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人口、農業以與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_第1頁
專題一人口、農業以與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_第2頁
專題一人口、農業以與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_第3頁
專題一人口、農業以與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_第4頁
專題一人口、農業以與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

人口、農業以及結構變化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第一講人口和經濟發展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人口數量、人口質量和人口結構。一、馬爾薩斯人口理論1978《人口論》(一)基本假設1.存在生存工資,低于生存工資,則無法存活。2.高于生存工資,多余的收入被用作人口的再生產,且人口的增長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數。3.收入多寡受到自然資源約束,是有限的。(二)基本內容假設初始狀態下人均收入高于生存工資。根據馬爾薩斯的第二個假設,人口將增長。根據第三個假設,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增長雖然可以提供更多的勞動力,但是勞動力的邊際報酬卻是遞減的,因此,人均收入下降。此時,人口仍然在增長,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資為止,此時人口不再增長。反過來,假設初始狀態下人均收入低于生存工資。則此時人口減少,人均收入增加,人口下降速度減緩,直至回歸增長為零的狀態。因此,在短期內,人口增長會呈現出上下波動,但在長期,人均收入將保持在生存工資的水平上,人口沒有增長。此時,我們說經濟陷入了馬爾薩斯陷阱。(三)對馬爾薩斯人口理論的批評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資源約束假設(技術水平能夠提高資源產出水平)。一個是人口增長方程。(因為人均收入可以隨人口增長而上升)二、貝克爾的人口理論1987《家庭經濟分析》(一)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生育的收益:①孩子如同耐用品,能給父母帶來持續的快樂。②孩子又是投資品,在未來可以為父母帶來收入流。生育的成本:需要父母投入時間和金錢。貝克爾特別強調父母時間投入的機會成本。這個成本取決于父母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的工資,或是自我雇傭所能獲得的收入。父母生育多少孩子,是在生育孩子的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權衡。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標準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了,這里重要的因素是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變化。生育的邊際收入的考慮:①作為耐用品,“消費”獲得的效用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②作為投資品,投資邊際收益遞減,因為投資獲得的收入是邊際效用遞減的。生育的邊際成本的考慮:①收入損失角度,生育的邊際成本是上升的。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對于某一家庭,固定消費水平,隨著孩子數量上升,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錢,所以父母現期消費下降帶來的效用損失在邊際上是增加的。也就是生育孩子的邊際成本在上升。②投入時間角度,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投入時間較少時,父母的邊際報酬較高。因此投入時間多意味著父母現期收入損失在邊際上增加,即生育孩子的邊際成本上升。③養育孩子的直接成本角度,是邊際遞減的。多養一個孩子不過是往鍋里多加一瓢水,大孩子衣服給小孩子穿。在現代社會來講,這些成本都是微不足道的。既然生育孩子的邊際收益是下降的,邊際成本是上升的,那么就存在一個生育孩子的最佳數目。三、人口轉型和人口紅利(一)人口轉型人口轉型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率;第二階段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長率;第三階段則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長率。(二)人口紅利人口轉型的三個階段意味著不同的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而言,第二階段后半段的人口結構相對于其它兩個階段具有優勢。在這個階段,勞動人口相對于被撫養人口更豐富,從而可能有利于經濟增長。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即無需額外投入就可以得到的收益。國際上通行的衡量人口紅利的指標是勞動人口比和它的倒數——人口撫養比。勞動人口(人口學概念出于勞動年齡的人,并非一定參加勞動)指的是大于

15歲、低于

65歲的人口,被撫養人口指的是

16歲以下和

65歲以上的人口。勞動人口比是勞動人口和被撫養人口之間的比例,這個比例越高,則人口紅利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人口紅利的背后機制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是撫養負擔輕。第二是勞動力供給充沛。第三是創造力高。第四是儲蓄。第二講農業與經濟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有基礎性意義的經濟部門,其他經濟部門的出現、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農業的支持。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人類自身的歷史,也正是農業發展的歷史。一、傳統農業(一)什么是傳統農業,有何特征?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舒爾茨,1964/1987)中給出作者的定義:“不使用現代要素的農業生產”。舒爾茨用“貧窮(技術和收入)但有效(資源配置)”來概括傳統農業的特征。傳統農業貧窮體現在:單位面產低人均產出、即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傳統農業有效體現在:資源配置效率:舒爾茨在1964年發表《改造傳統農業》中借用大量的人類學證據說明:傳統農業不存在組織和制度的效率損失。(二)中國的小農體系中國歷史上的農業完全符合傳統農業的特征。在中國歷史上,小農體系指的是一種以小農耕作為主導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這里的“小農”不僅包括自耕農,而且也包括佃農。即使土地分配極端不均,但只要不存在很多經營性地主,只要土地是由小農耕作的,則一個社會仍然擁有小農體系。觀點:小農體系不僅制約了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而且還限制了現代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理由:一個是小農損失土地經營規模擴大之后帶來的規模經濟,另一個是小農不利于現代要素、特別是機械的采用。是否如此?①就規模經濟來說,經濟學上通常指所有的要素投入同比例增加的時候,產出會超比例地增加。產生規模經濟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比如一個農戶購買的拖拉機。但是,農業生產的多數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等都是可分的,那些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機也可以通過市場租賃變成可分的。因此,農業生產不具備經濟學意義上的規模經濟。②就土地經營規模擴大方面。單單增加土地規模必然導致土地邊際回報下降。(三)高水平陷阱伊懋可(MarkElvin)在其

1973年的著名著作《中國的歷史形態》(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中,詳細考察了清代中國的農業和工業生產情況,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高水平陷阱(thehighequilibriumtrap)理論。所謂高水平陷阱,指的是農業高度發達、但工業卻停滯不前的狀態。首先,中國農業技術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時期就出現了水泵、水力推動的、比英國的珍妮紡織機還先進的織布機等先進技術。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技術改進已經達到了極限。如當時的冶煉技術已經不可能再有提高的余地,又如在江南地區,銅和布的價格都已經變得非常昂貴,整個經濟受到資源約束的限制。要打破這一資源約束,需要農業創造更多的剩余,從而使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產要素的高價格,從而推動技術的進步。但是,由于馬爾薩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農業剩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長所消耗,最終農業技術變革達到傳統農業的最高點,不再增長,而工業則處于停滯的狀態。二、傳統土地關系和土地改革(一)傳統土地關系及其問題近代以來,農民大體上可以分成四種:地主、自耕農、佃農和雇農。反映的是土地分布不均。存在的問題:社會層面:土地雇傭可能導致雇農和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特別是雇農中的長工,他們吃住在地主家里,往往因為貧困而不能組建自己的家庭,從而形成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經濟層面:土地租賃會導致效率的損失(二)土地改革相比自耕農,租賃合約都意味著效率損失。固定租合約的損失來自于佃農較低的承擔風險的能力,而分成租則來自佃農較低的風險承擔能力和較低的激勵水平的組合。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除此之外,土地改革還有其它方面的意義。首先,土改提高普通農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子女的教育,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其次,土改打破傳統的等級結構,消除了大地主對國家政策的控制,從而使得促進社會進步的公共政策得以實施。第三,土改增強了民眾的公平感,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第四,土改消除了佃農和雇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因此是對人的解放。三、現代農業18世紀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推動工業革命,19世紀電力的普遍使用,科學開始與生產技術密切結合。自此人類進入了科技文明時代。如舒爾茨所言,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為“現代要素”投入。(其一為機械的廣泛使用,其二為化肥、殺蟲劑等現代化學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術帶來的改進。)自

1960年代末開始,亞洲發生了一場“綠色革命”,其標志是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的快速提高。在我國,綠色革命的步伐更快。馬爾薩斯陷阱成立的最重要條件是土地邊際報酬的遞減。現代農業打破這個限制的要點在于,生物技術進步是一種土地加強型的技術進步,即提高土地生產力的技術進步,相當于增加了土地的數量,把一種有限的投入變成了近乎無限的投入。四、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一)保障糧食供給(二)提供就業(三)緩解貧困(四)促進勞動力轉移和工業化進程五、農業在國民經濟份額中的下降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一個國家進步的表現。對待這個規律的態度應該是:既不壓抑農業的發展,也不揠苗助長。六、對農業的過度汲取及其后果國家貧窮希望發展重工業——壓低農產品價格,降低城市工人工資,以使工業獲得更多利潤,實現資本的快速積累。統購統銷:國家統一購買統一銷售糧食人民公社:降低挨家挨戶收糧成本,由生產隊和公社一級一級上繳糧食。這些便利了國家實現對農業的汲取,形成了所謂的“剪刀差”剪刀差存在的兩種形式:①以低價收購糧食,再將這些糧食分配給城市居民消費。(中國)②以低價收購糧食,但以高價提供農業投入品,導致人為的剪刀差。統購統銷和人民公社帶來的后果: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民被固著在土地上城市農產品供應緊張第四講結構變化與城市化某物品量總效用邊際效用000146462843831153141372251511461587715808156-290150-62024/4/3關于“邊際效用遞減”和“偏好穩定”的先驗假設不具備實證性:酗酒、吸毒(汪丁丁,1997)、成癮性消費——欣賞音樂、對肥皂劇迷戀(Becker,1996),后者雖然不一定違背“邊際效用遞減律”,但它會改變一個人的偏好,從而使邊際效用曲線向右移動。對“邊際效用遞減律”構成威脅的還有情感、宗教和信仰等人類行為,這類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具有“邊際效用遞增”的特征。2024/4/3均衡與均衡范式經濟學中的均衡概念源于牛頓古典力學。在古典力學中,均衡表示一個物體在兩種或多種力作用下的靜止狀態。運用到經濟學中,均衡有了多重的含義——狹義和廣義。2024/4/3狹義:供需一致。廣義:某一經濟系統處于穩定狀態。在主流經濟學中,均衡概念是影響至深的,“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觀點,及對均衡機制的理論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義理論”2024/4/3在主流經濟學中,傾向于認為經濟會自動收斂或穩定于均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均衡意味著穩定,即內生或外生的經濟變量的變動不會使系統失去穩定性,系統會自動地調節,重新穩定或收斂到均衡狀態。2024/4/3但是,在系統科學中,均衡并不一定意味著穩定,在均衡狀態下對應著三種不同的穩定狀態,如圖:2024/4/3圖(a)隱含負反饋機制,如價格機制。當外部沖擊使需求增加時,價格上升,而價格上升反過來使需求減少,這種負反饋機制促使市場重新穩定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狀態。圖(b)隱含正反饋機制。但是經濟系統是永恒變化,不斷發展的,僅用負反饋無法合理地說明這種過程,而必須引入正反饋,也就是說,經濟系統同時存在著正反饋和負反饋兩種機制。也就是圖(c)所表示的。2024/4/3負反饋可以理解為自調節(self-regulation)。正反饋可以理解為自增強(self-augmenting)。所以經濟系統“變化的方式表現為飛躍的和間歇的??經濟發展呈現出非連續、非線性的方式”。2024/4/32024/4/3可以看出,圖2也在某種程度上刻畫出了經濟均衡和經濟演化交替進行的圖景,而經濟均衡和經濟演化正是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但是遺憾的是,經濟學兩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基本上只是對均衡的研究,很少涉及經濟演化。2024/4/3因此,當一個經濟量增長的時候,總有一種力量把它的增長速度降下來,而這種力量發生作用的過程就是負反饋機制。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一個企業就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其它企業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同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一個國家的經濟也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其它國家就不可能有任何增長。在自然界,負反饋機制的存在是萬物和平相處的必要條件。2024/4/3就經濟增長來說,我們可以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成結構因素和總量因素。前者包括人口轉型、結構變化、規模報酬、制度改進等不受負反饋機制限制的因素,后者則包括投資擴張、技術進步等受負反饋機制限制的因素。顯然,前者更有利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姚洋)2024/4/3一、結構變化的典型事實和解釋2024/4/3三大產業結構變化。美國的工業的就業比例在1950年達到頂峰。農業在下降,服務業在上升。2024/4/32024/4/3韓國是在1990年達到頂峰。2024/4/3我國的結構變化還沒有達到轉折點,工業就業比重還在上升階段。按照可比價格計算,我國2010年的人均GDP相當于韓國1983年的水平;因此,如果用韓國作為參照,則我國將在2015到2020年之間越過第二產業的轉折點。2024/4/3對這種結構變化的解釋1.偏好的變化農業份額下降可以用農產品收入彈性來解釋。農產品收入彈性小于1,因此農業占經濟的份額隨著收入增加而下降。服務業收入彈性隨收入水平上升,工業品收入彈性則不變。在收入不是很高時,消費者缺少消費服務品的余錢,而隨著收入提高后,許多制造業的產品(手機)成為了必需品,消費者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服務業中,服務(旅游和娛樂)開始成為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4/32024/4/32.技術進步率的差異農業中土地是一個特殊要素,數量有限;而且農業技術進步,農產品價格降低,促使勞動力轉移。工業技術進步會出現兩種相反的力量:一個是工業品相對價格下降,工業擠出勞動力;另一個是勞動力邊際產出提高,工業吸收勞動力。在經濟發展初期,后一個力量更大,因此工業占比上升;在經濟發展的后期,前一個力量更大,因此工業占比下降。2024/4/33.經濟開放4.產業轉移和全球服務業興起2024/4/3二、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結構變化將要素引入邊際報酬較高的行業,因此對經濟增長有貢獻。這里要區分“高生產率”部門和“高邊際回報”部門。這里的生產率通常指的是“全要素生產率”,即扣除要素投入增長的生產率。2024/4/3服務業的技術進步率較其它兩部門低,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個低生產率部門。但是,勞動力和資本向服務業轉移,意味著服務業對勞動力和資本的邊際報酬較高。在通常情況下,一種要素在一個部門的邊際報酬較高也意味著這種要素在這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即平均產出)也較高,因此,結構變化帶來“無成本”的經濟增長。2024/4/3三、城市化(一)度量中國過去的統計一直采用戶籍人口的標準度量城市化,即擁有城市戶口的人才被算作城市人口,例如,18%的城市化率即表示18%的人口擁有城市戶口。這種方法在過去是可行的,因為在城市居住卻無城市戶口的人口幾乎沒有。但現在這種方法有很大問題,因為城市中有很多人并沒有城市戶口。2024/4/32024/4/3從2000年開始,中國采取常住人口作為城市化率的統計指標。某人在一個地方住滿六個月,即被算為該地的常住人口。國家通過抽樣調查和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方式來確定常住人口的具體數據。2024/4/3但是,按照常駐人口統計的城市化率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它仍舊依托城市建置統計城市人口。即存在沒有農業就業的村莊(華西)和仍然多數從事農業的城鎮。一個改進的辦法是以非農就業人口為基礎計算城市人口。但這需要給非農就業人口下一確切的定義,而這又有一定的困難,因為農村地區的兼業化程度很高,不容易確定一個人到底是在農業部門還是在非農部門就業。2024/4/3(二)城市化的一般規律一般而言,一國的城市化率隨著人均收入增加而提高。城市化率隨收入提高和上升,但當收入很高時,城市化率會略有下降,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出現的郊區化現象。2024/4/32024/4/3四、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聚集效應:節約成本,增加需求。發揮企業的規模經濟:(北京中關村電子產業集群、福建的運動鞋產業集群、重慶的摩托車產業集群等)內部經濟:成本節省外部經濟:橫向集群(學習效用、區域內資源的組織能力)和縱向集群2024/4/3促進結構變化規模經濟,生產率提高,誘使勞動力轉移過來。工業發展對服務業配套要求。有利于污染治理:污染治理的規模經濟2024/4/3五、中國人口流動政策的六階段1958-1978年,不允許流動。我國自1958年開始實施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人口除國家管理的工作調動、升學、入伍和婚姻之外,不允許自由流動。1979-1983年,限制流動。農村改革之后,城市出現走街串巷的農村小商小販,但是,總體而言,他們還受到很大的限制。1984-1988年,開始允許流動。1984年費孝通提出了小城鎮發展道路的理論,國家開始允許農民自帶口糧、自籌資金進入小城鎮。2024/4/31989-1991年,控制“盲流”。“盲流”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名詞。這和當時的政治氣候有關。1992-2002年,從控制到“規范”。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改革重啟,勞動力流動增加。但是,流動需要許多證件,像暫住證、計劃生育證等。2003年至今,敞開流動。以2003年“孫志剛事件”為催化劑,我國的流動人口政策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2024/4/3第五講剩余勞動力和二元結構威廉·阿瑟·劉易斯(

WilliamArthurLewis)1915-1991畢業于LSE第十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2024/4/3一、剩余勞動力與工業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一)劉易斯的剩余勞動力定義邊際產出為零的勞動力(最初的定義)劉易斯沒有解釋社會中為什么存在剩余勞動力從現代經濟學角度,農場不會雇傭MP=0的勞動力即使按照Malthus的人口理論,多余的人口也會被饑荒、戰爭等因素消滅掉。2024/4/3這樣的定義就陷入一個邏輯圈套,無法自圓其說。因此Lewis提出了制度工資(生存工資)的概念。2024/4/32024/4/3在圖中,我們用ws表示這個工資。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等于ws對應的勞動力數量為L2。從圖中可以看到,超過L2之后的所有勞動力的邊際產出都小于ws,即他們的貢獻小于他們得到的回報,但在L2和L1之間的勞動力和超過L1之后的剩余勞動力不同,他們的邊際產出為正,我們稱他們為“隱蔽性失業”勞動力。2024/4/3制度工資可以解釋為什么剩余勞動力可以存活下來,但是,它沒有解決為什么農場愿意雇傭隱蔽性失業和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這就是劉易斯和舒爾茨的爭論所在。按照舒爾茨的觀點,即使是在傳統社會里,勞動力市場仍然是有效的;如果工資高于勞動邊際產出,工資就會降低,直至等于勞動邊際產出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出現剩余勞動力。劉易斯則認為,制度工資是由傳統社會的生存倫理決定的,如果工資低至生存工資之下,傳統社會是不會容忍的。2024/4/3在這里,隱含在舒爾茨觀點背后的一個假設是,工資的降低最終會讓馬爾薩斯原理發生作用,或最終壓制生育,從而不可能出現人口過剩;而隱含在劉易斯觀點背后的假設是,傳統社會的生育決策不完全受經濟因素的左右,人口過剩是可能的。中國自清初以來的歷史表明,人口過度增長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因此,至少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劉易斯的假設更符合現實。2024/4/3(二)工業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劉易斯創立剩余勞動力這個概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想說明,發展中國家早期存在巨大的未加利用的人力資源,對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他的思想的核心是工業勞動力的無限供給。2024/4/32024/4/3(三)

Ranis和Fei的改進提出平衡增長模型,即在工業擴張的同時,農業技術水平得到改善,農業產量提高,從而保障工業增長不發生停滯。如圖:平衡增長要求加大對農業投資,提高農業的技術水平,使得產出在勞動力下降的情況下保持不變。2024/4/32024/4/32024/4/3(四)sen的改進Sen(1969)修正了Lewis模型中剩余勞動力概念中的邏輯缺陷。從農戶的家庭生產和消費決策角度發展了劉易斯的剩余勞動力理論。假設一個封閉經濟中不存在任何勞動力市場,即勞動力只能在家庭內部工作而不能為別人工作。2024/4/3假設家庭是一個計劃單位,由家長決定每個勞動力勞動投入l以最大化全家的凈效用之和,即:這是一個無約束的最大化問題,一階條件是:2024/4/3將一階條件化簡得到勞動時間的邊際產出:在開放經濟中MP=w市場上的工資。在當前模型假設中,沒有勞動力市場也就沒有工資,但是我們可以把右邊看作工資——影子工資。v,(l)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