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1頁
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2頁
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3頁
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4頁
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二零一九年三月I 4 4 4 5 9 10 12 14 14 14 16 25 27 27 31 38 39 42 42第三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和土地損毀評估 45 45 47 66 73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可行性分析 77 77 79第五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程 94 94 98 101 109 109 109 112第六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工作部署 117 117 117 118第七章經費估算與進度安排 122 122 141 144 147第八章保障措施和效益分析 154 154 155 157 158 159 160 167 167 1684一、任務的由來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報有關工作通知》(國土資規了《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編制工作。并根據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二、編制目的52、查明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發育現狀及造成的危害,礦山開采以4、從技術、經濟、土地適宜性和水土資源平衡等方面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三、編制依據62、《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6、《國土資源部關于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國8、《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土地整治工程營業稅改征調整過渡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土資廳發[9、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關于印發《本格式和土地復墾監管協議參考文本的通知》(豫國土資辦發[20);2、《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河南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取消礦山74、《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評審單5、《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十三五”規劃》),),),9、《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范》(TD),),),8),),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環境保護部與國家質量監),),),22、《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規范》(DZ23、《生產項目土地復墾驗收規程》(TD/T1044-2014中華),),29、《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91、《〈河南省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硫鐵硫鐵四、方案的適用年限五、編制工作概況表0-1方案編制工作及安排表份4磺鐵礦磺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張溝宏達磺鐵礦2017年度資源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資源開發查km2km23個2個5個3km2個6個2份張幅1幅1幅1幅1幅1幅1份1達磺鐵礦2018年度資源儲量動態檢測報告》、采礦許可證(證號:(2)對礦區內和采礦可能影響到的范圍的地形地貌進行了調查,基本掌握(3)對礦區內和采礦可能影響到的范圍的土地利用現六、主要計量單位表0-151m22345t;104t6-7-8d;a9℃m3/st/m3+第一章礦山基本情況一、礦山概況4t/a二、礦區范圍及拐點坐標根據2014年4月29日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采礦許可證(證號:XYXY1234560.1812km2三、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概述(一)礦山建設規模及總平面布置主井工業場地北部的廢石堆場已經形成,占地面積0.29hm2,目前堆放廢石約褐壤,礫石含量≤5%,可作為后期復墾用土來源。根據現場調查,表土堆上覆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風防塵。礦區與外界聯系的道路已經形成,為碎石路面,分別通往各井口。路基寬(二)礦山開拓方案依據《開發利用方案》,礦區內聯合開采硫鐵礦和耐火粘土礦礦體,因此布置一套獨立的開拓系統,一個采區開采。根據《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資源開發利用方案》(2008.05)及礦區XYZ(三)采礦方法(四)開采對象及深度),(五)礦山資源及儲量2018年底至今,礦山一直處于政策停產狀態,則礦山設計利用儲量為硫鐵(六)礦山服務年限礦山硫鐵礦剩余可采儲量為*萬t,共生的耐火粘土礦可采儲量為*萬t,開采能力為*萬t,則剩余生產服務年限5.0a。(七)采區布置與開采接替順序本礦山僅有1個采區(見圖1-4)。礦體的開采順序按照自上而下、由遠及近、從里到外的順序進行開采。礦段的開采順序依據選擇的采礦方法的要求進行。相鄰兩中段同時開采時,一般上段超前下中段一個礦塊10m的距離。礦進。由于礦體厚度大于4m,采用壓頂進行落礦。隨著回采工作的推進,在礦房間柱、頂柱和底柱采取隔一采一的方式,從一端往另一端后退式回收。礦床現有2個開采中段,為+500m、+490m,開采順序為+490m→+500m,+500m兩中段共形成7個中段(見表1-2)。表1-2宏達磺鐵礦開采接替計劃表工作面名稱開采礦段20131120192014112020201511202120161120222017112023(八)開采方式本礦山對礦區內各礦體采用地下開采方式。(九)礦山防排水方法(十)固體廢棄物與廢水排放由于礦山目前開發規模較小,前期探礦過程中所形成的廢石已按要求定點堆放,工程內無廢水排出。1、固體廢物及其處理在主豎井口西北方向270m設置廢石場,廢石場占地7200m2。廢石場最低標高為+526m,最高標高為+546m。廢石場總的堆置高度為20m,其容量為3000m3。井下開采的廢石統一運到設置的廢石場順山坡堆放。2、廢水及治理設計在提升豎井口以南方向40m位置+590m標高處設置生產高位水池,水池有效容積200m3,可以滿足生產和消防需要。排水主要是井下涌水,均不含有毒物,其中,井下排水經過沉淀后可用于生產用水,其他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進行分設沉淀池澄清后直接外排,用于農田灌溉。四、礦山開采歷史及現狀通過斜井相連,斜井長20m,傾角30°。量*萬t,動用*萬t,保有礦石量*萬t。保有的共第二章礦區基礎信息一、礦區自然地理最低氣溫為-18.5℃,年平均氣溫13.5~14.5℃鞏義市屬黃河流域(公川、臥龍、王窯一帶屬淮河流域),除過境河流黃河外,主要河流還有氾河、伊洛河及其支流東泗河、西泗河、曹河等。(詳見圖2-1)其中伊洛河為常年性河流,其余均為季節性河流。據伊洛河水文站資17.52m3/s,多年平均水位106.9m。本區屬黃河流域水系。礦區內無明顯的地表水體,僅在礦區南部邊界外有季節性河流—張溝河由東向西流淌。之間,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區內大面積被第四系黃土前丘陵和斜坡地形,黃土沖溝發育,多呈陡峻的“V”字形。區內無明顯的地表水3、野草類有黃蒿、老驢蒿、牧蒿、咽喉草、四瓣草、酸摸、賣濫棵、腹地依據河南省土壤地理劃分,鞏義區域土壤主要有褐土類,含少量小礫石,無天然森林植被,常見的木本植物資源多為人工栽培。質為5~15g/kg左右,非耕種的自然土壤可達30g/kg以上,一般全剖面的鹽基飽和度>80%,pH值為7.0~7.9左右,褐土的含量為0.7~1.3g/kg,堿解氮50~80mg/kg,供氮能力屬中等水平;磷的有效形態低,一般水溶性磷10mg/kg左右,但無效形態的鋁—磷和鐵—磷居高,而石灰性褐土的鈣—磷居高。在有及水分物理特性,一般說,它與土壤質地關系較大,一般表層容重為1.3g/cm3左右,低層為1.4~1.6g/cm3。母質為黃土及黃土狀土,質地中、重壤,土層一適耕期短。二、礦區地質環境背景區域褶皺為拉馬店~郭家窯背斜,該背斜是嵩山復背斜的區域斷層以正斷層為主,按其走向可分為兩組。北西~南東2、礦區地層巖性a)石炭系:出露上統本溪組(C2b)和太原組(C傾角15°~18°。據區域資料,發育完整的本溪組可分為下、中、上三個巖性段:②太原組(C2t在區內露頭較少,豎井中普遍發育該地b)第四系(Q)礦區屬于拉馬店~郭家窯背斜北翼的一小部分,為一向北西緩傾的單斜構造,地層走向240°~260°,傾向一般在330°~350°,傾角15°~17°,平均16°。礦區處于中低地震帶,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地震基本烈度屬Ⅶ度區。礦區一般不會發生較大地震,區域穩定性較好。但應堅持觀測,預測各種有關現象,總結經驗,提高防震減災意識。本區無地表水體。地下水主要為碳酸鹽巖裂隙溶洞水,賦存于奧陶系和石炭系碳酸鹽巖裂隙溶洞中。地層處于背斜北翼,向北西傾,東南部以下寒武統饅頭組及元古界砂頁巖為相對隔水底板及侵蝕基準面,北部被二疊系砂頁巖覆蓋,構成單斜蓄水構造。東南部出露區為其補給區,西北部埋藏及覆蓋區為其逕流區。而地表深切河谷及背斜轉折端則為其排泄區。因此在東南部出露區裂隙溶洞水多處于非飽和狀態,地下水位上層滯水或懸掛水,穩定的潛水埋藏很深,地下水位標高+236m(礦體賦存最低標高+452m),地下水位標高處在礦體以下,常見泉流量一般較小。礦區距離南部補給區很近,也沒有發育深切溝谷,所以一般礦床充水很小。在斷層發育地段,依賴奧陶~寒武系含水層通過斷層、裂隙補給,對礦床充水有一定影響(見圖2-4)。(1)第四系孔隙含水層該含水層以角度不整合覆蓋于各基巖地層之上,主要由沖、洪、坡積物組成,厚度5-4m,厚度變化主要受地形貌及現代流水堆積作用控制,其底部的砂該含水層厚度穩定性差,富水性極不均一,其水源主要以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為主,其水位、水量動態不穩,具明顯的季節性變化特征。(2)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巖性為細粗狀砂巖,一般發育3-5層,累計厚度約10m左右,巖石完整致密,裂隙較發育,根據鄰區勘探區鉆孔抽水試驗資料,單位涌水量為0.0188L/(s.m),滲透系數為0.0612m/d,礦化度為0.36g(3)太原組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主要由太原組上段灰巖組成,其中L7和L8灰巖較發育,但以L7灰巖為主,層位穩定,平均厚度在6m左右據鄰區鉆探資料,灰巖致密堅硬,巖溶裂隙較發育,單位涌水量為0.0543-0.11L/(s.m),滲透系數為0.53-1.05m/d。(4)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奧陶系石灰巖為主要的巖溶裂隙含水層,該層為鋁土礦體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層,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本灰巖巖溶裂隙含水層水量大,若有斷層與礦體溝通,會在開采中出現高水量的突水事故。本區鋁土礦和硫鐵礦距本層含水層較近,在開采中一定要注意防范。2、主要隔水層特征主要隔水層為石炭系上統本溪組(C2b)、上統太原組(C2t)、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h)、下石盒子組(P1x)碎屑巖段和泥巖段隔水層。主要由泥巖、砂質泥巖、水層,賦存有一定的水量,但由于其夾持于厚層泥質巖之間,且距開采硫鐵礦和鋁土礦較遠,又因含水層砂巖膠結致密堅硬,在該段中可起到骨架作用,相對增強了泥質巖層的力學強度,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3、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礦區屬伊洛河水系。礦區內無大的地表水,但沖溝發育,溝中常年無水,流向西北。4、地質構造對礦床充水的影響對礦床充水無影響。5、地表水對礦床充水的影響水為本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地表水缺乏,常年流動水系不發育。對礦床充水影響不大。6、礦區供水方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礦區生活用水可通過山泉水解決。生產用水可利用礦坑涌水,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根據以上敘述特征,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礦體賦存在石炭系中統下部本溪組中,礦體為中厚層狀,以豆鮞狀結構為力學強度高。2、頂板圍巖礦體頂板為鋁質粘土巖、粘土巖等厚0.6~3.0m,一般3.0m左右,質軟、有韌性,隔水性好,巖體結構為散體狀。其上石炭系太原組底部生物灰巖,厚度一般7.0m左右,該層灰巖分布普遍、厚度大,堅硬完整,為石穩定性提供了基本保證。但礦體直接頂板的粘土巖類,巖石穩定性差,易受力彎曲變形。3、底板巖石礦層底板巖石為粘土巖類,主要為含鐵粘土巖,是礦體底板直接圍巖。巖體結構呈塊狀或散體結構,質量等級中等。其下部的奧陶系灰巖是礦體間接底板,結構致密,穩定性好,為整體結構,質量等級中等以上。綜上所述,礦體以塊狀或整體結構為主,頂底板巖石較軟,頂板巖體多為散體結構,頂板直接圍巖不穩定。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本礦區共圈出1個有開采價值的硫鐵礦礦體和1個共生礦產耐火體產狀與地層一致,走向240°~260°,傾向一般在330°~350°,傾角15°~17°,一般在330°~350°,傾角15°~17°,平均16°。礦體沿走向長約380m,沿傾向最寬130m,賦存標高+468~496m,埋深90~107m。粘土礦厚度一般為0.92、礦床頂、底板工程地質巖石特征礦體頂板為鋁質粘土巖、粘土巖等厚0.6~3.0m,一般3.0m左右,質軟、有韌性,隔水性好,巖體結構為散體狀。其上石炭系太原組底部生物灰巖,厚度一般7.0m左右,該層灰巖分布普遍、厚度大,堅硬完整,為石穩定性提供了基本保證。但礦體直接頂板的粘土巖類,巖石穩定性差,易受力彎曲變形。礦層底板巖石為粘土巖類,主要為含鐵粘土巖,是礦體底板直接圍巖。巖體結構呈塊狀或散體結構,質量等級中等。其下部的奧陶系灰巖是礦體間接底板,結構致密,穩定性好,為整體結構,質量等級中等以上。三、礦區社會經濟概況四、土地利用現狀月“二調”成果圖I49G064079,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2-3圖2-5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圖2、土地利用權屬該礦位于鞏義市西村鎮和魯莊鎮,該礦所占用土地屬為西村鎮張溝村和魯莊鎮西凹村集體所有,通過土地租賃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整個項目區土地權屬清楚,無土地權屬糾紛,項目區土地利用權屬情況見表2-4。表2-4項目區土物為小麥、玉米。荊條、白蠟條、紫穗槐、杞柳、花椒、胡桑等。礦區林地及耕地照片蒿、老驢蒿、牧蒿、咽喉草、四瓣草、酸摸、賣濫棵、腹地菜。4、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礦區總面積為9.93%。村莊居住有零星房屋,采礦用地為礦山的工業廣場。五、礦山及周邊其他人類重大工程活動根據現場調查,礦區內目前已施工有部分工程,主要為北部工業廣場、南部的風井工業廣場以及南部廢棄工業廣場,另外目前礦山已形成了3個廢石堆個渣石堆放場占地0.535hm2;北部新建工業廣場占地0.11hm2,新建渣石堆放場占地0.133hm2(無渣石堆放量)。礦山建礦前期進行過煤礦采礦活動,形成有5個大小不同的采空區,主要位于礦區南部,其中最大的采空區面積約5800m2,井下總采空區面積約882除此之外,周圍300m范圍內無其他鐵路、無高壓電線及重要通訊線路、無輸油輸氣管道。不在三區(自然保護區、名勝風景區、水源保護區)及禁止、限制開采礦產的區域內,外部開采條件良好。六、礦山及周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案例分析表2-5原恢復治理方案工程量估算表一00m36二00m20m3m3m3m30m30m30m30株株hm2三0礦山至今未編制過土地復墾方案。(二)周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案例分析鎮李瑤村。該礦開采礦種:鋁土礦,開采方式為露天和地下開采,生產規模為鞏義市慶豐鋁土礦編制了《鞏義市慶豐鋁土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進行場地平整及植被綠化。由于該礦山未閉坑,未進行設計施工。但工程設計與本方案較為一致,基本符合當地條件。第三章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和土地損毀評估一、礦山地質環境與土地資源調查概述(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概述經過現場詳細調查訪問,目前礦區中南部有廢棄工業廣場、南部有風井工業廣場和礦區北部有主井工業廣場,各廣場內主要為井口房和辦公場所等,結構為一層磚混結構和活動板房。3個工業廣場總占地面積為0.68hm2,其中廢棄工業廣場占地面積0.18hm2,風井工業廣場占地0.04hm2,北地0.46hm2,根據現場調查,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工業廣場的建設對地形地貌景觀有較嚴重的影響破壞。4000m3,平均堆積高度2.5m,堆積角30°,根據現場調查,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對地形地貌景觀有嚴重的影響破壞。礦山道路連接主井工業廣場和城鄉道路,碎石路面,占地面積0.15hm2,滑坡等地質災害,對地形地貌景觀有較嚴重的影響破壞。目前區內尚未進行大規模礦山開采活動,礦區內其他區域未有工程建設,地形地貌景觀未遭受破壞,地質環境條件良好。(二)土地資源調查概述地面積為0.17hm2,均為旱地;礦山道路破壞(壓占中旱地面積0.06hm2,其它林地面積0.09hm2;工業場地破壞(壓占)礦區內其它區域沒有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土地資源調查見表3-1。表3-1土地資源調查表0表3-2礦山地質環境與土地資源調查工作表km23個5件4件2件3組5組4km2km2km2km2張本次調查采用比例尺為1:2000地形圖作為底圖,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和土地資源等調查,實地調查區內土壤、水文、水位、巖土體物理性質、土地損毀、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等情況;針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山地質環境問題及規模進行詳細描敘述及拍照,現場情況非常清楚。礦針對本方案要求,對不同區域采集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樣品并進行分析。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一)評估范圍及評估級別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關規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范圍除礦山用地范圍外,還應包括礦業活動影響范圍。面積18.12hm2。依據礦井采礦法、頂板管理法、礦區礦層埋深等地質條件以及合確定評估區范圍。綜合以上因素確定評估區邊界為:東、南部以巖層塌陷邊界為界,礦區面積為18.12hm2,影響礦區外的面積為2.41hm2,因此最終確定評估區面積20.53hm2。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7.1.2條規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級別分為三級(附錄A評估級別由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礦山建設規模綜合確定。(1)評估區重要程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7.1.3條規定,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為重要區、較重要區和一般區三級,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標準見表3-3。根據現場調查,評估區無居民區;無重要交通要道或建);景區(點無較重要水源地;破壞土地類型為耕地、林地和草地表3-3評估區重要程度分級表中居住人口在200人以2、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電力工程或其它較重要建筑設);););(2)礦山生產建設規模地下開采,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7.1.5條附錄D劃分標準,該礦山生產建設規模為小型。(3)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7.1.4條規定,評估區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為復雜、中等、簡單三級。(1)該礦區礦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礦床位于侵蝕基準面水體,屬簡單類型;(2)礦床頂板圍巖巖體結構為散體狀,底板為塊狀或散體差,易受力彎曲變形,屬復雜類型;(3)礦區屬于拉馬店~郭家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為一向北西緩傾的單斜構造。區內無斷裂構造出現,屬簡單類型;(4)現狀條件下,原生地質災害不發育,礦山地質環境類型少、危害小。屬簡單類型;(5)礦山建礦前期進行過煤礦采礦活動,形成有5個大小不同的采空區,井下總采空區面積約8824m2。采空區面積較小,無重復開采,采動影響較小,屬簡單類型;(6)本礦區屬低山丘陵區,礦區內部地形起伏變化不大,少,屬簡單類型。綜上所述,確定該采礦評估區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類型。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標準見表3-4。表3-4地下開采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表主要礦層(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礦坑進水邊界條件層和構造破碎帶、巖溶裂隙發與區域強含水層、地下水集中疏干排水容易造成區域含水層主要礦層(體)位于地下水位附近或以下,礦坑進水邊界條件中等,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巖溶裂隙發育帶等富水性中等,補給條件較好,與區域強含水層、地下水集中徑流帶或地表水有一定聯系,采礦和疏干排水較容易造成礦位以上,礦坑進水邊界條件簡單,充水含水層富水性差,補給條件差,與區域強含水層、地下水集中徑流帶或地表水聯系不密切,礦坑正常涌水量小排水導致礦區周圍主要充水含礦床圍巖巖體結構以碎裂結構、散體杰構為主,軟弱巖層或松散巖層發育,蝕變帶、巖溶裂隙帶發育,巖石風化強烈,地表殘坡積層、基巖風化破碎帶厚度大于10m,礦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差,礦山工程場地地基穩定礦床圍巖巖體以薄-厚層狀結構為主,蝕變帶、巖溶裂隙礦層(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中等,礦山工程場地地礦床圍巖巖體以巨厚層狀-塊狀整體結構為主,蝕變作用弱,巖溶裂隙帶不發育,巖石風化弱,地表殘坡積層、基巖(體)頂底板和礦床圍巖穩固性好,礦山工程場地地基穩定地質構造復雜,礦層(體)和礦床圍巖巖層產狀變化大,斷裂構造發育或有活動斷裂,水性強,對井下采礦安全影響和礦床圍巖巖層產狀變化較大,斷裂構造較發育,并切割礦層(體)圍巖、覆巖和主要含水層(帶),導水斷裂帶的導水性較差,對井下采礦安全礦床圍巖巖層產狀變化小,斷裂構造不發育,斷裂未切割礦層(體)和圍巖覆巖,斷裂帶現狀條件下原生地質災害發育,或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現狀條件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條件下礦山地質環境采空區面積和空間大,多次重復開采及殘采,采空區未采空區面積和空間較大,重復開采較少,采空區部分得地貌單元類型多,微地貌形態復雜,地形起伏變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貌形態較復雜,地形起伏變化中等,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為20°~35°,相對高差較大,地面傾向與巖層傾向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4)評估級別確定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類型。對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分級表”(表3-5),確定本次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分級為“一級”。表3-5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分級表3、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來綜合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附錄B,評估區礦山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為復雜、中等、簡單三級。1)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構造條件簡單,建設場地附近無全新裂,地震基本烈度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區域地質背景復雜程度分類屬地貌復雜程度分類屬中等。板直接圍巖不穩定,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4)地質構造條件:礦區屬于拉馬店~郭家窯背斜北翼的一小部分,為一向北西緩傾的單斜構造,區內無斷裂構造出現,地質構造條件屬簡單類型。5)水文地質條件:淺部有三層含水層,水位年際變化條件良好。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屬于中等。6)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區內地質災害不發育,危害性小。7)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估區內人類活動主要為農業耕作和采礦活動,其中采礦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破壞較嚴重。復雜程度屬中等。對照表3-6,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表區域地質構造條件復度>Ⅷ,地震動峰值加區域地質構造條件較復雜,建設場地附近有全新世活動斷裂,地震基本烈度Ⅶ~Ⅷ,地震動區域地質構造條件簡本烈度≤Ⅵ,地震動峰地形復雜,相對高差>200米,地面坡度地形較簡單,相對高差地形簡單,相對高差<50米,地面坡度<8地層巖性和巖土工程地質性質巖性巖相變化較大,巖土體結構較復雜,工程地質構造較復雜,有褶皺、斷裂分布,巖體較淺部有二至三層含水地質災害及不人類活動對地環境的影響、破壞嚴人類活動較強烈,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破壞較表3-7建設項目重要性分類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本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三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見表3-8。表3-8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二)礦山地質災害現狀分析與預測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災種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縫、地面1、礦山地質災害現狀評估:由于評估區內開采程度較低境現狀調查,評估區范圍內未發現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弱。現狀條件下,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2、礦山地質災害預測評估(1)礦山建設和生產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1)地下開采可能引發采空塌陷(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區采用一個開拓系統開采兩個礦體,硫鐵礦厚度一般1.0~1.60m,平均1.23m,耐火粘土礦厚度一般為0.95~2.17m,平均1.23m。隨著礦石的不斷采出,地下會形成一定的采空區域,破壞了巖體原有的力學平衡狀態。當采空面積逐漸增大,上部巖土層自重超過其自身的強度,或者在地震和工程施工過程中爆破、機械振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采空區上部地表將會出現塌陷坑或高低不平現象,并伴生多條地裂縫,由此導致地表變形,局部可能形成較大范圍的積水坑,土地無法正常開發利用。礦山開采會引發采空塌陷(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的產生。危害對象主要為預測塌陷區范圍內的人員及地表植被等。堅硬致密,巖石力學強度較高,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型,該方案根據《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和《采礦設計手冊》的有關規定及本礦區的巖、礦物理力學性質,參考相關類似礦山的礦巖移動角;并按此確定了礦體開采系統在區總面積約12.21hm2。由此可知,采空區影響地表變形范圍一般比采空區本身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積大,地面塌陷位于采空區的上方,并向礦體傾斜方向擴大。在各塌陷區的擴展帶主要以拉伸變形、水平位移和傾斜位移為主,而沉降盆地中心則以垂向沉降變形為主,水平位移、傾斜位移為輔的變形規律。本礦山為金屬礦山,礦區內的采空塌陷變形的最大塌陷深度、最大傾斜值、最大水平變形值和最大水平移動值,以及塌陷范圍與采空區的變化影響距離(開采影響半徑)可根據有關經驗公式計算:=η.m.coscmaxr最大水平移動值:Umax=bWmaxmaxr2max——為最大下沉值;η——沉陷系數0.4m——礦體開采厚度2.48mu——礦體傾角16°);b——水平移動系數0.3表3-9開采后地表移動變形最大值一覽表危害程度分析:本礦山在預測塌陷區范圍內主要為耕地、草地和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預測采空塌陷發生后威脅對象主要為預測塌陷區范圍內的張溝村的村民及房屋、以及塌陷區內的地表植被等,受威脅10戶村民,人數約50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約400萬元。預測采空塌陷發生后受威脅人數小于100人,可能直接經濟損失小于500萬元,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表2,表3-10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分級表大小綜上所述,采空塌陷(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為大,發育程度為強,危害程度為中等,礦山開采引發采空塌陷(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為大。采空塌陷危險性預測評估分級見表3-11。表3-11采空塌陷危大強大大弱大強大弱小強弱小2)廢石場內廢石堆積可能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根據開發利用方案,礦山設計一個廢石堆場,占地面積約0.29hm2,平均堆積高度1.5m,堆積量約3000m3左右。廢石場內堆積的廢石廢渣主要為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廢石場內物源充足。各廢石場具體參數見表3-12。表3-12各廢石場具體參數1約19°評估區地貌類型為丘陵地貌,廢石場設置區域的地形坡度約19°,有利于大氣降水的運流和排泄,年降雨量399.7~719.5mm,各廢石場上游地表匯水面小時最大降量約43.2mm,廢石場周邊無水源。廢石場內廢渣堆積松散,廢石場的基底與廢石塊之間接觸是不連續的、離在或潛在的軟弱結構面,如遇強降雨,在自身重力和暴雨沖蝕等影響下,廢石做為物源有引發泥石流的可能性,重力、雨水等綜合因素作用下,將失去原有的平衡條件,使廢石堆發生整體大規模錯動、滑移,危害對象主要為廢石場及下游范圍內的人員及地表植被等。因此廢石場堆積物如果遇到類似強降雨,廢石場在自身重力和暴雨沖蝕等條件影響下,廢石做為物源可能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預測廢石場引發泥石流災害發育程度小,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小。泥石流溝發育程度分級表見表表3-13泥石流溝發育程度分級表強評估區局部位于泥石流沖淤范圍內的溝上方兩側和距溝口較遠的堆積區小評估區位于泥石流沖淤范圍外歷史最高泥位以上的溝上方兩側高處和距根據該礦山的基礎資料及現場踏勘,廢石場引發泥石流主要威脅的對象為濟損失小于500萬元,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泥石流發生后的危害程度中等。綜上所述,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小,發育程度為小,危害程度為中等,確定廢石場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為小。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分級表見表表3-14泥石流危險性預測評估分級大強大大弱強大弱小小強小弱小5)礦山道路建設可能引發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根據現狀調查,礦山道路已存在,為碎石路面,服務于周邊礦山運輸和村民生產。后期可能會對部損毀分路段進行修復,修復工程量較小,因此礦山道路在切坡修建過程中引發人工邊坡崩塌、滑坡的危害可能性小,發育程度為弱發育,危害程度為小。因此,該礦山道路建設引發崩塌、滑坡的危險性等級為6)表土堆場建設可能引發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堆積角30°,表土堆場四周壓覆有編織袋攔擋,上部播撒草籽防護,并且覆蓋表土,預測表土堆場引發崩塌、滑坡的危險性等級為小。7)工業場地(生產生活區)建設可能引發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目前礦區內的工業場地已經形成,分別為北部的主井工業廣場、南部的風井工業廣場和中南部的廢棄工業廣場,總面積為0.68hm2,各工業廣場內主要包括建設的空壓機及變配電房、值班室、提升機房等,土建工程均為單層建筑磚混結構,各工業場地具體參數見表3-15。礦區位于丘陵山區,植被較發育,進行了邊坡開挖,改變了原有邊坡巖石的穩定性,在外力作用下,有發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由于場地面積較小,切坡高度不大,所以引發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小。表3-15工業場地具體參數工業場地建設條件建設位置地形坡度場地面積1主井工業場地坡腳平緩處平面約6°,山坡約16°0.46hm22風井工業場地坡腳平緩處平面約5°,山坡約17°0.04hm23廢棄工業場地坡腳平緩處平面約5°,山坡約17°0.18hm2風化能力強,抗壓強度較高;上部土體覆蓋層較薄,邊坡基本處于穩定狀態,上部巖石裂隙充填雜土且植被較發育。因此根據表3-16本礦山各工業場地崩塌或滑坡發育程度均為弱發育。表3-16崩塌(危巖)發育程度分級表發育程度發育特征強崩塌(危巖)處于欠穩定-不穩定狀態,評估區或周邊同類崩塌(危巖)分布多,大多已發生。崩塌(危巖)體上方發育多條平行溝谷的張性裂隙,主控裂隙面上寬下窄,且下部向外傾,裂隙內近期有碎石土流出或掉塊,底部巖土體有壓碎或壓裂狀;崩塌(危巖)體上方平行溝谷的裂隙明顯崩塌(危巖)處于欠穩定狀態,評估區或周邊同類崩塌(危巖)分布較少,有個別發生。危巖體主控破裂面直立呈上寬下窄,上部充填雜土生長灌木雜草,裂面內近期有掉塊現象;崩塌(危巖)體上方有細小裂隙分布弱根據該礦山的基礎資料及現場踏勘,工業場地引發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影或滑坡發生后的危害程度較輕。程度為較輕,因此,預測工業場地建設引發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分級表見表3-17。表3-17崩塌(危巖)危險性預測評估分級大強大大弱強大弱小強大弱?。?)礦山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1)采礦區地表人員及設施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縫災害的危險性預測如前所述,本礦的采礦方式為地下開采,隨著礦體的不斷開采,將在礦區可能危及采空區地面的礦山工作人員、設備和當地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本礦山預測在采區預測塌陷區范圍內地下采礦活動引發采空塌陷(伴生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因此在預測塌陷區范圍內預測塌陷區范圍內地表人員可能遭受由于礦體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的危害的危險性大。2)工業場地(生產生活區)內人員及建構筑物可能遭受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如前所述,工業場地(生產生活區)內的采礦硐口或采礦設施上方有切坡活動,形成高陡邊坡,在暴雨、地震及自然風化的狀態下,會出現裂隙,形成危巖體,危巖體在自然狀態下處于穩定-基本穩定狀態,但是一旦遭到外界的不利影響,將會失穩,若遇到暴雨、地震或不恰當的人類工程活動,和機械設備等。在各場地建設引發崩塌或滑坡災害的危險性中等,因此預測各工業場地內人員及建構筑物遭受崩塌或滑坡災害的危險性中等。3)礦區道路內人員及設備可能遭受崩塌或滑坡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山體邊坡處有發生崩塌的可能性,危害對象為工業場地內工作人員和機械設備等。礦山道路建設引發崩塌或滑坡災害的危險性小,因此預測場地內人員及建構筑物遭受崩塌或滑坡災害的危險性小。3、評估結論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原則,綜合評估將評估區內預測塌陷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其他地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詳見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表3-18。表3-18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表性性-大大-大大小-小小小小小-小小?。ㄈ┑V區含水層破壞現狀分析與預測1、含水層破壞現狀分析動用硫鐵礦*萬t,開采活動對含水層破壞較小。經現狀調查,附近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未受到采礦影響。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E,現狀條件下,含水層破壞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為較輕。2、含水層破壞預測評估礦區內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地下水位標高+236m(礦體賦存最低標高+458m)礦體均在地下水位以上。礦山開采不會影響到深層地下水。礦區內斷礦山開采對周邊居民用水影響較小,對含水層影響較小。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E,預測評估,含水層破壞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為較輕。(四)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現狀分析與預測1、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現狀分析經現狀調查,對地形地貌景觀造成影響和破壞的主要為廢石堆放場、表土堆場、礦山道路和工業場地,面積共1.29hm2。根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E,現狀條件下,土地資源破壞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評估。(1)廢石堆放場了原始地表植被,在現狀條件下表土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2)礦山道路礦山道路為礦石運輸道路,路基寬5.0m,路面寬4.0m,面積0.15hm2,為碎石路面,部分地表植被遭到破壞,礦山道路對的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3)表土堆場積角30°。大量的堆土,覆蓋了原始地表植被,在現狀條件下表土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4)工業場地礦山現有3工業場地,分別為主井工業場地、風井工業場地和廢棄工業場地,主井工業場地和廢棄工業場地內主要建筑為:空壓機房、絞車房為一層磚混結構,辦公樓為一層活動板房;風井工業場地內主要建筑為風機房。總占地面積0.68hm2,工業場地的建設使得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情況的影響程度為較嚴重。評估區內其它區域無采礦活動,因此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情況的影響程度為小。2、地形地貌景觀影響預測分析場、礦山道路和工業場地,面積共13.32hm2。(1)廢石堆場角30°。大量的廢石覆蓋了原始地表植被,在現狀條件下廢石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后期表土持續占壓土地,因此預測表土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2)表土堆場積角30°。大量的堆土,覆蓋了原始地表植被,在現狀條件下表土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后期表土持續占壓土地,因此預測表土堆場對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3)預測塌陷區隨著礦山的開采預測將會形成1個采空塌陷區,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結果,塌陷影響區面積共12.21hm2,預測塌陷區最大下沉值、傾斜值、水平變形值、水平移動值見表3-9,采空塌陷、地裂縫的發生將會破壞原有的植被,較大程度改變了原有地形地貌景觀,對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4)礦山道路礦山道路為選礦廠運輸道路,路基寬5.0m,路面寬4.0m,面積0.15hm2,為碎石路面,部分地表植被遭到破壞,結合現狀評估結果,預測礦山道路對的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程度為較嚴重。(5)工業場地現有工業場地為主井工業場地、風井工業場地和廢棄工業場地,主井工業中的各建筑進行拆除、整土、覆平,對報廢井筒進行回填、封堵,由于廢棄工狀評估結果,預測工業場地對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或破壞情況的影響程度為較嚴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評估見表3-19。表3-19地形地貌景觀影響和破壞評估表場地面積(hm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程度現狀預測廢石堆場0.29較嚴重較嚴重表土堆場0.17較嚴重較嚴重塌陷區12.21 較嚴重礦山道路0.15較嚴重較嚴重工業場地0.50較嚴重較嚴重其他區7.21較輕較輕合計20.53(五)礦區水土污染現狀分析與預測依據現場調查及資料顯示,礦山開采活動過程中可能對水土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礦坑排水、生活污水和生產廢石淋濾水的滲入。本方案在對礦區內水土環境污染現狀分析與預測時,主要從礦區內的工業場地和廢石場進行分析。1、水土污染現狀分析規模開采,累計動用硫鐵礦*萬t,現狀條件下,礦井未進行排水,由于礦山處于停產狀態,僅有極少量的生活用水,經沉淀后用于潑灑地面除塵。根據鞏義市環境保護局對該項目執行環境標準的批復意見,礦區地下水評價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Ⅲ類標準。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GB/T14848-93)中的Ⅲ類標準要求。pH00000000000000002.64×10-4~2.96×10-4004.97×10-4~4.88×10-4000000目前在主井工業廣場內有1廢石堆放場,廢石中有可能將廢石中的污染物質淋溶出來,通過地表下滲或直接經由包氣帶滲入含水層中。參照該礦山《環境評價報告》相關內容,通過對廢石浸出液的pH、鎘、汞、砷、鉛、鉻、鋅、銅、鎳等9項監測因子進行檢測,對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Ⅲ類標準的限制要求,廢石浸出液監測其各項評價區域內地下水水質情況良好,廢石場地對水土環境污染影響程度較輕。表3-20廢石浸出液水質檢測結果pH值銅鋅鉛鎘鎳砷汞綜上所述,現狀條件下,礦山對水土環境污染影響程度較輕。2、水土污染預測分析(1)工業場地肥田,生活污水直接潑灑地面除塵,無生活廢水外排。礦井正常生產后涌水量為5m3/h,經主井工業場地的沉淀池沉淀后全部用于井下除塵和消防,不外排。因此工業場地對礦區水土環境污染程度較輕。(2)廢石堆場該礦山共布設有1個廢石堆場,壓占土地類型為耕地和林地。該廢石場目前堆放有3000m3的廢石,均為礦井基建時所產生,宏達磺鐵礦跟附近的新型磚廠簽訂有廢石綜合利用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今后礦方所產生的廢石全部磚廠拉走用來制磚,廢石場將不再新增廢石,因此廢石堆場對礦區水土環境污染程度(六)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和預測結果,將對評估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綜合表3-24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綜合分區表評估區面積(hm2)地質災害含水層地形地貌景觀水土環境污染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綜合分區廢石堆場0.29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表土堆場0.17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礦山道路0.15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工業場地0.68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其它區域19.06小較輕較輕較輕較輕區合計20.53表3-24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預測評估綜合分區表評估區面積地質災害危含水層地形地貌景觀水土環境污染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綜合分區廢石堆場0.29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表土堆場0.17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塌陷區12.21大較輕較嚴重較輕嚴重區礦山道路0.15小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工業場地0.50較輕較嚴重較輕較嚴重區其他區7.21小較輕較輕較輕較輕區合計20.53三、礦山土地損毀預測與評估本礦山共有2個礦體均采用地下開采方式,地下開采生產工藝流程見圖2、損毀土地的時序及方式(1)土地損毀時序在開采過程中造成損毀的主要環節是地下采空區的塌陷影響和廢石場、表土堆場、工業場地和礦山道路的壓占。礦山土地損毀時序與礦山建設、礦體開采順序密切相關。在本礦山生產建設過程中對土地的損毀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生產準備期主要是企業進行工業場地、表土堆場、廢石場和礦山道路的建節流程見圖3-4。生產期造成土地損毀土地環節主要包括廢石排棄對土地造成的壓占損毀及地下采空極易誘發的采空塌陷對土地造成的損毀,生產期土地損毀環節流程見(2)土地損毀方式不同的開采工藝對土地的損毀類型不同,根據開采工藝流程和礦山工程平面布置特征,確定本項目土地的損毀類型主要為塌陷和壓占。本項目塌陷損毀主要為礦山地下開采引起的采空塌陷變形。礦石采出后原面積移動。隨著采空區不斷擴大,巖石移動范圍也相應擴大,當巖石移動范圍擴大到地表時,地表將產生變形和移動,形成下沉盆地或塌陷坑,局部出現斷層和裂縫。本礦區壓占損毀主要指工業場地、廢石場、礦山道路的建設,對地表造成經現狀調查,已損毀土地主要為廢石堆場、工業場地和礦山道路。目前已損壞土地未進行任何土地復墾措施,經過對照土地利用現狀圖,已損毀土地面積統計見表3-25。區內開發活動引起的土地損毀程度分析,是確定損毀區土地復墾的利用方向、進行工程設計、工程量測算的依據。針對本項目不同損毀類型的特點,毀類型的損毀程度進行分析預測。(1)壓占損毀程度分析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土地復墾條例》,對河南省類似工程的土地損毀因素調查情況,采用主導因素法進行評價及劃分等級,壓占損毀程度主要取決于場表3-27壓占土地損毀等級標準表評價因子評價等級輕度損毀中度損毀重度損毀壓占面積(hm2)≤0.10.1~0.5>0.5壓占時間(年)≤1>3地型根據《開發利用方案》可知,本礦山采用地下開采方式,預測對土地的影響主要為工業場地和地下開采活動可能引起的塌陷。因此,預測采礦活動對土地的損毀類型主要為塌陷。(1)預測塌陷區隨著礦山的開采預測將會形成1個采空塌陷區,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結果,塌陷影響區面積共12.21hm2;對應土地利用現狀圖,塌陷區損毀的(2)工業場地廢棄工業場地內的建筑主要以一層磚混結構和彩鋼房為主,目前礦方已經準備對場區內的建筑物進行拆除,并對廢棄井筒進行回填、封堵,場區內的復墾工作將在塌陷穩定后統一進行,對應土地利用現狀圖,損毀的土地類型均為旱地和工礦用地,重復損毀的方式為塌陷;損毀時間自2019年11月開始,至復墾擬損毀土地面積統計見表3-29。表3-29擬損毀土地面積統計表塌陷區合計2、損毀程度分析(1)塌陷損毀程度分析結合該區相關金屬礦山損毀土地因素的調查統計,參照《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3部分:井工煤礦》(TD/T1031.3—2011)對地下開采損毀預測的方法,地表塌陷損毀程度主要取決于采空區地表的水平變形、附加傾斜度、最大下沉值等參數。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圖,該項目塌陷損毀土地類型主要為林地和草地,參照《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第3部分:井工煤礦》(TD/T1031.3—2011)附錄B.4林地、草地損毀程度分級標準(見表3-30結合本最大水平變形8.39mm/m(見表3-32),確定預測塌陷區損毀程度為中度。綜上所述,擬損土地損毀程度匯總見表3-33。表3-30旱地塌陷損毀程度分級標準>16.0>40.0>5.0>60.0表3-31林地、草地采空塌陷損毀等級標準損毀等級水平變形mm/m附加傾斜mm/m下沉m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生產力降低%輕度≤8.0≤20.0≤2.0≥1.0≤20.08.0~20.020.0~50.02.0~6.00.3~1.020.0~60.0重度>20.0>50.0>6.0>0.3>60.0表3-32預測塌陷區地表變形等參數匯總表(×10-3/m)表3-33擬損毀土地損毀程度匯總表0該礦山為續建礦山,已損毀土地主要為廢石堆場、工業場地和礦山道路。預測對土地的影響主要為地下開采活動可能引起的塌陷。根據預測損毀區域和現狀損毀區域相疊加,確定塌陷區和廢棄工業場地存在重復損毀地段,屬于重復損毀。綜上所述,本項目共損毀面積為13.32hm2,其中旱地9.53hm2,其它林地本項目區土地損毀情況匯總見表3-34。表3-34塌陷區小計廢棄工業場小計塌陷區小計0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分區與土地復墾范圍(2)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具有可操作性原則;(3)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4)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原則;(5)緊密結合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原則。2、分區方法(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綜合分區規定,依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與土地損毀程度現狀、預測綜合分區結果,對評級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見表3-34。表3-34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2)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分區以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綜合分區嚴重、較嚴重、較輕的級別,分別對應劃分為礦山地質環境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綜合分區按破壞類型、區域和程度差異可劃分防治亞區。3、分區評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見表3-35。表3-35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分區表評估亞區面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綜合分區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分區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廢石堆場0.29較嚴重區較嚴重區較嚴重區次重點防治區Ⅰ礦山道路0.15較嚴重區較嚴重區較嚴重區次重點防治區Ⅱ工業場地0.50較嚴重區較嚴重區較嚴重區次重點防治區Ⅲ表土堆場0.17較嚴重區較嚴重區較嚴重區次重點防治區Ⅳ塌陷區12.21嚴重區嚴重區嚴重區重點防治區Ⅰ其他區7.21較輕區較輕區較輕一般防治區合計20.53(1)礦山地質環境重點防治區1)塌陷區重點防治區地和村莊。山開采工程中加強安全管理。(2)次重點防治區廢石堆場、礦山道路和工業場地均為次重點防治區,面積0.94hm2。1)廢石堆場次重點防治區表土堆場面積0.29hm2,破壞的土地利用類型為其它耕地和林地。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對地形地貌景觀景觀破壞較嚴重。主要工程措施:清運廢石后,對原始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恢復。2)礦山道路次重點防治區礦山道路面積0.15hm2。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對地形地貌景觀景觀破壞較嚴重。主要工程措施:后期對道路進行修復。3)工業場地次重點防治區扣除塌陷重復損毀面積后,工業場地總面積為0.50hm2,所有破壞的土地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和工礦用地。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場地中的建筑物對地形地貌景觀景觀坡壞較嚴重。主要防治措施:建筑物拆除、垃圾清運、井筒回填封堵,恢復原始地貌景4)表土堆場次重點防治區表土堆場面積0.17hm2,破壞的土地利用類型為旱地。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對地形地貌景觀景觀破壞較嚴重。主要工程措施:堆放的表土后期做為復墾土方來源,土方清運平整后對原始地貌景觀和土地資源的恢復。(3)礦山地質環境一般防治區一般防治區為評估區其他區,面積8.21hm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輕。主要是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監測工作,預防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擴大。復墾區是生產建設項目損毀的土地及永久性建筑用地共同構成的區域,包括生產建設項目范圍內與范圍外損毀土地及永久性建設用地。依據土地已損毀情況與擬損毀預測結果,已損毀的土地面積為1.29hm2,擬損毀土地面積12.21hm2,重復損毀土地面積為0.18hm2。因此本項目復墾區面積13.32hm2。2、復墾責任范圍復墾責任范圍是復墾區中損毀土地及不再留續使用的永久性建設用地構成的區域。本項目復墾區面積13.32hm2,區內沒有永久性建設用地,因此復墾責任范圍為13.32hm2。復墾責任范圍中心點坐標標統計見表3-36。表3-36復墾責任范圍中心點坐標統計表XY依據鞏義市西村鎮和魯莊鎮土地利用現狀圖,復墾區總面積為13.32hm2,復墾區涉及土地類型為旱地、其他林地、其它草地、工礦用地和村莊,復墾區土地利用現狀見表3-37。表3-37復墾區土地利用現狀表2、土地權屬狀況該礦位于鞏義市西村鎮張溝村和魯莊鎮西凹村,土地屬鞏義市西村鎮張溝村和魯莊鎮西凹村所有,通過土地租賃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整個項目區土地權屬清楚,無土地權屬糾紛。復墾區土地利用權屬見表3-38。表3-38復墾區土地利用權屬狀況表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土地復墾可行性分析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可行性分析通過前面章節該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和治理分區可以明確,該項目將來可能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包括1)工業場地的崩塌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破壞2)廢石場的地形地貌景觀破壞3)預測塌陷區的采空塌陷、地裂縫地質災害。上述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規模較大,特別是廢石場,廢石堆積量較大,破壞了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觀,還可能含有對水土不利的因素,破易引發崩塌災害,且對原生地形地貌景觀不利。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存在,時刻威脅著礦區采礦人員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治安存在不利影響,制約了當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的實施是刻不容緩的。結合前面章節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該項目涉及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填和井硐口封堵。本次治理工程主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降雨量大小、工業場地地勢標高以及廢石場堆積的邊坡坡度,采取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本礦山為非煤礦山,在當地有很多類似企業,治理措施方面有很多經驗可循,工程措施簡單易實施、操作性強。我單位在這方面經過專業培訓和多個實戰經驗,技術力量雄厚,經驗充足,并且本項目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工程在技術條件上是可行的。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鞏義市西村張溝宏達磺鐵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執行工作由本礦山全權負責并組織實施。礦山聯合市國土資源局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對本方案實施的組織管理。針對該礦山地質災害、含水層破壞、水土環境污染、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程度,按輕重緩急原則合理布置防治措施恢復和改善礦山地質環境。針對本礦山未來開采可能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在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設計中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在經濟上節約、降低成本。根據這些年的社會價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投資遠遠小于收益,因此,在經濟上是可行的。由于礦山開采,對地表植被產生嚴重損毀,使水土流失加重,礦區生態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以及土壤圈的生態環境;增加地表植被促進野生動物繁殖,減少水土流失、美化環境、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地質環境治理是與生態重建密切結合的大型工程。在作為祖國綠色屏障的地區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對礦產開采造成的土地損毀進行治理,其生態意義極其巨大。(1)生物多樣性項目實施之后較實施之前植被覆蓋率會得到明顯提高,將有效遏制項目區及周邊環境的惡化,在合理管護的基礎上能夠最終實現植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穩定性,吸引周邊動物群落的回遷,增加動物群落多樣性,達到植物動物群(2)水土保持采礦后水土流失較原地貌加重,水土流失增加。經過科學地對損毀土地進行保護與治理,采用植被措施后可顯著減少水土流失,從而改善水、土地和動植物生態環境。(3)對空氣質量和局部小氣候的影響通過對生態系統重建工程,將對局部環境空氣和小氣候產生正效與長效影響。具體來講,植被重建工程不僅可以防風固沙,還可以通過凈化空氣改善周邊區域的大氣環境質量。二、礦區土地復墾可行性分析1、復墾區土地利用現狀根據澠池縣國土資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圖,與復墾區進行疊合,得到復墾責任范圍的土地利用現狀情況。復墾區總面積為13.32hm2,復墾區涉及土地類型為旱地、其他林地、其它草地、工礦用地和村莊,復墾區土地利用表4-1復墾區土地利用現狀表2、復墾區土地權屬關系與基本農田分布(1)復墾區土地權屬狀況該礦位于鞏義市西村鎮,土地屬鞏義市西村鎮張溝村所有,通過土地租賃地利用權屬見表4-2。表4-2復墾區土地利用權屬狀況表(2)復墾區內基本農田及基礎設施狀況1)復墾區內基本農田狀況根據《西村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10-2020年)》和《魯莊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2010-2020年)》,由圖上測量,基本農田損毀面積9.53hm2,塌陷和占壓損毀,損毀程度均為重度。2)墾區內農田基礎設施狀況A、田間道路復墾區地處丘陵,周邊主要道路以碎石為主,各自然村之間還有水泥路相通,本方案復墾區涉及田間道路。B、農田水利設施復墾區內大部分為旱地、草地和工礦用地,還有少數林地和村莊,沒有水C、電力設施復墾區內電力設施較完善,380V和220V電力系統到達區內各村莊、居民2、復墾責任范圍土地利用現狀復墾責任范圍是復墾區中損毀土地及不再留續使用的永久性建設用地構成的區域。本項目復墾區面積13.32hm2,區內沒有永久性建設用地,因此復墾責狀見表4-2。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是在全面了解待復墾區土地自然屬性、社會經濟屬性和土地損毀情況等的前提下,從土地利用的要求出發,通過分析不同類型土地的特點,了解土地各因子在生態環境中相互制約的內在規律,全面衡量復墾前某種用途土地的適宜性及適宜程度,從而為合理復墾利用待復墾土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避免復墾的盲目性、損毀性,增強科學性、現實性,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是土地復墾項目投資前期工作的中心環節和項目決策的依據,是土地治理利用方向決策和改良途徑選擇的基礎。對于生產建設項目損毀土地的復墾方向,最高標準應該是不留生產建設的痕跡,也就是完全復墾原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類型和水平。具體復墾規劃與實踐中,土地復墾方向盡可能與原(或周邊)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保持一致。但對于無法完全恢復的損毀土地,應該根據一定的原則進行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這些原則包括:(1)服從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其他規劃相協調的原則在確定待復墾土地適宜性時,不僅要考慮被評價土地的自然條件和損毀狀況,還要考慮區域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著眼地區社會經濟和項目生產建設的發展,避免盲目投資、過度超前浪費土地資源。(2)因地制宜原則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復墾方向應以農業用地為主,盡量復墾為耕(3)土地復墾耕地優先和綜合效益最佳原則在確定被損毀土地復墾利用方向時,應首先考慮其可墾性和綜合效益,根據被損毀土地狀況是否適宜復墾為某種用途的耕地,選擇最佳利用方向,在充分考慮礦山承受能力的基礎上,以最小的復墾投入從待復墾土地中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4)主導性限制因素與綜合平衡原則影響待復墾土地利用方向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氣候、原有土地類型、損毀程度、交通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本項目區待復墾土地的主導限制因素為礦產開采帶來的損毀,如坡度、土壤質地、排灌條件等。(5)動態和土地可持續利用原則待復墾土地的損毀是一個動態過程,復墾土地的適宜性也隨損毀等級與損毀過程而變化,具有動態性,從土地利用歷史過程看,土地復墾必須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應保證所選土地利用方向具有持續生產能力、防止掠奪式利用農業資源或二次污染等問題。(6)經濟可行、技術合理性原則。評價的目的是提出合理的復墾措施與工程設計,以技術方法簡易、便于操作、容易實施為原則才能使復墾方案切實可行。通過方案實施可有效地消除或減輕礦山生產引發的土地損毀問題,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效益較明顯。(7)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相結合原則將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相結合,確定合適的復墾方向,才能創造最大的綜(8)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對評價單元通過定性及定量分析確定復墾方向,能夠確定最終復墾方向的可以明確,如建設用地、道路、水面、漁業養殖、生態保護等。不能確定最終復墾方向的要進一步分析評價,主要為農用地宜耕、宜林、宜草的最終確定。對此適宜類實行二級評價體系,最后確定最終復墾方向。2、適宜性評價依據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在詳細調研項目區土地損毀前的利用狀況、生產力水平和損毀后土地的自然條件基礎上,參考土地損毀預測和程度分析的結果,依據國家和地方的規劃和行業標準,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改善被損毀土地的生(1)土地復墾的相關規程和標準包括《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TD/T1036-2013)、《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TD/T1031-2011)、《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TD/T1038—2013)、《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2013)、地方性的復墾質量要求和實施辦法等。(2)土地利用的相關法規和規劃包括土地管理的法規、項目所在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具體見“2.3編制依據”。其他包括《基本農田保護條例》(1998年)、《耕地后備資源調(NY/T1634-2008)、復墾區損毀土地預測及損毀程度分析結果和項目區土地資源調查資料等。1)損毀土地適宜性評價因素生產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產力的大小,生產水平因地區不同而各異。在對被損毀土地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時,需考慮土壤、地形地貌等基礎因素。它們對土地適宜性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關鍵,是適宜性評價的基本要素。損毀類型、損毀程度不同,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向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土地適宜性評價中土地損毀類型和程度也是重點要考慮的因素之一。2)公眾參與意見通過對本項目區公眾調查分析,受訪居民均認為本項目建設對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均表示支持項目建設。在公眾對土地復墾的意愿中均提出以恢復原土地利用類型為主,同意把損毀的土地按照原土地類型進行恢復,同時對損毀的土地予以適當的補償,避免土地功能發生重大改變。3、適宜性評價對象和范圍的確定(1)適宜性評價對象場地、廢石堆場、表土堆場和礦山道路所產生壓占損毀,預測塌陷區所產生的塌陷損毀。(2)適宜性評價范圍評價范圍為方案服務年限內損毀的土地,即復墾責任范圍。項目區復墾土地適應性評價范圍見表4-3。本項目區按照損毀程度和類型,將損毀土地劃分為塌陷和壓占。同時結合土地預測損毀圖、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土地損毀程度,將復墾責任范圍損毀土地詳細劃分為14個評價單元,評價單元劃分見表4-4。表4-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