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高三語文試題(附解析)

一、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由于有機體的全部基因都遺傳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

輩,因此所有有機體都傾向于擁有那些自帶成功特質的基因。這些有機體天生便

擁有成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說,它們善于生存繁衍。這也是為什么有機體傾向

于遺傳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構建出一部設計精良的“機器”------具積極工作、

不停努力成為后代祖先的軀體。這就是鳥兒如此善于飛翔,魚兒如此善于游動,

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這就是我們熱愛生命、熱愛孩子

的原因。因為所有人繼承的所有基因,都來自從未中斷過的一連串的成功祖先,

毫無例外。這個世界充滿了有能力成為后代祖先的有機體。

關于上一段落,有一種貌似合理、實則錯誤的理解方式。有人認為,當祖先

成功繁衍,它們傳遞給兒孫的基因便由此獲得了升級,超越了它們從父母處獲得

的基因。它們的成功對基因發揮了某些作用,而這就是為什么它們的后代如此善

于飛翔、遨游、求偶。錯了。基因不會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它們只是

得到了繼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見的隨機錯誤之外,基因根本不會發生變化。并不

是成功塑造了優秀的基因,而是優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個體終其一生做過的所

有事情,都不會對其基因產生絲毫的影響。生而具有優秀基因的個體,是最有可

能成長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優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繼承到未來。每一代

都是一道過濾、一個篩子:優秀的基因容易穿過篩子,進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

容易留存在早年離世的個體身上,或是那些沒有繁殖的個體身上。拙劣的基因也

許會因為運氣好,與優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個軀體之內,闖過一兩個世代的過濾。

但是,若想成功闖過數千道連續不斷的過濾,不能只靠運氣。在數千個連續的世

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優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談到的“河”,是一條DNA之河。這條河在沿著時間之岸緩

緩流淌。這是一條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條充滿關于軀體構造的抽象指

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構成的河流。信息經由軀體,對軀體產生影響,但在路過

之時,卻不會受到軀體的影響。基因本身不會融合,只有基因帶來的影響會發生

1

融合。基因本身帶有一種穩如磐石的完整性。當繼承到下一代的時刻到來,某個

基因要么進入后代的體內,要么不進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會融合,而會彼

此獨立地進行重組。你體內的某個基因要么來自父親,要么來自母親。同時,這

個基因也來自你4位祖輩中的一位,來自你8位曾祖輩中的一位且只有一位,以

此類推。長期來看,一個繁殖種群的所有基因都是彼此的伙伴。短期來看,基因

存在于個體之內,與共處一體的其他基因獲得了暫時的親密關系。基因只有善于

構建優秀的軀體,令其善于以該物種選擇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息繁衍,才能穿越漫

長的時間長河留存下來。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須善于與同一物種(同一條河)

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種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種的基因不必

合作,至少是不必緊密合作,因為它們無須共享同一具軀體。區別某一物種的依

據就是,任一物種的所有成員體內都流淌著同一條基因之河,某一物種的全部基

因要準備好成為彼此的好伙伴。當現有物種分裂成兩個不同物種時,新的物種便

出現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因之河會出現分岔。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物種形成

(speciation)是“一場漫長的告別”。經過短暫的分離,兩條河流便會各自獨

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漸干涸,滲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過有性重

組,不斷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絕不會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在物種分化之

后,兩套基因便不再彼此為伴。它們再也不會在同一具軀體之內相遇,也無須彼

此合作。

物種為何會產生分化?是什么啟動了基因的漫長告別?又是什么促使一條

河流產生分支,形成漸行漸遠、永不交匯的支流的?具體原因飽含爭議,但無人

質疑的一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偶然發生的地理分隔。基因之河隨著時間不

斷流淌,而基因的重組發生在活生生的軀體之中。軀體會占用空間中的某個位置:

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機會遇到英國灰松鼠,也許有能力與之交配繁衍,但它們相遇

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經與相隔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國灰

松鼠形成了分化。事實上,雖然在假設的條件下,兩隊基因仍然有能力在恰當的

時機成為好伙伴,但事實上它們已經不再彼此為伴。它們已經告別了,雖然這次

告別目前來看并非無可挽回。再經過數千年的分離,兩條河流就可能過于疏遠,

就算兩種松鼠相遇,它們也不再有能力交換基因。這里所說的疏遠,并非指空間

上的疏遠,而是指彼此相容能力上的疏遠。這類事件,幾乎可以肯定與灰松鼠和

2

紅松鼠的分離有一定的關聯。后者之間無法實現異種交配。在歐洲的某些地方,

灰松鼠和紅松鼠的活動范圍有重合,雖然它們會相遇,很可能有時還會因為搶奪

堅果而彼此敵對,但它們已經無法交配,更無法產下擁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們

的基因之河彼此太過疏遠,也就是說,它們的基因不再適合在同一具軀體之中彼

此合作。許多世代之前,灰松鼠的祖先和紅松鼠的祖先是同一個個體。但后來,

它們在地理上產生了分隔,也許是隔了一條巨大的山脊,也許是一條寬闊的河流,

最終則演變成了大西洋,而它們的基因組合也愈加不同。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

的好伙伴變成了水火不容的敵對者。水火不容的局面進一步深化,此時的道別便

是永遠。兩條河流分離開來,命中注定漸行漸遠。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人類祖先

和大象祖先在久遠的過去互道的永別上,發生在鴕鳥祖先和蝎子祖先的永別上。

基因之河是一條DNA之河,沿著時間之岸緩緩流淌。

(摘編自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之河》)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機體傾向于從祖先身上繼承自帶成功特質的基因,這些基因后來也

不會得到提升。

B.有機體個體基因有優劣之分,拙劣的基因很難有與優秀的基因被后代

繼承的同等概率。

C.“這個基因也來自你四位祖輩中的一位”中的“這個基因”是指來自

父親或母親的基因。

D.作者認為,北美和英國灰松鼠的基因不能成為好伙伴主要是因為它們

的基因不會再融合。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第②段的內容看,當事物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時,有些人習慣性地

依據結果進行推斷,從而產生一些貌似合理、實則錯誤的理解。

B.個體終其一生做過的所有事情都不會對其基因產生任何的影響,這是

由于基因本身除隨機錯誤之外,根本不會發生變化。

C.分岔后的基因之河不會污染其他河流,主要是因為物種的基因在分化

后彼此相容的能力已經疏遠,再不會在同一個軀體內相遇。

3

D.從物種的分化過程可以看出,偶然發生的空間分隔可能會引發基因重

組,基因重組后就會無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種隔離。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④段觀點的一項是()

A.除了染色體外,細胞質里也有遺傳物質,這些是母系遺傳的,即一個

人幾乎所有的細胞質遺傳物質都來源于其母親,這些遺傳性狀母系更能代表,

B.所有的白蚊身上都具備在某些環境下將自身轉化為無生育能力的工蚊

的基因,以及在另一些環境條件下令自身擁有繁殖能力的基因。

C.在締造一個小小的生命之際,他的身上會獲得父親和母親雙方各自的

遺傳物質。比如有的女孩會遺傳父親的性格,但容貌會更像母親。

D.基因之河不會受到其流經的一連串軀體在生命中獲得的經歷和成就的

影響,也不會受到表面來看極其強大的潛在污染源的影響。

4.選文第4段提到灰松鼠和紅松鼠這一事例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5.文中“基因之河”這一比喻,體現了基因的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概括

分析。

二、文學類閱讀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老宅

陳村

離開老宅已有多年,從未想過回去。在我心里,老宅死去已很久了。

勾起我記憶的是一張晚報。①女兒送來晚報,出門去了。

我已吃過飯,換上了拖鞋,靠在沙發上讀報。突然,我讀到“張家宅”三字。

②我的老宅蘇醒了。是我的張家宅。張家宅拆房了。報上說全已拆盡。我想起老

宅,祖父在時,他說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則說建于魏晉時代。反正老宅夠老

夠老的,根據常識,這樣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這是我長大后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歲。記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報上說的那

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來的吧。魯迅寫過百草園,我的老宅的竹林也

生有百草,但母親不許我進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壞筍。我私自進去過幾次,

見筍就踩,從未被蛇咬過。我想,蛇也許是母親想出來嚇嚇我的吧。

4

晚報上說的是張家宅已全面推倒,計劃蓋起七到十八層的高樓。在那張模糊

不清的照片上,可見到廢墟之上,打樁機已影影綽綽了。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

三期完成后,張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將連成一片,能住進二十萬人。商店也建,

影劇場也建,學校、托兒所也建,廁所、菜場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

要是當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這眾多的樓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細細裝飾起

來,煤氣也有,衛生間也有,比這石庫門房子要強得多哇。

我把那張報紙留了下來,天天沒事時看一看。一天正喝赤豆湯,翻在上面一

點,臟了,便將那報道與照片剪下,壓在吃飯桌子的玻璃下。女兒為此十分恨我。

我寸步不讓。女兒知道我脾氣,便由我去了。

③看著那片模模糊糊的廢墟真是有點意思。看著它我就能看見老宅,想起老

宅星星點點的舊事。我還能記起腳踩在竹筍尖尖上的感覺。我的木拖板很大,腳

趾沖在前面,一腳踢在筍上,腳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見老宅的青石板上的青苔,

看見螞蟻搬食和斗毆,但我記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樣子的。老宅似乎沒有天。

我常常記起那堵半途而廢的墻。

女兒回家,告訴我今天走過張家宅了。我問她看見了什么,她說沒什么好看

的,又臟又亂。她騎著自行車經過,遙遙地張望一眼,沒有停車。沿街的一面立

著許多高大的廣告牌,擋住探向混亂的視線。我再問,她立刻煩了,要我自己去

看。“不就是那個破爛勁兒嗎,有什么看的!”女兒拉長了臉,她出門去了。還

是出去的好。我的墻不會再有了。那堵墻即使在記憶里也不寬,能容得下一只大

人的腳。我經常坐在墻上,看我家的長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發

亮。他能一只手就把我舉起來。不過,他不敢常舉,我娘看到是不饒他的。他不

舉,我也不饒他。他看看四處沒人,被我纏不過,略舉一舉就放下了。坐在墻上,

吃著桑子,看著阿三種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孫子,賊頭賊腦地走。

要是反一個身,坐在墻上可以看到灶間。我家的傭人張媽在灶間偷肉吃,我看到

過好幾回。

我時常一個人繞著墻打轉。墻是個好東西。你總是會覺得墻的那邊有什么等

著你,也許是一只蟋蟀,也許是一個桃。當然也有點兒怕人,特別是晚上,也許

會有一個人,一個專販小孩的,張著口袋等著。我總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

5

概也在走,在避開我,因為時間還沒到。我一圈圈地繞著墻,墻有三四十步長,

他還不來。我等得發急,就攀上墻去,這樣可以看到墻的外面。沒有人的。

我的家破敗得很快。在老宅的賣契上簽字畫押時,父親淚流滿面。我家的地

和牛,已先賣盡。阿三也走了。張媽哭得比我父親更加傷心,哭出許多稀奇古怪

的詞,哭出了調子。后來我想,幸虧破敗了,否則就要劃作地主成分,日子就很

難過了。安知非福啊。

賣掉老宅后等著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筍,被人轟了出來,拎著耳

朵皮牽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們搬到城里,住進這

石庫門房子。石庫門有很高的風火墻,我一次也沒上去坐過,那墻爬不上去。父

親是死在這房子里的。臨死的那幾天,總是和我講老宅的事,講著講著就嘆嘆氣。

張媽跟我們過來了,她也死在石庫門里。阿三來看過我們一次,是張媽死后才來

的。母親告訴他張媽已經死了,他“啊”了一聲,又淡漠起來。阿三也進城了,

在一個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說少爺這么大了,現在兩只手也舉不起來了。

阿三以后沒有來過。

一天女兒回家來,興沖沖地跟我說,張家宅住宅區已經造得有點樣子了。那

些樓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過幾口酒,就對她講了過去的竹林和過去的墻。

女兒正在試穿她新買的羊毛衫,她煩煩地說,那些舊事有什么好說的,幸虧這個

家敗得早,要不然,我還是阿鄉呢,看到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買,買來穿出

去也不像的。她說,要竹頭就去買兩根來,要吃筍就跑一趟自由市場。要牛有什

么用?我想想也對,就不再說了。④瓶里還剩著點酒,我將它倒進杯子,一口喝

To

老宅啊。

1987年3月1日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宅有著久遠的歷史,像這樣的古建筑是很難留存下來的,這是“我”

隨著年齡增長懂得的常識。

B.童年的“我”比較淘氣,經常跑到竹林里去踩筍,母親為此編造了竹

林里有蛇咬人的謊言。

6

c.“我記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樣子的”,既表現了“我”回憶往事時的

心理,又體現了老宅生活的豐富。

D.“竹林”“張媽”“阿三”等在文中反復出現,他們見證了“我”的

童年,成為“我”人生中的寶貴記憶。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寫女兒送來報紙就出門去了,從中可以看出父女關系的淡漠,

與后文寫女兒對“我”、對老宅的厭煩形成呼應。

B.句子②連用四個短句,將“我”對老宅的回憶與現實相交織,表現了

“我”從驚疑到確認再到失落的心理變化過程。

C.句子③中的“意思”一詞意蘊豐富,表面上是寫充滿樂趣的老宅往事,

實際上也隱含著對老宅變為廢墟的傷感。

D.句子④耐人尋味,是“我”不再反駁女兒的觀點后,借“酒”來表達

自己對老宅的嘆息、對世事變化的感慨。

8.文中“我時常一個人繞著墻打轉”一段寫得饒有趣味。請結合文本分析

這樣寫的妙處。

9.選文圍繞“老宅”表達了“我”的哪些情感?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桓公日:“吾聞布衣之士

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

往乃得見之。或曰:桓公不知仁義。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

卑辱,謂之仁義。故伊尹①以中國為亂,道為宰于湯;百里奚以秦為亂,道為虜

于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辭卑辱,故謂之仁義。今桓公下匹夫之

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

臣之禮不敗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內,執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

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眾,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

從而禮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

7

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

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賢主則不然。士雖驕

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

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

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日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

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

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鷲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鷲霸王者,

亦輕其士。縱夫子士祿爵,吾庸敢鷲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

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王猶少。

(節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

【注】①伊尹,曾借烹飪之事言治國之道,輔助商湯滅夏。②執禽,古時朝

見君主有持禽類作禮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

的答案標號涂黑。

忘民A不可B謂仁義C仁義者D不失E人F臣之禮G不敗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說的“處士”,具體

指小臣稷。

B.中國,指中原地區或中原地區華夏政權;今義與之相比,屬于“詞義

的擴大”。

C.禮,文中指禮遇、以禮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

兩者用法相同。

D.甕牖,用甕做門,形容貧窮;與“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甕牖”

的詞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8

A.材料一中齊桓公認為君主能做到禮賢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對仁義有追

求,韓非子認為君主一定要擺正君與臣之間的關系。

B.伊尹與百里奚不顧自身卑賤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為天下的災害

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韓非子非常欣賞這類人。

C.韓非子認為,作為臣子理應執禮朝見君主;對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驕

傲自夸,還是無才能而隱匿不為,都應受到法律懲處。

D.面對有道士人的傲視,不肖之君與賢明之君的態度截然不同,而后者

的做法能招攬士人,最終會招來天下人歸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

(2)縱夫子瞥祿爵,吾庸敢瞥霸王乎?

14.兩則材料對齊桓公的評價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家靜及第后赴官清水

蘇舜欽

幾年塵土客京華,一日春乘犯斗槎

夢好夜歸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頭佐邑非為晚,藍綬還鄉亦可夸。

況有雄圖看悟主,莫傷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靜,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處指遠行所

乘之舟。③藍綬,系印紐的藍色絲帶,古代常用于等級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日春”交代送別時間;“犯斗槎”運用借代手法,點明家靜及第

后的出行方式,照應題目。

B.頷聯運用想象手法,虛寫家靜能夠在夢中連夜回到蜀道,間接表現了

家靜對官場的厭惡。

C.頸聯中的“白頭”與“藍綬”,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展現了家靜年

事已高、官職低微的形象。

9

D.全詩不見離別之傷,飽含詩人對友人的安慰和勸勉,寓深沉的情感于

樸實自然的語言之中。

16.本詩首聯中的“客京華”與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中的“客京華”在情感表達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請聯系詩歌內

容簡要分析。

五、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兩句描寫了詩人辛勤勞作、

躬耕田園的情景。

(2)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兩句,運用反問和比喻手法對秦統治者

搜刮民膏、揮霍無度的做法進行了抨擊。

(3)唐宋詩詞中常常借“照鏡”來抒發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六、簡答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我們的印象中,麥子、稻谷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們的“腰”都壓彎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因為什么成熟的種子掛在母體上,不會掉下

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讓你驚掉下巴,那就是:種子一旦掉下來,你就找不

到它們了,因為掉下來的種子“會跑路”!

A,其中一種最會跑路的是不實野燕麥。不實野燕麥是小麥和大麥地里的常

見野草,適應能力極強,除了南極洲,其他哪個大洲它都能混。不實野燕麥的種

子從母體脫落掉到地面后,就會展現出與生俱來的功夫個鯉魚打挺,再一

個凌波微步,就跑出好遠了。難怪不實野燕麥也叫“動麥”。

不實野燕麥跑路依靠的是“呆毛”一一長芒。不過,它并不是有意識地運動,

它跑路的動力并非來自自身,而是來自空氣。具體過程是這樣的:①不實野燕麥

的小穗可以在成熟前易如反掌地脫落,②掉到地面上。③它的兩根長芒具有不對

稱的吸水,④其中一邊可以吸水膨脹,⑤而另一邊可以一直保持干燥。⑥白天熱

量和濕氣積聚在長芒表面,⑦晚上再變涼變干。在不斷地潤濕和脫水的過程中,

這種不對稱吸水的長芒會讓種子一直不停地朝一個方向旋轉。這樣一來,B,直

到在合適的地方生根發芽。

10

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

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文中標序號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

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0.文中加點的“驚掉下巴、功夫”,與“驚訝、能力”相比,表達效果上

各有什么不同?

七、選擇簡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什剎海周圍幾乎沒有什么行人。除了遠遠的,隨著微風傳來的,電車的鈴聲,

他聽不到任何的響聲。“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雞頭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

一些殘破的葉子,在水上漂著或立著。水邊上柳樹的葉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變

成黃的。在水心里,立著一只一動不動的白鷺,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

好像在白鷺身上找到了集中點,它是那么靜,那么白,那么幽獨凄慘。瑞宣好像

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戰起一直想到錢孟石

的死亡,以便決定此后的行動。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剛要想起一件事,

或拿定一個主意的時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個小人兒,掩著口在笑他:你想那

個干嗎?反正你永遠不敢去抵抗敵人,永遠不敢決定什么!他有許多事實上的困

難,足以使他為自己辯護。但是心中那個小人兒不給他辯護的機會。那個小人兒

似乎已給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極快地,他從地

上拔起腿來,沿著“海”岸疾走。

21.下列選項中,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在水心里,立著一只一動不動的白鷺,就像雕塑一般。

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鷺身上找到了集中點。

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

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個小人兒,掩著口在笑他。

22.語言文字運用I和H中畫波浪線部分,都有“什么”,說說二者表意上

的不同。

(1)因為什么成熟的種子掛在母體上,不會掉下來?

11

(2)“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雞頭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殘破的

葉子,在水上漂著或立著。

八、材料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科學可以探究廣闊而神奇的世界,可以讓人變得理性,可以使人類幸福……

科學的價值無處不在。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

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要始終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和箭在弦上的備戰姿態。一一

習近平

材料二:8月1日,河北隆堯縣霸王營村村干部在接到泄洪通知后,將大部

分村民轉移,留下了一支由四五十人組成的抗洪搶險隊伍。這支隊伍幾年前就組

建起來了,每年都會進行抗洪演練。村干部帶領和號召隊伍連夜用一袋袋水泥,

搭設腳手架,墩成了一道長長的攔水墻,保住了村莊,保住了村民的財產!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D2.D3.C4.①通過舉例說明基因在物種分化后就不會再合作的觀點;

②事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讓觀點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5.①基因

具有繼承性。基因充滿著關于軀體構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樣,在世

代間過濾繼承。②基因彼此獨立又相互合作。不同物種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

之中,同一條河流的同一物種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絕不會涌出河岸,污染到其

他物種的基因之河。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會再融合”說法錯誤,文中說“基因本身不會融合,只有基因帶來的

影響會發生融合”,應該是“不會再合作”,即不再有能力交換基因。

12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D.“就會無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種隔離“說法錯誤,條件過于絕對,還需

要經過漫長時間的分離這一條件。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④段的觀點是“基因本身不會融合,只有基因帶來的影響會發生融

合”。

A.談的是母系遺傳;

B.強調環境對個體的影響;

D.支持的是第③段的觀點。

故選Co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①關于灰松鼠和紅松鼠的內容是,“但無人質疑的一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

素是偶然發生的地理分隔……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機會遇到英國灰松鼠,也許有能

力與之交配繁衍,但它們相遇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經與相隔

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國灰松鼠形成了分化……就算兩種松鼠相遇,它們也不

再有能力交換基因……在歐洲的某些地方,灰松鼠和紅松鼠的活動范圍有重

合……但它們已經無法交配,更無法產下擁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們的基因之河

彼此太過疏遠……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的好伙伴變成了水火不容的敵對者。水

火不容的局面進一步深化,此時的道別便是永遠。兩條河流分離開來,命中注定

漸行漸遠”,可見寫灰松鼠和紅松鼠是舉例論證,通過舉例說明基因在物種分化

后就不會再合作的觀點;

②舉例論證所用的事實論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過灰松鼠和紅松鼠的基

因由于地理分隔導致它們再也無法交配,從而說明了兩種基因分化后再也不會合

作,讓觀點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基因具有繼承性。由“《基因之河》中談到的“河”,是一條DNA之河……

這是一條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條充滿關于軀體構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

13

而非由肉身構成的河流"''基因本身帶有一種穩如磐石的完整性。當繼承到下一

代的時刻到來,某個基因要么進入后代的體內,要么不進入”可知,基因充滿著

關于軀體構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樣,在世代間過濾繼承。

②基因彼此獨立又相互合作。由“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須善于與同一物種

(同一條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種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

種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緊密合作,因為它們無須共享同一具軀體”''隨

著時間的推移,基因之河會出現分岔。從基因的角度來看,物種形成(speciation)

是‘一場漫長的告別’。經過短暫的分離,兩條河流便會各自獨立,各自流淌,

直到逐漸干涸,滲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過有性重組,不斷混合再

混合。但河水絕不會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可知,不同物種的基因存在于

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條河流的同一物種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絕不會涌出河岸,

污染到其他物種的基因之河。

6.B7.A8.①寫出了童年時“我”對墻外世界的想象與幻想,充滿童真

童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②強調了“墻”在“我”童年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充分表現了“我”對老宅

的懷念。9.①對童年老宅生活的懷念:“我”在老宅生活了十年,老宅承載了

“我”太多的童年記憶。

②對老宅興衰的感嘆:老宅有著久遠的歷史,有過興盛與衰敗。

③對人事代謝的傷感:老宅中的人聚聚散散,父親、母親、張媽、阿三,都

慢慢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④對父女觀點分歧的感慨:對于老宅的興衰變遷,“我”與女兒有很大的分

歧,父女之間存在代溝。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母親為此編造了竹林里有蛇咬人的謊言”說法錯誤,原文“但母親不許

我進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踩壞筍”可知,“有蛇咬人”并不是母親刻意編造

的,母親是真的擔心“我”被蛇咬。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14

A.“從中可以看出父女關系的淡漠,與后文寫女兒對‘我'、對老宅的厭煩

形成呼應”于文無據,“女兒送來晚報,出門去了”一句只是一處客觀描寫,選

項過度解讀。

故選Ao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中情節、段落作用的能力。

原文“你總是會覺得墻的那邊有什么等著你,也許是一只蟋蟀,也許是一個

桃。當然也有點兒怕人,特別是晚上,也許會有一個人,一個專販小孩的,張著

口袋等著”中對墻后面的想象,“一只蟋蟀”“一個桃”“專販小孩的人”等奇

思妙想充滿童真童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原文“我時常一個人繞著墻打轉”“你總是會覺得墻的那邊有什么等著你”

“我等得發急,就攀上墻去”從這些饒有情趣的想象和行為動作中,讀者可以感

受到“墻”在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即童趣生活的一部分,從一系

列描述中也表現了作者對老宅的懷念。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品所表達情感的能力。

原文''我的老宅蘇醒了。是我的張家宅”“我在老宅住到十歲”“魯迅寫過

百草園,我的老宅的竹林也生有百草”可知,童年生活過的老宅勾起的回憶是童

年最美好的記憶。

原文“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時,他說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則說建于魏晉

時代”“想起老宅星星點點的舊事。我還能記起腳踩在竹筍尖尖上的感覺”“我

的家破敗得很快。在老宅的賣契上簽字畫押時,父親淚流滿面”可知,對老宅興

衰的感嘆:老宅有著久遠的歷史,有過興盛與衰敗。

原文“我經常坐在墻上,看我家的長工阿三在田里干活。……要是反一個身,

坐在墻上可以看到灶間。我家的傭人張媽在灶間偷肉吃,我看到過好幾回“''阿

三也走了。張媽哭得比我父親更加傷心,哭出許多稀奇古怪的詞,哭出了調子”

“父親是死在這房子里的。臨死的那幾天,總是和我講老宅的事,講著講著就嘆

嘆氣。張媽跟我們過來了,她也死在石庫門里。阿三來看過我們一次,是張媽死

后才來的。母親告訴他張媽已經死了,他'啊'了一聲,又淡漠起來”可知,對

人事代謝的傷感:老宅中的人聚聚散散,父親、母親、張媽、阿三,都慢慢地淡

出了“我”的生活。

15

原文“我問她看見了什么,她說沒什么好看的,又臟又亂。她騎著自行車經

過,遙遙地張望一眼,沒有停車”“不就是那個破爛勁兒嗎,有什么看的!”“我

時常一個人繞著墻打轉。墻是個好東西。你總是會覺得墻的那邊有什么等著你,

也許是一只蟋蟀,也許是一個桃”“我又到竹林去踩筍,被人轟了出來,拎著耳

朵皮牽到我娘跟前”“女兒正在試穿她新買的羊毛衫,她煩煩地說,那些舊事有

什么好說的,幸虧這個家敗得早,要不然,我還是阿鄉呢,看到這么好看的羊毛

衫也不敢買,買來穿出去也不像的”可知,對父女觀點分歧的感慨。兩代人對老

宅的認識和感情分歧很大,對于老宅的興衰變遷,父親比女兒更留戀老宅,父女

之間存在代溝。

10.CDG11.D12.C13.(1)現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

是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

(2)縱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呢?14.①材料一

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系,不懂仁義;

②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

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

“忘民不可謂仁義”主謂賓結構完整,“義”后斷開,選C;

“仁義者”作主語,獨立斷開,起到強調的作用,選D;

“不失人臣之禮”和“不敗君臣之位”都以“仁義者”為主語,結構相同,

之間斷開,選G。

故選CDGo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

C.正確。“禮”和“水”都屬于名詞活用作動詞,句意:而自己卻越發以禮

對待他們。/并不善于游泳。

16

D.“用甕做門”說法錯誤,應為“用甕做窗戶”。句意:他朝見過的住在窮

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系著戶樞

的貧窮人家子弟。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有才能而驕傲自夸,還是無才能而隱匿不為"說法錯誤,原文信息是“使

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

可見應是“有才能而隱匿不為,還是無才能而驕傲自夸”。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下”,以禮相待;“匹夫之士”,普通的讀書人;“憂”,為……

憂慮;“不行”,不愿出來做官。

(2)“縱”,縱使;“瞥”,看輕;“庸”,怎么、難道、豈。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

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可知,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

君臣關系,不懂仁義;

由材料二“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世

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王猶少”可

知,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足以稱霸。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齊桓公時期,有個沒做官的讀書人名叫小臣稷,齊桓公去了三次也沒能見到

他。齊桓公說:“我聽說普通的士人不看輕爵位俸祿,就沒有輕視大國君主的資

本;大國君主不愛好仁義,也就沒有謙卑地對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

次才見到小臣稷。有人說:齊桓公不懂得仁義。所謂仁義,就是為天下的災害而

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這

才是仁義。所以伊尹因為中原地區出現動亂,通過做廚師向商湯獻策得到任用;

百里奚因為秦國出現動亂,通過做俘虜(進入秦國)向秦穆公獻策得到任用。他們

17

都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賤的地位和

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稱作仁義。現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是

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忘記

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不會破壞君臣

之間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內,拿著鳥獸作為禮物朝見君主的稱作臣;臣子的

下屬官吏按不同的職務管理政事的稱作萌。現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卻違背君主

的意愿,所以不能稱作仁義。仁義已經不在小臣稷那兒了,齊桓公卻按照仁義之

士的規格禮遇他。如果小臣稷確有智慧才能卻躲避齊桓公,這是想隱匿起來不為

君主做事,應當對他施以刑罰;如果小臣稷沒有智慧才能卻虛偽地在齊桓公面前

驕傲自滿、自我夸耀,這就是故意欺騙,應當把他殺掉。小臣稷的行為,不是該

處罰就是該殺。齊桓公不能整治(擺正)君臣之間的關系而去禮遇一個該罰該殺的

人,這是齊桓公在用輕視和侮慢君主的風氣教化齊國臣民,不是用來作為治國之

道的辦法。所以說:齊桓公不懂得仁義。

材料二:

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賢明的

君主就不是這樣。(有道的)士人雖然以傲慢的姿態對待自己,而自己卻越發以禮

對待他們,這樣,士人怎么會不歸附呢?士人歸附了,天下的人就會跟著他們歸

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的住在窮

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周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沒有

完成,周公旦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這不正說明周成王親自禮賢下士

嗎?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大國的君主去

見一個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沒能見到,就可以停止了。”齊桓公說:“不

對。看輕俸祿爵位的士人,本來就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的君主,也會輕視士

人。縱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呢?”于是齊桓公見到了

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責齊桓公私居時的品行,他私居時的品行

雖然不好,但稱霸還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則去做,而且私居時的品行又

好,就是稱王恐怕還不止呢。

15.B16.①本詩的“客京華”突出了家靜遠離故鄉多年、參加科舉的艱難,

與后文中舉的風光形成對比,體現了詩人對家靜積極進取精神的贊美。②陸詩的

18

“客京華”寄寓著詩人認為自己不應在京都作客沾染繁華的感嘆,飽含詩人對世

態炎涼的深切體會,對宦海沉浮、壯志未酬的感傷,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B.“表現了家靜對官場的厭惡”說法錯誤,“夢回故鄉”是因為離家太久。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理解和賞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幾年塵土客京華,一日春乘犯斗槎”,幾年來客居京華,生活艱難;終于

春風及第,要乘舟遠行。本詩的“客京華”突出了家靜遠離故鄉多年、參加科舉

的艱難,與后文中舉的風光形成對比,家靜終于苦盡甘來,體現了詩人對家靜積

極進取精神的贊美。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得像一層薄紗,

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呢?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

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

“客京華”寄寓著詩人認為自己不應在京都作客沾染繁華的感嘆,飽含詩人對世

態炎涼的深切體會,對宦海沉浮、壯志未酬的感傷,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

17.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塞上長城空自

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拙”“錨”“銖”“塞”“衰”。

18.A處:許多種子都會跑路B處:種子就可以越跑越遠19.①處將“易

如反掌”修改為“輕而易舉”;③處在“吸水”后加上“能力”。20.①“驚

掉下巴”運用了夸張手法,更加口語化,比“驚訝”表達的程度更深,更富有表

現力。②''功夫"運用了比擬手法,與后文中的“鯉魚打挺”“凌波微步”相呼

應,比“能力”更形象。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A處:根據“其中一種最會跑路的是不實野燕麥”可知,這里圍繞種子跑路

來說的,并且“其中一種”,說明不止一種種子會跑路,所以可填''許多種子都

會跑路”。

19

B處:根據前面“不過,它并不是有意識地運動,它跑路的動力并非來自自

身,而是來自空氣”可知,這是在說不實野燕麥種子跑路的原因,所以本處可填

“種子就可以越跑越遠”。

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易如反掌地脫落”搭配不當,“易如反掌”一般作謂語?,定語,而這里

面修飾“脫落”,做的是狀語,可將將“易如反掌”修改為“輕而易舉”;

③“具有不對稱的吸水”成分殘缺,可在“吸水”后加上“能力”。

20.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表達效果的把握能力。

“驚掉下巴”就是驚訝的意思,但是本處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明驚訝程度

之深。同時“驚掉下巴”屬于口語,而‘'驚訝”屬于書面語,口語的運用使得表

達更具表現力。

“功夫”,一般指代身懷武術技能。而這里面是說不實野燕麥的種子具有的

技能,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并且,從和前后文的關系上看,“功夫”和后文

的“鯉魚打挺”“凌波微步”相呼應,比“能力”更形象。

21.A22.(1)中的“什么”表示疑問;(2)中的“什么”表示列舉。

【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A.將“白鷺”比作“雕塑”,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其他三項雖然有“好

像”,但并不是比喻。

故選Ao

22.本題考查學生對一般詞語含義的把握能力。

(1)本處的“什么”是對成熟的種子掛在母體上,不會掉下來原因的提問,

所以“什么”表示疑問。

(2)本處的“什么”是對“海”中具有的事物進行列舉,所以“什么”表

示列舉。

23.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題。

20

材料先列舉了科學的作用,最后總結科學的價值無處不在。從材料來看,“科

學”是中心話題,從內容上來看,主要強調科學的作用和價值。

從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來看,確實離不開科學。比如I,宇宙飛船帶我們離

開地球,來到太空之上,我們知道地球之外有更為廣闊的世界,讓我們對外面的

世界多了更多的期許。科學需要的是嚴謹,不是模棱兩可,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對

待,理性對待生活或世界的一切。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科

學,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比如飛機、動車、汽車,讓我們免去了車馬勞頓;科學

讓我們與千里之外的親人視頻通話,近在咫尺;科學,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捷,

當然也更為幸福。總之,科學的作用非常大,我們離不開科學。

當然,科學也有其反面,因為任何東西都有其兩面性,所以在寫作時可以適

當點一下,但不要作為重點來寫。

寫作時可以先表明觀點:人類社會離不開科學。主體采用分論點并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