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魯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_第1頁
2023魯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_第2頁
2023魯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_第3頁
2023魯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_第4頁
2023魯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同步練習-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生態環境與國家安全

第一節碳排放與環境安全

基礎過關練

題組一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下圖為某年世界部分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圖(注:圓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國二

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大小)。讀圖回答下面兩題。

1.下列關于二氧化碳排放,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是經濟發展速度過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過高,汽車數量過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

C.美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俄羅斯與日本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2.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會加劇氣候變暖的原因有()

①大氣吸收太陽輻射增強

②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強

③大氣反射地面輻射增強

④大氣逆輻射增強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2北京延慶質檢)下圖是"環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

下面兩題。

生成和儲存在沉積

巖中的化石燃料co、排放

卜)2排放

采集和燃燒化石燃料

3.下列關于化石燃料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天然氣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

B.煤炭多在近海,埋藏淺,易開發

C.在沉積巖層中呈均勻、連續分布

D.大規模使用可能改變全球碳循環

4.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

①增加植樹造林面積

②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

③將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

④建立碳交易市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5.圖中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大體上呈)

A.正相關

B.負相關

C.先正相關、再負相關

D.先負相關、再正相關

6.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B.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

C.石油價格上揚,導致各國大量使用燃燒值低的煤炭

D.大量森林遭到破壞和高耗能工業的飛速發展

題組二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2021福建寧德期末)下圖為北冰洋年海冰范圍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隨時間變化關系示

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兩題。

海冰范圍(XIo%m2)二氧化碳濃度(PPm)

7.據圖推斷,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海冰范圍變化呈)

A.正相關B.負相關

C.反比D.正比

8.據圖推斷,海冰范圍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A.臭氧層空洞擴大

B.酸雨危害加重

C.地震災害增多

D.海岸侵蝕加強

(2020江蘇如皋中學調研)全球氣候變暖對作物分布和產量、區域能耗都有一定影響。下

圖為我國局部地區居住建筑單位面積采暖降溫年耗電總量變化距平百分率分布圖

(1986—2005年)。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15,-10]

(-10,-5]

(-5.0|

10.5)

∣5,IO)

9.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對區域農業的影響有

①我國香蕉、菠蘿等作物種植范圍北擴

②中緯度地區農業受益,世界糧食總產量上升

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大幅度增產

④植物病蟲害暴發率提高,病蟲害范圍擴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區域能源消耗、工業生產的影響是()

A我國居住建筑單位面積采暖降溫年耗電總量均降低

B.北美五大湖區域居民單位面積采暖降溫年耗電總量明顯增加

C.節水節能技術、耐高溫耐干旱作物的培育技術市場擴大

D.所有工業活動都將承受越來越大的政策性壓力和稅收負擔

題組三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

2005年2月16日,旨在要求相關簽約成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性條約《京都議定書》

正式生效。《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通過的。該議定書

規定,在2008—2012年,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然

而美國政府于2001年3月28日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據此完成下面三題。

11.《京都議定書》要解決的問題是()

A.臭氧層破壞問題

B.氯氟煌等人造化學物質的排放問題

C.酸雨問題

D.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12.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先減限排、多減限排的義務,技術能力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

家暫時沒有減排的強制要求,這說明()

A.環境問題是地區性問題

B.國際環保合作必須遵循共同的責任

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造成的

D.目前,發展中國家是世界上非可再生資源的主要消費者和重要污染源

13.美國政府放棄實施《京都議定書》說明()

A.美國堅持單邊主義外交政策

B.溫室氣體對美國影響不大

C.經濟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不大

D.《京都議定書》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對違反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碳中和是指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通過二氧化碳消除手段,抵消掉這

部分碳排放,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我國政府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據此完

成下題。

14.我國要實現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條件是()

A.高耗能產業發展迅速

B.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較高

C.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升級

D.城市化加快,內需擴大

15.(2022江西南昌模擬憫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逐步下降。為降低

單位GDP碳排放量,國家積極實施技術創新、能源變革和經濟調整三大減排戰略。下圖是我國

2020至2025年碳排放量變化統計圖(含預測)。

(1)推測2020至2025年我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別說明三大減排戰略對降低單位GDP碳排放量的積極意義。

能力提升練

題組一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2021山東淄博質檢)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中的序號代表碳循環

的過程。讀圖回答下面兩題。

大氣中的Co

汽車

?r/

1ΦQ

動植物遺體和排出物

1.圖中

A.①開采的礦產來自巖石圈,對水圈無影響

B.②排放的氣體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

C.③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弱溫室效應

D.煤和石油需要在變質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

2.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則

A.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減弱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

C.石灰巖廣布地區的喀斯特作用變緩

D.亞寒帶針葉林向較低緯度地區擴展

題組二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下圖為南極長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氣溫及線性變化趨勢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平均氣溫/七

3.1986—2019年長城站的氣溫變化特點是)

A.持續升高

B.最高年均溫出現在2018年

C.波動上升

D.2019年平均氣溫比1986年高0.6℃

4.圖示氣溫變化給全球帶來的影響最不可能是()

A.使全球各地降水減少

B.擴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區域

C.使高山冰川普遍退縮

D.改變原有生態系統

反照率指對某表面而言,總的反射輻射通量與入射輻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對

太陽短波輻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參量。下圖為1980—2012年格陵蘭地區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

曲線圖。讀圖,完成下面兩題。

5.”格陵蘭地區反照率變化”出現明顯的波動下降趨勢,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全球氣候變暖B.全球氣候變冷

C.冰J11融化減緩D.冰川面積擴大

6.分析"格陵蘭地區反照率變化"可知,該氣候變化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是()

A.可以大面積種植熱帶作物

B.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

C.高山上林帶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線發生海退現象

7.在過去三十多年里,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某校地理

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獲取了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數據(下表)。讀表,回答

下列問題。

年份19841989199419992004200920142019

百萬

平方2.112.251.902.101.350.650.450.08

千米

(1)繪制折線圖,展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趨勢。

(2)簡述該變化對北極地區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

(3)列舉減緩該現象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1山東新高考質量測評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與全球升溫幅度

的關系,可作為確定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

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5-

4-----------------------------------------------------

?3-----------------------------------------------------

遑2-----------------------------------------------------

1-----------------------------------------------------

OI___I______,______.___.___l___I____>

盧戌b底般或酸旌?

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10%

8.結合上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累計排放量越大,升溫幅度一定越大

B.累計排放2萬億噸時,溫度可以升高2℃

C.累計排放3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大于1萬億噸的升溫幅度

D.累計排放2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小于4萬億噸的升溫幅度

9.能有效降低升溫幅度的措施有()

①農田開墾

②征收碳稅

③采用低碳排放策略

④增加碳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題組三碳減排

國際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量歸屬問題是國際氣候談判的核心議題之一。如圖為2015年部

分國家進出口含鐵商品中隱含的碳排放量的統計圖。據此回答下面兩題。

Z

?中國

Z

.5

.0

..50

SL

s

πL

≡.5一?日本?德國

?韓國

O.-?俄羅斯?美國

?英國

?墨西哥

0

0.51.01.52.02.5

進口量/億噸

10.上圖表明()

A.美國進口含鐵商品中隱含碳排放量小于出口

B.日本進出口含鐵商品中隱含的碳排放量大致相等

C.韓國進口含鐵商品中隱含碳排放量大于出口

D.部分國家通過含鐵商品貿易向我國轉移了碳排放

IL有效降低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的可行措施包括()

A.縮減鋼鐵行業就業人員

B.減少使用鋼鐵產品

C.壓減淘汰落后鋼鐵產能

D.減少含鐵商品進口

(2022廣東茂名一模)2020年9月22日,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

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

產業調整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下圖為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的我國能源消費

構成與凈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億噸標準煤)

(百萬噸二氧化碳)

80

16000

702028年凈三氧化碳排放達峰

14000

60氫能

非化石能漱、???.12000

50

IOO(M)

408(X)O

306000

2()4000

1()2(X)0

00

2019202520302035204020502060

……凈二氧化碳排放或

12.實現碳中和的核心問題在于()

A.收集封存B.減少排放

C.植樹造林D.能源結構調整

13.要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的目標,我國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以氫能逐漸取代煤炭等化石能源

B.打造中西部地區非化石能源基地

C.發展清潔能源,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D.整治環境問題,加大對廢棄物的處理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碳交易是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采用的市場機制。若控排企業碳排放量超

出配額,則需要在碳交易市場購買碳配額。自2011年起,我國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

等7個省市建立碳交易試點,總共納入企業2000余家。2017年底,我國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建

設。下圖示意2013—2017年我國碳配額現貨交易情況統計。

OI__1=1-----------------------------------------------------------------------------------------------------In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

口交易總量——交易額

Q)據圖描述我國碳配額現貨交易總量的變化特點。

(2)為碳排放較多企業應對碳排放市場交易機制提出合理化措施。

答案與分層梯度式解析

基礎過關練

1.C2.D3.D4.C5.A6.D7.B8.D

9.D10.C11.D12.C13.D14.B

1.C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是人口數量多造成的;讀圖可知,印度城市化水平為30%左右,其城市人口比重較低;

俄羅斯發展重工業消耗的能源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多,日本民用和辦公場所消耗的能源較多,因此俄羅斯與日本二氧

化碳排放總量接近的原因不相同;美國經濟發達,能源消耗量大,消耗的化石能源多,所以美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

2.D近地而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地面輻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可以吸收地面輻射,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過

多,會使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氣溫升高;同時,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的保溫作用也在增強,由此加劇全球氣候

變暖。

特別提示

引起近現代全球氣溫升高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微量成分,自然狀況下,其濃度相

對穩定。但是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而且增加速度呈加快的趨

勢。而二氧化碳能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氣溫升高。

3.D煤炭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化石燃料;天然氣是古生物遺骸長期沉積在地下,經慢慢轉化及變質裂解而

產生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動植物都可形成,A錯誤;煤炭多分布在陸地,B錯誤;化石燃料在沉積巖層中是不均勻、不連

續分布的,C錯誤;化石燃料多是生物的遺骸轉化而來的,是固定在地層中的碳,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會將固定在地

層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改變全球碳循環,D正確。

4.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采取的固碳措施有增加植樹造林面積,讓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并儲存

在體內,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①正確;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減排的措施,不是固碳的

措施,②錯誤;將二氧化碳封存到海洋中,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③正確;建立碳交易市場是為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減少

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是減排措施,④錯誤。故選C。

易錯提示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主要包括固碳措施和減碳措施。植樹造林、碳捕集、碳封存等措施屬于固碳措施,節

能減排是減碳措施。

5.A讀圖可知,圖中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大體上呈正相關。

6.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量森林遭到破壞和高耗能工業的飛速發

展,D正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A錯誤。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不是大氣中二氧

化碳濃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B錯誤。雖然石油價格上揚,但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石油為主,煤炭消費量相對增

長不大,C錯誤。

特別提示

人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是復雜的。其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實現的:一是改變下墊面的性質;二是改變

大氣中的某些氣體(二氧化碳等)濃度;三是人為釋放熱量。為了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和進行氣候預測,必須明確人為

因素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7.B據圖可知,總體上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海冰范圍越小,故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海冰范圍變化呈負相關。

8.D海冰范圍變小,說明海冰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加強。

9.D全球氣候變暖,我國熱帶、亞熱帶作物種植范圍北擴,①正確。全球氣候變暖會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受到一定

的影響,可能會使世界糧食總產量下降,②錯誤。全球氣候變暖意味著全球氣溫日較差可能會變小,糖料作物可能由

于糖分積累不足而減產,③錯誤。全球氣候變暖會造成喜熱生物的活躍,植物病蟲害暴發率提高,病蟲害范圍擴大,④

正確。故選D。

10.C圖示地區中,大部分地區居住建筑單位面積采暖降溫年耗電總量降低,但局部地區居住建筑單位面積采曖降

溫年耗電總量有所上升,A錯;僅根據圖示及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北美五大湖區域居民單位面積采暖降溫年耗電總量

變化,B錯;全球氣候變暖使得節水節能技術、耐高溫耐干旱作物的培育技術市場擴大,C對;全球氣候變曖,并非所有

工業活動都將承受越來越大的政策性壓力和稅收負擔,D錯。

11.D根據材料可知,《京都議定書》主要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以其要解決的問題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

排放問題,故選Do

12.C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主要是由己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造成的,因此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先減限排、多減

限排的義務,技術能力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暫時沒有減排的強制要求,故選Co

13.D美國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說明《京都議定書》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對違反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故

選D。

14.B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較多,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

條件是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較高,B正確;高耗能產業使用清潔能源可以減少碳排放,A錯誤;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升級,

城市化加快,內需擴大等不一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C、D錯誤。

15.答案(1)經濟規模擴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變革:降低化石燃料消費比重;經濟調整: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提高高新技術

產業比重)。

解析(1)讀圖可知,2020年至2025年單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單位GDP能耗降低,但碳排放總量仍在上升,因此

原因是經濟規模擴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2)根據材料“國家積極實施技術創新、能源變革和經濟調整三大減排

戰略”可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過能源變革,積極開

發新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化石燃料消費比重,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過經濟調整,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提

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能力提升練

1.C2.B3.C4.A5.A6.B8.C9.D

10.D11.C12.D13.B

1.C海底石油也是來自巖石圈的,但其開采對水圈有影響;②排放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而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

質是氯氟煌等人造化學物質;綠色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從而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弱溫室效應;

煤和石油需要經漫長的地質年代,由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在高溫和高壓作用下轉變而成,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

成。

2.B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則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曖,使亞寒帶針葉林向較高緯度地區擴展,但不會減弱太陽

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大氣對地面輻射吸收增強;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加快石灰巖

廣布地區的喀斯特作用。

3.C由圖可知,1986—2019年南極長城站的氣溫變化特點是波動上升;最高年均溫出現在1989年,為-0.7°C左

右;2019年平均氣溫約為-L8°C,1986年平均氣溫約為-3.3°C,故2019年平均氣溫比1986年高約1.5℃。

4.A圖示氣溫變化是波動上升,氣溫上升導致全球陸地降水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北半球中高緯度和熱帶地區降水

量有增加趨勢,亞熱帶地區降水量有減少趨勢,并不會使全球各地降水都減少,故選A。

5.A冰面的反照率較裸地高,“格陵蘭地區反照率變化”出現明顯的波動下降趨勢,說明格陵蘭地區的冰川面積

在縮小,裸地面積在增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加劇。

6.B“格陵蘭地區反照率變化”顯示出的氣候變化為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西伯利亞地區氣溫升高,

但西伯利亞仍是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不能種植熱帶作物,A錯;隨著熱量條件改善,西伯利亞地區森林帶分布范圍

會向北擴展,B對;氣溫升高,西伯利亞地區高山上林帶上限位置上升,C錯;氣溫升高,兩極及高山冰川融化加劇,全球

海平面上升,西伯利亞地區北部海岸線將向陸地推進,發生海進現象,D錯。

7.答案⑴

面積(百萬平方千米)

(2)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流;加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變小;等。

(3)加強國際合作;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出行;等。(從國際合作、

政府、個人三個層面作答)

解析(1)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據表可知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

積波動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根據表中數據繪制即可。(2)冰川面積減少,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地區生物多樣性會減少;隨海冰減少,北極通航條件改善,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

流的溫度;北極冰川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等。(3)該現象是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

加,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故應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從國際合作、政府、個人三個層面作答。加強

國際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的比重;調整產業結構,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個人層面,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減少浪費;等。

8.C據圖和材料可知,同樣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對應的升溫幅度不同;同一升溫幅度,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同。

由此可以判斷A、B、D項錯誤,C項正確。

9.D據材料可知,升溫幅度與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呈正相關。征收碳稅,可以倒逼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正

確;采用低碳排放策略,可以降低升溫幅度,③正確;增加碳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數量,④正確;而農田開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