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_第1頁
《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_第2頁
《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_第3頁
《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_第4頁
《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CECSXXX-202X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

建筑室內環境指數技術規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doorenvironmentindexin

buildings

(征求意見稿)

1總則

1.0.1為保障人體健康,向室內人員提供健康指引,引導社會關注建筑室內空氣

質量、降低室內空氣污染暴露水平,制定本規程。

1.0.2本規程適用于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指數的監測及評價,其他建筑也可參考本

規程。

1.0.3在進行室內環境指數的監測和評價時,除執行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符合

現行國家和行業的規定。

-1-

2術語

2.0.1室內環境指數indoorenvironmentindex(IEI)

綜合考慮多項室內環境參數值及污染物濃度而構建的定量描述室內環境空

氣質量狀況的無量綱指數。

2.0.2室內環境分指數individualindoorenvironmentindex(IIEI)

定量描述室內單項環境參數值或污染物濃度狀況的無量綱指數。

2.0.3室內首要污染物(項)primaryindoorpollutant

IEI大于50時,IIEI最大的室內污染物(項)。

2.0.4室內超標污染物(項)non-attainmentindoorpollutant

IIEI大于等于100的室內污染物(項)。

2.0.5有效日平均effectivedailyaverage

一個自然日中實際工作時間段的1小時平均的算術平均值。

【條文說明】不同類型建筑的運行時間特點不同。考慮到室內環境指數日報應

有效反映建筑運行時的室內空氣質量,本規程根據不同監測站點的實際工作時

間定義有效日平均,宜參照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

附錄B中對空氣調節和供暖系統的日運行時間確定有效日平均,表1列出了不

同類型公共建筑有效日平均的選取方法。

表1不同類型公共建筑有效日平均的選取方法

建筑類型有效日平均

平均

工作日11h

辦公樓、學校教室、幼兒園(7:00~18:00)

節假日/

平均

商場、超市全年13h

(8:00~21:00)

賓館全年24h平均

平均

醫療建筑門診全年13h

(8:00~21:00)

餐廳、圖書館、博物館、展覽

全年工作時間

廳、體育館、影劇院等建筑

2.0.6監測站點monitoringsite

以監測室內空氣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而設置監測系統的固定房間、建

筑或區域。

【條文說明】參考《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范(試行)》HJ664-

-2-

2013中關于環境空氣評價點的概念給出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的定義,由于建

筑類型及區域功能的不同,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因此不同

監測站點的設置,有利于評估室內環境指數的分布特征。

2.0.7采樣點samplingsite

在監測站點內布設采樣器或自動監測儀器的位置,一個監測站點內可布設

多個采樣點。

2.0.8手工監測采樣點manualmonitoringsamplingsite

采用手工監測方法時,采樣儀器布設的位置。

2.0.9自動監測采樣點automaticmonitoringsamplingsite

采用自動監測方法時,自動監測儀器布設的位置。

2.0.10監測系統monitoringsystem

由監測終端、校準端、數據采集端、通信端、發布端等組成的系統,可以

應用于一個或多個監測站點。

-3-

3基本規定

3.1室內環境分指數

3.1.1室內環境分指數級別對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項目閾值)應符合表3.1.1

規定。

表3.1.1室內環境分指數及對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項目閾值)

室內環境分指數(IIEI)050100

(1小時平均)

PM2.5(μg/m3)02550

(有效日平均)

(1小時平均)

PM10(μg/m3)075100

(有效日平均)

(1小時平均)

CO2(ppm)50010001500

(有效日平均)

(1小時平均)

甲醛(mg/m3)00.060.08

(有效日平均)

(1小時平均)

TVOC(mg/m3)00.30.6

(有效日平均)

(夏季)

(1小時平均)

污染物溫度(℃)[22,28](28,30]<22;>30

(夏季)

濃度限

(有效日平均)

值(項

冬季

目閾()

(1小時平均)

值)溫度(℃)[16,24][14,16)<14

(冬季)

(有效日平均)

(夏季)

(1小時平均)

濕度(%)[40,80]—<40;>80

(夏季)

(有效日平均)

(冬季)

(1小時平均)

濕度(%)[30,60]—<30;>60

(冬季)

(有效日平均)

(1小時平均)

新風量—滿足要求—不滿足要求

(有效日平均)

各監測項目1小時平均限值僅用于時報,在日報中需使用相應監測項目的有效日平均限

說明

值。

3.1.2室內溫度、濕度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可根據表3.1.1確定。

3.1.3室內新風量滿足JGJ/T309-2013《建筑通風效果測試與評價標準》限值要

求時,新風量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為0,否則為100。住宅和醫院建筑新風量

應按換氣次數計算評價,最小換氣次數應符合表3.1.3-1和表3.1.3-2的規定;不

同公共建筑主要房間新風量應符合表3.1.3-3的規定。

-4-

表3.1.3-1住宅建筑最小換氣次數

人均居住面積(FP)換氣次數(h-1)

FP≤10m20.7

10m2<FP≤20m20.6

20m2<FP≤10m20.5

FP>50m20.45

注:表示人均居住面積(2人)。

FPm/≥

表3.1.3-2醫院建筑主要功能房間最小換氣次數

主要功能房間換氣次數(h-1)

門診室2

急診室2

配藥室5

放射室2

病房2

表3.1.3-3不同公共建筑主要房間的≥最小新風量

新風量3(·人)

房間功能類型[m/h]

PF≤0.40.4<PF≤1.0PF>1.0

影劇院、音樂

廳、大會廳、多1211

功能廳、會議室

商場、超市≥14≥≥

博物館、展覽廳

公共交通等候1615

室、體育館≥19≥≥

歌廳232019

酒吧、咖啡廳、

宴會廳、餐廳、≥≥≥

游藝廳、保齡球302523

房、幼兒園≥≥≥

健身房403837

教室282422

≥≥≥

圖書館201716

≥≥≥

辦公室、客房30

大堂、四季廳≥≥10≥

注:表示人員密度(人2)

PF/m≥

3.1.4室內PM2.5、PM10、CO2、甲醛、TVOC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可按下式計

算:

0Cp≤BPLo

I-I

HiLoC-BP+IBP<C≤BP()

IP=BP-BPPLoLoLopHi3.1.4

IEIHiIELIo

100BPHi≤Cp

IEIIEI

式中:IP——污染物P的室內環境分指數;

CPI—EI—污染物P的濃度值;

BPHi——表3.1.1中與CP相近的污染物濃度的高位值;

BPLo——表3.1.1中與CP相近的污染物濃度的低位值;

IHi——表3.1.1中與BPHi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

IEI-5-

ILo——表3.1.1中與BPLo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

IEI

3.2室內環境指數

3.2.1室內環境指數由各項室內環境分指數組成,可按下式計算:

=maxI1,I2,I3,…,In(3.2.1)

式中:——室內環境IE指I數;IEIIEIIEIIEI

IIEIi——室內環境分指數;

I—EI—項目數。

3.2.2室內環n境指數級別應符合表3.2.2的規定。

表3.2.2室內環境指數級別

室內環境指數(IEI)室內環境指數級別室內環境指數類別和表示顏色

0~50一級優綠色

51~99二級良黃色

100三級污染紅色

-6-

4監測項目與監測方法

4.1監測項目

4.1.1室內環境指數監測項目包括:溫度、濕度、新風量、PM2.5、PM10、CO2、

甲醛、TVOC。

【條文說明】室內環境指數監測項目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

2002確定。

4.1.2溫濕度、PM2.5、PM10、CO2應采用自動監測方法。

4.1.3甲醛、TVOC、新風量宜采用自動監測方法。不能滿足條件時,宜采用手

工監測方法。

4.2自動監測方法

4.2.1室內環境指數自動監測系統應由監測站點、監測系統、中心計算機、質量

保證實驗室和系統支持實驗室等部分組成(圖4.2.1)。

圖4.2.1室內環境指數自動監測平臺構成示意圖

4.2.2監測系統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建筑環境中,其設備包括溫濕度、PM2.5、PM10、

CO2、甲醛、TVOC等監測儀器、校準儀器、數據采集儀器、無線或有線通訊

設備等(圖4.2.2),對室內環境質量進行連續自動監測、采集、處理和存儲監

測數據;按云端中心計算機指令定時或隨時向云端傳輸監測數據和設備工作狀

態信息。

-7-

圖4.2.2監測系統構成

4.2.3中心計算機通過有線或無線通訊設備收集各監測站點的監測數據和設備工

作狀態信息,并對所收取得監測數據進行判別、檢查和存儲;對采集的監測數

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對監測站點的監測儀器進行遠程診斷和校準。

4.2.4質量保證實驗室對系統所用監測設備進行標定、校準和審核;對檢修后的

儀器設備進行校準和主要技術指標的運行考核。

4.2.5系統支持實驗室根據儀器設備的運行要求,對系統儀器設備進行日常保養、

維護,及時對發生故障的儀器設備進行檢修、更換。

4.2.6監測儀器性能宜滿足《建筑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標準》T/CECS615-

2019要求。

4.2.7室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應對各項分指標分別進行實時連續測量、顯示、

記錄和數據傳輸,讀數時間間隔不得長于10min。

4.3手工監測方法

4.3.1當監測項目不能滿足《建筑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標準》T/CECS615-

2019監測要求時,宜依據現行《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要求進行手工

監測。

4.3.2手工監測數據,應及時上傳至監測平臺。

-8-

5監測站點與采樣要求

5.1監測站點

5.1.1監測站點應根據監測任務的目的、要求布設。所選監測站點應具有較好的

代表性,監測數據能客觀反映建筑室內環境質量水平。

【條文說明】住宅、學校、酒店、醫院、辦公建筑在布設監測站點時,應考慮

建筑功能特點,依據監測目的和要求選取布置,所選監測站點位置監測數據應

能客觀反映整棟建筑整體室內環境質量水平。

5.1.2監測站點一經確定后能長期使用,不宜輕易變動,以保證監測資料的連續

性和可比性。

5.1.3監測站點應地處相對安全、交通便利和防火措施有保障的位置。

5.1.4監測站點附近應無強電磁干擾,周圍有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通信線路方

便安裝和檢修。

5.2采樣要求

5.2.1在監測站點通過自動監測設備或手工監測方法進行污染物的采樣,具體采

樣方法應按各項的檢測方法和操作步驟進行。

【條文說明】現場監測方法分為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甲醛、TVOC自動監測

技術不滿足監測精度和準確性要求時,可以考慮采樣定期的手工監測方法,采

樣頻率根據監測站點位實際情況及監測目的確定。

5.2.2手工采樣點位選取應滿足現行《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要求,符

合下列規定:

1采樣點的數量應根據室內面積大小和現場情況確定,要能正確反映室內空

氣質量狀況。原則上小于50m2的房間宜設1~3個點;50~100m2宜設3~5個

點;100m2以上宜設5個點以上。

2采樣點應避開通風口,離墻壁距離應大于0.5m,離門窗距離應大于1m。

3采樣點的高度原則上與人的呼吸高度一致,一般相對高度0.5~1.5m之間。

也可根據房間的使用功能,人群的高低以及在房間立、坐或臥時間的長短,來

選擇采樣高度。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9-

【條文說明】采用手工監測進行污染物采樣時,采樣點位置及數量的設置宜滿

足《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中關于采樣點的設置要求,保證測試結果

反映室內空氣質量。

5.2.3自動監測采樣點位宜參考《建筑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標準》T/CECS

615-2019,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監測區域內自動監測采樣點的數量應根據建筑區域用途、空間、污染物類

別確定,應能正確反映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情況。監測站點設置的自動監測采樣

點數量應至少滿足表5.2.3的規定。

表5.2.3監測站點設置自動監測采樣點數量要求

監測站點面積(m2)自動監測采樣點數(個)

<501

≥50,<1002

≥100,<500不少于3

≥500,<1000不少于5

≥1000m2的部分,每增加1000m2增設1,增加面積

≥1000

不足1000m2時按增加1000m2計算

2自動監測采樣點距離地面高度在0.5m~1.5m之間,應避開通風口或通風道,

周圍不應有強電磁感應干擾,溫濕度傳感器不應受到太陽輻射或室內熱源的直

接影響,距離熱源不小于0.5m。若安裝位置與上述要求不相符,應根據《建筑

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標準》T/CECS615-2019附錄C進行數據修正。

-10-

6室內環境指數計算

6.0.1室內環境中甲醛、TVOC等污染物不采用自動監測方式時,宜采用室內環

境指數計算模型(圖6.0.1)進行計算。

圖6.0.1室內環境指數計算模型

6.0.2采用室內環境指數計算模型時,應對監測站點的甲醛、TVOC濃度進行手

工監測,監測結果作為監測站點甲醛、TVOC的初始濃度值。

6.0.3根據監測站點甲醛及TVOC初始濃度、新風量、監測站點容積,依據《公

共建筑室內空氣質量控制設計標準》JGJ/T461-2019預報監測站點甲醛、TVOC

逐時濃度。

6.0.4根據式3.1.4計算甲醛、TVOC對應的室內環境分指數,根據室內環境指數

計算方法得到監測站點IEI。

6.0.5監測站點的新風量宜根據監測站點現場條件選擇監測方法,如圖6.0.5所

示。

-11-

圖6.0.5新風量監測方法示意圖

6.0.6對于采用機械新風系統的監測站點應按照以下要求進行監測:

1新風系統自帶流量監測設備,宜采用系統自帶監測設備進行新風量監測。

2可根據室內人員數量與室內外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值推算室內新風量,或

采用P-up法或CADR法監測新風量,具體測試方法見附錄A,附錄B。

3監測站點不滿足自動監測條件時,宜采用手工監測方法,包括風管法、

風量罩法、示蹤氣體法。其中風管法、示蹤氣體法應參考《公共衛生檢驗方法

第1部分:物理因素》GB/T18204.1-2013,風量罩法應參考《建筑通風效果測

試與評價標準》JGJ/T309-2013。

6.0.7對于非機械新風系統的監測站點應按照以下要求進行監測:

1可根據室內人員數量與室內外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值推算室內新風量,或

采用P-up法或CADR法自動監測新風量,具體測試方法見附錄A,附錄B。

2監測站點不滿足自動監測條件時,宜參考《公共衛生檢驗方法第1部分:

物理因素》GB/T18204.1-2013采用示蹤氣體法進行手工監測。

-12-

7監測數據處理

7.1監測數據采集

7.1.1室內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采集的連續監測數據應能滿足每小時的算術平

均值計算。在每小時中采集到監測分析儀器正常輸出一次值的75%以上時,本

小時的監測結果有效,用本小時內所有正常輸出一次值計算的算術平均值作為

該小時平均值。

7.1.2當自動監測系統不滿足監測需求時,采用手工監測方法,監測頻率可根據

監測需求確定。

7.1.3監測站點裝修狀況發生變化,應重新進行手工監測。

7.2數據統計和處理

7.2.1應采取措施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連續性和完整性,確保全面、客觀地

反映監測結果。

7.2.2采用自動監測設備監測時,監測儀器應全年365天(閏年366天)連續運

行。在監測儀器校準、停電和設備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不能獲

得連續監測數據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恢復。

7.2.3有效數字及數值修約相關要求按照《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

定》GB/T8170-2008、《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663-2013和監

測項目的檢測方法標準要求執行。

7.2.4異常值的判斷和處理按照《數據的統計處理和解釋正態樣本離群值的判斷

和處理》GB/T4883-2008的要求執行。當出現異常值時,應查找原因,原因不

明的異常值不應隨意剔除。

7.2.5數據校核及審核意見參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HJ630-2011的相

關技術要求。

-13-

8系統維護和質量保證

8.1系統維護

8.1.1對監測站點應定期進行巡檢:

1檢查采樣和排氣管路是否漏氣或堵塞,各分析儀器采樣流量是否正常。

2檢查監測儀器的運行狀況和工作狀態參數是否正常。

3檢查監測儀器的采樣入口與采樣支路管線結合部之間安裝的過濾膜的污

染情況,若發現過濾膜明顯污染應及時更換。

4記錄巡檢情況。

8.1.2中心計算機每日的檢查工作應包括:

1檢查中心計算機與各監測站點的數據傳輸情況是否正常。

2每日應對各監測站點至少調取一次數據,若發現監測站點數據不能調取,

應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時排除故障。

3云端中心計算機每次調取數據時,應對各監測站點計算機的時鐘和日歷

設置進行檢查,若發現時鐘和日歷錯誤應及時調整。

4如系統具有遠程診斷功能時,應遠程檢查各監測站點儀器的運行狀況是

否異常。

8.1.3系統儀器設備的定期維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1PM2.5、PM10采樣頭至少每2個月清洗1次。

2對監測儀器設備中的過濾裝置,按儀器設備使用手冊規定的更換和清洗

周期,定期進行更換和清洗。

8.2系統檢修

8.2.1預防性檢修是在規定的時間對系統正在運行的儀器設備進行預防故障發生

的檢修。在有備用儀器的保障條件時,應用備用儀器將監測站點中正在運行的

監測分析儀器設備替換下來,送往實驗室進行預防性檢修。預防性檢修計劃應

根據系統儀器設備的配置情況和設備使用手冊的要求制定。

1監測站點的污染物監測儀器設備每年至少進行1次預防性檢修;

2按廠家提供的使用和維修手冊規定的要求,根據使用壽命,更換監測儀

-14-

器中關鍵零部件;

3對儀器電路各測試點進行測試與調整;

4對儀器進行氣路檢漏和流量檢查;對光路、氣路、電路板和各種接頭及

插座等進行檢查和清潔處理。

5對儀器的輸出零點和滿量程進行檢查和校準,并檢查儀器的輸出線性。

6在每次全面預防性檢修完成后,或更換了儀器中關鍵零部件后,應對儀

器重新進行多點校準和檢查,并記錄檢修及標定和校準情況。

7對完成預防性檢修的儀器,應進行連續24h的儀器運行考核,在確認儀

器工作正常后,儀器方可投入使用。

8.2.2針對性檢修是指對出現故障的儀器設備進行針對性檢查和維修,應做到:

1應根據所使用的儀器結構特點和廠商提供的維修手冊的要求,制定常見

故障的判斷和檢修的方法及程序。

2對于在現場能夠診斷明確,并且可由簡單更換備件解決的問題,可在現

場進行檢修。

3對于其他不易診斷和檢修的故障,應將發生故障的儀器送實驗室進行檢

查和維修。并在現場用備用儀器替代發生故障的儀器。

4在每次針對性檢修完成后,根據檢修內容和更換部件情況,對儀器進行

校準,并記錄檢修及標定和校準情況。

8.3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8.3.1凡承擔現場采樣、實驗室分析等工作的監測人員,應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

持證上崗。

8.3.2監測儀器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凡屬于需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應按計量法規定,定期送法計量檢定機

構檢定。

2國家強制檢定之外的計量器具,可送至有資質的計量機構進行校準,或

自行校準、對比,合格后方可使用。

3計量器具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應按照相關技術要求定期校驗、核查和維

護。

-15-

8.3.3手工監測的采樣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

范》HJ194-2017執行。

8.3.4自動監測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

HJ/T193-2005執行。

-16-

9日報和時報發布

9.1發布內容

9.1.1室內環境質量監測站點日報和時報的發布內容宜包括評價時段、監測站點

位置、各監測項目值及室內環境分指數、室內環境指數、首要污染物及室內環

境指數級別,報告時宜說明監測指標和缺項指標。

9.1.2日報時間周期為24小時,時段為當日零點前24小時。日報指標包括

PM2.5、PM10、CO2、甲醛、TVOC、溫度、濕度、新風量的有效日平均。

9.1.3時報時間周期為1小時,每一整點時刻后即可發布各監測站點的時報,滯

后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時報指標包括PM2.5、PM10、CO2、甲醛、TVOC、溫

度、濕度、新風量的1小時平均。

9.1.4日報和時報數據由軟件系統進行初步審核,時報及日報數據僅為當天參考

值,應在次月上旬將上月數據根據完整的審核程序進行修訂和確認。

9.2發布數據的格式

9.2.1室內環境指數日報數據格式應符合表9.2.1的要求。

9.2.2室內環境指數時報數據格式應符合表9.2.2的要求。

-17-

表9.2.1室內環境指數日報數據格式

時間:20XX年XX月XX日XX時

監測項目值及室內環境分指數

室內環境

新風量室

二氧化碳甲醛溫度濕度指數類別

PM2.5PM10TVOC(有效室內

(有效日(有效日(有效日(有效日(有效日(有效日(有效日

日平內首環類顏

監測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

城市均)環要境別色

站點

名稱m境污指

名稱

分分分分分分分3/分指染數

μg/指μg/指mg/指mg/指mg/指℃指指指數級

m3m3m3m3m3%h

數數數數數數數人數別

注:缺測指標的濃度及分指數均使用NA標識。

表9.2.2室內環境指數時報數據格式

時間:20XX年XX月XX日XX時

監測項目值及室內環境分指數室內環境

新風量室指數類別

PM2.5PM10二氧化碳甲醛TVOC溫度濕度

(1小室內

(1小時(1小時(小時(小時(1小時(小時(小時

1111時平內首環類顏

監測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

城市均)環要境別色

站點

名稱m境污指

名稱

分分分分分分分3/分指染數

μg/指μg/指mg/指mg/指mg/指℃指指指數級

m3m3m3m3m3%h

數數數數數數數人數別

注:缺測指標的濃度及分指數均使用NA標識。

-18-

附錄AP-up法測定室內通風換氣量

A.1測試原理

A.1.1基本原理

假設室內空氣完全混合,PM2.5濃度均勻分布。基于質量守恒方程,對室內

有空氣凈化器的監測站點內的PM2.5濃度建立集總參數模型(式A1.1):

dC

Vin=aPVC+n1-hVC+RFA+E-kV+n+aV+hnV+CADRC(A.1.1)

dtoutoutrrin

式中:

V——房間體積(m3);

3

Cin——室內PM2.5濃度(g/m);

t——時間(h);μ

a——滲透風換氣次數(h-1);

P——PM2.5穿透系數;

3

Cout——室外PM2.5濃度(g/m);

n——新風換氣次數(h-1);μ

h——送風過濾效率;

-1

R——PM2.5二次懸浮率(h);

2

F——地板單位面積PM2.5質量(g/m);

A——地板面積(m2);μ

E——室內PM2.5發生源強度(g/h)

-1

k——PM2.5沉降系數(h);μ

hr——回風過濾效率;

-1

nr——回風量對房間體積的換氣次數(h);

CADR——空氣凈化器提供的潔凈空氣量(m3/h)。

A.1.2模型簡化假設

1室內無PM2.5發生源,即E=0;

2無新風及回風過濾裝置,即h=?r=0;

-19-

3忽略PM2.5二次懸浮,即R=0;

A.1.3模型建立求解

室內開啟一段時間空氣凈化器后關閉,假定進入潔凈空間和空間內產生的

塵粒能及時均勻地在空間內擴散。綜合上述假設,設Q為房間的通風換氣量,

且Q=aV,由質量守恒方程,可構建室內空氣凈化器關閉后建筑房間內PM2.5濃

度變化的數學模型:

dC

Vin=PQC-(kV+Q)C(A.1.3-1)

dtoutin

dC

穩態時in=,代入(A.1.3-1):

dt

PQCout

0C=(A.1.3-2)

∞kV+Q

Q——通風換氣量,m3/h;

根據一般非齊次微分方程的求解(A.1.3-2),可得室內PM2.5濃度的解析解:

kV+Q

-t

V(A.1.3-3)

Cin=C0-C∞e+C∞

3

C0——初始0時刻室內PM2.5濃度,g/m;

3

C∞——穩態時室內PM2.5濃度,g/mμ。

忽略沉降時k=0,簡化(A.1.3-1):

μ

dC

Vin=PQC-QC(A.1.3-4)

dtoutin

根據一般非齊次微分方程的求解,得到(A.1.3-4)的解析解為:

Q

-t

Cin=C0-PCouteV+PCout(A.1.3-5)

(A.1.3-5)進一步變形得:

(A.1.3-6)

?

?=???(?????????)???(?0??????)

根據測定的數據?,擬合式(A.1.3-6)中對時間t的曲線,所

得的斜率即為通風換氣次數。[???(?????????)]

?

A.2測試要求

A.2.1測試儀器

12臺PM2.5測試儀

2空氣凈化器

-20-

A.2.2測試步驟

1將兩臺儀器放置在室內同一測點,對PM2.5濃度測量進行對比校準,室內

無PM2.5源。

20-0.25h(A時段)

將2臺PM2.5測試儀分別置于室內、室外,用于測量室內外PM2.5濃度。室

內放置空氣凈化器,用于提供CADR。實驗條件為密閉,門窗關閉。15分鐘后

離開房間,打開空氣凈化器,并將門關嚴,實驗期間避免有人員進入室內或在

走廊停留;實驗期間避免窗戶或房門被打開。

30.25-0.75h(B時段)

空氣凈化器工作,室內PM2.5濃度降低。開凈化器的時間長度可調整。室

3

內PM2.5濃度宜高于20g/m,以免儀器測試誤差過大。

40.5-0.75h(C時段μ)

關閉空氣凈化器,為使用PM2.5上升法測房間新風量提供條件。立即離開

房間,實驗人員操作時注意動作幅度,以免引起揚塵,影響室內PM2.5濃度。

實驗條件為密閉,保持窗戶與門窗條件與A時段相同。離開房間,并將門關嚴,

實驗期間避免有人員進入室內或在走廊停留;測試期間避免窗戶或房門被打開。

50.75-1.5h(D時段)

進入房間,讀取數據。根據基本原理求得通風換氣量Q。

-21-

附錄BCADR法測定通風換氣量

B.1測試原理

B.1.1基本原理

假設室內空氣完全混合,PM2.5濃度均勻分布,基于質量守恒方程,對建筑房

間(有空氣凈化器)內PM2.5濃度的集總參數模型(式A.1.1)進行簡化,通過不斷假

設房間通風換氣量Q直至滿足條件。

B.1.2模型簡化假設

1室內無PM2.5發生源,即E=0;

2無新風及回風過濾裝置,即h=?r=0;

3忽略PM2.5二次懸浮,即R=0;

B.1.3模型建立求解

設Q為房間的通風換氣量,且Q=aV,由質量守恒方程,可構建室內有空

氣凈化器的建筑房間內PM2.5濃度變化的數學模型:

(B.1.3-1)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