規劃范圍及期限 5828436二、規劃性質 5912329三、規劃目標 59382四、規劃成果 603444五、規劃依據 6128836六、規劃原則 6223824七、規劃重點 635189第二章全域旅游現狀分析 6632233第一節全域旅游發展現狀診斷 6617697一、核心吸引物開發體系診斷 663387二、旅游要素診斷 687449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診斷 7212462四、旅游新業態診斷 7431058五、全域旅游標準對比與主要差距 7628265六、全域旅游發展主要問題研判 9322157七、全域旅游發展競合分析 9527287第二節全域旅游資源分析 1018457一、總體評價 10124113二、旅游市場現狀 1037341三、全域視角下的旅游資源分析 10830994四、資源新價值發掘 11128491第三節全域旅游市場分析 11312694一、旅游市場現狀與結構分析 11326175二、游客滿意度分析 11522107三、旅游關注度與潛在市場分析 1266577第三章全域旅游整體發展規劃設想 1306875第一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思路 13025416一、指導思想 13024051二、發展定位 1312830三、發展目標 1358601四、發展步驟 13725810五、發展戰略 1409550六、發展模式 14310578七、全域旅游重點戰略 14524846第二節全域旅游發展空間布局 14619659一、做大龍頭 14612975二、突破城市 150184三、三區支撐 15411764四、兩帶整合 16223786五、三網覆蓋 1656946第三節區域合作與協同規劃 16729713一、旅游區域合作規劃 167954二、全民協作分工 17327219三、加強多規合一 1731791四、跨區域旅游線路 17927144第四節全域旅游規劃實施體系 18113941一、規劃保障引領 1817199二、編制規劃 18331742三、規劃技術 1845303第四章全域旅游特色產品體系規劃 1878379第一節景區旅游產品體系規劃 18715509一、發展思路 1878707二、發展目標 1877347第二節度假旅游產品體系規劃 18827110一、發展思路 18820469二、發展目標 18925728第三節休閑城鎮旅游產品體系規劃 190937第四節鄉村旅游產品體系規劃 19015616第五節自駕車旅游產品體系規劃 1921266一、發展思路 19226603二、營地規劃 1922692第五章全域旅游基礎公共服務體系規劃 1943163第一節旅游綜合交通體系建設 1949573一、加快構建公鐵水空立體交通格局 19411335二、優化市域交通網絡 19522669三、特色交通體系建設 19611300四、交通服務體系建設 1975781第二節旅游集散體系建設 1977252一、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 1977639二、機構設置與職能 20131547三、旅游集散中心業務應用特點 20911957四、旅游集散中心主要業務應用場景 2107427五、經營模式 21113530第三節旅游廁所體系建設 215942一、指導思想 21512588二、基本要求 2161886三、任務目標 2164341四、工作重點 2165919第四節旅游標識體系建設 2171411一、空間格局 21715003二、解決方案 21820921第五節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標準體系建設 219930一、構建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標準指標體系 21930921二、構建國際化旅游目的地標準建設體系 22126270第六章全域旅游服務要素體系規劃 22511127第一節旅游住宿體系建設 2253922一、發展布局 22529759二、發展類型 22523790三、發展路徑 22616810第二節旅游餐飲體系建設 22718314一、發展布局 22717008二、發展類型 22717079三、發展路徑 2282543第三節旅游購物體系建設 229463一、發展布局 229136二、發展類型 2309342三、發展路徑 2317856第四節旅游娛樂體系建設 23227279一、發展布局 23220865二、發展類型 2333886三、發展路徑 23418444 23511122一、發展布局 23527695二、發展路徑 23627229 23727413一、商務會議會獎旅游勵服務體系 237468二、研學旅游服務體系 2384818三、親子旅游服務體系 23816472四、婚慶旅游服務體系 23813748五、體育與戶外旅游服務體系 23915752六、文化類新業態 2392366第七章全域旅游城鎮鄉村體系規劃 24027575第一節旅游城鎮體系空間格局 24026094一、提升沿江旅游城鎮發展帶 24031507二、做強市域核心發展區 24113881三、做大三大旅游發展集中片區 24117205第二節旅游城鎮等級體系 2425733一、構筑國際化旅游中心城 24319992二、做優旅游特色目的地城 24429733三、培育重點旅游目的地鎮 24514271第三節做精旅游特色小鎮建設 24813346一、特色小鎮(建制鎮) 24828692二、特色小鎮(非建制鎮) 24921727第四節推進美麗鄉村旅游建設 2506347一、“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莊旅游發展引導 25118252二、“省傳統村落名錄”村莊旅游發展引導 25423782三、“省歷史文化名村”村莊旅游發展引導 25929419四、旅游扶貧 26019149第八章全域旅游配套提升重點措施 26323043第一節全產業融合 26331168一、旅游+文化 26315522二、旅游+工業 26412062三、旅游+農業 266495四、旅游+生態 26814233五、旅游+健康 27017782六、旅游+商業 2729153七、旅游+教育 27329678八、旅游+地產 2756982九、旅游+體育 2775095十、旅游+會展 27928662第二節全體系覆蓋 28115593一、吃得創意 28123006二、住得創意 28216895三、娛的創意 28311594四、購的創意 2847757五、游的創意 2856345六、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創意 28620024七、旅游投訴及服務質量監管 29022260第三節全社會參與 29014997一、管理體系 29027494二、發展平臺:文化旅游企業集團和大聯盟建設 2911602三、對接旅游品牌大企業 29211375四、資金保障 2936552五、深化全民參與 29410047第四節政策支撐體系 29525173一、加強全域旅游組織保障體系 2956820二、推進旅游資金保障措施完善 29613296三、加大全域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29921365四、強化目標責任管理和績效考核 30124856第九章智慧旅游管理體系建設 30321339 30327968一、總體目標 30318164二、建設任務 3045987 30621089一、智慧旅游總體架構 3063510二、智慧旅游整體技術架構 308824三、智慧旅游的“智慧” 3099956四、智慧旅游系統的總體構成 31232568五、網絡拓撲結構 31331849第三節智慧旅游應用平臺設計 31416831一、景區智慧旅游管理體系 3143251二、智慧旅游綜合管理平臺 3739700三、指揮調度中心 37319286第十章自然文化遺產與環境綜合整治 37810847第一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37830679一、濕地與河湖生態保護規劃 3781442二、林地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3785075三、國土資源與水土保持規劃 3786073四、景觀生態建設規劃 37913703第二節旅游環境規劃 37927848一、旅游環境衛生規劃 38011635二、創新倡導綠色旅游消費 38011993三、游憩環境打造 3802746四、社會環境(居民素質文化) 38130275第三節人文資源可持續發展規劃 38115808一、古鎮古村保護性開發 38124558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 3822724三、文物資源保護 3839519第四節鄉土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 38323094一、構建旅游引導的鄉村產業模式 38328444二、構建旅游引導的鄉村民宿模式 3843759三、鄉土景觀的保護和提升 38426261第十一章政策引導與保障體系 3851716第一節全域旅游項目投融資體系 3853024一、項目開發結構 38530020二、PPP投融資模式 3884868三、旅游投融資平臺體系 3917708第二節全域旅游改革治理體系 39116998一、推進市委市政府統籌及領導小組建設 39117220二、旅游綜合執法改革 39210152三、旅游統計改革和評價改革 39310359四、推進旅游景區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39613126第三節全域旅游人才建設體系 39626006一、優化全域旅游人才政策環境 39610016二、加快培養旅游專業人才隊伍 3989984第四節文明旅游和旅游投訴 40212305一、文明旅游 40214396二、旅游投訴處理流程 402溫馨提示:本方案目錄中的內容在word文檔內均有詳細闡述,如需查閱,請購買后下載。說明一、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規劃背景及需求分析”,可參照第一章;二、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現狀分析”,可參照第二章;三、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整體發展規劃設想”,可參照第三章;四、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特色產品體系規劃”,可參照第四章;五、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基礎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可參照第五章;六、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服務要素體系規劃”,可參照第六章;七、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全域旅游鄉村旅游體系規劃”,可參照第七章;八、如招標文件評分標準中有“智慧旅游體系建設”,可參照第九章。編制依據一、項目招標文件、補遺及設計文件等相關資料。二、國家現行技術規范、標準及有關的技術資料、規范、規程及技術標準。三、依照有關主要法律、法規:(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采購法》;(二)其他法律法規。四、行業規范、標準(以下內容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和招標文件的要求進行修改)第一章規劃背景及需求分析第一節全域旅游發展背景分析一、全域旅游發展的背景全域旅游隨著國家的城鄉統籌發展、旅游業地位提升、旅游泛化、旅游消費需求新常態以及產業升級等發展趨勢而不斷進化提升。關于全域旅游的新聞、報道鋪天蓋地,“全域旅游”如同“智慧旅游”,成為旅游界一大熱詞,成為眾多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重點方向。(一)城鄉統籌發展提供全域旅游發展契機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一步明確要按照“五個統籌”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尤其是將統籌城鄉發展擺在首位。城鄉統籌發展要求推進城鄉一體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廣大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城鄉統籌的途徑在于資源的整合,任務是各行各業的融合優化。城鄉統籌發展推進了中國旅游發展意識形態的轉變,為夯實一體化基礎,提出“大城小鎮嵌景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開辟路徑。(二)旅游業地位提升促進全域旅游發展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把發展旅游業從行業的、部門的、經濟的層面,提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標志著中國旅游業進入國家戰略體系,有利于提升旅游行業整體服務水平,推動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而推崇“全景、全業、全民、全時”的全域旅游,將成為體現和實現旅游業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重要發展理念。2014年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旅游業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重大意義,提出從樹立科學旅游觀、增強旅游發展動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完善旅游發展政策五方面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部署改革創新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工作。要求優化休假安排,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要求,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2016年農業部印發《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休閑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發展休閑農業要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傳統村落為形,創新創造為徑,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著力將休閑農業產業培育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三)旅游泛化奠定全域旅游發展基礎中國旅游業正從傳統的“門票旅游時代”向“泛旅游時代”轉變。與傳統的旅游產業相比,泛旅游打破了傳統旅游產業的界限,使旅游經濟的帶動效應得到擴散和增強,泛旅游時代具有旅游者泛化、旅游活動空間泛化、旅游產業綜合化的特點,泛旅游化與全域旅游有異曲同工之妙。旅游屯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者由小眾變成大眾,同時由于傳統景區的淡旺季明顯,旺季景區人滿為患,大大降低了旅游舒適度,于是人們在旅游旺季選擇去城市、鄉村、商業街等進行旅游休閑,旅游者的旅游空間更加廣闊,突破了傳統景區的界限。旅游泛化促進產業間的融合、產業間聯系更加密切,為全域旅游發展奠定基礎。(四)旅游消費需求新常態倒逼旅游全域化發展隨著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休閑旅游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成為擴大旅游消費的新契機,進一步推動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對地方制定鼓勵居民旅游休閑消費政策,保障國民旅游休閑時間、改善旅游休閑環境、推進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游休閑產品開發與活動組織、完善旅游休閑公共服務、提升旅游休閑服務質量,進而提升旅游消費水平起到推動作用,更為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提供廣闊發展空間。(五)借助全域旅游途徑實現產品升級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變化,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統計顯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9.5%,第三產業增速為8.4%,遠高于一產增速3.5%和二產增速6.1%。旅游業具有強大的帶動力和紐帶作用,是促進產業升級和全業態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六)國家高位推進全域旅游新格局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提出,現代旅游業是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這是一種新經濟,不僅促進農產品消費和升值,也帶動更多適應群眾需要的工業品開發,并提出全業發展、全民體驗、旅游市場標準化發展、旅游創意發展、多規合一、旅游+互聯網發展等將成為未來旅游發展的重點工作。同年,李金早局長在2016年全國旅游規劃發展工作會議上提出,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變革旅游發展模式,創新旅游發展戰略,加快旅游發展階段演進,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2016年國家先后公布了兩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并將給予優先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優先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納入旅游投資優選項目名錄、優先安排旅游外交、宣傳推廣重點活動、納入國家旅游宣傳推廣重點支持范圍、優先納入國家旅游改革創新試點示范領域、優先支持A級旅游景區等國家重點旅游品牌創建、優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訓、優先列入國家旅游局重點聯系區域等八大優惠扶持。國家全域旅游發展方興未艾,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初步建立。二、全域旅游與傳統旅游差異剖析(一)全域旅游與傳統旅游的區別全域旅游與傳統旅游的區別體現在旅游空間、旅游時間、旅游參與者、旅游市場、旅游資源、相關產業、參與部門和運營過程等方面。“四新八全”為全域旅游全新的發展模式。“四新”包括全新的資源觀、全新的產品觀、全新的產業觀和全新的市場觀;“八全”是指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全社會、全部門、全游客八個層面,是全域旅游落實的主要方面。全域旅游的“四新八全”促進其產業集聚的經濟效應、城鄉統籌的社會效應以及低碳環保的環境效應的產生和發展。全域旅游與傳統旅游的區別對比項傳統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空間景區全區域旅游時間某一特定時間全時候參與者旅游者與相關人員全社會市場旅游者全游客資源傳統旅游吸引物全要素產業旅游業及相關產業全產業參與部門旅游相關部門全部門過程旅游過程全過程1.空間全域化旅游者的旅游空間不再局限于景區景點,已逐步涉及到全域范圍內。無論是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內還是核心旅游區域外,全域旅游都能給游客提供滿足其體驗需求的產品和服務。2.時間全時化全域旅游發展主張在目的地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突破淡旺季,發展晝夜經濟,打通四季時間軸發展的全時化發展理念。3.參與者全社會化目的地居民參與到旅游業服務、經營中,使得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從參與旅游中獲得各自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同時也通過全民積極參與,提升目的地的全程旅游風貌和好客程度,全面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城市的美譽度。4.市場全游客化在目的地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游客與居民之間的交融,要體現“游客即居民、居民即游客”、“人人為旅游、旅游為人人”的理念。5.資源全要素化將整個月的地作為旅游的吸引物,依附在整個月的地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有可能成為吸引人們前來旅行的吸引物。在全域旅游中,旅游吸引物的類型不僅是從自然、人文擴大到社會旅游吸引物,還需要將吸引物本身與所處環境相結合。6.全產業化在全域旅游中,旅游的發展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產業融合中共同發展,產業之間產生了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格局,有些則通過產業之間的聚變反應創造形成了全新業態。7.全部門化全域旅游發展注重吸引目的地各個相關部門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建設和管理,借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拓展本部門的價值。8.全過程化全域旅游強調從游客進入到離開目的地,在整個過程中,目的地及各節點的連接過程中都能提供旅游體驗,保證旅游體驗無處不在。(二)全域旅游較之傳統旅游的重大轉變“全域旅游”是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布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促進旅游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實現旅游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借助“全域旅游”,可以使區域最終實現以下九大方面的重大轉變:1.從單一景區景點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2.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3.從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細高效旅游轉變;4.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5.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6.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7.從景區點圍墻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轉變;8.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9.從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轉變。三、全域旅游示范建設分析(一)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標準2016年初,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國家旅游局關于公布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的通知》,提出6項主要考核標準:1.旅游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2.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20%以上;3.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量10倍以上;4.地農民年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5.旅游稅收占地方財政稅收10%左右;6.區域內有明確的主打產品,豐度高、覆蓋度廣。在這個基礎上,李金早局長又強化了4項基本標準:1.旅游對當地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達到一定水平;2.建立旅游綜合管理和執法體系;3.廁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務建設成效明顯;4.建成旅游數據中心。國家旅游局創建文件中也提出,率先實施“1+3”旅游綜合管理和綜合執法模式,旅游廁所建設率先達標,旅游數據中心率先建成的創建單位,國家旅游局將優先組織驗收。通過驗收的,正式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錄。(二)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要求李金早局長的《全域旅游大有可為》總體報告已經成為全國建設全域旅游工作的風向標,其中,對于全域旅游創建工作也全面系統地提出了5項要求:1.在全域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充分發揮旅游帶動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冉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2.全域按景區標準統籌規劃建設。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點景區“國墻”,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以游客體驗為中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按照全域景區化的建設和服務標準,推進多規合一,整體優一化環境片優美景觀與優化旅游服務的全過程。3.構建全域大旅游綜合協調管理體制。圍繞適應旅游發展的綜合產業需求和綜合執法需求,創新區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實現區域綜合化管理。4.全域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5.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個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和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開放式旅游目的地。(三)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重點1.黨政主導,構建現代旅游治理體系;2.補齊短板,提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3.突出特色,完善特色旅游產品體系;4.破除壁壘,促進旅游消費提升;5.依法監督,促進市場規范有序;6.精準施策,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富民;7.多措并舉,抓好全域旅游整合營銷;8.外引內聯,培育市場主體和龍頭企業。(四)全域旅游示范區發展優勢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享受8項國家級“優先權”:1.優先納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2.優先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納入旅游投資優選項目名錄;4.優先安排旅游外交、宣傳推廣重點活動,納入國家旅游宣傳推廣重點支持范圍;5.優先納入國家旅游改革創新試點示范領域;6.優先支持A級旅游景區等國家重點旅游品牌創建;7.優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訓;8.優先列入國家旅游局重點聯系區域。第二節旅游總體現狀與趨勢分析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旅游業經歷了起步、成長、拓展、綜合發展4個發展階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和貢獻日益增長,在世界旅游業的地位也得到極大提升。一、五大轉變,展示中國旅游業輝煌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實現了從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的轉變,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未來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國內旅游從小眾市場向大眾化轉變,已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消費市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與國民收入的增長,國民人均出游從1984年的0.2次增長到2015年的3次,增長了14倍。國內游客數量從1984年約2億人次擴大到2015年40億人次,增長了19倍,年均增長10.2%;特別是自2000年以來,國內游客數量呈現持續高位增長,推動中國步入了大眾旅游時代,成為世界上擁有國內游客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內旅游收入也從1985年的約8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億元,增長了426.5倍,年均增長22.4%。2015年,中國旅游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其中,國內旅游收入占全國旅游總收入的比重達到了85.8%,成為中國最主要的旅游消費市場。(二)國際旅游從單一入境游發展成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場更加活躍、發展空間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國際旅游僅限于單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較晚。但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呈現井噴式增長,已形成入境與出境兩大旅游市場并重活躍的發展格局。從入境市場看,中國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國。入境旅游人數(含入境過夜游客,下同)從1978年的180.92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億人次,增長72.5倍,年均增長12.3%;旅游外匯收入從1978年的2.63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億美元,增長431倍,年均增長17.8%。從出境市場看,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客源輸出國之一,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費國。2014年,中國大陸公民出境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達到了1.09億人次,2015年上升為1.2億人次,比1992年的298.87萬人次增長了39倍。目前,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擴大到15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國。(三)旅游業從單純外事接待型事業轉向事業、產業共同發展,旅游綜合功能優勢日益凸顯。改革開放前,中國旅游業是中國外交事務的組成部分,對增進國家友誼和促進國際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尚不具備現代產業特征。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業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顯示出巨大活力,與110多個行業相關、融合發展,對國家調結構、擴消費、穩增長、惠民生都起到了積極作用。總體上實現了六大發展轉變:一是從外交的邊緣向外交的前沿轉變;二是從經濟建設的邊緣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轉變;三是從經濟增長點向第三產業的重點轉變;四是從傳統粗放型、數量型旅游發展方式向集約型、創新型推動方式轉變;五是從擴大就業崗位重任向就業、旅游扶貧的重任轉變;六是旅游發展的主體由政府為主向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多類型、全方位地推進。如今,旅游業對于社會公共服務、地區綜合管理水平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旅游業對于中國城鎮化建設、鄉村脫貧致富、生態保護、實現美麗中國等起著重大作用。(四)旅游業由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轉變,產業規模和實力迅速壯大。2009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將旅游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全方位推動旅游產業步入了黃金發展期,旅游產業規模和實力更加顯著提升。截至2015年,全國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凈增加了2萬多家;全國已評有星級飯店數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級飯店867家、四星級飯店2779家、三星級飯店6776家;中國已有各類經濟型連鎖酒店約1.5萬家,客房總數超過140萬間。1999年,國家旅游局開始實行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管理。其中,5A級景區首次評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國5A級景區數量達到200多家。自1998年起,國家旅游局通過推動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國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70個城市成功創建成“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在產業融合發展、資本并購、連鎖化經營、互聯網+等創新發展中,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涌現出一批有競爭潛力的大型旅游企業,包括以華僑城、宋城等為代表的景區連鎖經營商,以錦江、首旅、萬達等為代表的綜合性旅游商,以攜程、去哪兒、同程、途牛等為代表的線上旅游服務運營商,業績增長迅速,已成為中國旅游企業的領跑者。(五)旅游業發展面由局部擴展到全國,形成了國家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社會共同推進的大格局。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熱點區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桂林等少數旅游城市和黃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區,如今,旅游業發展已遍及全國,成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幾乎所有的省(區、市)都將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一系列在更大范圍內的區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繼產生。國家旅游局與各省區市建立了推進戰略合作機制。2014年國家成立了中國政府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總理任召集人,成員單位包括了國家旅游局、外交部、發改委等28個國家政府部門。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支持下,全國各類金融機構、非旅游類大型企業集團也開始紛紛參與旅游業投資與經營,形成了多層面、多區域、多形式推進旅游業發展的大格局。二、五大作用,反映旅游產業綜合貢獻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性高,拉動性大,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顯示出了巨大發展活力,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和拉動作用日益突出,是國家穩增長、促消費、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產業。(一)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和拉動作用不斷提升按照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關于《2008年國際旅游統計建議》和《2008年旅游附屬賬戶:建議的方法和框架》,國家信息中心測算了旅游業對經濟的相關貢獻,測算結果表明: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到了10%,對三次產業間接帶動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長態勢,對關聯產業的拉動效應顯著。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從2012年的9.41%上升為2015的10.51%。旅游業對三次產業間接帶動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2012年為15022.77億元,2015年達到了21230.951億元,增長了12.22%。間接帶動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對處于穩定狀態,在0.17%左右;間接帶動得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則處于上升狀態,成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產業。旅游業對關聯產業的拉動效應遠大于關聯產業對旅游業的貢獻效應。2012-2015年,旅游對交通運輸業增加值的拉動貢獻超過80%,比交通運輸業對旅游業增加值50%的貢獻多30個百分點,其中,旅游對民航運輸及輔助服務貢獻超過90%,對鐵路運輸及輔助服務超過80%,對水上運輸及輔助服務貢獻超過30%,對公路運輸及服務輔助貢獻超過60%;對倉儲和郵政業貢獻為30%。旅游業對住宿業、旅游購物、餐飲業的貢獻也同樣如此。住宿業、旅游購物、餐飲業對旅游產業增加值的貢獻均僅在10%左右,而旅游業對住宿業增加值的貢獻在80%以上,對餐飲業的貢獻超過60%,對批發和零售業的貢獻為30%以上。此外,旅游業對房地產業增加值貢獻率超過20%,對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增加值貢獻率超過15%,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貢獻率超過5%,是現代服務業中發展最為活躍的產業之一。(二)旅游業是拉動消費、投資、進出口三駕馬車的重要引擎,是推動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新增長點旅游業既是生產型服務業,也是生活型服務業,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與110多個行業相關、融合發展,已成為中國的消費、投資和進出口熱點,也是推動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新增長點。自2014年起,中國城鄉居民的旅游消費增速連續高于全國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費的總額突破3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從投資角度看,旅游投資需求旺盛、領域廣、潛力大,正在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進入旅游業。2015年,旅游業直接投資首次突破一萬億元,達到了100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從出口看,旅游服務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長期處于增長趨勢,據世界旅游業理事會(WTTC)數據,2014年中國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總額的2.4%,2015年上升為2.5%。從進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國外強勁的旅游購物消費實質是進口貿易。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2012年,中國游客在海外花費上突破千億美元,以1020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費已增至1050億美元,連續位居世界第一位。從供給側改革角度看,中國旅游業已進入全民旅游和個人游、自駕游需求為主的新階段,對旅游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旅游業從傳統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而且要求加大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給的質量和數量,促進供需協調。(三)旅游業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旅游是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旅游業就業容量大、門檻低、層次多、方式靈活,既有適合廣大民眾參與就業的大量崗位,又有適合不同類型的高層次人才創業的眾多機會,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婦女創新就業等具有特殊優勢,適合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意熱情。2015年,中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數為2798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約為791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0.2%,比2012年的6189萬人增加了1800萬人。旅游業還是中國扶貧開發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目標準、成本低、見效快、受益面廣、返貧率低、受益期長等主要特點。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國家扶貧辦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新一輪旅游扶貧,2015年,扶持約2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約60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實現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旅游扶貧正在成為發揮旅游綜合功能、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的新方式、新路徑、新載體。(四)旅游在中國對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旅游是開放的窗口、友誼的橋梁,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國家層面與民間外交最活躍、最有效的渠道。中國改革開放后,旅游業走在了對外開放的最前沿。目前,中國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總規模近2.5億人次,已有151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對增進民間交往、促進民眾感情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2015年,國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進中國旅游業“515戰略”,將“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全方位發揮旅游在國際交往中的積極作用。伴隨著中俄旅游年、中韓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國—中東歐國家旅游合作促進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層次國際合作活動的舉辦,旅游正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的閃耀亮點。2016-2018年,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將相繼在中國舉辦,預示著旅游外交正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加強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躍的前沿舞臺。(五)旅游業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起到了引領作用旅游業資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環發展,是世界公認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產業,是支撐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是建設生態文明、傳播生態文明、共享生態文明最有優勢、最富潛力的美麗產業。1999年,國家旅游局將當年旅游主題確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2006年又確定了“鄉村旅游年”,推動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近年來,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據初步統計,2015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約20億人次,旅游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鄉村旅游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提升了鄉村風貌、富裕了農民。為了加快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2010年國家旅游局和環境保護部聯合開展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頒布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評分實施細則》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規程》,先后批準了112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圍繞生態和文化旅游,以“景點帶動景區、景區帶動社區、社區帶動區域發展”的模式,建設了一批生態休閑旅游農業和旅游村鎮項目,較好地實現了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2013年,中國確定“美麗中國之旅”作為中國國家旅游形象。2016年,國家旅游局推出了綠色旅游發展行動。通過構建綠色旅游發展框架和管理制度,樹立綠色旅游發展理念和綠色產業形象,促進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良性互動;通過開展旅游資源的生態化開發,構建綠色產品產業體系,打造綠色旅游目的地開發樣板地,引導旅游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啟動綠色旅游標準化建設,啟動綠色旅游認證體系,推動綠色旅游技術研發和基地建設;通過綠色旅游公益宣傳,引導綠色旅游消費,引領全社會的低碳生活方式。三、四個階段,探索中國特色發展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旅游業經歷了起步、成長、拓展、綜合發展4個主要階段,探索了一條體現中國特色、反映世界趨勢、遵循旅游規律的旅游發展之路。(一)起步階段(1978-1991年):是中國旅游業邁向產業發展的歷史性第一步,是改革開放促進旅游產業興起,旅游產業發展又推動改革開放的新時代。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開了中國旅游產業興起的篇章。隨后,北京建國飯店、長城飯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資旅游企業誕生。1981年,中國政府第一次組織召開了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在《關于加強旅游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為此,中國先后對旅游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將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改為管理總局,1982年又將管理總局改為國家旅游局,直屬國務院管理;二是推動各省區市相繼成立旅游局,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業;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領導小組,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耿飚擔任組長,國務院17個部門負責人參與工作。這一時期,國內旅游開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國探親游、邊境游為主要類型進入試點試行。到1991年,中國境內旅游者人數增加至3.3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51億元人民幣,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數達到3334.98萬人次,旅游創匯28.45億美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創匯為主的經濟產業特征。(二)成長階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場培育推進、旅游產業加快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進入亞洲旅游大國之列的關鍵時期。1992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的關鍵一年。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國政府作出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點。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政府抓住機遇,提出“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的方針,并召開出境旅游工作會議,正式批準開展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業務,推動了內地與香港出入境雙向市場起步發展,呈現出國內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場開始同時發展的新格局。這一時期,中國旅游業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特色發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場相繼開始活躍,中國步入了亞洲旅游大國行列。(三)拓展階段(1998-2008年):是中國旅游業由經濟增長點向新興產業、國民經濟重要產業轉型階段,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為了擴大內需,激活旅游市場,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旅游業加快發展:一是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旅游業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二是開始實行春節、五一、十一3個連續7天假期的黃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啟動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評定,表明中國政府主導旅游業發展的模式將從一個部門、一個行業延展到多部門、全行業、多區域,形成統籌管理、屬地管理和分級管理為一體的推進模式;四是下發了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國務院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五是頒布了《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規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開全國紅色旅游推進工作,推動創建工農業旅游示范點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推動國內旅游市場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成為拉動內需的消費熱點;入境旅游市場呈現高位增長態勢,把中國帶進世界旅游接待大國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場走向邊境游與國外游、港澳游互動發展的新局面。這一時期,是中國旅游業綜合優勢全面發揮的時期,旅游業開始走向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大舞臺,在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領域發揮了獨特作用。在國際上,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國。在國內,旅游功能全面發揮,旅游業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建立了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從業隊伍,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奠定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四)綜合發展階段(2009年以來):是中國旅游業由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向戰略性支柱產業轉型發展階段。旅游業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在調結構、穩增長、促消費、惠民生等方面,越來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社會和諧的“潤滑油”、生態文明建設的“催化劑”、對外合作交流的“壓艙石”,綜合性產業地位日益凸顯,邁向了多方位、多層面、多維度的大旅游產業發展嶄新時代。這一階段,中國開啟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強國邁進的偉大進程。2009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將旅游業首次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開啟了中國旅游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時代。2011年,國務院將每年的5月19日確定為“中國旅游日”,標志著旅游業邁入滿足大眾化旅游需求的新時代。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明確推行帶薪休假制度,并頒布實施中國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標志著中國旅游業進入了依法治旅、依法興旅的新階段。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了“515戰略”,緊緊圍繞“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強國”五大目標,推出旅游十大行動,開展52項舉措,全力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旅游業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2016年,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中國政府將旅游業放在了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改革開放、促進調整結構和促進改善民生的戰略地位上。這一階段,是中國旅游業全面轉型提升發展時期,國內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繁榮,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躍發展的新格局。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世界第一大國際旅游消費國,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國家。中國旅游業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成為世界旅游業的重要一員。四、五大影響,凸顯中國旅游業國際地位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旅游業的接待規模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對世界旅游業的影響和貢獻日益突出,在國際旅游大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備受世界矚目。(一)中國已成為全球國際游客到訪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旅游業雖然比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發展很快,在旅游業起步最初幾年,接待的外國過夜旅游者人數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1978年,中國旅游開放的第一年,全國共接待的入境過夜游客僅為71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不到3億美元,兩項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別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國接待的入境過夜游客數量和旅游外匯收入在全球的排名雙雙進入世界前10位,分別位居第6位和第10位。1987年接待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首次突破了1000萬人次大關,以后每增加1000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的時間逐漸縮短,2007年接待規模已超過5000萬人次,實現從4000萬人次到5000萬人次的跨越僅用了3年時間。旅游收入每增加50億美元所花的時間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二)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客源市場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強勁,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數從1213萬人次迅速上升到1.2億人次,跨入了“億時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國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場的地位。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費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規模最大、最有消費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場,對世界國際旅游市場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據世界旅游組織《2015全球旅游報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場,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幣匯率堅挺、旅行設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勵等利好因素的影響,持續超常規增長。據世界旅游組織(UNWTO)統計,2012年,中國游客在海外花費上突破千億美元,以1020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費已增至1045億美元,連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出境游市場在過去20年增速喜人,讓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別是亞太地區的目的地獲益匪淺。”(三)中國旅游綜合競爭力的世界地位不斷提升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年度《旅游競爭力報告》中,中國在全球參評的148個國家和地區中,旅游業競爭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進步了30位。中國正在縮小與發達國家旅游業發展的差距,顯示出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四)中國旅游業對世界旅游經濟的貢獻日益提高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測算數據,2015年,中國旅游業對中國GDP的綜合貢獻達到7.34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全球旅游業對GDP綜合貢獻總額的14.5%,占全球GDP總量的1.5%;旅游產業綜合帶動就業人數達到了7911萬人,是世界旅游創造就業崗位數的27.8%。這組數據表明:世界旅游業帶動的產業綜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國貢獻的;世界旅游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于中國旅游業。(五)中國旅游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合作近年來,中國旅游企業加快了全球化發展步伐,海外投資、資產并購、上市融資、業務拓展等一系列舉措,從新的發展空間分享中國旅游發展的紅利,備受世界矚目。中國企業的跨國旅游發展步伐強勁,模式多元,合作廣泛,中國旅游業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經濟體系。五、四大戰略,推動旅游業提質增效中國旅游業近幾年重要戰略主要包括“515戰略”、“旅游+”戰略、全域旅游戰略、“一帶一路”旅游發展戰略等。(一)“515戰略”中國旅游業發展“515戰略”,即2015-2017年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五大目標,十大行動,52項舉措”。2015年1月,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作了《開辟新常態下中國旅游業的新天地》報告,剖析中國旅游業發展新形勢,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國旅游工作重點,即緊緊圍繞“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強國”五大目標,開展十大行動、52項具體舉措,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旅游業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十大行動包括:(1)堅持問題導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場秩序;(2)堅決懲治旅游不文明行為,營造文明旅游大環境;(3)強化底線思維,構筑旅游安全保障網;(4)發動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大行動(廁所革命),加強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5)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作用,創新旅游產業促進機制;(6)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業態,促進旅游消費轉型升級;(7)打破地區藩籬,推進區域旅游一體化;(8)開展旅游外交,構建旅游對外開放新格局;(9)深化旅游體制改革,為旅游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10)積極主動融入互聯網時代,用信息化武裝中國旅游業。“515戰略”是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下,按照中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發展的總體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斷過去35年旅游發展和未來35年旅游業發展趨勢背景下,對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系統創新謀劃。實施一年來,“515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二)“旅游+”戰略“旅游+”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實施“旅游+”戰略,受到了中國各地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影響和全力推動。通過智慧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商務旅游、研學旅游、醫療旅游、養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領域,重點推進“旅游+”融合發展。“旅游+”具有天然的開放性、動態性,“+”的對象、內容、方式都不斷拓展豐富、多種多樣,“+”的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社會跨越進步發展,“旅游+”就越豐富多彩,“旅游+”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標志。(三)全域旅游戰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2015年8月19日,全國旅游工作研討班上,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提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隨后,國家旅游局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全面提出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開創中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將推進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推進全域旅游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旅游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旅游業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數、服務人民群眾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整體趨勢,代表著現代旅游發展的方向。(四)“一帶一路”旅游合作戰略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理念和倡議,“一帶一路”是沿途國家共同繁榮之有益路徑,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有機結合。六、五個著力,繪就中國旅游發展藍圖隨著“515戰略”、“旅游+”戰略、“全域旅游”戰略、“一帶一路”旅游合作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中國將迎來提質增效發展階段,世界將充分分享中國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資市場、人才引進和資本輸出。中國將與世界開展更多深層次的合作,借鑒世界經驗,也與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發展機遇,貢獻更多的發展紅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旅游發展模式轉變開辟了廣闊天地,旅游業的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旅游發展提供重要機遇,旅游政策紅利正在加快釋放,爆發式增長的旅游消費提供了巨大發展動力,全國各地發展旅游、企業投資旅游和人民群眾參與旅游的熱情前所未有,中國旅游發展未來幾十年處于發展黃金期。2016年旅游業發展預期目標為:國內旅游43.8億人次,增長9.5%;旅游入出境2.63億人次,增長5%,其中入境1.37億人次,增長2.5%;出境1.26億人次,增長8%。國內旅游收入3.8萬億元,增長11%;國際旅游收入1210億美元,增長6.5%;旅游總收入4.55萬億元,增長10%。旅游投資達到1.2萬億元,同比增長20%。旅游直接就業2816萬人次,直接和間接就業合計7943萬人次,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3%。這一目標是就全國旅游業總體發展而言的,各地情況不同,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合理確定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國將從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邁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國。中國旅游業在規模、質量、效益上都達到世界旅游大國水平。到2020年,中國國內旅游規模將達到68億人次,城鄉平均出游次數差距將進一步縮小,城鎮居民出游次數為5.6次,農村居民出游為4.7次,平均為人均5次,旅游將更加廣泛地覆蓋中國城鄉人口。出境旅游人數將達到5億人次。中國人均國內旅游消費將達到1700元,國內旅游消費總額將達到10.5萬億元,入境旅游人數達到1.6億人次,旅游外匯收入超過1600億美元。到2050年,中國成為初步富裕型國家,實現從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國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強國的新跨越。中國旅游將全面實現旅游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那將是中國旅游業發展更大的黃金期。到2050年,中國最終將由世界旅游大國走向世界旅游強國,全面實現“八高、八強、八支撐”。“八高”是指旅游總量高、旅游品質高(旅游產品質量、旅游服務質量、旅游景區環境質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綜合貢獻高、旅游從業者素質高、游客文明素質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強”是指旅游吸引力強、旅游創新力強、旅游個性特色強、旅游持續發展能力強、國際旅游競爭力強、世界旅游影響力強、全球旅游話語權強、旅游綜合帶動力強。“八支撐”是指擁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業、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強省強縣、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產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隊伍。根據規劃,中國將全面推進實現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給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融合、拓寬服務內涵、促進產品多元化,努力實現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優化旅游市場體系,完善提升國內旅游市場,大力開拓入境旅游市場,合理引導出境旅游市場,實現入出境市場由不平衡向協調發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務體系,塑造優質旅游品牌,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實現由提供基本服務向精細化高品質服務的跨越。四是創新旅游發展動力,改變旅游業對資源開發和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依靠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手段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創新,實現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跨越。五是轉變旅游發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旅游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協調,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發展水平,突出發揮旅游愉悅身心、強健體魄、增進人民福祉、提升社會消費層次的重要作用,實現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十三五”時期,我國旅游業將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做好“五個著力”,即通過實施創新發展,著力提升旅游業發展能力;實施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實施綠色發展,著力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價值;實施開放發展,著力構建旅游開放合作新格局;實施共享發展,著力推動旅游普惠民生。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通過25個方面、100項具體工作,推動中國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一是實施創新發展,著力提升旅游業發展能力。堅持規劃引領,完善旅游業空間規劃布局,構建旅游業發展新空間;大力推進“旅游+”,構建產業新體系;堅持市場主導,培育市場新主體;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培育旅游發展新市場;謀劃工作新抓手,構建旅游發展新引擎。二是實施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旅游業發展質量。大力實施旅游投資促進計劃,實現供需協調;實施區域分類指導,實現區域協調;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城鄉協調;大力實施要素配套工程,實現軟硬協調;著力推進文明旅游,實現旅游消費的快速增長與游客素質持續提升協調。三是實施綠色發展,著力提升旅游生態文明價值。樹立綠色理念,引領低碳旅游方式;倡導綠色消費,杜絕旅游鋪張浪費;實施綠色開發,構建生態產業鏈;創新綠色產品,實現旅游節能減排堅持保護優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四是實施開放發展,著力構建旅游開放合作新格局。積極開展旅游外交;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發揮港澳臺橋頭堡作用,推進與港澳臺旅游合作;推動中國旅游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旅游分工與合作。五是實施共享發展,著力推動旅游普惠民生。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創新發展紅色旅游,共享紅色精神;實施國民休閑計劃,共享美好生活;實施旅游大眾就業創業工程,共享發展機遇;完善旅游業利益共享機制,共享發展成果。第三節全域旅游發展展望一、大眾消費升級帶來的歷史機遇我國已經步入大眾旅游時代。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顯示,2019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達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游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總量的11.05%。中國旅游研究院表示,2019年中國旅游經濟繼續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較快增長。國內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穩步增長,入境旅游市場基礎更加穩固。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入境旅游人數達1.45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9%。其中,外國人增長4.4%;香港同胞增長1.4%;澳門同胞增長6.5%;臺灣同胞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過夜旅游人數比上年同期增長4.5%。國際旅游收入131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3%。入境外國游客亞洲占比達75.9%,以觀光休閑為目的游客占35.0%。按入境旅游人數排序,中國主要國際客源市場前20位國家為:緬甸、越南、韓國、俄羅斯、日本、美國、蒙古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德國、英國、朝鮮、法國、意大利(其中緬甸、越南、蒙古國、印度、朝鮮含邊民旅華人數)。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達1.55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3%。旅游成為國民的日常需求,在大眾旅游時代,整體上看,旅游市場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特征:(一)旅游市場大眾化、常態化、生活化大眾旅游市場方興未艾,成為常態。大眾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發布,2.5天休假模式的提出,將催熱周末休閑市場、自駕游、家庭游等短途周邊景區旅游,使旅游成為市民的生活常態,旅游消費與日常生活融合加快,周末休閑度假市場成為未來旅游主題。XX市在此市場發展過程中,應大規模發展周邊兩小時交通圈內城市的周末休閑度假市場產品,從中分享大眾旅游帶來的相關紅利。(二)旅游市場多樣化、客群化、細分化大眾旅游時代來臨,多樣化的旅游市場蓬勃發展。2019年上半年,鄉村旅游、親子游、周邊游、郵輪市場、文藝、蜜月、消暑等主題目的地旅游更受游客青睞。旅游市場呈現養老旅游、研學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等多樣化的特征,由多樣化的特征延伸出客群化的游客分類,在不同的客群化的游客中更加進一步地細分市場,呈現旅游細分的專項市場。旅游行業細分市場再升級,針對細分游客市場的目的地主題游或更受青睞,XX市全域旅游發展應該抓住這一市場特征,細分客群市場,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樣化旅游產品。(三)旅游市場主體化、體驗化、特色化隨著80后、90后日益成長為旅游大軍的中堅力量。旅游產品轉型升級,從“觀光式”到“體驗式”多元化、個性化發展。80、90后引導下的親子、婚慶、體育、養生、特色住宿……等特色旅游將是引導中國旅游市場緊俏產品。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呈現出主題化、體驗化、特色化趨勢。2015年11月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表示要積極發展主題酒店、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非標準住宿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旅游要素行業的內涵外延不斷拓展。XX市在建設全域旅游的過程中,重點考慮目前市場主力軍的主題化需求,在發展觀光產品的同時,著重開發80、90后生力軍喜歡的體驗化、特色化產品。(四)旅游客群自助化、散客化、社區化近年來,旅游消費空間由封閉走向開放:自駕游、自助游、自由行比例提升;大眾旅游時代來臨,多樣化的旅游市場蓬勃發展,未來旅游市場是自駕游、家庭游占主導,旅游消費群體呈現自助化、散客化、社區化的趨勢。2015年上半年,我國在線旅游總交易規模為1654.8億元,同比增長35.6%。2015年上半年在線旅游滲透率為8.9%,互聯網旅游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XX市全域旅游要注重互聯網營銷模式,旅行社自由行旅游產品開發,產品體系豐富,配套完善,為旅游提供更便捷的旅游生活。(五)旅游競爭國際化、系統化、全面化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們出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國內一家著名的互聯網門戶網站的調查上,有89.3%的人表示,現在的旅游環境不錯,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出國旅游;出國旅游目的地選擇有了更大的空間,旅游的競爭已經不僅僅來自于周邊和國內,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旅游消費市場的整體升級,為XX市的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通過全方位、全層次地分析旅游特征,更利于XX市對接旅游新趨勢,打造中國旅游的新高地,成為全國旅游發展的新熱點,并成為新的旅游勝地。二、大交通網格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時期,XX市機場擴建,將開通濟南、昆明等重點旅游城市航線,改善當前通航城市少、航班密集度不足的現狀。隨著國家高鐵網線的不斷完善及高速路的連接,XX市的外圍交通呈現出網絡化、國際化、快速化的特征。大交通網絡格局建設帶來的機遇,將為XX市帶來如下改變:(一)大交通構建未來的大客源航空港:隨著十三五時期,XX市機場擴建,將開通濟南、昆明等重點旅游城市航線,改善當前通航城市少、航班密集度不足的現狀。XX市機場通航城市,每日一班,已覆蓋區域核心城市。高鐵:隨著國家十三五綜合交通規劃出臺,XX市正好位于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的沿江通道和京臺高鐵的交匯點,銅九鐵路和沿江城際客運鐵路橫穿東西,隨著南沿江高鐵、池黃高鐵、XX—九華山—黃山城際鐵路、宿松-石臺-涇縣城際鐵路的開工建設,XX市鐵路劣勢將有效改善。高速:十三五時期,XX市將建設成為三縱(京臺高速、德上高速、安東高速)、二橫(滬渝高速、宣東高速)、三聯(京臺復線、XX市長江公鐵大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及連接線)的高速公路交通格局XX市交通格局將進一步改善,客源市場將得到有效拓展。郵輪:長江旅游黃金水道整合提升,依托“黃金水道”打造大旅游。集“水、陸、空、鐵”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性立體交通樞紐已初步形成。XX市將逐步改變區域邊緣化的局面,成為皖南國際旅游目的地的中心樞紐,將為XX市旅游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廣巨大的客源市場。(二)交通建設帶來全域化的交通格局隨著XX市十三五境內高速三縱二橫三聯開通,形成交通全域化的局面,將全面整合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長三角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旅游資源,形成XX市全域內資源的全面整合,便于XX市旅游的全方位開發與發展。(三)新的交通出現會出現新的業態大交通格局帶來的輻射更為廣闊的高鐵游、自駕游,甚至包機、專列的開通,將帶給XX市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場。(四)內部交通網絡的形成在未來內部旅游格局中,實現交通景觀化、體驗化、產品化、網絡化。3A景區通市級道路,4A景區通高速(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限制除外),5A景區通高速(九華山等風景名勝區與自然保護區限制除外),形成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的交通格局。三、產業政策全面優化帶來的發展機遇(一)國家作為戰略支柱產業培育旅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一直受到國家各種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國務院及相關各部門從保障國民休閑時間、智慧城市與智慧旅游建設、旅游公共服務、旅游產業投融資等不同的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11處提及“旅游”發展,重點促進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體育、農業等不同產業的融合創新,推動旅游產業的改革升級。重點促進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體育、農業等不同產業的融合創新,推動旅游產業的改革升級。(二)地方政策引導旅游發展從省域層面看,XX省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助推皖南旅游發展;從XX市層面看,XX市將以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市為抓手,積極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出臺《XX市九華山機場旅游航線培育優惠政策及獎勵試行辦法》、《關于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XX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工作實施方案》、等旅游產業相關政策,加快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市、山、縣區聯動發展,推動全市旅游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全域發展濃厚氛圍。從XX市來看,相繼出臺了《XX市九華山機場旅游航線培育優惠政策及獎勵試行辦法》、《關于促進旅游業發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