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6-2017學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20分,每小題1分))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面一組郵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它見證了我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②他們主要使用青銅農具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傳說是人們世代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歷史敘述,下列與禪讓制度密切相關的是()A.炎黃戰蚩尤 B.皇帝建宮室 C.舜讓位于禹 D.啟繼承父位3.商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殷朝,是因為下列哪一事件()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C.平王東遷 D.商王盤庚都城到殷4.下列典故或成語與秦國滅六國有關的是()A.問鼎中原 B.合縱連橫 C.臥薪嘗膽 D.風聲鶴唳5.歷史活動課上,一學生說出這樣的臺詞:“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代表的思想流派應該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如你生活在秦朝時期,遇上了當時的一個官吏,你認為這位官吏說的哪些話是可信的()①我剛剛拜會了我縣的縣令②官府用小篆字體發布了一個告示③朋友送給我一部《傷寒雜病論》④我下個月送兒子去太學讀書。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7.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是在()A.漢高祖時候 B.漢文帝時候 C.漢景帝時候 D.漢武帝時候8.正在收看漢字聽寫大賽的肖強媽媽問肖強:“隸書、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種字體最先和最后出現的是哪兩種?”其正確的回答應是()A.甲骨文、隸書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書 D.金文、隸書9.歐洲人最早穿上中國絲綢制成的衣服是在()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10.(漢)陸賈在《新語》中寫道“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這句話說明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A.刑法太嚴酷 B.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C.陳勝吳廣爆發了起義 D.可怕的殉葬11.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在促進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中最先發揮作用的是()A.造紙術 B.指南針 C.火藥 D.印刷術12.《帝國的終結》是易中天迄今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該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國帝國制度形成和滅亡的原因.書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A.統一度量衡、貨幣B.焚書坑儒C.統一文字D.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13.微信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越來越重要。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項羽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被拉入黑名單的是()A.劉備 B.劉邦 C.蔡倫 D.華佗14.下列史實,可以通過如圖所示著作了解的有:()①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②漢武帝在長安舉辦太學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技術④李春設計并主持修建趙州橋。A.①② B.②③ C.③ D.②④15.曹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為的有()A.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B.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C.與孫權、劉備聯軍戰于赤壁D.220年,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16.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A.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B.排斥其他學派的思想C.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 D.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17.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同一國家的建立C.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榮開放的社會18.“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A.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 B.提倡節儉,減輕刑罰C.興修水利,獎勵耕織 D.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19.下列哪些成語反映的是淝水之戰時的情況()①投鞭斷流②草木皆兵③風聲鶴唳④破釜沉舟⑤揭竿而起⑥斬木為兵。A.①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20.《沂蒙山小調》唱出了歷史文化名城臨沂的綺麗錦繡.臨沂有燦爛的人文景觀,城內的“洗硯池”“曬書臺”等遺址,留下了東晉“書圣”的不朽作品.這位“書圣”是()A.顧愷之 B.陶淵明 C.王羲之 D.司馬遷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0分)21.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鞏固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閱讀以下相關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王掃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掃六合,橫掃天下之意),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節選)(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誰?這段材料贊賞的是他統一了中國。請問:秦的統一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二: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臭,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對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對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實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三:圖片一,圖片二。(3)從圖片二可以看出,漢武帝為了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上設立了什么官職?而在圖片一中,哪位官員是負責監察百官的?材料四: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而﹣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漢書?諸侯王表》(4)為了解決材料中出現的問題,漢武帝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的?22.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變法改革,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請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請回答:(1)圖一B處的辯論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國開展了一場什么重大活動?他的主張體現了什么學派的思想?請列舉該活動的主要內容(2個即可)(2)圖二中的姓氏改變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這一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條件?23.對外交往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發展。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稱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只是單純的陸上與海上國際交往通道,而是一個借助歷史符號構筑的全球聯系網絡,是一個彰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構想,令世界各國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如圖為“一帶一路”示意圖。(1)在古代,我國陸地上就已經有了重要的商路與外國進行溝通,進行貿易往來。請問這條商路的出發點在什么地方?這條商路的開辟有著什么作用?(2)這條商路的建設歷經了千辛萬苦。請問:在西漢時期,誰為這條商路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材料二:……漢對西域戰爭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外文化的交流開始了一個新紀元。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產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產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財富。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張騫傳來《摩訶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這些西方文化特別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翦伯贊《中國通史》(3)從材料中找出西方傳來的物產和文化。佛教文化對東方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請你寫出南北朝時期兩個著名的石窟。材料三:據新華社北京2013年7月5日電,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傷和巨大的財產損失,舉世為之震驚。該事件是由“東突”分裂組織﹣﹣以熱比婭為首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一手策劃、指揮實施的。(4)根據材料三疆獨分子的野蠻行徑,請你用具體的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24.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因此,發展經濟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舉措。請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察下列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如圖:(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說明的問題是什么?材料二: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漢書》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民戶繁育,將曩時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郡有全吳之沃……,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2)根據材料二和三,比較《宋書》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的經濟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有什么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期促進江南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3)泰州扼交通之要沖,經濟發展迅速。結合你平時的所見所聞,談談對家鄉開發的建議及在開發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016-2017學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七年級(上)期末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分,每小題1分))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主要證據.下面一組郵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文物,它見證了我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②他們主要使用青銅農具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考點】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分析】本題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解答】河姆渡人不會制作青銅器,西周時才用一定數量的青銅器進行農業生產,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②他們主要使用青銅農具的ABC三個選項.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學會了制作舟船.故選D.2.傳說是人們世代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歷史敘述,下列與禪讓制度密切相關的是()A.炎黃戰蚩尤 B.皇帝建宮室 C.舜讓位于禹 D.啟繼承父位【考點】堯舜禹的“禪讓”.【分析】本題考查禪讓制的相關知識.【解答】堯、舜、禹是繼黃帝之后在黃河流域出現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之間采用“禪讓制”的原始民主推舉的方式推薦首領,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禹,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沒有特權.其實質是民主推舉,推舉的標準是才德.故選C.3.商朝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殷朝,是因為下列哪一事件()A.商湯滅夏 B.武王伐紂C.平王東遷 D.商王盤庚都城到殷【考點】商朝的建立與滅亡.【分析】本題考查盤庚遷都.盤庚繼位前,在奴隸和奴隸主之間,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宮內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盤庚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再加上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水患等自然災害比較少,決定把都城遷到殷.【解答】因為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盤庚以后,商朝的統治區域不斷擴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故選D.4.下列典故或成語與秦國滅六國有關的是()A.問鼎中原 B.合縱連橫 C.臥薪嘗膽 D.風聲鶴唳【考點】秦統一中國及秦疆域圖.【分析】本題考查與秦滅六國有關的成語.【解答】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并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于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并.連橫的目的在于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并和擴展土地的目的.故選B.5.歷史活動課上,一學生說出這樣的臺詞:“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代表的思想流派應該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考點】百家爭鳴.【分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百家爭鳴,要把握道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解答】道家學派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認為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從題目材料:“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中可以體會到無為而治的思想.故選B.6.如你生活在秦朝時期,遇上了當時的一個官吏,你認為這位官吏說的哪些話是可信的()①我剛剛拜會了我縣的縣令②官府用小篆字體發布了一個告示③朋友送給我一部《傷寒雜病論》④我下個月送兒子去太學讀書。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答】①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縣的長官稱縣令.可信.②秦朝用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統一文字.可信.③《傷寒雜病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不可信.④太學最早設立在漢武帝時期.不可信.故選A.7.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是在()A.漢高祖時候 B.漢文帝時候 C.漢景帝時候 D.漢武帝時候【考點】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的有關內容.【解答】漢武帝時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漢國力最為強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統逐漸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封建大一統的鼎盛局面.故選D.8.正在收看漢字聽寫大賽的肖強媽媽問肖強:“隸書、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種字體最先和最后出現的是哪兩種?”其正確的回答應是()A.甲骨文、隸書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書 D.金文、隸書【考點】文字的演變.【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文字演變的知識點,應把握我國文字演變的歷史.【解答】依據題干信息“隸書、金文、小篆、甲骨文”,結合所學知識: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秦朝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以后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故選A.9.歐洲人最早穿上中國絲綢制成的衣服是在()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考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注意識記相關的知識點.【解答】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開通,中西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綢開始傳入西方,歐洲人最早可以穿上絲綢衣服.故選B.10.(漢)陸賈在《新語》中寫道“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這句話說明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A.刑法太嚴酷 B.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C.陳勝吳廣爆發了起義 D.可怕的殉葬【考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滅亡的原因.解讀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這句話說明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刑法太嚴酷.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故選A.11.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在促進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中最先發揮作用的是()A.造紙術 B.指南針 C.火藥 D.印刷術【考點】紙的發明和改進.【分析】本題考查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解答】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使用紙之前,世界各地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不能大量使用.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不僅解決了上述種種困難,而且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故選A.12.《帝國的終結》是易中天迄今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該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國帝國制度形成和滅亡的原因.書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A.統一度量衡、貨幣B.焚書坑儒C.統一文字D.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分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應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全面掌握.【解答】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后滅掉了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后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和國家統一的觀念,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及現在.故選D.13.微信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越來越重要。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項羽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有可能被拉入黑名單的是()A.劉備 B.劉邦 C.蔡倫 D.華佗【考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劉邦.楚漢之爭的實質是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而進行的戰爭.【解答】秦滅亡后,從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項羽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最后項羽戰敗,劉邦建立了漢朝.楚漢之爭的實質是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而進行的戰爭.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項羽的微信朋友圈,最有可能被拉入黑名單的是劉邦.故選B.14.下列史實,可以通過如圖所示著作了解的有:()①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②漢武帝在長安舉辦太學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技術④李春設計并主持修建趙州橋。A.①② B.②③ C.③ D.②④【考點】司馬遷與《史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史記》.【解答】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技術是在東漢時期;④李春設計并主持修建趙州橋是在隋朝.①②符合題意.③④不可能在《史記》中了解到.故選A.15.曹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為的有()A.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B.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C.與孫權、劉備聯軍戰于赤壁D.220年,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考點】三國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題考查三國鼎立的形成.【解答】220年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不是曹操.故選D.16.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上的共同之處是()A.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B.排斥其他學派的思想C.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 D.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知識點,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一在思想領域采取的措施,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維護統治.故選A.17.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同一國家的建立C.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榮開放的社會【考點】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解答】圖片赤壁之戰、三國鼎立、東晉和前秦對峙形勢以及北魏孝文帝均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時期.故選C.18.“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A.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 B.提倡節儉,減輕刑罰C.興修水利,獎勵耕織 D.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考點】文景之治;東漢的建立.【分析】本題考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知道“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解答】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懲處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會安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史稱這個時期的統治為“光武中興”.故“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局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故選D.19.下列哪些成語反映的是淝水之戰時的情況()①投鞭斷流②草木皆兵③風聲鶴唳④破釜沉舟⑤揭竿而起⑥斬木為兵。A.①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考點】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題考查了淝水之戰.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前秦迅速強大起來,消滅了北方的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堅征集了八十多萬兵力,打算一舉滅亡東晉.但由于驕傲自大,指揮失誤再加上秦軍中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斗士不愿為前秦賣命導致前秦大軍被東晉軍隊8萬人在淝水之戰中打敗.“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這次戰役.故選C.20.《沂蒙山小調》唱出了歷史文化名城臨沂的綺麗錦繡.臨沂有燦爛的人文景觀,城內的“洗硯池”“曬書臺”等遺址,留下了東晉“書圣”的不朽作品.這位“書圣”是()A.顧愷之 B.陶淵明 C.王羲之 D.司馬遷【考點】魏晉南北朝的書法與石窟藝術.【分析】本題考查了書圣王羲之.【解答】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書圣”.故選C.二、解答題(共4小題,滿分30分)21.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鞏固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閱讀以下相關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王掃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掃六合,橫掃天下之意),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節選)(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誰?這段材料贊賞的是他統一了中國。請問:秦的統一有何歷史意義?材料二:延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臭,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2)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對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李斯的反對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實行了什么制度?材料三:圖片一,圖片二。(3)從圖片二可以看出,漢武帝為了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上設立了什么官職?而在圖片一中,哪位官員是負責監察百官的?材料四: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而﹣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漢書?諸侯王表》(4)為了解決材料中出現的問題,漢武帝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統一的?【考點】秦統一中國及秦疆域圖;西周的分封制;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分析】(1)本題以“秦王掃六合”為切入點,考查秦的統一和歷史意義.(2)本題以“秦朝中央集權制”為切入點,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3)本題以“司都校尉”“秦朝中央集權制”的圖片為切入點,考查秦漢鞏固統一的措施.(4)本題以“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知識.【解答】(1)依據材料一“秦王掃六合”可知與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有關.李白詩句贊揚的是秦王嬴政兼并六國,完成統一的豐功偉績.所以“秦王”是指嬴政.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據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臭,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對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實行新的制度是中央集權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是縣令.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縣制.它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依據材料三的圖片可知,漢武帝為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郡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抵制和打擊地方豪富.而在圖片一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他們互不統屬,都對皇帝負責.(4)依據材料四“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可知,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在政治上頒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的實行,消除了王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秦始皇(或者嬴政);意義: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分封制;郡縣制.(3)刺史;御史大夫.(4)頒布了“推恩令”,削弱了封建王侯的勢力.22.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變法改革,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請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請回答:(1)圖一B處的辯論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國開展了一場什么重大活動?他的主張體現了什么學派的思想?請列舉該活動的主要內容(2個即可)(2)圖二中的姓氏改變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這一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條件?【考點】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歷史開放性問題.【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1)本題以圖一商鞅的辯論為切入點,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2)本題以圖二中的姓氏改變為切入點,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影響.(3)本題以圖一和圖二的改革為切入點,考查改革取得成功需要的條件.【解答】(1)圖一B處的辯論者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在秦國開展了變法.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所以商鞅變法屬于法家的思想.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住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等.(2)圖二中的姓氏改變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關,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遷都洛陽前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等等,這些措施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等.(3)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符合本國國情、順應民意,得到統治者的支持等.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改革).體現了法家的思想.內容:編制戶口,加強刑法;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等.(3)改革要順應潮流,改革要得到統治者的支持等.23.對外交往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發展。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稱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只是單純的陸上與海上國際交往通道,而是一個借助歷史符號構筑的全球聯系網絡,是一個彰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構想,令世界各國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如圖為“一帶一路”示意圖。(1)在古代,我國陸地上就已經有了重要的商路與外國進行溝通,進行貿易往來。請問這條商路的出發點在什么地方?這條商路的開辟有著什么作用?(2)這條商路的建設歷經了千辛萬苦。請問:在西漢時期,誰為這條商路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材料二:……漢對西域戰爭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外文化的交流開始了一個新紀元。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產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產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財富。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張騫傳來《摩訶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這些西方文化特別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翦伯贊《中國通史》(3)從材料中找出西方傳來的物產和文化。佛教文化對東方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請你寫出南北朝時期兩個著名的石窟。材料三:據新華社北京2013年7月5日電,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傷和巨大的財產損失,舉世為之震驚。該事件是由“東突”分裂組織﹣﹣以熱比婭為首的“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一手策劃、指揮實施的。(4)根據材料三疆獨分子的野蠻行徑,請你用具體的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考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的出發點及絲綢之路開辟的作用.掌握絲綢之路的路線和開辟的意義.(2)本題主要考查在西漢時期為絲綢之路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在西漢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開創了絲綢之路.(3)本題主要考查西方傳來的物產和文化及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佛教石窟.解讀材料是解題的關鍵.(4)本題主要考查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公元前60年,漢朝設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解答】(1)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通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與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漢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在西漢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開創了絲綢之路.(3)據材料二“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產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產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財富.”可知,西方傳來的物產主要有:汗血馬、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令人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輝煌的石窟藝術.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這些宏偉精巧的雕像,繼承了秦漢以來的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山西大同的龍門石窟和河南洛陽的云岡石窟反映了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的興盛.(4)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故答案為:(1)長安;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張騫.(3)物產主要有:汗血馬、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4)公元前60年,漢朝設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