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記念劉和珍君》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記念劉和珍君》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記念劉和珍君》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記念劉和珍君》 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苦難與新生”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

了解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各自的特點和表現手法,欣賞作家塑造藝術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個性的創作風格。教考銜接單元課文概覽—了解單元篇目學習提示

《記念劉和珍君》“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達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許廣平《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學習時,要注意概括劉和珍的有關事跡,梳理本文的情感發展脈絡,體會魯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至情”,以及對烈士犧牲意義的理性思考。

《為了忘卻的記念》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作,重點回憶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選取一些看似零碎卻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兩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中的議論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閱讀時要注意感受其表達效果。學習目標1、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跡,把握劉和珍、白莽柔石等人物形象的特點。2、品讀重要語句,理清文章情感脈絡,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3、體會魯迅對烈士犧牲的理性思考。4、領悟革命志士奮起抗爭的精神和意義。學習目標(1)理解兩篇文章中作者對革命青年的情感態度,并正確評價革命青年的選擇和結局;2、分析魯迅的“至情與理性”,思考魯迅思想的深刻(2)把握兩篇文章在內容、手法方面的異同,深入體會魯迅散文至情與理性并重的特點。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記念劉和珍君魯迅和劉念珍君記相當于“紀“,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思念懷念

悼念敬稱,表尊重、崇敬"三·一八"慘案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作者簡介劉和珍和魯迅交往并不甚密,作為后生晚輩,為何魯迅用汪洋恣肆的筆觸寫下如此深情的文字,并稱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她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任務一:識和珍,品其性一支清采妥湘靈,九畹貞風慰獨醒1、通讀課文,說說魯迅回憶了劉和珍的哪些事情,細讀文本,分析劉和珍的形象品質①

預定《莽原》雜志②

參加女師大學潮③

徒手請愿犧牲事件一:預定《莽原》雜志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課文第一節第二段】

魯迅曾在《華蓋集·題記》中寫到:“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因此曾編印《莽原》周刊,作為發言之地。”

魯迅在《兩地書》中也談到:“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這一種批評來,……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魯迅由此既說明了《莽原》的宗旨與編輯方針,也反映了刊物注重‘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以及提攜青年作者的特點。魯迅曾說:“那‘莽原’二字,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寫的,名目也并無意義,與《語絲》相同,可是又仿佛近于曠野。”事件二:參加女師大學潮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課文第三節第二段】事件三:徒手請愿犧牲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課文第五節第二段】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毅然”“黯然”“欣然”三個詞勾畫了烈士簡短而光輝的一生。毅然:堅定的樣子一一追求真理之向往光明、立場堅定黯然:憂傷的樣子一一擔憂母校之真誠疾心、赤子情懷欣然:愉悅的樣子一一為國請愿之樂觀和藹、熱忱期待假如要為劉和珍烈塑像,在料選用上,你主張用大理石、漢白玉、還是青銅?在人物姿態內在神韻的塑造和刻畫方面,你又有什么設想?注意結合文章來談談。拓展任務:任務二:現慘象,知時局大野多鉤棘,長天列戰云1、這樣一個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富于愛國熱憂,微笑和藹的青年學生在“非人間”的世界里遭遇了什么?試用文中一句話,概括回答。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案發生的第二天,段祺瑞執政府發布《臨時執政令》稱:「近年以來,徐謙、李大釗、李煜瀛、易培基、顧兆熊等,假借共產學說,嘯聚群眾,屢肇事端。本日由徐謙以共產黨執行委員會名義,散布傳單,率領暴徒數百人,闖襲國務院,潑灌火油,拋擲炸彈,手槍木棍,叢擊軍警。各軍警因正當防衛,以致互有死傷。似此聚眾擾亂,危害國家,實屬目無法紀,殊堪痛恨。」衛隊旅長的報告更為詳細:「其旁有一身著灰袍頭帶灰呢帽之學生式暴徒一名,向警察道,你們全是賣國賊的走狗,與衛隊狗一樣可惡萬分。該警察見辱罵,謂先生我們也是保持地面的,不要誤會。該生竟謂不但罵你們并且用槍打你,旋由衣內拿出手槍一支,向警察射擊。」「全數約二千人……拿木棍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學生,不過十余人;工人拿木棍的我不曾見。木棍約三尺長,一端削尖了,上貼書有口號的紙,做成旗幟的樣子,至于“有鐵釘的木棍”,我卻不曾見。」(朱自清)當時擔任衛隊上校參謀長楚溪春的回憶:「當時為了顛倒是非,旅部就開會決定,馬上找來幾支舊手槍,說是學生們的兇器;又找了幾把條帚和幾個煤油桶,裝了一些煤油,說學生拿這些東西準備放火燒執政府;同時還拿了學生們的各色紙旗子一大捆(這捆旗子是真的證據,我記得旗子上寫著“中國共產黨北方執行委員會”字樣)」(《三一八慘案親歷記》)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以陳西瀅為代表的一幫正人君子(研究系、國家主義團體等)聲稱此次慘案一方面是由于段祺瑞的兇殘,另一方面是徐謙、李大釗等人不顧危險地煽動學生、利用學生造成了慘案,故而群眾領袖需要負道義上的責任或是應自殺以謝學生。陳西瀅的閑話:「在我所已經聽見的,要算楊女士最可憐了。(這話我聽兩三個人都這樣說…)…去年就到北京來升學。平常很勤奮,開會運動種種,總不大參與。三月十八日她的學校出了一張布告,停課日叫學生們都去與會。楊女士還是不大愿意去,半路又回轉。一個教職員勉強她去,她不得已去了。」「朝夕相從,知之甚稔。楊女士居恒沉默寡言,遇事不避艱險,不張聲色,切實從事。而對于國事及其他公益事業,尤具熱忱。素以立已立人救國救世為職志。故于被害之前三月,毅然決然加入國民黨,實際參與種種愛國運動……他且常憤憤地對著我們說:“處在這個內亂外患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的中國,倒不如死了干凈!可是我死非得先炸死幾個賣國賊,是不甘心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任務三:明情感,探理性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1、文中的“生者”,你認為有哪些人?按照文章章節,整合歸類文中出現的對象,品味相關重點語句,體會魯迅對每一類人群的不同情感。章節一二三四五六七對象所謂的學者文人、后死者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茍活到現在的我執政府衛隊中外的殺人者無惡意的閑人、有惡意的閑人當局者、流言家中國女子、茍活者、真的猛士類型無恥的走狗殘暴的兇手麻木的看客犧牲的先驅者痛苦的清醒者對象群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中國女子后死者、茍活到現在的我、茍活者庸人、無惡意的閑人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執政府、衛隊中外的殺人者“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朗讀以下句子,體會魯迅對每一類人群的不同情感第一類:反動勢力第二類:犧牲的先驅者殘暴的兇手(執政府、衛隊中外的殺人者)無恥的走狗所謂的學者文人、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虐殺、污蔑革命烈士,發布“陰險論調”作者情感:控訴他們的暴行、痛斥他們無恥下劣。突出的代表是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群、張靜淑等犧牲的先驅者(哀痛者、幸福者、中國女子)——真正的“猛士”,依然“奮然前行”作者情感:沉痛悼念,表達敬意——頌揚她們的勇毅,稱她們的“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第三類:麻木的“庸人”第四類:痛苦的清醒者“庸人”(或稱“無惡意的閑人”)——微漠、淡漠、麻木作者情感:痛心民族的衰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后死者、茍活到現在的我、茍活者——支持革命,但還沒有投身革命,不敢斗爭的民眾,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作者情感:喚醒反抗意識,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吶喊》(自序)2、閱讀下面的文本,比較其與《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對劉和珍“請愿”一事的態度異同,探究魯迅的多元思考。文本一: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魯迅《無花的薔薇之二》)文本二:(三月)十八日晴。上午寄小峰信。下午有麟來并贈糖食三種。夜魯彥來。得秋芳信。(三月)二十五日晴。上午赴劉和珍、楊德群兩君追悼會。(四月)一日晴。下午季市來(《魯迅日記·1926年》)文本三:這一天清早,許廣平帶著剛剛抄完的《小說舊聞鈔》,來到了老虎尾巴。她放下書稿,簡略作了交代,立即轉身便走。“為什么這樣匆促?有事么?”魯迅發覺她的行動有點異常,問。要去請愿!”“請愿請愿,天天請愿,我還有些東西等著你抄呢!”這分明是有意挽留的話。許廣平想了一下,終于答應留下,一個人帶了稿子躲進南屋里去···下午,許美蘇便帶來了噩耗(林賢治《“三一八”:血寫的和墨寫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是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魯迅是不支持這種行為的。這段話以煤的形成比喻人類發展的歷史。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價。徒手請愿雖然付出極大犧牲,但結果對社會進步影響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們從這次慘案中吸取教訓,采用更有效的斗爭方式。拓展練習

在劉和珍等人的追悼會上,魯迅未贈挽聯,但撰寫的《記念劉和珍君》,寄寓了魯迅的哀思,假如魯迅要寫挽聯,他可能會怎么寫?挽聯的基本要求是:上下聯大體講求對仗,意思各不相同。劉和珍未婚夫方其道的挽聯:“生未同衾,死難同穴,勞燕每分飛,六載訂婚成一夢;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疆場空有約,白宮濺血泣黃泉。”周作人的挽聯:“死了倒也罷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