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esignstandardofgreenbuildingforTianjin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ofgreenbuildingforTianjinDB29-205-2015J11716-2015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批準單位: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實施日期:2015年5月1日2015天津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文件津建科[2015]111號市建委關于頒布《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貫徹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家技術經濟政策,進一步推進天津市綠色建筑的發展,規范和指導綠色建筑設計,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等單位按照我委《關于下達2014年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二批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建科[2014]687號)文件要求,對《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T29-205-2010)進行了全面修訂。經我委組織專家審定,現批準《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29-205-2015)為我市地方工程建設標準自2015年5月1日起凡新立項的民用建筑項目應執行本標準。其中,第4.1.1、4.2.1、6.3.1、7.2.4、8.2.7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T29-205-2010)同時廢止。各相關單位要認真執行本標準,實施過程中如有不明之處及修改意見請及時反饋給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本標準由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及對強制性條文的本標準由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由天津市建設工程技術研究所負責征訂和發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翻印和復制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5年4月1日前言本標準修訂工作依據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下達2014年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二批工程建設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建科[2014]687號)的要求,由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主編,會同多家設計、科研單位參編,經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并根據新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4版)》,對《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T29-205-2010)中與新標準內容條款有差距的內容進行修編,并總結了國內及我市綠色建筑設計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完成的。本標準主要內容為: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規劃設計、5建筑設計與室內環境、6結構設計與建筑材料、7給水排水設計、8暖通空調設計、9電氣設計。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將標準適用范圍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擴展至各類民用建筑;取消設計策劃章節;將結構設計與建筑材料兩個章節合并編寫;修改部分標準條文;增加模擬邊界條件、天津鄉土植物名錄兩個附錄。本標準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本標準由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強制性條文的管理,天津市建筑設計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在執行過程中,如發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交天津市建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規程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本規程參編單位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市建材研究總院天津市園林綠化研究所天津住宅科學研究院天津市天友設計院天津華惠安信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生態城綠色建筑研究院天津市房屋鑒定建筑設計院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園林規劃設計院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劉軍張津奕王建廷洪再生祝捷王俊霞劉洪海周國民王東林劉鳳東姜世平汪磊磊王敬怡顧放王立雄文科軍李紹燕任軍張澤美戚建強鄔珊王麗文黃民德孫紹國董璐璐劉小芳張棟李旭東張志剛李勝英蘆巖李寶鑫尹寶泉魏彤岳王洪成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劉祖玲曾捷林波榮張方丁永君尹秀偉伍小亭劉建華目次1總則……………11234一般規定5土地利用及規劃設計5室外環境6交通設施及公共服務7場地設計與綠化景觀85圍護結構10采光與遮陽11自然通風11隔聲降噪12裝修與室內空氣質量1266.2結構體系156.3建筑材料157給水排水設計……………………1777.2給水排水系統177.3非傳統水源利用187.4節水措施197.5太陽能熱水系統208暖通空調設計…………………218.2冷源與熱源238.3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248.4監測控制與能量計量279電氣設計………………………29.1一般規定289.2供配電系統289.3電氣照明299.4電氣設備的節能309.5電能計量309.6建筑智能化31附錄B天津鄉土植物名錄………43本標準用詞說明引用標準名錄………………50條文說明…………………53contents4.2siteutilizationAndp1annngDesign…………5Environment…64.4TransportInfrastructureAndpublicservices………75ArchitecturalDesignAndIndoorEnvironment………………105.3DaylightingAndsun-sh115.5soundInsulationAndNoie5.6DecorationAndIndoorAirQay…………………126structuralDesignAndBuldngMaterials……………146.3BuildingMteals……………157watersupplyAndDrainageDesign……177.3unconventionalwatersourcesutlization………187.4watersavngMeases…………197.5solarwaterHeangsystem…………………208.2coldsource8.3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248.4Monitoringcontro1AndEnergyMetering……………279.2powersupplyAndDistributionsystem………………28AppendixABoundaryconditionsforsimulation……32AppendixBTianjnNativeplantsDirectory………………43ExplanationofwordnginThestandard……49進一步推進天津市綠色建筑的發展,規范和指導綠色建筑設計,制定本標準擴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也可按本標準執行能和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降低建筑行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國家、天津市有關標準的規定。2術語2.o.1綠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0.2建筑全壽命期buildinlifecycle從建筑物的選址、設計、建造、使用與維護到拆除建筑、處置廢棄建筑材料的整個過程。直接利用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及資源稟賦等現場自然條件,通過優化建筑設計,采用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調和照明等負荷,提高室內外環境水平的措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風、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遮陽、蓄熱、雨水入滲等技術措施2.o.4主動措施activetechniques通過采用消耗能源的機械系統,提高室內舒適度和室內外環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調、機械通風、人工照明等措施。2.o.5鄉土植物nativeplants指本地區原有天然分布或引種栽培生長于本地、適應本地自然條件并融入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植物。2.0.6生態環境修復eco-environmentalmodification指原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在消除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的前提下,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2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的工程措施2.0.7生態補償eco-compensation通常指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在綠色建筑設計中主要指對場地整體生態環境進行改造、恢復和建設,以彌補開發活動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環境變化影響。33基本規定和環境資源條件,采用有利于促進建筑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場地布局、建筑形式、工程技術、建筑設備和材料,進行適宜技術集成。空調、電氣與智能化、室內設計、景觀、經濟等各專業應緊密配合。綠色建筑設計應充分體現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結合天津地域的氣候、資源、生態環境、經濟、人文等特點進行綠色建筑設計以提高綠色建筑的性能44規劃設計4.1一般規定4.1.1場地選址與規劃設計應符合天津市城鄉規類保護區、文物古跡保護等建設控制要求。生態保護等內容,滿足綠色建筑標準與可持續運營的要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交通設施的集約化建設與共享,提高場地的土地利用效率標,優化建筑規劃布局,實現場地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補償4.2土地利用及規劃設計4.2.1場地內應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等危害。且不得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面積,充分利用最佳朝向并保證建筑物的天然采光與自然通風。53層及以下3層及以下4~6層7~12層13~18層19層及以上率,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公共建筑容積率不應小于。.52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不宜高于表4.2.6中的規定:表4.2.62422施。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時,應進行安全檢測及合理改造。4.2.8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市標準《天津市綠化條例》的有關規定。生能源使用量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不宜小于5%。4.3室外環境GB3096的有關規定1有利于舒適的室外行走及活動;2營造良好的建筑自然通風條件,減少氣流對區域微環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響;3建筑布局宜避開冬季不利風向,并通過設置防風墻、板、防風帶(如植物)、微地形等擋風措施來阻隔冬季冷風。注:若采用模擬的方法進行驗證,模擬邊界條件參見附錄A。列規定1紅線范圍內戶外活動場地有喬木、構筑物等遮陰措施的270%以上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應小于。.43宜對場地熱島強度和室外熱舒適度進行模擬預測,優化方案注:有關喬木樹冠直徑的尺寸見附錄B。4.4交通設施及公共服務公共汽車站的步行距離不應大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站的步行距離不應大于800m。礙設計規范》GB50763及現行天津市標準《天津市無障礙設計標準》DB29-196的有關規定。全與便捷,居住區內宜實行人車分流。(庫)標準》DB/T29-6的有關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自行車停車設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應有遮陽防雨2合理設計地面停車位,不宜擠占步行空間及活動場所3機動車停放宜采用機械式停車庫、地下停車庫或停車樓等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DB29-7的有關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要71場地出入口到達商業服務設施的步行距離不大于500m2相關設施集中設置并向周邊居民開放;3場地1000m范圍內設有5種及以上的公共服務設施。4.5場地設計與綠化景觀有的自然水域、濕地和植被,采取表層土利用等生態補償措施。的項目應編制雨水綜合利用方案,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應達到30%;2場地豎向設計應有利于場地的雨水進入雨水設施中;3硬質鋪裝地面中透水鋪裝面積的比例應達到50%。1綠地結構設計應同場地內的功能需求相一致,因地制宜地采用喬、灌、藤、草相結合的復層綠化。居住建筑場地內喬木2綠化種植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鄉土植物比例應達到70%以上。不應選擇易產生飛絮、有異味、有毒、有刺等對人體安全不利的植物;3合理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方式。注:天津鄉土植物名錄見附錄B。81生態水景設計應利用原場地內溪流、湖泊、水潭等的水岸空間,結合未來水環境的整體功能性需求與景觀設施,進行多種適生性水生、岸生植物的生態結構設計,以生物多樣性維系水環境功能的可持續性。2生態水景設計應根據場地的水源匯水量、地下水位與滲透量、用水量與蒸發量,合理確定景觀水體的水面大小、標高和基底標高3景觀用水應優先使用屋面與道路雨水,利用前應采取相應的徑流污染控制措施。95建筑設計與室內環境5.1一般規定與氣候環境,綜合考慮日照、通風、采光、噪聲等要求,優化建筑形體、室內外空間布局。注:若采用模擬的方法進行驗證,模擬邊界條件參見附錄A。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交通等輔助空間的面積,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間。遮陽、導光、導風、載物、輔助綠化等功能的建筑室外構件應進行建筑一體化設計。范》GB50763和現行天津市標準《天津市無障礙設計標準》DB29-196的有關規定。建筑、辦公建筑等適宜標準化建筑類型或建筑中的建筑部品、建筑構件等進行建筑標準化設計。5.2圍護結構護結構的熱工性能、耗熱量指標、能耗指標等指標,應符合現行天津市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結露比不應大于。.15,反射光影響范圍內無敏感目標時可選擇可見光反射比不大于。.20的玻璃。外立面內凹的弧形玻璃幕墻應防止反射光聚焦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非玻璃材料宜采用低反射亞光表面。5.3采光與遮陽光設計標準》GB50033的有關規定外,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居住建筑:臥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積比不應低于1/6;2公共建筑:60%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間室內采光系數不應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的要求;3地下空間平均采光系數不小于。.5%的面積與首層地下室面積比不宜小于5%。1建筑的外遮陽設計應符合現行天津市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2當采用外遮陽時,外窗(包括透光幕墻)及采光天窗中有可控遮陽調節措施的面積不宜小于25%。5.4自然通風室內自然通風。宜對建筑室內風環境進行計算機模擬,優化自然通風方案。自然通風設計應考慮冬季防寒措施。注:若采用模擬的方法進行驗證,模擬邊界條件參見附錄A。可開啟面積應符合現行天津市標準《天津市住宅設計標準》環境不利時宜采用通風器等措施5.5隔聲降噪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要求,并不應高于低限標準值和高要求標準值的平均值。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要求,并不應低于低限標準值和高要求標準值的平均值。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低限標準值和高要求標準值的平均值。5.6裝修與室內空氣質量建筑應在公共部位采用土建和裝修一體化設計。應性,辦公、商業建筑的可變換功能室內空間應采用可重復使用隔斷(墻),且面積比例不應小于30%GB18580-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6結構設計與建筑材料6.1-般規定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的規定,結構構件的抗力和耐久性應符合相應設計使用年限的要求。合考慮節省材料、安全施工、保護環境等因素,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對地基基礎設計方案及其構件應進行優化設計2當采用樁基時,宜根據上部結構類型及荷載分布情況考慮樁基變剛度調平設計。的適應性1應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性,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和《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的有關規定確定其后續使用年限;2因建筑功能改變、結構加層或抗震設防標準提高,導致原結構整體剛度或結構構件的承載力不滿足現行結構設計規范的要求時,應優先采用結構體系加固方案;3改擴建工程宜保留原建筑的結構構件,并應對原建筑的結構構件進行必要的維護加固;4結構加固設計應采用節材、節能、環保的加固技術。6.2結構體系施工條件等,對結構體系、構件布置及其截面進行節材優化設計。則、特別不規則的建筑形體和結構布置;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建筑形體和結構布置6.2.4對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人員密集的重點設防類公共建筑,推廣采用隔震和消能減震技術進行結構設計。復合材料6.3建筑材料6.3.1不得采用國家和天津地區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1混凝土結構中,高層建筑的豎向承重構件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C50混凝土用量占豎向承重構件中混凝土總量的比例不應低于50%;結構構件中采用不低于400Mpa級受力普通鋼筋的比例不應低于85%,混凝土結構中,梁、柱及剪力墻邊緣構件的縱向受力普通鋼筋應采用不低于400Mpa級的熱軋帶肋鋼筋;2鋼結構中采用Q345及以上等級高強鋼材的用量占鋼材總量的比例不應低于70%;3混合結構中,對其混凝土結構部分和鋼結構部分應分別按本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定選用高強度混凝土、鋼筋和鋼材。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不應低于60%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總量的比例不宜低于50%。對鋼結構宜采用耐候結構鋼或耐候型防腐涂料。可再循環材料的用量比例在住宅建筑中不應低于6%、公共建筑中料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同類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不應低于7給水排水設計7.1-般規定源。水資源利用方案應包括用水定額的確定、用水量計算及水量平衡分析、給水排水系統設計方案、節水器具及設備的選擇與非傳統水源利用方案等內容熱能和空氣能等7.2給水排水系統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壓力。件確定系統形式。當采用集中熱水供應系統時,應設置熱水循環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住宅建筑配水點出水溫度達到45℃的放水時間不應大于2醫院、旅館等公共建筑配水點出水溫度達到45℃的放水時間不應大于10s。3公共浴室宜采用單管熱水供應系統7.2.4景觀用水水源不應采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水。準的要求控制,場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應低于55%地面生態設施,并應對屋面雨水采取消能緩沖措施。7.3非傳統水源利用區宜配套建設中水設施。中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與建筑物同時投入使用。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系統設計和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并必須符合下列要求:1非傳統水源的水質應符合現行相關水質標準的規定;統應設有備用水源、溢流裝置及相關切換設施等;3非傳統水源在儲存、輸配等過程中應有消毒措施;4供水管道應設標識,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中水設的規定5水池(箱)、閥門、水表及取水口等均應設置有效的防止誤接、誤用、誤飲的措施。機械通風冷卻塔≥95%機械通風冷卻塔機械通風冷卻塔≥95%機械通風冷卻塔≤0.01%≤0.005%水體的雨水應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7.4節水措施7.4.2合現行國家和天津市標準的有關規定灌溉方式下列要求1冷卻塔的冷卻能力和飄水率應符合表7.4.5的規定表7.4.5冷卻塔冷卻能力和飄水率要求名稱要求循環冷卻水量循環冷卻水量>1000m3/h冷卻能力自然通風冷卻塔(100±5)飄水率自然通風冷卻塔≤0.01%7.4.6公共浴室應采用節水措施。7.5太陽能熱水系統水;12層以上住宅宜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提供生活熱水。熱水系統提供生活熱水。1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與建筑物同時投入使用。新建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應與建筑一體化設計,既有建筑增設太陽能熱水系統應優先考慮與建筑一體化設計2集熱器的安裝朝向宜為南向,天津地區應在南偏東15至南偏西30°的朝向范圍內設置;3集熱器的安裝傾角宜與天津地區緯度一致;4太陽能保證率取值不應低于50%;方式、集熱器安裝位置和系統運行方式等因素,經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分冷熱負荷和僅部分空間使用時的運行策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系統能耗空間能根據需要自行設定和控制室內環境參數以及設備運行狀態并應符合以下要求1居住建筑、小型公共建筑和不設集中空調系統的其它公共建筑,其總圖布局、建筑朝向以及外窗、幕墻可開啟的比例應符合本標準第5.4.2條的規定;2舒適性空調全空氣空調系統,應具備最大限度利用室外新風作冷源的條件,可調新風比應能滿足冬季、過渡季消除室內余熱的要求3當建筑物內區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時,應有冬季過渡季利用新風消除室內余熱或其它不使用制冷機供冷的措施。并不應大于表8.3.4的規定:F—風機效率(%),按照設計圖中標注的效率選擇。系統形式Ws限值機械通風系統新風系統辦公建筑定風量系統辦公建筑變風量系統商業、酒店建筑全空氣系統25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相關規定,并應符合以下要求1應滿足供冷、供熱、通風工況下的不同需求2劇場、體育場館、博物館、展覽館等高大空間以及對于氣流組織有特殊要求的區域,暖通空調設計應有專門的氣流組織計算說明,宜對氣流組織進行模擬分析;3廚房、衛生間、吸煙室、垃圾間、復印室等區域應設置排風系統,維持房間相對負壓值;其取風口和排風口應避免短路;輸送污染較重氣體的排風管道在穿行較清潔區域時,管內應保持1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設有集中排風的空調系統宜設置排風熱回收裝置;2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的供暖、空調區(房間)分別安裝的雙向換氣裝置宜帶熱回收功能。能房間和周圍環境的量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設備的選型與安裝應符合以下要求:1應選用低噪音設備并采取有效的消聲、減震措施;2風機、水泵、冷水機組等設備,應設置在專用的機房內,設備機房不應貼鄰對噪聲控制嚴格的場所,并應采取有效的吸聲、隔聲措施;3露天安裝的風機、冷卻塔、風冷熱泵機組、空調室外機等噪聲較大設備的安裝位置應遠離人員活動區域,并應保證人員活動區域噪聲設計參數滿足相關要求。8.4監測控制與能量計量物業管理等情況,設置監測、控制及能量計量系統。供熱計量及其數據采集傳輸裝置,能耗計量應符合以下要求:1對生產燃料的消耗量或換熱器一次側提供的冷、熱量進行計量2對鍋爐房、換熱機房的供熱量以及制冷機房的供冷量進行計量3對冷熱源裝置、冷熱水輸配系統、冷卻水泵以及冷卻塔的耗電量分別計量安裝自動溫度控制閥。氧化碳監測裝置并根據監測值自動調節新風量的供應或自動啟動排風系統并聯動通風系統運行279電氣設計9.1一般規定能技術和設備9.2供配電系統1供配電系統設計應在滿足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合理性的基礎上,提高整體供配電系統的運行效率和電能質量;2供配電系統設計應降低建筑物的單位電耗和供配電系統的固定和運行損耗。1配變電所的設置應靠近負荷中心,低壓。.4kv供電干線長度不宜超過200m;2變壓器容量的選擇,應合理選擇電力負荷的同時使用系數3電磁輻射的限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的規定使三相負荷平衡28偏差和無功補償應符合下列要求1供配電系統的電壓允許偏差為:35kv的供電電壓正、負偏差的絕對值之和不應超過標稱電壓的10%;10kv及以下三相供電電壓允許偏差應為標稱電壓的±7%;220V供電電壓允許偏差應為標稱電壓的±5%;2低壓并聯電容器裝置的安裝地點和安裝容量,宜根據分散補償和就地平衡的原則設置,并應采用自動補償方式3對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單相配電的供配電系統,技術經濟合理時應采用分相自動無功功率補償裝置;4大型感性設備宜自帶無功功率補償裝置。波電流以滿足國家標準的限值要求為諧波治理目標值。對于直接涉及人身安全的設施或場所電壓總諧波畸變率THDU不應大于3%;2當系統諧波或設備諧波超出諧波限制規定時,宜對諧波源的性質、諧波實測參數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諧波抑制及諧波治理措施。9.3電氣照明照明布置及控制措施因素,確定合理的照度指標。同一場所內的不同區域有不同照度要求時,應采用分區照明方式準》GB50034中有關規定29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現行值及相關要求的照明系統應采取分區、定時、感應等節能控制措施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163的規定。9.4電氣設備的節能國家標準《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中規定的節能評價值要求1變壓器應選用接線為Dynl1型產品2當單相負荷很大或沖擊性負荷較大嚴重影響電能質量時,可設專用變壓器。1各種電梯及提升設備應選用具有節能拖動及節能控制措施的產品。當2臺及以上的電梯集中布置時,電梯控制系統應具備按程序群控或集中調控的功能。2公共建筑的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應選用具備空載時暫停或低速運轉功能的節能型產品9.5電能計量電能計量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監測系統設計標準》DB29-216的有關規定,住宅建筑應符合《天津市住宅設計標準》DB29-22的有關規定。9.6建筑智能化化系統配置與技術要求》CJ/T174的基本配置要求;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系統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14的配置要求及天津市地方標準的有關規定。9.6.2宜設置物業管理信息系統。信接口的設備提供傳送信息的通道。式中a6對于未考慮地面粗糙度的情況,應采用指數關系式修正粗糙度帶來的影響;對于實際建筑的幾何再現,應采用適應實際地面條件的邊界條件;對于光滑壁面應采用對數定律;7計算應在確定指定觀察點的值不再變化或均方根殘差小于10E-4,求解充分收斂的情況下停止;8選用合理的湍流模型,一般情況下,風場的流動均是湍流9在模擬計算時不應采用一階差分格式。1建筑物周圍人行區1.5m處風速矢量圖及云圖;2冬季風速放大系數3冬季建筑迎風面與背風面表面風壓差4夏季、過渡季可開啟外窗部位表面平均風壓(相對于大氣壓力)A.2建筑供暖、通風及空調能耗模擬降低幅度應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中的評分要求。完成,參照建筑與設計建筑應使用同一個動態計算軟件和相同的典型氣象年數據計算數設定應按照表A.2.3的規定進行34E=2燃氣鍋爐的氣電折算E=3吸收式制冷的氣電折算E=Qc式中(A.2.5-1)(A.2.5-2)(A.2.5-3)得到)(kwh)Q2——天津市統計的發電煤耗,(kgce/kwh),取0.326kgce/kwh數37A.3天然采光模擬1自帶建模工具或能夠輸入其它建模工具建立的模型;2自帶或能夠輸入建筑所在地區的氣象數據庫;3能夠為建筑模型的室內外表面、室內組件表面賦予反射率4至少應具備晴天模型、CIE標準全陰天模型1應嚴格按照建筑圖紙建立目標建筑模型。模型中應包括所有層數、所有《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中規定需要進行采光的房間類型。對采光房間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非采光房間、室內隔墻(隔斷)、吊頂、陽臺、遮陽、設施(構件)等也應當在目標建筑模型中予以體現;2應建立可能對目標建筑采光造成較大影響的遮擋物的模型。遮擋物包括目標建筑周邊建筑、地形地貌、樹木綠化等。應根據有無遮擋物及遮擋物性質對建筑底層房間影響程度進行試驗性采光模擬,根據模擬結果判定建立遮擋模型的范圍。A.3.3模擬參數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天津氣象參數數據庫設置光氣候參數;2按照《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附錄D中規定的采光計算參數對材料的光學特性進行設置;3采用CIE標準全陰天模型進行模擬;4天津地區室外天然光設計照度值取150001x場所取地面6網格間距不超過500mm,各向網格最少數量不宜低于10A.3.4模擬輸出結果應包括以下內容:381室內參考平面采光系數標準值(數值、云圖、等值線);室等值線等利用圖形圖像表達采光參數的方式,標尺中應包含"0"刻度2按照1%的采光系數步長提供采光系數與對應面積百分比4室內參考平面平均采光系數達標面積比例。A.4室內自然通風模擬應符合下列要求1明確建筑自然通風拓撲路徑圖,并據此建立模型;2確定通風洞口阻力模型及參數;3可根據室外風環境模擬結果得到洞口壓力邊界條件;4計算熱壓通風時應輸入室內外溫度條件以及室內發熱量及室外溫度條件5模型簡化說明6輸出結果應包括建筑各房間通風換氣次數和主要功能房間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不小于2次/h的面積比例。界條件,在過渡季典型風速和風向條件下,主要功能房間平均自然通風換氣次數達標面積比例應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的評分要求,并符合下列規定:1模擬軟件可采用商業版或研究版CFD軟件,重點考慮夏季、過渡季節主要功能房間以風壓作為主要驅動力的自然通風情392根據項目建筑樓層平面圖和門窗大樣圖建立建筑室內模型和門窗實際可開啟部分。對于推拉窗或平開窗,以有效通風面積計算;對于上懸窗,定義為最大開啟角度下與來流風速垂直的下沿部分的進風口面積,兩側進風面積視為安全系數,不納入有效通風面積考慮尺寸不大于200m4選用合理的湍流模型,一般情況下,風場的流動均是湍流狀態,宜選用標準的k-e方程;5在模擬計算時不應采用一階差分格式;6基于過渡季、夏季室外風環境模擬結果,使用建筑立面可開啟外窗表面平均風壓作為室內自然通風模擬的邊界條件,并按穩態進行模擬7計算應在連續性方程均方根殘差小于。.1%,求解充分收斂的情況下停止8模擬輸出結果應包括下列內容1)距地板1.2m處空氣齡云圖、風速云圖、風速矢量圖;2)建筑各房間通風次數,空氣齡≤1800S視為滿足2次/小時換氣次數的要求面積比例A.5室外噪聲模擬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要求。1區域范圍內的建筑模型;402區域范圍內的地形3區域范圍內道路、鐵路、綠化,以及圍墻、聲屏障等人工構筑物(22:00-6:00)兩種基本工況進行模擬分析;除以上兩種基本工況外,可根據項目實際需求,自行設置模擬時段。反射性表面(如建筑墻面、土坡等),則模擬范圍邊界應向外圍擴大不小于50m的距離。通過現場實測的方法確定其聲功率級及頻譜特性等參數。具體測量方法可參照《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測量方法》(GB/T14623)、《公共場所噪聲測定方法》(GB/T18204.22)、《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測量方法》(GB12524)、《鐵路邊界噪聲限值及其測量方法》(GB12525)、《機場周圍飛機噪聲測量方法》(GB9661)。含的交通噪聲模型自動計算得出。需要輸入的參數包括,車速、車流量、車型比例(重型、輕型兩類)、路面材質及粗糙程度、道路坡度、道路兩側建筑物高度等信息,以上參數均需要通過現場調研實測確定。對于不具備實測條件的情況,應將擬作為噪聲源的道路按照我國道路等級劃分標準,確定其道路等級及設計通車流量、車及《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輸入的參數包括,鐵路路基條件、鐵軌彎道曲率、鐵路兩側建筑物高度等信息,以上參數均需要通過現場調研實測確定。1水平面網格噪聲分布圖(高度1.2m),可清楚的表示出模擬范圍內噪聲水平分布情況;2建筑立面噪聲分布圖(計算點位于建筑各層窗口外1m處),可清楚的表示出建筑物立面各窗口部位受噪聲影響的情況。42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范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用詞,采用2本規范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49錄引用標準名錄錄4《人造板及制品中甲醛釋放限量》GB185805《溶劑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16《內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27《粘合劑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38《木家具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49《壁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510《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611《地毯、地毯襯墊及地毯膠粘劑有害物質限量》GB1858712《混凝土外加劑中釋放氨的限量》13《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17《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22《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3《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5《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6《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16327《居住區智能化系統配置與技術要求》CJ/T17428《天津市建設項目配建停車場(庫)標準》DB/T29-629《天津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DB29-731《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32《天津市無障礙設計標準》33《天津市民用建筑能耗監測系統設計標準》DB29-21634《天津市綠化條例》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ofgreenbuildingforTianjinDB29-205-2015J11716-2015條文說明條文說明2015天津修訂說明根據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下達2014年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二批工程建設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建科[2014]687號)的要求,由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天津城建大學主編,會同多家設計、科研單位參編,經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并根據新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4版)》,對《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T29-205-2010)中與新標準內容條款有差距的內容進行修編,并總結了國內及我市綠色建筑設計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修訂本標準。為便于廣大設計、施工、科研等單位有關人員在使用本標準時能正確理解和執行條文規定,《天津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編制組按照章、節、條順序編制了本標準的條文說明,對條文規定的目的、依據及執行中需要注意的有關事項進行了說明。本條文說明不具備與標準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僅供使用者作為理解和把握標準規定的參考。目次344.2土地利用及規劃設計614.3室外環境654.4交通設施及公共服務664.5場地設計與綠化景觀675.1一般規定725.2圍護結構745.3采光與遮陽745.4自然通風765.5隔聲降噪785.6裝修與室內空氣質量796結構設計與建筑材料……………………816.2結構體系836.3建筑材料857給水排水設計…………897.1一般規定897.2給水排水系統907.3非傳統水源利用937.4節水措施947.5太陽能熱水系統978暖通空調設計88.1一般規定998.2冷源與熱源1008.3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1038.4監測控制與能量計量1059供配電系統電氣照明112電氣設備的節能113電能計量114建筑智能化115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資源消耗總量逐年增長。因此,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同時堅持走發展地方特色的綠色建筑之路,從規劃設計階段入手,追求本土、低耗、精細化設計的綠色建筑發展方向。所以制定本標準的目的是規范和指導綠色建筑的設計,推進我市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原材料的獲取,建筑材料與構配件的加工制造,現場施工與安裝,建筑的運行和維護,以及建筑最終的拆除與處置,都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關注建筑的全壽命期,意味著不僅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保護并利用環境因素,而且確保施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低,運營階段能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低耗、無害的活動空間,拆除后又對環境危害降到最低。綠色建筑要求在建筑全壽命期內,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保護環境。綠色建筑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筑行為應尊重和順應自然,綠色建筑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對資源的耗費。573基本規定和效益的最大化。為此,需要從建筑全壽命期的各個階段綜合評估建筑場地、建筑規模、建筑形式、建筑技術與投資之間的相互影響,綜合考慮安全、耐久、經濟、美觀等因素,選擇最適宜的建筑形式、技術、設備和材料,而不應過度追求奢華的形式或配置。適宜技術集成是指基于建筑所在區域的氣候、資源、生態環境、經濟、人文等特點,選擇適宜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技術,并通過系統優化形成的整體技術方案的過程。都應參與討論、設計與研究,實現專業之間的無縫銜接與配合。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應以共享、平衡為核心,通過優化流程、增加內涵、創新方法、實現集成設計,全面審視、綜合權衡設計中每個環節涉及的內容,結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氣候、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適宜技術集成,并通過集成工作模式為業主、工程師和項目其他關系人創造共享平臺,使技術資源得到高效利用。根據天津地區的氣候、資源、自然環境、經濟、文化等特點,考慮各類技術的適用性,特別是技術的本土適宜性。設計時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控制各類不利因素,有效利用對建筑和人的有利因素,以實現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設計。同時充分體現直接利用現場自然條件的被動措施優先原則,經過技術經濟合理論證后,對消耗能源的機械系統的選擇,采用主動措施優化的綠色建筑設計還應吸收傳統建筑中適應生態環境、符合綠色58建筑要求的設計元素、方法乃至建筑形式,采用傳統技術、本土適宜技術實現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綠色建筑目標。化,綠色建筑設計宜采用先進、適用、經濟的技術、產品,以提高綠色建筑的性能和綜合效益,促進綠色建筑的創新發展。性能提高可考慮如下方面:提高維護結構熱工性能或降低供暖空調全年計算負荷;提高供暖空調系統的冷、熱源機組能效;采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技術,提高系統全年能源綜合利用率;選用用水效率高的衛生器具;采用資源消耗少和環境影響小的建筑結構;對主要功能房間采取有效的空氣處理措施;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氨、甲醛、總揮發性有機物、氡、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濃度等。創新可考慮如下方面:建筑方案充分考慮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環境、資源,結合場地特征和建筑功能,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從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建筑性能;合理選用廢棄場地進行建設或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舊建筑;應用BIM技術進行設計;進行建筑碳排放計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強度;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進行相應的理念與方法創新等。594規劃設計4.1-般規定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第四十二條規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不得在城鄉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以外作出規劃許可"。因此,任何建設項目的選址必須符合所在地城鄉規劃。場地選址與規劃設計首先應滿足天津市各級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已經批準實施的城鄉規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其規劃內容中已對場地及周邊交通組織和環境質量都做出了周密考慮,服從各級規劃的要求可以使場地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各類保護區是指受到國家法律法規保護、劃定有明確的保護范圍、制定有相應的保護措施的各類政策區,主要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街區(《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等。文物古跡是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具有價值的不可移動的實物遺存,包括地面與地下的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紀念建筑等,主要指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建筑和歷史建筑。規劃設計階段即應全面、綜合考慮相關方面的內容,并在后續的設計階段和運營階段實施,才能確保實現綠色建筑目標,并滿足可持續運營的要求。可持續運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綠色建筑中的實踐和應用。可持續運營要在建筑的全壽命周內,既滿足場地和建筑的當前需求,又不對周圍的生態環境和建筑的后續使用構成危害的發展;既要達到改善需求和持續發展的目的,又要保護好大氣、水、土地、植物等自然資源和環境,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礎設施和公共交通設施進行調查與利用評估,充分利用場地及周邊已有的設施條件,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植物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考慮建筑周圍及建筑與建筑之間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的綜合設計布局,考慮場地開發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4.2土地利用及規劃設計求,場地安全關系到人身、財產安全及人體健康。場地環境質量包括大氣質量、噪聲、電磁輻射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土壤氡濃度等,應通過調查,明確相關環境質量指標。當相關指標不符合國家及天津市標準要求時,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并對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建筑場地與各類危險源的距離應滿足相應危險源的安全防護距離等控制要求,對場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潛在危險源應采取必要的避讓、防護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對場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質應采取有效的治理與防護措施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符合各項安全標準場地的防洪設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50805的規定;抗震防災設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要求;土壤中氡濃度的控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和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建筑地基氡濃度/氡析出率檢測技術規程》DB29-223的規定;電磁輻射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的規定。應調研建筑場地內是否存在未達標排放或者超標排放的氣態、液態或固態的污染源,例如:易產生噪聲的運動和營業場所,油煙未達標排放的廚房,煤氣或工業廢氣超標排放的燃煤鍋爐房,污染物排放超標的垃圾堆等。建筑設計時應避免產生上述污染。若有污染源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并達到無超標污染物排放的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質量。國家和天津市對居住建筑以及幼兒園、醫院、療養院等公共建筑都制定有相應的規范標準或行業標準,對其日照、消防、防災、視覺衛生等提出了相應的技術要求,直接影響著建筑布局、間距和設計。為保證基本的日照、采光和通風要求,各類建筑的布局與設計應充分考慮上述技術要求,最大限度地為建筑提供良好的日照條件,符合相應標準對日照的控制要求。如住宅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和《天津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有關住宅日照標準的要求;托兒所、幼兒園設計應符合《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JGJ39-87中的日照要求;中小學校設計應符合《中小學校設計規范》GB50099-2011中的日照要求等建筑布局不僅要求本項目所有建筑都滿足有關日照標準,還應兼顧周邊建筑,減少對相鄰的住宅、幼兒園生活用房等有日照標準要求的建筑產生不利的日照遮擋。條文中的"不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是指:(1)對于新建項目的建設,應滿足周邊建筑有關日照標準的要求(2)對于改造項目分兩種情況:周邊建筑改造前滿足日照標準的,應保證其改造后仍符合相關日照標準的要求;周邊建筑改造前未滿足日照標準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考慮減少建筑的占地面積。為了節約能源,也要同時考慮建筑物的天然采光與自然通風。外的作用,良好的視野有助于居住者或使用者心情舒暢,提高效率。對于居住建筑,兩幢住宅樓居住空間應有合理的水平視線距離。對于公共建筑,在規定的使用區域,主要功能房間都能看到室外自然環境,沒有構筑物或周邊建筑物造成明顯視線干擾。公共建筑非功能空間包括走廊、核心筒、衛生間、電梯間、特殊功能用房,其余的為功能房間。共建筑,因其種類繁多,故在保證其基本功能及室外環境的前提下應按照天津市城鄉規劃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容積率,精心進行場地規劃設計,提供更多的開敞空間、公共空間和綠化用地。對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是控制居住建筑節地的關鍵性指標,設計中應優化設計方案,盡量減少人均居住用地。用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廢棄場地進行綠色建筑建設,在技術難度、建設成本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價。因此,鼓勵優先選用廢棄地的建設理念和行為。本條所指的廢棄場地主要包括裸巖、石礫地、鹽堿地、沙荒地、廢窯坑、廢舊倉庫或工廠棄置地等。綠色建筑可優先考慮合理利用廢棄場地,采取改造或改良等治理措施,對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質進行檢測與再利用評估,確保場地利用不存在安全隱患、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本條所指的"尚可使用的舊建筑"系指建筑質量能保證使用安全的舊建筑,或通過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證使用安全的舊建筑。雖然目前多數項目為新建,且多為凈地交付,項目方很難有權選擇利用舊建筑。但仍需對利用"可使用的"舊建筑的行為予以鼓勵,防止大拆大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應與地上建筑及其他相關城市空間緊密結合、統一規劃,預留與未來設施連接的可能性,滿足人防、消防及防災規范要求。項目總用地面積的比率(%)。綠地包括建設項目用地中各類用作綠化的用地合理設置綠地可起到改善和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作用。綠地率以及公共綠地的數量則是衡量居住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的規定,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足植樹綠化覆土要求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化,不包括其他屋頂、曬臺的人工綠地。住區的公共綠地是指滿足規定的日照要求、適合于安排游憩活動設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綠地,包括居住區公園、小游園和組團綠地及其他塊狀、帶狀綠地。集中綠地應滿足的基本要求: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并應有不少于1/3的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對于公共建筑項目,鼓勵優化建筑布局,提供更多的綠化用地或綠化廣場,創造更加宜人的公共活動空間,并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綠地設計指標應符合規劃設計條件中綠地率指標要求。《天津市綠化條例》中規定: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中環線以內不得低于35%,中環線以外不得低于40%;新建療養院、學校、醫院、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機關等公共設施的綠地率不得低于35%。在滿足綠化設計指標的前提下,鼓勵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設施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進行調查與利用評估,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確定合理利用方式,確保利用效率。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項目,在規劃設計中,應做好場地布局設計;在建筑方案設計中,應考慮太陽能系統和風能系統的建筑一體化設計。4.3室外環境劃實施后的環境噪聲進行預測,必要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噪聲狀況,使之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中對于不同聲環境功能區噪聲標準的規定。當存在超過標準的噪聲源時,應采取以下措施:1對噪聲敏感的建筑物應遠離噪聲源。總平面規劃中應注意噪聲源及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聲敏感性高的居住用建筑安排在臨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時確保不會受到固定噪聲源的干擾。通過對建筑朝向、定位及開口的布置,減弱所受外部環境的噪聲影響。2對交通干道的噪聲應采取聲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當擬建噪聲敏感建筑不能避免臨近交通干線,或不能遠離固定的設備噪聲源時,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聲干擾,如道路聲屏障、低噪聲路面、綠化降噪等隔離和降噪措施,減少環境噪聲干擾。對于可能產生噪聲干擾的固定設備噪聲源采取隔聲和消聲措施,降低其環境噪聲。在某些區域形成無風區和渦旋區,這對于室外散熱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應盡量避免。天津冬季受蒙古冷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多偏南風。建筑布局時宜采取措施阻隔冬季冷風。具體工程中建議采用計算機模擬手段優化設計。喬木遮蔭面積按照成年喬木的樹冠正投影面積計算;構筑物遮蔭面積按照構筑物正投影面積計算。宜采用計算機模擬手段進行室外景觀園林設計對熱島的影響分析,以便指導設計。4.4交通設施及公共服務因此建筑與公共交通聯系的便捷程度十分重要。為便于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在選址與場地規劃中應重視建筑場地與公共交通站點的便捷聯系,合理設置出入口。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各類人群方便、安全出行的基本設施。便和安全,通過對道路的專門化使用,建立自成系統的專用道路網絡,引導各種交通各行其路、互不干擾。居住區內行人與汽車分別通行于各自獨立的道路系統,盡量不產生平面交叉,居民通過步行系統在內部自由活動,不受外部車行交通的干擾。車停車場所應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的出行習慣。機動車停車應符合天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地面停車位應按照國家和天津有關標準適度設置,并科學管理、合理組織交通流線,不應對人行、活動場所產生干擾。關規定,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應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綠地、社區服務、行政管理、商業服務金融、市政公用等七大類。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便利,可減少機動車出行需求,有利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設施整合集中布局、協調互補,和社會共享可提高使用效率、節約用地和投資。收集站。生活垃圾收集點的設置應符合《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27的有關規定,生活垃圾收集點的位置應固定,既要方便使用,又要便于投放和清運,并盡量減少對環境影響,同時也要避免垃圾收集點面積過大。4.5場地設計與綠化景觀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減少開發建設過程對場地及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改變,包括原有水體和植被,特別是大型喬木。在建設過程中確需改造場地內的地形、地貌、水體、植被等時,應在工程結束后及時采取生態復原措施,減少對原場地環境的改變和破壞。表層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適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場地表層土的保護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資源保護、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根據場地實際狀況,采取其他生態恢復或補償措施,如對土壤進行生態處理,對污染水體進行凈化和循環,對植被進行生態設計以恢復場地原有動植物生存環境等。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有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水管截留(又稱斷接)、滲透設施、雨水塘、雨水濕地、景觀水體、多功能調蓄設施等。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能夠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減少城市洪澇災害、控制徑流污染、保護水環境。當場地面積超過一定范圍時,應進行雨水專項規劃設計。雨水專項規劃設計是通過建筑、景觀、道路和市政等不同專業的協調配合,綜合考慮各類因素的影響,對徑流減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用進行全面統籌規劃設計。通過實施雨水專項規劃設計,能避免實際工程中針對某個子系統(雨水利用、徑流減排、污染控制等)進行獨立設計所帶來的諸多資源配置和統籌銜接問題,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具體設計時,場地占地面積不小不做雨水專項規劃設計,但也應根據場地條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編制場地雨水綜合利用方案。利用場地的河流、湖泊、水塘、濕地、低洼地作為雨水調蓄設施,或利用場地內設計景觀(如景觀綠地和景觀水體)來調蓄雨水,可達到有限土地資源多功能開發的目標。能調蓄雨水的景觀綠地包括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樹池、干塘等。雨水下滲也是消減徑流和徑流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硬質鋪裝場地"指場地中停車場、道路和室外活動場地等,不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綠地、水面等。通常停車場、道路和室外活動場地等,有一定承載力要求,多采用石材、磚、混凝土、礫石等為鋪地材料,透水性能較差,雨水無法入滲,形成大量地面徑流增加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透水鋪裝"是指采用如植草磚、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磚等透水鋪裝系統,既能滿足路用及鋪地強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過本身與鋪裝下基層相通的滲水路徑直接滲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鋪裝。當透水鋪裝下為地下室頂板時,若地下室頂板設有疏水板及導水管等可將滲透雨水導入與地下室頂板接壤的實土,或地下室頂板上覆土深度能滿足天津市園林綠化部門要求時,仍可認定其為透水鋪裝地面。了提高場地內的生態環境與景觀質量,場地內可綠化用地應全部用植被覆蓋,綠地結構設計必須同場地內的功能需求相一致,以滿足水、土、氣凈化與民眾游憩等多元化功能需求。根據本地氣候條件和植物的自然分布特點,種植當地的鄉土植物或經長期引種,以證明適宜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樹種。植物配置宜根據種植地的水土條件,因地制宜地培植喬、灌、藤、草相結合的復層立體綠化,并確保四季有綠,三季有花、有果,以體現地方特色、植物資源豐富度、植物景觀特征與多元化的功能性。綠化設計時不應少于3株,木本植物數量不應少于12株。屋頂綠化應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與植物生長條件,確定不同的屋頂荷載等級和屋頂綠化類型。屋頂必須用人工土,一般由易腐垃圾經高溫殺菌生成有機肥,再與草炭和田園土混合制成。量大的空中花園用土應使用珍珠巖和蛭石。其最大優點是重量極輕,可控制營養配比,適宜多數植物與栽培管理。屋頂綠化施工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做好防水層,空中花園特別強調做好阻根防水系統,這個系統既能起到防水和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屋面的功能,同時又具有蓄水、排水和凈水的蓄排水功能。除此之外還應符合《天津市屋頂綠化技術規程》DB/T29-118中的相關規定。對于能垂直綠化的建筑墻面、廊亭、樓閣、柵欄、圍墻,應根據種植地的功能需求、朝向,選擇色、香、形好,并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喜陽或耐蔭性攀緣植物。1水景場地位置的確定。應充分考慮當地不同季節的主風風向,避免將水景放在夏季風向的下風區和冬季風向的上風區。2生態水景的結構設計應滿足其功能需求。水景設計應根據其場地賦予的功能性目標,將周邊的功能性建筑與設施,及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的功能性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其結構設計實現結構與生態景觀功能的一致性目標。利用水環境得天獨厚的水肥條件,為植物造園的成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植物通過有機物的合成與生產,調節著大氣組成與小氣候,發揮著凈水、凈土、凈氣與環境容量的提升、保育生物多樣性與水土養分循環、有害物質的降解與有害生物的控制、植物花粉傳播與種源擴散、防護隔離與減輕自然災害、增加體育與游憩娛樂場所、創造園林迂回曲折的線路與游憩性、滿足觀賞性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條件與水土保持,及綠化、防災、沖洗道路和洗車用水等多元化功能目標,成為維持場地不可缺損的生態支持系3生態駁岸與親水設施(如水岸護坡、親水平臺、水上平臺、汀步、棧橋、欄索等)的生態設計。應以不影響水土氣3大生態系統的自然交換和有利于生物生長為前提,避免使用鋼筋水泥砌塊護坡,并以人與水體的尺度關系為基準進行設計。無護欄的水體在近岸2.0m范圍內,水深不應大于。.5m,以確保人的安生態駁岸的種類選擇如下表所示序號駁岸類型材質選用普通駁岸無水泥砌塊(磚、石)、沙石、植材2緩坡駁岸無水泥砌塊、砌石,人工沙灘、植材5建筑設計與室內環境5.1一般規定合場地自然條件與天津當地的氣候條件,綜合考慮日照、通風、噪聲等環境要素,在滿足建筑功能使用和美觀的前提下,通過優高室內舒適度并降低建筑能耗提供前提條件。建筑形體、朝向、窗墻比、建筑布局對日照、采光、通風、遮陽有明顯影響,因而也間接影響建筑的供暖和空調能耗以及建筑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可通過優化建筑形體、朝向、窗墻比、室內外空間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結合圍護結構保溫、隔熱、遮陽等技術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調和照明系統建筑朝向的選擇,涉及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建筑用地情況等,需結合各種設計條件綜合考慮,因地制宜地確定合理范圍。選擇的總原則是: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冬季爭取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過度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自然通風。天津地區的最佳朝向為:南至南偏東30°,南至南偏西30°。當建筑不處于最佳朝向時,宜采取補償措施。建筑形體及布局的優化,可以通過定性分析的手段來判斷,更科學的方法是采用計算機模擬的定量分析手段,結合場地日照、通風、噪聲等模擬分析確定最佳的建筑形體。條件許可時,可進行全年動態負荷變化的模擬。鼓勵規模較大、等級較高的綠色建72筑在建筑方案設計階段就引入計算機全年動態負荷模擬,從建筑能耗控制角度對建筑設計進行優化。加建筑能耗、浪費土地和空間資源,應盡量避免。通過精心設計,避免過多的大廳、走廊等交通輔助空間,避免因設計不當形成難以使用或使用效率低的空間。建筑設計需對休息空間、交往空間、會議設施等空間與設施進行合理的共享與綜合利用,控制合理的建設規模,提高有效的空間利用效率,節約用地和建設成本,減少對對各種資源的消耗。結構不合理、空間浪費、功能使用不便或構造過于復雜等情況,引起建造材料的大幅增加或運營(清潔、維修)費用過高。這些做法不符合綠色建筑節約資源的原則,應該在設計中予以避免。建筑設計應造型簡潔,結構及構造合理。在設計中對無功能作用的裝飾性構件應進行控制,不宜采用純裝飾性建筑構件或結構構件。對有功能作用的構件(如太陽能集熱、遮陽、導光、導風、載物、輔助綠化等功能)應在設計時與建筑進行一體化設計,避免后補引起的防水、荷載、穩固、美觀及材料浪費的問題。墻保溫一體化系統等的應用會帶來建筑材料的節約和施工便利。居住建筑、賓館建筑或建筑構件、建筑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工業化能夠保證生產的同質化,避免構件尺寸各異而產生的材料浪費和施工量,較好地解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紡織品及針織品安全標準與質量控制體系考核試卷
- 建筑裝飾的室內裝修工期管理指南考核試卷
- 煉油廠能源管理與節能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花畫藝術在音樂節視覺設計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海洋牧場規劃與運營管理考核試卷
- 橡膠合成過程中副產物的處理與利用考核試卷
- 租賃設備的維修技術培訓與提升考核試卷
- 體育經紀公司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與引進策略考核試卷
- 影視后期制作燈光系統租賃與后期支持協議
- 鐵路建設工程監理公司股權合作投資合同
- 長城汽車2025人才測評答案
- 河道的管理和防護課件
- 綠化作業安全教育培訓
- GB/T 45282-2025IPv6地址分配和編碼規則總體要求
- 機車運用質量指標馬元課件
- 二便失禁病人的護理措施
- 浙江省金華義烏市稠州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獨立作業英語試卷(原卷版+解析版)
- 模擬退火與數論-深度研究
- 駕照考試科目一試題900題(含標準答案)022506
- 水利項目立項報告
- 幼兒園初級保育員考試題庫(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