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2實用類文本閱讀一一科普文章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大類化合物,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物。含碳水化合物
較多的食物一般價格比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速度較快,能夠及時供給能量以滿足機體需
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攝取能量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它們也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機
體某些營養素的正常代謝關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葡萄糖、蔗糖、
淀粉和纖維素等都屬于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
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與免疫活
性有關。此外,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一一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糖類化合物對醫學來說,
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摘編自太平洋親子網《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材料二:
研究人員將低脂飲食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和低脂飲食均導致
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減輕,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減少了亞臨床炎癥。并非所有含有任何碳水化合物
的食物都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有些碳水化合物確實與抗炎物質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纖維和抗氧化劑,例
如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它們雖然含有少量的碳水,但它們也有很可觀的抗炎物質。
(摘編自青芒健康飲食《碳水化合物和炎癥:關于低碳飲食和炎癥的知識》)
材料三:
碳水化合物吃進去后,從嘴里開始就被不同的酶進行分解,復雜糖類會被身體分解為單糖分子,最終
在腸壁和肝臟幾乎被分解為葡萄糖。
葡萄糖是最快被吸收的糖類,被消化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會進入血液。而人體血液內只能含有一茶匙
的糖,如果超過一茶匙的量,人們可能遭遇高血糖昏迷甚至喪命。當你吃任何富含碳水的食物時,你的血
糖濃度就會上升。所以,當你一下子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就會分解成更多的葡萄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
這時候就需要出現一個控制血糖的管控者一一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在胰臟合成的荷爾蒙,主要職責是處
理身體里的糖分。
1
蚪島KW低**的3仲方大
人銀天能消耗的熱量正常人能儲存100g肝解原列下的籍次轉化為脂防.
是有限的轉移到脂魴細胞的無限?庫存
(摘編自搜狐《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吃多會變胖?》)
1.下列圖解,最符合材料三相關內容的一項是()
在腸壁和肝臟
全部被分解為
葡萄糖
胰島素將糖
轉化成脂肪
B.
胰島素合
成糖原儲
L在腸壁和肝
存備用
臟幾乎被分
解為葡萄糖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由碳、氫氣、氧氣組成的化合物叫碳水化合物,地球上的碳水化合物很豐富,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食物
2
一般價格便宜。
B.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等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重要
的有機化合物。
C.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能產生免疫活性,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一一核
糖和脫氧核糖。
D.吃了很多碳水化合物,人體血液內一般會增加大約一茶匙的糖含量,是因為被分解的一部分葡萄糖是最
快進入血液的糖類。
3.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來減肥的方法是否科學可行?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答案】1.C
2.B
3.不可行。①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攝取能量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②碳水化合物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
分,與機體某些營養素的正常代謝關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③對醫學來說,碳水化合物具有更重
要的意義,有些碳水化合物有很客觀的抗炎物質。綜上所述,鑒于碳水化合物具有的作用,不吃任何碳水
化合物來減肥容易造成機體維系基本營養和功能的物質的斷供,給機體帶來危害,所以用不吃任何碳水化
合物來減肥的方法不可行。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在腸壁和肝臟全部被分解為葡萄糖”
錯誤。由原文“最終在腸壁和肝臟幾乎被分解為葡萄糖”可知,是“幾乎”,而非“全部”,選項擴大了范
圍。B、D.碳水化合物被分解為葡萄糖后,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升高,才需要胰島素的調節。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由碳、氫氣、氧氣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叫碳水化
合物”錯誤。由原文“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大類化合物”可知,是“氫、氧”,非
“氫氣、氧氣”,兩者表意區別較大。C.“血液中的糖能產生免疫活性”錯誤。由原文“血液中的糖與免疫
活性有關”可知,“有關”和“產生”的表述并不等同。D.“人體血液內一般會增加大約一茶匙的糖含量”
錯誤。原文并沒有談到吃了很多碳水化合物時增加糖含量的具體數量?!笆且驗楸环纸獾囊徊糠制咸烟鞘亲?/p>
快進入血液的糖類”錯誤,由原文“葡萄糖是最快被吸收的糖類”可知,一部分葡萄糖是最快進入血液的
糖類。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觀點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據材料一“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速度較快,能
夠及時供給能量以滿足機體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攝取能量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可概括
出答案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攝取能量最經濟和最主要的來源。根據材料一“它們也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
分,與機體某些營養素的正常代謝關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概括出答案碳水化合物是機體的重
3
要組成部分,與機體某些營養素的正常代謝關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根據材料一“葡萄糖、蔗糖、
淀粉和纖維素等都屬于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
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和材料二“并非所有含有任何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會導致
血糖急劇上升,有些碳水化合物確實與抗炎物質混合在一起,尤其是纖維和抗氧化劑,例如富含膳食纖維
的蔬菜、水果,它們雖然含有少量的碳水,但它們也有很客觀的抗炎物質”,可概括出答案對醫學來說,碳
水化合物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有些碳水化合物有很客觀的抗炎物質。綜上所述,鑒于碳水化合物具有的作
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來減肥容易造成機體維系基本營養和功能的物質的斷供,給機體帶來危害,所以
用不吃任何碳水化合物來減肥的方法不可行。故不可行。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間一號探測器實施近
火捕獲制動,環繞器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由地火轉移階段進入火星捕獲階段后,天間一號環繞器攜帶的中分辨率相機、高分
辨率相機、磁強計、礦物光譜分析儀、離子與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測儀等載荷將陸續開始工作,對火星
開展多維度探測。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累計飛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
途修正,抵達火星時飛行里程約4.75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92億千米,各系統狀態良好。后續天問一號
還將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展預選著陸區探測,計劃于2021年5月至6月擇機實施火
星著陸,開展巡視探測。
(摘編自《歷史性瞬間!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每日經濟新聞》2021年2月10日)
材料二:
從橫著繞火星赤道,變成豎著繞火星兩極,天問一號相當于做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不僅為后續變
軌縮短了時間,也進一步節約了軌道器燃料,讓后續任務更有保障。
作為我國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第一次火星著陸與火星表面巡視任務,天問一號的軌道器不僅承
擔了“剎車”“側手翻”等軌道控制任務,還要承擔對火星表面高分辨率成像等任務,以支撐選擇具體的火
星大氣作為進入點。
這也是天問一號著陸之前,要環繞火星飛行數個月的原因。我們從未如此近距離觀察過火星,作為中
國的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天問一號必然要對火星全球進行觀測,并對備選著陸區進行細致的拍照和分析,
4
所以一定要進入環繞火星的極地軌道。
(摘編自《一個“側手翻”,又開創了中國航天的第一次》,觀察者網2021年2月19日)
材料三:
人類已經發起過45次火星任務,其中有17次帶著火星著陸目標,但僅成功8次,全部由美國完成。
美國用32年完成了“掠、繞、落、巡”。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提出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2月18日,毅力號將再次上演空中吊車技術;5月份,天間一號則會上演火箭反推懸停降落技術。它們為
什么選擇不同的火星著陸方案?
按時間演化和復雜度來算,人類總共有過三代火星著陸技術。
第一種:火箭反推懸停降落。優點是可以適合各種質量的著陸器著陸,安全系數最高,未來大規模飛
船必備方案.缺點是無法直接用在火星車上,或者只能通過著陸器釋放小火星車;對著陸區地形要求高,
很難挑戰復雜地貌;儀器復雜度受限。成功案例較多,天問一號也是采用這個方案。
第二種:氣囊彈跳降落。優點是適合可移動的中型火星車,對著陸區域地形要求不高。缺點是氣囊能
力有保護上限,沖擊力同樣限制火星車科研儀器設備。著名的探路者號/旅居者號組合、勇氣號、機遇號均
采用這個方案。
第三種:空中吊車。目前僅有好奇號使用過此方案,毅力號將會沿用。優點是可釋放質量和體積較大
的火星車,對著陸區域地形要求低,這些火星車也會被最大限度保護,能攜帶非常精密的高級儀器。缺點
是技術難度高,且依然存在質量上限,毅力號1025千克已接近極限。
因此,對于我國而言,技術起步驗證階段,對于一個240千克級的火星車,有必要使用最經典的火箭
反推、由著陸器釋放的方案。毅力號重量超過1噸、有好奇號的基礎作為鋪墊,選擇了空中吊車技術。但
不得不承認,各方面來看毅力號的各項技術是要厲害很多的,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摘編自人民資訊、澎湃新聞相關報道)
材料四:
“中國'天問一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的消息迅速占據各國網站科技版頭條。
路透社、德國之音、美聯社以及法國24電視臺等媒體都對“天問一號”成功入軌進行報道?!疤靻栆?/p>
號”成功入軌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做了一篇詳細報道,認為中國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因為“天
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載有一個火星環繞器、一個著陸器和一個火星車?!爸袊堑谝粋€嘗試在第一次執
行火星任務時就同時發射環繞器和火星車的國家”“相比之下,美國宇航局在嘗試著陸之前曾向火星發射過
多個環繞器,因為完成著陸任務比入軌困難很多
(摘編自《“天問一號”帶來的消息讓人振奮》,新浪網2021年2月26日)
5
1.下列對天間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方案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間一號環繞器通過制動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后,探測器將對火星開展多維度探測。
B.在選擇合適的火星著陸區之后,再通過著陸器釋放火星車,完成對火星表面的巡視任務。
C.天問一號著陸方案的確定,充分考慮了火星車重量和著陸安全性,技術難度是目前最高。
D.天間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方案相比較之前人類探索火星的方案,是復雜程度最高的一次。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問一號的著陸器降落點和具體的火星大氣進入點選擇,都需要環繞器提供的圖像和數據作支撐。
B.天間一號從軌道注入到火星“剎車”,再到“側手翻”變軌,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國航天史的第一。
C.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若能順利著陸火星并開展巡視,中國有望成為第二個在火星上“開車”的國家。
D.各國都對中國“天問一號”能否成功登陸火星高度關注,中國航天科技水平已領先世界其他各國。
3.請簡要概括天問一號做“側手翻”進行軌道調整的目的。
【答案】1.C
2.D
3.①縮短后續變軌的時間;②節約軌道器燃料;③為后續任務提供保障。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天問一號著陸方案……技術難度是目前最高”
錯誤。從原文“第一種:火箭反推懸停降落。優點是可以適合各種質量的著陸器著陸,安全系數最高……
成功案例較多,天問一號也是采用這個方案”“但不得不承認,各方面來看毅力號的各項技術是要厲害很多
的,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來看,不能說天問一號著陸方案技術難度是目前最高。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中國航天科技水平已領先世界其他各國”錯誤。
各國都對中國“天問一號”能否成功登陸火星高度關注,并不能說明中國航天科技水平已領先世界其他各
國。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從橫著繞火星赤道,變成豎著繞火星兩極,天問一號相當于做
了一個漂亮的‘側手翻’,不僅為后續變軌縮短了時間,也進一步節約了軌道器燃料,讓后續任務更有保障”
可知,天間一號進行軌道調整可以縮短后續變軌的時間,節約軌道器燃料?,為后續任務提供保障。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觀星臺的建立是為了改進歷法,所以《授時歷》的頒行和觀星臺是分不開的。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
祖忽必烈進奏說:唐朝開元年間,一行(張遂)為了改革歷法曾令南宮說(天文官)到十三個地區進行測
驗,而今天國家的疆域比唐時廣大,更需要到邊遠的地方進行測驗。元世祖批準了他的建議,于至元十六
6
年(1279)遂設十四員監候官,分幾路出發,到全國各地進行天文觀測。據記載,當時“四海測驗,凡二
十七所”。這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開始,歷經河南,轉抵南海,行程數千里,親自掌握一路的實際
測驗。
當時的觀測分詳略兩種記錄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處,觀測內容較詳,包括北極出地高度、夏至暑
景和晝夜時刻的測驗,而其余二十處,只測北極出地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詳測的七處:南海、衡岳、岳臺、
和林、鐵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緯度上是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從“北極出地”高度看:南海15度,衡
岳25度,岳臺35度,和林45度,鐵勒55度,北海65度,大都40度。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
是國都,自當詳測。顯然,這次測驗是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這一南北數千里的實測資料?,不僅為元代當
時改革天文歷法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也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史料。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實
測資料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密計算,終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頒布了一部進步的新歷一一《授
時歷》。
(摘編自張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觀星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
材料二:
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測驗”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測量。郭守敬的測量方式,與僧一
行所為幾乎完全一樣,都是在全國范圍內選定若干分離地點,派人分別測量觀測地點的北極出地高度、夏
至影長、晝夜時刻等。《元史?郭守敬傳》記載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守敬當帝前指陳理致,至于日晏,帝不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宮說天下測景,書中見者
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
不同,即目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钡劭善渥唷K煸O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
西極滇池,南逾殊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
一行組織的天文大地測量的范圍很廣,北到北緯51度左右的鐵勒回紇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
到約北緯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相比之下,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測驗”,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7個
觀測點,觀測點的分布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緯度只有15°的南海,北到緯度高達64.1°
的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通古斯卡河一帶),比一行的測量區域更大?!八暮y驗”的內容之多、地
域之廣、精度之高、參加人員之眾,在我國乃至世界天文學史上都是空前的。
一行的測量有兩個目的,一是驗證“地隔千里,影差一寸”這一天文學理論是否正確,并進一步考校
地中的正確位置;二是測量各測點的夏至影長、北極出地高度等天文學要素,以之編制新的歷法。
在郭守敬的時代,“地隔千里,影差一寸”學說被天文界棄置已久,一行的天文大地測量的第一個動機
對郭守敬而言不復存在,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只剩下修訂歷法這一條了。但是,僅僅為了修訂歷法,需
7
要搞這么大規模的“四海測驗”嗎?27個觀測點,有些位于人煙稀少之處,編制好的歷法,能頒行到那里
嗎?特別是,27個觀測點被分成了兩類:南海、衡岳、岳臺、和林、鐵勒和北海六處,再加上元朝首都大
都,這7個觀測點是一類,它們的觀測項目為“北極出地”、夏至“唇景長”“晝夜長短”三項;其余的20
個觀測點是另一類,僅“北極出地”一項。對此,厲國青等認為,“當時正是制訂授時歷的緊張階段,急需
測量一些與制歷有關的數據,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個點上測完了上述三項數據?!庇蓞栂壬恼f法來看,
其余20個觀測點的觀測,對《授時歷》的編制沒什么用處。
既然大部分觀測點的觀測都與歷法編制無關,郭守敬為什么要組織這么大規模的“四海測驗”?其潛
在動機究竟是什么?要探究這一問題,需要回顧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在郭守敬之前,元代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就是耶律楚材對“時差”現象的發現。時差現象的存在,
是大地為圓球形狀的有力證據。雖然耶律楚材并沒有提出地球學說,但元代人知道源自西方的地球學說,
則是無疑的?!对?天文志》記載了西域人士扎馬魯丁為忽必烈所造的西域天文儀器,其中就有一臺地球
儀。郭守敬提出要進行天文大地測量,是至元十六年(1279),而扎馬魯丁造地球儀,則是至元四年(1267),
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西征發現時差現象,更早在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此,郭守敬對這些天文學成果
當有所知。
綜合這些因素來看,郭守敬設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天文大地測量時,一定知道地球觀念的存在。那么,
他有沒有可能利用這次測量的機會,去檢驗一下地球說的真偽呢?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當郭守敬得知這
樣一個完全有悖于傳統認識的地球學說時,心生好奇,有意把測量范圍盡可能擴大,在滿足編制歷法的需
求的同時,順便對地球學說做個驗證,也不無可能。遺憾的是,驗證結果如何,他是否由此確信了地球學
說,史料無載,我們不能妄猜。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遺留至今的關于天文學的論述中,他從未提及過
地球學說。畢竟,這種測量方式的驗證,只是一種間接驗證,其說服力尚未達到讓人聞知即信的程度。
(摘編自關增建的學術論文《中國天文大地測量的歷史演變》)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疆域的擴大需要編制一部新的歷法。這是元世祖同意郭守敬進行“四海測驗”的一個重要原因。
B.在“四海測驗”后,郭守敬等人對測驗所得的原始資料進行了精密計算,并據此制定了《授時歷》。
C.對于“四海測驗”27個觀測點觀測內容的不同,研究界存在詳略、緩急以及潛在動機等多種看法。
D.“四海測驗”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僅因為它規模最大,還因為它為后世留下了寶貴資料。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四海測驗”7個詳測地點地理緯度的規律性中可以看出,郭守敬組織的這一次測量是經過了周密計
劃的。
8
B.“四海測驗”中大部分觀測點的觀測內容對歷法的編制沒有作用,作者由此推斷,郭守敬還存在著其他
動機。
C.如果說耶律楚材對時差現象的認定,是對地球說的隱晦表達,那么地球儀的存在,就是元人知道地球說
的實證了。
D.郭守敬認為,以“四海測驗”方式得到的數據不能直接驗證地球學說的真實性,因而他未在論述中提到
地球學說。
3.下列選項不屬于中國天文大地測量的一項是()
A.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B.審時以漏,平地以繩,隨氣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
C.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當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驗大地經緯度分,皆與天應。
D.樹兩表,南北十里……試從南表之下,仰望北表之端,必將積微分之差,漸與南表參合。
4.“四海測驗”體現了哪些科學精神?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
5.兩則材料都圍繞“四海測驗”展開,但在行文特點上卻存在很大的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1.B
2.D
3.C
4.①實證的精神,“四海測驗”以實地測驗的形式來獲取第一手資料;②嚴謹的精神,“四海測驗”的觀測
地點、測驗內容都經過了嚴密地組織和計劃;③繼承的精神,“四海測驗”是在繼承了唐代僧一行的測量方
式的基礎上進行的;④不畏艱難的精神,郭守敬行程數千里親自測驗,其他測驗人員更是到達了邊遠地區:
⑤探索的精神,郭守敬可能利用這次“四海測驗”的機會,去檢驗一下地球說的真偽;⑥務實的精神,“四
海測驗”的目的是統一歷法,重在解決實際問題。
5.①內容上:材料一從歷史背景、測驗過程及結果等方面介紹“四海測驗”,內容全面而概括:材料二從
中國天文大地測量的歷史演變的角度對“四海測驗”進行介紹和評價,針對測驗動機進行深入探究,論題
明確集中。②表達上:材料一是科普文章。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讀性強;材料二是學術論文,問
題意識鮮明,論證嚴密,理論性強。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并據此制定了《授時歷》”錯,
原文為“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實測資料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密計算,終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
頒布了一部進步的新歷一一《授時歷》”,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D.“郭守敬認為……因而他未在論述中提到地球學說”
9
錯,原文為“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在其遺留至今的關于天文學的論述中,他從未提及過地球學說。畢竟,
這種測量方式的驗證,只是一種間接驗證,其說服力尚未達到讓人聞知即信的程度”,可知,“以‘四海測
驗’方式得到的數據不能直接驗證地球學說的真實性”是作者的分析,不是“郭守敬認為",選項曲解文意,
強加因果。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結合“包括北極出地高度、夏至暑景和晝夜時刻的測
驗”可知中國天文大地測量是測距離和時間。A.“測地中”是測夏至唇景。B.結合“同日度影”可知測的
是日影,屬于天文大地測量。C.測的是經緯度,不在天文大地測量范圍內。D.結合文中“先南北立表,取
直測景”及選項“樹兩表,南北十里……”可知測屬于天文大地測量。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結合“這一南北數千里的實測資料,不僅為元代當時改革天文歷法
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也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史料”可概括出,實證的精神,“四海測驗”以
實地測驗的形式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結合“當時的觀測分詳略兩種記錄方式。二十七所中的前七處,觀測
內容較詳,包括北極出地高度、夏至暑景和晝夜時刻的測驗,而其余二十處,只測北極出地高度。值得注
意的是詳測的七處:南海、衡岳、岳臺、和林、鐵勒、北海、大都,在地理緯度上是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
前六地每移一地相差10度,后者是國都,自當詳測。顯然,這次測驗是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可概括出,
嚴謹的精神,“四海測驗”的觀測地點、測驗內容都經過了嚴密地組織和計劃;結合“郭守敬的測量方式,
與僧一行所為幾乎完全一樣,都是在全國范圍內選定若干分離地點”可概括出,繼承的精神,“四海測驗”
是在繼承了唐代僧一行的測量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的;結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開始,歷經河南,轉抵南
海,行程數千里,親自掌握一路的實際測驗”可概括出,不畏艱難的精神,郭守敬行程數千里親自測驗,
其他測驗人員更是到達了邊遠地區:結合“當郭守敬得知這樣一個完全有悖于傳統認識的地球學說時,心
生好奇,有意把測量范圍盡可能擴大,在滿足編制歷法的需求的同時,順便對地球學說做個驗證”可概括
出,探索的精神,郭守敬可能利用這次“四海測驗”的機會,去檢驗一下地球說的真偽;結合“當時正是
制訂授時歷的緊張階段,急需測量一些與制歷有關的數據,所以先在有代表性的六個點上測完了上述三項
數據”可概括出,務實的精神,“四海測驗”的目的是統一歷法,重在解決實際問題。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行文特點的能力。內容上:材料一“元初,郭守敬曾向元世祖忽必烈進奏說……
而今天國家的疆域比唐時廣大,更需要到邊遠的地方進行測驗”“至元十六年……遂設十四員監候官,分幾
路出發,到全國各地進行天文觀測。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實測資料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密計算,
終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頒布了一部進步的新歷一一《授時歷》”“這一南北數千里的實測資料,不僅為
元代當時改革天文歷法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也為此后的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史料”,從歷史背景、測
驗過程及結果等方面介紹“四海測驗”,內容全面而概括;材料二,“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測驗”是中國歷
10
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測量。郭守敬的測量方式,與僧一行所為幾乎完全一樣……一行組織的天文
大地測量的范圍很廣……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測驗'……比一行的測量區域更大?!暮y驗’的內容之多、
地域之廣、精度之高、參加人員之眾,在我國乃至世界天文學史上都是空前的”“大部分觀測點的觀測都與
歷法編制無關,郭守敬為什么要組織這么大規模的“四海測驗”?其潛在動機究竟是什么?……那么,他
有沒有可能利用這次測量的機會,去檢驗一下地球說的真偽呢?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從中國天文大地測
量的歷史演變的角度對“四海測驗”進行介紹和評價,針對測驗動機進行深入探究,論題明確集中。表達
±:結合"摘編自張家泰的科普文章《登封觀星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可知材料一是科普文章。結
合“觀星臺的建立是為了改進歷法,所以《授時歷》的頒行和觀星臺是分不開的……分幾路出發,到全國
各地進行天文觀測……顯然,這次測驗是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實測資料和歷史資
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密計算,終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頒布了一部進步的新歷一一《授時歷》”等看出,
科普文章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結合“摘編自關增建的學術論文《中國天文大地測量的歷
史演變》”可知材料二是學術論文,結合”僅僅為了修訂歷法,需要搞這么大規模的‘四海測驗’嗎……27
個觀測點,有些位于人煙稀少之處,編制好的歷法,能頒行到那里嗎……由此,郭守敬對這些天文學成果
當有所知……綜合這些因素來看,郭守敬設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天文大地測量時,一定知道地球觀念的存
在。那么,他有沒有可能利用這次測量的機會,去檢驗一下地球說的真偽呢?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等內
容可知,學術論文問題意識鮮明,論證嚴密,理論性強。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這一事實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獻上發表的呢?是中國人。西漢人韓嬰在《韓詩外傳》中就
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墒窃谄浜蟮墓盼墨I中,卻沒有人去研
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開普勒出于對幾何、對稱的興趣,寫了一本小書專門來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盡
管他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是不足以解釋其成因的,但是,他這個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編自楊振寧《對稱與物理》)
材料二:
17世紀初,雪花吸引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眼光。當穿過布拉格的一座大橋時,他注意到落在衣服
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幾何形狀。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過“材質”尋找,
因為水汽是無形且流動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進而,他猜想這個機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
積過程。顯微鏡發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歡迎的觀察對象。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顯
微術》一書中,展現了他借助顯微鏡畫出的雪花圖片,并對雪花晶體結構進行了闡述,這被看作是人類首
11
次具體記錄雪花的形態。
(摘編自尹傳紅《由雪引發的科學實驗》)
材料三:
雪晶會根據其形成的云層中的溫度和過飽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狀,在一些溫度范圍內雪晶呈柱
狀,在另一些溫度范圍內則呈板狀。隨著過飽和度的升高,雪晶變得越來越大,形狀也越來越復雜。雪晶
的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在-2℃左右時呈板狀,在-5℃左右時呈柱狀,在75℃左右時又呈板狀,在低
于-25℃時呈柱狀或板狀。雪晶的結構更多地取決于過飽和度,即取決于生成速度: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
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隨著溫度的下降,雪晶的
形狀會在板狀和柱狀之間來回變化好兒次,而且變化很大:在幾度溫差范圍內,雪晶會從又細又長的針狀
晶體(-5℃)變為薄而平的板狀晶體(-15℃)o
實心板狀實心棱柱狀薄板狀針狀枝蔓狀
雪晶形態圖
(摘編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態發生:雪晶中的物理學》)
1.下列圖解,最符合材料三相關內容的一項是()
G
E
M
)
圖
一
幅
次
包
0
0-5-10-15-20
溫度(C)
12
G
W
O)O
假
B話
通
司
G
E
o)b
/
量
?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構這一事實,《韓詩外傳》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是世界上
最早的表述。
B.開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對幾何和對稱的興趣,因此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也沒有得
出可信的結論。
C.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與水汽無關,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但是受到當時的知識限制,他沒有
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
D.雪晶的具體形狀是受到溫度和過飽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過飽和度則
會影響雪晶結構的復雜性。
3.開普勒關于雪花的思考對科學研究有什么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
【答案】1.B
13
2.D
3.①意義:開啟了后人對雪花晶體的研究;②啟示: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養成良好的科學觀察習
慣,運用科學思維探討現象背后的本質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材料三相關表述是“在-2℃左右時呈板狀,在-5℃左右
時呈柱狀,在T5℃左右時又呈板狀,在低于-25C時呈柱狀或板狀”“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
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隨著溫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狀會在板狀
和柱狀之間來回變化好幾次,而且變化很大:在幾度溫差范圍內,雪晶會從又細又長的針狀晶體(-5℃)
變為薄而平的板狀晶體(-15℃)wo雪晶的形狀“在T5℃左右時……呈板狀”;過飽和度濕度高時,“六角
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而AD項六角形板狀晶體在上,星狀的枝蔓晶體在下,正好相反,可
排除AD;雪晶的形狀“在-2℃左右時呈板狀”;過飽和度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
晶體”,而C項是由實心板狀晶體變成的針狀晶體,可排除C。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構”錯,原文是“雪花
是六瓣的這一事實”;“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錯,原文是“最先在文獻上發表的”;B.“因此”強加因果。
原文是“開普勒出于對幾何、對稱的興趣,寫了一本小書專門來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盡管他當時所掌
握的知識是不足以解釋其成因的,但是,他這個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見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也沒有
得出可信的結論不是因為他的研究“只是出于對幾何和對稱的興趣”,而是因為“他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是不
足以解釋其成因”;C.“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與水汽無關”與文本不符。原文“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
形的原因不能通過'材質'尋找"?!八麤]有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錯,原文是“進而,他猜想這個機制可
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積過程”,可見開普勒對機制作出了猜想。另外,題干中的“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
制中”與原文“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主要觀點和傾向及憑借社會價值和影響的能力。材料一說“開普勒出于對幾何、
對稱的興趣,寫了一本小書專門來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盡管他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是不足以解釋其成因
的,但是,他這個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開普勒關于雪花的思考打開了人們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開啟
了后人對雪花晶體的研究。
材料二說“17世紀初,雪花吸引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眼光。當穿過布拉格的一座大橋時,他注意到落
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幾何形狀”“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過‘材質’
尋找,因為水汽是無形且流動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養成良好的
科學觀察習慣,運用科學思維探討現象背后的本質。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4
材料一:
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保留著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筑。從莊嚴雄偉的宮殿壇廟到粉墻黛瓦的江南園林,
從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輝煌寺廟。這些傳統建筑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高超的營建技術和獨
特的藝術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早在《詩經》中,就有“如鳥斯革,如翠斯飛”來形容棟宇飛
檐的華美之姿;又有“作廟翼翼”來描繪宗廟建筑的嚴正巍峨。中國傳統建筑大多具有優美柔和的輪廓和
豐富多彩的形式,僅屋頂就有平頂、坡頂、尖頂、圓拱頂等形式,還可以結合平面形狀把幾種樣式組合成
更加復雜、變化多端的屋頂形式。傳統建筑的類型十分豐富,尤其在園林建筑中,如亭、臺、樓、閣、堂、
榭、軒等,不一而足,可根據需要靈活布置。古人也非常注重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將建筑的形體和周圍的
地貌進行整體的組織安排,巧妙處理每一處組群建筑的體量、造型、光影、色彩等,使其產生大小高低、
主從虛實、遠近疏密、動靜陰陽等空間變化,從而給人以完美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
透過傳統建筑豐富多彩的形式,我們還可以發現其中的傳統技藝之美。千百年來,經過一代代工匠的
辛勤勞動和智慧積累,我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營造技藝。中國傳統建筑主要以木結構為承重結構,
根據地域分布分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結構采用柱、梁、橡、材構成的木構架作支撐,承載屋
頂、樓面的重量以及風力等,墻壁只起圍蔽、隔斷和穩定柱子的作用0木構架采用樺卯連接,再加上木材
本身的柔性,使木構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現突出,因此,許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獨樂寺觀音閣、山西
應縣木塔等,歷經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還創造了“斗拱”結構部件和“材分”的模數單位,各種木構件可以定型化加工和組裝,從而簡
化了單體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使中國傳統建筑體系很早就邁進了標準化、模數化和預制裝配化的階段;
同時,設計與營造有了明確的分工,設計師和工匠們可以更加專注于空間的總體布局和整體的藝術效果。
從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師“樣式雷”世家到蜚聲江南的“香山幫”傳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躍在西北地區的河
州工匠。從人文傳承角度來說,正是這些傳統建筑哲匠使中國建筑一直延續、傳承不輟。
建筑作為一種物質環境,其背后離不開人的思維活動和觀念意識。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言:”是故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苯?/p>
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層面的營建創造,也兼有無形層面的觀念意蘊。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體現的是中國
人的宇宙觀、自然觀、價值觀和以“和”為美的審美理想。
古人通過仰觀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陰陽五行等學說解釋宇宙的基本法則,通過模擬宇宙(天)的秩序,
使之與建筑、城市所體現的人間秩序相對應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講求通過順應四時的變化、尊重自然的規
律而與外部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陵寢建筑因山就勢,極為重視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園林建
筑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追求詩情畫意的境界和“步移景異”的景觀變化……這些都是和諧之美的
15
體現。
經過世代傳承,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觀念意蘊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如今,傳統建筑以其豐富而直觀的
藝術形象,依然向世界傳達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摘編自劉彤彤《中國傳統建筑之美》)
材料二:
當今的建筑學是在西方建筑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至今大約有一百年的歷史。建筑美學就是從建筑
學中引申出來的一個新興學科,在中國剛剛起步,是藝術美學和建筑學的重要分支,與建筑學不同的是,
建筑美學的基礎是建筑學,研究方向是美學。為何這些學科要從西方引進,而不是由本土產生?這主要是
因為中國人對建筑的認知與西方存在差異。中國人認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價值是“用”,而不是
藝術品。由于中國的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為支撐,而不是以美學為支撐(雖有個別
建筑秉承了“藝”的理念,但僅僅是個別,并無過多傳承可言)。所以,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沒有西方那樣
的藝術家建筑師,而主要依靠工匠,憑技術來完成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因此我們引進建筑美學,就是要用
價值論美學的基本原理對中國傳統建筑進行研究,在對各種類型的建筑進行具體的審美實踐活動后,用美
學原理闡釋建筑審美的心理過程,揭示建筑美學的基本規律,進而提高建筑審美能力,達到指導建筑創作
實踐的目的。
實際上,中國傳統建筑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是一筆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僅值
得我們認真探究、學習,更值得大力繼承和弘揚。在弘揚過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過對傳統建筑
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對它的先進性的認識。如果不加研究,就想當然地認為這種草創于原始社會,
發展成熟于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的傳統建筑,較之于當代的、以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為代表的建筑,一
定是落后的,是不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如此就永遠不會發現它的先進之處,更不可能將這古老而智慧的研
究納入當代建筑學的專業課程中。
(摘編自馬炳堅《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筑文化,關鍵在搞好傳統建筑教育》)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方建筑相比,我國的傳統建筑歷史更為悠久,技術更為高超,在形式上與西方建筑有著明顯區別。
B.作者引用《詩經》中以擬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語句,意在證明從周代開始我國的建筑形式便呈現出多樣
化的特點。
C.完美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多樣,又與古人注重建筑與環境的完美結合有
關。
D.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傳統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延續至今的最重要的因素。
16
2.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我們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時期的建筑特色,《詩經》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B.日本木質建筑至今仍以梯卯結構為主,抗震性能良好。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工藝對世界影響深遠。
C.根據《周易》所說,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識之所在,表現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中國傳統建筑以''和”為美的審美觀念意蘊,與當前追求和諧的價值觀,以及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理
念是一致的。
3.請結合材料內容,給建筑美學下定義并簡要指出中國傳統建筑之美的體現。
【答案】LC
2.B
3.定義:建筑美學是由西方引進的以建筑學為基礎來研究美學的新興學科,其研究旨在用價值論美學研究
建筑的方法,來闡釋中國傳統建筑的審美、揭示建筑美學的基本規律、提高建筑審美能力,進而指導建筑
創作實踐。
體現:①形式美:屋頂形式多樣、建筑類型多樣,建筑與環境的安排形式給人以完美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
受。②技藝美:營造技藝富有中國特色,木結構建筑抗震性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盈利預測報
- 2025-2030年中國救生器材市場需求形勢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初中語文單元閱讀教學設計分析
- 云南省大理新世紀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英語試題含解析
- 車工高級工測試題(附參考答案)
- 母嬰試題庫(附答案)
-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一中2025年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5屆山東名校高三下學期4月校際聯合檢測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玻璃制造中的行業標準與規范考核試卷
- 工程部部門崗位職責
- 中國芳香植物資源
- (完整版)語文作文紙方格紙模版(兩種格式任選)
- 錄播教室裝修技術方案
- AB 753變頻器簡單操作培訓(參數拷貝)
- 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檢查評分表-(完整版)
- 基于文化創意視角的媽祖文化旅游地產發展研究莆田媽祖文化旅游地產發展條件及思路研究
- 《分子生物學》復習考試題庫(帶答案)
- 起訴狀侵犯隱私權
- 阿育吠陀體質測試
- 輸液泵、微量泵的使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